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说“演员不是单独存在的”,这句话我很认同。
一部好的影视剧靠整个团队配合完成,各部门分工合作在导演统一调配下,编剧、剪辑、配乐、灯光、化妆、道具……缺一不可。一个鲜活的角色离不开这些部门配合,好的角色不是演出来的,因为剧本中这个角色早就存在并设定好。导演只需用一个符合剧本的演员,由该演员去诠释,通过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乐、剪辑帮助演员更加栩栩如生呈现给观众。
演员不是单独存在的,又为何要通过真人秀来评选演员水平呢?
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老师周传基写给北京电影学院校长的信,他在信中尖锐地点出了北电的问题:“办那表演班是骗钱的勾当。我把这种班叫作野鸡班。现在人人都在办那赚钱的野鸡表演班,这不能不说北京电影学院是罪魁祸首。你也许记得,在朱辛庄时, 谢飞反对有表演系,我也反对,我至今仍极力反对。你知道一些买卖人想要在电影教育界染指,可他们懂什么?他们的宗旨白纸黑字要‘培养明星?全世界五十多个大电影学院的校长在场的大会上,听说偌大个北京电影学院没有剪辑系,倒有表演系,哄堂大笑。我的妈啊!明星是炮制出来的,可他们居然要培养。”
万物皆可综艺,“演技”也逃不掉。
影视寒冬,流量退潮,演技回温。在2019年仅剩不多的日子里,演技类综艺大爆发。在播的《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以及待播的《演技派》《闪耀的路人甲》全挤在一条赛道上。其中,腾讯自制综艺《演员请就位》自10月11日率先开播以来,便被预订为“最具爆款相的综艺”。第1期播完,横扫17条微博热搜,诸如#陈凯歌讲戏一针见血#、#郭敬明反驳李诚儒#、#想看郭敬明上奇葩说#、#明道有点看不起自己了#等等,一时间成就霸屏之势。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的社交媒体上,“炸裂式演技”、“演技名场面大赏”、“演技PK”等字眼总是毫无防备地撞入眼帘,似乎人人都有义务成为演技质检员。而所谓的“截图评演技”、吐槽或膜拜某个演员的业务能力,也算得上日常生活里的快乐源泉。
按理说,“演技”这种实践型的技艺,只存在于表演现场及其最终作品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在脱离了前因后果的、快消品式的“断简残篇”/“短视频”中,去观看演员表演“演技”?促使观众在这档节目前就位的动力是什么呢?“演技”又究竟有何魔力,霸占了许多人的注意力呢?
撰文 | 李静
《演员请就位》的官方介绍是“首档导演选角真人秀”,意图勾勒影视行业从幕后到台前的整条生产链,其中导演自然是执牛耳者。节目组邀请的四位导演也颇具匠心,陈凯歌、李少红、赵薇、郭敬明各有代表性,尤其是郭敬明,堪称“话题制造机”与最大流量入口。他执导的作品豆瓣评分徘徊在2-5分,节目尚未播出便让观众本能地质疑他与另外三位导演并列的资格。而节目刚播出一期,他与李诚儒的辩论便激起千层浪,直接促使节目出圈,引发大量关注。
具体来说,“郭李辩”围绕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的片段表演展开,李诚儒直言令他“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并由对表演的质疑上升到对原作质量的否定。对此郭敬明直接回击,仿佛开了2倍速般“雄辩滔滔”。一部分观众被郭敬明的辩才折服,大呼想看他上《奇葩说》,同时也有许多观众炮轰郭敬明的诡辩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站视频《手把手教你反驳郭敬明!强势梳理<演员请就位>的烂俗套路》,播放量已近百万。视频里对郭敬明发言的“字里行间”都进行了细读,比如对一句“我的戏出男孩”的“出”字,都能解密出背后的潜台词。而整个视频的核心在于逐段反驳“郭李辩”中郭的观点。这里仅列举其中的一段:
郭敬明:“我想起我看过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是,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视频反驳:“这一段话成立的前提,是你必须先论证清楚,你的东西至少是值得一部分人喜欢的,否则我不喜欢随地吐痰也要允许它存在吗?我讨厌校园暴力,也要允许别人对校园暴力的喜欢吗?仅仅一句题材好,内容是否足以支撑题材却闭口不谈,你的论证义务完成了吗?”
通过套用郭敬明的逻辑,暴露其荒谬之处,进而揭示其转移矛盾焦点的话术,确实可谓“强势”。在B站上还有一批类似视频,比如《吵架怎么才能吵赢郭敬明呢?戳穿小四的诡辩套路》《怒斥郭敬明的诡辩之道 解析新明学之<演员请就位>》《模仿郭敬明“四学”诡辩,黄晓明“明学”后继有人》等等,全面总结了他“树立暖男形象+占据道德制高点+华丽辞藻+偷换概念+个人趣味自由”的话术要点。许多讨论也以此为入口,或吐槽郭敬明的烂片史,或梳理他个人的黑历史,进而“开枝散叶”地去讨论关于影视行业的过度资本化、抄袭与版权等社会问题。日本学者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曾引用大塚英志的“故事消费”理论,大塚英志认为“每一个小故事都是通向世界观的入口和接口”,“消费者真正评价与购买的是其设定以及世界观”。以“郭李辩”为入口,观众是在与不同的人格类型、世界观与价值观周旋。
不止于“郭李辩”,观众还实现了跨文本的互文。《中餐厅》第三季里,黄晓明的“明学”余温尚存。观众把“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听我的,这件事情不需要再讨论了”定义为明学第一代,而把郭敬明视为明学第二代传人。比如B站视频《郭敬明黄晓明“明学世纪对话”:我是不成熟的导演!你别干了!》《对不起,我真的很想看郭敬明现场教黄晓明演戏》等等,都用“魔鬼剪辑”将二人拼贴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讽与戏谑效果。前有明学十级测试,后有《<演员请就位>郭敬明四学期中测试题》(奉上地址)。讽刺的是,相比于演技和导演功力的专业性,“四学”的专业性先建立起来了。在乱花纷飞的衍生创作中,不乏偏见与过度娱乐的弊病,但也展示了观众从节目中提取话题点(当然同时也受到节目的引导),进行再创造、再解读与再交流的主动性。
