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什么贫困》小结
1、【动画片贫困史】从古至今,贫穷与富裕都是对立存在的,世界上没有共同富裕,人人皆富,永远都不会实现,只有贫穷的存在,才会创造富裕。从全球历史来看,富裕一直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拥有权力、资源的极少数人手中,不论古今、不论哪个国家、不论亚欧非。从全球各国现状来看,不论国家和个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产阶级向上的通道变窄、甚至消失,而中产阶级也在下流社会流动。
在新中国的发展中,中国似乎走了正确的道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虽然大跃进运动是造成几年饥荒大的主要原因,但与同期的非洲各国家相比,如果像他们一样采取了接受世界银行、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或许国家的现在也陷入了赤贫吧。这与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尊自强息息相关吧。纵观历史,除却屈辱的近代史,中国与同时期的各国相比,经济、文化、思想都处在一个较为繁荣的水平。而15世纪的欧洲在同时期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如果欧洲各国未采取殖民政策,世界的格局也不是这样的吧。但没有如果,欧洲的地貌、各个分裂却无自然屏障国界的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造就了他们善战、掠夺的文化。
孔夫子很久便教导人们“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会丢失,不知国家领导人是否丢弃人民。
2、【人之初,性本穷】生而贫困。出身似乎成为决定人一生的决定因素,出生在非洲的大多数孩子注定与饥饿做斗争,出生在美国的孩子大多长寿,出生在……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富裕的发达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饥饿、无家可归的妇孺老幼比比皆是,他们有资金实力去启动伊拉克战争,却没有资金精力去拯救社会底层,这个国家有点可笑。
3、【有钱有庇护】富而有道。一条河隔出了两个世界,河的一侧是纽约曼哈顿最繁华的华尔街,河的另一侧却是最贫穷街区、失业率奇高、治安混乱。华尔街不仅撼动美国经济,而且撼动全球经济;华尔街、美国最富有的人通过政治操控美国经济,甚至影响社会走向,是否也引起了世界政局、经济体系的震荡。
社会底层的基本保障也在被“上流社会” 财富拥有者通过操控政府,利用各项政策削减,看似人民受益的政策中获益最多的永远是上流社会的极少数人。
4、【耕者无其田】2008年粮食危机后,新西兰、韩国、中国等各国分别在非洲获取耕种用地,作为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被各国垂涎。而很多非洲农民失去了自己赖以生活的土地,这与政府政策、不体民等国情相关。
5、【摇滚拯救世界】两个音乐人,用摇滚、名人影响力撼动西方强国对非洲的剥削,实现非洲的债务全免,使得非洲发展得到一点喘息。非洲的发展是非洲各国、非洲人民、债权国、世界组织各方努力的结果,当然,鲍勃和波诺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名人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有着不亚于国家领导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正确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如何传递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生财有“道”】道=盗。瑞士富有而又安逸的小镇,生活着操控综合商品交易的富裕镇民,他的跨国公司掌控者非洲赞比亚丰富的铜矿资源。在“避税天堂”的模式下,赞比亚铜销往世界各地,但赞比亚政府获得的税收少之又少。赞比亚富饶的自然资源在沉重不堪的国际债务、腐败受贿缺少社会道德观的政府、贪婪的跨国公司、受权势影响的世界银行多方面影响下,通过不透明不公平交易,拱手让人,赞比亚铜矿实现私有化,跨国公司受益。
7、【太阳能妈妈】女性如何在家庭、工作、自我中平衡。
8、【出路】中国职业教育与农村孩子的出?读书致贫?在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倾斜,农村教育资源不断被抽离,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孩子、农村与城市的孩子,如何平等竞争?
