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天哪,8年了,我们还在聚会!
去年7月因为裂日同学搞到了3张票子,特意奔去上海看MAMA MIA的音乐剧。当的我想必带着股戾气,每一次离开南京都好像是一次对现实的逃避。那天下着点小雨,大剧院前铺着大片湖蓝色犹如希腊的海水一样的地毯,我、裂日、ROSA开着“三个土包子进大剧院”的玩笑,开心得好像和这个世界无关。
如果完整的话,我们应该是4个人,少了EMMA,彼时她还在北京,但很快就要去美国,一个月前我们刚刚在上海腐败过,算是提前为她送行。我们总是爱看Sex and city,desprate housewife 一类的片子,然后觉得我们自己也好像是和她们一样的4人团体。我们从没什么可骄傲的,除了有这几个好朋友。
作为一个乐盲的我,那一天之前根本没有听过ABBA的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觉得这部音乐剧很好看,甚至记住了其中几首歌。SOS,Dancing queen,Mama mia。我承认,在我看来最好听的段落不是这几个,但"you are the dancing queen, young and sweet, only seventeen"的确感动到我了。在这个需要为工作为将来为那么多事情担忧烦恼的时刻,回忆起17岁那年的初次相遇。第一次离家千里的我们,在走进学校的那一刻,想必都有些心凉。2000年的梆子井还没有通地铁,学校把报道的程序做的很不人性化,矿大还没有合并过来,新生都不能住校内,要穿过布满水坑和腐烂树叶的泥土路,住进招待所改建的宿舍。于是在越来越惊愕越来越郁闷的时候,推开宿舍门,看见即将一起生活的陌生人……到现在我还能记起和每个人打招呼的情形,拘谨又茫然。那时候自然想不到后来的种种事情,更想不到最后大家都不在一个城市,当然也不会想今天我们还能不断创造聚会的可能……17岁,我们的生活真的像一张刚刚展开的白纸,这个比喻很俗,但事实就是这样,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太多的新鲜事物去发掘,无论做什么都不需要考虑后果。
而时间以加速度通过,毕业的时候我们还在一起回忆那些笑过哭过闹过疯过的日子。到现在突然间8年都没有察觉的过去了,我们甚至连过去的细节都不愿意去回顾,现实的烦恼在每个人心头压着,回忆美好却无济于事,每年有几次相聚的机会都很难得,都想珍惜这短暂的时间却常常还是起争执。第一次分开的时候,也不过是北京和上海两地,而现在却已经是上海、南京、洛杉矶,以及其它可能的地方……
今年的7月,EMMA从洛杉矶回来,我们再次聚齐在上海。为了这次聚会,四个人吵了1个月,最后才安排好这两天的时间,有4个人的没有争吵的两天。我们打麻将、洗脚、聊天,就像从前我们看电影、谈话剧,拍照片一样的自然,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要安排好每一分钟,因为能一起做这些简单的事情,好难,好难。
去年看音乐剧之后,就知道Mama mia要拍电影,大牌云集,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Colin Firth,这个我看过的最好的MR Darcy。无论是MR Darcy,还是MR Big或者其他什么样的男人,我想从17岁开始,或者更早,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完美想象,而现实就一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不靠谱的梦想而已。这么些年的起起伏伏,变化的那么多、那么远,看大家身边的人来人往,早已经习惯和淡然了。好在我们还都在,每一年我们都还有相聚的期待,即使我们还是一次次的吵翻了天,一次次地发誓说再也不理对方。
2 ) 相关影讯
幕后制作:
一个梦想的实现
