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是真的适合拿来做影视作品中的犯罪之都啊,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现成的就放在那了,连太多的艺术构想都不需要.
保罗范霍文的电影都有种cult气质,《机械战警》也不例外,而且《机械战警》还展现了暴力,子弹溅起火光四射,就算现在的观众不欣赏已经有些过时的科幻展示,它仍是精彩的犯罪片。
机械战警,这个角色基本上只用嘴唇来演戏,一身钢铁造就了一个不朽的形象。除了这个形象之外,导演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未来世界。底特律已经完全被私人控制,整个城市只剩下了最低限度的治安,连媒体也已经被控制。这座城市人类已经无法守护了,只有机械还能发挥点作用。
不知道导演的表达是否是有心的,但这部电影真的讽刺了资本主义世界,而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好莱坞拍出来的。就好像片中的机械战警,它本就是大企业OCP的产品,它的创造带着主人的私心,而机械战警本人,也无法反抗它的主人OCP.
在80年代美国商业电影疯狂发展的浪潮下,B级动作片成群结队地出现。他们大多数都在后来被人遗忘,可有一些经典之作的魅力却越来越的闪耀,有构成八九十年代大多数人童年记忆的终结者,美国人调侃圣诞的经典虎胆龙威,以及常常在恐怖片榜上面排名靠前的血尸夜。在这些经典之中,机械战警也是独一份的存在。难能可贵的一点,在我看来,作者在完成高度商业化的同时,所加入的大量私货,使得本片拥有着与众不同的个人化表达,值得推荐。 本片的故事在现在看来也算是比较平稳的动作科幻电影了,在近未来的底特律城,因为汽车行业转型的失败,政府破产,整座城的产业被一家私人机构所收买,恶性犯罪也不断上升,城中老大之一的科伦更是心狠手辣,接连杀死了31个调查和他有关案件的探员。主角墨菲就是一个倒霉鬼,在一次行动中,被犯罪团伙逮个正着,然后用枪扫成了筛子。与此同时,收购政府的科技产业ocp,为了对付罪犯研制出来的新型兵器机器人,在试验中发生重大事故,因此总裁决定启动全新的方案,把一个垂死的警察改造成机甲战士。垂死的墨菲就成了试验品,在一通改造后,变身成为机械战警,为这个城市的治安而与犯罪分子展开了斗争。 光看剧情就知道本片是一部刺激的电影,的确,属于R级电影的大尺度场景,与暴力美学的动作场景,还有科幻作品中炫酷的工业设计,本片一点都没有落下。未来感十足的配乐,配合着在未来城市的夜色里发生的犯罪,使得戏剧性的张力增强。迪斯科乐厅与肮脏的贫民窟形成场景上的新鲜感,以及破旧的后工业化基地中的毒品生产线,在视觉上也让人耳目一新。更别说,范霍文一直被人所称道的,暴力美学也是极佳,爆血的场景与B级的猎奇桥段(被扫成烂肉的尸体的特写,浓酸腐蚀后的罪犯,以及更是奉为经典的,后脑全为机器的主角脑袋),满足了cult电影迷的好奇心,真是很厉害的商业产物。 不过光是如此,它还不足以被称为经典。在向通俗的娱乐文化妥协的同时,导演把自己的思考融入也到了电影中。本片不断出现的电视新闻桥段,既使观众感到真实感,又反思了媒体传媒的过度饱和性,让大家的视野收到监控与控制。财团的发展发达,暴乱与犯罪的几率上升也是在照应现实美国80年代的情况,看似使得娱乐性增强的公司内斗的故事线,实则表露出导演对商业公司制度的调侃态度。更是厉害的一点,导演把更深层次的讨论,人在工业时代自我的丧失,融入到了主角的整个个人故事线上。墨菲在被改造后,失去了记忆,正如同美国普通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被高科技产物所包围,而在同样的制度与环境下,反抗与寻找自我也就有了全新的英雄主义气质,我认为,这才是更能吸引大家的内在因素。 当然,这部电影当然也有很多的缺点,不过瑕不掩瑜,他依旧是80年代动作片的精品。十分推荐大家!
