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花心的极致就是痴心的极致
最近因为想要学习一下成人世界的法则和理性,所以搬出来《妙手仁心》重温。
这是一个成熟理性温情干脆利落的成人世界,有好的工作,相貌不差,有可以独立和承担的心智和资本,大家在体系内有条不紊地杂交着。
一直是喜欢annie的,new moon,一弯新月,原本可以耐心地看完一本书,由于遭遇过太多的伤害和无疾而终,学会了只看封面而懒得去追究结果。你可以说她是花心,其实这种花心反而是痴心的极致,因为想要的东西太难得到,于是就不给承诺大家享受过快乐就好。在遇到最终可以走完一生的另一半之前,有的人是在等,等一个与他的那一半环可以契合上的另外一半环;而又有的人是在一直地追寻,合适了就在一起,不合适就立刻好合好散。
一直觉得,annie和paul在一起最幸福,因为paul可以把一本新书看完了之后再告诉annie。可惜annie最终还是栽在了henry身上,henry这种男人,太过于危险,当男人的花心成了惯性的时候是无药可救的,因为社会对他们宽容太多,有太多的女人明知危险还飞蛾扑火上来。
所以还是私心希望annie在第二部遇到henry的出轨离开后可以找到她的幸福,因为她不像rebecca,和一个男人相处后发现问题就去找另外一个男人。annie太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她只是欠缺一点斩断自己后路的勇气而已。
2 ) 那个不再的香港
想写的不是影评,不过的确跟《妙手仁心》有关。想写的是剧里的那个香港,那个有点模糊了的香港,还有此刻的香港。我没有看过二和三,一来从来不看好续集,二来实在不忍看Paul谈恋爱那么辛苦。如果看过,可能有更多的话说吧,anyway看电视剧是为了娱乐,此类评说亦属娱己。
1998年,《妙手仁心》播放的年份,香港发生着多少事啊。这个香港主权从英国转交到中国的第一个年头,人们踌躇满志“港人治港”。这个金融风暴一浪接一浪袭击香港的年份,金管局一再大手笔出手,并引来中央声援,“大陆”从未如此深刻地进入港人视野。1998年,疯涨几年的香港房市进入拐点,市场忧云密布。
有意思的是,《妙手仁心》里的香港社会如此安定有序。第一个镜头描述的就是急救病人的场面,跟足程序、秩序井然、技术娴熟。同样的镜头在开头几集中出现了几次,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警察面对突发事件无不凭着专业素养充当定海神针,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保证所有事件都恰如其分地处置。连个人问题的处置都是,Paul面对背叛的妻子理直气壮要求离婚的事实,充分理性与自信,冷静分析认定自己没有在婚姻中犯错,另一方面以高度责任感完成医生的职责。虽说资本主义社会的香港,出影视作品从不会高举***旗帜,贯彻***精神,虽说《妙手仁心》中几乎没有提到1998年香港的现实大背景,但看着这部剧,不能不让人对香港社会抱有充分的信任感,因为香港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因为香港有一批不折不扣完成制度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理性与专业足以面对任何难事。
吴启华从来没演过如此“正”的角色,在这部剧中彻底洗底。事实上,纵观香港影视剧,《妙手仁心》这样意含大关怀的剧也不多,少了很多港式无厘头,又不失可看性,或许这就是它是我破天荒喜爱的港剧。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我对香港的好感。等到十年后的2008年来到香港,街道上还跑着一样的大小巴,差不多的公屋里还继续住着一大部分香港人,商科的学生早早穿起正装举手投足初露专业风范,凡事首要“按程序跟进”,因为这个港人对许多事情抱着相对单纯的信任与相对大度的包容。我的确喜欢这样的社会,来自社会主义社会的孩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感到更多的安全感和温情。前两天一位香港学生说:“香港在文化上不知不觉变了很多。”我说是的,我也能感受到,理据的起点多少跟《妙手仁心》有关。
