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玛格特最后化妆间里的那场哭戏太动人了,内心的苦涩和悲恸一次次冲破控制力的防线,面部肌肉的每一次抽搐都好像是残喘的困兽在和命运做最后的挣扎。阶级的壁垒,原生家庭的拉拽使个人与或明或暗的竞技规则之间有种近乎残酷的疏离与冷漠,而这只是社会异化光怪陆离的一个究级角落。 2.很多影评里提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在电影里显得有些突兀,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使用这种手法的必要性,与其说是随心所欲的灵动,不如说是技巧滥用的违和。
I, Tonya看得太让人难过了。整个Tonya的故事,就是一个从原生家庭、两性关系、家庭暴力、阶级分化、性别歧视、行业潜规则到大众传媒的消费文化全方位的,一个女性在社会中可以遭受到的所有不友善和伤害的标本。
这个社会信奉“相信自己”、“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但其实只是个骗局,这些信条只对类似Nancy那样外型符合主流价值观、出生优渥、有私人溜冰场和上千美元比赛服的甜心适用。在这么多条件辅助之下所取得的成功,究竟才华其中占据了多大决定性的因素?而Tonya的经历却证明,才华算什么,就算有天赋异禀的才华,如果没有友善而平等的社会支持,在社会的教条和禁锢之下,根本脆弱渺小得不值一提。
片末历史性三周半回旋跳和拳击赛慢镜头的穿插闪回处理得非常巧妙。同样都是凌空旋转,一个是创造历史的辉煌一刻,一个是狼狈得被打飞在地,人生的巅峰与低谷莫不相似,在场观众的起身欢呼,亦是历史的重叠。其实,看客从来都只是为好戏连台欢呼,根本不在乎台上的人与背后的真相。三周半的跳跃对Tonya来说,是自我肯定的重大突破,尽管人人认为她做不到,但她向全世界证明,别人不敢尝试也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但这些,其实旁人并不在乎。
有人说电影似乎是在“洗白”Tonya,我并不认同。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Tonya的职业生涯彻底毁了,所谓洗白了又有何意义?更何况,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还原袭击Nancy事件的真相,或者还谁一个公道。只不过是,一个承受了那么多伤害、攻击和失败的人,一个被社会捧上天空,肆意围观揣测,随意攻击标签,又无情抛弃的女性,当她的声音被大众和传媒盖过那么多年之后,无论是否有失公允,她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倾听。
时至今日,谈起Tonya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提起Nancy,好像Tonya职业生涯的巅峰和坠落都不过是两个劲敌之间的角力。在俗套的叙事中,Tonya的生命中不能没有Nancy,而Nancy也不能少了Tonya的存在,就好像每个故事中,总要有一个人人喜爱的正派角色,一个人人憎恶的反派角色,这样才有嚼头。所以,人们不断回顾品味袭击事件,采访当事人,找爆料,不过是一再咀嚼,究竟这出戏的反派是谁?究竟Nancy是无辜的小白兔?还是装模作样的白莲花?Tonya究竟是心狠手辣的大boss?还是无辜受牵扯的牺牲品?
电影处理得最佳之处,就是摆脱了这种八卦式的视角,彻底淡化了Nancy在故事中的角色。因为,Tonya的故事,Tonya的人生,只是她自己的,不是供看客消费的狗血剧情。女性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彼此中伤一向是大众最受落最热衷的,但导演直接告诉大家,人生不是女子拳击比赛,围观女性之间互殴,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
Tonya的人生,不正如拳击台一样?从出生开始,母亲、前夫、花样溜冰协会、媒体、舆论、整个社会都一次又一次地给出重击,即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得不停反击。生于此世,身为Tonya,别无选择,挨了拳头,就要揍回去,被打趴下了,也要站起来,鲜血溅了一地,不要哭,勇敢地走下去。
真没想到这么好看呀。。。
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刻,对我,全程高能。。。
我预告片都没看过,前半小时以为是个喜剧片,但看到最后,非常非常伤感。。。
人是得有多坚强。。。
破碎的家庭,离家的父亲,变态暴躁的母亲,后来家暴+智商二货的老公,傻逼透顶的保镖。。。
就这样,连高中都没毕业,没受到什么良好教育的Tonya,还拿了全美花样滑冰大奖,杀进奥运会。。。
电影当然不会讲太多训练的事,但只要接触了解一些竞技体育,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拿名次,曾经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可见背后付出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努力和拼搏。。。
如果故事戛然而止,那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最终却是最讽刺、最荒谬、最难以置信的方式变成了“美国噩梦”。。。
最搞笑或是让我感慨的是,这些都不是编的,都是真事。。。
拍得好,演得好,每个角色都挺神还原的。。。
反讽、自嘲、高级黑,全片随处可见,使用叙事技巧也丰富,导演相当有才华。。。
但最后五分钟,导演在克制中,给予了这个人物最大的悲悯心,我被深深打动。。。
推荐给每个觉得自己生活或多或少正在经历不如意的人。。。
这部电影导演手法的精彩,如同三块广告牌编剧的精彩,他打破了传统体育励志人物传记电影的俗套,甚至大胆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对着镜头跟观众沟通,而让人不厌烦。。。
这部电影与三块广告牌,在过去一年,无疑是对我的创作启发最大的两部。。。
作为电影创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在强大共情基础上的“悲悯”之心,可以让你超越一切窠臼,发挥最大的潜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再次鼓掌,为导演编剧,也为Tonya Harding...