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曾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断言,“生产力见诸解读而非书写”。节目播出后,观众get到其中的各种“设定”并将其要素化,进而出于各自的视角与感触,“导演”/脑补/幻想出自己的剧目。比如B站上还有一个神奇的视频《用赵薇内心os解读<演员请就位>》,完全从赵薇的内心活动、肢体动作、行为逻辑去重新讲述节目内容,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导演行为呢?从各自的观感出发,连节目的名称都是可替换的,《助演请就位》《凯歌谈表演》《沙溢已就位》《致命郭敬明》《薇薇与明明的战争》《消失的李少红》《郭敬明教授浅谈表演理论》,观众的脑洞不服不行。
除了从导演的视角抓取故事生长点,节目的所有内容都是可供再创造的素材。套用东浩纪的观点,整个节目就是一个“数据库”,一个等待被发现的潜力文本。比如“大明宫词美瞳事件”、“何书桓的渣男化表演”这类争议片段,导演的语言、动作、微表情以及“相爱相杀”,节目的幕后故事等等,都是观众再创造的武库。单说节目的幕后故事,就串起了《排练室有戏》《演员这碗饭》《导演请指教》等一系列“教辅书”式的周边节目。通过对正片的“答疑”,更为立体的“导演-演员”关系网被呈现出来,这让人不得不佩服腾讯搞事情的能力。
如前所述,1989年约翰·费斯克就曾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讨论过生产者式文本、大众的生产力,而1992年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更是明确将电视粉丝视为从媒体文本中盗取片段,讲述自己故事的文化斗士。这些理论放在今天仍未过时,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通过对节目素材的狂欢再造,我们的头脑是变得更加清明,对媒体策略更加自觉,对事物的批判性认识能力更强了,还是只巩固了自己的偏见,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当我们在看各种reaciton视频时,在豆瓣的“李涛”(即“理性讨论”的简写)区言说时,是否只能陶醉于找到同道的温暖,却无法去真正消化他者的声音?问题的答案,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说各种衍生文本体现了观众的创造力,那么还有一些观众则在娱乐的同时发挥着“自学能力”。他们就像学生时代班上的好学生一样,会做好每期节目的笔记和总结,时有感悟与他人交流。《演员请就位》的导演视角,一方面是为了评估和提升演员的演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观众“翻译”或是“科普”表演的专业知识,亦即“内行人给外行人说门道”。演技好坏,本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通过专业人士的理性分析,好坏的标准变得更为明确。这个过程带有“解谜”性质,因而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新知感。
《刷屏:视频时代的疯传法则》一书曾谈及解释类视频受欢迎的现象。书中引用了YouTube上著名科普博主莫菲特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一旦你被带入一个充满疑惑的语境中,不找到答案你就会浑身难受。”莫菲特正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推理与解谜,获得了粉丝追捧。同样,导演通过讲解,演技的“黑箱”被打开,玄虚之物有了筋骨。许多观众认为《演员请就位》的看点正在于导演们真实开放、针锋相对、干货满满的点评。而陈凯歌无疑是节目中的点评担当,许多观众觉得听他讲戏是一种享受,B站上甚至也有了《陈凯歌导演语录》的系列视频。参赛演员牛骏峰更是直接说:“我一直在听他说话,因为凯歌导演,我认为是中国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相较于陈凯歌的圈粉无数,郭敬明的表达欲更强,但却屡遭吐槽。这不是因为他是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原因在于他的某种“说教气”。郭敬明习惯用戏剧理论、概念和术语来讲戏,譬如“表演的虚荣心”、“抉择之前”、“话剧式表演”、“情绪曲线”等等,这些“知识硬块”令原本就抽象的演技变得更为抽象;而陈凯歌则从抽象回到细节,他善于从人物关系、行为逻辑、置景细节乃至人情人性出发,对表演实践进行建设性调整。所谓“调教”而非“指导”、“教育”,正在于这种逐渐修正和贴合的分寸感。《演员请就位》中迄今最精彩的表演片段当数《海洋天堂》,陈凯歌的点评金句如下:“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与伦比。当牛骏峰往玻璃上贴日历的时候,我完全读懂了他的内心。这个细节的力量多么大。但所有细节指向的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一点东西出现的时候,感动就发生了。”展示具体性和过程性,而非宏大抽象的理论说教,才是与观众对接的最佳方式。
在著名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曾专门讨论过“电视式学习”:“电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着,为‘什么是知识’和‘怎样获得知识’重新进行了定义”。“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相比于“正襟危坐”的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往往是碎片化的、轻量级的、互动式的,个体与知识的相遇具有偶然性。也许恰好看到陈凯歌讲《海洋天堂》,并触动了内心,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感知。另外,在一个加速的时代里,人们特别渴望“疗效快,看得见”的技能。比如观众特别喜欢见证经过点拨后,演技提升ing的过程。如同魔术手般,技能可以快速获得,潜力可以被看到并迅速开发,从而产生天翻地覆的实际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技能是评估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正如布尔迪厄在《区隔:关于趣味判断的社会批评》中所指出,工作质量是表明身份的一种工具。大到国家层面倡导的“工匠精神”,小到音乐、表演、舞蹈、主持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竞技节目,都体现出对专业技能的尊崇。具体到表演这个专业,流量玩法透支了观众信任,“老戏骨”中兴,新生代崛起,演技开始成为立身之本。麦特文化CEO陈砺志在First影展沙龙上说得很明确:“你很认真、你很专注、你很专业,它不会有寒冬,因为市场这么大哪儿来的寒冬?它淘汰的是谁?冻死的是谁?是不专业,是不茁壮,是没有生命力的,留下来给我们更好的空间。”对专业实力的共同追求,影视产业的内部调整、资本的市场嗅觉、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演员请就位》里再一次完美重合。