追本穷源,《妈妈咪呀》中所讲述的那个故事,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制片人朱迪·克莱默一直在积极地与阿巴乐队(ABBA)的班尼·安德森和比约恩·奥瓦尔斯碰面商讨,就第一部与其乐队息息相关的舞台剧《国际象棋》进行了大范围的剖析,克莱默表示自己被里面所蕴含的力量深深地感动了:“毕竟,是阿巴乐队创作了《舞会皇后》,而如今它已经成为现代最伟大的流行歌曲之一了。”克莱默受到了他们歌曲中的戏剧风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决定重新筹备一个舞台剧,不仅仅能够收录阿巴乐队的音乐,还能利用场景的安排,赋予其一个全新的故事形式。比如说阿巴乐队具有最特殊意义的《胜者为王》,通过堂娜这个角色的倾情演绎,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还有原名为《我的故事》的一首伤感歌曲——堪称阿巴乐队有史以来最具突破意义的作品,同时也是这个乐队在美国当之无愧的 Top10之一,则是让观众的情感尽情地宣泄的一种媒介。
尽管《妈妈咪呀》的内容,与阿巴乐队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以及其成员和乐队的历史无关,但最初的时候,班尼·安德森和比约恩·奥瓦尔斯显然并不想趟这个“浑水”,总之就是怎么说都以摇头来代替回答。然而制片人朱迪·克莱默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物尽其用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进行游说,劝说这两个人同意他们的歌作为整个舞台剧的基本……直到1995年,克莱默的坚持不懈终于得到了回报,两人点头应允,但前提是克莱默必须得提供一个好的故事本子,足以承载这些经典的歌曲,于是,克莱默转变方向,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寻找一个天分傲人的作家,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两年……1997年,克莱默认识了编剧凯瑟琳·约翰逊,也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那个具备着惊人的才华和情感的合适人选。
朱迪·克莱默向凯瑟琳·约翰逊简要地概述了一下自己的要求,同时还对约翰逊解释了一下,阿巴乐队是如何同时捕获两个完全不同的年龄群体的喜爱的,因为他们的歌既有像这种适合年轻人、充满了俏皮和天真的《亲爱的》以及《舞会皇后》,也有更加成熟、极度反思、情感丰富的歌曲,比如说《胜者为王》和《懂我懂你》,所以克莱默坚持认为,阿巴乐队的歌曲里本身就蕴含了一个能够吸引几代人的故事。
另外,朱迪·克莱默还感觉到,凯瑟琳·约翰逊似乎认为比约恩·奥瓦尔斯的歌词里面暗示的主题皆是一些与婚礼和假期有关的东西,克莱默回忆道:“我告诉约翰逊,必须要忘记这些歌,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没有了这些歌,你的故事一样精彩,一样打动人心,而她确实采纳了我的建议。”
音乐只是一种渲染气氛的手段
对于凯瑟琳·约翰逊来说,为了这部舞台剧,她需要着手准备大量的前期工作,还将从A到Z仔细阅读阿巴乐队所有歌曲的歌词部分,作为这一切的一个起点…… 约翰逊知道自己不得不建立一个游离于音乐之外的独立故事框架,之后才是歌曲的有效选择,来加强剧本的表现力度。随后,约翰逊还意识到,她必须得时刻留意自己所选择的阿巴乐队的歌的曲速,它们的出现要完全符合故事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时的节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凯瑟琳·约翰逊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成果,最终她创造了一个暖人心房、令人振奋的好故事,讲述了两代女人不同的爱情观,以及轻率的爱和成熟的爱所产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然后再在中间穿插了友谊、身份的注解以及愿望的达成…… 约翰逊和朱迪·克莱默一致认为这样的内容设定肯定能够在所有人的心中引起相应的共鸣,对任何年龄段、不分男女、不论国籍,都能产生一股不容忽视的吸引力 ——就像阿巴乐队的歌曲所达到的效果一样。
有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剧本之后,朱迪·克莱默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物色合适的导演人选,她竟然成功地说服了在戏剧界非常受人尊敬的歌剧导演菲利达·劳埃德加入进来。看过剧本之后,就连劳埃德也禁不住为之着迷,不过他关注的可不仅仅是阿巴乐队的歌曲,还有整个作品中那难得一见的沉静气质,劳埃德有条不紊地总结道:“如果不提前声明,甚至就连班尼·安德森和比约恩·奥瓦尔斯本人也觉察不出来,这是一个根据他们的歌曲创作出来的故事。”