2022.1.26更新: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2018年的时候 我曾经去到过韩国平昌 亲临冬奥会比赛现场。那是我第一次去奥运会现场。是的,我没有去过夏奥会,而是第一个就去了冬奥会的现场。虽然17年的时候也到过小城江陵(平昌冬奥会的冰上项目举办地),但奥运会的气氛是很特别的。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场景。在冬季的海边小城江陵,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本就不大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挤着各色的人们。各国的选手、教练和奥委会的官员们在你的身边围绕。只是下车往场馆走的那一路,就可以遇见几十种穿着不同国家代表队服装的人。大家会彼此微笑点头,空气中洋溢着融洽又和气的氛围。虽然天气很冷,却总有阵阵暖流。江陵冬天的海还是碧蓝碧蓝的,清透的泛着孔雀绿,洁白的浪花裹着细沙温柔的冲刷着沙滩。那不像是北国冬天的海,倒像是哪个热带岛屿。天空那样澄澈,虽然寒风刺骨,阳光却依旧耀眼,而海水清澈见底,让人恍惚。沙滩上到处都有奥运的五环标志和各个国家的旗帜,还有拿稻草扎起来几米高的现代雕塑,闭幕式结束后会被付之一炬。类似火人节。人们争相和这些纪念物拍照,在海滩上大排长龙。排在我前面的是五个穿着荧光粉色日本队长运动服的选手。因为我很爱羽生结弦,所以可以轻易的认出那是日本队的队服。后面就排着俄罗斯队的选手们。现场还有各个国家的媒体穿梭来往,也有大大小小的赞助商展览活动,最大的那个亭子是阿里巴巴的,展示了很多为冬奥会量身定做的高科技产品。
和夏奥会的严肃紧张不同,冬奥会更像一个大party。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狂欢,畅饮。在洁白的世界里忘却了真实世界的烦恼。而我不曾想过,那是美好时代的倒数计时,那时我们可以随时去到地球上任何想去的地方,和所爱的人们相聚的最后光景。我永远忘不了海边飘雪的江陵小城,和朋友们围坐在暖炉前的那一次炖鱼火锅,以及那一年,那个冬天,奥运会所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
遗憾的是,我们本来可以,奉献给世界一次精彩绝伦令所有人难忘的奥运会,当然他一定也会是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没有机会参与冬奥这个大party的快乐。世界笼罩在阴霾之中。但我仍然希望,冬奥会可以圆满,快乐。就算不能亲临现场,仍然能够将冬奥的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我永远爱冬季运动,因为他热情,洒脱,自由。我想Tonya也一样。
那些因为这部电影而来的你们,诚挚的推荐大家,都去领略一下冬奥会和冬季运动的风采。你们一定会爱上。
2021.8.9更新:夏季奥运会落幕了。让我们期待180天之后的北京。冬季奥运会。花滑美人们在这个夏天也帮yxh和up们扛了不少KPI
2021.6.23更新: 最近营销号好像又在推这部电影是为什么🙀🙀🙀
————以下是17年写的————
看了四年花滑,现场比赛看过不下100场。几乎见过所有现役仍在花滑世界中滑冰的世界顶尖选手的演出。(好像就差高桥,金妍儿见过真人没见过滑冰。)聊一下这部电影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 这个世界充满了潜规则,花滑几乎把这种潜规则发挥到了极致。 大约是由于花滑是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冰上形象”成为了这个被少数精英(裁判和他们幕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有选择性的控制的内容。如果你不符合某种模式,那么只有被淘汰。精英们控制的手段繁多,随后一一道来。 1 你必须是养尊处优的公主 花滑训练费高昂,花费不菲。因此大多数花滑选手都出身自家境殷实的精英阶层。(我国选手除外) 而电影一开始Tonya的采访便称自己是Red Neck。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 而小Tonya对爸爸说她在学校被叫做White Trash,白人垃圾。这也是美国社会常有的对处于底层阶级的白人的侮辱性称谓。 相应的,Tonya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之后,她妈妈教她在那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个行为又从侧面证实了她确实就是被精英所鄙视的“下等人”。她妈妈的行为从始至终都十分粗鲁,粗口,暴力,抽烟,从事体力劳动。这些都被美国精英阶级的白人所不齿。因为代表了美国形象的WASP们一生最崇高的信条就是Decent,简言之就是装逼。而Tonya从小就与Decent绝缘。 同样因为必须显得有钱,每个滑冰的女孩儿都有一件裘皮大衣。Tonya爸爸为了让她也有,便到森林中打猎,自己手工缝制了一件裘皮大衣给Tonya穿上。但是这件大衣在冰场遭到了嘲笑,Tonya以竖中指作为回应。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她与Decent毫无关联。 她不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她是出身低微的穷酸女。 2 你必须是位女人中的女人 花滑世界的逻辑一向是,最顶尖最被裁判认可的女选手几乎仅有两种:可爱又柔弱的少女,或性感又妩媚的熟女。 利平斯基是前者,关颖珊是后者。