除了具体技能,还有很多观众从节目中体悟到为人处世的“默会知识”。比如不少人注意到赵薇的说话艺术和处世技巧,把这档节目的精髓总结为“看懂大导的内心+高情商与诡辩术+过气演员与龙套演员该怎么活”。更有观众直接将之视作求职真人秀,将节目中总结的tips直接等同为“职场生存指南”。豆瓣网友“Egorka”的观点就非常精彩:
当成一档求职节目来看很有趣,有稚气未脱业务不精的,一腔热血追求kpi的,不惑中年开辟第二春的,家庭主妇重回职场的,文艺青年眼高手低的,天赋不够蛮劲来凑的,专业不对口还硬要跨行的,吃苦耐劳终于转正的……如此种种与我们的职场何其相似!其实演员也没有很特别,他们也有我们小人物一样的危机与压力,一样要苦苦求得一个认同与岗位。有精英便一定有摸鱼吊车尾的。有台词囫囵吞枣的便一定有臭脾气但功夫过硬的老资历。 是情商课亦是行业根基,是浮世绘更是百态人间。
以此观之,《演员请就位》确实是一场大型在线求offer。根据《青年演员集体陷入职业危机:当网红、没戏拍,半数不能养活自己》一文的数据,中国演员群体有30万人,求职焦虑非常普遍,就连经常出演电视剧的39位女演员,目前赋闲的竟多达29位。《演员请就位》中的青年演员占到绝大多数,他们参赛就等同于当代青年职业规划中的一步棋,跳一跳,也许就能够到果子。
节目里的50位演员按照戏龄分组和出场,包括0-5年组、5-10年组、10-15年组和15年以上组。不同阶段的演员有着各自的困境与目标,可以说全方位地覆盖了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挣扎,的确可被视作“当代职场拟态”。如豆瓣网友所说,其中既有呼喊着“康康我吧”的新人,有谋求事业第二春的老演员,也有“跨专业考研”的基础薄弱者。总有一种状态,会与屏幕前的观众相契合,从而在有意无意间引发共鸣。《演员请就位,“演技综艺”请你开始表演》一文里,引用了2019年央视财经发布的《2018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指出职场焦虑是当代年轻人最主要的焦虑来源之一,进而认为《演员请就位》“真实折射出当代青年的职场群像……将观众置于上帝视角与‘俯视’明星,挖掘演员的真实处境,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往往能起到推己及人的共鸣。”
说到“挖掘演员的真实处境”,就不得不提到50位演员的单人海报。这使得他们的形象变得可触可感,人生处境与核心诉求更为显豁。这些海报采用撞色设计,以人物的面孔为焦点,内蕴着饱满、准确而又个性化的情绪张力,同时标注了名字、戏龄与“一句话宣言”。这50条宣言类型各异、直接有力而且充满故事感,大概率地能戳中观众内心。其中比例最高的当数想要撕破标签、重塑自我的宣言,比如说:
明道:“不想被明道绑架” 薇薇:“干掉少年苏明玉” 宋芸桦:“告别少女时代” 李滨:“不想死在17岁” 张榕容:“我不只是杨贵妃” 郭月:“你才文艺!你们全家都文艺!” 于小彤:“我愿意打碎自己,重新再来” 炎亚纶:“想涅槃重生,所以前来受死” ……
精彩的文案各有腔调,仿佛是在直接与观众对话。这也就方便建立与观众的直接相关性。节目组的野心不止于此,而是搭建了多元的连接渠道。比如,在微博上制作演员花絮照片的日签,开设“演员请就位主题店”,其中的台词留言墙旨在让观众“留下让你最难忘的一句台词,找到世界上的同款自己”。最重要的是,节目组还推出了“全民试镜活动”,观众可以在微博上发布带有专属贴纸的试镜照片。这些贴纸的主题有:演一个再忙也花时间打扮的人、演一个早睡早起的人、演一个愿意陪女朋友逛街的人、演一个敢和老板说不的人、演一个不担心自己变老的人、演一个牙咬碎了也不说放弃的人……抓取当代生活中的痛点、焦虑点与争议点,是为了让观众入戏,沉浸其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又不在日常生活里扮演几个人设,行走江湖谁又没有演技傍身呢?通过这种方式,节目组试图激发出观众的参与感、共鸣感与沉浸感,实现节目效果的最大化。
如此看来,《演员请就位》的真正戏点,恰恰都在片段表演之外。或者说,《演员请就位》的整体才是一出大戏。比起那些截取出来的、硬凹反转/炸裂效果的作品选段,观众的汲取、创造与交流才是最真实有趣的部分。说到底,演技无法在一期三小时里速成,它必须要在真正的摄影机前,在朝朝暮暮、此时此刻不断充盈与进步。借用美剧《The Affair》中的一句台词:“不管你们多少次在新月或黄道天秤座下围坐着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过去(get through it)。”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不管经历多少次“演技会诊”,唯一疗法也只能是真正地工作,真诚地生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在公号对话框回复“赠书”,即可获取书评君为你准备的福利。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李静;编辑:走走;校对:翟永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佟掌柜对沙溢说过:“国内最强的演技派就是你!”
这话落地十三年,中间经历了流量演员的崛起、换代和唱衰,影视市场的爆发、混乱和回稳。 生肖都走过了整整一轮,沙溢终于不负佟掌柜期待,凭借演技问鼎热搜。
沙溢跟郭敬明,一个东北口喜剧演员,一个魔都时尚范儿导演,基本八竿子打不着,这回在一个叫《演员请就位》的综艺宣传片里battle。
最近两年的演技类综艺挺多,每年秋冬似乎都有一轮“演技大赏”,辣眼的居多。 但《演员请就位》挺特别,名字就特别。
这是一句指挥口号,导演喊的,演员听的,地点是在片场,时间是开机前,事件是拍戏。
片场感挺强。
看了几个导演风格化的宣传片,他们也真是这么干的。
郭敬明进取、赵薇率性、李少红沉稳厚重、陈凯歌一览众山小。
四个人答同一道题:“什么是演员?”,3小时拍出来。
没舞台,没观众,没评委,直接搭景,全剧组跟着上,拍出来基本就是电影幕后大纪实。
郭敬明跟沙溢争执,赵薇暴走调度镜头,李少红凭空拍出仨沙溢,陈凯歌悄默声地派出了一个卧底,还有没完没了的NG……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也算个幕后揭秘,电影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片场长什么样?剧组整天在干嘛?