2 ) 第八集,路在自己脚下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受教育情况,甚至是将来取得的成就,最重要的,起决定因素是“我”,而不是什么“阶级固化”和“教育资源不平衡”。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看,这已经是最好的“时代”了。阶级固化,资源分配不均在所有国家,所有时代都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社会下不严重??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历史,“精致化”的一直都是属于那5%的上流社会,普通百姓识字,读书的机会都很少(1949年前,中国的识字率没超过5%)更别说像现在接受义务教育,参加高考国考,学习喜欢的东西,开眼看这个世界。所以不应该把自己读书的失败,事业的失败,甚至“贫穷”都责怪在“家庭”“社会”“时代”,应该看看自己,在你拥有一些资源的情况下,你真的努力,尽力了吗?不否认,这个社会有很多问题,可以更好,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
3 ) 毕业2年
看完《为什么贫穷系列:读书致贫》,有幸在S1翻到了这部片子的主角,那个到处流窜的招生讲师的自曝帖,原本一个昧着良心、自毁形象的平面设计老师在读完全帖后感觉形象高大伟岸了很多。虽然未曾谋面,但3年拍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由衷敬佩。帖子在下面,还是强烈建议看过本片的朋友读一读的。(蹭面子
[社会]关于NHK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中国教育热潮》,好吧,就是我
http://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887284-page-1.html
中国高等教育和求职的话题我一直很感兴趣,不论是自己毕业前还是工作后,还看过2个NHK拍的片子都蛮不错的,推荐下:《蚁族之歌-上海求职旅馆里的年轻人》《北漂一族~北京·彷徨的年轻人》,分别是10年和07年的片子。但里面很多镜头现在还是可以在北上广的捕捉到,几年过去,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些纪录片里总有一个高等教育毕业后求职各种不顺利,然后在大城市的角落里蜗居的少年,然后就是那些梦想、欲望与现实激烈碰撞的镜头。到了本片里,放在那些分数线离好的学校很遥远,只能选择民办院校的孩子身上,教育和求职的冲突就更激烈了。王盼和王超的未来其实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心态、能力各个方面,他们都看上去不可能在他们憧憬的写字楼里有何作为。
不过别人的经历和选择也蛮难评价的,每个人的现状都是很多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说点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吧,也算对这个题材有感而发。
我是在无锡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家庭里,高中里就厌学情绪很重的了,甚至想过不想高考了,但和家里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后还是妥协了,考上了一个郑州的三本院校。三本的大学总归这么回事了,反正行政上各种麻烦事情,教学上,学的是物流管理,上课的内容都是扯淡,读书时候就这么觉得,毕业了就更对当时自己的判断深以为然了。每个暑假前的期末考试正好是和招生期重叠的,学校会派出很多老师前往河南各地的招生办,还会招募学生,参加招生的学生可以顺利办理期末考试的延考,可见招生工作有多么重要了,毕竟多个学生就是多一万多块钱。
至于上课考试什么的,学位证能弄到手就好了,反正我大学四年是没怎么上过课...最多有憧憬的妹子去上课的话就拿本读书馆借的小说,在教室里妹子的后面坐一个下午。四年基本都是在网吧和宿舍度过的,大一大二沉迷WOW,后来觉得有点没意思了,整天在宿舍里看看日剧动漫,无聊了还会码点字,漫评、影评之类的,机缘巧合还得到了一份撰稿的兼职机会,勤快点一个月也能有将近1k的收入,现在看看少的可怜,但在500块钱就能过一个月的时候,还是挺有满足感的。
11年的夏天毕业的,毕业前有在无锡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微博运营相关的,因为凭借之前码了这么多字的履历,面试什么的还是挺轻松的,但做了2个月吧,觉得和老板的想法之类无法认同,就走了,毕业前一直在到处玩玩。
毕业后家里还是希望留在无锡,当时的面试有2个机会觉得不错的,一个是一个做网页游戏的小公司,一个是分众传媒,但权衡了下还是觉得做游戏比较好玩,就去做游戏了,但反正小公司研发的能力有限,虽然感觉公司能起来发展起来自己自己会很好,但年轻人总是心浮气躁,觉得外面有更好的机会,更认可自己的地方等着自己,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等着公司成长。
12年的3月就辞职了,一边考驾照一边玩玩游戏...5月份就背了个包去上海找工作了,依然做游戏,因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对那个公司的产品相当了解,所以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求职非常也顺利。在公司睡了几天地铺感觉有点受不了就还是租了个房子,但收入尚可,所以其实也不是很苦,除了有点寂寞之外。新的平台也学习和接触到了很多更有意思的东西,但一些人事变故和对个人发展的判断还是选择了离职,过年前刚刚交了辞职报告,虽然过年后应该还要做几天,但反正都说了要走了,上班打打酱油磨磨洋工准点下班就好了,还是挺自在的。下面会回无锡待一段时间,玩玩游戏思索下人生...然后会继续出去找工作,想给自己贫瘠的青春再制造点以后想起来会让自己觉得骄傲的回忆吧。(我一定是日剧看多了...)
