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2002

大陆剧大陆2002

主演:陈宝国  江珊  梁馨  高明  

导演:陈育新  邹集城  

 剧照

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2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3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4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5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6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3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4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5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6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7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8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19铁面无私200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19 22:38

详细剧情

  方杰和方明是自幼丧母并相依为命的孪生兄弟,一根稻草定乾坤,尚显稚嫩的哥哥方杰牺牲自己出外打工养家糊口,一直供养弟弟读完公安大学。   早在九十年代初,10.9假币大案轰动全市,已成为苍海市刑警队长的方明在案犯追捕中,为掩护女同事陈静,不幸负重伤变成植物人。从这一刻起,本就暗恋方明的陈静决定为这份渺茫的情感守护一生。身为苍海市风云人物的汉通集团总经理方杰,仍象少时悉心照顾着弟弟。   十年后,苍海市又响炸雷:十年前10.9大案中的假币在一起抢劫银行运钞车案件中再次现身,植物人方明奇迹苏醒,并接手了此案。冥冥之中是命运驱使?也许十年前留下诸多悬疑的假币案向世人撒了弥天大谎?   方明的苏醒带给自己和周围人几多惊喜几多愁:面对前妻朱敏的关心佯装不知而压抑自己,面对迷人女富商热情的追求顾虑重重而爱恨两难……这一切让看在眼里的陈静更加心痛。   方明的侦破工作迷雾重重、扑朔迷离;哥哥方杰一向顺手的生意也屡屡受挫,而且在他公司下属的工厂、娱乐城里频频出现制造伪钞的踪迹,妻子茹晓芊自10.9假币案后就神秘地疯疯癫癫,是栽赃陷害?还是另有隐情……任雪晴-……一个恩怨情仇驱使下疯狂的复仇女神渐渐浮出水面……   踏上罪恶不归路并一错再错、欲盖弥彰的方杰被步步逼回原形,丧心病狂……终于向方明真情告白的陈静却突遭毒手,陈静的死震撼了方明,也解开了迷团,斩恶除邪,铁面无私!骨肉兄弟间展开了一场生死追杀……

 长篇影评

 1 ) 重新剪辑吧



这部影片还值得一看,但许多地方略显无聊,剪下3分之1也许会更好。

。。。。。。。。。。。。。。。。。。。。。

 2 ) 《铁面无私》,请你一定要看!

它是一部黑帮片,一部枪战片,一部动作片,一部故事片,适合各种人,从电影学者到装逼分子再到都市白领再到流氓地痞,你都可以去看。
 
为什么?
 
这片子的导演叫Brain De Parlma(布莱恩 德 帕尔玛)
美国电影导演中生代的代表,和伍迪艾伦,马丁西科赛斯算是一代的,深受欧洲思潮影响,自拜希区柯克门下,擅长悬疑恐怖,电影知识广博。
这是他最成熟的一部电影,也是最完美的一部电影,每一个场景都构思巧妙,每个细节都精心雕琢,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电影,他告诉你,导演究竟是干什么的?他告诉后人,美国大片照这么拍,就OK了!
还有,其中最著名的一场蒙太奇,是向《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段落致敬。
 
以上,如果你是铁杆影迷或者电影学者,足以吸引你了。
 
这片子的编剧,叫做大卫马梅,美国著名编剧,著有《导演功课》一书(国内已出)。
故事讲述的是,禁酒令时期的著名黑帮头目阿尔卡帮的故事,这哥们儿可比刘华强狠多了,也比刘华强买卖儿干的大多了。
单凭这个名头儿,如果你向往黑帮,喜欢枪战,足够吸引你了。

这片子的演员有,罗伯特德尼罗,肖恩康纳利,凯文科斯特纳,安迪加西亚。
德尼罗饰演黑帮大鳄阿尔卡帮,整部戏出场20分钟左右,却贡献了一生中最完美,最牛逼的一次演出,什么是演员,什么叫做表演,看看吧!!
剩下的几位,都是实力派演员,也不必多说。

以上,如过你是装逼分子,喜欢收集谈资,足够吸引你了。

这片子的配乐人,叫做Ennio Morricone,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意大利配乐大师。
每一个乐章,都是完美的,我不想再修饰了,如果没有音乐,片子的魅力最少减掉30%

以上,如果你喜欢音乐,足够吸引你了。

这片子的服装设计,叫做乔治阿玛尼!!!
对,你没看错,所有服装出自男装大师阿玛尼之手,笔挺的西装,到休闲的毛衣,全部都是。

以上,如果你是时尚白领,足够吸引你了。


所以,如果没看过《铁面无私》,以后在你说“我很了解美国电影”之前,请慎重!

 3 ) 被低估的电影啊

本只想随便找部德尼罗的电影看看的,电影看没多久就发现怎么连黑帮混混都是清一色的阿玛尼男士西装哈哈哈,就料定这电影肯定不凡。

年轻的凯文演技还是略微青涩(虽然一直都不怎么样),但也不妨碍这类电影的叙事啦。

康纳利的007系列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他饰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一步步的帮助激励纳斯这个刚刚经历挫败的探员。