本片是保罗·范霍文到好莱坞导演的第一部大获成功的影片,也是第一部由荷兰籍导演所执导的美国影片。从此,好莱坞又诞生了一个崭新的不死英雄。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导演眼中的“机器战警”其实就是一位用枪来布道的美国耶稣…… 一手情色一手科幻 保罗·范霍文(PaulVerhoeven),1938年生,一个来自“性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导演。他的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以他的电影中常有毫不掩饰的暴力镜头,就连他喜欢的乐队,都是德国的Rammstein硬摇滚乐队——这些,都可视为是他童年残酷记忆的反射。大学生时代的他学过油画,对十六世纪荷兰的油画很有研究。同时又修读电影,最后获得的却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双料博士头衔——这又可视为他日后擅导科幻电影的思想来源。 他与摄影机的友谊开端不凡,在荷兰皇家海军服役期间,他曾为军方拍过纪录片,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实践之路,退役后他又到地方电视台工作。在荷兰时期,保罗·范霍文经常与编剧杰勒德·苏特曼合作。 1971年,保罗·范霍文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在商言商》,反响平淡;1973年导演《土耳其狂欢》则很为成功,获得197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接着他又导演了《娼妇凯蒂》、《橙色战士》、《绝命飞轮》和《第四人》,在拍摄了荷兰影坛最成功的几部电影后,保罗·范霍文在国际影坛上逐渐被认可,他随即前往美国发展。他在美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85年拍摄的《冷血奇兵》,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1987年和1990年分别推出了《铁机器战警》(RoboCop)和《全面回忆》两部影片,才真正奠定了他好莱坞票房大导的地位。 保罗·范霍文1992年导演的《本能》更是轰动全美全球,捧红了一代天妖莎朗·斯通,但自此之后,他就似乎开始走火入魔了。1995年的《艳舞女郎》让他马失前蹄,受到舆论的如潮抨击——不过现在看来,《艳舞女郎》倒非常具有可看性,看来影评人也有经常看走眼的时候——而他自己倒是不以为然,欣然接受了Razzie奖颁给他的最烂导演奖和最烂影片奖,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站上Razzie奖领奖台的人,可见其肚量之大、底气之足。果然在1997年,他再与编剧爱德华·诺麦尔合作了《星河战队》扳回败局,再振雄风;2000年的《透明人》也战绩不俗。 情色和科幻是保罗·范霍文的两把板斧,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爽到抽筋。虽然他拍了很多大胆的情色电影,其婚姻生活却稳定如初,1967年和玛汀·范霍文结为伉俪,40年过去了婚姻仍完好鲜美。 保罗·范霍文牛就牛在,除了《艳舞女郎》,他目前的所有好莱坞电影都拍摄了续集,而他自己却从没执导过任何一部续集。2006年,他执导的战争大片《黑皮书》再下一城,又让他声名大噪了一把,获得了他平生最高档次的电影奖——金狮奖的提名(他没获过什么大奖)。年逾古稀的人拍的电影还这么年轻,不得不佩服其荷兰巨人般的创造力! 今年,他还担任了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成了辅佐张艺谋的幕后良臣——作为一个年近七十的影坛前辈来说,他不仅比张艺谋年长13岁,讲故事的水平也是后者的13倍。即使张艺谋再修炼13年,恐怕也拍不出像《机器战警》这样好看的商业片;即使张艺谋把“黄金甲”装饰得更华丽,也敌不过保罗·范霍文20年前那副斑驳“铁甲”的魅力!
