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只有七天,一个名叫翔子的小女孩遭绑架遇害的命案湮没在人们对于新天皇继任的喜悦之中。
可是这个小女孩的父亲雨宫却无法忘记。在这个世界上, 只有他一个人听过凶手的声音。于是这14年来,他每天对着厚厚的电话簿,打几十个几百个电话,只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当年杀害他女儿的凶手。后来凶手找到了,他在公共电话亭里在听到自己永远也忘不了的声音的那一刹那,慢慢跌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没有证据将电话那头14年前的凶手绳之以法,而且自己的女儿翔子也再也回不来了。
原本记录凶手来电的录音记录仪在电话铃响起的那一刻突然出了故障,众人都在手忙脚乱地检修仪器时,雨宫接起了电话,听到了凶手的真声。没有记录下凶手的声音,负责此事的其余四个刑警对上级隐瞒了自己的失误。后来,这场案件无疾而终,其中一个刑警幸田出于愧疚,留下了说明真相的报告,辞职离去。可是这份“幸田记录”却被害怕负担责任影响仕途的上级隐瞒了起来。
雨宫找到凶手之后,幸田策划了和14年前一模一样的绑架案,绑架的对象正是”昭和64案”的凶手目崎的大女儿。目崎带着一箱子现金仓皇赶到幸田最后制定的地点时,他发现自己14年前的事情已经败露,在警局里他拒不承认,不想承认自己失误的上级将他释放回家。其实目崎的大女儿并没有被绑架,她的手机被幸田偷走了而已。
当年参与“昭和64案”的刑警三上是本片的主人公,也是警局的宣传官,在自私的领导和叫嚣的记者之间周旋,女儿也因为自己是警察而离家出走。三上不能接受警局把有罪的目崎释放,他偶遇了目崎的小女儿,并打通了目崎的电话,告诉他他的小女儿在自己手里。
仓皇失措的目崎赶往当年放置翔子尸体的空地,14年前他就是在这片空地上将翔子勒死抛弃在汽车的后备箱中。空地上有一台破车,目崎不假思索地想要打开这台车的后备箱。可是三上帮他砸开后,里面空无一物。三上质问他,我说的放置翔子的“小棺材”,你怎么知道是后备箱。
目崎被随后赶来的警察带回警局,跟着一起过来的目崎的小女儿似乎明白了一切,目崎对小女儿喊到“不要过来”,小女儿抱头痛哭,声音响彻整片天空。目崎当年做下的孽,他的妻子和女儿却要被迫承受痛苦惩罚。
雨宫也想到过绑架目崎的女儿,也让他承受自己当年的痛苦,可是当目崎的小女儿坐上雨宫的车后,雨宫却留下了眼泪。小女孩抱着书包告诉雨宫这不是她回家的路,雨宫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叔叔刚刚走神了”。他也许想起了14年前自己天真可爱的女儿也坐在目崎的副驾驶位上,那时她还不知道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
四个小时的娓娓道来,这是个沉重的电影、让人多次流泪的电影。十四年的案子终于落下了帷幕。失去女儿的雨宫会从记忆里走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吗。三上离家出走的女儿也会感动于父亲的执着而安全回家吧。目崎也许会在监狱里度过剩余的人生,他应该也很后悔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吧,他也没有忘记,用杀死翔子的手去抱着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感觉呢,这14年来目崎也是痛不欲生地侥幸活着吧。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2 ) 今天一口气看了前后篇
横山秀夫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第一次接触的是《罗宾计划》,让我第一次知道三亿事件,后面的《临场》让我正式喜欢上他的作品,然后是横山秀夫系列连续8部SP,直到最近的《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可谓是部部精彩,感觉他的作品非常适合拍成电视。有人说他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在推理上还是拿得出手的,将社会派推理与本格推理结合的比较好的。
《64》确实称为他的代表作不为过,也是先看了电视版,看了大概5遍,算是神作了,尤其是前三集,堪称经典,各方面处理都相当完美,节奏也是我喜欢的那种。
