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鹿鼎记

动作片中国香港1983

主演:汪禹谷峰刘家辉楚湘云秦煌龙天翔

导演:华山

剧照

鹿鼎记 剧照 NO.1 鹿鼎记 剧照 NO.2 鹿鼎记 剧照 NO.3 鹿鼎记 剧照 NO.4 鹿鼎记 剧照 NO.5 鹿鼎记 剧照 NO.6 鹿鼎记 剧照 NO.13 鹿鼎记 剧照 NO.14 鹿鼎记 剧照 NO.15 鹿鼎记 剧照 NO.16 鹿鼎记 剧照 NO.17 鹿鼎记 剧照 NO.18 鹿鼎记 剧照 NO.19 鹿鼎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17

详细剧情

街市无赖韦小宝(汪禹 饰)阴差阳错进了宫,意外还和康熙皇帝(刘家辉 饰)打成一片,成了死党。随后,他更成了康熙的忠臣,帮康熙出谋划策,除掉了心腹大患鳌拜,一时官至极品,曾经的街市无赖终于出人头地。小宝也并非事事顺利,因其曾受天地会舵主陈近南所救,拜了陈近南为师傅,所以他在宫内的一大任务就是帮助天地会取得太后那里的四十二章经。由于四十二章经关系重大,除了天地会、神龙教,甚至康熙都想查出其下落,小宝就在各方势力下鬼马周旋,最后更凭借其聪明才智成功脱身。

长篇影评

1 ) 巨喜欢看小春版的韦小宝

小春版抹去了《鹿鼎记》书中很多具有讽刺和揭露特色的部分,取而代之以搞笑搞怪,所以看起来倍感轻松。该剧胜在出色的改编。这版对原著的改动相当大,从第一集开始就把双儿提到扬州和韦小宝青梅竹马,更增加海大富为追查董鄂妃死因上扬州找寻失踪太监的情节,之后的每集几乎都有小改动,但改编后的内容完整而顺滑。

编剧用到了各个人物来为改编服务,每个情节都设有笑料,可是却也让原著中的人物全都变了个样,原著中康熙不会被刺客吓得爬桌子,小宝也不会揭穿建宁的身份等等。

陈小春对“韦小宝”的刻画已到达了一个顶峰。超自然的演出使得陈氏“韦小宝”成了一个不可超越的品牌形象。

2 ) 鹿鼎记的最好版本

我以前看过刘德华和梁朝伟版本的《鹿鼎记》,但是比起这部,陈小春版本的《鹿鼎记》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一版。

陈小春和梁朝伟比起来,有一种憨中滑头的感觉,梁朝伟在其面前就稍显木讷了。陈小春每次坏笑的时候,都会出现内心小剧场,这种鬼头鬼脑的表现方式也让人不禁莞尔。

说句夸张的话,我甚至觉得这部电视剧是陈小春的里程碑。即便是他的电影作品,我觉得也没有这部电视剧里面表演的过瘾、透彻。山鸡再帅,无非类型片里的扑克人物。而韦爵爷油腔滑调又钻营宵小,阴差阳错下在江湖和庙堂翻转腾挪,实在以小博大,精彩万分。

