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算牌,好像也没太大的关系。
不过主角好像就是以此为生,整天混迹于各大赌场,通过自己的技术,赚点小钱。
老外研究的技术,可不是出千,完全是靠自身的技术,虽然,主角在故事里头也展现了一下高超的牌技,但好像没太赌桌上用过。
老外的赌场也有意思,对于这种见好就收的赌客,好像也不会拉黑,爱咋玩咋玩。
不过,主角在赚到生活费后的生活,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这种近乎自虐的行为,告诉观众,这里头肯定有什么故事。
鉴于主角的技能,当然有操盘手找上主角,让他通过比赛赚钱。
但主角好像对此并不太感兴趣,每天没什么“志向”的活着。
还有一次,莫名其妙的去听了一场演讲。
听到一半,主角就听不下去了,准备走人,然而一个年轻人给了他一张名片,说了一些语焉不详的信息。
接下来的故事,就有点意思了。
演讲者、主角、年轻人,究竟是因为什么凑合到了一起?
故事也就和“算牌”渐行渐远。
当然了,整个故事说穿了也没什么,老外黑自家人从来不含糊。
威廉达福做了一些“坏事儿”,但事后摇身一变,成了专家,继续做事儿。
主角背锅,坐了好多年的牢,出狱后以赌博为生,但走不出过去,只能通过某种方式自虐。
而年轻人因为父亲也曾经经历当年往事,想着报复。
算牌人最终还是要清算一下过去。
只不过,这所谓的过去,就如同这迷离的世界,华丽得不真实,却又在其中迷失了方向。
故事的结局,有点惨烈,但又略显温柔。
算牌人能不能真的和过去说再见,或许吧。
至少,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
文 / Glenn Kenny 译 / Stiles
保罗·施拉德2017年的《第一归正会》显示出一种极其壮烈的愤怒和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它看起来就像是最后的电影。但这位编剧兼导演尚还健在,也没有退休的打算,所以除了继续拍电影他还能做什么呢?这部名为《算牌人》的影片由奥斯卡·伊萨克主演,蒂凡尼·哈迪斯和泰伊·谢里丹饰演两个对这个男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角色。它既不是一部热门影片,也不是对目标或原则的重述,尽管它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元素。
对施拉德来说,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在他的论文也是重要的电影文本《影像的超越风格:德莱叶、小津、布列松》中,布列松是其中三位电影制作人之一而且是施拉德近乎痴迷地模仿的一位。(老实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施拉德将《算牌人》称作他的“一个坐在房间里的男人(a man sitting in a room)”或“坐在桌旁的男人(man at a table)”电影(*即关于男性孤独者的电影);而那个人就源自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片中有许多牧师写日记的镜头,他的写作通过画外音的大声朗读得到增强。而在《出租车司机》中,施拉德让特拉维斯·比克尔成为“写日记的人”,并指定了同样的画外音,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则效仿戈达尔——同样深受布列松的影响——用视觉线索来支持这种画外音。
《算牌人》的男主角威廉·泰尔(William Tell),或者叫威尔·泰尔(Will Tell),他的名字既暗示了那则经典寓言(*威廉·泰尔射苹果的故事),也暗示了每个扑克玩家的阿喀琉斯之踵(这是他给自己取的名字)。他用完美的草写体英文在一个写作笔记本里写日记,但他必须把他住的汽车旅馆房间变成白色——在家具和床上都蒙上白色床单,这样才能开始写作。作为一个巡回扑克玩家,威尔是一个纪律严明的人。他有很多赌博智慧可以传授:“红黑轮盘是唯一明智的赌注。”他接着说,因为你赢的几率几乎是50%。“你赢了,见好就收。你输了,就拍屁股走人。”