德尼罗戏份不多,但三言两语就把一个黑帮老大的嚣张跋扈显露出来。

莫里康内的配乐也扣人心弦,富有激情啊。

但是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帕尔玛的镜头,

几个长镜头极具特色,又为情节铺垫,始终都使电影迭起。

并且在视角上也具有一定新意,在80年代电影不多见。

着力于纳斯的面部特写,但也同时摄入了在后面焦急悲痛的马龙

这样的镜头充满了信息,不单从语言就能将人物的形象与内心挣扎表现出来,足见拍摄之细心。这种手法也在后来的《八恶人》用的淋漓尽致。

其实最吸引我的场面还是这个长达几分钟的第一人称长镜头,惊心动魄,怎么都想不到这是87年的电影,在那个拍摄手法略显单调的年代,的确是让我眼前一亮。

毕竟这种老片我是看一部少一部,刷片到了一定程度都已经麻木了,还是挺开心能看到这种电影的。

 4 ) 还真是有点失望

冲着kevin来的,只是想看看年轻的kevin到底是什么样子而已。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并没有给我心中的kevin的形象加分。
首先,就kevin塑造的形象来说,并没有十分鲜明的体现出untouchabled这个特征,面对强大的对手,他几欲退缩,有人说,jim的死显得比较突兀牵强,但是,也的确是他的死以及他死前的嘱咐和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才使kevin再次鼓起勇气和敌人斗下去。所以kevin塑造的男主角这个人物本身就显得比较weak,因而本剧真正untouchabled的人更像是jim,但男主角确实是kevin,当男主角不是最能显现影片精神的第一人选时,影片也就weak了。
其次,说实话,好几处剧情无论在逻辑上还是精彩程度上都不那么让人满意,在我们打起精神凝神屏息觉得一定有什么要发生的时候,导演却一笔带过,空空营造了那么大的气势。这就不具体说了,相信大家都有感触,在两个组员的死,火车站找人的几场戏里,导演不是浪费镜头就是交代不清晰,不是让人一头雾水就是让人觉得虎头蛇尾。而且kevin的演技在这几个地方特别是火车站那一段显得特别差劲,或许还是经验不足吧,相比他在完美世界等经典影片中的演技真是天壤之别。
再有,剪辑,镜头处理也有多处不尽人意。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多处长镜头用的还是不错的,虽然或许对剧情帮助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给影片带来了不少wonderful的瞬间,还有对不同形象的人物的拍摄角度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导演对细节还是比较在意的。
总之,虽然多处不尽人意,但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也算是那个年代的名片了。

 5 ) 多年后再看,大失所望

通读台湾远流翻译出版的《导演功课》一书,感觉收益颇多。随即便翻出本书作者大卫"马梅编剧的《铁面无私》出来重看。但感受却完全不同。

首先,在本片重要角色塑造上,编剧马梅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他在书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睿智与洞察力。当查抄私酒出师不利并被报纸嘲笑挖苦之后,主人公下定决心自组扫黑小队。这段情节本该是被重点表现一下的,但却被处理却过于随意简单。郁闷的科斯特纳独自徘徊于大桥之上,旋即就与城内似乎仅有的另位正义之士康纳利巧遇了。真可谓一个巧!虽然我们都知道,类型片里少不了无巧不成书的手法运用,但编导还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流水账似的人物出场和情节次序。因为作品要达到最大化的戏剧效果,一个精心编排的情节次序至关重要。比如,如果该段情节改为科斯特纳刚一到任便偶遇康纳利,并对其坚持原则产生深刻印象,随后自己信心满满打击私酒的行动受挫,郁闷彷徨时突然想起那位正义的老警察……故事是否就相对生动一些(即使这可能仍然未必是最佳方式之一)?

而小队的三号人物加西亚的入选,则是过分草率。在射击场,康纳利到底从哪里看出,这位枪法入神的新人,就一定是嫉恶如仇的合适人选呢?就凭寥寥几句对白?也许老谋深算的的他真有片刻间慧眼识英才的本领。可编导恰恰忘记了,角色通过直觉体会出的任何东西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你让观众也感受到了,故事情节交代才叫成功。

但最让我们摸不着到头脑的是扫黑小队的第四位成员。如果说由于康纳利与加西亚先入为主的明星招牌,尚可勉强使观众接受他们作为主人公合格战友的话,那么,这位刚被华府派来查帐,带着深度眼镜,不足一米七零的小个会计,因何就能毅然决然拿起刀枪成功客串了一把扫黑先锋的角色?对此,导演已经不是省略,而是没有任何交代。而正是由于影片前段这种核心角色以及相互关系刻画上的着墨寥寥敷衍了事,才使得后续情节兄弟并肩战斗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以至于,当其中二人相继被残忍杀害后,观众根本无从充分体会队友们所展示出的那种悲痛心情。

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部由德帕尔玛所指导的经典黑帮影片在很多环节所表现出的问题,恰恰像是为书中某些理念提供了反面论据。

比如,马梅在书中写到:

“一个导演若一开始急忙寻求视觉上或者美学上的方式来处理某场戏,那么他马上就坠入了困境的深渊,并难以自拔”。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康纳利被杀这场戏。

一开始,大约是想引导众心理制造悬疑紧张,导演使镜头很快就转变为隐蔽在康纳利住所窗外的某个黑帮杀手的主观视角。镜头(也就是杀手)观察片刻之后,伺机潜入屋中,小心翼翼伸头探望,却没发现刚刚还在厨房看到的刺杀对象康纳利。随后它开始逐屋查找。

这种处理手法,首先令人费解的倒还不是主观视角的突兀加入,而是该角色的行为逻辑:一个黑帮盛行的禁酒令时代的职业杀手为什么要像7、80年代入室奸杀金发女郎惯犯似的持刀行凶呢?是怕吵醒邻居,惹来警察吗?从紧接着后面发生的导致康纳利死亡的的机关枪扫射来看,杀手和导演在这方面都不存在顾忌!那么是要以此弱智手段来诱骗对方放低警戒之心,好让真正的主谋顺利下手?似乎是唯一牵强的解释。可问题是,当他回眸看见里屋的康纳利背对自己的时候,也完全现可以掏出手枪将其击毙呀!好吧,姑且就算此公素有以刀宰人的嗜好而不去深究。

