*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波多黎各导演米盖尔·阿尔特塔的新作来得太过应情应景、令人不寒而栗。首映后,Vanity Fair 即给出了这样的标题——黑暗的、对人性不抱希望的《晚宴上的比特丽兹》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来说是部 “完美”的影片。
放映结束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除去电影本身出色的质量,影片中比特丽兹面临的困境或是将来四年的真实写照,毕竟,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人们将对自身命运与社会趋势的担忧映射其中的本能。
《晚宴上的比特丽兹》讲述了生活在加州的墨西哥裔移民比特丽兹的故事。她出生在墨西哥,移民美国后,从最低层的的工作做起,学了按摩这一技之长,成为专业按摩师。比特丽兹有个长期的客户,待她如家人的贵妇凯西,她们的私人情谊源自比特丽兹对病后恢复期中的凯西女儿无微不至的照料,然而,社会地位和生活经验的巨大差异使她们之间横亘着一条看不见却危险丛生的鸿沟。
一日,按摩结束后,因车辆出现故障,比特丽兹只得留宿凯西家,恰巧当晚有一场晚宴。这顿饭并不简单,是凯西一家与生意伙伴间的社交平台,它满足了人们对奢华浮夸、空洞虚假的聚会的一切幻想。这般环境下令比特丽兹感到别扭和不自在,愤怒在得知其中一位来宾是她的“仇人”时彻底爆发,当年开发的虚假工程把居民世代生活的土地夺走,致使许多人失业、流离失所。然而,复仇的种子没有生根发芽,反而是被海水淹没,与比特丽兹疲惫的身躯一道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影片最感人的莫过于对人性与良心的叩问,比特丽兹坚信人类应该以真诚温暖的心尊敬生命、关爱世界。作为素食主义者,她为动物权利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被他人伤害的经历不曾真正摧毁她对人性本善的信心。
然而,当商业巨亨洋洋自得地炫耀着捕猎的快感、对工人的苦难不以为然、对富足的物质生活顶礼膜拜时,比特丽兹的善良显得无力而渺小。饭桌上谈及非法移民时轻蔑的语气更是与美国当前的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比特丽兹的挣扎与痛苦不只属于她自己,还属于千千万万前途未卜的弱势个体。
所幸的是, 影片的结局并不是深夜孤寂的大海,而是重回那条恬静而安详的小河,一叶轻舟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远方有闪烁的希望,就朝着那个方向划去。即使我们都知道,映后的掌声里,装载的更多是失望与无奈,但结尾的这份乐观,持续不断地呼吁坚强与勇敢,毕竟,绝望与愤怒之间还有很多别的选择。
抛开有争议的剧情不说,我发现导演对影片前半部分的镜头进行了刻意的安排。
例如下面几个截图:有色人种女主比特丽兹位于画面中间,背对镜头,虚焦。两边是比她高出半头多的白人,实焦。让人感到种族歧视的压迫感。
即使女主变成正面面对镜头,也是身高差距明显带来的巨大落差。
几个人物在院中散步,运用全景。白人成群结队,高大,穿着讲究。女主形单影只,矮小,穿着朴素。二者之间差距巨大,对比明显。
单独拍摄女主,俯角拍摄,显示出女主的矮小,社会地位的低微。
即使是平角拍摄女主,她的眼神也是向上的
这样的构图就是在用画面语言讲故事,我觉得前半部分讲得很好,让我充满期待,但是后面怎么就变成抵制开发商强拆和动物保护人士拯救地球了呢?