威尔为什么玩牌?是为了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早年在阿布格莱布监狱里作为美国军方的刑讯逼供者的痛苦回忆使他不想再活下去——他清楚地记得,在监狱里,他刺激另一个囚犯并希望那个人会杀了他——但他还是活了下来。他在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威尔带着柯克上路,希望赢得足够多的钱,使柯克摆脱债务,并向他传授足够的生活经验以说服他放弃他的杀人计划。这与特拉维斯·比克尔自封拯救少女艾瑞斯的任务(*电影《出租车司机》的情节)如出一辙。但威尔主要还是想自我救赎。当他坐在牌桌旁时,Robert Levon Been那忧郁的、几乎是催人泪下的配乐同时响起。RLB是“黑色叛逆摩托俱乐部”(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的前主唱,而他的父亲Michael Been也曾以同样充满探索意味的歌曲为施拉德1994年那部可爱的《迷幻人生》配乐。(那部电影的男主角威廉·达福恰巧在本片中饰演柯克想找的那个军事承包商。)
所以这部电影,当然,不仅仅是关于扑克。更确切的说,和扑克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一点在泰尔决定离开牌桌的那一刻得到了强调。玩牌是威尔的爱好,但他对与之相关的一切都不屑一顾。影片为了体现这一点,在一开始就安插了一个有趣的昵称笑话,并且借主角之口明确说出“我讨厌名人赌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感兴趣”正是这部电影与施拉德其他几部“坐在桌旁的男人(man at a table)”电影的重要区别。《美国舞男》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男性卖淫问题;《迷幻人生》里毒品的交易和使用是当时纽约市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第一归正会》里提到的环境问题在如今比在四年前更加严峻。
在《算牌人》中,施拉德有了一个副主题,他可以轻松地抛开它,当他这么做时,电影便转向了一个与《第一归正会》的高潮部分有些相似的半超现实领域。但随后它又转向了布列松的变体,并且可以看作是他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镜头之一。
节奏缓慢、拖拉,人物形象也不鲜明,主题表达也不明了,语言对白也没亮点,总之很烂,只能给一星……
约翰·戈多上校是阿布格莱布监狱的私人承包商,在监狱效仿关塔那摩监狱实施非法刑事逼供。陆军一等兵威廉·蒂利克在阿布格莱布监狱服役时因对犯人施暴刑而被媒体曝光入狱,戈多则消失逃匿;蹲狱期间学会了算牌技能;出狱后改姓泰尔,无所事事就混迹各赌场。
奇克·贝福特的父亲罗杰曾是阿布格莱布监狱的军事兽医,因承受不了里面的罪恶感而被戈多解雇,回家后施暴家庭最后自杀。
奇克联系上威廉准备报复戈多。威廉不想让奇克步入犯罪,想带其转入棋牌乐趣,就带其与女友拉琳达参加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扑克大赛 。
然而事与愿违,奇克始终对棋牌不感兴趣;威廉查明奇克因大学欠债5万而逃学,其母亲欠债3万多;于是,威廉带奇克回到旅馆,拿出15万给奇克上学用,条件是让奇克回家找其母亲重新和好。
但奇克并未为此而罢休。威廉正在赌场玩牌时,获知奇克买了把气枪袭击戈多、结果被戈多打死的消息。威廉再也无法安心玩牌,就连夜驱车持枪打死戈多而再次入狱……
蹲狱期间,女友拉琳达前来探访……
威尼斯电影节参赛电影 男一颜值相当能打(*^ω^*) 也是支撑看完本作的最最重要的力量k来源٩۹(๑•̀ω•́ ๑)۶ 故事本身也算有趣, 一个打着算牌的马甲。。。导演在算牌和扑克比赛的方面说了不少男主心得体会 可惜看完能回忆出来了干货少的可怜。。。。实际就是饱经沧桑的算牌人救赎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可惜平淡无波男中音絮絮叨叨讲述自己经历和心路历程 再加上无病呻吟低沉背景音乐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想让观者在全程看与不看的挣扎与自我意志作斗争的过程 以此让观者感同身受男主心里挣扎 。。。。。。。 说实话,本作卡斯阵容也相当不错: 男二萌萌哒 当年夜班经理小弟弟长大拉 老绿魔客串男主的师傅, 戏不多但蛮有画龙点睛的味道 最后 男主与其女友在看守所隔着玻璃食指相抵 还是很有感情哒 呃。。。。。女友的指甲太长吧。。。顶在玻璃上有点搞笑 有点出戏ヾ(。 ̄□ ̄)ツ