3 ) 这要是搁古代,我也愿意跟六个女的分享这么一个丈夫。

有人说金庸创作这部作品,完全是因为对世界失去信心 ,认为大忠大义者往往不得好报,而油嘴滑舌见钱眼开的小人却可以平步青云。鹿鼎记这部作品实则是对社会的嘲讽。
香港电视作品一贯热热闹闹,节奏明快,大家喜气洋洋,结局“富贵又团圆”。
然而我看这部电视剧,却不是看这么一个热闹。虽然韦小宝如此滑头,满嘴谎话,经常言不由衷。然而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有很多常人不及的优点。
他机智过人,知道别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所以总能第一时间摸清对手的想法,按对方的套路出牌,编出一套故事,将对方耍得团团转。在五台山下偶遇胖头陀强取经书那一段,他窥见路边古文石碑,便急中生智编出一段神灵预知的故事,歌颂洪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拖延住了胖头陀,等来了少林寺救兵,逼退了胖头陀,取回了经书。
他敌我分明,虽然浮沉在名利场,但一双慧眼分辨得出谁为忠良谁为奸佞(在奉皇帝口谕外出公干时,把双儿托付给了天地会而非神龙教),谁是可用之才该围的朋友(杨逸之),谁是可以敲竹杠当替罪羊的敌人(吴应熊郑克爽)。对于朋友,他绞尽脑汁,在没有死伤不伤朋友面子的情况下尽力周旋,尽量帮到朋友。 对于敌人,他绝不心慈手软。他还分得清远近,虽然他广交朋友,左右逢源,但是他对索额图等的同僚之情绝对比不上他对陈近南的师徒情深。
他重情重义:对康熙的忠诚和对小玄子的友情,使他杀鳌拜、救老皇帝、平西藏蒙古叛乱,多次舍身救驾,并在被天地会胁迫寻找大清宝藏时倾注自己全部家产,造出韦氏宝藏以免小玄子被人断了龙脉;对陈近南的师徒之情,使他在被康熙苦苦相逼剿灭天地会时,退居通吃岛,一呆就是三年;而对茅十八的兄弟之义,使得他在声明显贵,身兼江湖重任之时,仍不忘最初带他上京的茅十八,尽管被茅十八满街追杀,他还是移花接木让冯锡范做了替死鬼。
他爱财,知道知道用钱买关系行方便,也仗义疏财,用银两帮助江湖义士。但可贵的是,并没有被钱财蒙昧了良心。手握着大清宝藏的藏宝图,他没有跑去挖小玄子的祖坟;为了脱身给了多隆一刀,在发现多隆逃过一死后,花几百万辆向他赔人情;为保住小玄子龙脉倾尽私财建韦氏宝藏,等等。
他知道大丈夫不吃眼前亏,敌我势力悬殊时绝不像天地会那帮傻帽一般逞强枉死,而是先服软,让对方疏于防范放下戒心时,再一招制敌。对付海大富,对付神龙教,对付刘一舟。都无不如此。这正像康熙对付鳌拜那样。
他活学活用 ,没读过书,却把从说书先生那里学来的蹩脚成语 和古代兴衰故事运用到实践, 举一反三。他知道有些事情强求不得,无论是阿珂,还是小玄子对他的信任。
他嘴甜,最擅长哄女人 ,尤其是建宁,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
他机智勇敢,有勇有谋,九死一生。化险为夷。在不经意间把江湖老手朝廷大臣耍的团团转时,还取得了七个貌美如花的老婆。也另有几分豪情几分壮志。总之,实在是有趣。
可贵的是,这个版本里面的所有人物,无论角色轻重,都被刻画的特点突出和演绎的栩栩如生。有很多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天地会的徐天川还有少林寺那个一生钻研武功典籍的笨和尚到底有多笨蛋给我印象太深了。许是导演刻画的极致,才让这些角色如此使人捧腹。
韦小宝的聪明机智,让我悟出些许绝妙的为人处世之道,他的如鱼得水的功夫,值得学习。正像刘墉在其作《爱不厌诈》中说的那样,只要出发点是好,何妨使一些小诈,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大家和和气气,富贵又团圆。这,可能就是以柔克刚的法门。

4 ) 陈同学的版本比黄同学的好太多了

黄同学的鹿鼎记正在热播中,我就是连看的欲望都没有了,大概是陈同学这版本实在是太强悍了。

觉得黄同学实在不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其实呢,我跟某人一样,觉得马同学的康熙实在是很到位,我心中的少年康熙这样。

陈同学实在是太讨喜了

这是我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都会停留的节目。。

大概是在我小时候留下了强大的影响力

哇哈哈哇哈哈哇哈哈

当年看的时候,还没有很流行把内心想法搬到画面上来得拍摄手法。。至少我没看到过很多。实在是太好笑了,特别是他和太后的那些情节。。。

之后的某一段时期里面我一直以为陈同学就是韦小宝,韦小宝就是陈同学。。

5 ) 这个世界充满谎言,谁都逃避不了欺骗

昨天,把45集陈小春版本的鹿鼎记 看完了。看完了,心里很空落落的,感觉好似失去了什么

最后42集很关键,康熙皇帝知道了韦小宝的身份

那么对他的态度多少是不同了,几年后有了子嗣,连对话都让小宝要先思虑过后才能出口



皇帝这边,天地会这边,都逼着他,逼着他
他怎么办!

是的,忠义,小宝都做到了,他既没有背叛皇帝,也没有对不起天地会
在那山洞快要坍塌的紧要关头,他既救了皇帝,又不扔下被下了蒙汗药的天地会的弟兄



小宝对索额图说:“他们(天地会的兄弟)不仁,我不能不义。”
可见他是真正的学到了陈近南的 仁义之气

他和皇帝是兄弟,和天地会的是兄弟,他如此对这样误解胁迫威逼他的两方,都做到了仁义
不得不说,就算,几集前他如此“荒淫”,也可以接受



人物需要正面化,需要衬托,阿珂遭到郑克爽得迫害和辱骂时,才想起韦小宝当初对她的轻薄和“誓言”

才发现,那个愿意发誓誓死都要娶她的人,那个一度轻薄她而又对她的打骂甚至杀念都不在乎的人,那个一度破坏她和郑克爽的“姻缘”而死缠不休的人,那个一而再再而三得寻找她为她苦闷担心她放心不下她的人,才是真正在乎她爱她的人啊!