可他的刺杀对象,也就是康纳利,在这个古怪桥段中的反应更加让人费解!导演曾在稍早前扫黑小队与加拿大骑警的联手扫荡黑帮交易桥段中有意展示了康纳利作为资深警察的经验丰富与手法老练。他不仅提醒过科斯特纳,要开枪就要往死里打,只因对方”心狠手辣“。接着,又急中生智,以“击毙死尸”的诈死恫吓另个被生擒的黑帮份子,迫使其乖乖与小队合作。可就是这个警界老油条,此时此刻在突然转身面对同样的黑帮杀手的当口,却恍然间变为了一个不明厉害关系的退休工人——只是持枪逼迫着对方离开还不算,甚至还自以为是地走出了自家的房门?!当然了,对于第一代007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脑短路,导演绝对是“铁面无私”的!老头被藏身屋外的白衣杀手疯狂开枪扫射——虽然没有当场毙命。很显然,德帕尔玛之所以在诸多选项之中专门挑了最繁复花俏同时却又是最不适当的一个来处理这场戏,正是源于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和炫耀自己制造悬疑惊悚的不俗本领,而基本忽视了故事整体风格与人物性格塑造的一致性。

错误还不算完。在康纳利中枪倒地后,影片时空变化的逻辑再次出现了明显的纰漏。那个有意穿插进来的黑帮头脑德尼罗的倾听意大利歌剧的场景,也许是用来烘托英雄牺牲时的悲壮气氛的。但问题是,这边,身负重伤一身是血的康纳利仅仅是从门口爬到走廊的时间,那边,刚刚开枪扫射的白衣元凶就已经进了戏院包厢想被男高音感动的热泪盈眶的老板回报战况了。难道他家碰巧就在剧院隔壁?

也许有人会说,作为观众,这样看电影太累了。如果不去过分追究某些故事情节的逻辑疏失,反而会乐趣多多。对此观点,我却不以为然。观众当然可以理解导演将一些明显带有个人风格的化的手法引入到影片的某些叙事段落当中。但问题在于,这种引入合理与否,却是要受到影片整体风格、故事气氛烘托、演员表演模式等诸多因素制约。例如:《西北偏北》的著名的飞机旷野追杀,也带有明显的希区柯克个人风格烙印。这场戏于真实性上是难以禁得起推敲的。就连希区柯克本人也直言不讳此种杀人方式有些不合常理。然而,由于影片背景的写实性被有意的弱化,且导演根据格兰特本人气质融入了喜剧风格以舒缓紧张氛围,观众最终便不自觉地被带入相应非写实的观影心理模式。因此,他们并不会去计较某段情节的逻辑真实性,而更愿意饶有兴趣地去体验影片所带来的各种紧张悬疑和奇思妙想。但《铁面无私》明显不是这样。它本身建立在明确写实背景之上:禁酒令时代的美国大都市。情节、角色设立,以及演员表演等也都按照严肃甚至残酷的写实风格在发展。观众此时的观影心理,很自然就要以写实性的逻辑思维去理解所看到的情节和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导演突然莫名其妙地引入了一段的主观视角的持刀行凶情节,不仅明显破坏的影片整体风格,同时也必然放大了情节的逻辑缺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而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上面所提及的还仅仅是影片诸多问题的其中一部分。

本片的剪接水平也不敢让人恭维。在每个段落的开始,帕尔玛很喜欢用Crane的远景下摇推进。似乎想借此表现故事叙述的流畅性。但是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段落之间的剪接却十分生硬。常常是上一个段落的情绪感觉还没有交代充分完整就切换到下一个场景当中。这一问题在科斯特纳一家相聚与扫黑的主干情节的之间过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而影片唯一不显生硬的剪接,却偏偏又使用的十分不恰当。在此处,上个段落是表现扫黑小队与加拿大骑警勒马伫立山梁之上,讨论合作缉私。然后一个熔接切换,四位小队成员便现身于一间木屋当中了。可这间木屋地点在哪里?观众不知道,因为导演根本没有清晰交代过这种时空变换。虽然实际的剧情是:紧接着上个段落,表现他们下了山并在桥边的某木屋内做埋伏。但以熔接这种剪接手段传统意义功能,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感觉不到这一点,而更像是小队已经执行完缉私任务正在乡村度假。

其次,则是故事叙事呼应不够。还是接着上面提到的美加边境扫荡黑帮一场戏。编导似乎想用加拿大骑警鲁莽地提早突袭,来制造悬念,使观众对科斯特纳等四人马上可能面临的危险处境产生某种忧虑和关切。思路确实不错。可问题是,真的当他们骑马奔至桥头加入战斗后,剿匪过程却反而被处理异常顺利。不仅加拿大骑警们在黑帮的冲锋枪扫射下的几乎毫发无伤,而且在矮个会计打光了子弹的千钧一发,匪徒手里的枪却近乎滑稽地突然卡壳了!……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就搞不懂了:那你稍早前传递给出的美加警察双方战术配合不周密的情节,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而影片结局高潮的设计不仅冲击力不够,而且难以令人信服。子弹打光,仓惶逃命的白衣杀手正顺绳子吃力往楼下爬,而追至楼边的科斯特纳在准备开枪击毙这个杀害亲密战友的元凶时,内心不免激烈的矛盾。最后,理性战胜了复仇冲动,他没有扣动扳机。而对手的这个弱点似乎也被杀手所洞悉。他有恃无恐地又爬了上来。仅到这里,还算没有问题。可是此人爬上来之后还要对持枪在手的对手冷嘲热讽一番,并且句句直指对方的最痛处就令人难以理解了。是在考验主人公的忍耐力和原则性?问题是为什么要去考验呢?如果失败了,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难道非逼得对方开枪,他自觉死的才舒服?