在整个制作的过程中,阿巴乐队和舞台剧工作组走得最近的是比约恩·奥瓦尔斯,他回忆道:“所有的事情都改变了,歌曲有的被接纳,有的被舍弃。我还清楚地记得,凯瑟琳·约翰逊真的了解我们的每一首歌、每一句歌词的含义,要知道这里可有上百首歌曲呢……而他们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改变它们,而是融合它们。”
至于班尼·安德森,则是到了这个舞台剧第一次试演的时候才出现在剧院里的,他说:“我觉得,走进剧院的观众可能要被彻底地震撼住了,因为无论你之前是怎么想的,看完剧之后,都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妈妈咪呀》的奇妙之处。歌曲的运用非常棒,以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起到了连接上下文的重要作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我一下子就被凯瑟琳·约翰逊创造的一切所倾倒了,她现在可是我的偶像。”《妈妈咪呀》第一次面向观众正式登上舞台,是在1999年4月6日,地点是伦敦的爱德华王子剧院……到2005年6月,这部舞台剧正式公映第1000场,是百老汇中“寿命”最长的一部。
《妈妈咪呀》在伦敦公演没多久,就有数家电影公司表示愿意投资将其改编成电影……最终,由汤姆·汉克斯与加里·高兹曼合办的Playtone电影公司,联合朱迪·克莱默的 Littlestar公司,共同担起了改编影片的重任,身为制片人的汉克斯回忆自己当时看舞台剧时的情景:“差不多从第12分钟开始,我就已经和其他观众一起站起来,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另一位制片人高兹曼则表示:“将这部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一定要捕捉到这个故事在舞台上时所爆发的气氛、能量和灵魂,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保证带给大家一部伟大的电影。”
花絮:
·《综艺》是这么描述《妈妈咪呀》的制片人朱迪·克莱默和编剧凯瑟琳·约翰逊的:"当她们一起制作舞台剧的时候,还是如此地一文不名,有的时候还要忍受来那个来自于瑞典的阿巴乐队的责骂……可现如今,她们已经成为英格兰最富有的两个女人了。"
· 影片的片名也来自于阿巴乐队的一首单曲……舞台剧版本的《妈妈咪呀》于1999年4月6日在伦敦的爱德华王子剧院首演,随后转战北美,第一次公演的时间是 2000年5月23日,地点则是皇家亚历山德拉剧院。之后原班演员人马又来到旧金山进行巡演,并分别在洛杉矶和芝加哥待了一段时日,其中饰演堂娜的路易丝·皮特耶(Louise Pitre)和苏菲的扮演者蒂娜·麦迪乾(Tina Maddigan)还以她们出色的天分受到邀请,在百老汇的版本中继续出演相同的角色,并于2001年10月18日在冬日花园剧院正式拉开序幕--那里也是音乐剧《猫》以前的大本营。目前为止,这部舞台剧已经在美国超过140个城市中巡演过了,同时还去了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进行交流演出。
·导演菲利达·劳埃德也执导过这部舞台剧在百老汇时的版本。
·曼迪·摩尔、阿曼达·拜恩斯、瑞秋·麦克亚当斯和艾米·罗森都曾是苏菲这个角色的后备人选。
· 《妈妈咪呀》是第一部在位于松林制片厂中新007电影的摄影棚里拍摄的影片,在《007:大战皇家赌场》之后,这里着了一场大火,如今所有的场景都已得到修复。现在,这个占地59,000平方英尺的全新布景,将会为影片中所有关乎晴空下的希腊的场景进行服务,包括音乐元素和舞蹈部分。
·班尼·安德森,阿巴乐队的前成员之一,是影片中许多歌曲的作者,他将梅丽尔·斯特里普称之为"一个奇迹"……斯特里普专门去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为歌曲《胜者为王》进行录音,而且是一遍通过。
3 ) 换回青春的咒语 妈妈咪呀
