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美丽梦工厂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1

主演:蔡倩云曾凡强

导演:张新

剧照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2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3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4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5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6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3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4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5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6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7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8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19 美丽梦工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15:06

详细剧情

本剧是重庆方言情景喜剧,主要讲述了围绕在陶勇、鲁丽花等人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或搞笑、或离奇、或欢喜、或悲伤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出卖

(不想谈福耀如何,美国工人如何,只是谈美国工厂的出现给我的感受和冲击,我也不深入理解美国文化。)

从“通用汽车工厂搬迁”讲起(工厂搬离代顿),到“福耀玻璃工厂的员工在投票中拒绝美国公会入驻”落幕。

﹉美国梦把美国人出卖,中国梦来收买﹉

对这个纪录片感兴趣是因为福耀的老板是曹德旺,我理解中他属于那种实干的精明的传统的中国商人。有时会连话都说不清楚,话在嗓子里哄咙哄咙,但是你一看就知道他是明白的,他很清楚周围很清楚他投资的工厂在发生着什么。

大拿

曹初到美国工厂第一天,有几件事。

第一件事,要求把工厂仓库的大门朝向换个方向,但是美方的经理人(好像是,纪录片没有标注中文职位,姓名)说我已经把门都定好了,已经运到仓库准备装了。

第二件事,会客厅的白墙上的正中央有个类似防火警铃的装置,曹要求把这个东西移走,移到角落里去。美方经理人说这个是之前遗留的,而且是国家安全规定的(可能他也不清楚)。

第三件事,中方的工厂经理人说在展品区的白墙分别挂着中国和美国两幅画或国旗,曹说全部弄成美国的,说“要入乡随俗,不要去刺激他们”。

前两件事让这个美国人很紧张,让他觉得自己连这点权利都没有,而且曹用很深邃的眼神看着他说,做事情要考虑清楚再做。其实这些事情可以反应出三个方面:1.中国人投资建厂根本不会让美国人来主导管理,所以是建设在美国的中国工厂。

2.中美两方对彼此文化和做事方式还不够深入了解,从管理层就这样,所以基层可想而知,为后来留隐患。

3.这次投资全是从利益出发,曹把在美国建厂想简单了,企业对民族文化的力量想简单了。

﹉美方管理层开始有种被出卖的感觉﹉

﹉低调挣钱不能出卖身份互换的现状﹉

接着就是开业典礼,但是一个议员就在演讲台上说,工会的进驻让工厂更强大。暗示后面的剧情。

镜头一转,工厂对这批文化低但技艺高的中国工人只是做了简单的培训,培训内容更多是传输很低廉的内容:美国人很邋遢(穿裤衩汗衫必是美国人),美国人很开放(不违法什么都干,骂总统也可以),等等。没有谈到一点在工作中如何与美国文化中成长的人沟通的事情,我想这些培训人员觉得说了可能你们也不理解(双重看不起)。

﹉文化开始出卖我们自己﹉

于是有一个美国小组长发现他手下要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很久,一个美国妇女觉得中方工人让她使用起重机运送超重货物。一个母亲说现在工作量大而且钱少,孩子买鞋都要考虑。等等这些都被美国工人觉得是没有得到公平待遇。接着是让美国公会入驻的声音越来越大。

这次工厂又一次召集中国工人,解释说公会入驻的话,根据美国法律,我们就不能和美国工人说话啦,是对工厂不好的。(不说话谁去指导美国工人干活)

然后曹又来了,快刀斩乱麻,用懂美国文化的中国人替换美国高层,又找中国工人开会,说美国人在鼓励中成长,要鼓励他们去干活。其实这个时候工厂效率是低下的,美国工人不听话的变多。

沟通

然后工厂开始有起色,懈怠的裁掉,公会没有得逞,一直争取平等的人开始失业,工厂开始盈利。

﹉只给画不给饼,梦醒被出卖﹉

接着曹就独白说,怀念虫鸣鸟叫,自己工厂的扩张的几十年,正在破坏环境和安宁,在他烦恼的时候就会想。(也许他烦恼美国工人对钱和尊严都要的渴望居然如此强烈)

最后,美国工人因为操作电脑缓慢被裁,一个留着岛国胡子的技术人员在展示机械臂可以在今天明天能替换多少工人。

﹉资本肯定会出卖最没有价值的﹉

全片除了上面我不满的观点和不赞同的做法外,即使有温情“想起我上铺的中国好兄弟”,即使有美国管理层中文吐槽美国工人很“烂、懒”,即使中国技师可以在美国享受家庭的欢乐,在中美摩擦之际,我觉彼此最大的感受也都是——出卖。

真情

美国人和美国工人一直在各个方面处于世界最前端,中国人和中国工人几乎是从没有尊严的泥潭中一点一点的挣扎出来的。当双方开始碰撞,领导地位互换,矛盾不好解的。我可怜这些美国工人,理智不能换来面包,当他们的美国梦清醒的时候就会发现,房租到期,油箱没油,该找点吃喝了。我可怜这些中国工人,理所应当并沾沾自喜,努力和团结的精神除了放在工作中,也要放在公平权利的争夺中。我可怜自己,吃瓜群众,数字民工,社会大浪潮中的蝼蚁,当资本为追求利益开始出卖我的时候,而社会不作为的时候,我在黑暗中慌乱,逃窜。

一粒

2 ) 资本家其实不分国界

这是我看完这部纪录片记忆最深的一个镜头,在一场盛大的“生机勃勃”的年会过后,美方代表却哭了,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星球里,一个世界,稍微有点分裂,但我们是同一个世界。”可,他为什么哭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中美人民一家亲吗?

我之前其实不了解曹德旺,但从看到他琳琅满目的画像、雕塑,再到工厂车间小组报数的企业管理模式,我想他应该是一个非常传统型的乡镇企业家,老土,革命,务实,圆滑,领袖主义,但,对生意本身这一套很凑效。我开始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选择到美国办厂,美国工人可能美国人自己都控住不住,他难道真的是带着四个自信去征服美国工人的吗?然后帮助美国人实现美国梦吗?哼!男人!他只是要挣更多的钱,只是在最终目的前加了一些美好的修饰词。但他没有错。

曹德旺说“不要挂中国太多的东西,不要刺激他们”,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好笑,因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对中国人残酷对美国人同样残酷,中国人用了仅仅70年的时间让“中国劳工”变成了“中国老板”,而这种角色转变过于迅猛,本来自信的美利坚人民就有点懵逼,此时在不“入乡随俗”,那岂不真的是太刺激。可这句看似善解人意的话却又充满着嘲讽。因为他是成功的企业家他足够自信,他也没有错。

中国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很精辟。他可以让美国人自己说自己烂,我想这才是人类的本质!其实我不知道他是真的觉得自己人烂呢,还是为了金钱才说这句话的。其实都有可能,但就凭他那一口流利到几乎不带口音的汉语,说明他自己本身应该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所以他应该很认同爱拼才会赢这个道理,毕竟他老板是福建人。而且我相信他肯定也明白中国人一向鄙视吃谁饭砸谁碗的人,所以大家可以自行体会一下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情世故文化。但是他依旧不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因为他忘了美国人开学的时候是不需要军训的,中国人军事化管理这一套你放到真正美国军营里都不一定管用,更别说工厂里了,所以最后只剩下隔着屏幕都尴尬的苦涩。