 6 ) 《不可触犯》:让这声音穿越大海和陆地

  一、太多暴力了

  美国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禁酒令时期,成为了好莱坞犯罪电影的灵感源头。第十八宪法修正案的一纸禁令让黑帮帮派嗅到了钞票的味道,以艾尔•卡彭为代表的犯罪组织从贩卖私酒中获得惊人利润,属于他的帝国由此逐渐建立起来。

  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指导的“不可触犯”(The Untouchables 1987)把时代背景设在了禁酒末期的芝加哥,刚开始不久的经济大萧条已经初露狰狞,失业率持续攀升,大批失业民众需要靠救济过活,这也正是艾尔•卡彭的帝国金砖叠加到达顶峰的时期。艾尔•卡彭的金钱帝国曾经一度坚不可摧,他也被媒体称为芝加哥的“地下市长”,这个形象与“教父”中手握纽约五大地下集团的维托•考利昂有几分相似之处。考利昂属于西西里老式黑帮的做派,讲义气,有求必应,不空口许诺,不求回报或注重家世,不管求助者多贫穷只需要对方宣布对他的友谊,“考利昂老头子也会把那个人的苦恼放在心上”,不过他也有权力随时找对方做些什么来抵偿这价值不菲的人情债。艾尔•卡彭虽说不是西西里人,手下却操控着芝加哥的意大利黑帮,他能从一个无名小辈到接过强尼•托里奥手中的这个帝国,并在很长时间内让政府找不出任何犯罪破绽,靠的是智慧、勇气和必要时的心狠手辣,他也讲究意气,扶弱济贫,他的奋斗史甚至成为一些年轻人心中的“美国梦”。法律虽然是为了维护正义和秩序而设定,但在那个时代,庞大的幕后交易让法庭的公正尽失,难寻公道天理。卡彭以近乎无所不能的影响力和正义感让人认为,在警察腐败,政府无能的社会中,只有黑帮才能帮人们找回正义。不过,正像马里奥•佐普在《教父》开篇引用的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在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在他们的权力和金钱背后,掩盖的鲜血与暴力是无法估量的,也是大众看不到的。影片力图重现卡彭宅邸的穷奢极侈,金碧辉煌,可以媲美路易十四的宫殿,每个角落都整洁利落,而垫在这金砖银瓦下的是那些被压榨的人,赌桌下破碎的家庭和倒在走私交战中的尸体。卡彭是帝国之君,他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历来以一人的价值观和正义感来判别攸关道德对错、生死存亡的问题,就充满了争论与不可避免的有失公允,于是就难免成为一种不公正,一种专制独裁。影片的一开场,就让人感到了卡彭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与不可动摇的权威:他躺在椅子上,布满横肉的脸上涂上了泡沫剃须膏,侍从和一群记者站在一旁静候剃须膏冷却,镜头俯视着这个霸气十足的男人,慢慢靠近他,小心翼翼注视着他脸上抖动着的盛气凌人与志得意满,令人不寒而栗。

  “太多暴力了。”这是财政部探员艾利特•尼斯在法庭上扳倒卡彭后发出的感叹。当他决定对卡彭发出挑战时,凭借的是一腔热血,作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他的朋友兼导师吉姆•马隆当初指导他如何对付卡彭时就说过,这场仗一旦开始就没有停下来的余地,卡彭用刀你就要用枪,他杀了你的人,你也要回敬回去。那时候,尼斯还是个毛头小子,有些笨拙、古板,容易冲动,没想过自己将面对如何一场血雨腥风,他还非常天真地发誓要用尽一切合法的手段对付卡彭。禁酒令时期,私酒贩卖异常猖狂,想要喝酒的人在地下酒吧就能很容易解渴,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都一边给禁酒投票一边保持白宫私酒的存量,从法官到警察,执法人员收受贿赂、私下里偷喝两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很少人像尼斯这样洁身自好,他认为喝两口确实无伤大雅,但是作为执法人员就要以身作则。同样,尼斯并不愿意以暴制暴,但是当他把卡彭的杀手推下楼顶时,这是暴力的滥用还是对于暴力的一种终结呢?