波多黎各导演,女主是黎巴嫩和西班牙混血的墨西哥移民,探讨奥巴马政府时代美国自然派养生按摩师新移民,和AMERICA FIRST特朗普经济大发展mogul的一次晚宴。
小剧场话剧式的短电影,完成了一次不少于800字的命题作文,事关邻居和山羊,墨西哥大饭店和红树林,抗议群体和开发商寡头。富人阶级和灵修师都很真实。个人口味不好女主这一口。
这部格局小巧的电影早在今年一月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就亮相了,但似乎没有什么太多人注意到它。它所讲述的故事和反应的内核,都是时下最敏感的话题-有色人种和移民问题。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川普上台所催生的产物。说它是政治衍生品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一个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我非常能理解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以及这部电影故事背后可畏的力量和可悲的无助。
电影的主人公比特利兹,作为一个从小就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成长的墨西哥裔,为人做按摩理疗。她被自己所服务的白人阔太太亲切的称之为family,并被热情留宿参加晚宴。席间,比特利兹跟当晚的一位客人-地产大亨展开了表面平静内里澎湃的一场“激烈”交锋,两人在文化,信仰,背景,三观上的诸多差距与不一致,让比特利兹数度离席(或者说是“被”离席)。比特利兹与这位白人资本家应该算是“仇人”,可当她试图去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位资本家抗衡的时候,她都只能败下阵来,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能逾越的鸿沟,无论是资本上还是观念上。
比特利兹,作为一个少数族裔的代表,在一众白人交谈间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少数族裔所面临或者说遭受的困境。当白人资本家戏谑的高谈阔论非法移民和猎杀动物的时候,比特利兹总是试图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善良去为自己争得一份尊重和理解。虽然最终证明这一切都是徒劳,但电影在这个层面上想反映的意境,却足以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西方国家那些所谓的“包容、多元”的政治体系是多么的虚伪与可笑。
电影所拍的是一个如此敏感的话题,可是这个话题就在你我身边---种族主义。种族主义从来不曾消除,甚至可能不会消除,因为它是人骨子里的东西。任凭那些活跃在政坛的演说家再怎样表演,差异一直都会在,并且不可能在短期内被解决。电影中所呈现出的冲突,如同一条皮鞭鞭笞着所有人虚伪的皮囊,只是人本性里的恶早就让人麻木的不再惧怕这份鞭打。
电影的最后,比特利兹选择在回家的中途停车,慢慢走向深夜的大海。因为她曾经说过,会奋力游过茫茫大海,游回自己的家乡墨西哥。虽然不知道最终比特利兹游去哪里,但我相信那一定是一个善良,包容,没有歧视的地方。她可以单纯的爱自己的动物,可以像在家乡那条安静的河流上渡船一样,静谧安详的生活,不再像今晚一样,遭受着诸多困惑和挣扎。
比特丽兹无疑是这个富裕社群的闯入者。有两次“闯入”:先是从墨西哥穿越边境到了美国,历经艰难险阻;然后从底层进入上流社会的晚宴,借助自身理疗师的通灵能力。一条线从上斜角与底下的基点连接了起来,美国上流社会与墨西哥贫苦底层联系在一起。原本区隔两方的遥远世界借助于比特丽兹的这两次跨越,建立起了一种不平衡的对话。矛盾在晚宴上被激化:对方是雇主高高在上的朋友,不知穷人何苦的的饱富阶级,自身则代表墨西哥贫苦乡村的弱势群体。对话只能在弱者向强者的攻击中进行,来换取对方不可能拥有的良知。
借助第三者的介入,来揭开资产阶级的弊病,这是伊朗导演法哈蒂“发明”的叙事法则。这位第三者不仅作为旁观的观察者记录着这个弊病缠身的阶级其自身的困境,同时作为参与者也不断亦主动或被动地陷入到事件之中。阶级冲突在此发生,病症作为现象学的姿态展示出来。《晚宴上的比特丽兹》与法哈蒂使用的这套叙事规则如出一辙:比特丽兹无奈地出现在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晚宴上,却只能任由自己的良知逾越富人们的社交法则,并将自己拖入矛盾中。
上流社会无疑遵循着自身可行的一套社交法则。在《追忆似水年华》第四卷《所多玛和蛾摩拉》中,普鲁斯特用起敏锐的观察为我们细致地记录下了“社交符号”是如何运作的:人物必须模仿陈规,将自身真实个性隐藏。但对比特丽兹来说,不仅不熟悉这套法则,而且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对应方式与别人完全不同。在几处与年轻夫妇展开的对话中,比特丽兹显然不懂对方的插科打诨和调侃,并将其认定为真。比特丽兹只有一种最自然的状态:对自己真诚,这也许来自于她健康理疗师的身份,研习灵气、太极等让她与整个自然有了通灵的本能(电影中出现的几处闪回中对自然风光的静观)。
