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史上最后的表现主义
1.
就像与斯科塞斯有关的另一个事件一样——在他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那年,26岁的PTA拍摄了自己第一部长片,在其中完整抄袭了《愤怒的公牛》的一场戏——在20世纪的尾声拍摄《bringing out the dead》这样一部电影,也在提醒我们,偶然的现象背后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某种超验的因素。
2.
死亡并不是第一主题,从一开始。生存才是。
星期四晚上,复活之夜。在第一场戏里,老伯克被宣告死亡,这原本顺畅的旅程却被弗兰克打断,成为植物人老伯克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将自发地越来越拥有更多生命体征,而他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想办法结束生命,重新接续上自己原本定好的旅程。这不是生命的奇迹,这是对无意义和腐烂的生命的伟大胜利。把他带给死亡,成为了帮助这个人的最好方式。
从这里开始,往下发展的整个电影故事其实不复杂,没什么值得深入解释的,内容与意义都显而易见,任何一个拥有及格审美的观众都能且应该拥有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信息。不过里面也良莠不齐,但不论好坏,都不是今天要谈的重点。
3.
关于斯科塞斯说过的“我所有的电影都跟宗教有关”这句话,我们不是从多大程度上去相信它,而是从多大程度上去理解它。这部电影的叙事里充斥着与宗教有关的各类明示和暗示,是那些爱围绕着剧情咀嚼主题的人肯定喜欢的,在一通掉书袋的阐释后,觉得离某种不可见的无限更近了。
宗教作为一个词语、一个概念、一个实在,以及作为人物命运的一种昭示,在电影里都能找到定位,但很棒的一点是,它唯独没有作为那些人物逃避和申斥现实世界的所在。这是斯科塞斯的长处。
现实世界再痛苦和难以忍受,仍然附著着最后的意义。《哥林多前书》在这里得到了即使微弱但仍清晰的回音。
4.
即便如此,也仍然很难用这部电影作为凭据向旁人宣扬斯科塞斯是一个不朽的思想家。
他的不朽之处在别处。
先不说在那个医生介绍诺埃尔时三床突然心跳停止的那里斯科塞斯如何只用一个特写镜头就完成了不同叙事的转换,也不说时间在剪辑上的跳跃幅度是如何被他自如的掌握,从不过远或者过近,更不说他总是在无休止的运动着他的镜头直到让观众确信已再无运动可以施展——这些能带来巨大审美快感的各种细节几乎充斥着他的每一部作品——如果作为被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发展所哺育的观众仍能从感官上保持着对影像的最初的那份敏感,这电影里最先引起注意,和最后留在心里的,是无处不在的光线运用。它无视理性,带着对银幕上的叙事逻辑的巨大蔑视而来。
斯科塞斯只凭借着对无可动摇的艺术核心的直觉性把握,让那些惨白的、曝光过度的、无源的光线铺射下来。从前,光用来制造阴影,而这回,在斯科塞斯手里,光的运用不是反表现主义,而是对表现主义的再次升级,不是anti,是update。也是通过它,斯科塞斯把这个被现实主义题材束缚的故事与其他一切现实主义拉开了最恰当的距离。
八十年前的表现主义电影们,经过了历史和审美的公测,用影子开拓视觉,将光放置在观众意识的背后。斯科塞斯勇敢的继承并发扬那份传统,在这里,光不再是充满操控感的阴谋家,它是视觉上的武器,情绪上的战士,是试图挽救他人的心灵上的巨大悲伤。就这样,他升级了表现主义在电影史上的定义。这是这电影最值得写入历史的地方。
这种新的定义,无论在学院派的理论体系还是各路导演们的创作里,却都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5.