虽然韦小宝对阿珂 采用了 “迷奸”的卑劣手段,而且还“强奸”他人老婆(神龙教教主夫人)
可是,试问,为什么每个女子到最后都愿意跟他,愿意不在意他的“三心二意”的爱情

愿意和其他六个女子一同分享这个男人
那是,这个男人虽然贪生怕死,虽然贪图小利,虽然油嘴滑舌,虽然没有上层的武功

但是,他运用了他的聪明伶俐的头脑借助自己的“权力”一而再再而三得保护自己的老婆,他无论对皇帝还是天地会,都算得上“好兄弟,讲义气。”

所以,七个女子知道他的为人,知道他的忠义之心,仁义之气,都愿意和睦相处跟他一辈子



虽然韦小宝对 多隆那一刺,让我大为震惊,但危机关头,剧本既然如此要求,那么就必然要“以你之小我,完成我之大我”

所以事后小宝看到还健在人世的多隆时,愿意把郑克爽欠他的三百八十万两(要知道,当时皇帝为了替台湾受灾的人民筹集款项,让宫中省吃俭用也才省下50万两而已)都送给多隆

虽然当初那一刀,要是多隆死了,就算是再多的钱也是赔不过来的
小宝这么做,也算弥补过失了



再说神龙教教主夫人——荃姐姐,剧里不足之一,就是结尾那几集过于仓促

对于荃姐姐对韦小宝的感情变化,没有再加点戏份来刻画

以至于,从陸高轩和胖头陀拿大喇嘛桑结和蒙古王子换回苏荃之后,到洪教主与其他人大打出手时苏荃却要跟着韦小宝走,让我对这中间连一点过渡都没有的感情产生了丝丝怀疑

不过,剧情没有添加这部分的需要,那么我再怀疑也没什么意思。



再说方怡,我对这个女人不满的地方是,她三番四次得害小宝

我知道,站在她的立场来说,小宝是不够关心她,明明有四十二章经却不拿去换她和沐剑屏

害她们在神龙岛上受苦

可是一次两次也罢,虽然她可能不是自愿的,但我就是有点看不下去

但是,我们的韦小宝同学,却很能忍受她的不是并且还报有一颗仁爱的心,不计前嫌原谅了方怡

可见,小宝是重情重义之人




双儿对韦小宝来说是最了解他最细心最“宽宏大量”的人

她不仅帮韦小宝找他的“俏老婆”而且,还为了知道小宝的下落而冒险进入深宫来寻找小宝

这份情意,连看守的亲兵和多隆大哥 都为之感动,问其有无姐妹,好娶这样重情重义的女子为妻



曾柔和沐剑屏算是此剧中,一直都很乖巧的两个老婆了
曾柔戏份不算多,但也可以见出她一直收藏着那三颗筛子对小宝的心意

沐剑屏在整部剧中都是很乖巧的一个女孩,虽然韦小宝觉得她是个“傻丫头”,但是也是好女孩
多次在方怡面前为小宝说情,害羞可爱的样子,我很喜欢



最后说建宁公主了,对于公主的脾性我不是很能接受
但是她对韦小宝也算是情到深处为其死也愿意的地步
虽然,他们两个简直就是一对活宝,又气又搞笑

最经典之一是,韦小宝带七个老婆跪在陈近南的坟前,希望师傅早点投胎,入其夫人之腹成其子

建宁公主却说,那我宁愿不生儿子

小宝很是经典来了一句:“生儿子有赏,生女儿自己养!”

公主呜呜的哭了
两人的玩笑事其实挺多的,在此也就不多说了
-----------------------------------------------------


韦小宝从一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他就在说谎,对亲人、对朋友、对“坏人”、对师傅、对任何人,他都说过谎;整部戏里,他练就了一套极为完满的谎话套路

武功不成,谎话连篇
但是,就是这样机灵的谎话一次又一次得让他逃离了难关、逃离了鬼门关
不仅升官发财而且还赢得美人心



鹿鼎记,这个故事很深刻,很深刻

它告诉我,这个世界充满了谎言,谁都逃避不了欺骗!
真的,真的如此

我一点都不讨厌韦小宝的谎话,反倒是,我觉得很真实很真实,

我最喜欢的一段要数小宝数落刘一舟那段,在吴三桂面前抖露了自己所有的真实身份,还一路开杀并将局面反掰回来,让刘一舟落得个欺瞒的境地

这一招太绝太狠太精彩,我来回看了三次



鹿鼎记,还让我明白,人都是贪生怕死的,但也是人之常情
人都是贪图富贵,希望自己的地位(官位)、权力越来越大
不为政也为财,人世不过而已

同时还应证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深刻道理

但是,它也说明了,朋友(兄弟)很重要,宁死都不能出卖朋友,因此才得忠义而字的小宝
在我眼中如此完满如此让人喜欢



韦小宝,身上体现了世人身上的各种不是

但就是这种常人身上的不是,让我觉得真实觉得喜欢

你敢说自己没有他身上任何一种缺点,我不信!