我毕业2年的经历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比起那些过的很滋润的同学是蛮辛苦的,但毕竟都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挺开心的,简单总结下我觉得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吧。
1. 家里条件还好,父母至少不用希望靠你的工作来改变家族命运,所以其实没有太大压力,很多时候可以做出尊崇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是很多农村出来的同学会比较辛苦的一点吧。
2. 和家里人的对抗,自己内心叛逆的关系吧,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依靠父母,特别工作什么的,一定要自己解决,而且不能让他们觉得和同龄人比的时候有落差。
3. 还是有一些心比天高的心态在里面,觉得自己的能力一定有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一方面让自己变得更有营养一些,一方面也还算比较自信的。
4. 虽然没有明确的一技之长,但基本上都在一个领域里积累,所以求职相对有一个预期,比如现在让我转行我肯定压力也比较大,就算会做的事情比现在有意思,但肯定无法保证理想的收入。
如果看完这些纪录片的朋友还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在迷茫的话,我有一些建议吧,也算自己毕业2年来的一些感悟。
1.一定要有明确的一技之长,比如画画、编程、外语之类的,这个技能会保证你一定有饭吃,至于饭有多好吃就看你的追求还有一些外部的机遇了,但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你一点兴趣都没,肯定学不好的。
2. 如果你不幸是一个谁都可以取代的文职岗位,只是写东西或者吹牛比较在行,一定要注意累积行业内的经验和人脉,责任心和热情永远是个人发展的基石。
3、 除了工作和妹子,一定要有其他方面的爱好,比如书影音,这可以保证你在现实没有激情和转变的情况下,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也让你变得更有趣。有趣的人在哪里都会比较受欢迎。
不过以上也是基于和我差不多家庭环境的建议吧,如果真的是和纪录片里那个家徒四壁还要举债读书的女孩子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后,我依然鼓励大家投身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来锻造一下青春,是的,这里什么都能满足你,但又什么都不属于你。但至少有一扇通往梦想,或者说是通往花花世界的门,如果你有强烈的意愿改变现状的话,这里是你最好的舞台,你的发展和机遇基本是抛弃你在家乡固有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有能力有坚持的人一定是有更好的机会,即使以后回到家乡,也可以满载回忆,骄傲而归。
和依然想在大城市坚守,或者即将来到这些城市的兄弟们共勉,你可以成为怎么样的人,真的和大学是怎么样的没有关系~~ 坚持和选择~~
2013.02.11 无锡
4 ) 一个故事,一面镜子——分集主题简介
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八集的系列。但从豆瓣的影评看,大部分网友只看了最后那一集讲中国教育的。我自己也是最先接触到这一集,然后又去找了其他七集都看完。
除了第1集带有总述的意味,其他七集分别关注不同的主题,记录了不同的国家地区。在每一集里选择不同的国家地区,自然是因为这个国家地区在这一集的主题上提供了最典型的例子。但其实某一个特定主题,也会同时发生在其他的国家地区。所以,即使是作为中国的观众,看看其他几集里那些并非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也还是很有启发。
-----------------------------------分集介绍分割线--------------------------------------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总述的一集。
从原始的采集狩猎时代,到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当代全球化经济,借助一个不断转世重生的动画小人,串起了每一个时代贫困的主要表现。每一个时代,也往往是以特定的国家地区为代表。
全系列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集,因为时间跨度实在太大。
------------------------------------------------------------------------------------------------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生育的医疗条件。
塞拉利昂、柬埔寨、美国,三个国家贫困阶层妇女生育环境的比较。没错,美国那个故事,也是发生在美国的穷人家,但比起塞拉利昂和柬埔寨的故事,不知道好出多少。