抛开电脑特效不谈,一个八十年前的电影观众来到当下,会为任何一部电影里繁杂的形式技巧所瞠目。
与之对应的,无论1999年还是2017年,电影上的任何创意——如果它还仍然在电影刚诞生时所划出的媒介范畴之内,都不足以变成真正的引潮而动的大范围革新,电影已经发展得足够成熟,伟大如斯科塞斯也无法做到用新的电影语言让超过100个人趋之若鹜,艺术的形式被弱化为普遍性的知识,成为了一种在观看前的最低限度的共识。
从达盖尔到爱迪生到卢米埃尔,从机械工艺到电子工艺、数字工艺,是否有朝一日,电影语言会彻底失去美的意义,只进化成纯功能性的记录手段,像字典里的拼音。我不知道。
2 ) 冤有头 债有主
救人一命的感觉很像坠入爱河,那是万灵丹。
之后几天或数周,你走在街上,感觉自己好像是万能的。
有几周,我好似腾云驾雾,身边每样东西都轻飘腾空,脚踏号角雷鸣,口袋鲜花满溢,猜想自己已经不朽,似乎拯救的是自己的生命。
上帝借你的手行事,何必否认?就在那个时刻,何必否认那个时刻?
你就是上帝。
成功受到赞赏,失败则杳然。事情不顺遂时,排解责难是很重要的。“电梯坏了”“插管插不进去”“我该请病假”......任何人都不想扮演阎王的角色。
街头不像急诊室,没有墙壁没有控制。
为此,他们教我直觉行事不要思考,像士兵蒙眼也能拆装枪支。那些训练,只在不到一成的任务中奏效,救到的人命更少。
过了一阵子,我开始了解我的角色不是救命,而是目击。
我不过是抹去悲伤的拖把,我只要出现就够了。
我用三种香皂洗脸,
每种气味都像一个季节。
我觉得我似乎有了起色,
就像是救了某人,虽然不知道是救了谁。
这城市,你若不够坚强就会被它摧毁。
这城市对众人一视同仁,无人幸免。
我们都在死亡中......
我们是鲨鱼,停滞就会死亡。
3 ) 浅谈《穿梭阴阳界》中的宗教象征
斯科塞斯的天主教生活背景并不意味着要把天主教观念代入斯科塞斯电影的文本解析,但宗教的想象性已经渗入他重塑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穿梭阴阳界》并非具有明确的宗教主题,但宗教的象征符号在片中随处可见,比如医院里的耶稣雕塑,街头布道的华裔修女,以及主角作为拯救者的身份,都显示出超越普通恐怖灵异片之上的宗教内涵。
从设定上,医院就是一个人满为患的避难所,逃避苦难的天国,救护车司机正是天国的指路人,不断涌入这的苦难群众,一个坐着轮椅的醉汉连着四天打求助电话前往天国受到洗礼(女医生见到这位''噢''先生,要求他先去洗澡),一个黑人疯子见到救护车拿头撞上,以头部溅出的鲜血赎罪、横躺在马路上只求能搭乘前往天国,而医院里那位闹口渴、要杯水喝而不得的流浪汉,显然是受到某种惩罚不能得到使他解渴的圣水。