但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是偷窥演员和导演的关系。 演员对导演不是永远千依百顺,导演对演员也不是永远和蔼可亲。
沙溢是年过不惑了,要不然,真担心他跟郭敬明打起来。
一开始他们选的剧本《听·见》就有反差,沙溢的经验在喜剧,郭敬明的经验在青春爱情,但剧本讲中年男人下班回家后的崩溃。
一个现实主义的、生活向的短片。
一不能有喜剧的夸张,二不能有青春的狗血和奔放,三注重人物肌理和细微情感,乍看挺适合贾樟柯。
说实话,郭敬明和导演,这俩词连在一起,我直接反应出的是《小时代》系列,以及豆瓣4分多的口碑。
让他跟陈凯歌、李少红、赵薇同台,怎么都觉得勉强。
这哥们范儿起得还挺高,一串英文专业词汇和中文混搭,没个两三年片场经验,都听不懂他在说啥(看字幕的观众除外)。
你基本做好看笑话的准备了,就没想到能被他打脸。 郭敬明刚对完剧本,就跟摄影师说了一个重要镜头:在绿植前面来一个平移。
这也是短片的第一个镜头,电影里叫起幅。 最后一个镜头,也收在了这,从客厅平移回了绿植,叫落幅。
景是24小时内搭完的,郭敬明到了现场才知道哪面墙在哪,哪张桌子在哪,但他刚看完景和剧本,就已经定下了整个短片的起落幅。
一起一落之间,平息了一场夫妻风波。 算不上多惊艳,但得承认他够敏感、工整、迅速。而且精确到每一个细节,陈凯歌也评价他:“事必躬亲”、“细致”。
说直白点,就是控制。控制大局,也控制细微。在这方面,郭敬明是进取型的。
就3个小时拍戏,进的急,人物细腻部分就存疑。
沙溢说,男主角应该不是第一次提离婚。
郭敬明说,就应该演成偶发事件。
演员带入了中年人的生活和经验,导演想要给观众戏剧冲突。 在表达上,沙溢成了郭敬明进取路上的敌人。拦着他,想明白了,才能动。
我们常说电影是导演的作品,演员只是一个环节,而且导演手里还有摄影机和剪辑师,但角色和剧情最终还是落在演员身上。
哪怕说过“演员皆牲口”的希区柯克,也遇到过演员占据阐释权的情况:那种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过一次,我跟蒙哥马利·克立夫一起拍电影(《忏情记》),他的表演简直就是重写了剧本。
演员就一个人,但能用表演对抗导演和整个剧组。
所以,导和演之间必须达成一致。
沙溢毕竟经验丰富,情商也高,在郭敬明反应最激烈的时候,沙溢主动走向郭敬明解释,含胸弯腰点头拍肩,甚至用了“您”来称呼郭敬明。
battle几个回合,郭敬明重新梳理了人物,改掉了“第一次提离婚”的背景设定。
沙溢听完连说了两遍:“这个好,这个好!”
最后呈现出来,疲惫的沙溢平静地说出离婚,没有多高的调门、多激烈的情绪,但仍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感觉。跟他进门时的厌倦、无奈,形成了统一,也承起了之后的无声和解。
然后才有了沙溢演哭郭敬明的热搜。
有时候,演员应该成为导演的敌人。
因为创作像一次长跑,导演和演员站在同一个赛道,最好的关系是势均力敌,彼此成为彼此的敌人、目标,这样才能遇强则强。
沙溢跟赵薇,年龄相仿,也都是演员出身,沟通顺畅度比郭敬明那组高很多。赵薇怎么说,沙溢就能怎么演,挺精准地表现了导演的意图。
赵薇也挺让人意外的,她在片场当导演的状态,特别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开心、生气都来得特别快,碰上事最后也能潇洒摆摆手。
她拍了一个小的戏中戏《每一个都是我》,讲龙套演员的一天,算个有意思的小喜剧片。
跟郭敬明的《听·见》不一样,《每一个都是我》喜剧类型方向明显,创作就特别清晰。
第一段喜剧状态拉动情绪,第二段日常状态压低过渡,最后来一个收尾升华。情绪和结构都特别顺。
沙溢的任务就是打各个情绪点,赵薇提的要求也特别精准:“越是小人物那种不知道怎么操控它,越好,挺不容易的那种。”
整体看,赵薇定的情绪点比较准,也有变化。
沙溢局促,观众会笑。 沙溢蹲在一旁羡慕主演,凑着看镜头,观众会同情。
沙溢一身疲惫,仍然心满意足,观众会对他有敬佩。
跟《听·见》的半开放式表演不同,赵薇这边都得精准打击。
表演没什么纰漏,因为沙溢本身就是喜剧演员,打情绪点最拿手。
第一段的动作设计挺搞笑,加上他有点忙乱的表情,喜剧效果很强。这段分镜做的也很细,应该花了很长时间,导致赵薇只剩10分钟拍最后一场。
但第二段,摄影师出了点问题,沙溢给的情绪准,但镜头节奏走的不准,也会出问题。 赵薇对镜头动线的把握和要求,确实挺高,现场发了脾气。
但时间确实太紧张了,最后一个镜头为了抓墙上的海报,设计成了上摇的推路线,差不多错过了沙溢说题眼台词“每一个都是我”的表情,算是一个无奈的小遗憾。
但总体来说,还是完整流畅,趣味性也是四组里最高的。 郭敬明那组算是文艺片,这组算是喜剧片。赵薇和沙溢俩科班出身的电影人,展现的其实是,类型片中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导演精准传达给演员,演员精确传达给观众。通过演员的呈现,将导演的意图传达给观众。 在大部分电影中,演员都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传声筒。
到了李少红这,短片差点就没拍成,全靠沙溢咬紧牙关救场。
剧本选的《雷雨》,李少红的安排,对得起自己学院派老导演的身份。
用了古希腊的面具,选了所有中国电影人必读、必看的《雷雨》,搭了一座舞台,最后用影像和合成技术表现。
沙溢一人分饰三角,戏也分三重。
第一重来自面具。
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面具表演,明明表情、面部已经固化,有时候连演员眼睛都看不到,但仍然生动,有意思。这是面具——角色形象的魅力。
第二重来自舞台。
跟郭敬明、赵薇搭的景都不一样,李少红做了一个假的景,这不是周家大宅,是一片白色。但观众没有隔阂,演员的表演夸张也不会造成怪异,这是舞台自带的魅力。
第三重来自影像。
三个沙溢,以不同的形象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配合协调、自然,这是现代影像的魅力。
李少红心思很深,5分钟的戏,串起了古、今、中、外。对演员要求也高,既要表演能力,也要求体力和配合度。
沙溢这段特别值得说说,一人分饰三角、带伤表演不用赘述。时间就3小时,场地就今儿一天,他一咬牙,救了整个剧组。
摄影师想迁就他动灯光机位,时间紧迫,李少红问:“你让他一个人动?还是我们所有人动?”
