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没有人应该看见这样的惨烈
不明白这部片的分数怎么会连8分都不到,它不应该这么低分。
《浴血华沙》大概是我看过所有的战争片里最惨烈的了。要多惨有多惨,惨到最后我都哭不出来,而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和弟弟分别的时候我便稀里哗啦地哭了,最后却没想到已经被麻木到不知做何反应。
很多人说波兰活该,我不管政府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爱恨情仇,也不管这个国家是否反华,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活该经历这样的事情。我们中国也是经历过苦难的,虽然我们中国没有好导演没有好的环境让我们去了解真正的历史,但是别人拍出了东西来,我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中国的苦难大概是什么样。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也不要说别人活该这样,如果我们这么认为岂不是和那些施暴者是同一种货色?
这部电影真希望那些动不动就嚷着要打的人看看,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的模样,战争会死人,会流血,会发生很多残忍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抗日剧那样的轻易,热血沸腾。战争不是一场闹着玩的游戏,也不应该是某个人一时头脑发热而做出的决定。
对于某些人抨击电影的剧情或者男主演技什么的,我的建议是你去看完整版的。还有,不要觉得男主懦弱,你站在女主的角度想他抛下她是懦弱,但是你为什么不会也站在男主的角度考虑一下呢?亲眼看着妈妈和弟弟被杀了,难道他还能和女主不顾一切地过幸福的生活吗?还有说他最后没有回医院找女主的,我也不怪你,因为是某局不让你看到真正的结局。
我也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但是如果它的残酷有电影里描述的十分之一的残酷那我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不管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
2 ) 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 以及波兰与苏俄的恩怨情仇
在中世纪,波兰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那是欧洲绝对的超级大国。而那时的波兰对周边国家是赶尽杀绝,当时对于还没立国的俄罗斯,打的最为凄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直接打进了其首都,差点彻底灭了东斯拉夫人。而且对于当时还在分裂的德国也不放过,对普鲁士等不断的打击,就连邻居小国,瑞典、丹麦等都不放过,可谓是不知道收敛,赶尽杀绝的典型。 到了16世纪,波兰国运衰竭,周边国家慢慢发展起来,成为新帝国。18世纪末,俄罗斯,普鲁士(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曾三次瓜分波兰。
1919年一战后,德国战败。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自顾不暇(苏维埃在俄罗斯夺取政权),在英国的支持以及新苏维埃列宁共产政府的承认下,历经123年亡国史的波兰得以复国。而新成立的波兰政府却是跟着英法混的资本主义政党,乘刚刚十月革命内战消耗的苏俄政府孱弱之际,反而举兵攻打苏联,扮演了反红色政党的急先锋。1920年波苏战争,波兰俘虏了8万苏联红军,其中一万八千人死于波兰的集中营。这给后续的卡廷惨案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波兰并且还通过英法支持在战败国德国割占了但泽走廊,把东普鲁士从德国版图割裂出去。
很快的,德国再次引发二战,首先就是闪电战突袭它的老邻居-波兰。这时候的英法都不愿意出兵,所以他们拉拢苏联一起反法西斯,想看着苏联跟强大的德国在波兰死磕,最好俩个都嗝屁。而同时,希特勒也向斯大林提出结盟瓜分波兰的邀请,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正在墙头看风向还在犹豫的时候,作死的波兰政府又发言了:看不出苏俄红军来到波兰能有什么积极的效果。斯大林想:那正好,咱们正好算算20年前的血债。1939年9月苏俄与德国一起占领了波兰,波兰再次亡国,作死的政府再次流亡到英国。国内一边被法西斯屠杀犹太人(二战90%的波兰犹太人被屠杀),另一边苏联红军集中处决了2万人波兰人:绝大部分的军官、警察、记者以及工商行业的精英,几乎整个中层国家精英被屠杀埋在了卡廷森林,这就是直到叶利钦上台才被曝光的卡廷惨案。
所以电影中,华沙地下党发展的游击队都是一波还在谈恋爱的小屁孩,根本没有中年骨干。主角的父亲应该就是卡廷惨案期间被处决的军官。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俘虏说:你们波兰人应该感谢德国,如果接下来入城的是俄国人,你们会更期待来的是禽兽。所以,这么多年的恩怨,这时候的波兰政府怎么可能相信苏联呢。他们的打算就是乘1944年二战德国战事衰败的时候,由国内爆发起义与苏联里应外合,赶走法西斯。并且在苏俄重新扶植傀儡政权之前宣布恢复对波兰的统治权,因此,这次起义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斯大林。这也就很容易理解苏军已经大军开到城外的河对岸,为何迟迟不渡河总攻的原因。很明显,很快德意志就让还没断奶的波兰小乡军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起义持续了63天,5万波兰军抵抗25万德军,无疑是以卵击石。多少年轻的生命给这个朝三暮四背后捅刀的流亡政府的痴心妄想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个600年前的超级强国已经成为欧洲列强的擦脚布,垫脚石。想要光复往日荣光,应该像中国人一样,韬光养晦,自力更生,而不是出阴招,抢夺与征战地盘。可恨的波兰政府以及统治者,可怜又可歌可泣的波兰人民,这两者需要分开看。无论什么战争,最倒霉的都是普通百姓。看了电影,愈发觉得战争的残忍,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出于爱与和平,它大多数代表着的都是当时统治者的野心。曾几何时,日本和沙俄也曾因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交战,战后双方还要求当时的清政府赔款。多么可笑多么可怜,彼时的清政府彼刻的波兰政府何其相像。要不被列强宰割,国家必须强盛,民族必须团结,国家领导人必须有长期的战略眼光。
3 )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浴血华沙》中一声深深的叹息......