全片的光线极为讲究,纽约夜景笼罩着夸张的蓝、红、黄和黑色,建筑物破旧不堪,街道混乱腐败,怀孕仍旧工作的站街女数量之多无人治理,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在崩溃之中,没错,这里就是坠天使生活的地狱,主角作为一个真实世界的指路人,因为怀疑自己作为救世主的能力受到折磨,分不清生与死、真实与幻境的边界饱受精神危机,而主角的工作经历有圣经中的许多元素,包括童贞之女的力量(一对墨西哥裔的兄妹,坚称是没有喝酒、抽烟、吸毒的童男童女所以甚至不相信妹妹怀孕),吸食迷幻剂带来的诱惑(圣经中耶稣受魔鬼引诱在沙漠中迷路四十一天,主角则清醒过来抱着毒贩房间里的爱人离开),他的第二个黑人同事,发动群众手拉受祈祷一个失恋打击后嗑药的男青年获得重生,最终祈祷成功,在路上突然精神亢奋酒驾超速翻车,正是这个神棍一般的黑人同事将嗑药昏迷者拉回到真实世界,而故意出车祸让濒临精神崩溃的主角经历了死亡的考验,主角从车里爬出竟然毫发无伤,正如耶稣复活以后拥有坚不可摧的不朽身体,这个黑人同事有点像希腊神话中的指梦神,接着是慈爱与牺牲自我拯救他人这两项内容:主角的下一任同事在后巷暴打一个棒球砸车的流氓,主角及时制止并施以挽救体现了慈爱的宽恕,而牺牲自我拯救他人这项内容则出现了片中最超现实性的场景,一个跳楼者身体被尖头护栏刺穿,救护人员的电锯碰撞铁栏迸发出的火光照耀了对面的帝国大厦,刺穿身体的惩罚方式和火光是地狱意象,栏杆被锯掉后主角差点与失去支撑物的跳楼者一起堕落,这处情节恰好对应了前面黑人同事讲的故事(劝说一个自杀者如果他跳下楼就陪他一起跳)。解放了的灵魂产生自由意识做出道德抉择,把老人的氧气瓶摘下免受俗世苦难,在结尾主角与他的爱人躺在床上,身体享受圣光的淋浴,这个光和身体融合的形象冲破了令人恐惧的孤独形成黑暗封闭的内心世界,仿佛他的肉身飞向天堂。
综上所述中,酒、水、血和迷幻剂表现上帝在物质世界活动的圣物,另外有种说法,血淋淋的手术刀其形状暗喻十字架,警医的服装类似天主教仪式用的圣袍。
影片试图说明,对救世主的信仰、对拯救他人和个人爱情的无限宽容、对最终必得拯救的希望,是人类要获得拯救必须要有的道德行为。
4 )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救死扶伤的前提或者说标准是什么?
Bringing Out the Dead 字面意思应该是救死扶伤,但是最后为什么把老头 Bringing In the Dead 了呢?
有些人,好心可能办坏事。有些人,明知故犯。
扪心自问,你是想成魔,还是想成佛?
5 ) 穿梭阴阳界
穿梭阴阳界Bringing Out the Dead(1999)
压箱底的一个片子 直到昨晚才拿出来看
两个小时的影片阴沉昏暗罪恶丛生 唯独医院墙壁的复古旧绿色彩和最后1小时30分左右超现实手法喷发的流星烟花才给出一点生机 不停穿梭的救护车伴随着警笛声和流血、罪恶、贫穷、肮脏贯穿整个影片 很不明白这样影片会让大众接受 幸而片中的幽默和非常好听的背景音乐使两个小时欣赏影片不至于太过压抑枯燥 看完之后感触非常多 片中的绿洲其实就是吸食毒品逃避现实的地方 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精神乐园 那我们的绿洲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寻找...