抱着这种期待看的电影版,其实也难为电影版了,毕竟有这么优秀的电视版在先,总想要有所突破,至于成功与否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几个优点:1、诹访的角色戏份多了,当然绫野刚的表现确实不错;2、本部长的角色也很有特点,椎名大叔演的很搞笑,很多人都笑了;3、铭川老人的描述更煽情了,是前篇最大的泪点;4、翔子的“小棺材”是区别于电视版的地方之一,电视版中没有翔子的死状,而电影版有段目崎的杀人过程比较震撼;5、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让目崎的女儿看到自己被捕的一幕,这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了。
缺点:1、对于89年绑架案的描述没有电视版细致,没有体现出雨宫当时急切又绝望的心情;2、对于三上发现幸田的那幕没有电视版来的震撼,那幕算是电视版中最出彩的了;3、搜查二科长的来回奔波在电影中也没有体现,在电视版中印象比较深刻;4、不得不说,瑛太的表现没有他弟弟出彩,可能和导演有关,这点比较失望。
总的来说,前半部分是电视版比较好,后半部分电影版更出彩些,两部都很不错。今天大光明影院上下楼可谓座无虚席,一起和《64》度过了近4个小时,可见国内还是太缺少这种题材的影片了。
最后推荐另一部作品《阴沉的季节》,和《64》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变成二渡了。
3 ) 短暂的昭和六十四年,长久一生的痛惜和忏悔。
昨夜一夜未眠,以至于深更半夜把原本计划两天看完的《昭和六十四年》前后两篇都看了个遍,前篇因为是白天看的,还算耐着性子,而后篇是一边似醒未醒的状态,然后厌倦了片中的表情特写最后乃至拉了几个快进,算是有始有终。
一直觉得日本电影很“难看”,不是不好看的意思,而是不容易看懂。自以为还算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但放到电影这么个短篇幅的载体里,还是觉得自己勉为其难。日本电影有一点我很崇尚,就是现实性的再现。在如今日益颠覆三观的日剧里,至少电影还是维持了其对现实的写照。若是要说和从前日剧的不同,那就是从前的日剧现实但鸡血,一般让人心血澎湃。而日本电影很有意思,几乎都是黑暗且厚重,似乎不这样便不能让观众沉重地走出影院,当然也有可能我看得不多见识短浅。反正不知道这算不算日本文化里热爱悲剧的民族特色,仿佛这个民族生来就是为悲剧而生。
听说《昭和六十四年》电视剧一共也只有5集,而电影前后差不多四个多小时,不知道差不多同样的篇幅有怎样不同的精彩。若说精彩,电影里大咖云集,上来第一眼看到的三浦友和便让我心潮澎湃,曾经的鲜肉虽然老去,但往昔俊朗的面容仍然依稀可辨。说到这里,想顺便说说日本的男人。不知为何,再青春再鲜嫩的少年,放在日本的国土里,上了年纪都会越长越象,作为老前辈的尾大不掉几乎人脸一副,似乎年纪=严肃,年纪越大越严肃越苦闷,无论是不是真苦闷。或许这和他们长期浸淫在一个论资排辈的集体中有关。同样呈现这样问题的还有那个瑛太,几乎没让我认出如此热血随时充满肾上腺素的记者是曾经的美少年。说回剧情,剧情实际并不复杂,如果直接讲破案找凶手,那就成了狗血国产剧,大和民族的电影必须反映黑暗现实。于是,集体与个人的对立,比人高比天高比国家都要高的集体,永远是大和民族心中不为人道的无奈。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对决,反映的是日本社会无比现实的内与外,党争派斗,看着影片,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似曾相识,一幕幕都在我脑海浮现,心里不由会心一笑。
此书作者横山秀夫,据说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没看过书不好说,但单从影片来看,与松本清张还是差些距离。自以为,推理的主线自是推理,而任何现实也好情感也好,都是其的附带,若是喧宾夺主,难免让人不适。后篇为很多书迷所不满,虽然对我这种愿意喜剧收场,坏人天诛地灭的观众来说,看到三上狠揍凶手那幕,自然心里一宽,但纵使不曾看过书,也不得不看出这一幕有如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明显路数不对。剧情突然高潮,突然收尾,难免狗尾续貂。
好吧,浑浑噩噩地看戏,戏里戏外都是心情不轻松,想想也罢,还是回头去看韩影,虽然现实一样黑暗,至少最后总是坏人出场好人胜利,让我这种简单的心明明了了,心里也有些轻松。
挥挥手,别了,短暂的昭和六十四年。
PS:每次写完评论再想题目,总是很头疼。此标题明显文不对路,不过也算我对剧中人物们的一种叹息吧。
4 ) 难道现在日本推理电影只有社会派了?