沙溢回答:“我一个人动!”
导演喊:“沙溢给你两分钟换衣服!”
沙溢边快走边说:“好,够了,够了!”
沙溢体力上是硬扛,但表演上没打折扣。
好演员,确实一个顶仨。你能听出来,他连声音都变了。
变分两部分,一个是他一向标志性的东北口音消失了,一个是他自己一个人发出了三种不同的声音:沙哑的老人、怯懦的中年、青涩的少年。
确实有几句台词,我以为他用配音了,拖回来听了好几遍,不是配音。
形体和表演不说,单从嗓音的控制上来讲,沙溢这个演员,确实被低估了。
整场看下来,说他是李少红的“救星”,一点不夸张,因为后期要把3个角色剪到同一画面,所以大部分机位不能动,灯光也不能改,跟郭敬明、赵薇两组都还不一样,李少红基本要仰仗沙溢一个人。
这不是个例,国内影视工业发展还不完美,正所谓救场如救火,很多时候,就是靠肯拼命的演员扛起来,他们就是剧组的救星。
演员把场子救活了,作品才立得住,导演才能赢。
最后说说陈凯歌吧,这人“太精明”了,先在小黑屋把沙溢吓唬了一通,自己笑得高深莫测,把观众胃口吊的老高,总让人觉得有大事要发生。
摄影师很会掌镜,给了一个旋转镜头,压力瞬间倾泻到沙溢这边。
正琢磨陈凯歌会怎么拍沙溢,结果他另辟蹊径,找了一个新的答题方向。
郭敬明那组还没开拍,他就起个大早到了现场,偷偷派出一个卧底摄影师,潜入三大剧组。
用戏外戏、局外局的方式答题:“什么是演员?演员不是孤立的,演员是和所有的部门一起合作的,我们在现场看到导演跟演员的合作状态,才能全面地理解什么是演员。”
确实,我记得侯勇说过,演员就是一份“当众表演孤独”的职业。剧组一圈人围着你、灯光照着你、摄影机对着你,但你要假装那时那刻只有自己。
再回头想陈凯歌跟沙溢说的那句话“真的不用有任何忐忑,因为你是演员。”
在剧本里,这叫钩子。
钩的是陈凯歌最后说的那句话:“一个希望成为好演员的人,必须做好准备,他才能够站到他应该站的位置。是哪里呢?摄影机的前面。”
什么是演员,沙溢站在摄影机面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答案是跟导演一起写出来的,角色是互相成就的。
郭敬明和沙溢,共同跳出经验领域,创作一部生活流的作品。
赵薇和沙溢,发挥所长,走喜剧类型的路线,笑中带泪。 李少红和沙溢,把舞台和影像结合,作品是新的形式,演员出现新的一面。 导和演,可能是一场争夺,可能是一场传递,也可能是一场抢救,但最后会成为陈凯歌所说的“合作”。
顺着捋一遍,“合作”还真是这里最特别的地方,因为它真正把导演加入到了表演过程中,而不是让导演单纯做事后评委,或者事前指导。哪怕再短的镜头、再碎的表演,都包含导演的创作。
它其实同时考验了导演、演员两个最关键的创作群体。
片场这个形式,也有点物以稀为贵的意思。因为观众往往只能看到最终的画面,也就是结果。结果诞生之前的枯萎、浇灌、修剪,我们不知道。
好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
烂片是怎么诞生的?
《演员请就位》宣传片的这个片场形式,算是一个回答。不知道正式节目会怎么处理,希望能保持导演视角和台前幕后的呈现。
因为这也是观众发现问题、发现美的过程。
而且毫无疑问,观众的认知和要求,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 如果观众都往前迈一步了,那中国影视作品必须得迈出两步。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从来没黑过郭敬明,最初只是从班上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嘴里听到这个名字,她们亲切称其为小四,激烈地讨论着他的书与人,导致我一直以为这是个清新文艺的可爱男作家。
看到有人嘲讽他身高不足150,我当然觉得是很低级的黑,还认为是谣言,怎么可能会这么矮呢——直到几年后才真正在电视上看到本尊,瞬间觉得,把世界上所有财富与荣耀给他都不为过,因为老天欠他太多。
倒不是说外形缺陷惹人同情,而是他太在意这缺陷,使出全身的力气用全部的作品来弥补这缺陷,只是堆砌再多华丽的辞藻或奢靡的画面都没办法弥补——那先天的不足。
我也很佩服他后来拍出《小时代》,填补了国内影坛的空白——国内真的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去拍出给少女看的电影,不管质量如何。那些忠人义士家国情仇才是看得太多,只是突然出现一部人畜无害的小妞电影就被喊打喊杀,简直恶意太大。
最近得知郭敬明上了《演员请就位》,我当然期待,期待已经这么特立独行的郭导演可以把他的个性坚持到底,但看了两期节目反而有点失望,首先是和沙溢拍片,他一上来就嫌弃了节目组的寒酸:“你们才两台机,我上一部戏11台机!”仿佛拍电影是去商场采购,唯有说一句“你们店里的东西我全都要了”才是最豪迈的买家。
原来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自信的,外界的舆论不是不能左右他,他动摇了,他怀疑了,用全套的电影理论武装自己,事必躬亲地指点每一次小组短片,唯恐被人嘲笑了去,作为四个导演中的晚辈他居然是给人感觉最严肃的,和演员的距离也最远,反而不如赵薇陈凯歌能和演员打成一片。所以吃力不讨好,花了很多时间调整出来的效果也一般。他要演员完全按他那一套走,可他那套始终又是“要有电影感”、“不要小品化”、“要克制”……听都听腻了。结果演员为了完成他的要求而亦步亦趋,丧失了自我灵性的表达。
在第二期节目好不容易得来陈凯歌一句表扬而落泪——其实更多是表扬演员,第一轮竞演本来就是试戏看演员素质,郭敬明却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完全不像是成名多年的大格局人士之举。
每每他组里的演员被批评,他眼里都立刻划过一丝心碎的涟漪,我看着不禁觉得心酸,其实那些批评绝大多数并不是针对他啊。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假如他不那么在意外界的声音,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做自己”的最酷的人,一旦他真的在意了,他纵是有千般法术也立刻被洒了狗血,全部破功。
他该是遭受多少攻击才会如此敏感?我猛然意识到,他并不是每一次作品出来才被骂才被打击的,而是他只要活着,存在着,他只要一出现,一照镜子就马上能发现自己的先天不足,偏偏他又是那么爱颜值和华丽画面的人,他追求了一个自己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东西,这是他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心里的一大块缺口,再多夸奖和肯定也填不满的。
赵薇。