全系列中最惨不忍睹的一集,想像一下因为缺乏必要医疗条件而死于分娩的孕妇以及早夭的婴儿……
------------------------------------------------------------------------------------------------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政治权力加剧的贫富分化。
美国,公园大道,一端是朱门酒肉臭,一端是路有冻寒骨。但巨富们还能继续借助他们在政治、传媒上掌握的权力,继续加剧这种贫富分化。
全系列中朝另一个方向最开眼界的一集。有钱人,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有钱……
------------------------------------------------------------------------------------------------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农业的产业化变革与政治障碍。
马里的农业仍处在各村落分散经营的时代,美国一家农业开发商意图在此实施更大规模的集中种植,需要向农民购买土地。不同村子的农民,却有不同的态度。开发进度一直因此延宕,最终因为国内政变而停止。
全系列中最“内政”的一集。从经济角度看,集中经营无疑更有效率;从政治角度看,马里也是非常地民主——地方长老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没法去强制。但最终结果呢?
------------------------------------------------------------------------------------------------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流行歌星的政治影响。
这是一个我们在初中英语课本上就读到过的故事,两位欧洲摇滚歌星,通过他们的义演向民众呼吁,向各国政客施压,希望增加对非的援助,减少非洲债务。但也有不少人对他们表示质疑……
全系列中最理想主义的一集。需要看到,在欧美,相比在中国,娱乐明星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瑞士、赞比亚。总部设在瑞士,在赞比亚开发铜矿的跨国公司嘉能可,一边通过避税岛交易的形式,让这个非洲国家损失了巨额的矿产税收,同时还在非法排污;另一边却通过其高管的收入,为瑞士某小镇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回报。当有一位小镇居民提出从中划出一部分,回报给赞比亚时,却遭到了其他多数居民的反对……
全系列中最“外交”的一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市场开放被视为一种政治上高度推崇的理念,国家保护主义则倍受苛责,但跨国公司那些更为隐蔽的不公平掠夺,又该由谁来监督?
------------------------------------------------------------------------------------------------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冲破文化束缚的妇女创业。
约旦,印度。阿拉伯国家男权主义强烈,妇女一直缺乏公平的就业机会。一个在印度实施的太阳能发电培训,给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带来机会,通过培训她们的技能帮助她们创业。但这总会面临家中男人的反对……
全系列中最“文化”的一集。有时候忍不住去想,这块全世界最保守的宗教势力范围,如果不是依仗着石油,不知道要被大洗多少回。
------------------------------------------------------------------------------------------------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高等教育产业化之后的问题。
中国,一个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个本科毕业找工作的学生,一个山寨高校的招生老师……
大家最熟悉的一集,就不多说了。
5 ) 《为什么贫穷》,这部8年前的纪录片依然让我看得很压抑
半夜三更你还在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明明不喜欢这份工作,但你只能咬牙坚持,因为贫穷。
跟朋友逛街,明明很喜欢那件衣服,但你还是要说不合适,因为贫穷 。
你开始躲朋友聚会,即使有时间也会找个借口推掉,不能每次都是朋友出钱,而你又不愿朋友看到你的落魄,因为贫穷。
……
这是最富有的时代,也是穷人最多的时代。
2012年英国有部纪录片《为什么贫穷》,通过多个方面谈论了世界各地的贫穷。纪录片分为8篇,而第8篇《出路》是在讨论贫穷下的中国教育。
故事的背景是在湖北地区,有三个主要人物。刚参加完高考的王盼,大学毕业后的万超,给教育软件学校招生的王振祥。
王盼,家住湖北农村。刚参加完高考,分数388分。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成绩,注定去不了好学校,但不去上学又有些可惜。