就是陈小春如此将韦小宝活生生得演绎在我的面前,如此,我不能接受其它任何版本的韦小宝

如此,我才对多年前一直没有完全看完的此部 鹿鼎记 观后之感 如此这般



我想这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子,它让我看清楚人世,看清楚人世中的种种,种种之中的丑恶和美好

而这,就是真实
一个不会武功却胜过那些仁义道德 遵守清规戒律的人百倍

一个人不可能正直到没有一丝人类的缺点

首先,说谎就是,你不可能不说谎,而经常说谎也不见得是坏事,但看你说在哪方面

韦小宝,一个十句有九句都可能是谎话的人物,道尽了人世百态

就是这样一个谎话连篇油嘴滑舌机灵过人不出卖朋友的人物,让我喜欢



而陈小春如此演绎了韦小宝,那么陈小春就是韦小宝,韦小宝就是陈小春

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

6 ) 胡吃海喝的韦小宝

对,为什么定这么个评论标题,就是给我一这印象,胡吃海喝加胡作非为,然后各种巧遇,各种开挂,这就是一部古代武侠的的总结啊,因为在我记忆中,金庸和古龙的主角们都是各种遇难后绝处逢生然后却变得越来越厉害的,这部剧集齐了偶然的一切,最后变成了身负官位和绝学的加上各种艳遇的韦小宝,服气服气!!

7 ) 陈小春版无比经典的原因

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改编成影视作品共有五个版本:1984年香港梁朝伟版、同年台湾中视李小飞版、1992年香港周星驰电影版、1998年香港陈小春版、2000年香港张卫健版。

  笔者认为,陈版《鹿鼎记》编剧对原著的每一处改编皆有深意,他是在准确判断观众喜恶的基础之上的改编,使这部通俗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更加贴合现今观众的口味。陈版《鹿鼎记》是金庸的,同时也是大众的。这里所说的大众化并不是指影视作品表层的故事本体,而是指影视作品故事的内涵,应该是具有人性深度的、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的、与大众情感同频共振,并且能对大众情感世界产生强大召唤力量的深度模式。欲了解这一模式,首先可从该剧的角色塑造分析起。

  虽然诸多版本中饰演韦小宝的演员皆为成年人,但陈小春出演之时已过而立之年,年龄差异之大导致众多观众一时难以接受,认为此版小宝太“老”;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正是由于生活的历练,陈小春虽是极尽滑头之能事,但一颦一笑间已然流露沧桑感,使得该剧中的小宝从一开始就以成熟态出场。金庸原著中刻画的小宝,聪明伶俐滑头自始自终未变,但在生活污水的浸染中,“小宝那流氓无产阶级的习性,已逐渐变本加厉。他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已更多地有讽刺意义。”而陈版小宝,出场便是一组大快人心的镜头:他眼见恶人欺负孩子,心中不平,和朋友倒水光合计作弄恶人,自己又狠赚一笔。这一人物形象以此定下聪明机智、利人又利己的基调,并贯穿该剧小宝一生。他不再是原著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孩子,而是一出场就熟谙世故人情的个中高手,他告知双儿 “此时得教一教你做人的道理”正是此点最好的体现。正是由于该剧中小宝以成熟态出场,之后的性格较易保持统一。他之后的官场权术不过是自然而然地举一反三,并未对其人生观造成根本性转变,于是他出场时表现出的“嫉恶扬善”的性格,也就顺理成章地延续下来。他的经历不再是一则由天真孩童成长为世故成人的令人喟叹的寓言故事,他自始自终保持世故与本真的完美统一;他不再是原著中说好不好、说坏也不坏的小滑头、小无赖,而是以聪明才智“利人利己”的“好人”,只是比其他任何好人都要懂得生活。

  为了塑造这一矛盾的“好人”形象,编剧大大削弱了原著中的辛辣效果:一是如上述所说淡化了小宝的心理成长历程,二是削减了贪图口舌之便的长篇对话。原著中小宝的流氓无赖形象多是由外在体现,言语粗俗不堪,这样的小宝哪怕心机何等深不可测,开口便是流氓。由于影视作品中的对话语言不可太过粗俗之故,该剧保留了大量原著中展示小宝聪明才智的对话,而大大削减了脏话、贫舌之言,在尽量不损伤小宝油嘴滑舌的本性的前提上,使这一人物的言语不再如原著中这般恶毒。言语恶毒,绝非原著中小宝惹人喜爱之处,反令人生厌,这一处理,无疑大大增强了小宝的可爱感。而第三个方面,就是调整了小宝周围众人对他的看法。无论是观众还是读者,受众对人物的喜恶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品中人物对此人的评价。原著中众人虽是对小宝心生敬意,但是始终因他言行举止的不堪对其有着根深蒂固的轻蔑与不屑。无论金庸字里行间对小宝流露出多少喜爱之情,作品中人物的一句“流氓”、“无赖”便对读者认知韦小宝这个人物产生极大的影响。于是,原著中小宝的本质被定位于流氓无赖,尽管他时常会有好汉之举。然而,该剧有意淡化甚至在后期完全消除了周围众人对小宝的轻蔑,朝廷众人把他敬若天神,天地会开口一个 “深不可测”,吴三桂一眼看出他“绝对不简单”,以此大大抬高了小宝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于是该剧中的小宝只能说有无赖气而已,是一种外在的气质而非本质,他的流氓气在大多数情况下被众人视作“深不可测”的外壳。