凭什么“港人能治港”?这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问题。大陆的逻辑是:人民是主人,当然是当家做主的人,因此虽然大陆人明显不如香港人在自我组织合作动员上训练有素,对这点倒是深信不疑。香港人不是,香港英殖民地是殖民时代晚期的产物,大英帝国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香港的本土文化,只是在上面顶替大清王朝加盖了一层英国统治机器及其本土办事人员。所以香港是世界上鲜有的从未反抗的殖民地,多少都存有对英国的好感,这在英国庇护下的百年,一如借来的百年,换得一个不一样的“香港”。当初时,英国人顶替了拖辫子的清人,将不列颠的制度一气搬到香港,和香港人一起跟着程序做事,再一齐效忠“英女皇”。既然都是“跟程序做事”,那就找个人“跟总督程序”做事吧,以此逻辑,特首出身必为公务员出身。如果说商人出身、只有短暂政府工作经验的董建华上任有政权交接的政治考虑,那么曾荫权全凭个人几十年不错的政府工作经验上位。为了保证顺利过渡,香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功能组别”,赋予各方面“专业人士”第二张选票的特权,虽然按“基本法”早该撤销,但直至2010年爆发“五区公投”功能组别仍稳坐泰山。对“专业人士”的倚重“群众基础”根深蒂固。“港人治港”很大程度上是专业人士治港。
《妙手仁心》讲的就是一群专业人士的故事。他们各有各精彩甚至从中国传统意义而言混乱的私生活,但在专业领域内绝对地保持专业精神,信奉“医生-病人,警察-犯人”的配对分清职责井水不犯河水,与情理发生冲突时仍然选择“专业精神至上”。我也的确相信正是这种专业精神让700万人的香港成为世界上最有序的地方。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以放心地交给专职人士管,但一人一票的民主不是。专业精神造就专业人士可以从专业角度思考从工作对象的角度思考,但自动屏蔽从其他专业角度考虑问题,也难以把对立的医生病人警察犯人放到同一阵线来统合考虑整个社会。
我想,看过《妙手仁心》的人一定对里面人物的规则意识印象深刻。无论公还是私,是讲求理性的工作还是感性的情感时,都会问:“问题在哪里呢?”再按照所出的位置来判断所负的责任,以责任评判应对与进退。如果在一己责任以外就释然,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该由自己担负起来,想出解决的办法。这种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专业化,极有利于责任范围内把工作做得完美。潜在的一个心理是:只做职责之内的事,担有限的责,尽量杜绝职责内犯错。曾荫权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2009年10月14日他在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泛民议员展示争取双普选的英文标语“Bow Tie Keep Your Election Promise”,曾荫权读着报告突然停下来喃喃自语:“标语的文法错了,单数动词应该有s。”实际是标语为祈使句,无需加s。作为一个正在宣读施政报告的特首,还是难以摆脱几十年公务员对细节的追求。想到曾荫权一再拖延民主进程,甚至公开表示不倾向在任内达成民主,这个金融风暴时运筹帷幄颇有功勋的资深官员想来是感到了超越“专业”的责任和压力,不如留给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吧。那么,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是什么呢?握着选票,把着香港社会的方向盘,要香港社会怎样走向哪里?正如所说,香港是个“行政吸纳政治”的地方,这套模式保证了过去港英政府的稳固统治,有行政没政治,政治的头脑在英国国会。的确制度很完备,港督走了,留下来的只是一架走了工程师的行政机器,机器要精密运转少不了维护,环境在变化少不了修补替换,香港怎么办?