这一幕真的我都替他尴尬

但其实我更多的是看到了美国人的忧虑,与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其实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的多,我不想评价美国人的劳动效率高低,因为毕竟中美两国之间社会环境差距太大了,文化差异也是巨大的,美国工人主张我们要“办工会”,听起来好像游行、罢工、要人权显得很“自由”,可是最终他们的目的是靠自己的“抗争”让老板对他们更好,但是自己可能实际上干的并不多,也是完全可以被取代的,当然这是美国的文化,没有对错,但人首先不应该是先努力做好自己吗?每天不上班光罢工,去上班了又无限开条件,但你本身又是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再最后直到被fire,继续进入到彷徨中,然后在找一份工作,再不满意,再继续罢工,在循环往复,人生的时间是不是就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了,而这是真正的自由吗?毕竟全球资本家本质上都是压榨剩余劳动力啊,这跟你的老板是哪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一旦压榨不成,他们就发明了自动化,这才是最令人窒息的。当然面对自动化,即使你是默默耕耘的美国老实人,最后依旧是会被代替,但往好的想,至少你是曾经靠自己双手努力生活的人。而在想的多一点,你需要想想你怎么才不会被替代,毕竟谁都可以去擦玻璃,但不是谁都可以发明擦玻璃的机器。

这部电影最恐怖的是提醒了我们真实的未来,面对自动化的未来,我们普通人怎么解决生计,靠工会?靠罢工?靠老板?其实不论你生在哪里,什么肤色,首先都是要活下去,我现在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要哭着说我们是同一个世界了,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同样艰难的世界,只是各有各的难。

“钱难挣屎难吃”是我对本片以及当今社会的高度总结。中美劳动人民每天为了自己的生计努力抗争,一个靠游行,一个靠拼命;但资本家其实不分国界,靠的都是画饼和忽悠!特朗普每天不也在电视里给全美国人民打鸡血!

3 ) 当冲突复杂而剧烈时

纪录片没有给出任何判断,甚至没有总结导演想描述的问题,非常感谢导演的克制。这是一部真正想要引导阅者思考、使荧幕外也向着弥合冲突努力的纪录片。不同人的理解会处在不同层面,但导演的克制和尽量中立、曹德旺的开明、奥巴马夫妇的投资、各个人物的真诚,让我自己重新组织了对于冲突的理解和认知。感谢他们。

《美国工厂》展开最核心的推动力就是交错层织的“冲突”。最明显一对冲突的双方,是两个一厢情愿的角色:以为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组织方式在美国生产盈利的福耀、以为可以不做改变就回到中产光辉岁月的破产工人。把一群人抽象成一个“个体”是会损失很多特征的,但在本片这两个冲突方的角色上,使用这样的抽象来方便于讨论是可以接受的,影片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开始的。

双方的关系像一对还不了解对方就匆匆开始恋爱关系的恋人。激情的爱恋开始双方都对自己和对方充满了理想化的想象、并享受着因此带来的愉悦。但是愉悦散去,现实里冰冷存在的不同却让双方都陷入失望、甚至困境。

福耀和工人们方向不一致,但其实在做同一件事:设定好对方应该做什么,随时随地每个细节都把对方拖进这个设定之中检验,当对方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矛盾就开始在各个细节展开了。从厂门的朝向、顶棚是不是要设置、车间里两个人的冲突、到美国工人群体和中方管理群体的冲突,都是双方对美好憧憬的幻灭带来的不满和发泄。矛盾本应该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却被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专横推向了升级,逐渐侵占了每个人的注意力。正如车间主管解决争执时的那句话,“他们不是想解决问题,他们只想确认错的是对方不是自己”。

双方具体的“专横”内涵并不一致,管理人员的专横是无礼、威压、逼迫,以开除威胁员工顺从;员工的专横是不合作、不改变、以造成损失威胁工厂应答自己的需求。无数大大小小的冲突当中,几乎所有人都不想让步或者至少以一个更高层面的视角去理解双方,最多是装作妥协,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强制推广给对方不论对方是否认同。

就像不甚精明的恋人互相冲突、甚至造成真正的伤害。但恋人可以分手,迟早一切痛苦都会消散。工厂和工人,在纪录片此时的语境下不能失去对方,即使对对方极端不满意。

对于双方来说,单方面内的本我、自我、超我(我对双方具体的“我”理解在文末)已经存在一定向内的冲突,更不用说当两个群体互相碰撞的时候、当工厂和工人需要互相接纳变成一个“个体”的时候,价值观和心理状态之间一定会向外猛烈地冲击、破碎和重建。内外双重的压力下,双方各自都非常煎熬。

当美方团队来到福耀总部,冲突最剧烈地爆发了。一套完全不同却也运转良好的观念及生活方式毫无遮掩地呈现在美国团队面前。镜头呈现的离奇怪诞场面,让作为本土观众的我也深感尴尬和不安,更不用说未曾触碰过这一切的美国团队。当成员情绪迸发、流下眼泪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很复杂:这大概是一种对于陌生的无措,早已超越了双方之间的差异带来的本能不适和蛮横粗暴改造冲动。此时美国成员形成了对于冲突核心的最直观认知,“我们是那么地不一样,但我们是一体的,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一切,也不知道怎么接受、处理这一切”。“面对和我不一样的事物就要消灭对方身上引起我不适的差异”的本能,在如此强烈、摧枯拉朽的认知失调面前,非常幼稚和无力地直接破碎了,但是“我”没有找到新的答案,我能面对的只是最本能的无助、无知、无能、害怕、绝望、失措。

人类想尽办法、耗尽一切努力都没有可能真正理解对方,只会被关在自己认知的监狱中,这是多么让人感到绝望的事情。绝望到哭出来合理,绝望到哭不出来也合理。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层、微妙的问题,能精准地表达来源于导演的精致设置和深度思考。

然而现实是如此冰冷和残酷的,当双方观念冲突时,他们都用自己最熟悉的、但多数会把冲突推向恶化的方式与对方抗争。这是两个群体,始终不能简化成两个个体。两个人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沟通形成理解和默契、把各自冲突的观念无害化,建立一个足以容纳六个我的共同领地(就这个都非常难实现)。但两群人毫无可能。

于是刚开始消解自我的界限去容纳对方的努力纷纷失效,双方之间可以有空间的弹性及默契逐渐瓦解,力量不平衡的双方都开始追求更多控制权。

福耀的努力:“入乡随俗”、美方领导人负责 FGA、不设置加班、加薪 工人的努力:积极接纳中国资本、接受中方的管理方式和教育、刚开始默认不接受工会的要求

福耀争夺控制:监控并施压有工会想法的工人、辞退美方领导人换成中国人 工人争夺控制:形成管理层不满的群体性意见;开始谋求工会的帮助、起诉 (并不是全面总结,只是举例)