浅田真央是前者,金妍儿是后者。
不巧的是,Tonya哪个都不是。 她既不纯洁无邪楚楚可怜,也不千娇百媚妖娆温存。她几乎虎背熊腰,大大咧咧。她甚至不算美貌。 电影中15岁的她,甚至留着中性的短发。因此当Jeff对她说你很pretty的时候,她竟然被突如其来的夸奖感动了。 3 你要穿着得体 电影中Tonya对裁判发火质疑他们打分不公平那里,裁判说你也必须有好的presentation。Tonya回敬他们我没有5000美金买衣服,所以这套衣服已经不错了。我认为挺好看的。而她的教练戴安也一直要求她穿怎样的衣服,做怎样的行为。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符合花滑中对选手既有形象的那一套逻辑。 但是Tonya苦于经济问题,也苦于出身的审美问题,几乎无法穿着得体。而她的对手,南希科里根(虽然也是个Bitch吧)却优雅迷人。几乎所有顶级花滑选手都在演出服上面大下功夫,外形绝对是花滑选手实力的一部分。 4 你是要代表USA形象的人 Tonya一直苦于裁判对她不公正的打分,在一场赛后跑去追逐美国冰协的官员(or裁判or技术专家or主裁),追问他为什么自己技术这么过硬却不能得到公正的评判。裁判无奈之下对她说,因为我们不能让你去代表美国的形象,看看你自己的样子。他代表了花滑世界对Tonya的评判:你不够资格代表美国。 Tonya,一个出生在红脖子白人阶层的丑小鸭,行为粗鄙,审美粗俗,这样的skater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主流花滑界的认可。可她偏偏不服输,一次次用自己的实力与这个世界对抗。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这个花滑界的错误与花滑界的正确狭路相逢,直至发生了那件惊天大丑闻。于是花滑界的那些话事人们,迫不及待的抓住这次机会把她逐出花滑世界。她被终生禁止参与与花滑有关的任何活动。 这件丑闻如今在花滑界内部,仍然被常常提起。在花滑的粉丝中,这个故事被演绎了千百回,真相如何已经无法分辨。如今,人们对Tonya的态度,仍然嘲讽多过同情,不齿多过理解。因为她是一个,与花滑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她闯入了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如今的花滑世界,仍然充满了王子公主,少女骑士。Tonya仍然毫无立锥之地。 而顶级的Skater和普通的skater之间的差距还是跟Tonya和Nancy一样大。Tonya需要在业余时间打工来维持自己滑冰,她甚至还得到公开的冰场训练。而Nancy则有自己专属的冰场,像Tonya所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如今顶级的花滑选手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甚至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他们几乎永远一个人训练,教练只不过是他们的雇员。冰协的官员给他们跑腿,甚至连国际滑联的规则都会被最有影响力的花滑选手左右。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甚至和政客谈笑风生。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消耗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同样的(因为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年入百万美金,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 而普通的skaters常常需要在白天做教练教小朋友,才能支付自己的滑冰费用。许多花滑选手都不得不靠家庭资助,或者募捐才能继续滑冰生涯。 花滑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撕下艳丽外衣却狰狞的残酷。 I Tonya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谈论了爱与被爱。看似荒唐,实际现实比这还荒唐百倍还直接百倍。 花滑是部好题材,因为那些明争暗斗,每一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今年是女性电影的大年,欧美有《神奇女侠》《极寒之城》《伯德小姐》,亚洲有《嘉年华》《相爱相亲》,以及《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2016年在印度上映,2017年在中国上映)