2003年7月1日香港破天荒出现几十万人大游行,其中包括了以团体身份出现的医生群体。要知道过去“专业人士”以团体身份绝少出现在游行队伍中,这次的缘起是对政府SARS期间处理不当而引起了不满。政府在跟足程序情况下的失职令医生无法行使职责,还人员受创惨重。同年队伍中的律师,也因为“二十三条”再次危及“司法独立”而参与其中。专业人士之中亦响起对政治的呼唤之声,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专业人士的质疑、争拗与困惑是那架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精密机器内部齿轮不咬合的表现。
一直以来,香港教育训练的是怎样成为好的“办事人”,没受过“当家做主”的训练,更没人受过“特首”训练,有的是“效忠”。于是,从临近回归开始香港讲了很久“解殖”。说起解殖,“专业人士”很尴尬,这些“英式教育”下的精英,被殖民程度远远高于基层;奉为金科玉律的制度也很尴尬,它全然是舶来之物。更为尴尬的是,香港作为特区的身份决定他们还要与广阔中国内地划清界限。新出台的制度要怎样体现香港人主体性?董建华大力推广母语教育,结果被批得一无是处:香港学生怎么可以不学好英语?!比起更多地出入教会的中产及以上人士,打醮拜神的港人更能代表香港特色,更何况边境之外的粤文化早已染上社会主义特色。
过去读好英文做公务员做医生等等是港人阶层上升的主流通道,一旦上升多少程度上便采纳西方行为方式,努力摆脱传统中国人的种种“老土”,并极力与下层划清界限。Joe的妈妈是卖菜的,出了个医生儿子使妈妈成为街坊羡慕的对象,另一方面Joe的“老土”亦即种种不符行为潜规则的行为常常是Henry等人玩笑的对象,Jackey的爸爸开中药铺开中药,虽不会英文没喝过洋墨水却一身西装领结,同是出了车祸Joe的妈妈拉他去酬神,Jackey的父母责怪她过去跟下层人士阿广来往学了骑摩托才导致车祸。虽然这样,Joe还是有资格笑话差人张创业的老土,从台词上来说张的语言相比几个医生也乡土得多。Annie和Gilbert姐弟的父母移民加拿大,对这双儿女在感情上的颠覆传统大体上只能放任自流。当Joe的妈妈知道儿子挑中个寡妇,只能干生闷气,最后听之任之,否则难逃“老土”的标签。回归后,“老土”的那班人时来运转。港英政府采取合作方式,而没有动摇新界宗族势力,回归后借着“解殖”风与中方力量土著宗族的力量借重重“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大力量。中资机构大量进入,及与大陆联系的增多也导致更“中国”的劳动力有了更多的机会。就连喝洋墨水的人们负责的对象也已经成了内地的“阿爷”,普通话不会说也要卷着舌头说。
对于脱离底层的人们来说,说英文、不迷信、守规则等等都是香港社会阶层的标志,不可能再回头。而要维持身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好好为现在的负责对象尽责。都说大陆的中国人有力量破坏世界上任何制度,大陆的行事规则先天与英国制度相左,死守制度还是灵活处理完成职责?这莫过于对“专业精神”的最大考验。
《妙手仁心》中大陆来的Amy是个有意思的角色,她利用第三者好处来到香港,自己的好朋友在香港沦落贫贱。最终她凭着努力,靠着Joe等人的接纳融入了群体。那时候,香港人在大陆人面前多少有优越感,在Amy这样的大陆医生面前可以扮演者教化者的角色。2003年SARS开粤港合作新篇章,钟南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得到肯定,香港医生对大陆医疗水平另眼相看。近年,随着港澳行的不断开放,大量有钱人来到香港购物让香港人认识到一部分大陆人有钱到咋舌的一面。而大学对内地优秀学生的开放、对他们留港的鼓励,让香港人见识到大陆学生学业工作上的优异表现,他们的见多识广也让人讶异。无论是传统社会中的“效忠”情结还是西方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都造就香港人待人处事上的谦卑,当两者混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内心难以遮掩的“卑微”感。对中产以上人士,当“专业精神”的基石被动摇,信心还剩多少?无怪乎,对英国的“解殖”很快又转向对大陆“殖民”香港的恐惧,“解殖”的对象还有一方。