当中方领导向中国员工介绍美国人民的“过度自信”时,他的姿态和表达是排斥和拒绝的。也许并非他的本意,不过总是顺从了中方人员易于理解的方式。当我们和其他的群体发生差异,会发生“你和我某一点不一样,你不是我们,你是外部的、被我们拒绝的”,也可能发生“我们是一体的,我发现了你和我不一样的地方,这让我们的一体更加有趣和多样”。很可惜,多数选择了前者,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后者的存在。很多特点并不是有害的特征,但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解读会形成迥异的评价。有震撼力的材料能建造深刻的共识,也能铸造深刻的偏见。对于双方都是如此。

凡事的相对性、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矛盾性、欲望的复杂性和冲突性,驱动着工厂和工人把对方当敌人。即使合作有利于双方,但在这个大型囚徒困境当中,现实中从没有一个正面的例子诞生过。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无可逃脱的诅咒。

意料之外的是,结尾出现了冷漠的新现实:先前的矛盾冲突已经不重要了。机器人取代了低速、复杂的人力资源,工厂和工人的一体关系容许被断裂开来了,工厂能更高效迅速地建造只容纳“本我”一个“我”的空间。冲突从未消弭,冲突本身不复存在了。工厂和工人,以后也获得了可以直接分手的自由,只不过是单方面的。

经历了剧烈冲突、观念破碎的哑然和某些认知失调无法调和的绝望之后,“技术进步”的降维打击连问题带答案一起消解了,我感到另一个层面的失落:不用担心随处存在的人和人冲突带来的焦虑和不适了,在一部分人拥有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另一部分人的能力之后,后者没有任何可以尝试改变的选项。

整部纪录片在多个层面都占开了围绕“冲突”的叙述,包括:资本与劳工、中美差异(不限于:各自的传统、社会组织方式、政府管理方式、现代生活方式)、代际差异、不同角色自身的教育素质和个人经历冲突、某几个角色自己与自己内向的冲突、甚至一些抽象概念之间(效率与民主、公平与自由)等。因此整个纪录片呈现出非常多样、复杂、互相冲突、层次交织的观点样本,这是影片最大的优点,也是最感谢导演的地方。针对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细致充分地展开讨论,但每个细节都在提醒我最核心的问题:面对差异,是不是我们只能“什么都做不了,最后漠然地机械地消灭对方”?

纪录片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而我自身也是如此的幼弱和无知,有限的认知无能于抚平一个如此宏大而复杂的冲突,更没有资格出于“为任何一方好”进而把自己的判断当做真理让所有视角都接受。“没有答案”,大概是人类生存中的常态。


我对双方的心理动力学理解:

如果把双方只当做个体来看待: 对于福耀, 本我:不计条件地盈利 自我:在现实世界中盈利,并且满足员工的需求 超我:让跟工厂有关系的每个人(客户、员工、拥有者)都获得自我的满足和自我的实现,当工厂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和拥有者创造财富的时候,大家都能获得满足

对于工人, 本我:不用付出地享乐 自我:通过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获取优渥的收入,实现自我生活的理想 超我:个人的实现、工厂的盈利、社区的发展全都符合道德的要求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4 ) 我熟知的中美工厂

16年4月投产几年后福耀美国工厂(FGA)依然无法实现盈利,美方代表到福清总部参观流程运营,希望借此找到产能不足连连亏损的解决办法,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片刻不停歇的流水线,沉默高效的工人以及因此带来每天高达7千片的产量。

美国人面对这些陌生场景有些无所适从,他们不理解整齐口号里所包含的民营企业狼性文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工人不戴安全防护镜防割手套蹲在废垃圾堆里“就这样挑拣这些该死的玻璃”,而包括曹德旺在内的中方管理也很困惑“你们一周休息2天每天只工作8个小时这么爽为什么还要罢工”、“怎么样才能让美国人理解并接受我们在这边投资”。

纪录片关于中国工厂拍得很少,也许他们不愿意过多地向全世界展示这个更为真实残酷的部分,而我对缺失的这部分恰恰非常熟悉。过去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不仅看到了工人的日常工作内容,也熟知国内某玻璃大厂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思维。

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所熟知的这部分,以便于观影的朋友参照。

【】关于时薪和工作时间

美厂质检员提到在通用时薪29美元而在福耀是12.84美元。每天工作8小时,双休,每月休8天。

而在国内工厂,工人时薪14-19人民币。早8晚8,每天工作12个小时,14休一,每月休两天。

【】关于加班

在讨论如何更好管理美国人的会议上,中方管理问,“可不可以强制让他们加班,反正在那边(国内)都是强制的。” 美国人?加班?与会人员都忍不住笑出声。

在国内,劳动法也规定8个小时上班制,但工人甚至不需要强制,自愿上满12小时。因为8小时之外的4小时加班是1.5倍工资,而周末8小时外的额外加班是2倍工资。这也导致一个很魔幻的现象,在美国工厂,管理无法要求员工加班,而在国内,加班有时候更像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如果得罪了管理,你甚至连加班的权利都没有,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同事的三分之一,完全不足以养家糊口。

【】关于工作环境

中方管理抱怨美厂员工整天嘻嘻哈哈聊天。国内工厂在严格监控下,不允许带手机入厂,除了质检品保包装等少数工种有凳子可坐,其他岗位每天在机器面前站12个小时操作,除了午餐时可以休息走动一个小时。

【】关于请假

美厂员工投诉朋友因为病假超过一个星期就被辞退她担心自己是不是也会这样。在国内完全不必有这种困扰,因为普工根本请不到这么长时间的病假。请假和辞职流程一样,需要经过组长——班长——主管——经理——总监——人事部重重审批,工期不忙的时候可以请到一两天,赶交期的时候就算家里着火也不能耽误。也可以选择辞职,但同样不会批准,这时候只能自离,自离就意味着放弃当月工资,除此别无他法。

【】关于罢工

片中中方管理很平静地说自己在下面(车间)有耳目,和某员工很熟,然后反手就把他辞退了,这一幕令很多人惊诧人性的恶意。福耀在美国处理工会助力的罢工显然有些水土不服经验不足,但这些中国工厂在应对本土罢工已经有很成熟的流程。亲历几次罢工,因为劳动时间太长待遇不满足,工人们聚集在办公楼外沸反盈天。先让他们选出代表发声,然后约谈几次,允诺提高待遇。事态平息后,把挑头的员工全部调岗再找理由辞退,去了领头人,其余一盘散沙不足为惧。

曹董事长询问最近工会没有声音了是不是。

答曰:我们有目标地淘汰了很多工会的人,做了很措施还是很有效的。

曹:后面就招优秀的人进来,年轻的,培养这样的文化,把局面巩固下来。

只要回过神来,国内的这一套完全可以移植过来,安抚—约谈——提高待遇——开除刺头——招聘新人——巩固局面,重新开始,水过无痕。

【】关于机械臂

引入机械臂后可以大大节省切割、开料、研磨、超声清洗等流程的人工,但上料、取料、摆料、包装等等目前依然离不开工人,工人权益和资本的冲突暂时并不会随着自动化迎刃而解。