  谈及暴力,萨特认为不该“笼统而抽象地谴责暴力。因为在今天离开了暴力便会一事无成,因为一切都成了暴力。”这句话用在当年黑帮横行的芝加哥十分贴切,一个装备简陋的和平主义者想要走到街上和暴力分子对峙无异于送死,得首先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才谈得上反抗暴力。这么一来,“问题不在于谴责所有的暴力,而只是谴责那些滥用的暴力”。在卡彭处世法则里,说客套话加上枪支比只说客套话有用。这句笑谈体现了在他心中暴力的地位,能让他如此看重暴力的原因还是随之而来的权力与金钱。尼斯在边境打击贩卖私酒的枪战中获得了胜利,却悲愤地吼着:“这算是什么游戏吗?!”由卡彭控制下的“和平”是以暴力维持的 “和平”,让人齿冷的不是他贩卖了多少私酒,挥霍了多少金钱,而是人们竟然都甘愿臣服于这种暴力制造的“和平”下不愿反抗。各国的禁酒令一直就充满了争议,许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党派间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做的表面功夫,未曾想弊病重重,为紊乱的社会秩序雪上加霜,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政府腐败猖獗、经济损失严重、因醉酒导致的意外有增无减。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无疑是一条恶法。质疑它、声讨它、甚至反对它都是值得称赞的,可像卡彭用贩卖私酒这种挑战它的方式绝不能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有问题的法规条例可以通过正当途径争取得以纠正,可用触犯法律的方式质疑对法律权威却可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的基础地位一旦被动摇,暴力就将冒着正义之名篡夺其位。苏格拉底曾因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被判死刑,虽然他深知判决的不公正性,却仍慷慨赴死,为的是维护法律的权威,而非承认判决的合理。

  尼斯反抗卡彭,也不是简单的捣烂几瓶私酒,而是重新树立法律的权威,击垮以卡彭为首的暴力哲学。萨特认为作家必须避免让责任变成犯罪,“也就是使后代的五十年之后不能说: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一场世界性灾难的来临,可他们却沉默不语。”当大多数官员面对低靡的经济和黑帮的暴力,都采取沉默的态度时,艾利特•尼斯站了出来。萨特的话和尼斯的做法在很多人眼中难免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但当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们便成为了被时代铭记的人。

  二、从恐怖悬疑到街头黑帮的布莱恩•德•帕尔玛

  艾尔•卡彭作为一个传奇式的罪犯,影响力延续至今,以至建筑师亚历山大•戈林说到芝加哥糟糕的治安时表示:“芝加哥仍然活在艾尔•卡彭的时代”。把他的事迹搬上银幕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绝对是个有挑战性的工作。霍华德•霍克斯在1932年,卡彭刚因为逃税被逮捕后,拍摄了以他的生平为蓝本的“疤面人”(Scarface)。据传闻电影在拍摄前,剧本经过了卡彭的审阅才得以继续拍摄,而卡彭对拍出来的效果非常满意,特意留了一份拷贝。五十年后,布莱恩•德•帕尔玛再次让大名鼎鼎的“疤面人”重出大银幕,打造了另一部经典。影片发挥了帕尔玛浓烈的镜头风格,将卡彭坎坷的人生,暴力和极具人性的复杂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阿尔•帕西诺更是将卡彭演绎成了一代恶棍英雄,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偶像。到了“不可触犯”中,帕尔玛对卡彭塑造,根据剧情的需要,从枭雄变成了真正的恶棍,对他批判的程度更重些。因为卡彭只是那个黑暗时代“恶势力”的一个缩影,导演要表现的是以艾利特•尼斯为首的四位探员面对庞大恶势力不可触犯、不可动摇、不可收买的精神。

  帕尔玛坦言拍这部突破风格的主流大制作影片是因为没钱了,之前两部作品的票房和评论均差强人意,他只得拍一部商业片来为之后能拍喜欢的题材赚钱。帕尔玛一直都是以拍悬疑惊悚片为人称道,七十年代他创作了一系列精彩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奇胎怪案”(Sisters 1973)中讲述了连体双胞胎痛苦的感情世界,以及这种痛苦带来的惨剧;将《歌剧院幽灵》的经典故事重新披上了喧闹华丽的摇滚外衣的“魅影歌声” (Phantom of the Paradise 1974);把中学生的成长烦恼打造成恐怖经典的“魔女嘉莉”(Carrie 1976);还有就是将欲望、悬念、恐怖完美结合的“剃刀边缘”(Dressed to Kill 1980)。他非常喜欢学习希区柯克的手法,在自己的影片中用“帕尔玛的方式”演绎出来。帕尔玛也从不讳言自己喜欢从大师的影片中获得灵感,他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让这种方式自成一格。“剃刀边缘”中他就“借”来了“惊魂记”中的浴室杀人场景,变本加厉地再次惊吓了观众。“魔女嘉莉”也借用了希区柯克的浴室场景还有影片的配乐灵感,稍作变动,便大有不同。他学习的不仅仅是悬疑大师的布景、手法、配乐,最重要的是对电影精益求精的态度。“不可触犯”戏中高潮的一场火车站楼梯间的枪战戏,其手法就是来自爱森斯坦执导的“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一架婴儿车从楼梯上滑落下去,尼斯既要追捕被黑帮杀手层层保护的证人,又要在枪林弹雨中保护躺在婴儿车中的孩子。帕尔玛运用了更多的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这场戏,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复杂,慢镜头更增加了观众的紧张感,背景声音过滤掉了杂音,只剩下枪声与八音盒中安详温馨的音乐,与现实的紧张感造成了极大的反差,增加了整个画面的张力。