6 ) 一种视角看人间
从很小的时候喜欢看欧·亨利开始,便一直幻想这样的一种人生:做生活的旁观者,记录别人的苦难和幸福。其实,这样的意愿一直没有被我的命运太无情地遗忘。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我就去当出租车司机,或者waitress(大概现在年龄有点超标了),或者每天坐在路边咖吧or像欧·亨利一样坐在公园里,等等……只为每天多多地接触观察各式各样的人,静静地体会、记录、传播别人的人生。
很多职业可以满足我的这种愿望。高考填志愿时候,爸爸用法律专业引诱我,说:办案子可以遇到很多戏剧性的事件,每天都有写作的题材,还旁征博引,举了很多妈妈同事的例子。
近年,醉心做心理医生,很大程度也是希冀这份职业能有很多故事可以写。
一份简单的职业,选择了一个视角看人间。比如,每个夜晚疾驶在城市里的急救车医生。
马丁·西科塞斯,携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记叙了急救车医生看到的人间。
《穿梭阴阳界》又名《午夜速递》。
凯奇每夜要开着急救车和同事一起在他成长的熟悉的街区中穿行,听911报警台的指挥,前往每一个事故地点,抢救中枪的年轻黑人,躺倒在酒吧里吸毒过量的人,心脏病发作的老人,自杀坠楼的人,离家出走在废弃楼顶生孩子的小女孩。。。
凯奇仁慈厚爱,妈妈说他有一张神父一样的脸,这样的工作于他像一种宿命。
夜幕降临他开始工作,太阳升起的时候他该回家倒头睡觉。他时常看着生命从他手里流失却无能为力。他说,他能看见那些他没能救活的人的灵魂,在夜间的路灯下行走,盯着他的眼睛。
两个小时的影片,记述了他三天的生活。他已经有近半个月没有救活一个人了。那个因为他技术不熟练延误了救治机遇而死去的小女孩的灵魂夜夜出现在他所到的每一个街角、路口。他失去了睡眠,形容憔悴。
是典型的西科塞斯的片子,阴沉,昏暗,罪恶丛生,上帝也无能为力。他还是会涉及毒品和解脱的话题,只是依然给出了像engding时那片阳光一样的解释。
一直都喜欢凯奇敏感忧郁的双眼。揪着双眉的眼神。仿佛在疼惜着世间众生。
文字,是无法企及救赎的,也许。电影,也许亦悲观如是。
很想借鲁迅先辈一些骁勇的勇气,给自己一些慰藉。只是,阴阳两世,人间如此悲苦寂寞。
7 ) 纽约,纽约 —— 简评《出租车司机》与《穿梭阴阳界》
自由女神像, 摩天大楼 ,曼哈顿,皇后区,布鲁克林区……欢迎来到世界大都会——纽约。就如意大利裔的著名美国爵士歌手Frank Sinatra所唱的那首歌New York, New York (也是马丁的同名电影《纽约,纽约》的主题曲)一样:我想在一座不曾休眠的城市中醒来。
纽约是一座充满着浓郁美国梦的城市,数百年前大量的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以及其他地方其他种族的人横跨大西洋来到这里寻找新的生活新的梦想,新的约克。
在这座城市中,天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故事,一生从未踏上陆地的海上钢琴师,在性欲都市中穿梭着的白领女性,在追逐年轻女孩子的幽默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伍迪艾伦,在曼迪逊花园热血奋战的拉莫塔,或者干脆是70年代在皇后区肆意杀人的山姆之子,等等。
我们今天要放在一起讨论的《出租车司机》和《穿梭阴阳界》也自然都是发生在这个神奇的大都会纽约。
前者作为教学影片我就不多做介绍了,而自己所选择的后者《穿梭阴阳界》( Bringing Out the Dead )我想先做一下简单的介绍。这部1999年所拍摄的电影也同样是来自意大利裔导演马丁•塞科西斯的作品,电影根据Joe Connelly的小说改编而成,主演是我最欣赏和喜欢的男演员尼古拉斯•凯奇。