观影时不止一次想,福耀这次投资实在太不明智了,在美国他们不仅连年亏损还遭致无数非议,如果改为向内地不发达地区投资,或许同样的投入能获得双倍的产出。中国人更吃苦耐劳,也更容易因为一点加薪就对老板感恩戴德,你们这一套在美国是行不通的,快回来吧。

但电影过半,罢工的处理、868票反对工会进驻美国工厂,才发现这一套在美国原来也可以行得通。不管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不管时薪12.84美元还是19人民币,如果下岗,就什么也没有了。谁都知道这是剥削,但我允许你/盼望你来剥削。为了饭碗,中国工人一直在忍耐,而现在美国工人也开始妥协了,资本面前,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5 ) “你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此说不。”

看到有公众号竟然以《“玻璃大王”拿下奥斯卡,奥巴马也赶来祝贺》为题目写文章来褒奖福耀总裁曹德旺,说他代表了中国形象,为国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门——不由感慨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

相信任何一个懂得独立思考的中国人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心情都是复杂且沉重的。

它让我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中美员工对于保障自身权益的意识差异,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

首先,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已经成功到把工厂开到了美国,身为跨国企业的福耀,却依然在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那一套来管理美国员工,在整部纪录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科技创新或管理创新之处。

纵使是最基层的领导,自己也在经历着驻外两年没有额外补贴和福利的不公待遇,但仍然会站在要求加入工会、享受权益保护的对立面,面对镜头时,对自己所谓的”厚黑之道“面露喜色。

即使对企业心怀感恩,愿意放弃罢工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工人,在高管们的计划中,不久后也会逐渐被机器与生产线所取代——他们的牺牲与放弃、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要的安全。

当然,人力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份残酷并不仅仅存在于福耀之中。

在老板的眼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才是最主要的,其他一切皆是为此服务。

为此,他们可以坚持不懈地为员工洗脑,宣传工会的可怕,宣传企业的目标与前景是多么的伟大与光明,宣传要求更高权益的工人是懒惰的、罢工会让大家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面对工人的抗议,老板的态度是“管理层的素质需要提升”,进而撤掉了全部外籍高管。

当其他外籍员工请辞时,作为跨国公司的总裁,曹德旺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一种对中国的敌视行为”。

美国工厂的中国高管们觉得美国工人笨手笨脚、工作效率低,组织他们的生产线负责人来中国总部考察学习。

来到总部后,美国人看到中国工人不戴专业手套和护目镜就敢蹲在地上拿手捡玻璃全都惊呆了,纷纷感慨:“简直是疯了!”

中国生产线的负责人也出来现身说法,说我们国内的工人一个月只能休息一两天,经常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照样毫无怨言,指责美国工人拿多少钱就要干多少事,而与之交流的美国员工也用中文应和着,说:“我们那的工人就是懒,不求上进、不能吃苦!”

——整个交谈的过程义愤填膺,仿佛完全是两个置身事外的人。

而如同舞台剧一般不停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报数、高喊进步口号的车间班组晨会,更是让几个老外看得目瞪口呆。

作为国内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在福耀的各位管理者眼中,中国的工人在效率和执行力上是远远优于美国工人的,他们没有那么多意见,永远吃苦耐劳,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随时配合加班。

不像美国的工,会让车间负责人气得在高管会上气得飙脏话:“他妈的,我不想管那么多了,我就想让他们周末全给我滚过来加班!”

但,在面对危险的工作环境时,我们自己的工人难道就是体质强健、不需要完善的安全保障吗?

在面对高压、高强度的工作时,国内的工人就不需要休息、不需要陪伴家人、不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吗?

看过这部纪录片,或许你会理解为何当年富士康会有那么多年轻的工人会选择跳楼自杀。

因为在那种环境和氛围下,他们无法看到未来,也不知如何改变。

他们忍受着的是他们不想选择却又仿佛必须面对的人生。

或许,在《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中所呈现的所有中国雇主与美国员工之间的矛盾,与其说是源于文化的差异,不如说是对人、对生命价值尊重程度的差异。

福耀总裁曹德旺在高官会上一再强调:“我们在美国建厂,挣钱不是首位,关键在于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随着这部纪录片的获奖,自会迎来更多的关注,可它又会给世人带来怎样的中国印象呢?

怎样才算是“伟大的企业”?如何才算是“优秀的人才”?

很明显,在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下,大家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有钱,并不代表就可以赢得尊重。

温顺、勤勉,并不代表就可换来一世安稳。

《美国工厂》所记录的一切,仿佛是一部包裹着黑色幽默的都市寓言。

而旁观这一切的你我并非置身事外,这同样是我们正在或将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6 ) 为福耀和美国工人各说几句话

《美国工厂》是一部很精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最为难得之处,是导演和制作方取得了中国员工、中国管理层、美方员工的信任,让他们在镜头前纷纷表达出了比较真实的想法,也拍到了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场景。

豆瓣上有大量的评论,把故事主干总结为中国向崇尚平等和劳工权利的美国输出血汗工厂及其冲突。我认为在这一叙事框架下有些事实被忽略甚至扭曲了。

为何谢罗德·布朗在开工仪式上提及工会?

布朗是民主党籍的联邦参议员,算是俄亥俄州的前几号政治人物之一。工会是民主党的传统票仓。在2016年10月7号的致辞中,虽然布朗本人没有竞选压力(他要到2018年才面对参议院改选),但离总统大选只有一个月了,他不太可能在自己的家乡俄亥俄州这样的关键摇摆州说出一些让选民觉得民主党不关心劳工的话。他给家乡拉来了投资、带来了就业,自然要来站台。同时查看记录就可以发现,此人的立场一向偏左,尤其在经济与就业议题上,一贯强调劳工权利。对他来说,一边为当地引入企业、增加就业,一边向工会势力和蓝领选民示好、强调要保护劳工加入工会的权利,都是为美国当地劳工谋福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福耀管理层中的美方人士,说出了想把布朗的头砍下来这种重话,其实也并不稀奇。也许他是个铁杆共和党支持者,本来就对布朗这样的民主党人和他们的政策主张恨得牙痒痒。现在布朗又直接给自己的工作惹麻烦,他不气愤才怪。

福耀的公司文化与管理制度摧残人性吗?

开工前列队报数、喊口号、训话,在国内很多工厂乃至服务行业、国有企业都是极为常见的。如果有工厂、饭店或银行网点没有此类日常列队训话,很多国内员工可能都还不适应。其实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种列队训话和很多白领为主的公司每周一或者每天早上开组会的习惯是如出一辙的。

据我的观察,当代中国人尤其是普通工人受学生时代的教育环境影响很大。班集体的凝聚感、班主任的绝对权威、班委会所代表的有限民主,都给国人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们的主流文化也是推崇集体主义的。甚至到了大学阶段,很多专科院校依旧会延续普通高中的做法,用强制晚自习、不准恋爱等等办法来加强管理。毕业后进入职场,很多人依旧习惯于甚至很喜欢团队拧成一股绳、相亲相爱但又秩序和纪律森严这样的集体主义氛围。

曹德旺是40后,他的很多思想观念反映了旧时代留下的印记。公司里的一言堂现象、以情感和宣传来激励员工的现象、超时工作的现象、与政府关系紧密的现象,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也是极为普遍的。客观来看,福耀的管理和工作环境已经比10到20年前的那些真正的血汗工厂好很多了。

福耀的文化与制度摧残人性吗?也许吧,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也顺应了“人性”,因为它如此普遍与成功,与中国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的结合是如此紧密,有理由认为它是适合这一代中国工人和制造企业需要的。

美国工人“懒”吗?