  “不可触犯”的故事来自在电视上播放三十年的剧集,到了电影中探员中的主要人物被削减成了四人,他们都个性鲜明,极具人格魅力:笨拙富有正义感的财政部探员尼斯,沉稳老练的巡警马隆,开朗的矮个儿会计师奥斯卡•华莱士,急性子神枪手乔治•斯通。就是这么一群街上抓来的“路人甲”、“局外人”,被卡彭不放在眼里的“乌合之众”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最终将他送进了监狱。当然,他们也不是完人,也受到了挫折,想过要放弃,面临过生死绝境。尼斯在至交友人一个个牺牲后,经历了巨大的精神落差与成长,在审判卡彭的法庭上顶住压力,扭转了劣势。马隆是尼斯的友人与导师,总是提点他、鞭策他,而他似乎对各种政治斗争,人性弱点都了若指掌。而他却只是个不起眼的巡警。在“虎胆龙威”中也同样有这样一个巡警的角色,做了几十年巡警,比很多高级官员对罪犯的判断更加准确。于理,巡警接触的人群更广泛,又看尽了官场的斗争,因为职位的低下可以免于卷入其中;于情,他们更贴近观众,更平凡,更真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这样的角色已经成为大片套路的一个模式,帕尔玛用在影片中让人很容易担心流于俗套。不过,肖恩•康纳利的出演让人们消除了大部分的疑虑,能把“007”那么俗套那么大众的角色演得备受喜爱、深入人心,全靠的是温文优雅英伦风范和大局在握的个人魅力。他让马隆成为了少年们心中的偶像,谁都想遇到马隆这样的导师,被他一遍遍地问:“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周星驰在“功夫”中对马隆死去场面的致敬就透露了少年时代的心声。场景的精心设计和幽默精炼的台词,也让马隆这个角色更具魅力。马隆与尼斯在教堂中那场对话,是全片的关键,就是那场谈话坚定了尼斯打击卡彭的信心,才有后来的一系列战斗。镜头仰视着对话的两个人,前景是被放大的两双手,中景是交谈中的二人,远景是教堂屋顶带有宗教色彩的彩色图案。导演精心营造这个氛围,就是想让画面呈现出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造亚当》中,上帝和亚当手指尖碰撞的火花。为了提升电影的空间感,影片还有一段在郊野枪战的场面,从约翰•福特的西部片中汲取了灵感,让几个策马飞驰的男人有种超现实英雄的气概。

  帕尔玛以往电影中的一大特色就是从不吝惜对血的运用。不管是“奇胎怪案”中丹尼尔杀死黑人时四溅的血浆,在舞会上被恶作剧地淋满猪血的“魔女嘉莉”,还是“剃刀边缘”中惨死于电梯的凯特,那些飞溅四壁的血液都是触目惊心的,在这些场景中,导演追求的是视觉冲击的恐怖效果。到了这部影片中,奥斯卡•华莱士被卡彭的手下射杀于电梯中,帕尔玛反而收敛了血浆的运用,因为这里烘托的是奥斯卡牺牲的悲伤情绪,他被挂在电梯的一角,墙壁上用鲜血大大地写着 “Touchabale”,卑劣地嘲笑和恫吓探员们也是可以动摇,可以触碰的。此情此景激发的不仅仅是尼斯的愤怒和悲痛,也让观众深感震怒。连饰演奥斯卡的演员都说,当肖恩•康纳利扮演的马隆把他从钩子上抱下来的时候,自己都感动得差点哭出来。从演员到观众,无不被这一景象深深触动。

  说到帕尔玛擅长的两种拍摄手法,一定是“隐蔽式”和“阻止式”。“隐蔽式”是让摄像机跟着某人行动,从某个影片人物的视觉角度来拍摄,可以制造紧张的气氛,让观众有置身事中的恐怖感。“剃刀边缘”中就有大量的“隐蔽式”镜头。马隆在家中被杀手伏击的一场戏也运用了此种手法。“阻止式”是导演用镜头告诉观众角色将要做什么,当观众等待这件事情发生时,却发现事情受阻。让观众产生一种焦虑感。那段仿效敖德萨阶梯的枪战戏中就有这样的镜头,在“魔女嘉莉”的高潮部分也能看到这种一气呵成的效果。

  *莫里康内的音乐

  说到影片的经典之处,就绝对不能不提到意大利作曲家埃里奥•莫里康内对于电影的贡献。他的音乐总能对电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时甚至音乐比电影本身更受欢迎。绝对可以为了听他的音乐去看一部电影。莫里康内的配乐包含多种性格不同的乐器,可以演绎西部牛仔的狂放不羁(荒野大镖客);也能细腻的描绘西西里海岛上那个孤独女人的身影(玛莲娜);还能将时光倒流回忆电影院中的童年(天堂电影院)。他为“不可触犯”所作的配乐,绝对让这部电影在众多黑帮片中脱颖而出。可以说是主题音乐的响起为影片制造了第一个高潮,让几个探员冲进私酒制造厂变得气势恢宏,为这第一次的胜利而倍感振奋。由短小的动机连缀形成的旋律逐步发展形成乐曲的高潮,让人随着旋律热血沸腾,用主演演员之一的话来说就是“飘飘欲仙”。莫里康内为卡彭设计的音乐是慵懒奢靡的,带有爵士乐的味道,但其中节奏鲜明的架子鼓又表现出了卡彭不容置疑的权力。当卡彭受到了尼斯等一行人的打击,虽然脸上还强撑着笑容,说着嘲讽的话语,还是那种慵懒奢靡的爵士乐,音乐中却少了架子鼓,一下子泄露了他措手不及的仓惶。也是莫里康内坚持在“敖德萨阶梯”枪战中坚持用婴儿的八音盒作为唯一的配乐,给影片倍添神采。