今天在cctv6上又看了一遍波兰的电影《浴血华沙》,然后就按捺不住跑到这里新建个账号写下这篇评论。虽然15年的电影我17年才写略微晚了点,而且我并不是各种专业影评人。
首先,不管这部电影是否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他所基于的历史是真实的。华沙起义发生于1944年,虽然现在看来离德军投降、纳粹溃败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华沙起义那60多天中,在断壁残垣中瑟瑟发抖的平民和起义军可不知道这些。他们只在乎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会不会结束,根本不会管发生在一年后的事。
这场战争是为了什么呢?此时的德国已经不是曾经闪电突袭的德国,它已身陷囹圄,自身难保。苏联将要到来,这时,华沙组建起的起义军,打算从纳粹德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国土,赶在苏联到来之前。
波兰其实很悲催的,被德国占领,被英美“抛弃”,同时苏联对其意图不轨,在起义之前波苏关系已经恶化,而在起义的前几个月,斯大林认可的卡廷惨案发生,数万的波兰人并非被痛恨已久的德国人杀害,而是倒在了苏联人的枪口下。
————————————————回归影片
《浴血华沙》的片头是平静的,男主一家幸福的生活,美丽的演员母亲和一个可爱的男孩子。男主被女二拐进起义组织,在嬉笑打闹的宣誓后光荣成为组织中的一员。
我个人认为的转折,是男主待在一栋残破的小楼上。他看着楼下演员母亲搂着孩子,生无可恋的眼神和示意噤声的手势,士兵一顿扫射倒下一批人,走到她们面前,很随意的射杀了孩子,然后在演员妈妈无助的眼神下射杀了她。
之后的剧情便是完全的悲剧,从天而降的血雨、一开始正派的上尉实则人面兽心、下水道中的臆想恐怖、男主和女一在惨烈的战争中,只能四处奔逃,苟且偷生。
影片过了大半,片头的一对起义人员,死的死伤的伤,片头的欢声笑语、片中的玩笑婚礼与跳舞似乎是在为了他们的悲剧而铺垫。到了片尾,被俘虏过的德军放过了男主,男主来到河边游走,在沙丘上上岸,眼前的,是如梦幻般的金发女友。
————————————————
战争片大部分,是表达战争的残酷,浴血华沙也不例外,而且表达得很露骨很浅显,不多做解释。像浴血华沙这样由小人物来引导出战争的残酷大背景的战争片,要做到毫不吝惜角色,战争是随机的,七八个人蹦蹦跳跳上战场最后都活下来了,这让其余死去的不知多少人情何以堪。本片这点到位了,多么可爱的角色也难逃死的命运,炸死、炮轰、枪杀都会发生在战场上,在每个人身上。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死去,战争的残酷引导出来了。
然而影片中仍有真情温暖,地下室里女人丢下孩子就跑,女主随即抱起跑回医院。断臂男与女友不离不弃双双自尽。还有女主全程对男主的照顾。
但是终究是残酷的,毕竟华沙起义惨败的史实摆在那里,影片的结局也不会太变动,毕竟像昆汀一样直接干掉希特勒的还是少。所以影片从一群小人物为一个引子,引导出一个大时代,而这些小人物,最终也只能是其中一声声深深地叹息。
至于女主片尾是否存活,我还是相持保留态度,但只是想而已,女主绝美的容貌,和德国士兵的飞吻,在这样的残酷大背景下不难想象最终女主的遭遇。但是影片最后还是出现了沙洲上的女主,我想这也是影片留下的一个美好的幻想,我们还是不要辜负这一片苦心。