整部剧没有侦探,所有警察都是一脸茫然。到最后也是仅仅凶手自己说出来了,没有任何的实质证据。
对于前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失败的调查,没有推理; 对于后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没有推理,最后凶手自己承认了,没有证据。
本剧硬伤:
1。受害者父亲完全靠14年之前的声音记忆打电话来找罪犯,在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把电话放到电话簿上的时代,碰运气找到了凶手?这是推理么?况且这个现实中失败率很高且无法作为上庭证据。
2。一个警察局花了14年来隐瞒录音机故障的错误有意义么?每个人都像知道点什么,甚至还有个当事人把自己关了14年禁闭来忏悔,完全是神经病啊,有14年时间忏悔不如跳出来曝光事件对吧?而且知情人不是为了职务隐瞒,就是为了良心隐忍,这个完全是神经病操作,还有个有良心的警察辞职不干换了3个工作,你要是这么有良知直接找媒体曝光啊。剧中媒体是完全不会被警方控制的,想要真相的知情人随时有机会利用媒体翻出警方的失职。
3。就算警方有失误,但这个失误并不是直接导致绑匪撕票的原因,该处分的处分完了继续积极调查啊,就此为了隐瞒案件也不怎么查了,这不是有病么。
4。主角从头到位就在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听领导的安排呢?听了就昧良心,不听又没工作。所以全程主角没有任何作用,除了内疚和纠结在要不要编制。
5。对于案件本身没有任何直接铁证,完全是等运气,无推理,这是本剧最大问题。
5 ) 建议看过的和没看过的都去看看tv版
佐藤浩市演的不错但是根本不该选他,外形台不合格了。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对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离家出走,佐藤浩市这脸哪个女儿会嫌他丑、tv版选皮埃尔泷其实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颜。警察官场斗争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电影则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务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笔带过。泷,存在感很强的二渡也几乎轮为路人。后篇最后半小时基本是原创了,多加的东西画蛇添足。原作和tv最后是保护了犯人家属的实名的,电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节,匪夷所思!其他演员阵容很强大但槽点满满。椎名桔平县警本部长,刚出现的时候场内几乎爆笑,泷藤贤一警务部长、三浦友和搜一课长、忍城修吾搜一刑事。你们县警有好人么,都是变态流氓面孔。总之本片抛开原作和tv的确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显
6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看完只能感叹,在时代的洪流下,普通人的一生就如沧海一粟。那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只能坚持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秉持住良知。翔子他爹花了一辈子,终于从山海般巨量的电话号码中上找到了那个声音,但他最终也没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放犯人的小女儿下了车,犯人伏法只是命运对他的一点点奖赏和怜悯。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昭和64年只有短短的七天,本该是战犯在牢里被关到死的裕仁天皇挂掉,这报道铺天盖地,将一个普通家庭的破裂的伤痛深深掩埋。翔子的家人,当初犯下关键性失误的警察,持有良知举报的警察幸田,他们的时间囿于这七天组成的“昭和64”,真相一天不大白就永远留在原地,不得解脱。
警方历时三届头目,花了14年时间持续掩藏当初失职的真相,甚至有一个警察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监视曾经举报失职真相的前同事,我认为这个警察真是全剧最惨的人,所以我给他找了一张图片放在下面,他叫柿沼。很难想象如果现实中真的有一个人花了14年时间去做这样的事,他的身上又发生过什么呢?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无奈?没有人会记得,被迫捆绑在“昭和64”的还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因为是正义的一方得到心理慰藉,又没有得到任何利益,甚至当初的犯错也和他毫无干系。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即使这样最后居然还没有完成任务,让举报警察给跑了。日语中有一个词叫“皮肉”,是“讽刺”的意思。蓝忘机 “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已经够惨了;这个警察还多一年,也只做了一件事,他的头发里也夹杂了不少银丝,不谈这14年时间的意义,只谈结果居然还失败了,真讽刺。