  再有就是在马隆去世那个感人的场景中,背景音乐用了列昂卡瓦罗的歌剧《丑角》(I Pagliacci)中一曲悲泣的咏叹调《粉墨登场》(Put on your costume)。歌曲表达了巡回剧团团长卡尼欧被妻子背弃的伤痛、孤独,以及为了接下来还要强装笑脸登台表演掩饰心碎的复杂心境。“把你的眼泪和痛苦当玩笑,扮一个鬼脸来遮盖你的苦恼,笑吧,啊小丑,笑你破碎的爱情,笑你的泪,哪怕你心都碎了。”卡彭正好在剧院观看这出剧,对于他来说,这就是所谓“故事内的”声音(剧中人能听到的声音),他一边为剧中的人物哭泣一边为得知马隆已死的消息掩饰不住抽动的狞笑,复杂的心情与剧中人不谋而合,却形成了对卡彭的一种讽刺效果。当画面切换到身负重伤还在奋力抗争的马隆,同一曲咏叹调就变成了“故事外的”声音(剧中人听不到的声音),用在这里却是在通过音乐宣泄对马隆将死的一种难言悲伤。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场景切换中,却展示了人物们不同的心态与导演对于人物的不同态度,正可谓故事与配乐完美结合的范本。

  不只有莫里康内这样的配乐大师,影片还请来阿玛尼设计服装,从各个细节保证了电影的完美与精致。千万不要觉得这又是一个黑帮片而嗤之以鼻,用帕尔玛的话来说,“邪不胜正”是永恒的主题,黑帮、枪战、悬念,只要拍得好,有创新,观众总会热情高涨。就让这正义的宣言穿越大海和陆地,抵达每个人的心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320446/

 7 ) 你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虽然是1987年的老电影,至今看仍不觉得陈旧。肖恩康纳利强大的气场以及非常独特的嗓音,使他一出场就成为电影的焦点,风头明显盖过帅气的科斯特纳和罗伯特德尼罗。他仍是我最喜爱的男演员。

一个城市的政府官员和近似黑帮老大的非法生意的大老板,形成了一个利益紧密联系的共生体。这样畸形的社会状态美国也曾有过。长时间的畸形当大众已经形成习惯最后就变成了常态。如果出现一个人,想要打破这个利益集团,那么他就成了众人的敌人。斗争就这样开始了。香港也曾出现描写廉政公署肃贪这类类似的电影。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正义战胜邪恶。

可惜现实中往往并不如此。

 8 ) 铁面无私(Untouchables)

因为Al Pacino,之前看过Brian De Palma的《疤面煞星》(实际上也是以Capone为原型的)和《情枭的黎明》,前者引领了一代黑帮片时尚风潮,而后者多少也因其感情戏份而和普通的黑帮电影有所区别。但这部《铁面无私》却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影片,本来冲着 Rebort De Niro去看Al Capone的“丰功伟绩”,没曾想人压根说的是探员Eliot Ness(Kevin Costner饰)和他的冲锋小组一个以小博大,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Al Capone和《公众之敌》中的主角John Dillinger是同时代的人物,两人也先后成为“公众之敌”的头号人物,不过Al Capone出名比后者要早。Al Capone是美国1920到1930颁布禁酒令时代的重量级私酒贩子,曾经纵横一世,当地警方一直找不到Alphonse的罪证,1931年,竟是以偷逃个人所得税判了他11年的监禁。长时间的与世隔绝,以及在1933年12月禁酒令的撤销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Al Capone的实力。1947年1月,Al Capone病死于佛罗里达州棕榈岛。

卡彭不是西西里人,他出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但是,当卡彭在10个月内连续干掉322个对手之后,他就升级为第一个非西西里裔的黑手党教父。那场载入史册的屠杀始于1924年2月14日,一个充满着玫瑰花香和情人热吻的日子。下午4点,卡彭和他的手下身着警服,冲进一座汽车房。里面的人没有反抗,老老实实地靠墙站成一排等待搜查。但是他们等到的却是一阵疯狂扫射,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和鲜血的味道。14人当场毙命,包括控制城北的教父“甲壳虫”莫兰。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个又一个的对手死在卡彭枪下。除了手枪、冲锋枪等常规武器外,卡彭甚至动用了手榴弹和重型机关枪。

影片中的那个芝加哥虽世道混乱,却并非一黑到底,或许是我想了太多的《无间道》或者《洛城机密》这样的情节。老兵、新兵、会计加主角的人员工程虽然丰富,但看起来绝无可能绊倒Capone这样的大人物。一边看时一边会想,那似乎是回到了圣斗士五小强的时代,那是一个小宇宙总会不断爆发的年代。总体来说,《铁面无私》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还有Sean Connery,Robert De Niro和Kevin Costner三大男星为其增色不少。明年的《铁面无私之凯彭崛起》 也在计划当中,这回Palma挑中了人到中年的Nicolas Cage来扮这位传奇教父,其实我更想看到Philip Seymour Hoffman硬气起来会变什么样。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53061931.html

 短评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热血沸腾的影片了,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4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名噪一时的警匪片,OP里卡彭的出处。德尼罗真有范儿。

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帕尔玛把主旋律类型片拍成了艺术品。凯文,肖爷和德尼罗的表演无可挑剔。边境围捕段融合西部片,大量仰俯拍托氛围,杀手入屋戏主视点长镜头一气呵成配咏叹调+对剪卡彭哭笑观歌剧近景。高辨识度的莫里康内配乐功不可没,火车站枪战致敬敖德萨阶梯辅以婴儿车八音盒配乐,天台缠斗+法义困境。(9.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车站一段致敬敖德萨阶梯,大亮

12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配乐与画面搭配的极致…婴儿车和追击杀手两场戏很赞,一些镜头也十分酷炫。就是故事有点薄弱,人物比较扁平化。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抓管账员那里很戏剧。骑马的样子都很帅,哈哈。康纳利居然挂了,唉。