因为演员出身。所以所以调教演员都从演技出发。算是比较会调教演员演技的导演了。
本子也确实选的好。挺犀利的。挺接地气的。
但是接地气也有个缺点就是拍出来是个好的影视作品。也能触动人心。但是再往高级深一点走。比较难。
但从讲故事来说。赵薇是个非常好的导演了。粉了。
李少红。
其实李少红算是四个人里面各方面比较平衡比较全面的一个导演了。
但是这样的问题也反而变成最平庸没有看上去很多亮点的导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反而关注到她性格的黑点。)
调教演员还行但是要看演员本身悟性和能力(比如周迅,比如一些不行的演员)
选本子不会太弱智但是也没有赵薇那样犀利和接地气的抓心。比如真相虽然还可以但是没什么太大反转和犀利。
作品的上升层次有。毕竟拍出过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但是属于比较慢热。能力也最多算中上吧。眼光在那但是这种短剧创作她根本没什么优势。
导演对作品的把控能力还是有的。毕竟从真相那部还能看出来。
所以老话:各方面平衡下来就会变成普通。
郭敬明。
本来以为他那么多期有进步。但是看到最后一部Ai又是回到原形。还是比较幼稚的青春文学风格。
讨论下他之前为什么会有时候是表现好的吧。
青春文学就像一些文学能力写作能力中等的学生一样。某个片段能感动到人。但是大长篇那个架构就不行。之前都是小短篇。所以缺点不明显。
另外。其实仔细看看郭之前还不错的都是用的别人的本子。如果要描述郭的实力的话。我觉得他的实力算是软的。叫软实力。毕竟他看了那么多理论。只要给他强加一个硬一点的本子还是能做出一个还不错的成品的。比如他的软实力加上与恶的距离那种硬本子。如果自己原创剧本就是软实力加上软剧本。是真的都软塌塌的。扶不上墙。硬气不起来。
其实这样也没什么问题。软的东西有些人也买单。
这就是还是一部分人觉得Ai不错可哭。
可是对于吃过硬货的人来说肯定就是觉得emmmmm。真的连嚼劲都没有。
对。郭自创的东西就是也许表面好看。有点甜味。但是没嚼劲。往深的里面追寻并没有什么东西。
郭的作品就是一个只有两种单调口味的摆盘好看的甜品
里面只有甜和酸。
甜是很单纯的甜。“酸”也是很单纯的“酸”
我甚至觉得那个酸连巧克力那种缤纷的苦都达不到。
有些人也许会说只要能做出甜和酸的东西出来也可以了啊。那其实可以问个问题。只能做到这种影视作品里最能让人共情的两种东西。能算值得称道的事情嘛…………
郭想做出还东西还是翻拍别人的东西吧。自己真的只能拍PPT。断言这个在拍的阴阳师也肯定是个软作品。美是美。能打动是能打动一下。但是不够有硬货。
但是郭算是这几个导演里能最接近年轻潮流的导演了。
陈凯歌。
都说他是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的确了。但是他和赵薇的调教有区别。陈是从演员在电影里的状态入手。调教演技。所以陈调的是状态。而赵是从演技进入状态。这就是两者区别。
但是电影其实最后能呈现的也就是状态。
但是怎么说呢。演技与演员在电影中的状态我觉得是相辅相成吧。也没有高低之分。
所以陈凯歌也会遇到一个问题。他讲的东西都比较玄。因为都是在调状态。演员比较难抓。要么就是抓住了很棒。要么就是抓不住很难入手。所以要看演员的灵性以及功底。高手以及天赋型炸裂。新手以及实际型就应该比较困难。
再说本子。选本子我觉得算是四个里犀利排第二。但是寓意和高度是第一。犀利和接地气不够赵薇。但是寓意和高度赵薇比不上。
导演对作品的把控能力应该是第一了。高度也行。但是因为每次本子虽然看起来朴实但是其实内在都比较高。最后呈现并不一点能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说说人。虽然他自己说不会说话看起来有点憨。但是其实精着呢。
我觉得这是大智若愚那种:就是世态看过万千。没必要的不挣扎不纠结不口舌的地方。懒的口舌。有需要的在乎的地方都可以不漏。
比如虽然之前很少口舌或者去考虑战术什么。
但是在在第九期他来帮拉票让明道入选。
以及在最后一期点评其他人的一些缺点。
以及在自己的作品开始前先开始给观众介绍角色做铺垫。好让观众带着意识进入作品。都是暗藏了一些老油条的小精明。
首先,让我们来仔细感受下《演员请就位》中的四个导演:
陈凯歌,生于195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霸王别姬》获得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66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豆瓣评分9.6,雄踞豆瓣投票250中的第2名。
李少红,生于195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代表作电视剧《大明宫词》评分高达9.0分,依旧属于很难被超越国产剧系列。
赵薇,生于197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取得北电导演系硕士,当演员时出演了《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这部剧在国内收视率高达65%,至今未被超越!当导演后的第一部青春电影《致青春》取得7.26亿元的票房,这部电影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青春潮”。
这三位导演,至今依旧活跃在一线,有作品、有口碑、有资本,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导演,最后登场的这位导演比较特殊,他属于自由派导演。
郭敬明,生于1983年,肄业于上海大学,作家,登上过中国作家富豪榜;代表作《小时代》,获上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同时这个系列的电影也饱受业界争议,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曾发微博称“《小时代》之烂远远超过《富春山居图》”。
明眼人一看就能懂:三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中国一线导演和一个非科班出身的80后畅销书作家共事作为导师,本身就是一个话题。
再附带上郭敬明以往参加真人秀录制时制造话题的能力证明,他成了这套阵容中最具流量属性的导演。
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郭敬明是节目组故意设置的“流量入口”;
但从郭敬明的个人视角来看,能和其他三位如此重量级的导演在节目中平起平坐,是他迈向主流市场的重要台阶!