影片的最后,烈火焚烧的华沙,渐渐变了颜色,变成了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从大都市那一幕右下角那座桥可以发现,上下两部分并不一致,应该就是战后重修的。影片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现影片的用心良苦,战争已经过去,曾经的废墟不再了,变成现代化的高楼与公路,一切都结束了。而此时我想到,整部影片的男主女主是否存活已经不再重要了,他们无法改变战局,只能苟且偷生,他们的生死无法阻碍时间的流逝,只是大海中的两粒浮尘,或许会紧靠到一起,但也只能随波逐流,不能左右世界的命运。而更让我感觉不安的是,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完全在想着男主女主最终能否顺利团圆,合家欢结局,而忽略了,不管他们最终是否结局美好,这座城市,这段历史的结局都不是美好的,还可以说是悲惨的。似乎因为了解历史,所以其惨败便可置之不理,觉得历史已经既定,反而去想着其中最无关紧要的部分。这种对历史的默认,让我瞬间觉得心寒。
————————————
要说影片不足的地方,我感觉男主的演技还是有点欠缺的,和女主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
4 ) 用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残酷,更使残酷加倍
这是一首用血肉写成的诗。如此直接与强烈的爱与恨,如此夸张放大的表现手法。写得好,导得好,拍得好,演得好,剪得好。何必强抑冲动,给个冲动分又何妨。
每个宁静的早晨男主都要在街对过扮卓别林与家人道别,最后一次,含泪表演,参加起义。
孩子们怀着参加夏令营的心情上了战场,情侣间还羞涩地勾着手指;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划出优美曲线从身边绕行;在“血与人体组织雨”中疯狂搜寻爱人;吊着血淋淋的断臂与女人调情……
用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残酷,更使残酷加倍,犹似特写黑暗中一只柔美的试图抓住一线光明的手。凝滞乃至延长恐惧,抑或根本没时间恐惧,猝然的陨灭,使一切道别形式变得毫无意义。
这样的二战片是极为少见的,这样的战争与爱情让人倍感心碎。五星!
5 ) 美丽
美丽的妹子 最后的结局被删太多看不到 估计可能被弄死了 然后被和谐了 剧情都被删得看不懂了 过分了 看不到写了多少字数了 要一百多个字才能发布 我只是想发截图而已 太啰嗦了
美丽的妹子 最后的结局被删太多看不到 估计可能被弄死了 然后被和谐了 剧情都被删得看不懂了 过分了 看不到写了多少字数了 要一百多个字才能发布 我只是想发截图而已 太啰嗦了
6 ) 更好的看懂这部电影---华沙起义历史背景点滴。
华沙起义的史实大家可以百度,但搜来的东西里对起义军与苏联的配合问题评价,相互之间出入甚大,懒得看无聊史料的就看看我下面写的东西吧,不铺开讲历史,只就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说一点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更好的理解电影有些帮助。
关于华沙起义中苏波双方的的配合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二战之初,众所周知是苏德两国共同瓜分的波兰,所以在波兰人民眼里,苏军是和德军一样的侵略者,而且苏联在占领波兰后于1940年制造了卡廷惨案,卡廷惨案中苏联对22000名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大屠杀,对波兰社会结构中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造成了釜底抽薪式的严重破坏,堪称波兰的世纪之痛,卡廷惨案也有同名电影,剧中男主角的家庭状况,父亲的军装,母亲的悲伤,还有一直刻意表现的起义军中缺乏3,40岁的领导者,起义军多数都是18,9的半大孩子,这些细节,就是直接影射卡廷惨案对波兰社会结构造成的伤害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波兰方面讲,波兰起义军怎么可能指望苏军配合?而且华沙起义的重要目的就是意图抢在苏军进城前解放华沙,从而避免华沙被苏军控制,在这样的起义目标下又怎么可能通知苏军配合?