17分钟前
  • Ex
  • 还行

看到三分之一时,觉得是一部搞笑片;三分之二的时候,已经觉得是一部有分量的片子……康纳利死前那一段手提跟拍,莫里康内的音乐配合,出其不意的结果,背景里婴儿的啼哭——大师了。更妙的是,老警察的死前爬行直接蒙太奇到歌剧选段(没有听错的话,应该是Pagliacci《丑角》的选段吧)——这个蒙太奇很值得注意,仔细看的话,死前康纳利是在摇唱机的。近景歌剧演员的特写,慢慢拉远,聚焦看台远段的德尼罗。杀手闪现在他身后,而德尼罗正在为“丑角”落泪呢!精彩!这也就算了。火车站的一段枪战,简直应该写进电影教科书!《无间道》里,

18分钟前
  • 推荐

帕尔玛还是技巧先行,敖德萨阶梯和主观长镜头什么的,耍得挺漂亮,但故事太正不够邪气,喜欢不起来;不过中国所有拍主旋律的导演都应该看看这片子,比如那个谁,还有那个谁,我就不提你们名字了。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看到車站一段在想,DePalma為何一被看低一線,甚至只標籤他只會抄襲其他電影。評論者忽略了在此根基下,他如何講出自己的故事。單單將聲音元素,加上他獨有的視覺展示,已經是全新的意義,那又何來抄襲咁簡單?更隱含對電影媒介的質疑和評論,運用上其他媒材來轉化是他的手法,他更是法國新浪潮的近親

23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正义与邪恶的争斗,这里没有波云诡谲的阴谋,只有惨烈直接、面对面的直白,当黑暗暂时笼罩城市上空,总有一个适逢其时的英雄主义人物出现拨开城市阴霾,将光明还给人们,有些,不可触犯,邪不胜正。平淡叙事中夹杂着直接而赤裸的冲突,小酒馆爆炸案,无辜女孩消亡,马龙的离去··· 执着的英雄 三星

25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7.75太平庸了。这真的是写书的那位大卫马梅的剧本作品?角色塑造失败。分镜头剧本基本上是悲剧,剪辑也很不熟练。视觉上不太出色,演员发挥一般,辨识度平庸,可然性必然性都显缺失,音乐和电影貌合神离。一部令人困倦的电影。

26分钟前
  • 小A
  • 还行

德尼罗的阿尔·卡朋演的真棒,可惜这片里卡朋就是个炮灰。安迪·加西亚演警察我总觉得他会因为价值观不同而叛变。老莫这次配乐太主旋律了,受不了。那个致敬敖德萨阶梯的镜头怎么这么眼熟,难道是多年前在第十放映室看到过?

27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80年代的大片。Costner还真年轻。

30分钟前
  • 幻觉,都是幻觉
  • 推荐

凯文叔除了帅没别的可说了,肖恩康纳利果然是老牌007啊居然被冲锋枪一通扫射后依然能从门口爬回屋子爬那么远还坚持等到凯文来告诉他情报后才挂!科学吗!加西亚车站枪战时酷得不行但是太耍帅摆拍了吧。肥胖版德尼罗的反派boss形象比较搞笑,骂人时略萌。。

34分钟前
  • Favillae
  • 还行

完美的电影。什么都很到位,最佳男配实至名归。De Niro眼泪都流得牛逼。De Palma一直是用主视角镜头来控制悬疑的气氛的。看到配乐是Ennio Morricone我就跪了。男主角每次演正派人物总要发表一通关于正义的演说,不累吗?

35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力荐

故事还行,演员们都很好,镜头调度是大师级的。只是安迪加西亚的角色塑造缺乏丰满性,只是一个打boss专用道具而已。莫里康内的配乐为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火车站那段“敖德萨阶梯”可以载入影史。

37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这是我豆瓣加上“想看”标签的第一部,时隔多年,终于战胜拖延症把它看了!有几段镜头太精彩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的长镜头不用说,那几个主观镜头太厉害了!故事很单纯,但就像一个幼稚的小孩,拼命想把自己装的很成熟,但看了就知道,故事远谈不上残酷与黑暗。配乐大气磅礴,少数几部可以听完片尾的

38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那段所谓的“向奥德赛阶梯致敬”的枪战场面之前的紧张气氛营造挺不错,可是等到枪战开始,导演用很多的慢镜头表现动作细节,让神枪手看起来很神,却让我感觉有点假。然后,那个妈妈,你要不要那么笨,摔倒了爬起来要花那么多时间吗?

4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帕尔马向来喜欢在自己作品中融合多个类型元素,比如他的《凶线》就融合了政治黑幕、侦探破案、爱情故事等,本片也不例外,片中大胆加入的西部戏份使影片风格更丰富,但纵观全片,这种做法并没能得到延续,导致这场戏显得突兀、随性。《铁面无私》的开头几场戏非常惊艳,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和严密执行的好戏,德尼罗的表演尤为出色,可惜这似乎是影片唯一迷人的时刻,随着情节进展,影片的叙事显得越来越疲软,悬念戏普遍失去张力。此外,影片后半段的数场动作戏要么安插突兀,要么制作笨拙。(最典型的是敖德萨阶梯和屋顶追逐两场戏)结尾更是仓促又生硬,这都使这部电影无法成为帕尔马第一梯队的作品。PS:功夫里,八卦棍临死前的独白致敬了片中肖恩康纳利的结局

46分钟前
  • 惊奇少侠
  • 还行

谁不想伴着莫里康内的音乐登场和谢幕呢?

49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