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因为女邻居的美丽去探寻她的自杀之谜。
冷漠的生身父亲,用艺术来掩饰自己不作为的爱人画家,虚荣地认为天下所有女人都对他心存爱慕的歌唱家,好心的温暖的邻居太太……
女邻居的生前面貌被一点点拼凑,作家大失所望,觉得她不过空有其表,平庸至极,真是可笑,他把自己对艺术的渴望投射于这个美丽的女邻居身上,认为她美貌惊人,一定惊世脱俗,充满奇幻色彩,最后却发现她只是摇摆不定、贪婪自私的女人。
可是他没有想过,所有人的描述都朝利于自己的一方进行,即便是观众的上帝视角,我们也只能看到女人坐在钢琴边,靠在椅子上,她眼底摇摆不定的情绪谁都看不到,我们凭何揣测她的想法呢?
到最后作家仿佛十分有把握,他一锤定音,盖棺定论,就认定了女邻居是个怎样的人,妻子让他去查阿莱克斯是谁也不屑一顾,最后那通电话,妻子知道了一切,也隐约猜测了女邻居自杀的原因。
但或许并不是爱情无望,或许这只是一根稍微沉重一点的稻草。
可她就是离开了,自杀了,带着无望的爱情与生活。
就是这样,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年轻貌美的女邻居自杀身亡后,作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通过几个与女邻居生前关系密切的人物口述,拼凑出了女邻居悲情的一生:
在银行家眼中,女邻居是一个恶毒的敲诈者、报复者、讽刺者,过去卑微生活阴魂不散的巨大暗影;
在前夫眼中,是一个冷漠的、无法被感动的、捉摸不定的美丽空壳、背叛者、出轨者;
在画家眼中,是一个深藏自身悲伤与孤独的伪坚强者,是被世人遗弃或者遗弃世人的羸弱花朵,纯净、清高、一触即散;
而在歌唱家眼中,却无非是芸芸众多仰慕者中的贪慕虚荣的一个……
那么,在作家眼中呢?
影片之中,并没有描述作家与女邻居生前的关系如何,没有描述作家眼里的女邻居到底是怎么一个形象。
但是,如果这不是一个年轻貌美、身段苗条的美丽女子,而是一个白发鹤颜的老妪。
那么,我想即便女邻居自杀一百次,作家也未必有兴趣去追寻其中的原因吧,在那之前,或许他对她已经沉迷而不自知了。
作为一个靠编织他人人生为生存手段的职业者或者爱好者来讲,在一次一次泛泛的擦身而过之中,他一定无数次猜测过在这张美丽的脸下藏着怎样的故事,在这双悲伤的眼睛里又有着怎样的渴望。
死亡给了他光明正大实施自己窥探欲望的借口:
他像追逐星光一样追逐女邻居的人生轨迹,通过每一个人的口述,不断得到印证: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一个与碌碌大众绝对不同的不妥协者……
这种形象有可能只是他不断强加给自己的,因为在某种程度来讲,女邻居几乎成了作家心里的缪斯,他需要为自己平庸的生活塑造出这么一种形象,就像影片中,自知平庸的画家需要通过饮酒不断麻醉自我。
但与此同时,他也深知这一切会引火烧身,把自己的一切毁掉,所以当歌唱者吹嘘自己的魅力,暗示女邻居只不过是自己无数倾慕者中拙劣的一个时,他及时停止一切……
就像一架滑翔机停止向深渊滑落。
表面上看来,他可以接受她的一切离经背道,可以接受她是一个无情、自私、冷漠的自我主义者,唯独不能接受她的平庸,所以他把女邻居在自己心中长期建立起的形象狠狠地敲碎、妄图一了百了……
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只是他和自身平庸议和的一种手段而已。
仿佛《罗拉秘史》混搭《公民凯恩》,伯格曼对此片推崇备至。故事放到现在可能观众们已经有些心理准备,但放在当时,最后一分钟简直是神来之笔。85
我不是为那取悦观众的最后一分钟悬疑而叫好,我觉得它还不错是因为它用众生轻浮相反向勾勒出一个孤独心碎的女人,以及另一个洞察了并小心收纳这份心碎的女人,已然很先锋。
Rosebud moment
长镜头调度非常熟练,从Citizen Kane继承的不仅是故事架构还有深焦;有同性标签以后其实算是把结尾剧透了,但是知道女主身份以后再看种种神情会发现铺垫地非常好;画家表演得太浮夸
忧郁、悲苦且神秘の女通讯录,最后3分钟揭露女主压抑着的身份。英格玛·伯格曼最爱的瑞典电影之一,酷儿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在男性主权的世界里,女主不得不压抑感情,这让她性格忧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杀的悲剧。全片并未直接点明女主性向,但观众可以从她对男性的态度和身上忧郁神秘的气质感受到这一点。
结尾出人意料
1986.10.04瑞典电影回顾展,中国电影资料馆
也許神經質的藝術家男友所斥責她「令我自慚形穢的悲憫目光」,其實是她在男權社會棲身,不得不隱瞞最能傷她的不韙之戀,所以看待其餘折磨都寬容平淡了。當鄰居先生在講述者重疊的敘述中走完她歷經的時間,滿足地咀嚼意淫他以為的結論,心中仍有疑竇的鄰居太太問出了那個名字,才了然了全部,並溫柔地為死者保守她至死不言的秘密,是女性間的共情。真正的打擊,是從未讓我失望的人讓我失望了,既已不是軟肋,何會心悲。
2018127 二星还行
<
瑞典影史经典,也是酷儿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结构和《公民凯恩》一模一样,不过没有完全聚焦于个体,更像是把主角当作一个时代女同性恋的缩影,在男人的世界里她不得不压抑自我,把爱意隐藏得密不透风,几乎必然导向持续的抑郁状态,最终带着秘密结束这不幸的一生。虽然全片没有点明酷儿身份,但主角对于男性的态度、若即若离的神秘气质都被呈现得充满了酷儿暗示。片中的男性,要么是抛弃妻女的自私父亲,要么是自恋自大的普信男,非常讽刺地呈现了一个女性的处境,尤其是结尾的反转,女性挖掘并记住真相,而男性还沉浸在理所当然的意淫当中。揭晓“玫瑰花蕾”那一刻,对于当年的观众来说想必比《公民凯恩》还要震撼太多。
奇情小说,无甚悬念。从queer的角度来说,到现在也是有意义的。
女主忧郁的气质,好美。这样的叙事方式,好喜欢。女主在家随便穿个睡衣,观众不小心看一眼都会晕倒在戏院。。。就这样的气质。
Thanks to our wonderful PhD Fredric who is an expert on Hasse Ekman =)
@LEN. Intricately intertwined with early Bergman, Ekman outplayed him. Risqué? nah ah, more like touché!
这经历也就松子可比了。
三点布光。重要场景开头特写象征,结尾全景揭秘,看一眼影片年代觉得创意惊人!结局秘密就到此为止,圆满完成女主美丽忧郁气质最后一笔刻画。
《风信子女郎》死去的女孩儿生前交往的那些人:冷若冰霜的生父、溺于“艺术”伤人的爱人、自大傲慢以为全世界女人都爱自己的歌手、为数不多给予温暖的邻居太太……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些截面拼凑“风信子女郎”的面孔,电影大概只有八十分 。然而最后电话里她问出了那个名字,但凡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就不可能不被打动。阿莱克斯桑德拉。
what a beautiful sad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