毋论解殖的对象有多少,“解殖”的核心问题是:香港人该站在哪个位置?某种程度上,香港人在经历着自信心危机,而如本不该怀疑一个人的价值,如Joe教Amy那样,这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香港社会总体上的趋于保守,经济起飞之后这些年香港社会总体上处于稳定状态,人们经历的变动少,大部分人都享受到了经济腾飞的好处因而倾向于维持现状享受成果,而对香港社会本身反思不够。再加上如前文所述,习惯上以所处“位置”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狭隘性,还有整体上教育对“个人意见”表达鼓励的不足,“勤力做事就可过上好日子”习惯想法的延续,以及效率至上任务中心的工作模式,消费主义至上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香港社会自由思想的茁壮生长和公议的形成,以至于无法形成有“香港人”鲜明标记的讨论空间。空失落。
似乎话题扯远了,想说的是《妙手仁心》这个港人“专业精神”治港自信之下的产物在现实中逐渐隐退的状况,其中所描绘的社会我不知道是否存在过,于我个人而言是“那个不再的香港”。香港要避免沦为中国的一座普通城市,不是死抱殖民时代遗产,也不是兴奋或失落地空向往,而是不断地沟通、尝试、表达,从中塑造起自身独有的身份,那不是英殖民地的,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是香港自己的。这个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时代与社会,谁能说清楚将来呢?我的确对香港的未来开始担忧,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大陆人、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而是香港人对自身的迷失对未来的短视。作为一个大陆人,我为七一游行变成文艺游行而遗憾,我为一些人的政治“冷感”而遗憾,隐隐约约我觉得有过的机会错过便不再,可作为一个外人除了遗憾又能怎样。我不可能反对大陆人。本来,大陆人在香港的强势对个人是好事。
3 ) Annie的百年孤独
相信当年选《百年孤独》作为Annie和Henry之间的联系总是有原因的。是邓特希选的么?只知道那本写了字的书现在是在他手里的。《百年孤独》这本小说真的很难看得下去,晦涩,虚幻,但总归窥探出些许选中它的端倪。
《百年孤独》小说里的那个小镇几乎是于世隔绝的。就像Annie:当周遭的世界都已经顺利行进到了下一个时代,Annie却还停留在那个曾经,10年前的曾经。就像那个小镇,固执的坚持着他们孤独,和守望。不论外界的变换是好是坏,我就是我,就是这样。当外界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我的世界,我却也还是埋头做着自己的坚持。
书中的所有人似乎都缺乏爱人的能力,就像Henry。不知是因为Suki抑或是他的本性,他都只是把自己封锁在一个混蛋的躯壳里,是一种保护,一种回避,一种冷漠。一直冷着,也就不觉得温度骤降的颤抖了,所以他一直冷着,不让自己有受到伤害的可能,也不给自己伤害别人的机会。可是这样的冷漠,对于Annie,却是10年的等待。
小镇里的人们都是有交流障碍的。他们几乎不会说话,更不要说倾诉。Annie和Henry哪个不是这样的?交流的障碍让他们不懂得提出需求,不懂得说出情感,不懂得说出困惑,甚至都不会抱怨。双方都太习惯了彼此很大空间的生活,骨子里的与世绝缘使得彼此无法交融,很难想象这样的两个人结局会不像书中所有的爱情那样以悲剧结束。据说原来的设想是不会让Annie原谅Henry,可就算如现在这样,以喜剧结尾,讽刺的是,书中唯一以喜剧结尾的一段爱情,他们的结晶竟然是一个长了猪尾巴的小孩。
《百年孤独》,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孤独,没有任何缝隙让一点温度进入的孤独。Annie的孤独,或许是Henry永远都不会理解的,也不会进入的。因为有保护壳的哪何止Henry一个?而相对于Henry,Annie绝不会更轻易地卸下它,因为10年的执着已经不允许她轻易卸下了,就像是毒瘾,让人厌恶,却也使人癫狂,嫌弃的同时却也沉溺于自虐般折磨带来的刺激。Annie和Henry都有着爱情洁癖,太遵从着自己的心,就像那句很俗的话“我爱你,与你无关”
4 ) 妙手仁心-港剧中的典范
《妙手仁心》是1998年香港无线电视出品的时装医务剧,由邓特希监制,吴启华、林保怡、蔡少芬、陈慧珊等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故事。1998年于香港翡翠台播出。