因而,比特丽兹在晚宴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时候,撕破了富人们一直维持的嘴脸。一套完备的社交法则遂被打破,如此来引来了不解和骚乱。比特丽兹就像外星生物一样出现在餐座上,不懂得地球母体待人处事的规则。这种打破,同时也昭示着作为弱者一方的比特丽兹代表着自己的良知防抗着上流富裕阶级的虚伪和做作。虽然这种直接介入主题的方式让人感到有些突兀和主题先行,但我们忍受住了,难道还有什么比那具死去的山羊和无数亡去的肉体能激起更多的义愤,观众无疑站在比特丽兹一边,就像特朗普终将饱受人民的责难。
这个世界并不属于Beatriz这样的人(sentimental, immigrant),属于Doug这样的适者。就像《断背山》里Ennis对Jack 说的那几“If you can't fix it, you've got to stand it.” 跟着游戏规则,学着成长。
心痛晚宴的女主人。。。
看完全片对女主非常厌恶,粗鲁而矫情
長途飛機上看悶片 感覺自己膽識過人
多大的人了还这么神神叨叨自以为是不分场合地preach我觉得就很恶心了,用自杀来解决问题也幼稚且毫无意义。反而Kathy很温柔讲道理,Doug也不过是适者生存社会里不够谦虚的一个聪明人。反转加一星。
2020/12/2 cctv6下午,关于种族阶层的这种类型电影拍不好就是本片所示,女主像极圣母说一大堆圣母救世正能量的言论,可是对她有恩的女主人就态度不善,非常难让人产生共情,只能感到穷人一种仇富的情绪,最后幻想中的杀了道格也很无语,可能法律条规无法让不公得到申诉,但以暴制暴也只会更抹黑墨西哥那种移民的不甘是情有可原
不能惊艳就该学会闭嘴
最后那点崩了。。。如果是那个幻想的片段是真实的,我可能会给四星。。。
村姑误闯豪门夜宴,结果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发泄一番后投奔怒海:想说阶级抓马不是这么拍的。Salma Hayek演圣母毫无说服力。小空间的话剧电影已经走进死胡同了,不能惊艳就该学会闭嘴,观众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满足你们的倾诉欲...
你这么弱 当然会输啊
萨尔玛·海耶克的狗被邻居射死了,后来特朗普成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儿子去非洲猎杀豹子,好像这部电影里的剧情都在生活中上演了,从这方面讲,这片子还挺有意思的,它讨论的阶级问题和残酷的社会规则在当下都是无解的问题,交流或撕逼都无法改变双方的价值观,她的山羊死了,让她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肉食与素食,破坏与环保,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过后者的确弱势。[C+]
偏激与仇富,真正有钱人根本不会像电影里那样不顾他人的感受,说出一些没有教养和令人反胃的话。
结局不喜欢,塞尔玛海耶克曾经的女神啊现在这么难看了。。。
有点不好看。矫情得可以。不同的阶级和三观,就别尝试对话了,尴尬劲儿倒是挺真实,我尴尬得按了两次暂停。话说如果真的心怀治愈看不得杀戮,又怎么可能怀抱杀死一个人类包括自己的念头呢?说到底还是在yy,不生活,不真诚。
1,女主很没礼貌,完全不懂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以及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这不是身份地位问题,这是最起码的礼貌问题。2,女主认为,穷人的贫穷是富人的富有造成的,那她的意思是,大家都贫困谁都不许富?3,女主最后冲向大海,为什么?是因为自己没有话语权还是被“清场”?看完全片得出两个结论,a,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不要坐到一起。b,女主有心理问题。
结构和故事动机的发起都很好,但问题是人物设定太糟糕。这个女人完全是一个精神病,靠神神叨叨的精神治疗一类加一点按摩骗钱养活自己,每天在城市里养羊还不许邻居抱怨,最基本的礼貌和教养都没有,这一切都被拍出了做作的正义感。导演的价值观得有多幼稚呢?马克思的阶级情绪在其中有很多,太不现实,
小众电影,戏剧化人物冲突和结尾。不过不论剧中的哪个阶层,对于我来讲都很诡异…… ps.食素主义就别打着爱护生命的幌子到处声张正义了,植物也有生命,有本事啥都别吃。原本挺期待这种小场景电影的,空间范围的狭小恰恰能扩展人物性格的发展空间,典范作品就是《取名风波》,可惜这部外在表现太过张扬
一席晚餐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令人可畏的真实。文化,信仰,背景,三观,这一切的冲突都鞭笞着所有人虚伪的皮囊,只是人本性里的恶早就让人麻木的不再惧怕这份鞭打。Racism就在你我身边,从来不曾消除,甚至可能不会消除,因为这就真的就是人骨子里的东西!
lithgow是在演川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