没有人是天生懒惰的,这一点就连福耀总部的那位对美国工厂效益不满意的管理人员都承认,而且他还试图纠正他的美国同事对美国工人的负面看法。如果说美国工人懒惰,那如何解释历史上美国曾经是第一制造业强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展现出了惊人的生产效率和规模、为打败日德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劳工的现状必须放在经济全球化、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去工业化、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美国政治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日德中等制造强国的崛起、自动化浪潮等等这些宏观因素下审视。要回答美国劳工及制造业是如何演变到今日现状这个问题,恐怕十本书也写不完。

美国工人当然不觉得自己“懒”,这个标签本就是中国同事和工厂管理层贴的。而这些人和美国当地员工本来就存在一些沟通障碍和文化冲突,给冲突的另一方贴上负面标签是再常见不过的做法,有过辩论或吵架经验的成年人应该都能体会。从工会投票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员工最后都拒绝了组建工会,也侧面反映了其实大部分工人都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并没有天天想着少干多拿。

曾几何时中国人对国内工人的看法也是好吃懒做。尤其是体制内的单位和企业,简直是重灾区。铁饭碗曾经是、如今依旧是千万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国人曾经还认为无组织无纪律也是国民劣根性之一,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论调。仿佛一夜之间,如今的偏见变成了中国人过于服从纪律和组织,而美国人过于懒惰和散漫。再过二十年,天知道中国人和美国人又会变成什么形象。

福耀是万恶资本主义的化身吗?

在讨论任何意识形态之前,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福耀Dayton工厂的员工政策尽管不乏争议,但在扭转了初期的亏损并实现了盈利之后,工厂已经大大增加了岗位总数,而且工厂效益向好、招聘还在持续。这在传统制造业不景气的美国,算是成功案例。

正如36Kr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的,2017年全美的平均工资是14.63美元/小时,因此福耀提供的薪资水平并没有低于市场水平。即使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历史新低、市场上劳动力紧缺的今天,俄亥俄州的平均薪水也就只有大约16美元/小时。十年前的通用居然给工人提供29美元/小时的薪水,虽然不清楚是不是有工会的作用在其中,但我猜测通用工厂在金融危机袭来时迅速倒闭与过高的员工福利不是毫无关系的。

从福耀的角度来说,他们会去美国办厂主要是因为福耀有几个大客户就在工厂附近,办厂能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和时间。在当地办厂所能提供的客户服务显然也更为理想。福耀在全球建设工厂,几乎都是为了在地理上接近下游客户。因此福耀并不是为了剥削美国劳工或者在中国待不下去而去美国的,每家企业都会根据市场环境做出特定的战略布局,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要把每件事都道德化,那可以说福耀为美国增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贡献了大量税收和GDP、为美国车企和消费者提供了更质优价廉的产品,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呢,是不是该表彰一下?同时也可以说福耀敌视工会、漠视劳工福利、用机器取代劳工,还搞陈旧的等级森严、股东至上的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万恶资本主义的化身了,应该重点批判,对不对?

7 ) 只配像机器一样活着

Netflix刚一发布这部纪录片没多久,就登上了热搜。在中美贸易战的这个大背景下,这部纪录片为这个现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热门话题注入意味深长的一笔。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已关闭多年的工厂,被来自中国的亿万富翁曹德旺买下之后重新开工,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工厂内部的中美员工、公司与社区之间冲突不断的故事。这可以看作是文化冲突,但同时也是文明冲突。

最开始的时候,重新获得工作的工人们很是期待这个工厂的重启,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工作。一开始,中美双方的员工带着好奇和友好相互接近,彼此用半生不熟的英文沟通,通过比划手势学英文,一起钓鱼。但随着时间过去,工人们发现,这个工厂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方式跟自己原先的期待很不一样。于是中美员工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超时工作、极少休假、恶劣的工厂环境、密集的生产线、缺乏安全防护措施等等这些问题日渐暴露,一位美国工人说,原先可以挣29美金/小时,现在则只能挣到13美金/小时。工人们开始失望,紧接着开始要求成立工会。在成立工会这个事情上,老板曹德旺作为资本家的一面彻底呈现出来。他给管理层施加压力,必须制止工会的成立,否则他将关闭工厂。他派美方人员到大陆的工厂参观,美国人看到中国人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蹲在玻璃渣中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及了解到他们除了春节之外,全年无休,平时没有休息日时,惊呆了。

老板想让他们看到的是“何谓效率”,他们却看到了非人性的一面,在效率面前,个体是如何被置于无视的状态。美方管理层说,别说没有休息日了,美国工人如果一个月只休息两天,也会非常不开心的。

多年前,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中,便指出了文明的冲突将会是未来这个地球上所有人类将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化在最初,让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和国家的人享受到了物质增长的丰富和便利,而到了高度交织的阶段时,文化和文明的冲突便开始突显。宗教、民族、种族等等的差异和冲突,皆是对价值观体系的认同出现极大偏差和不可融合。

影片开头,中方管理层在对漂洋过海到达美国工厂、即将开始工作的中方人员说,在美国,你可以释放自我,哪怕是开美国总统的玩笑都不会有什么后果的。纪录片的两位导演在接受CNN采访的时候说,这一段他们觉得很有趣,因为当时他们看到中方员工们脸上非常明显的惊讶表情。

导演和CNN主播对此都表示有趣,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变得很有趣。它所表明的是,在美国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评论美国的总统乃至政治)会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成了一件具有特殊意味的事。这背后所隐含的信息我想身在国内的我们,尤其在现如今气候变得日渐紧张时期,可谓况味十足。古时不能妄议朝政,我们与此同。

还有一处则是,一位中国主管对拍摄团队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是他跟一位美国工人的合照。他说:看着哥们儿,跟我关系很好,但我有眼线告诉我,他是争取成立工会的头目之一。别看我跟他这么好,两周之后我就让他消失。

此处令人略有不安,似乎看到了wen 革时期揭发告密、暗中构陷的历史烟尘。

片中有一段,是一个中方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开会的时候,粗暴地表示,要强制这些美国工人来加班,取消他们的休息日。他在表达他的观点时,语速快,好几个“他妈的”。在他看来,员工不加班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我相信他也是要加班的,但他会甘之如饴。同样都是打工的,但是他已经把这种工厂文化内化进了自己的头脑里。

另一段,中方管理人员在给中国员工们打鸡血,称自己经常被人认为只有四十多岁,实际上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服务了福耀工厂几十年了。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年轻?因为“我有passion”!