拿终身成就奖时老施说,他一直钟爱一个母题,并在多年中不停回访,从taxi driver到first reformed到card counter,都是在讲一个独居男人,他可能从事任何职业,出租车司机、牧师、算牌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大的背景,后越战时代、气候变化、伊拉克虐囚。每个主角都是宗教狂热性质的理想主义者,既愧疚,又激进,但从来不表面声张,只等被cue然后杀人或自杀或杀人并自杀;都喜欢大半夜边喝威士忌边写日记(又是布列松)。这显然跟老施从小强烈的新教氛围家庭和后来的神学/哲学训练有关。这种叙事几乎成了他自己的套路,不过一辈子只拍一种电影,也不是不可以。老施爱布列松,不停地致敬,如果不能说模仿的话。话说回来,老施还是挺厉害的,26岁就已经写了《电影中的超验风格》——搞影评没有哲学训练还是收手吧。作为一个优秀的影评人,老施深知说电影和拍电影完全不是一码事,应该各有各的自由,完全同意,所以我说card counter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瑞斯拜。
保罗·施拉德这部典型的冷酷无情的电影直指当代美国的核心。
奥斯卡·伊萨克是十月先生。仅上个月就有可能在《沙丘》(不容错过的大银幕科幻电影)、《婚恋场景》(不容错过的小银幕戏剧)和《亚当斯一家2》(三部中两部还不错)中看到他。现在,11月刚刚开始,他又在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典型的冷酷无情的《算牌人》(the Card Counter)中以安静的重心出现。
艾萨克扮演的威廉·“泰尔”·蒂利希是一名伊拉克战争老兵,他在阿布格莱布监狱服役并度过了漫长的刑期,成为了一名流动的职业赌徒。在一开始的画外音中,他告诉我们囚禁的炼狱是如何适合他的:我们怀疑,这种重复会麻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痛苦。现在,没有时钟和窗户的赌场提供了一种持续的自我监禁形式,而表面上,他散发出坚如磐石的控制和自信——扑克脸的活生生的化身。泰尔不是来找刺激的。“我坚持适度的目标”是他的口头禅之一——这可能是电影界最不愿冒险的赌徒。
施瑞德的另一个引人入胜的孤独者,他也是《出租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比克尔和《第一改革宗》中被鬼缠身的牧师的近亲,在一系列没有灵魂的汽车旅馆里过着类似的苦行僧般的生活,只有一瓶酒陪伴。然后,一个轻浮的赌博经纪人(喜剧演员蒂芙尼·哈迪什(Tiffany Haddish)的直率令人钦佩)、一个老兵的儿子(泰伊·谢里丹(Tye Sheridan),结合了天真和冷血),以及泰尔从军时的一个坏苹果(威廉·达福(Willem Dafoe)不经意地流露出邪恶)进入了他的圈子。
阴郁的气氛笼罩着整部电影,阴郁的合成音乐和沉闷的内饰,赌场华丽的灯光没有照亮黑暗的感觉。复仇的气息弥漫,救赎的希望也隐约可见。但施瑞德的老兵以前也来过这里,我们知道清算的时刻将会到来,很可能是一场血的洗礼。
这位电影制作人展示了他在编写引人入胜的对话方面的天赋,他窥视当代美国的心脏,发现它的黑点,而《艾萨克》则证明了他是一个可靠的赌注。这部电影的最终结局并不像施拉德的最佳作品那样令人震惊,在紧凑的开场之后,它的结局多少有些散乱。
但即便如此,正如泰尔在谈到自己选择的职业时冷静地说的那样:“它可以消磨时间。”
摄影机与Tell之间只保持着一种方向的运动:向他贴近。从而从此刻离开,逼退回某个恒定的原点,类型范式自然也便成了仅供演进的空壳。
一开始觉得声音和监狱走廊的拉伸感蛮好的(质地接近升级版的广角麦芽糖?),但后来感觉这些乍看新奇的东西被很多倒胃口的设计拖下水了(比如说那种近似中国城市夜景的灯光秀)…… 在保罗施拉德的作品里比较次等。
Tye Tye水城主竞赛三刷。打破赌片常见的刺激,抑或是神算超能提供的聪明;一次启程、一次探视、交织在其中的主人公,提供了复杂却又触及内心的角色研究。还有在闪回部分采取的镜头也异常地有风格,并带来更强烈与不安夹杂的冲击。2021年了我还是在慨叹Tiffany Haddish的过度选角以及资源妒忌,只能说Paul试着挖掘了她;并且里面的每个演员都经由这种挖掘与调度- -有熟人,有看到选角消息以为是来搞笑的,成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2.5,第一部保罗施拉德,这个鱼眼镜头很棒,其他的没太喜欢起来