女性电影通常是女权主义,讲述女主角在磨难、挫折中逐步成功的故事。
《我,花样女王》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讲述女主角是如何走向失败的。
有趣的是,曾出演DC反派“小丑女”的玛格特·罗比在本片饰演女主角塔尼娅·哈丁,曾出演漫威反派“冬兵”的塞巴斯蒂安·斯坦在本片饰演塔尼娅的丈夫杰夫,而编剧叫史蒂夫·罗杰斯,和美国队长同名同姓。
电影选材自真实故事,塔尼娅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花样滑冰选手,获得无数比赛冠军荣耀,却因为丑闻而走下神坛。
1970年,塔尼娅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一个贫困家庭,并度过了艰难的童年。
母亲拉沃娜的婚姻非常不幸,塔尼娅是她的第四个孩子,是她和第五任丈夫生的。
塔尼娅4岁就开始滑冰,但对于年仅4岁的女儿,拉沃娜不鼓励、表扬,取而代之的是打击、批评,甚至都不允许女儿上洗手间,让她憋着尿训练。
这样的开头让人联想到《摔跤吧!爸爸》,但是剧情走向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和阿米尔·汗所展示的父爱不同,拉沃娜已经上升到了虐待的范畴,她经常打女儿,甚至对着女儿说脏话。
拉沃娜的理由是:塔尼娅在生气的时候才会滑得更好,如果不对她说“你做不到”这样的话来打击她,她就真的做不到。
甚至拉沃娜在女儿比赛前,会雇人来喷她,达到“鼓励”她的效果。
第一次看这个片段觉得幽默,第二次看觉得心塞、无奈。
塔尼娅是在打骂中长大的,不管她表现得再好,母亲从来不满意。
塔尼娅纵然是成为了一流的滑冰运动员,但打骂、打击、批评都是消极的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能力很强,心灵和精神都是残缺的,是不乐观、不阳光的。
更为重要的是,体育界,尤其是花滑界很在乎面子工程,评委给运动员打分不仅仅是看他们滑冰的技术,还要看他们的打扮、外貌、家庭,甚至滑冰技术以外的项目的权重更高。
塔尼娅出身贫困,父母离异,再加上买不起华丽的服装,也没有符合评委审美的外貌,即便是跳得再好也不能得高分,其它的运动员有完美的家庭、优质的服装、讨喜的外貌,即便是滑冰时摔倒了得分都比塔尼娅高。
因此,塔尼娅不得不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她的付出也终于有了收获。
她成为了女子滑冰史上第2位、美国第1位在比赛中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运动员。
1991年,她在美国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奥兰多的全国赛上排名第3。
即便如此,评委仍然对她非常苛刻:“这从来不只是关于滑冰本身。我会否认我说过这些,但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你代表的是我们国家,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塔尼娅回应道:“我没有完整的美国家庭。为什么不能只和滑冰有关呢?”
但是评委拒绝回答她的问题。
于是,塔尼娅选择了妥协,决定为了体育事业,和虐待她的母亲、家暴她的丈夫和好。
为了取悦评委,塔尼娅不得不回过头去找杰夫,而她的滑冰生涯就从此发生惊天巨变。
1994年冬奥会前夕,塔尼娅的对手、家境良好的花滑选手南茜被不明人士打伤了膝盖,而杰夫正是幕后黑手。
塔尼娅对此事并不知情,然而仍然被法院处以3年缓刑、500小时社区服务与16万美元的罚款,并被取消1994年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的资格。
由于此事件,美国滑冰协会对塔尼娅做出了终身禁赛的处分。
后来,塔尼娅只好被迫放弃滑冰,转往拳击、摔角,让人联想到《极速风流》。
请玛格特·罗比饰演塔尼娅是非常好的选择,她在电影中的造型,和塔尼娅本人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2013年,玛格特·罗比在《华尔街之狼》中崭露头角,饰演莱昂纳多的爱人,震惊四座,还提名MTV电影奖突破表演奖。
2016年,她在《自杀小队》中的表现更是惊艳,并且成为了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的动作片最佳女主角。
她原本可以发挥得更好,但是《自杀小队》的影片质量限制了她的发挥,她急需一部优秀的电影来证明自己,而这部电影就是《我,花样女王》。
截止今天,她已经凭借《我,花样女王》提名了至少7个女主角奖项。