  以受众心理来看,虽然大多数人会喜欢小人物,但是没有人真正愿意去喜欢一个流氓无赖;每个人都欣赏聪明机灵、逢凶化吉之人,但是没有人甘愿爱上一个口舌恶毒的小人。所以很多人无法接受原著中小宝的形象,却对陈版小宝始终恨不起来。编剧这一改动,无疑巧妙地抓住了受众的心理。

  但这一改动的代价,就是原著中讽刺意味的削弱,而这讽刺所在,正是原著最深刻的内涵。原著中历来为人评说的“中国人,向来这样”,轻描淡写一句,却给了中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剧中已然不见;神龙教的造神运动与阿谀奉承对现实的影射亦是点到为止;澄观墨守陈规、死搬教条的深刻教训被嘻嘻哈哈一带而过。原著的讽刺之处皆数淡化,甚至基本不见,于是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鹿鼎记》成了彻底快乐的故事,不需承载太多思想理念与深刻内涵。所以陈版《鹿鼎记》从思想价值上来说,远不如原著。

  但是,现今的观众越来越以审美的眼光而非思想价值取向的视角去观照“娱乐片”,心态的调整使观众越来越用较为纯粹的审美心理去看这些影视作品,故而该剧思想价值的大打折扣并未对观众的喜恶产生根本影响,甚至正是由于它轻松活泼的基调抓住了更多观众的眼球。

  更何况,该剧绝非毫无思想内涵的庸俗之作。它的思想价值时常被观众忽略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核心思想独一“真情”二字。

  原著中的人情,更多是人情的面具而非真情,金庸意在展示中国人社会的原生态,于是在原著畅快淋漓的大笑下,读者往往会被此原生态的真相惊得一身冷汗。而该剧虽然也是描绘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却更多把真情刻画作为主线,世态炎凉一词,断然用不上。原著中的情,是利益层层交叠之下沉淀的真情,而该剧是真情与利益始终交织,同时浮上水面。而达到这一改编效果的基本方法是使原著中浓重政治色彩的淡化。这就必须谈到《鹿鼎记》中另一位男主角——康熙形象的塑造。

  正如陈版小宝已不再是原著中的小宝,马浚伟版康熙也不再是原著中的康熙。小宝以利人利己的形象出场,康熙一出场便慨叹“自古称为君难,苍生为重”,一位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明君形象呈现荧屏,于是与小宝一样,第一幕便定下了该剧中康熙的基调,亦贯穿始终。陈墨先生曾经在《众生之相金庸小说人物谈》中批评原著中康熙形象的过度美化神化,其实这一形象的缺失不在美化神化与否,他最大的缺点在于理念化。长篇累牍的道德教化经由康熙之口道出,于是此形象更多成为金庸理想的寄托而非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且无论金庸耗费多少笔墨淋漓尽致描绘康熙人性化的一面,他对亲情友情的渴求,都被深邃如海的心机城府淡化。金庸既要这一形象完美深不可测,又要他真实平易近人,既要他对韦小宝真诚相待,又要他处处提防保持警惕,于是这份真情中多了利益的趋势、权谋的纷争,康熙多次派小宝勉为其难只身犯险,能说这不是利之所加焉?于是这段原著中最大看点的情谊时常感人肺腑,又时常令人心寒。也许这正是金庸用意所在,但是在现今的受众看来,这份感情还不够深,不够感人。