影片大约讲述的故事大约是:凯奇所扮演的是一名夜间在纽约街道上开着救护车穿梭的急救人员,可是他却因为一次失误导致自己的急救对象,一名十多岁的少女失去了生命,以至于他根本无法集中心情工作,而后所遇到的病人都没有抢救成功的。在一次抢救中,他无意认识了自己所抢救病人的女儿,他黑夜笼罩下的纽约里,他逐渐爱上了那位病人的女儿,而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出租车司机》对纽约的描写其实并不友好,从司机的眼中,我们看到了闪烁的霓虹灯,供暖管道中冒出的雾气,同时还有隐藏在霓虹灯之下,雾气之后的阴暗面……妓女,毒品贩,强奸者,以及一切的行尸走肉,都在夜色的庇护下在纽约的穷人区构建所谓的群体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而正如主角所说的;让雨水去冲刷这个肮脏的世界以及洗净这些灵魂。
《穿梭阴阳界》与《出租车司机》在这点上完全是不谋而合,或者说本片反映得更为极端,如果说出租车司机那只是靠在大街上游荡和接送客人来观察这个世界的话,那么午夜急救员则不但是开着救护车在纽约城中游弋,还进入他们的家,他们的生活之中,非法移民的家,毒贩和妓女所居住的大厦,流浪汉的聚集地……
以上两部影片都将纽约的穷人区刻画成了一个充斥着暴力,毒品,卖淫的世界,街道上所充斥的大多都是无药可救的病态人群。湿漉漉的街道让人有一种难以抗拒且难受的潮湿感,同样在某些程度和意义上暗示着主角对周围环境(或者说是世界)的厌恶以及冲刷所处的这个肮脏世界的渴望。
让我们聚焦到两部影片的主角上,罗伯特•德•尼罗所扮演经历过越战的转业退伍军人,在从个人的感受上来看,他是一个有战争创伤的退伍军人,他的精神衰弱导致他很多时候都无法入睡(这让我想起X档案大约是第2季有一集的故事,几名经历过越战的老兵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而几十年间都没有睡过一晚觉),同时战争的创伤也让其性格上造成了一定的缺陷,大部分时间里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却很少与其他人有所交流,尤其明显的是与在异性的交流中,他总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评价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其周围的人,尽管对于朱迪•福斯特的关怀是好意,但我们无法去评价和判断对于她而言是否是她真心所向往以及想要的生活。总体上是一个相当之神经质的男人。
而尼古拉斯•凯奇所扮演的午夜急救员和这个出租车司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在经历过那次事故后,同样是造成了巨大的心里创伤,甚至迷失了自己。在所驾驶的救护车中思索着人生,在如同地狱般的社区医院里见惯生死的他已经完全麻木了。然而这一切感受都在内心中无限的堆积,直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流露,使得他这个午夜急救员在开车时像是一个赛车手,而其他时间则像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部影片在人物的设置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说《出租车司机》的结尾是 罗伯特•德•尼罗在某个程度上摆脱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阴影,那么我们会发现其实两部影片故事的大体走向是平行的,都是在一段痛苦且伴有些奇特色彩的阶段后找到自己新生。甚至两部影片的开场部分的镜头都极其相似!
在《出租车司机》的背景音乐中,爵士乐占据了巨大比例,尤其是本纳德•赫尔曼的那首曲子更是充斥了影片大部分的段落。记得在科波拉同样是故事发生在纽约的影片《谈话》中,可以说是100%的使用了爵士乐作为配乐。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爵士乐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纽约的一种象征(尽管爵士乐起源与新澳尔良),很多发生在纽约的影视作品大都都会选用爵士乐作为配乐,爵士乐在感觉上特别符合纽约的这种城市气质,反正我是没看过有什么影视作品是发生在炎热的洛杉矶还充斥着大量爵士乐作为配乐的。