世界疯狂了,两度捧得奥斯卡小金人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扔掉了《The Devil Wears Prada》里的Prada,脱掉了《The hours》里的中性大衣,穿着背带工装裤,松散着凌乱的头发,和007布鲁斯南在爱琴海的美景中深情对唱了。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很多人盼了半年的《MaMa Mia》影片中的噱头,那就大错特错了。早在1999年,音乐剧《MaMa Mia》从伦敦首演开始,这部采用了瑞典国宝级乐队ABBA乐队的、上世纪70年代风靡世界的20多首经典歌曲,串起温馨感人家庭趣事的音乐剧,就疯狂席卷了20多个国家,130多个大城市,更是获得了“首部音乐点唱机式音乐剧”的美誉。ABBA乐队的经典歌曲,是这部音乐剧持续受到热捧的法宝。
爱琴海纯粹的蓝,浪漫至极的白屋,对希腊蓝与白,光与影的美好期盼,没有被枪版和17寸的电脑屏幕破坏。影片开头本应波光粼粼的爱琴海夜景,因为枪版而显得昏暗无比,还好一首动人的《I Had a Dream》可以抚平失望情绪。之后在《gimme!gimme!gimme!》、《Honey, Honey》《Money, Money, Money》和《Mamma Mia》的歌声中,各位大腕演员断断续续出场,在欢快的气氛中也了解了故事梗概:单身母亲丹娜在年轻时曾与三个男人产生感情,20岁的女儿苏菲亚在自己婚礼前发现了母亲日记本中的秘密,并且偷偷给三个都有可能是自己父亲的男人寄去了邀请卡。婚礼当天,三个男人的同时出现,让丹娜不得不“Mamma Mia”,惊讶、尴尬、误解、伤感,都融解在ABBA或欢快或舒缓的歌曲中。虽然旧时恋人的出现让丹娜惊慌,但是闺中密友的到来,也让她们一起回到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舞会时光,姑娘明媚的脸庞、耀眼的装扮、犹如涂过橄榄油的肌肤,都散发着青春的魅力,《Dancing Queen》《Super Trouper》也点燃了悠然小岛的激情,小姑娘、胖肥婆的伴舞让电影的喜剧色彩更加浓重。59岁的梅丽尔边唱边跳的卖力演出,让人折服,小金人不是谁都可以拿到的。梅丽尔和布鲁斯南的《SOS》深情对唱,还是很惊艳的,虽然布鲁斯南的一脸严肃让人有随时可能掏枪的错觉,虽然沙哑的声音差点就糟蹋了这段戏分,还好黑T白裤老而弥坚的绅士形象已在心里根深蒂固。“达西先生”科林.费尔斯在小船上抱着吉他的自弹自唱,也依旧风度翩翩。
一些评论说,如果没有ABBA的经典金曲,这部电影毫无亮点。其实作为观众,寻找亮点不是初衷,投入的欣赏,接受故事里的喜怒哀乐,而且看《MaMa Mia》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情不自禁的跟着摇摆已不很灵活的腰身。《MaMa Mia》唤回青春的咒语,每个人心中都会喊出的“MaMa Mia”。
4 ) 短评写不下所以。。。
梅姨在女儿婚礼前回忆从前,她们在床上笑闹的那一幕就跟我和我妈一样,或许那是母女相处的经典故事吧,我和妈妈也曾分享所有秘密。听到她唱以为时间还有很多,其实还有好多想一起做的事没有做的时候哭了,妈妈也说过同样的话。孩子成长和离开的速度总是超乎父母想象。
比起几年前有不同的感触,之前只是当作一普通喜剧片罢了。第二次看深深被歌词打动。很喜欢里面的女人在不同年龄面对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态度。年轻的时候拥有美貌、爱情和了解世界的心,自己当自己是dancing queen,绽放异彩。挫折来的时候也不抱怨,承受就是了,做当时认为对的事。哪怕年纪大了,看上去也总是强韧和有热情的,追求着美和爱情。
最赞的是梅姨在悬崖边对布鲁斯南唱的那段,二十年前的心痛、不甘和委屈,在那一刻宣泄出来,随风飘去,只剩遗憾如阴影投射心中。我觉得如果就在这里结尾也不错。
5 ) 用爱弥补命运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喜剧,但我觉得《妈妈咪呀》真正动人之处在于时间的无情与爱的力量。
“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就算朝夕相处的母女,也没有办法懂得彼此,为了不伤害对方,互相隐瞒猜测,却误会重重。
Donna作为母亲,不想让女儿知道真相会伤心,因为她自己也不确定Harry,Sam,Bill三人谁是Sophie的父亲;
Sophie想找到自己父亲,想给母亲一个惊喜,又怕勾起母亲心事,悄悄地邀来三人,安排在工具间里。"My mom doesn't know that I know."