虽然王盼认为自己发挥不好,还可以考得再高点。但其实我认为,纵使她再复读一年,应该还是这个水平。
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师资力量,教学工具……这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就是放在今天,依然是这样。在农村的教师,可能他本身的学术水平就不高,你又怎能让他教出高质量的学生呢?前段时间我还听一位朋友说过,他弟弟所在的学校,有好多老师是当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已经跟社会脱节了。因为学校比较偏,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是不愿意来这里的,所以学校难得有几个年轻老师,不过是学幼教或者其他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才勉强来到这里。
王盼的父母只是村里面的普通人,在砖厂里打工。王盼的妈妈双手只有一根手指,甚至右手都没有手掌,但是这样的状态她还是在砖厂干着跟别人一样的活。王盼的爸爸矮小干瘦,只顾着干活,不操心家里的事。这倒是好多国内家庭的常态,尤其是农村中的家庭。男的只顾干活挣钱,家务都是女的在打点。
如今家里的头等大事就是王盼的上学问题。王盼想要上大学,这是她一直都有的愿望。在2012年的农村,能上大学也是很厉害的事情了。很多农村人是分不清大学还有好坏之分的,他们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走出农村且不用卖苦力了。当然,这也是像王盼这样的农村学子走出去看世界的少有途径了。
有的人,真的是会在村里待一辈子的。村里出来的人学识与见识与城市相差太多,这也导致他们内心有着自卑情结。就像小编上大学后才第一次吃过自助餐,当时可是激动坏了,原来食物还可以随便拿。
见识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让你去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不少农村出来的孩子发展并不好,不止是没有资源关系,还有他自身缺少与城市打交道的本领。
王盼的妈妈不愿打击孩子,但爸爸却比较直,责怪孩子没考好才导致找不到好学校可以上。为此王盼哭着抱怨爸爸为什么要把自己生出来。这就是农村教育的悲剧,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的教育发展,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公平是很难做到的。
之后王盼终于收到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书,通知书里有助学贷款申请材料。当妈妈要求她填写时,王盼是嫉妒不情愿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穷困家庭的孩子会更甚。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为了筹集学费,王盼的父母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虽然王盼考得不好,但她上学的钱确实需要大家的帮助才能筹够。
大学毕业后,尤其是学校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会怎样呢?那就再来看看万超的经历吧。
万超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毕业生,如今这个学校已经改名武汉晴川学院,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虽然片中他的父母没有出现,但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
他是个很本分的毕业生,有些羞涩腼腆,但他在努力让自己更活泼一些。面试了好多工作,在人山人海的招聘市场努力介绍着自己。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想不不敢想,他只能尝试找销售和会计助理的工作,因为这两个是他实习时接触过的。好不容易面试通过了一家公司清算员的职位,得知消息的他激动坏了。但是忧虑的事总是一件接着一件,试用期的工资不高,他还得租房子以及各种生活开销。还没挣工资,就得先支出一大笔钱。工作上的事也不顺心,新手总是面对着很多问题,很快他就被辞退了。
“我觉得好不爽啊”,他在与朋友的聚会中哭的不能自已。
明明自己也很努力,却连机会都不给自己。其实社会就是这样,如今连研究生都扩招了,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教育高度发达的阶段,会是连做苦力的工作都是要受过高等教育的 ,只不过很多人还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那些曾经在校园里一张张欢乐的笑脸,进入社会后只能变得痛苦起来。现在的教育缺少真正的素质提升,导致很多人毕业后开始工作都是从0开始。学校与社会是脱节的,又怎能说学校在为社会输出人才呢?