只是不知道福耀在这家工厂以及大陆的其他工厂内,这种40岁以上的员工有多少,以及被优化掉的有多少。那些不再出现在工厂中的大龄员工们,是否依然会有passion.

美方的管理人员们被革职了。所有工人时薪增加2美元。但是美国工人的脸上并未呈现出太多欣喜,他们的表情意味深长。

有意思的是,在公司和员工、资本和工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本来也应该是站在利益对立面的中方员工与公司,却都跟公司站在了一方。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方员工均在国外,并且一直受制于这种工厂文化,即便有人也觉得多一点工资、多一些休息时间是好的,但也只能是深深藏在心里,不可能站出来,尤其站到跟美国工人那边去,一起抗议,一起推动工会的建立;

另一个原因则是,恐怕有许多工人心里是非常接受和认可加班的,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有更多工资拿。这不仅仅是在美国工厂,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不止福耀一家,许多的大陆工厂可能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对于大多数在工厂打工的人来说,他们成长的背景贫乏,教育缺失,他们能获得工作机会并且还有加班工资可拿,哪怕不多,那也是好的,不然那些时间也是打游戏、睡觉、喝酒等等瞎打发过去。

有人在网上说,这是中国文明的胜利,说明中国强大了,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甚至世界文明带来了冲击。看到这样的评论时,我是觉得哭笑不得。冲击可能是有的,甚至还令人瞠目结舌,但是这谈不上是什么高明的工作制度。

对于接受过一定教育的新兴阶层,现如今的大部分中产来说,多年前看到富士康年轻员工不断跳楼以对工厂文化制度和机器式人生的抗争时,可能只是觉得有点同情,但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离得还远。但这些年过去了之后再看自身,身陷996工作制、35岁及以上被优化等状况见怪不鲜,其实不过是新一层意义上的富士康员工式生活,点灯熬油把自己的头发熬秃了,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时,就被优化掉了。这当中固然有企业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对效率极致追求的客观原因,但也揭示出,在资本和劳力的互相借力过程中,资本是碾压性的,它从不曾真正地试图与劳力和解及共生。

纪录片的最后,那些载歌载舞一番热闹之后的工人们回到工作岗位,却并不知道,虽然他们刚刚获得增加了2美元的时薪(却也远低于美国工人在GM工厂未倒闭时的时薪),但很快地,他们将被自动化所替代。管理层带着老板曹德旺巡视生产线时,不断强调着“每条生产线上可以减少2名工人”,“成本大大降低”。

当你对老板加薪感激不尽,几乎培养出工厂就是家、家就是工厂的一体感和自豪感时,老板在挥手裁员这一点上可不会有分毫的犹豫。不知道那些最初捍卫资方利益、敌视美国员工争取工人权益的“挺司派”在被裁掉时,会作何感想。

也许有人会说,老板不裁员、老板不追求效率和利润,那么最后大家都没饭吃,都得散伙。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现实的情况是,在这句话所呈现的逻辑指导之下,越发多的企业变本加厉、只看利润和效率,于是,就是有的人有饭吃,有的人被优化掉没饭吃,以及当企业快到一定阶段,又会有一批最初跟着有饭吃的人被优化掉,变成没饭吃。

这里,真不是什么中国文化的胜利,更不是什么可喜的文明征战。试想,当人活得越来越不像人时,还有什么文明可言?

原创: Ms妙荔爱呀坏生活

8 )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工业模式和历史阶段问题

原载公众号「虹膜」。

——————————

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美国工厂》选取了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事件——中国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去美国开设大型工厂,这个主题天然就充满了戏剧性,我们简直可以立马联想起那些会因为刻板印象和文化壁垒而产生的矛盾,影片也的确为我们展示了大量这样的场景,有的你用奇观来称呼它们也不为过。

但这部纪录片之所以火,绝对不是因为我们关心汽车玻璃的生产,也不完全是因为它里面涉及到的那些冲突场景让人有猎奇的冲动,而是因为它本质上触及到了今天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终极危机和挑战。

美国、中国、欧洲,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还是先照例简单讲一下背景,有着中国玻璃大王之称的曹德旺,在考察了多块场地之后,终于在2015年,于美国铁锈区、俄亥俄州的代顿市郊区的莫雷恩前通用汽车废弃厂房上,投资数亿美元,新建了福耀玻璃美国公司。

在通用汽车倒闭后,以该公司为当地支柱产业的代顿,一度进入非常萧条的状况,超过半数的当地人失去工作,政府也失去了大批税收来源,甚至没有钱修缮基础设施。而曹德旺的到来,将为当地带来200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

莫瑞恩政府承诺,只要曹德旺雇佣的美国员工超过1500人,政府就从2017年也即工厂开始运营的第三年开始,每年给福耀发20万美元补贴,五年至少100万。俄亥俄州政府更是承诺只要福耀解决1500人以上的就业,就在五年时间内补贴近1500万美元,再加上莫瑞恩政府免去了福耀办公楼15年近800万美元的的产权税,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

曹德旺在这里办厂基本没花钱。这看起来是个双赢的选项,但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当工厂在当地投入运营以后,是带来了短暂的蜜月期,但问题很快出现了。中国人在美国开工厂,双方出现互不理解的冲突是预料之中的。有些是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片中最开始展现的,美国主管无法理解曹德旺关于风水的偏好。曹要改大门的朝向,美国主管一脸懵逼,已经签好合同了,说改就改?中国主管告诉他,我们得改。

再比如去中国总部参观的美国代表们,对那种中国式集体文化活动,表现出了看戏一般的惊叹反应。像是理发店&中介风的半军事化晨会,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美国主管回去以后尝试照搬这个管理模式,美国人根本不买账。又或者是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质感的年会,工人带着家属参加表演,女工们打着快板用红歌的气势唱着「智能精益是趋势,各行都得往上靠」,甚至还有职工新人举办集体婚礼。

这种中国式奇观让美国主管震惊,年会过后的采访镜头中,他的话语之间有长久的停留,似乎在思考着怎么组织语言。最后他说:「我们是一个大星球,有些分裂的世界,不过却是一体的,今晚就是一个例子。」

这才刚刚只是开始。

如果这些差异,只是让美国人们感到不解和猎奇,那双方在之后所面临的冲突,则是更加直接的,那关系到作为工人群体的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加班、效率、安全、福利,以及整部影片贯穿始终都在讨论的……工会问题。

这是比文化和习惯更加不可调和的深层制度矛盾。

比如去到中国总部参观的美国代表们无不惊讶于这里的工人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中国效率」,一个人一个小时就能干完美国工人一天的活儿,流水线上的他们就像是机器,一个月只休息一两天,一年才回一次老家。这种几乎是永不停歇的密集劳动和不知疲倦追求效率的工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特殊时代的历史遗留产物。没有经历过那种热火朝天年代的美国人很难理解这种以效率为自豪感的集体主义心态,和中国人不能理解工会的抗争是同一个道理。那些在工厂年会上卖力演出的青年,穿着婚纱的新人们,也是这种集体主义心态的一部分。