现在的我年轻,十分理解Sophie的心理,对于自我的不确定感,对岛外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对母亲的义务感……我成年了,但我还未长大。我是我的,但又不止是我的。
也因为年轻,对于Donna,我看见的关键词是“改变”。昔日摇滚组合的叛逆少女,青春在时间的洪流里流逝。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为女儿梳妆打扮时那首The Winner Takes it All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all the time
Do I really see what's in her mind
Each time I think I'm close to knowing
She keeps on growing
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 all the time
时间在指缝中流逝
我试图把握每一分钟
感觉时间在指缝中流逝
我真的了解她吗?
每当我接近想了解她时
她一直在成长
时间在指缝中流逝
歌词隐约让我想到了《忧郁》里安琪那首诗——“错过了他们的成长就像错过了四季的变换/错过了春天的玫瑰花开/也错过了冬天的雪花飘散……花儿不断开了又谢/开了又谢/而我的人生依然寂静如死水。”不过感谢老天,Donna的人生是丰富的,Sophie也将揭开新的一页。
一度沉浸电影中,用现实的思维思考,担心混乱的局面会难以收场。幸好是电影,一个持久出现的主题挽救了解不开的命运,用爱。三个昔日情人,三个父亲,婚礼上Harry,Sam,Bill的同时起立让Donna瞬间瘫倒,更让Sophie尴尬万分。编剧的智慧是,每个人都爱Sophie,以能成为她的三分之一父亲为荣;而二十年前的Harry和Donna是一个误会,一个时光逝去但仍可弥补的误会。那么,就把女儿的婚礼变成母亲的婚礼,让Sophie趁年轻与Sky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世界。
也许,等我到了Donna的年纪,我能理解Donna,理解母亲抚养孩子的喜悦和担心,以及放飞孩子的不舍。也许等到那时,我才会理解自己的母亲。
6 ) 为什么值五颗星
给出第一颗星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COPY不走样的电影,是我见到的from stage to show的完美移植。MAMMA MIA是我在伦敦看的十几部show中间票价最高的一部(花了我54英镑,相当于我一周的生活费),当然,也是最棒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从头到尾,体现了对舞台剧100%的尊敬。无数个场景和细节,让我一次次回忆起舞台剧,Donna在床上狂跳+劈叉,Bachelor Party上众演员欢快的群舞,小黑毛孩和Rosie的调情,和舞台剧中是一模一样的。开头是一样的I have a dream,连结尾谢幕的老姐妹组合重出江湖也是一样的。我至今记得,伦敦PRINCE OF WALES THEATRE中全场起立,一起跟着慢摇的场景。我可以想象,在某个电影院里,一定会有同样的场面。
第二颗星,给电影中“It's very Greek"的外景。蓝色的海水,白色的房子,金色的海滩。特别是那座建在山崖上的教堂,简直就是浪漫的代名词。当Sophie和Sky在牧师前站定,背后是一轮落日,这是舞台剧无法比拟的。所以,在舞台剧中,当Sophie和Sky离开小岛时,舞台中央也是升起一个大大的LED月亮,让两个人的剪影融入进去。而电影则选择了夕阳,两个剪影,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都是同样的精彩。
第三颗星,给three possible fathers。我开始还以为他们仨都是配口型假唱,后来才发现人家是真唱,而且三个无一例外,都是舞台剧演员出身。Stellen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干过,Colin土生土长的伦敦人,对他的评价第一句就是a classically trained British theatre actor(资深英国舞台剧演员),Pierce做007之前,11岁就从爱尔兰去伦敦了,也是在West End混大的。007也好,Darcy也好,这次都是重操旧业,老调新唱,熟门熟路。难怪Colin背着吉他唱Our Last Summer时,那是怎么一份羞涩的青春情怀啊。Pierce的一曲SOS对唱,也是深情款款。