从苏联方面讲,苏军在华沙起义时已经与华沙隔河相望,但在起义中止步于对岸,从而让德军能有力量对华沙起义进行镇压,也是出于不想让华沙落入由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指挥的起义军手中。
7 ) 有关华沙起义,有关苏军不义,大家都不要吵,,,来看看wiki的描述。
wiki给出了比较客观的两种观点。但是主要来说,世界主要史学界都是比较认同是苏军故意不援助(无论是军事上不愿付出过大代价,还是政治上希望德军消灭波兰反苏力量)。。。
主要来说,毛子(沙俄,苏联,俄罗斯)200年来,只干两种事情,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6%B2%99%E8%B5%B7%E4%B9%89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家乡军(波兰语:Armia Krajowa)反抗德国占领军等轴心国家的战役,政治上的目的则解放华沙,使流亡政府波兰地下国彰显波兰主权来而不是苏联扶持接管波兰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6]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暴风雪行动的一部分。波兰家乡军的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苏联红军配合到达华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7]然而,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行动,使得德军重振旗鼓,替苏联剿灭波兰在华沙的抵抗军。50,000波兰家乡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8]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
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然而苏军元帅朱可夫声称,“苏军部队确曾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来援助起义者”,波兰方面事先未通知苏联红军和已经亲苏的波兰军队,起义后,斯大林命令“给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派去两名伞兵军官,以便取得联系和协调行动,然而(起义领袖)布尔—科马罗夫斯基却不愿接待他们。”[9]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用了很多技巧来展现战争场面的复杂与残酷,升格、POV、声画对位等等,但同时叙事上又非常类型化,甚至能感觉到诸如恐怖片、青春片、爱情、cult元素的运用,这又是比较反现实的处理方式。通篇看来不乏亮点,调度也有巧思,但整体仍然觉得有些失衡。这个导演习惯用一些浪漫的方式来包裹比较沉重的议题,但如果骨子里仍脱离不了严肃叙事的框架,这么做其实还是比较冒险的。
打仗从闹着玩儿,到不是闹着玩儿,到真不是闹着玩儿。波兰美女还真是美。
在街角跳起滑稽舞的朗朗少年,赤诚相见赧颜如花的温柔少女,都被战争吞噬。坦克自爆后漫天降下的尸风血雨无比震撼,不再啼哭的婴孩、死要同衾的情侣以及倒下的一个个生命,都在提醒你这浴血的真实与残酷。慢镜转场主观幻想镜头充满了想法,德军马克斯尸堆前最后的慈悲报答显示人性虽微弱,但未曾消亡。
7.5 波兰悲歌 战争是对年轻人最好的洗礼 哪怕它过于残酷
有几段迷之配乐搞不懂
波兰版蓝光 英文字幕 极其难看 男主演技奇差仿佛混入波兰起义军的间谍 女主过于圣母 各种大场面完全是浪费经费 节奏也糟糕 对话又偏少 还搭配一些自以为是的幽默 时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本片在大银幕看跟大电视上看同样尴尬 北影节买票看本片等于上当受骗
年轻的导演年轻的演员,故事也是以那时的年青人为视角,诚然这部电影拍出很多战时的残酷与阴暗面,但电影看着怎么都像是在故意迎合年轻观众,导演对挺多镜头的处理都像是在玩,看起来有种MV与游戏的感觉,高速慢镜头、第一视角镜头以及相对随性的配乐,都让本该严肃的电影多了几分不正经,让本片减色不少。最让我觉得扯淡的就是男女主角拥抱的时候子弹自动避开绕行他们的镜头,这个镜头单独拿出来我会觉得很美,可放在这里就很不合时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天空下起血雨的镜头,场面真的很震撼
好多唯美的场景与血腥到逼真的场景交替出现,让人前一秒沉浸在浪漫中,后一秒就痛苦的不行。虽然说有些剧情假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但是,无论是谁看完后都是会对炸弹过后漫天血肉冲天而下的场面记忆犹新,我无法想象这是真实的,那一刻我竟被吓的哭了下来。
说实话在大银幕上看的时候并不会想到短评说的那些“败笔”
从战争之处嘻嘻哈哈的文艺小青年,到战争中力图逞英雄的冒进分子,再到血肉模糊依旧持枪冲锋的拼命三郎,最后奋不顾身逃命求生的败军逃兵。影片展现了一个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傻小子到真正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直面惨淡人生的男子汉的转换过程。战争场面极为逼真,血腥,让人不忍直视。应该让那些天天再网上叫嚣战争的喷子们看看战争有多残酷。
3.5 波兰起义(片中把重点放在青年平民游击队)在那个时间节点爆发,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特殊性。但电影没有把前提和大背景铺陈好,连“河流与对岸”都只是做成(首先是)青春成长、(其次是)苏德双军的隐喻。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非常可惜,导演拥有构建真实战场调度的能力、漂亮的视听技巧,可以在丑陋和残酷中挖掘出美与浪漫。但剧本上是完全浅层面、无纵深感的,甚至带着丝丝狗血,无法细究。
夹在俄国和德国两大欧洲毒瘤中间的国度,无论怎么折腾都是一种徒劳……
bjiff
拍给年轻人看的历史片,天降血水和尸块的那幕太震撼了
形式大于内容,导演在镜头运用和配乐选择上都很有腔调,四处横飞的子弹和从天而降的尸块将战争残酷壮烈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面瘫的男主和拖沓的剧情毁掉了这部电影,战争中可以深挖的人性导演并没有很好的展现,最后的求死不能也是点到为止。总的来说比较让人失望。
女主角漂亮
他们就像一群高中生去度假。波兰的年轻一代精英就这样消失了。但你有什么权力指责他们鲁莽呢?就凭你活着,而他们死了吗?
团灭、男主女主其实都死了、片尾是他们的灵魂最后返回到相遇的地方、女主被德军士兵jian杀了、男主被德军士兵逼迫吞枪自杀
血腥残酷的一课
抓住44年起义中的青少年元素(因为成人大都被苏德刻意肃清了),拍给新世纪的青少年看,悲极惨极,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