由于塔尼娅是历史上第2个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花滑选手,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人来当动作替身,因为在塔尼娅之后,只有6名女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做出这个动作。
为了这部电影,玛格特·罗比花了数月时间练习滑冰技巧,而她的付出也有了收获,本片不仅剧本扎实,摄影、剪辑、视听效果也尤为出色,这和玛格特·罗比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塔尼娅滑冰的片段非常精彩,尤其是电影最后塔尼娅拳击和滑冰的交叉剪辑颇为惊艳。
美国梦是指: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来有很多关于美国梦的电影,《我,花样女王》则是“反美国梦”的电影,塔尼娅坚持努力,最终却走向了失败。
她失败的原因相当复杂,有美国体育界的面子工程、母亲的虐待、丈夫的家暴,还有她自身的原因,比如她不懂得打扮,比如她性格固执、率真、不谙世事,只知道滑冰,不知道讨好评委。
当然,她打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穷,而她的性格也绝非评委给她穿小鞋的理由,因为滑冰技术之外的成分给她打低分,就叫黑幕。
塔尼娅在训练之余还要打工赚钱、受到评委的不平等待遇、受到社会、亲人的迫害……塔尼娅的一生多灾多难,但她选择了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塔尼娅尽管抽烟、说脏话,但是受到了伤害都是自己承担。
塔尼娅从英雄走下神坛的结局,辛苦一生最终没有成功的命运,表面上看似不女权,但内核是无比的女权。
以往的女权电影,往往是女主角奋斗之后走向了成功,这叫“如愿以偿”;
塔尼娅花了20年练习滑冰,却落到终生禁赛的下场,这是“功败垂成”。
你不让我滑冰,我就去拳击,去摔角!塔尼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矢志不渝,越挫越勇。和“如愿以偿”相比,她的“功败垂成”、她走下神坛的结局,使得她的努力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因为这就是现实,因为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因为她不论成功与否也要坚持到底,因为她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因为她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塔尼娅一生从事的滑冰、拳击、摔角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以前滑冰,摔倒了站起来;后来拳击,也是摔倒了站起来,什么都打不倒她。除了她自己,没有人能让她放弃。
并不是要成为大老板、科学家、体育健将才是女强人,女强人可能就是我们身边平凡但不平庸的家人、同事、朋友、街坊,她们不一定有尊贵的身份,但她们就像塔尼娅一样,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在委屈和打击中前行,三十年如一日,化悲愤为力量。
因为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奔跑。
今年的几大奥斯卡热门影片各有好处。可是私底下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部只拿了最佳女配奖的《我,花样女王》 I, Tonya。这部人物传记电影恰恰是反美国梦的,讲述了一个出生底层的,游离在美国所需要的形象之外,靠自己实力说话,却被潜规则打压,终于进入奥运赛场,却被卷入袭击另一花滑选手Nancy的丑闻,最终被美国奥体中心官僚、司法、媒体、甚至普通人民所共同埋葬的天才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故事。
与欧洲比起来,美国人太在意“成功”,所谓的名利双收,最常见的路径有金融经济类,或是体育、娱乐造星类。可是无论在哪个领域追求美国梦,你总要符合这一个领域的特定心理期待。人们口口声声说着要有一个包容型社会,却总给每一个领域设定一个特定的期待样板。
Tonya,一个出身贫穷的正宗美国“红脖子”(南部低教育劣种白人),凭借自己天才般的运动技巧,闯进了一个新天地。可是人们对花样滑冰的传统心理预期是冰上芭蕾,这里的运动员常在古典音乐下优雅地完成动作,这不是一项纯粹的体育运动,除了运动技巧,还要竞赛“表现力”,甚至是考斯腾(服装)的视觉效果。于是与大量经费砸出来的其他选手比起来,连服装都要亲手用缝纫机做的Tonya自然处于劣势。Tonya太单纯了,她冲到评委团前质问,自己滑冰滑得最好为什么却得不到相应的分数,被评委以一种阴阳怪气的语调回答我们还要看表现,也许你没你自己想得那么好。假如Tonya是一个更圆滑和聪明的人,也许她可以乖乖听教练的,好好包装自己,变成另一个人,一个符合大众预期的高高在上优雅美丽的花滑选手形象,就像她的竞争对手Nancy那样。可Tonya就是这个直性子、不肯矫揉造作的Tonya,她这样一个卑微的人,是如此不适合花滑社会的准则,最终总要被人为淘汰出去的。