  于是马版康熙在“情”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该剧中的康熙尽量尊重历史和原著,在事业上不可谓不成功,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但在感情上,却成了一位令人感怀的悲情人物。而迈出真情的第一步,就是把康熙拉下神坛,成为彻彻底底的人。该剧中的康熙少了原著中的冷静自持,多了一份属于人类的胆小无措,被刺客吓到爬桌子,实在大大有损皇帝形象。可以说,这一康熙在远离金庸原著的同时亦远离了历史,他不再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圣祖皇帝,而只是一个英明的仁君。圣君与明君,其实相差远矣。不过受众大多喜欢明君远胜于圣君,因为前者更贴近真实,更亲切可感。然而,该剧在淡化康熙个人胆识城府的同时,丝毫不减其作为皇帝的英明神武,用实写的手法讲述原著中所没有的力保汤若望、狱探苏克萨哈、夜闯鳌拜府等桥段,使康熙这一形象在剧情伊始就与政治紧密联系,删除大篇幅的道德教化,一切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该剧临近结尾时,小宝在皇城闲逛,面对繁华街景颇有感触道:“其实这样……挺好的啊……”一个“好”字,在观众心中荡起的波澜远比原著中长篇累牍的“仁政爱民”大得多,因为康熙对待百姓如何,单看街景即可。康熙的人性化,在与韦小宝的友情中最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编剧亦是大力刻画。原著中康熙的确喜欢小宝,而且识人,他“知道小宝虽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疏懒无赖,其实有举足轻重的本事”,但视为弄臣之心始终存在。在康熙心目中,一直颇为瞧不起这个不学无术的小丑;他用他,但又坚信他永远不如自己;虽然他深知朋友君臣之间不可侮辱,但若存轻视之心,与侮辱又有和差别?而马版康熙,对小宝的喜欢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当然,前提是该剧抬高了小宝的形象,降低了康熙的形象,于是使两者间距离拉近,使平等对话成为了可能。剧中小宝逃脱鳌拜魔爪之后,康熙笑道“小桂子你真厉害”,这是发自内心的最高肯定,在他眼中,小宝的胡言乱语是高超的应变能力,他不但没有鄙视,反视作值得学习嘉奖的谋生手段。也就是说,康熙从未否定过小宝的生存方式,是建立在欣赏基础之上的尊重与认同,他虽是时常撮着小宝的额头催他念书,也是朋友间的亲昵言行。比较一个细节,小宝从罗刹国归来之后,原著中康熙真情流露道:“咱们君臣两个有恩有义,有始有终。”而剧中却是“有情有义,有始有终”,一“恩”,一“情”,相差远矣。

  前者是施恩于臣,等级森严;后者是真情待友,平等相知。剧中不惜加进大量小宝与政治之周旋,如一开始的智斗鳌拜,成为得罪鳌拜却又从他手中逃脱的第一人;再如在鳌拜府随机应变,化解康熙一行人的性命危机;还如原著中所没有的在京城戏弄吴三桂一段,让吴心服口服承认“真不简单”。该剧的小宝在政治上远比原著中还要厉害老练得多,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他不再是个全靠运气逗康熙高兴的小滑头,而是真正有谋略有手段、敢于和老奸巨猾之人抗衡的人才。在小宝与政治拉近的过程中,也与康熙更一步走进,康熙欣赏他,也信赖他,甚至可以与之共商国家大事,而非把他全然割裂于正事之外。他们作为朋友平等相待,作为君臣排忧解难、相互扶持,小宝于公于私都在康熙生命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编剧在两者友情上的刻画上,运用两条线同时进行的手法。一条线是韦小宝外出公干、遇险后绝处逢生;另一条线是朝廷上康熙忧心如焚、大力找寻。康熙对小宝的真情关怀,多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不直接刻画两者相处时的点滴,而是通过小宝遇险后康熙的龙颜震怒来体现。原著中的康熙是彻底王道的君王,性格中有孤傲的一面,心高高在上,与任何人保持距离的底线;而剧中的康熙,孤傲不再,哪怕外在何等雷厉风行,内心深处都是一个无比渴求关爱的少年,小宝是他刹那光华间的温暖,只有在这个人面前才能尽情哭笑,每每伤心之时有人陪伴,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心理。小宝被真情打动,也愈发对康熙情谊深重。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投桃报李,再无利益的掺杂,此等真情,“真”得让观众折服。

  而且,不仅是主角,该剧在配角的塑造上亦是大大强调了“真情”。

  比如原著中韦小宝初见陈近南,见他“目光如电,直射过来,不由得吃了一惊,双膝一曲,便即拜倒”,不怒自威的领袖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他多次严厉向小宝道出自己对他为人“实在并不喜欢”,一股凛然之气迎面袭来。而在剧中,陈近南的威严降低到最低点,他更像一名和蔼可亲的长辈而非天地会的总舵主,他对小宝的态度也远比原著中来得亲切,更有坦城相对的真挚。这一改编在大大弱化陈近南作为领袖形象的同时,也使小宝对陈近南的亲近之情更加顺理成章。他不再是折服于陈近南的领袖威严,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被其作为长辈的关怀深深打动,他们之间的师徒之情,亦不掺杂任何政治色彩,皆是真情所致。

  此处另有一点值得注意:原著中的陈近南本已迂腐之极,仅是空有领袖气质而已;到了该剧,连领袖气质也烟消云散。这绝非编剧的失算,而是有意为之。在剧中,为突出韦小宝、康熙两位主角的鹤立鸡群,以陈近南为代表的全部配角皆数弱化。