本片是一部特立独行的惊悚片,讲述的是警察墨菲在一次追捕犯人的任务中惨遭五个凶徒杀害,经过精密的科技改装后,成了无坚不摧的“铁甲威龙”,却没想到他仍存有以前的记忆,他决定要找那五个凶徒复仇…… 1985年保罗·范霍文刚完成《冷血奇兵》,他和荷兰电影界的人合不来,因为他原来拍摄的电影都是由政府中的右派资助的,而现在的政府由左派控制,他就遇上了麻烦,从1980年的《绝命飞轮》就开始这样了,因为政府觉得那是腐化堕落。 但是当保罗·范霍文接到剧本后也觉得它“真是又笨又蠢,极为荒谬”,还把剧本丢在地上说,“我不会拍这些垃圾戏”!而他太太玛汀捡起剧本,看完后说:“对,这不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比你想象的有深度,我从未见过电影里的英雄被炸断手,你会喜欢的。”不久后,保罗·范霍文就打电报给剧本创作者,说他愿意拍这部电影。他还说,其实他一开始对科幻题材并不感兴趣,他的《土耳其狂欢》、《橙色战士》、《绝命飞轮》和《第四人》在美国最出名,但它们都是用真人而非特效,他从没拍过《机器战警》这样的东西,并且不是很渴望去做,“我不是科幻小说迷”。 但这部电影他却不费吹灰之力就拍得很成功,它以1300万美元的预算,首映周末就获得了800多万美元的票房,最终美国本土的总票房斩获5300多万美元,音像制品的租赁收入都高达2400多万美金,此外还获得280多万英镑的英国票房以及其他海外票房,可谓是赚了个脑满肠肥!该片在奖项上也不示弱,获得1988年奥斯卡奖的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两项大奖提名,最终获得特别成就奖。此外该片还获得1988年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的最佳导演、最佳造型、最佳特效、最佳编剧和最佳科幻电影五项大奖。 990年和1993年,由伊文·克什纳(《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巡弋飞弹》)执导的《机器战警2》和由弗雷德·德克尔(《太空僵尸》)执导的《铁甲威龙3》接连出炉,这两集的编剧请来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弗朗克·米勒(《罪恶之城》的作者),只是在动作场面和特技上都较前作稍有逊色。除了三部电影之外,《机器战警》还有同名漫画、动画和电视连续剧,甚至是几乎全平台的电子游戏,可见该片的巨大影响! 本片是保罗·范霍文到好莱坞导演的第一部大获成功的影片,也是第一部由荷兰籍导演所执导的美国影片。从此,好莱坞又诞生了一个崭新的不死英雄。根据保罗·范霍文的说法,这部影片有一大部分是受到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所启发的——而编剧爱德华·诺麦尔说他是在路过影片《银翼杀手》的拍摄现场之后,就构想出了《机器战警》这部电影。 不管怎么说,《机器战警》都是一部在视觉与叙事艺术上相当成功的电影,将后现代的未来世界(实际上就是美国)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制片人评价保罗·范霍文说:“一个好导演会迎合任何题材的需要,这是关键所在,如果他是天才,他什么都会做得到。而保罗都做得到!” 在幕后制作特辑中,保罗·范霍文阐述了《机器战警》的宗教学意义,这是让人始料不及的——他说自己喜欢暴力,喜欢电影有暴力场面,他甚至想拍撒旦杀耶稣!保罗·范霍文说耶稣的形象永远令他着迷,福音的叙述亦令他神往,在某种程度上,《机器战警》和耶稣有关——钉十字架的主题,复活,水上行走,还有对白“我不会再拘捕你”等,都暗示“铁甲威龙”就是美国的耶稣,用枪的美国耶稣,是里根时代的产物。片中出现了核武器爆炸的电视片段,保罗·范霍文说这就是他眼中的美国,美国人没有枪就不是美国人。 另外,耶稣也说过:“以前我告诉你们放下你所有忧虑,在路上,人们会给你所想所需。但现在我告诉你们,卖掉你们的大衣来换利剑!”保罗·范霍文据此认为,即使是耶稣,他最后也似乎在推销武器。而当“铁甲威龙”回家,过去的生活场景在半人半机器的脑海中呈现,保罗·范霍文觉得这个段落具有很重要的神学意义,那就是寻找“失去的天堂”。半人半机器的他到底是谁,这也是存在主义的矛盾问题,就像科学怪人的故事。保罗·范霍文就是想探讨人类灵魂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可能性。
前阵子电视里放 看的时候超震惊 30年前的特效竟然丝毫不五毛 相较于14年的重拍版我更爱这版的剧情 因为贪恋IMAX特效而给14年那部也打四星的我真是汗颜
从场面调度、摄影、剪辑来看是部有点B级片风味的科幻&犯罪类型片,在文本(如人物、矛盾冲突)和配乐等方面则是古希腊神话式的,关于复活、力量、阴谋、命运、使命、自我认知以及它们构筑起来的古希腊式的残酷而光辉的强力美感,你很难联想到美式英雄主义这个词。造型很经典。新闻插播的广告很恶趣味~
仰视资本与科技(奴性),俯视暴力与生命(匪气),平视广告与新闻(困兽)。集直男想象力幽默感恶趣味大成之作,时刻保持着迅猛的语调变换速率,如解锁层层密室,既是实景娱乐的轰炸,又是极客文化的狂欢。
很经典的科幻片 还有点暴力 但某种程度上也很讽刺了
其钢铁外形及气质符合男人对力量的所有幻想~