片尾出现Tonya真人当年的比赛影像,与我们这代人习以为常的金妍儿的性感优美或是浅田真央的娇弱柔美的舞姿不同,Tonya更像一个开心的孩子在冰上手舞足蹈,完成三周跳直接开心到蹦跳呐喊,带着发自内心的欢快,隔着年代与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真诚的快乐。毕竟对她来说,滑冰是她人生中唯一一项能够真正掌控的事情,因此她在冰上是自信的开心的乐观的热情的。这种快乐本身难道不是一种“表现力”吗?可惜那些给Tonya低分的评委对表现力的真正预期是不会出现在明文规则上的,他们不喜欢这个粗糙的形象代表美国形象。虽然Tonya是再真实不过了的美国底层形象,她的实力也足以成为当时花滑世界第一,却刺激到了潜规则下那群精英的神经。
为了夸大戏剧冲突,电影中,玛格特·罗比所扮演的Tonya更粗野,但Tonya真人从相貌到嗓音都更柔和,冰上动作也不像玛格特·罗比所表现得那么生硬,笑起来还憨憨的。不过与事实相同,Tonya一直不受官方待见。
左为演员,右为真人。
Tonya太可怜了,她从来没有被世界温柔对待过。对比一下,媒体把Nancy塑造成公主,把她当狗屎。Nancy被袭击,全美哗然,挨打是Tonya的家常便饭,却没人当回事。美国民众毕竟还是非常买账体育明星的,尤其是Tonya是第一个三周跳的美国运动员,拿到奖牌,终于开始被人民爱戴,可惜这全国性的爱却也不过昙花一现。那桩袭击丑闻是个罗生门,当事人各执一词,Tonya非常可能是无辜的,被猪队友拖累,这可是精英们把她打回原形的好机会,于是她被终身禁赛了,她才23岁啊,一个刚刚23岁的天才运动员的闪光的机会本来还有很多。却可惜社会的秩序制定者,并不允许这样的另类存在。
在庭审上,Tonya绝望到语无伦次,她说,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没有受到过教育,她可以接受一切惩罚,只是不能终身禁赛啊,难道自己再也不能滑冰了?法官根本不耐烦,与当初那些嘲笑她的服装的评委的嘴脸如出一辙,律师也冷静(冷酷)劝她接受(真希望有个古美门律师来帮她),她在法庭上孤立无援地痛苦着。
对Tonya来说,她的人生的全部快乐都在花样滑冰,除了花样滑冰她什么都没有。就像另一部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大提琴家杜普雷一样,杜普雷最后变得歇斯底里怀疑人生,因为如果没有了大提琴,她就不再是她了。这些天才离开了自己的天才的领域,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美国官方、司法、奥体中心官僚全都欠Tonya一个道歉,他们毁了一个以花滑为唯一目的的运动员的一生。
追究这个姑娘悲剧的一生是怎么来的,大概要从出身讲起。近年国内有一个被炒得火热的让人恶心的概念叫做“原生家庭”,就好像一个人的人生中的不幸的所有原罪,就来自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本身不敢苟同,当一个人有强大的思考能力时,家庭绝对不是一切罪孽和痛苦的来源,可惜Tonya从小没有机会接受到爱,因为母亲的冷酷,所以丈夫的一点点温暖就成了她全部的光芒,因此被母亲嘲笑居然嫁给了第一个夸她漂亮的人。母亲也不能说是根本不爱她,至少在贫困的状态下还供她学了滑冰,也警告过她不要跟打自己的人在一起。可是,人生与性格都很扭曲的母亲只会带给她伤害。而丈夫这个人呢,他当然爱Tonya,把Tonya从最初的家庭中救出,最后却也摧毁了她的运动员生涯。
电影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把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像开玩笑一样讲出来,有种老娘过去就是那么惨,又如何的感觉。就像日本电影《讨人嫌的松子的一生》一样,那位一生缺爱的女主角松子的悲惨的一生用一种滑稽的方式被回放。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艰难的生活总是以丧和黑色幽默为基调,回首看过去的生活,过不去的坎儿都显得很可笑,制造无数幸福假象和掩藏在假象下的悲剧的人类社会本身也很可笑。Tonya太可怜了,出生不幸,游离在美国所需要的quality(高级)形象之外,靠自己实力最终还是不行,这个社会不同情弱者。
有人指出印度的阿米尔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讲的都是有天赋的人的成功。那么I,Tonya的意义在于,它不单单是重新披露了花样滑冰体坛史上的那桩丑闻,更坦白地承认,只要没能符合社会圈子的预期,连天才也是会失败的。在普通人在职场上遭遇差别忿忿不平时,在努力追求的目标最终落空时而失望时,你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的运作规则。每个国家都有形形色色的不公正,当少数族裔可以靠play the victim card的方式维护自己时,阶层问题反倒无人问津,导演勇于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指出人们不堪的预期,redneck继续当white trash才对。大量励志鸡汤骗人说不幸的人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可是底层人被牢牢踩在底层,甚至加上踹几脚,你要他们如何成功?一定要重新包装,讨好那个想挤入的圈子才行,每个圈子都不需要另类。