  天地会不再如原著中人物众多、声势浩大,剧中多次露面的只有徐天川、玄贞道人、风际中、钱老本、高彦超五人,而其中着重刻画的只有徐天川一人。原著中戏份不多的老人在剧中被塑造成脑筋不灵、傻气十足的喜剧角色,他死搬教条,一腔热血却空有口号,他完全不解韦小宝诸多心机所在,于是被小宝一次次玩弄于股掌而只有大叹“韦香主你真是深不可测”。这一形象,正是该剧中天地会的缩影,他们善良正直却又毫无作为,胸怀大志却又愚钝鲁莽,他们被韦小宝信任却又被他玩弄,他们对韦小宝无奈却又深深敬重。正是他们的笨凸显了小宝的绝世智慧;亦是他们的笨,使天地会众人淡化了原著中强烈的政治反讽意味,单纯如一个个可爱的长辈。

  天地会的表现手法亦运用在其他角色上,王公大臣莫不如此。由于皇宫戏远比天地会戏份重得多,皇宫中人的形象也远比天地会众人具体、有个性。索额图的察言观色,康亲王的老奸巨猾,明珠的吹嘘拍马,多隆的正直憨厚,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御前侍卫张康年、赵齐贤的插科打诨,使他们既具备官场中人的弊端与丑陋,却又在更大程度上强调了他们可爱滑稽之处。于是原著中对官场虚伪奸诈的无情揭露在剧中成了无关痛痒的笑料,所有原本具备社会批判性的人物在剧中成为可爱可笑、有缺点但无伤大雅的漫画式人物。讽刺色彩淡化在一片欢笑之下。

  张子恩认为:“创作应该把好看放在第一位。好看只是一个包装,不是实质。实质还是你的思想。”陈版《鹿鼎记》是由一群好看的人物推动的好看的剧情,它缺失的是人性及社会的批判性。但是正如笔者之前所言,它并非毫无内涵可言,它的思想沉淀在轻松搞笑的外包装之下。但与原著大相径庭的是,它的中心思想是“真情”,这是与强烈的人性和社会批判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深度。而且总体看来,该剧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极为明确与厚重,由于剧情丰富,不可一一分析,现以最能体现编剧独具匠心的结尾来分析。

  陈版的结尾与原著不同,理应是受到电影版启发,上演一出宝藏遇险记。仅从原著来看,大有画蛇舔足之嫌。按原著的剧情,小宝隐居通吃岛多年,再次归来物是人非,虽与康熙嬉笑仍在,但距离感与日俱增,他喜欢的是和他打架说笑的小玄子,而非这个威信日重、给自己施压的康熙皇帝。小宝的逃离,一是受到无休止的朝廷、天地会双方的纠缠,进退两难;二是感情上的逃离,两位主人公在彼此的生命中逐渐淡出,他不再是曾经的小玄子,他也不是最初的小桂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因岁月的洗礼逐渐淡化。所以原著中的小宝必定逃离,毫无悬念。

  而剧中的物是人非远比原著中来得彻底得多,两人见面时亲近已少,更不要说肆意谈笑,康熙已不再信任小宝,在处理国家事务之前命令他退下,再不是可以坦诚相待的朋友君臣。更重要的是,在小宝看来,康熙于公于私都不再需要自己了。正是由于他们之前比原著中来得深情,所以康熙对小宝的冷淡态度所造成的打击也远比原著中来得大得多。小宝不是给进退两难逼走的,而是被内心的失落逼走的。然而讽刺的是,在小宝全家失踪之际,康熙所担心的并非他密谋造反,而是“难道小桂子遇到了危险”,关切之情与之前一般无二。

  其实该剧结尾从结构上极易分析,两位主人公是在打架中相识,于是让他们在打架中结束。原著中是自然淡出,该剧是首尾照应。在洞窟塌陷的一瞬,小宝毫不犹豫脱下保命的宝衣给康熙穿上,救出众人,然后趁康熙昏迷之时携家逃离。宝藏已深埋地下,宝衣归还朝廷,留下的只有纪念意义远胜于实际价值的少量珍宝,一切归于零,飞黄腾达、挥金如土仅是黄粱一梦。最后的小宝,把义气发挥到极至,或许有拔高的嫌疑,但基本与剧中形象统一,只是唯一一次做了“利人”而不“利己” 之事。到了这里,小宝不仅是一个好人,更是响当当的好汉了。

  标准的大团圆结局,一笑泯恩仇,以爱化解一切,用真情把全剧包容在内,画上一个句号,却又留下一个意犹未尽的伤感的缺口。到了最后的最后,在内心深处,他还是那个小玄子,他还是那个小桂子,他们对彼此的真情并未因岁月的洗礼淡化一分一毫,他们依然关心对方至深,可是他们再不能相见。达到这一含泪微笑的效果并非全靠结尾煽情所致,而是45集慢慢酝酿沉淀的结果。若无之前两者的真情互动,断不会达到最后感人肺腑的效果;同样,若无最后点破真情,之前的一切只会让人空留遗憾。