第四颗星,给Meryl Streep。奥斯卡两届影后,创纪录的14次奥斯卡提名,看来不是空有虚名。从一开始天台上的独舞,可是大旋转加悬空,非常人可比,Dancing Queen非她莫属。上部电影还是Prada满身,这次却工装裤素面朝天,照样星味十足。
最后一颗星,我给这部电影的官方网站---
http://www.mammamiamovie.com/main.html。和电影一样动感十足。
7 ) 相当男性视角,给爷看笑了
虽说没必要严肃地研究一个歌舞喜剧的故事逻辑,但本片实在太过男性视角,对音乐剧的改编也不那么出色。
多么理想的状态,年少作乐,中年平静,还能再和旧情人把手言欢,龃龉已不重要,剩下的只有美好回忆。
非常男性视角的一部电影,唐娜兼具了家庭主妇+荡妇两种角色,男人眼中女人唯二的两种角色。两位一体的她是最完美的存在。
她一个人坚强养大女儿,面对不负责任的三个男人,经年见面仍是心动难平(类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相当男性视角的兴奋意淫。
男人们不需要负情感、家庭、生儿育女的各种责任,却青年时畅快享受青春,中年时享受家庭温暖。
唐娜简直王宝钏美国分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帮一个男人照顾老姨婆,还帮另一个男人实现民宿梦想,男性眼中完美的忍辱负重家庭主妇。
大团圆结局真是把我看笑了,三个男人一定都要有好结局,国家包分配女朋友。一个与唐娜破镜重圆,一个分配给唐娜的母单闺蜜,一个居然还毫无征兆地变了性取向。
8 ) 今天在影院看了
虽然情节有点好莱坞化,不过,音乐歌舞剧本来不就应该热闹非凡妙趣多多高潮叠出吗?影院里,后排一名大叔在黑暗中笑得四座侧目。也许,他是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光荒唐事吧。
故事拍得稀烂,只能听歌,气氛真是太欢乐了~~~
from stage to show,perfect.dear mr.darcy palys as gay!god!
爸爸一词代表无限可能。
居然现在才看。。可是你们都不知道阿巴脑残粉心情多么复杂!!!!!!!!!!!!!一边听到每首歌都热泪盈眶(literally!!!!)一边好多人特别是布鲁斯南一开口我就想掐死他们!!!!!歌舞片只顾堆星光请滚粗好么!!!!!!!Colin和Skarsgard叔唱的还好可是戏份又少!!!气死我了!!!!
''meryl, mama mia. We were in greece, we danced, i was gay, we were happy.'' -Colin Firth。笑死了,科林的唱歌好好听!
我!恨!女!主!三个长腿爸爸一个是007一个是kingsman还有一个是四哥他爸,然后自己再嫁给钢铁侠他爸,赢了!赢得够够的!
热闹又欢腾。重看才发现原来站在梅姨身旁的正是Christine Baranski大人啊!!中老年团各种亮眼,梅姨的爱情戏(末了还非得让007露一下肥肉)辣眼睛但足够好笑,Colin叔竟然是性感担当--反倒是两位年轻男女主角各种没火花也唱跳不得。跟着ABBA的歌赏着希腊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听说有续集?我等!
COLIN FIRTH 亮片舞衣閃亮亮
折腾了整整一集都没找到爸爸,太失败了。就不可以学学我国古代的滴血认亲吗?
好欢快的电影
省掉了一些小细节,不如音乐剧好笑,不过还是不错的。就是看着英俊的人垂暮很残酷。
如今你将离开,忧愁总是挥之不去,以及那丝丝内疚敲打着我的心,我们计划的美丽冒险,和我想带你去的地方,有些已经实现,但大多成了遗憾。而我怎麽想也不明白,你总是从我指间悄悄溜走。我希望时间定格,留下美好的回忆……
作为电影来说,很令人失望。
六星六星!
特别前来围观“女魔头抽了,007抽了,达西先生也抽了”的神片。本来以为会出现三个老帅哥大乱斗的欢乐乌龙场景,结果最后居然变成了布鲁斯南叔的个人秀,他那破锣嗓子和长发火星人造型差点儿没把我乐晕过去。Colin comes out to be a gay,抓狂中……
老梅姑疯狂起来也魅力不俗~从头笑到尾,太开心了这片子~~唱吧,跳吧,生活吧!~虽说故事有点荒唐~补充一句:希腊真他妈美!
女魔头抽了,007抽了,达西先生也抽了……这片真热闹,一干大牌集体抽风,只怪我本身实在对歌舞片兴趣不大啊~~
哦 我的爱琴海婚礼!
DRAMA+DISCO
对歌舞片没有抵抗力,更何况ABBA的歌还那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