根据他以往的人生经验,他要拼命抓住这个机会表现自己:
表现得像是个科班出身的专业导演。
也正因为如此,在节目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
原本应负责更多技术的三个学院派导演在节目中讲的更多的是自我感受,而郭敬明却化身为电影学院的老师,大谈表演艺术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
演员刚选完导演,导演要和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熟悉熟悉。赵薇组的模式是组织大家一块玩个表演游戏,包文婧演得不好时她还调皮地说:“你和你的闺蜜关系不一般。”
赵薇组整体看下来很轻松,就是像在玩一样。
李少红导演则让大家进行才艺展示,氛围像是在团建。
陈凯歌则更多地是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熟悉、跟大家探讨一些和表演有关的心得体会。
郭敬明组则有些紧张,他把这次聚会变成了他的课堂。
郭敬明给各位演员出了考题,并一一对其进行点评,他用表演理论的形式告诉大家任蓉萱为什么演得好,还告诉大家董力为什么演得不好。
我们会发现,别的导演在节目中的表现都是举重若轻的感觉,但是郭敬明似乎涨红着脸,迫不及待地想将他脑袋里的知识一股脑儿地表现给大家。
陈若轩和明道演完,郭敬明发表观点:首先,他认为两位演员实际上演的是话剧;其次,话剧就要克服表演上的虚荣心;最后,演得有些过了。
这时候,演员陈若轩听得云里雾里,他稍微歪头表示有些听不懂,陈道明则是一脸茫然的微笑。
赵薇在郭敬明发言的时候就感到有些不耐烦。
轮到她发言她立即表示她所有的观点和郭敬明的完全相反,并且直接否定了郭敬明最初的“假设”:这是一个话剧表演。
赵薇在反驳郭敬明之后还说了句:“其实我觉得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若轩最后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嘶喊的过于长。”
郭敬明随后解释,他其实想表达的也就是这个观点。
同样的观点,赵薇直截了当地说“若轩嘶喊的过于长了”,但是郭敬明要拼命套用专用名词来表达,“话剧式表演”、“表演的虚荣心”。
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引用专业名词十分正确,不容易被抓到把柄! 2.郭敬明和大导演在一块有种自卑,他虽然是个自由派,但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是学院派。
这反倒弄巧成拙,引起了学院派的反感。
那么,真正的学院派名家是如何评论的?
陈凯歌讲出了这场戏的核心矛盾点: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两个父亲将要死了儿子们应该怎么反应?
讲出核心,台下的赵薇频频点头,而郭敬明说理论的时候她简直听不下去了!
陈凯歌还根据这个核心矛盾点,指导陈若轩应该如何改进:只有在当父亲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才该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
而不是最后等到中枪了他才一个劲地在那儿嘶吼。
受到指导后,陈若轩再演一次就要比上一次好很多了,台下的许多演员在听完陈凯歌对陈若轩的指导后都赞叹不已。
得到了标准答案,郭敬明立即进行倒推,推导出他的戏剧理论!
由此我发现,学院派都是直接针对病症下药,陈凯歌讲的人物关系,高中生也能听得懂。
但是郭敬明的“抉择之前”,要是不读上几本专业书,平常人应该是不明白的,但会觉得好厉害、好正确、好专业的样子。
正确的郭敬明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对手竟会如此“不正确”,直接将自己放在了对方枪口上。李诚儒评价郭敬明小组的表演时,用的眼神是这样的:
高昂的头颅,向下斜视的眼神,这给人报以“倚老卖老”的口舌。
仪态上暴露出破绽,讲的话也不符逻辑:
“从艺术上说,我没听见他们三个人说什么台词。听不清,这是演员的大忌。请问,练过十几年台词吗?练过一年两年三年吗?”
台上的三个青年演员,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怎么可能练过十几年台词?
“ 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看这种高中生谈恋爱?”
这并非他的本意,可是他这么一说相当于将现场的观众推给了郭敬明,因为现场观众是在看男女生靠近的时候起哄的,这几乎是年轻人的本能。
他批评的是在场的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广泛年轻人。
李诚儒老师巨大的漏洞,给了郭敬明发挥他“正确”语言才华的广泛空间,金句就这么张口而出:
“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李诚儒老先生原本想要批评作品,但却因表达不当成了批评一批观众,郭敬明则抓住这个漏洞猛烈反击,完成了节目组赋予他的厚望!
李诚儒老先生为何敢这么直率地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观众面前?
因为他是不靠流量靠技术的老戏骨。
郭敬明为何说话如此缜密并酷爱套用专业名词?
因为他迫切需要向大众证明自己的才华,从某种角度来看,他自己就是个充满虚荣心的表演者。
郭敬明当年第一次去到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试,被雾都的繁华所倾倒,撰文道:
“ 为什么不让爱上海的人生在上海...上海是华丽的巨轮,我家乡的小城令人啼笑皆非...”
几年后,他拥有了上海户口,拥有了位于上海的豪宅。正年轻的他,还想要更多的认可。
在《铿锵三人行》中,窦文涛问郭敬明,“你就不怕年轻人长大么?”
郭敬明回答:“不断会有年轻人进来,这就是市场。”
可是,想要获得更多的乃至学院派同行的认可,不能只靠对市场的精准预判,还必须靠作品的支撑。
郭敬明认为他的作品涉及到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当然是个好题材!