吴启华凭借剧中的医生形象,获得观众认可,不变的金丝边眼镜、黑色听诊器和一身白大褂的造型深入人心。该剧题材是中国人最忌讳的医院故事,剧中没有港剧最拿手的豪门恩怨,兄弟阋墙,好人坏人一眼分明的角色定位,它的故事有时相当平淡,情绪甚至十分低调。这种不洒狗血,剧情也没什么峰回路转,除了主角们的情爱配对外,故事也几乎是直线发展。该剧甚至竖立一直在医院场景草率的港台电视剧一个好榜样。因此就算剧中急诊室的场景不像《ER》那般拟真,而些情节及角色也太像《ER》了,本剧还是堪称港剧中的典范。
5 ) 陪我听一首《Angel eyes》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 你會為她做甚麽 ” “我会为她开脑” 终于完整地重温了这部小时候便断断续续看过的电视剧,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雨夜的柔情,咖啡壶边的甜蜜,绑成蝴蝶结的鞋带,打火机的火光,Paul和jackie 看日出,henry和Annie 的那本十年前就错过的《百年孤独》,Paul为jackie 读《小王子》,还有那首应该是和我喜欢的人一起听的《Angel eyes 》。一群人在after five 的嬉笑怒骂。失落、喜悦、痛苦、悲伤…看客的我也一一体会着剧中人物的心境……一部电视剧结束了,但是他们的生活依然在继续…我知道jacky醒来后和Paul生活得很幸福。henry也愿意为annie 舍弃繁华,百炼钢成绕指柔…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的一朵花。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如果我知道剧中的人物依然幸福地生活着,那么我们看不到又有何妨?
6 ) 廿年孤独——写在《妙手仁心》20周年
忘了是小学几年级的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妙手仁心》,激动的同时总觉得有些沉重。年少无知的小学女生不懂情呀爱呀,只知道两个人如果在一起就要白头偕老这种童话道理。那时刚好在播第二部的中段,因此不识得Annie,看见Dorothy与Henry一夜风流就以为这是一段罗曼蒂克的开端,殊不知大部分时候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了。
其实,谁是谁谁爱过谁的问题根本无关紧要,长情与薄情间不过一部续集的差距。监制的人都已忘记曾经的人物有几多深情,让看剧的人去在乎就显得傻气了。反正,只要剧情需要,再多情的Henry哥也可以奋不顾身用力爱一个人——放在官方内容里就是人物成长,绝非OOC。话说回来,那时候我喜欢的其实是Dorothy,因此对那位境遇略显悲惨的前任Annie就没有太上心。至于后来的Sarah或其他,我是真的没有兴趣。不是不够好,仅是难过于人不如故。
总之,这么多年我始终没有看过《妙I》
然而上周我却像着了魔的开始看港剧。后知后觉地听说童年女神Flora因退出无线还拍了部告别剧,于是特别虔诚地找来看。《波士早晨》是那种俗气但无害的都市言情,部分桥段狗血得惊人,甚至超出了TVB平均值,可我竟然看得津津有味。Flora越老越有气质,男主的痞样也有一丝当年林保怡的风味。十几集看罢意犹未尽,想翻出《鉴证实录》重温,这时才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看过《妙手仁心I》——可距离我第一次看港剧都十年了。
十年前的我甚至没有“十年”的概念,似乎这个词重如一生。其实十年轻得不过弹指一挥间。当江大状第一次在吧台边轻描淡写地说出“十年”时,她或许真的没有想起很多,再多不过黎医生曾经的一张稚嫩傻脸。但,淡也正淡在如此,淡在他们之间什么故事都没有,除了一个写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页脚的伏笔。她多少次讲起往事,笑得没心没肺、漫不尽心,说要人记得太难太辛苦,可分明是她自己将自己变成他都记不起的样子。你说说,那轻佻模样究竟像谁?Henry或许会在自己的倒影中想起她细长的眼眸。
因为Henry,Annie“潜心修炼”十年。后来的她自以为所给的爱情旗鼓相当,到头来也不过一阵暗涌,最后消失在无数海流里。Henry一语道破她不是玩得起的人,Annie笑而不语。而对于Henry自己,或许玩得起是真的,深情也是真的,可惜他习惯了张口便是甜言蜜语,以至于当他再次说出爱或不爱时,他自己都不知究竟是真是假——这恰是欺骗的最高境界了。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Henry离开After Five送Annie回家,但在各怀鬼胎的两人之间竟然除了一杯咖啡和一个吻什么也没发生。深夜,男人独自坐在自家客厅,没人知道让他失眠的究竟是那杯咖啡还是那个吻。我说这就是爱情。