好多普通的大学对学生管理很松,逃课,作弊,玩游戏是他们的常态,导致毕业后的他们立马就傻眼了。作为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压力是需要自己给予的。做好准备,才不至于毕业后的你会悔恨当初。
王振祥,大学毕业几年的社会工作人员。之前学的是平面设计,如今是武汉弘博软件教育学校的招生老师。
这是个怎样的学校呢、学校的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没有教师资格证,招聘用的学校图片全是网上下载的。优秀学员的视频都是备好的台词,甚至因为违心说的结结巴巴的。这样的学校现在还有很多,互联网行业大火让计算机培训学校的市场变得很大,也导致了存在很多名不副实的学校。招生时说就业率说分配,毕业的时候就啥也没有了。
王振祥招生都是去农村的,因为城市的孩子是不会上这样的学校的。村里面的人不懂,还以为是多么厉害的学校来招生呢,就这样被忽忽悠悠的报名了。只不过学生从这里毕业后,除了一张并不被认可的毕业证,就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在王振祥内心是有愧疚的,但他为了生存,还是得去忽悠更多的学生报名。片中的王盼也参加过这个学校的宣讲,好在她最后收到了学校的通知书,没有来了这个学校。
平时王振祥穿的很普通,但在演讲的时候则是西装革履,声音也变得浑厚了。
其实培训行业是最容易进入的,只要你敢讲,敢不要脸。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你就会是一个大师。
演讲的时候,观众是被动输入总容易的时候。文字,图片,视频,人的思考量是逐渐减少的。所以在演讲的时候,你只要说话中找到共鸣点,加上一些托的环境哄托,听众是很容易被洗脑的。这个社会,太多人过得不如意想要暴富,成功学大师就有了很大的市场。就如陈安之大师,包装自己27岁就成为了亿万富翁,这就增加了听众的盲目崇拜感。然后说一些励志的鸡汤话语,宣传你只要跟着他就能成为有钱人。这个社会,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的暴富途径交给别人,除非他是通过拿你的 钱才能暴富。没有人知道陈安之27岁的亿万财富怎么来的,这本就是他自己说了算。
片子的最后,王盼踏上了求学的火车,万超仍然在寻找着工作,王振祥则因为老板投钱去盈利更快的学校失业半年,然后成为了一家材料公司的网络维护员。
三个人的路会是一段循环,而这样的循环会是国内很多学生的路。
这个时代不缺少努力的人,生存也会变得越来越难。
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活着,只能靠自己!
6 ) 第八集:有文凭就有出路吗?
看完第八集我心里特别有感触,我像王盼一样没考好被忽悠进了一所专科学校,没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出来后一直从事着服务生、保安等最底层的工作,还好我一直没放弃自己的英语学习和自考。
我只想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生存定律,你穷你就要靠读书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命运。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内心还是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人多资源少,这种现象再过一百年也改变不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头脑保持清醒,然后尽量给自己增加优势去改变现状!
7 ) 为什么贫穷观后感
【不可逆转的趋势】(1)工人替代农民(2)机器替代重复性劳动(3)程序替代机械性思维(4)人工智能。【如何应对】(1)创新性思考(2)程序化运作:建立规则+自动执行(3)信息化数据:收集+分析+使用
---------《为什么贫穷1:贫穷历史》
1、贫穷一直存在。
2、资本比人力的流动性更强。
3、未来?也许不会存在绝对贫穷,但相对贫穷给人的主观感受也许更加强烈。
---------《为什么贫穷2:贫穷历史》观后感
没找到片源
---------《为什么贫穷3:公园大道》观后感
1、民主决策下,政策是否会越来越偏向富人吗?大概率,但应该不会太过分
2、富人=坏人?逻辑错误,就好像财富只是工具,没有善恶之分
---------《为什么贫穷4:耕者无其地》观后感
1、如何决定是否投资政局不稳定地区?来源可靠的信心+暴利
2、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一切?逻辑错误,土地并不是必须的,大部分人必然离开土地
3、土地属于农民还是国家?确权很重要,但不用绝对公平,关键是有利于发展的交易规则
4、如何面对只想要土地的农民?通过实在的好处促进他们的思考,或者溢价置换土地
5、制度重要吗?没有好的制度,蛋糕只能被“低效”地抢夺
---------《为什么贫穷5:摇滚拯救贫穷》观后感
1、富国免除穷国的债务是否合理?合理,富国同样受益,但最好不是以侵犯少数人利益为代价
2、是否应该援助行为不检的人(非洲艾滋病患者)?应该,本质是降低全社会风险,此外,何为行为不检很难定义
3、单纯的援助能否解决贫穷?不能,政治结构是根本
4、关注身边还是关注最坏情况?我觉得关注身边更好,因为了解所以高效
知识备注:
1、DATA:免除债务、援助艾滋、平等交易、非洲,目前改名为“ONE”