电影播出后,对当年的袭击事件缄默的主角Nancy重新接受采访发话,她说自己当年只是受害者,这是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唯一身份。的确她是受害者,过去同情着她的媒体民众对Tonya拼命发难,现在的民众就反过来认为她是心机婊。可Tonya也好Nancy也好,她们都不过是社会制度下渺小的一员罢了,造成贫穷的是社会,制造痛苦和仇恨的也是社会,人们却总津津乐道当事人的恩怨纠葛。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叹息的电影。
几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引人深思。
Tonya离开冰坛,走上了拳坛,满足人们看戏的欲望,即使再艰难也靠自己一次次站起来。她再婚并当上了母亲,并特别强调,她是个好母亲(She wants everyone to know she is a good mother)。
Tonya的前夫也再婚了,特别有意思的是,新的妻子的名字跟Tonya当年的对手一样,也叫Nancy。
Tonya的母亲跟女儿没有多少联系,据Tonya最后的消息,她现在生活在色情商店后。
Nancy也当了母亲,离开冰坛后参加过舞蹈比赛,后来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1994那一届挪威奥运会,Tonya曾中途退场重新调整鞋子(电影中有还原),与奖牌无缘。Nancy以微弱差距败给了乌克兰选手奥克萨娜·巴尤尔,屈居亚军。各种比赛中,虽然Tonya技术一流,但Nancy的印象分数永远高一大截。
影像资料,1991 U.S.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美国滑冰赛,Tonya首次挑战三周跳成功,这是她最开心的一场比赛(电影中有还原)。
开始了我漫长的寒冬感冒季,周末发烧在家窝了两天休息。在蔫蔫的病态中决定选部励志的电影来瞅瞅,《I, Tanya》,更喜欢《老娘叫谭雅》的中文翻译,而不是温情脉脉的《我,花样女王》这个意译。人物传记一般都非常励志,可这是一部黑色喜剧,一个不一样另类女王——Tanya Harding,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周半跳跃的花样滑冰女王,却因为与丈夫合谋买凶攻击与自己竞争奥运会出赛名额的另一位美国选手而在24岁那年被判终身禁赛。这是一位极具花滑天赋早年就辍学,靠母亲当餐厅女侍应的收入支撑,在公共滑冰场训练成才的花滑女王,情窦初开后与初恋情人的第一次约会都是带着老妈一起的,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她的丈夫。是不是听上去很励志,很有人生赢家的意味?错了,这部剧彻头彻尾地充斥着黑色,Tanya的母亲是位铁血虎妈,有过四段婚姻,酗酒成性,将所有的期许灌注在Tanya的花滑事业上,以虎妈的话来说“我打她会让她很生气,她生气了会滑得更好!”Tanya的丈夫以拳头维系和述说着对她的爱,Tanya每次被家暴时从不会伤心,只是会以牙还牙,在Tanya的道德观里:我妈经常打我是因为爱我,所以老公打她也是爱她的表现。而Tanya将她的人生最终演绎成了外人眼中荒诞的喜剧,一切只因为Tanya来自于被美国白人精英阶层戏称为红脖(Red Nack)的最底层白人阶层,而她从事的却是被视为上流社会的运动——花样滑冰。女子花滑运动员应该是穿着定制的5000💲的漂亮服装,挽着一丝不苟的发髻,伴随着交响乐的旋律,在冰上舒展着优雅的天鹅颈。Tanya却只能穿着自制的粗糙服装,顶着一头倔犟的头发,在重金属摇滚的伴奏下,在冰上充满力量地跳跃旋转。裁判轻描淡写地对Tanya说“不过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Tanya会不解地问大屏幕前的观众“我不是经常被打也没怎样,为什么南希被打一次,全美国都疯了?”最喜欢电影的片段是最后一张剧照所表现的场景,约定俗成每位花滑运动员都要有一件皮草大衣,Tanya的父亲带着她一起在森林里猎了一堆野兔,剥皮为Tanya做了一件皮草大衣。当小Tanya穿着这件皮草出现在训练馆时,周围是一片蔑视的议论,Tanya头也没回,对窃窃私语者竖起🖕️。《I, Tanya》以残酷冷静的态度告诉世界:try and fail, try hard and fail again, try best and fail completely, because you have already lose at your starting point!小丑女加油!希望你今年可以捧起小金人,否则很多人会赞助中指给奥斯卡评委们的。好吧,生病还看这么黑的喜剧,不出所料,感冒加重,我终于可以说一口鼻音隆重的英语了!