美国人接受不了这样的工作模式,工人们开始抱怨时薪太低,工厂太过于追求生产效率,工作环境也不够安全。但也并非所有的美国人都站在美国模式的那一边。有非常了解中国工人工作状态、说着流利中文的美国主管评价自己人说:「美国员工就是太烂了……如果把胶带封在他们嘴巴上,我们的效率就会上来。」

这种关于工时、效率、集体主义等等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关于工会的冲突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美国工人对工时的要求直接和工会的保护挂钩,但不在乎加班的中国工人以此换来了中国效率,也根本不在乎工会这件事;美国人的散漫自由是他们的文化保护下的私人空间,但在中国这里,进入到集体主义里,能带来归属感、荣誉感和纪律性,从而间接提高效率,这是工会做不到的。

就像片中那位中国主管说的那样:「但在中国这是强制的,美国人要怎么想我不管,爱去告随便你,但是周六全部要滚进来上班」。所以,在这种复杂又多层次的不同面前,双方关于工会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就成为了必然。

工厂剪彩仪式那天,一位议员上台表达了对工会的支持态度:「我知道这里有很多工人努力组成工会。」台下的曹德旺却露出了复杂的表情,之后明确表示:「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关于是否建立工会的斗争,贯穿了整部影片,作为暗线的文化冲突也内化其中,《美国工厂》选中的这个切入点微妙而精准,我们和片中的人物一起产生疑惑,也被投入这种巨大的文化漩涡之中。

作为制造工业代表的福耀在片中所呈现出的种种水土不服,到它在片尾所实现的某种阶段性的胜利,最终导向的其实是一个疑问。

中国工业逻辑和美国工业逻辑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巨大差异?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必须要回到历史之中去寻找答案。

美国是个相当成熟的前工业国家,制造业更是占据了最大比重的行业,二战之前全球制造业的71%都集中在英美德法四个核心国里,二战之后的美国更是依靠强势的工业达到了顶峰,但是全球化的潮流改变了这一切。

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从这些核心国家向低收入国家的转移,在实现全球化分工的同时,让资本获取更高的生产利润。

在这样的去工业化大潮之下,美国产业向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虚拟经济领域迅速转移,本土制造业不断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外流,「产业空心化」成为严峻现实。从新英格兰向西绵延覆盖宾夕法尼亚州和五大湖区的美国老工业心脏地带成为了铁锈带,通用汽车也正是因为此,留下了大片废弃厂房。

2008 年的金融危机是个拐点,这时的美国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弊端,于是开始号召「制造业回流」,福耀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去到了美国。

从这个进程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出,美国已经走过了非常漫长的工业化历史期,其资本主义逻辑已经相当成熟,而他们的工业逻辑,自然也是脱胎于这种成熟的资本逻辑。

美国的工会就跟他们的资本主义一样成熟,早就走过了那种充满血汗和黑暗,需要「天桥之战」的年代,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更是全美最为强势的工会之一。

所以有不少人因此视这场建立工会的战役为理所当然,就像片中负责谈判的工人说的那样:「我们70年前打过这些战役,我们70年前就拒绝了。」

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或许也会带来不公平,工会带来的也未必都是正面的影响,比如近来年频发的工会高层受贿丑闻。

就像片中也有美国工人说:「工会唯一会做的,就是留下烂员工,而我们这样的优秀员工只能随波逐流。」

工会带来的庞大支出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三大汽车巨头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和UAW长达七十年的斗争已经说明这一点。

这三家公司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难以为继,不得不接受政府救助,通用更是直接宣布破产,就被认为是由于工会力量过于强势导致的企业高支出所致。所以也会有媒体直接认为,整个汽车行业就是被UAW拖垮的,「它们是这个行业的活癌症。」

这绝不是说工会就不可取了。

这里面的重点在于,我们必须明白,即便在有着工会悠久历史的美国体系里,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当然不能被简单直接地移植到福耀这个由中国人开办的「美国工厂」里来,也不能简单地用「文化冲突」来解释。

因为,中国人所秉承的,又完全是另外一套工业逻辑,其核心植根于我们的具体文化,正是我们上面说到的那部分对效率和成果的极致追求。

此外则是历史阶段的问题。

就像曹德旺说自己在1990年第一次出国卖玻璃时候的感受那样:「把福特汽车博物馆里的各项经济指标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经济,我发现我们跟美国差100年。」

抛开文化层面的差异,在经济发展这条大历史进程上,我们所处在的历史阶段,是美国曾经经历过的那种工业上升期,资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阶段。

所以《美国工厂》的矛盾,并不仅仅是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更是一个过去的历史阶段,与当下的历史阶段发生碰撞之后产生的结果。

那必然是不可调和的。

影片的最后,福耀似乎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寻找到了暂时的解决方案。

反对工会成立的一方以投票的压倒性优势取胜,作为交换,福耀给美国工人每小时增加两美元的薪水,算下来,美国工人一个月能多挣三百多美元。但是没有工会。福耀反复强调,我们能给你们那些工会所不能给你们的,比如薪水。

一面加薪,一面取消工会,有目的地「淘汰」掉那些支持工会的员工,解雇掉那些操作太慢的员工,留下的不得不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当然,也有人因为能重新拥有一份工作而感恩。不过所有的一切的确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事实证明曹德旺的这种强劲手法有奏效之处,前期亏损的福耀,在2018年实现了盈利。

这是一种成功吗?或者说中国模式的胜利吗?我们想很多人都不会这么认为,包括曹德旺自己。

这场中美模式的冲突,在今天这个时代所反应出来的,并不单单是制造业的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异,而更多是整个国度、甚至更庞大的经济共同体处理自己产业结构的问题。

美国的铁锈带、失业潮,包括如今对制造业回流的号召,都是这种问题的体现。与之相对的,中国模式同样有着它的问题,那些奇观化的管理手段,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诸如《大都会》这样的电影。「福耀玻璃美国」其本身,或许也就是一个在妥协和融合中试图探索出居中道路的案例。

影片的最后,曹德旺视察车间,主管向他解释说,在未来的某段时间里,某几段生产线上的工人将被拿掉,以机器取代。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美国农业人口在1900年代占41%,如今已经只有不到2%的变化。如今的制造业,不过是在走当年农业大批量自动化的路线罢了。

不管美国工人还是中国工人,不管你一天能工作几个小时,是勤快还是懒惰,将来都会被机器工人取代。

但自动化会是解决效率问题的手段吗?这就其实和福耀现在是否解决了中美模式矛盾冲突是同一个问题。自动化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成倍提升,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升成本和管理成本,这会部分解决前文提到的那些问题,反正都不用人了嘛。但并不是说人没有了,与人有关的问题就会随之消失。自动化在生产领域中的全面普及,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其实不远了),那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安置失业员工?我们又要如何面对新一波的失业浪潮?