不在赌博而在复仇。Oscar Isaac是我daddy,他可以在宾馆房间对我做任何事
希望每年能有一打这样的美国电影而不是漫威
很难再有如施拉德这般的创作者,一生中轮回一般的拍摄同一部电影:于过往伤口的裂隙中,洞悉魂灵流放的准则,但严格的自我鞭笞与暗示践行却仍无法放下赎罪的执念,舍弃掉成为幸福之人的机会,重新撕开疤痕下从未愈合的伤口,以自毁完成受戒,实现神迹的手动圆满。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远离宿命信仰的人们无法逃脱的虚无焦虑,成为对黑色电影语汇的超验,奥斯卡·伊萨克与先前《美国舞男》《迷幻人生》《第一归正会》中的男主角们高度重叠,喃喃自语,背负原罪,在自我封闭的冥想炼狱中写下孤独存在的证据,并迎接那亘古不变的布列松式结局——触不到却存在的稀薄的温存。舞男、毒贩、神父和赌徒,不同身份象征却陷入相似的困顿,几十年来,支撑施拉德坚持拍摄这些寓言的又是什么,新好莱坞的伤逝,美利坚的幻灭,他又何尝不是自己笔下镜头下的那些角色呢。
救赎片…正反打对话真啥几把乱写
什么乱七八糟的剧情
鱼眼广角镜头中的虐囚噩梦,把PTSD的神迷意夺直直展现在眼前。赌局上逢赢必炫的“USA”似乎隐隐讥讽着反战。藏于内心的愧疚和怜爱在终局爆发,即便把一手好牌打烂,也要tilt,去赎罪、去定罪、去惩罪。属于那种80年代老派的浪漫,啊哈,他居然把《出租车司机》又拍了一遍~
仿佛是只能在牌桌上流转的扑克,肉身始终被关在那虐囚的监狱。赌局的筹码是道德的刑具,宾馆的白布是灵魂的洗礼,递来电话的男孩本是心中自我的重生,爱与救赎却隔着探监室的玻璃触手难及。当谷歌可以探寻地球任意街景,却没有软件可以抵达内心。当算法可以预测比赛成败输赢,却没法教人如何救赎此生。
C+/ 对数字影像语境下城市景观的平面性显得更加敏感,由此能将人物内在和外部世界摊开在同一维度。但与此同时视听的扭结上又太过松垮,以至于时不时显得过于嘈杂,过于标举着氛围、情绪乃至只有推进叙事的效果,无法让人物维持在被扰动的开放状态。假如关于监禁与安全的社会批判仍在前半段的多种媒介的穿插中有些奏效,那么后半段嵌入或是仅仅浮游于权力关系的救赎就完全是剧作意志主导下空幻的施拉德式cliche——只不过失却了《第一归正会》里那种翻转于污浊与圣洁之间的沉静罢了。
开篇挺好,然后突然一股左味喷涌,让人只能苦笑
看的把我气得对空气乱打拳,跟算牌有什么关系?!欺骗我感情!!!《基赌山伯爵》罢了! 真无语,但凡对德扑有点了解都不会这么装b吧……男主造型还是复制《东方的承诺》,看起来就是在牌桌上活不长的样子。朋友评价男主说得真好:isfj随便出门都能捡到个娃。 感情那么多,是没办法好好读人的。结尾扔下牌局跑去和长官互相折磨,对应了他无法参加WSOP的FT—heads up battle,winner takes all。讲个题外话,2021WSOP FT—HU阶段,美国业余选手乔治赢牌时,亲友团就大喊USA,对手那边亲友智囊团穿着黑T恤衫一群nerd样,结果最终bluff还是被德国职业选手阿德米尔抓诈了。 施拉德能不能做下海导演啊,这方面我是真的很认可。
可以和《国旗日》一争年度最迷人的影片宝座。
故事讲得太晦涩了,老大哥帮小兄弟复仇,其实和赌博没一毛钱关系。
威尼斯主竞赛第二场,我在纠结给4还是给5
主角在伊拉克的过去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施罗德前作《第一归正会》。可惜这次没有个有趣、新鲜的想法,没有耐人寻味的人物。况且主人公的过往、外在冷静、叙事的一般套路以及不最亮眼的结局,令人失望。
6.5/10 分。初看,蓝光。导演编剧,保罗·约瑟夫·施拉德,马丁·斯科赛斯的《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就是他的剧本。。。本来我还以为是看的是酷炫的算牌扑克大赛,结果却是慢吞吞的文艺剧情片。。。新版《沙丘》里有男主,没认出来。。。
是大脑的电影,而不是手的。这对玩牌的手,虐囚的手,杀人的手,在荧幕上近乎隐身。是禁止运动的电影,停滞的电影。布列松的手凿,摸,偷,是欢愉的手,冲动的手,而施拉德的手是冷漠的。大张旗鼓地包起所有家具,简朴到铺张,也背离布列松本意。刻意低调的表演不过是一种赘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