在影片《穿梭阴阳界》里,老顽童马丁转变了风格,他使用了大量的摇滚乐作为配乐,比如说The Who乐队,R.E.M.乐队和The Crash等老牌摇滚乐队的歌曲,这个到和城市气质无关(有些是英国乐队),而是为了配合影片的节奏,相对而言,后者的影片节奏比前者快许多,如果再使用爵士乐的话,那还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按照年代顺序看下来,《穿梭阴阳界》很容易被扣上个“马丁炒饭”的帽子,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首先,在我眼里《出租车司机》在主角的塑造上有些极端,主角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很难接近而且心智不健全(也有教育水平设定较低的关系)的怪人,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显得有些晦涩,《出租车司机》的剧情不是那种具有相当亲和力的故事,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仔细观看才能明白的,而看不懂《出租车司机》的人也大有人在,在表面上较单纯的看,它甚至不是一完整的故事,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而后者的表现手法上则没有前者那么晦涩,当然并不是说在观看本片时观众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思考。在我的理解上看来《穿梭阴阳界》的故事虽然相对于前者而言更容易看明白,但是马丁所关注的点并不这个,而是人物内心的状态。马丁对于本片的着重点在于营造人物心态,让观众能沉浸在故事中并与主角产生相同的感受,这《出租车司机》根本不是一个路子。《猜火车》在某些思路上与《穿梭阴阳界》有些相似之处。
无论如何,前者与后者没有所谓的优劣高低之分,尽管在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但整体的效果和表达的思路还是不同的。同时,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也是很重要一点,可能就在电影史上而言《出租车司机》的地位不容动摇,但是我却认为《穿梭阴阳界》更能够打动我,与我产生共鸣,我喜欢后者胜过前者。
纽约,纽约,一座不曾休眠的城市,霉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8 ) 庞大的信息量
三个风格不同的搭档
十数次的急救
频繁的烟酒乃至毒品的出现
没有爱情成分的女主角
神神道道的Drug dealer
每一个片段都都滋味 再被一根“救赎”的主线穿起来
窃以为导演并未极力的在传达什么,只是做了一碗杂碎汤
每个人喝下去都各有感受。
女孩子从老爹那里看到坚强
凯奇从老爹那里看到的只有痛苦
快乐的杨不担心生活
胖子有着宏伟的职业规划
神经病大块头在凯奇freak out的时候居然也会被吓到
凯奇一路寻找救赎 寻找这种黑暗中的港湾。
最后的柔光真漂亮啊。
纽约夜旅人,不分忠奸善恶,有的只是一座吞噬众生的城市。What if Tony Scott directed A Spike Lee Joint? 跟又疯又丧的凯奇可谓天作之合。老马创作力之充沛除了经久不衰,更体现在风格不变中的万变
Nicolas Cage is so beaten up.I like the scene them kill ppl at the balcony
马丁·斯科塞斯作品,尼古拉斯·凯奇与前妻帕特里夏·阿奎特演出。以前就看过,没看懂。现在重温,深层意义还是不太懂。但影片表现出的压抑却感受很多,尼古拉斯·凯奇是适合此类影片的,演出了主角压抑、困惑、紧张和内疚等复杂心态。
情节有点莫名其妙 马丁难得的闷骚电影
忘了,好像有点莫名其妙故弄玄虚
每个人有每个不同的纠结,每个职业也有每个职业不同的纠结,当为人的纠结和职业的纠结纠结到了一块就成了更纠结的纠结,这片讲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分数太低了也,比我想象的好多了
