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im, a pianist dreaming of a career in Europe, lives in a war-torn Middle-Eastern town where modern ways of living have been banned by an extremist group. He is forced to sell his piano to gather money and leave. But things entangle when his piano is shot. Karim then embarks on a dangerous quest to repair his broken keys.
全程看得提心吊胆。。但其实就是一部普通“主旋律”,非常刻意的剧本,甚至可说没什么内容。。
#2020CANNES
MOVIE MOVIE Cityplaz 23.3.23 22:05
这环境氛围还是比较让人触目惊心的,不过,有美国佬、法国佬的参与,就不能把这当成“纪录片”来看待了,呵呵。另外,无论什么战争,都是政客动动嘴、士兵当炮灰、百姓倒大霉
高雄電影節,2021/10/23(六)22:30高雄電影館!槍戰感覺不真實劇情有點爛!
2.5,战地孤声。纪实质感不错,了解到花絮:片中使用一些实拍场景,创作精神、勇气,蛮钦佩。但故事上有些流水账式,以男主为主视角,故事分为三part:第一部分,钢琴是理想生活的象征物,它代表男主对于西方自由世界的向往,比如可以发挥他的人生价值,通过偷渡抵达音乐国度维也纳,于是他选择出发,完成“让损坏的钢琴可以高价卖出”的目标,来换取偷渡路费;第二部分,开启男主公路片式叙事,女性角色引入,有看点,商业性强,集中在战争场面真实摄影。第三部分,是男主理想破灭,与立场转变,开始参与反击基地组织战斗。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在高度政治正确下“小兵成长”的故事,很多旧梗、桥段,生硬扮演,看的出是导演处女作。正反人物“兄弟情谊”的点被宏大的宗教、军事议题所遮盖。而在情感价值的共情上,完成度不太合格。
虽然有些套路,有太多拼凑,但是,主题和细节还是很棒。被破坏甚至猥亵的女性布玩偶。永远跃动的钢琴键。燃起的烛光,敞开的门,不泯灭的良知。有一些抗争,不需要燃烧掉你的书本,不需要举起炸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黎巴嫩】在极暗时刻,也要守护艺术。如若不抵抗,又怎可谈所爱。激动昂扬的主线成功地打开了电影,只不过安排的女战士或是安排的“反目成仇”的角色关系,也让剧情感过重,而随即缺乏更为真实紧张的未知不安- -一张一合,略微失望。最后选用在对峙中坚持弹奏的画面点亮了前面因庸碎叙事拖累(黯淡)的地方;是1900在《海上钢琴师》奏响时的重召,也是再次昭示反抗的决不妥协。
#5th阿拉伯影评人奖# #Cannes2020# 黎巴嫩申奥片,导演处女作。真是差得离谱的套路+刻板印象剧作,主题又矫情又可怕,拼凑了一堆太阳女兵、儿童之类政治正确元素,居然还TM搞出来一个恐怖分子和音乐家双雄对决式的结构????您可歇歇吧!导演身为黎巴嫩人还拍出这么个玩意儿更加不可原谅。城市废墟还算下了点功夫,唯一亮点。
Broken Keys
3.5。
关键词拼贴即视感。音乐蛮好听的。想象他们如果有不止一台钢琴,极权能同时应对这样多条战线吗
@百老汇电影中心【6/10】十分政治正确且公式化的电影,极端主义对不同群体的压迫与荼毒一一呈现。Karim为了远离战争,不惜放弃梦想,出售母亲留下的钢琴,甚至为了修好它深入虎穴。但一再地退让,换来的只是对方的得寸进尺,逃避不仅可耻而且没有用。影片在这方面略显直白与说教,最后以自身为诱饵原本以为会是一阵突突突,在一片欢呼中庆祝胜利,结果没想到戛然而止在钢琴奏鸣曲中,摆脱了套路化,留白让观众去想象与细细品味。
议题填鸭+情绪绑架,越看越觉得导演志不在关怀,只觉得他是想借题发挥拍类型片憋坏了。《迦百农》虽然煽情到了失真的程度,但好歹导演对镜头下人们的关注是真心的。
又是题材吸睛,作品普通且刻意
6.9/10 每年总有无数影片, 争先恐后的示范所谓"野心大于实力"的结果。 当然, 本片也并不例外。 在多方混战的时局下, 不仅未能将登场人物减少, 反而因故事格局的扩大, 导致不少戏份显得颇为混乱。 一个如同急刹车般的结尾, 意外且突兀。 一个专心挚爱之物, 对于求助置若罔闻的主人公, 自私且胆小。 (何况主人公对挚爱之物的爱意, 影片也没有很好的展现) 当然, 无论是对艺术的限制与禁止, 还是对幼童的不正教育, 皆可谓是与现实有相似之处的, 本作的长处。 战后残垣断壁, 以及如死寂般的氛围, 都良好的表现了战争的危害。 最后一份由钢琴与枪支共同谱写的乐谱, 作为本作最富创意性的点睛之笔, 提升影片质量不少。
主题深刻,但结局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