  洗去一切,陈版《鹿鼎记》独存“真情”二字。这一结局,虽是与金庸原著大相径庭,却着实是神来之笔。

  而且,不知编剧是有意还是无意,只有这版的结局真正抓住了原著中康熙的心理。原著中小宝携天地会众人逃离皇宫之后,康熙派赵良栋、王进宝等小宝的生死之交前往追捕,很明显是有意放他一马,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康熙甘愿放走他。从康熙在多隆面前为小宝圆谎以顾全其颜面,到在圣旨中亲笔加进韦小宝亲手杀死陈近南一段,都是很明显的要把小宝抓在手中的举措。但问题在于,康熙不仅要小宝留下,还要他死心塌地并光明正大地留在自己身边,所以他才没有让小宝作为罪犯被抓捕入狱,而是劳师动众、堂堂正正地“请”他回来。韦小宝装死失踪后,康熙多次南巡找寻,亦是“不放”之体现。然而,无论是84年两版,还是92年、2000 年王晶导演的两版,结尾都处理为康熙抓捕小宝入狱,后念及彼此情谊、于心不忍放他一马。这的确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感人,但离原著中所精心刻画的康熙的微妙心理亦有了本质的差别。陈版结尾最出色之处就在于康熙到最后都是“不放”。若不是康熙在洞穴中昏迷,韦小宝断不会有机会逃离;而该剧结尾将原著中侧面阐述的康熙六下江南寻找韦小宝改编为正面刻画的场景,在突出“不放”这一心理的同时更将真情升华到极至。只此结尾一处,编剧功力可见一斑。

  其实,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与思想高度是任何一版影视作品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1998年陈小春版《鹿鼎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该剧没有不自量力胆敢在思想深度上与原著一较高下,所以它另辟蹊径,它表达宣扬的是爱,最后发挥到极至的也是爱。这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之一,所以它在受众心中留下的荡气回肠并不比原著逊色多少。这是一种最普通平凡的经典,却亦是永久的经典。

 片尾曲也很非常好的,又一次体现了康熙对小宝的友情:

    头顶一片天

    无限快意到目前

    微笑看看今朝天也从人愿

    年轻的野心

    尝试战胜自然

    随意试试身手

    接受挑战

    但跃上了顶峰心境已渐变

    从前无愁是我

    不似今年

    独惜今天难觅你再对面前

    赢尽了世界一切

    你却不见

    但跃上了顶峰

    心境已渐变

    从前无愁是我

    不似今年

    独惜今天难觅你再对面前

    赢尽了世界一切

    你却不见

    谁为我再献真心不断

短评

陈小春的痞气无赖,马浚伟的文弱康熙,真是比梁朝伟版的差不到哪去吧

9分钟前
  • 我用一生去死
  • 推荐

最经典的鹿鼎记,陈小春演的很好

1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比较经典,陈小春和马浚伟的配合挺不错的,这七个老婆一般了点

15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经典的音乐,经典的小春,经典的小宝

2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超喜欢这一版的鹿鼎记~

2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现在看小玄子和小桂子好甜啊

2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最经典韦小宝,另外韦小宝是厚黑学教授级别!

32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蛮经典的...看过好多次了...陈小春和韦小宝的气质实在太符合了...美女挺多的...

35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没看过梁朝伟、刘德华版,在看过的版本里面,这部是最精彩的。陈小春和马浚伟的表演很好,就是七个老婆长相都普通了点~~

4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果然翻拍经典只会让经典再火一次哈哈哈

41分钟前
  • 不自律会死星人
  • 力荐

灵鹫得经,阿弥陀你的佛!~

46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这个太好看了,港剧经典,老婆太多问题多多,还是很和谐的在韦小宝家里。

47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力荐

陈小春版的小桂子和马浚伟版的小玄子经典中的经典

50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狠不错的韦小宝

55分钟前
  • 宇宙
  • 力荐

哈哈哈跟着爸爸看了无数次,虽然这部剧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同名剧中还是觉得这版好,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鳌拜

58分钟前
  • 尹天雪
  • 还行

小流氓,变叱咤红人。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还是小春这版灵动活分儿~妙趣横生~最像小宝的小宝儿

1小时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那时候我怎么没发现马浚伟那么帅、刘玉翠其实长得很正、韦小宝的内心小剧场其实很先锋?

1小时前
  • 沉歌
  • 还行

真真把查老的本子演活了。

1小时前
  • süden
  • 推荐

相比于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韦小宝我更喜欢陈小春这个超级和原著吻合的韦小宝!

1小时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