上车活人,晚点死人~
老大也有失败的东西。乱糟糟的NY。浅显愚蠢的美式心理片。两个小时里就探讨了一个问题:医护人员应当如何自救。汗一记。喝点酒。吃点美好药片。忽忽大睡。并且上窜下跳。有个镜头是好玩的:45度左翻转至90度水平右。老西的相框里,总有花头^^
还是老马丁擅长的残酷大街,只是通过一名救护车夜班急救员视角来看,Frank先后和三个同事搭档,稳重型的、搞笑型的、暴躁型的。有些人想活下来但救不到,有些人想死偏偏死不了,更多的是每晚都会见到的常客,毒君子、流浪汉、妓女等等。见到太多,终于在歇斯底里中崩溃。终于,Burk的女儿无意间成为可以撇开一起情绪的港湾,在那儿可以安然入睡,忘记无法释怀救不到人的愧疚,忘记不断重复无意义操作的崩溃。
“世界本邋遢,还有什么可怕,爽不爽一霎那,天堂地狱本一家”每次那亮光一开始,就感觉他们是天使,想到了CONSTANTING。CAGE,不喜欢他。像讨论死亡的问题,没讨论清楚,而且看着混乱。没搞清楚论出个啥结果。恩不好看。以后不看他的片子了。音乐蛮 好。其实有时候音乐是因为编剧想不出来对话了哈哈哈给我的感觉…
太尼玛光怪陆离,太尼玛哲学了!估计不是拍给一般人看的,拍的有点莫名其妙,也有点无聊。。。一般论点在生死意义上我总是退而远之的
#常看常新#很久以前看过其实就有点一头雾水,重看结合几篇有关于宗教方面的影评理解了更多层面。这是一部割裂感较强的片子,初期如[出租车司机]一般通过夜班救护车带出一副纽约街头浮世绘,混乱破败,藏污纳垢,接着是救人之人同样也濒临精神崩溃的灵异幻觉,最后悲天悯人解除无望生命的痛苦,归于宁静。中间一度看得让我很焦躁。顶楼消防救人戏的火花流星大概是全片最美最浪漫的一幕了。
除了尼古拉斯凯奇和他前妻同台出演这么个亮点,其他就,ALL不值一提。
很好的题材,搁中国的话这急救中心和私人救护车团队都和做生意一样更黑色幽默哦,但是真没看出来这是马丁的片子,还有真心觉得cage不适合这角色,换句话说演砸了
一开始看海报和名字以为是玄幻的恐怖片,结果是通过一个医生去看纽约群像,一开始有种出租车司机的感觉,主角变成了救护车司机,整体有点散,不是特别出彩,只有烟花那里触动了一下我,其他地方太一般。
试图突破《出租车司机》的《救护车司机》看起来感觉好闷。片子的构想很棒,细节也很到位,但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尼古拉斯凯奇已经尽力了,但他的演技真的不行。
说实话,没看完就睡着了
斯科塞斯迷恋雨水中的纽约之夜,流动的空间—影像,但不同于新浪潮文字游戏般的“流动”,《穿梭阴阳界》中的流动终究是宗教式的沉重。街道的尽头总是那些超现实的东西,受难,疯癫以及Overdose的瘾君子,伴随着推轨POV展开的医院空间犹如中世纪麻风病院的变体,人类的受苦与疯癫,等待上帝(拯救)的世人。在视觉风格上,过高的对比度已经超过了“黑色电影”,抵达一种宗教的高度,神迹是在场的,也许它是一个并非那么神圣的自省/狂躁矛盾体,但与此同时,魔鬼就躲藏在暗处。自省的取消需要再一次的回溯,在回溯中,死亡之价值被肯定,作为信仰的变形,最后一幕,越来越亮的光芒超验地从侧方向射了进来,两人依偎在一起,神迹与爱情在此刻统一。Sunday,上帝完成创造的安息日。
马丁·斯科塞斯+ 保罗·施拉德+尼古拉斯·凯奇,如此的导、编、演组合,加上剧本里救护人员的主角身份、隐隐约约的宗教内涵以及绝大部分都是夜景戏,最终拍出这么一部二流作品让人毫不意外。相比风格类似的《出租车司机》和《下班后》,颇有无病呻吟之感。马丁的片子看了这么多我还是不怎么喜欢他。两
马丁·斯科塞斯长片补完。1.影片讲述了急救医师弗兰克因某次误断导致少女萝丝之死,在倍受自愧煎熬及长夜劳累的多重压力下,出现幻觉、濒临精神崩溃的故事。自黑夜穿行,目视灯红酒绿、溃烂丛生的一匹孤狼,很容易便令人联想至《出租车司机》。导演在颇具迷幻感的视听影像内,予以大量宗教喻象阐述生死往复的救赎之道:逃避苦难的医院、指路天国的救护车、渴盼圣水的迷徒、耶稣雕塑及街头布道的修女(白、黑、黄三色人种极为有趣的身份定义)。2.斑斓色彩、柔焦滤镜、刁钻机位及高速变化镜头。3.真实、幻境边界的混淆。4.尼古拉斯·凯奇表演似有重现《远离赌场》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