如果后来黎医生想起一弯新月曾经苦等十年的爱情时,他摇头说游戏规则不是如此,我定会抄起拖鞋砸屏幕上他的脸。输了还谈什么狗屁游戏规则?究竟是谁的错,让对手在这场博弈中动了心?真正高明的玩家不应该给人以期待,他也不应当期待所有人都能懂得走肾不走心的道理。可惜Annie最初是懂的,甚至想成全Henry成为那位头号玩家——瞧,十年前的她根本没有期待什么,居然将邀请写在《百年孤独》的中间一页——不是开始也不是结尾,是毫无理由的中间。比起期待Henry能看见,她大概更期待Henry没看见,只是一厢情愿地浪漫自己,幻想新月与国柱可能有但最好没有的爱情。那一页或许写着某位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风流,又或许写着另一位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亡,可无论哪一段都是结局既定的孤独中的一环。
后来的Annie已经不再看小说结局,好奇心旺盛的我虽认为这样不妥,但却真切地理解她想要逃避结局的心——所有的故事到最后都是悲剧,而喜剧不过是在故事的中途戛然而止。她知道世间结局不过仅此一种,只有尚未开始的暧昧最美。
话说回来,既然Annie与Henry读过同一本《百年孤独》,亦有一个可以分享的“老地方”,那么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才能使Annie恰好记住,Henry恰好遗忘?
当我这次看完《妙I》,我不会再去重温《妙II》中Annie与Henry的结局。不是因为我记得那不会很好,而是因为他们之间最美好的暧昧其实在《妙I》的廿七八集时就已结束,悲剧的尾声正要渐渐到来。就像我之前说,Annie在最初是懂得游戏规则的,可惜她后来忘记了。Henry所渴望的棋逢对手,是一个足够现实的玩家:她不会偷偷打量酒杯后的人,不会在Henry接近时狂喜还装作不以为意,不会期待他能变成一个好伴侣;但那个玩家确实会在他带别的女人走进她的房间后装作毫不介意,确实会独自熄灭一支蜡烛,不同他多说任何一句出卖自己的话。
Henry需要的她恰好是她伪装的那一半。他开口闭口都是游戏和规则,就是因为他希望为暧昧预设一种无风险模式,使得自己不要为谁心碎,更没有谁会为他心碎。而Annie欲擒故纵的把戏虽高明,却不过一种伪装。她的漫不经心就算骗过了黎国柱,也不可能骗到自己的心。结果他们都失算了,酿成一场大祸。假象中,男人以为自己找到天造地设的灵魂伴侣,女人以为自己终可以让多情种对一人痴情。可事实是,没有人能够真正为谁改变。Annie还是那个Annie,Henry也还是那个Henry。
就像所有TVB的“职业剧”,《妙手仁心》不过是披着医疗外皮的医生罗曼史。虽然情感细腻真实,但剧中浪漫脆弱的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复制。甚至,在TVB自己的剧集中也不再有这样的一幕:男女主人公相约酒吧,乱侃感情生活与人生哲理,像排列组合般尝试各种不同的爱情,而心中始终还有一个不是眼前人的她或他。我已无心揣摩Henry是否曾有一秒想与Annie白头偕老,只知他虽为Annie等待的人,可绝非Annie期待的人。难得他们看上去有多登对。
十年廿年后,我不再记得《妙II》中关于Annie的情节,更不知道《妙III》中黎国柱是否曾有一次饱含热泪提起她。但我希望她在他心中能有一个无法被超越的位置,即使在她之下永远后继有人。至于结局是否真的如此,你莫话给我知。
7 ) 他一定要去看HH1
如果有一天,一个男人告诉我他想跟我过一辈子。
他一定要去看HH1。
或者能每天缩在沙发上一包可可甜心一杯茶地陪着我看,一起感受。
外面在刮风,寒冷无比,他看的抹眼泪抹鼻涕一脸酸相,却仍能想起来进卧室拿出一张小毯,把我裹在里面。
因为HH里有我想要的生活形态,有我梦寐的想要握住的感情。
我爱Jackie,她跟我一样,无论是讳疾忌医,还是曾经任人骂的死去活来也一直坚持一份无望的爱情。信望爱,最终终于幸福无比。
她说,其实靠自己那么久,现在有个傻瓜肯给我依靠,也未必是件坏事。
我爱那三个三八的男人。爱那样一群人平素里各自工作生活却每日能小聚,在各自的人生里都是医坛圣手或是律界先杰,却每日仍能一起共享八婆的人间乐事。
maybe it,is the life style i wanna .