她的经历本来非常美国梦,但在她的故事里,正是大众对美国梦的定义,毁了她的一生。它的每个环节都很优秀,特别是剪辑和剧本,这部电影想要的表达的让人觉得很复杂,是童年毁一生,女主角自身的性格使然,还是遇人不淑,嫁了个渣男,还是体育世界的潜规则和偏见,原因确实“非常矛盾,非常真实”。
红脖出身,女性被施暴,一个黑点毁掉整个职业,这片简直踩中了当下所有的热点话题,母女的表现太亮眼了。伪纪录片以及打破第四面墙的形式看似突破,实际上在大空头之后这个花样也有被滥用的嫌疑,中段人物的塑造也不够好。另外全片的“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还说“不存在真相”,洗白姿势不要太难看
3.5 合格的娱乐片,剪辑和镜头组合炫酷,演员也很卖力,罗比很不错。但是我希望看到不止是目前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倒霉红脖女恰好会做三周跳”,而是说多一些,这样一个能用身体表达音乐的天才运动员,付出了和才华匹配的汗水,却败给了保守的美国和难以摆脱的家人。但那样可能就不是喜剧片了吧
不断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的互动是亮点,小丑女塑造的Tonya可以说是美国梦最好的正/反面教材。真相不只有一个,恶人并不是怪物,能在不知不觉中洗白这点比较厉害!
餐刀入臂流出的血,让人明白亲情的冷酷;子弹擦枪弹出的血,让人懂得爱情的残忍;拳台痛殴咳出的血,让人饱受命运的玩弄。在这个只相信鲜血不在意眼泪的舞台,流着泪向评委或法官哭诉,都毫无用处。冰面旋转三周半,却永远活不出模范人生。在血与泪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被命运踢碎膝盖的小女孩。
聚光灯只有一束,污点从四面涌来。
《I, Tonya》,又名《老娘,唐嫣》,以及《溜冰吧!妈妈》。编剧是Steven Rogers(不信你看看编剧是谁),讲述冬兵背叛他、和小丑女相爱的故事,于是,后来,冬兵这个负心汉遭到了报应,被朋友陷害,成为了全世界最憎恨的人。
很酷的妈妈,很帅的老公,有趣的解读。如果是请艾米亚当斯来演女主,就是神还原了。
直觀的疑惑是:譚雅的穿著不像冰場淑女,究竟是她不想,還是不能?畢竟外行如我無法想像,一個全美紀錄保持人兼奧運先發,會拉不到贊助商贊助一件也就五千美金的賽服。連帶的疑惑則是:何以本片視角層層,唯獨不去訪問譚雅的任何一位同行呢?例如斷腿的那位?她們不也是清楚美國夢真相為何物的證人嗎?
笑点无比密集,但暴力的部分也很惊人。角色塑造都很棒,妈妈尤其突出,Alison有希望拿奖。可以说很好地描写了红脖的生活状况,挺让人唏嘘的。营销号可以用的标题:冬兵竟敢家暴小丑女!…之类的吧
本年度最带劲儿的传记片,美国梦的阴影面,想被全世界爱,却被全世界恨甚至沦为笑柄,绝不讽刺,非常矛盾,完全真实。花样滑冰的世界里当不成公主,搞女子拳击又发现自己不是怪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生活总他妈随心所欲地整你。”
太残忍了,真是一出黑色喜剧。生活是一碗狗血,Tonya喝得真干净。老妈表演真是秒杀众生。冬兵贴个胡须难掩帅气。不断转换角度,多角色插叙,以及打破第四面墙,喜剧化手法让电影看点十足。最后还要说下罗比,她可是和罗南一样是90后!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被禁止自己终生追求的东西,因果轮回,世事无常,别丢失自己。
小丑女演得好,她妈演得好,那死胖子演得更好……艹!干!那死胖子!
用一个十足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毁灭性的悲剧,前半段全程都在哈哈哈,后半段事件爆出后越来越心酸凝重。第四面墙的手法用得很6很得宜,给你看一群欢乐的傻逼,如何深陷在一出罗生门之中。而艾莉森的演技又给极品老妈升级出另一个旷世奇葩的新版本。父母皆祸害,渣男毁一生,上帝是幕后的傻逼大boss。
歌有点多不过还挺好听。Janney演得不错。整部片看下来感觉有点大杂烩,要说是David O. Russell拍的我会信,最后比赛那整段拍法演法又照搬黑天鹅。作为制片人的Robbie还是演员私心过重,太想趁高人气一步登顶,导致整部片都隐约弥漫着一股“老娘也要像表姐石头一样拿奥斯卡”的味道。
Domestic violence isn't funny
算是普遍无趣的传记片中有点意思的了,超级喜欢艾莉森·珍妮扮演的母亲,毒舌、冷漠、控制欲强,气场满分,酷到不行。
毁掉一个天才需要分几步?需要几个人?
看完五味杂陈。天才选手穷极青春去追求的事情,败给了性格和家庭。面对裁决的时候她才23岁。就像每一个难度跳跃一样,在起跳时就知道是否能成功落冰,但是在空中一定会尽力挽救,在摔倒后也要一秒爬起来。大概生活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