这是个沉重的电影,在这里抖机灵不合适。 男主三上演的很社会人,其实还是不错的,除了他每次哭戏我都要出戏。 有些评论说看的时候哭了好几次,那大概是我心硬如铁哭不出来吧。。。不仅哭不出来,看到二科长的戏份时我甚至笑的好大声,他好像是哪个中二漫画穿越过来的,弦太紧了的时候总要有个人松一松。记者虐他千万遍,他仍中二说随便。当他被蹂躏到抬下去的时候,仍然强撑着说我还能战斗,让我继续。如此柔弱又坚强,连一贯隐忍的三上都忍不住A了一把吼记者”你们别动他!”。一个有斗魂的合格背锅侠,我真的要一秒入粉了好吗! 这个演员叫柄本佑,查了一下居然是安藤樱的老公。2019年《你的鸟能唱歌》第92届电影旬报奖最佳男主角奖 。果然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一个悬案未必都有昭雪的一天,有的人放下了,有的人困住了。但如果破了能安多少人的心啊。这个世界上有恶魔,有吃人血馒头的人,也有真正的战士,一想到这里,就欣慰到要哭了。
瞎鸡巴改。
从重现64案结束以后就变得很无聊了,后面30分钟左右有种硬凑加上去的感觉~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后半部分发力,精彩看点:1、年轻发言官对记者,即佐藤的救场;2、昭和64年失踪女孩父亲按照电话簿一遍遍试出真凶;3、善良警察导演的一场假绑架案;4、警室部长为了自保不顾真相,不顾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发言官好可爱。
没看过横山秀夫的任何小说,但是从电影里却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两部电影四个小时下来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下的体制悲剧,正义人士的难以作为,警方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对的却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编电影让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人物情绪,用太多低级的闪回镜头来表达;大咖云集,但表演太扁平,张力完全不够;案件高潮过早曝露,续写的缓解警民关系的结局是狗尾续貂。说实话,电影上下篇也就比五集剧版压缩了不到一个小时,真没有拍摄的必要,日剧光是片头就能秒杀之。
复仇戏码很刺激,谜底类似圣女的救济有种典型的日式执念。如果杀人的是我这种姓ZHU的十五年都找不到吧……#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后半段哭成狗。相比前篇,后篇一层层揭开谜底的时候,真的太揪心了。这个世界的恶,总是善良的人被惩罚。
修改不反对,但现在这个结局确实有点别扭。原作通过三上的视角展示了<64>事件深不见底的“黑暗”,不仅是事件本身,从个人到团体,再到整个社会都被这股"黑暗"笼罩着。所以最后<64>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许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现在这个结局所展示出的三上个人英雄主义,正义感变得只剩违和感了
加戏累赘。
后篇扳回一局。以父爱复仇父爱,毅力感人。
最悲怆的推理,对于64绑架案的父亲来说。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接不到的电话,终于放下的树枝。延续了一下官僚压迫和城乡矛盾,但马上转到伦常破案复仇了。两次引蛇出洞政治不太正确啊,好惨好无奈,最后却也算解脱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让人振奋了
8.7/10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
siff连映,除了犯罪,更多涉及到警局的腐败,中年危机职场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关系。一切前面的铺垫在最后昭然若揭,全篇不是激昂的结束,而是life gose on....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