---------《为什么贫穷6: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观后感
1、瑞典小镇居民反对用税收支援非洲合理吗?合理且合情,支援至少应该基于大多数人的自愿
2、尚比亚的困境是因为跨国公司?根源在于自身不具备利用自然资源的实力,但前景还是乐观的
---------《为什么贫穷7: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观后感
1、印度的甘地国际机场非常现代化
2、没看完,从技术推广的角度看,赤脚学院的做法有待检验,也许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为什么贫穷8:教育》观后感
1、技能、知识和能力应该是层层递进的,文凭只是对过去的一种证明形式,关键还是人本身;
2、以上三者均能提升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但都有自己的边界;
3、突破边界(运用资源的能力发生质变)可能需要短期的运气或长期的坚持,不必须但值得努力。
只看过第八集,但是也足够让我震惊了
官网连接,可以直接在线观看 http://www.whypoverty.net教育教育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最后一集几乎是一直忍着眼泪,不读书没有出路,读了书不一定有出路,这个社会对穷人太残酷。
丹麦五百多万人口中,有32%的人观看了“为什么贫穷”,绝大部分认为电视台应该多多播放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6
不公平是天然的,投胎真是一张幸运彩票,马太效应的贫富差距无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人家高高在上呼吁人权平等,看非洲每3秒饿死一个人。教育或许真能改变命运,也许坑了你一辈子:”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不管” 9.3
→pan.baidu.com/s/1sq2FerI-RkJJ-HRfpiuChA 提取 2kqc(带字幕全8集)(2020.10.07已补链)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主要感受是愤怒、无奈和羞愧 整个人都不好了
看完第八集,突然想起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真他妈什么都没有。
第八集。在中国,唯一的出路大概是“家境”
“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摘自豆友影评。
老外自己的大学学费长了几百倍习以为常,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还没完全放开就惹得友邦惊诧了,真是费心了。大而空,还有奇妙的优越感,然后还有一群搭中国普及大学教育便车的人在吧啦吧啦抨击,啧啧啧……另:来自评论七个月后的补充,教育致贫这个问题,纪录片还是看得挺准的,光凭这一集就可以加一颗星。中国的教育也已慢慢成为中国农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虽然米国工会被打压 但至少它们还存在 媒体可以全民参与adress an issue并形成public debate,且不论效果如何,至少对金字塔尖的人群有一定制约力存在。这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看不到。结果是普通老百姓对政局或政治不甚了了。因为就算参与了了解了意义也不大。可悲。
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如此之烂。
第八集,西方国家还是带着有色的眼睛来看中国,虽然说读书未必就能让你过上好的物质生活,但是读书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
为什么贫穷?(权力)资源控制,西方掠夺,分配不公,政治腐败,愚昧,教育欺诈等等,算是这个系列给出的原因。第一集动画贫穷史,比较一般外,其他的都值得一看。最后一集中国的“出路”最贴近也最容易有共鸣,虽然后期加的“教育致贫”的副标题不能赞同。
自己从三本院校毕业,就觉得这个故事再真实不过了,大学里的见闻就是如出一辙。坚信学历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家长,憧憬求知可以带来好工作的学生,反正大学里每年招生是比考试重要地多的头等工作,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这三年或者四年之后出来又意味着什么呢...诶
陈导虐心!但三个人物里只有骗钱学校的王老师是典型。查了一下,贫困女孩王盼,毕业于车埠高中,赤壁市两所公立高中之一,不算差了。入读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办职院,学费六千,助学贷款。我认为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家中不贫、三本毕业的万超,学的是国贸却连Excel都不会用,谁之过?
那位软件学校的王老师真敢讲。。
”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东西我们都不管。“ ——片中某民办高校教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