我能与每一位喜爱「妙手仁心」的人成为朋友。
除了Gil和艾滋女、Joe和Helen的感情有点莫名,其他都堪称完美
为paul雨中深情的眼神难忘。不得不说,昔日的tvb跟如今很大不同,一是情感的理性,二是人物价值观的多元。如今的tvb,动辄撕逼扇耳光,哪还有精英气质可言。林保怡的角色换到如今,要被骂死了渣男,可剧里一众人物都公私分明,对业务能力私人情感利落分开,女性角色也没有荡妇羞辱,更没有丝毫说教和讲道理 。那真是香港最好的年代。
少年时期就是被TVB包围!经典!
都是让人怀念到哭的演员。特别是陈慧珊和林保怡这一对!
忽然想看吴启华遂又重看,喜欢Jackie和Paul,Jackie大方热情开朗阳光,Paul温良谦和,温暖感人的一对~原以为吴启华是儿时的菜,现在看还是不禁动了凡心
超级好看!
过了这么多年再重温一遍,发现小时候崇拜的香港是精英社会的香港,中产那种理性,平和,洒脱,以及工作上的专业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让人心向往之。Paul完全是编剧造出来的理想型代表。为何九十年代的港片职业剧出色,大概就是这些价值观让人着迷吧。
补老剧。虽然如今看起来节奏慢了些,但是那些感情戏还是很美好,而且有那么多熟悉的脸,现在都不知道要到哪里找了。Henry和Annie果然就是需要被拯救的男人和圣母的配对呢。演得最好的绝对是张家辉啦!这片子放到现在,他和马浚伟绝对会变成CP的啊!
小时候看该局,就特别羡慕和向往都市精英的生活,早上施展自己的专业,晚上泡吧闲侃,人格独立,包容多样。现在工作后发现,妈的,从早到晚都是狗,早上上班狗,晚上单身狗,艹
很典型的港剧,很真实又很浪漫,喜欢里面的每个人,心目中的港剧经典~~
港剧评分:85/100 我为什么爱港剧……理由之一便是少年时代的精神食粮大多来自港剧,是我“见识”的一部分,职业观更如是。工作多年后更是发现,那个职场依然只存在精神世界。
当时很喜欢的一部港剧,很怀念陈慧珊。
很喜欢蔡少芬。
经典剧,好看,演员演技在线
Annie Henry 我就是喜欢这种很ging的人 肿么办
吴启华 蔡少芬
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喜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段故事,喜欢里面的配乐~~
吴启华造就了我对男人的初步审美标准...
现在看九十年代的TVB剧能明显感到时代感,但是剧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竟不落后于现在。每个角色的台词恰到好处,简单又精彩。他们在感情处理上更是充满智慧,平淡真实,又潇洒动人。p.s.几个主角的关系设定上像极了老友记,连泡吧都是主要场景,真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