下岗再就业培训?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被淘汰的工人基本很难找到收入和原来持平的工作。

从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来看,《美国工厂》所导向的某种暗示,已经超出了所谓美国模式还是中国模式谁更有合理性和合法性,谁又将最终取得胜利这些议题的范畴,转而指向了更深一层的忧虑。

影片之所以在中美两地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也正是因为它以相当克制的姿态,尽量客观地展示了两种工业体系和文化习惯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它体现了深刻的问题意识,但并不把答案指向这场冲突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你只看到美国人遇到了困难等着我们去解救,从而产生虚妄的自豪感,那这部纪录片就白看了。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都不得不暂时抛开民族本位立场,承认自己的体系存在某些结构性的缺陷;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得承认,即便固守原有阵地做再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也终将于事无补。

我们必须用更高的智慧去寻找世界的全新解药,因为这是任何历史经验都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

短评

这就是秦晖说的,中国和美国的对抗是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对抗。

9分钟前
  • QQ的汤包
  • 推荐

原来主人公就是营销“涨200倍还严重被低估”的福耀玻璃!作为小股民,有幸吃到点上涨时的小红利,所以看的时候有点希望它们跨文化的尝试能找到一个出路。美国人给中国人“拿枪”,中国人暗戳戳说“他们就是懒”,但同样也是“We Are One”...行尸走肉般打卡下班却又回不到中产生活的Dayton人,两点一线两班倒的福清人,最脆弱的是工人,是老实人。

1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经济萧条,连美国都不可避免再次上演人吃人。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资本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的叙事逻辑,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左翼则能发现福耀美国的实质是军事化管理的反人权血汗工厂的输出,传奇的曹德旺一样有伪善油滑的一面,美国的领导如何在利益认知的驱动下成为剥削者的帮凶,中方管理层如何以胡萝卜加大棒的三十六计冷笑着残酷地瓦解员工对工会的支持以及最后,普通员工是如何向资本低头的。当然,讽刺的是,无论是心甘情愿解释剥削、甚至为工会倒台欢欣鼓舞的中国工人,还是因为饭碗含泪投降的美国工人,无论是为之辩护还是与之抗争,大家的结局都是被结尾令人几乎呆滞的机械臂代替,成为失败者。哪怕加班再勤劳的工人,在机械革命面前也是弱者,这不得不说非常讽刺。 @2019-08-24 18:58:37

17分钟前
  • 老咪
  • 力荐

看下来福耀公司整个就是一个红色环境下生长的中国企业,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宣称福耀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奇怪的是福耀中国工厂的员工全部都是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假如说在福耀工作了几十年,老年或者只是中年(手脚不灵便,效率低了)之后,家长福耀会不会管?我不了解,还是到一定年龄一脚踢出去?只要你年轻奉献,中老年不管死活。福耀美国反潮流建工厂还以为有什么秘诀,结果只是照搬中国这一套,看的挺大跌眼界的,如果没有高科技机械臂,结尾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想在一个发达国家靠工人苦力实现盈利,真是看笑我了。

20分钟前
  • 柯西莫
  • 推荐

作为一个福清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确实,我们所谓的中国速度,是牺牲了多少人权多少自由多少利益换来的,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却趋于习惯,累啊,但是习惯了。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23分钟前
  • 芬芬达
  • 力荐

这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这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冲突,是“昂纳克寓言”的鲜活例子。

25分钟前
  • Warszawiacy
  • 推荐

奥巴马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这时候看太有意思了。片子纪录了中国土豪拯救美国倒闭工厂,中美企业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工人一刻不停重复高效机械劳动,美国人又懒又慢,呼吁工会人权,被中国人的晨会口号和年会颂歌震得一愣一愣。后来支持工会、效率低下的美国工人被开除了,中国人无法理解:有工作就很开心了,怎么还要挑三拣四呢?一部会让双方都有所反思的片子。老罗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写到美国产业空心化,说现在底特律人撅腚哈腰干活已经觉得不过瘾了。感觉美国工人从来没真正吃过苦,中国工人从来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而未来谁都不会比谁好过,他们终究都会被机械手取代。中国一定会崛起,但也应该清楚付出的代价,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世界永远都在不停地平衡、交替、变革中。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社会主义国家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更“社会主义”,两者都是基于之前相反的措施的一种调整,最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并没有对错,也无关道德,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一正一反的博弈互动中前进的

31分钟前
  • 鸭博士
  • 力荐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33分钟前
  • such
  • 力荐

曹主席一开始以为美国的filmmaker可以为他拍出一支大型企宣片233无限趋利带给他膨胀、歉疚,还有巨大的虚无感。就冲那些孤独的抽烟镜头,我想这位信奉爱拼才会赢的资本家内心很可能住着一个受伤之人。组建公会的后果是“政治的”他十分明了,过往的历史经验无数次教会他工运带来的瓦解力量,所以这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真人秀,而是两大人类生存前提在具体情境下的博弈:活下去,有尊严。那么,到底哪个前提在先呢?有趣的是,在中国工厂看了一场华美的晚会之后,美国管理者突然感到这个失意世界实际上“对立统一”,到头来,We are on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形态阵营一向各自承担着选择的后果。只是今天,马克思笔下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36分钟前
  • 伶仃兽
  • 推荐

我靠太恐怖了。这是美国人的灾难片吧???中国老板连天气都能控制。太可怕了。

38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作为纪录片并不算上乘。看到评论里那些反复强调“两种文化不分对错”的声音感到可笑,你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你大概可以这么讲,但你明明是其中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便你没有亲历过中国工人作为a human being的辛苦,你至少应该为片子里的所见感同身受,说这样dehumanized的文化无错的人,如果不是有心在为自己的文化遮羞,那就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还是个human being了。

4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坐等3年后elon mask当主角的《中国工厂》,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帮助特斯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工会帮助协调两国雇员增进友情的故事……

43分钟前
  • 知心二叔么么哒
  • 力荐

梦与梦不同,韭和韭同悲。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片子最好的部分是语气上的举重若轻,轻盈又简短的拍摄类似于片段的东西,但海面之下的冰山每个人都能自己看见。美国的工会最初起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底层劳工最基本的权益,到如今客观上变成了阻碍效率的障碍,中国这边效率高得令人咋舌,但一些劳动者也让人心酸,维护人基本的尊严不应该被嘲讽,就像在法律框架内于美国与工会组织“斗争”也只是策略一样。我们自己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护基本权利,如何在基本权利得以维系的前提下有效的工作,权益保障和效率有部分天然冲突,但在冲突出现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世界上在奴役般做工与赖在制度保障的懒汉之间还有很大的光谱。这纪录片不偏袒只呈现,呈现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或者在左边或者在右边。

4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不想评价美国工人 只想说中国人实惨,你勤奋努力上班跟资本家谈合理时薪和加班费他和你谈情怀谈奋斗谈狼性,表面高薪实际996压榨下来的时薪令人尴尬,等你步入中年想跟资本家谈多年奉献他和你谈效率谈利润想方设法不赔偿就把你赶走。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下的资本家。

5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出乎意料的好看,久违地在纪录片里看到了真正客观的视觉。

53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任何貌似客观的纪录片背后,都一定有坚定的立场,否则纪录片制作者无法制作出一部具有力量的纪录片。全世界无产者面对的是同一种资本家,但无产者注定无法联合起来。我们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可能只有一种共同的未来。

57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1小时前
  • 墨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