可在台上演的《悲伤逆成河流》,更多展露的却是三角恋而非校园暴力。男女靠近观众起哄,这才是李诚儒老师真正批判的,而非批判“校园暴力”。
学院派的人表现得像个自由派,是因为他们心中坦荡,有底气。
自由派的人表现得像个学院派,或许是因为当事人在高水准学院派面前有些自卑,拼命挣扎着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可吧。
挣扎是好事,但假如郭敬明一直认为自己的作品没问题,那他又怎么可能走得进主流观众的心?
Ps:我建了一个《演员请就位》的讨论群,大家看完节目可以一起聊一下,入群加我微信:joker19931115,记得备注“演员”,群内仅限吐槽交流,不得发广告,微商勿扰哈。
陈凯歌讲戏太一针见血了 给你摸的透透的 郭敬明是真的意料之外 理论方面的东西知道的居然不少 然后最惊喜的就是赵薇这组三个演员 每个都超强 越来越期待后面的节目
3.5 追完最后一期打卡,不得不叹服这个节目“增值”最大的首先是郭敬明,其次是牛骏峰。前者比后者更应该获得“年度演员”的称号。
郭敬明的矮,于正的胖,如果遇上一颗想当皇后的心,结果就是在后半生不断努力地证明自己,为了填心底的窟窿眼,努力到快变了形。
三位导师一人一星,另一位就算了,名词背得再熟也没用
演技不全是演员的东西,需要导演成全。导演不止会调教电影,更要会调教演员。李成儒是那种业务能力过硬就可以放弃八面玲珑的人,性格是真讨人厌,那又怎样。同理,陈若轩的演技不足以撑起他的傲气,情商也低。对陈凯歌郭敬明有改观。
郭敬明凭什么和其他三位导演平起平坐?说的天花乱坠拍的一塌糊涂。(三位导演怼郭敬明太逗了!)
《演员请就位》其实是一档考验导演的节目,陈凯歌最新作品《理发》讲述微末人物悲伤又温暖的故事,只有短短十六分钟,但是故事流畅动人,人物塑造完整,在导演的镜头下展现了人情冷暖美感。红绿灯是片子里重要的意象,红灯亮起意味人生之路要停滞不前,绿灯亮起则是生命之路继续向前。灯光闪烁给片子增加艺术美感,也给故事加了一层温暖的底色,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对生命的热爱渴望:牛骏峰的生命亮起了红灯,但是他还想在化疗前理发;内心还有不舍与渴望的明道,转身离开后又会奔跑回到店里,因为他的心里一直亮着绿灯;炎亚纶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理发师,梦想的灯光永远不灭。片子很短,后劲很足,陈凯歌导演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又传递了更加温暖的力量,愿茫茫众生里微小的你我,不管发生什么,心中永远有一盏不灭的绿灯,人生喜悲都有勇气前行。
“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哎哟李成儒李老师,您太牛逼!也就您敢说真话,这还算客气了哈。
郭敬明:老娘一枝独秀,淋牙俐齿,你们演的是电视剧,我通读所有电影书籍。赵薇怼回:小丫头片子,我们要超过刘烨和章子怡。李少红:我不上综艺节目的,你们随意。陈凯歌:吵结束了吧,老子要上台导戏了。
李成儒真敢说哈哈哈,我同意,不过他应该没看过这个电影,不太了解整个故事,就看这一段的确是以为高中生谈恋爱的,尤其是台下的那一阵起哄。但是说实话估计又要被骂了。。
当成一档求职节目来看很有趣,有稚气未脱业务不精的,一腔热血追求kpi的,不惑中年开辟第二春的,家庭主妇重回职场的,文艺青年眼高手低的,天赋不够蛮劲来凑的,专业不对口还硬要跨行的,吃苦耐劳终于转正的…如此种种与我们的职场何其相似!其实演员也并没有很特别,他们也有我们小人物一样的危机与压力,一样要苦苦求得一个认同与岗位。有精英便一定有摸鱼吊车尾的。有台词囫囵吞枣的便一定有臭脾气但功夫过硬的老资历。是情商课亦是行业根基,是浮世绘更是百态人间。
郭敬明那段悲伤逆流成河的话真的是把颠倒黑白乱引用话做到了极致。说悲伤逆流成河是中国史上第一部讲校园霸凌的题材真的不知道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还是校园霸凌的悲哀。给自己的电影带个巨大的帽子再引用一段套用到哪里都可以的“金句”,真会!还有怎么哪里都有沈梦辰!!!
永远别跟郭小四理论,因为他会把话题拉到一个没人触及的高度,然后用他多年的诡辩经验轻松击败你
不愧是郭大导演,说的头头是道,让人不得不服,被她调教一番,每位演员都有可能成为《小时代》的头牌。腻害腻害。
赵薇和小四在组闺蜜cp,李少红在全程划水,也就是陈凯歌在认真干活儿了。参赛演员水平参差不齐过于严重,女演员整体水准明显高于男演员。因为有小四在,节目效果相当不错(笑
郭敬明道理一套一套的唯恐人家觉得他不懂,像极了当年凡凡的freestyle
更像是一出《导演请就位》,焦点都在导演身上,演员配置完全是《演员的诞生》的降级式处理,而导师又是《演员的诞生》的升级版,《演员的诞生》是戏好看,看点无论褒贬都在演员身上,而《演员请就位》是点评好看,所以评论区几乎都是在评论导演,两档节目其实是朝不同方向前进。(看了《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我决定收回《演员的诞生》戏好看的话,对比起来《请就位》的电影感做的太好了,至少不会太出戏)
郭敬明宛如一个熟背菜谱的却做出一堆黑暗料理的厨师。
郭敬明太想要表扬。赵薇做惯了大姐。陈凯歌你大爷就是你大爷,还是很天真烂漫的大爷。李少红看起来不知道自己来干嘛。明道有点想法但能力不够拔尖就是会尴尬人家想帮你也会少那么一股子冲动。包文婧只看得到自己。刘雅瑟脆弱,还没有跨过长大的那道坎。郭俊辰非常真挚,值得留意。董力算了吧。这种节目最好看的不是演技,是真实的细微的反应,是一个表演行业职场的集中显性展示。
郭敬明就像一个自卑的小男孩 不停炫耀自己手里的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