三星半//不能算纯粹制造感官快感的商业类型电影 在科幻动作杂糅的类型创作之下还有些许对社会和人类本质的思考 被改造后的墨菲如同超级英雄一般而反抗财阀的主题本身又带有反乌托邦色彩 墨菲作为人与作为机器的部分则讨论了机器是否能够拥有人性的话题 不过在这一部中这还不是重点//一开始还惊讶说这样的类型片里居然能有这么多血浆和软暴力但看到是范霍文突然就理解了//这种惊讶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规训结果的呈现//底特律的机器人好适合变人啊(不
范霍文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当初看了20页剧本就扔了,以为只是又一部公式化科幻片,他妻子从垃圾堆里捡回来,说服他这个故事可以深挖,它是对里根经济政策和人性贪婪的讽刺,而且这部动作多对白少的电影对英语不熟练的范霍文而言着实是不错的选择,男主死后以机器战警的身份重生即基督徒的隐喻,
其实蛮白痴的,造型酷里透雷,谈不上有动作的动作片
“范霍文是极少真正表现暴力于人的导演。我对审查的最大意见是他们允许幻象式暴力无处不在,却不让性以任何形式呈现。这是倒退。幻象暴力应被视作非法,儿童应知枪支所为。只有真正看到对人的伤害才会吓坏你。电影的真实暴力完全可被接受和看到。因为它产生结果!游戏也应尽量暴力,但要适龄。”…达伦
2013版《星际迷航》里面的大反派就是机械战警啊。范霍文太牛逼了,将反乌托邦科幻与超级英雄完美结合的唯有这一部电影。如今范佬在好莱坞找不到投资,反倒是沙马兰这种鼠辈如鱼得水,好莱坞也快了。
Et-209不会下楼梯!~
3.8,第十部范霍文,招牌恶趣味四溢(比如男女混用更衣室)。找人试验打成筛子、女警视线⬇️和隔裙开枪都笑得我不行,然后在奇怪的地方又很瑟(男主被黑白黄组合犯罪团伙虐杀、救回来的手臂又截肢和高层洗手间吵架)。但有些细节太不讲究还是微微出戏(虽然知道不该苛求),女警打靶疯狂眨眼就算了,留那么长的指甲hello???
【B+】好看,实打实的好看!暴力血浆肢体横飞,各种R级的破坏场面还不算完,看看这场戏:子弹穿过女性的长裙,直接摧毁强奸犯的生殖器,怎么会有这么爽快的设计?这还不算完,对电视媒介的批判从始至终没有停止,看看广告和新闻是在何种时刻生硬插入破坏情境的,再看看那些低俗的成人剧又是在何种时刻出现的,范霍文用他的恶趣味嘲弄着观众,对媒介的敏感程度也恰恰是评判导演的重要标准。全片印象最深的三处高光:机器战警归家回忆的悲情时刻;执法机器人在楼梯间摔倒后,却显露出与其身份完全不符的“孩童”样貌;以及最后,一句解雇的话语等于死刑宣判,对规则漏洞的趣味玩弄。
比起老套的人体改造伦理,范霍文很晓得荧幕如何侵犯观众更值得呈现。如眉飞眼笑地报道恐怖新闻之余,墨菲复活醒来时看见自己被人围观、强吻,他被改造也蕴含着另一种超现实意义的改造:看电视的人与电视对调,观众成为了被电视观看的对象——坐在电视前观看本片的我强烈体验到了这个不适。
大公司阴谋、赛博格个人身份的追寻,文本上充斥着这些赛博朋克的标准母题,风格上却没有像后世同类作品那样被“银翼杀手化”,而依然是80年代好莱坞的硬派动作片+罪恶都市的设定,现在回看无疑是一个异类(而且范霍文这部已经开始夹带对广告传媒反思的私货了)。Basil Poledouris的配乐实在经典
我爱死这个片名了,真想抄来给自己的剧本用,这个剧本就是讲故事的典范,坏人坏的让人咬牙切齿,无法无天的还有点可爱,我们的英雄死后重生,在一次次的危难中从冰冷的机器到记忆、情感和人格的逐渐恢复,他最后彻底的重新了。只要坏人足够的强,你的英雄才足够伟岸,这是优秀的编剧教材。★★★★
在影院和很多人一起重温感觉很棒,八十年代的特效当然是不如今天的那么细腻流畅,可是那感觉真是无可替代,浓浓的末世感完全不过时。大机器人不能下楼笑晕。有人问范霍文这剧本他有没有做点改动,他说大部分没动啊但是我加了一场戏,强奸犯被机器战警打爆蛋那场… 蒙圈了,哈哈哈
竟然又给我想起一部小时候看过的电影,不过记不清是1还是2了,先标着1备忘吧。
在电视与武器的并行中能看到范霍文的讽刺功力,通过电视影像,他令其自曝出道德问题:电视台播音员播报着暴力恐怖事件,语气和表情竟是眉开眼笑——原来机器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没有立场。
早在Starship Troopers十年前,范霍文就以同样的讽刺、同样的媒介反思、同样的cult风格展现了暴力的未来。RoboCop是更靠近现实的“未来”,其以治安混乱的城市为背景,借警匪关系做出更为直截了当的表达——暴力起源于权力争夺。由于设定的格局较小,剧作反而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尽管两部影片均以“反派”失败而告终,但结尾的意味不尽相同。RoboCop的乐观色彩较强一些,它甚至相信权力可以赋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