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过时的性别观念
warning:本片人物性格和价值观与观念不太21世纪,请诸位偏向女性主义观点的朋友观看前做好思想准备。
首先说一下优点。我是被主题曲骗来的,《Александра》的歌词写得很赞,旋律也很好听,在片中有N个不同版本作为配乐,非常满足。然后女主角真好看!!她的女儿也超好看,替男朋友出气以后挽着他转身离开的样子太帅了,野餐托着腮的时候也超美,俄罗斯女孩子真漂亮啊!女主角的朋友和她们的丈夫组成的主角团很暖。全篇苏/俄风味很浓郁,我喜欢。
然后是吐槽。
首先是B站字幕组完全有瞎编嫌疑,我怀疑他们有没有搞清楚过女主的名字不是卡茜亚,所有称呼女主本命卡捷琳娜的地方都用她的昵称卡茜亚代替,而且很多人物明明没讲话的场合也有大段的对白。
更明显的问题是剧中的角色都带有一种过时的性别刻板印象。早期的女主傻白甜过于明显,女主的室友柳德米拉终其一生都在卖弄女性魅力追逐“优秀的男性”。而主要男性角色的性格都很一言难尽。前期男主摄影师发现女主角不是教授的女儿以后就断然抛弃她。后期的男主是个严重大男子主义的家伙,在火车上对女主一见钟情而后展开了过分直截了当的追求(如果有人这样对我的话我只会觉得这是个变态),福尔摩斯一样的耍酷态度散发着“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气质,而且强调男性在家庭的地位必须高于女性,“她的社会地位比她的人品更重要”(我:???????)在这样一个男人因为发现女主比他挣得多以后觉得女主欺骗了他并离开的时候女主哭得超级伤心(我:????????)不好意思我无法接受事业有成有房有车有一个可爱的女儿那么棒的女主和这样一位可怕直男有了令人感动的真爱。看剧前期我心里一片SOS飘过但告诉自己等到后期女主变强优秀男主出场一切都会好起来,结果出来的是这么个人,我当场就哭了。
而且本剧对女性生活的体察和描写我觉得是很难接受的。比如女主怀孕和独自抚养女儿的艰难被一笔带过,关于怀孕的描写只有要吃酸的,之后就是在医院门口,旁边的护士抱着一个襁褓,女主身材完全没有变化,笑容灿烂。老天爷。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符合21世纪口味的“优秀女工人自力更生站起来”的大女主电影。关键的问题是她40岁了还没有结婚,她应该结婚,她应该有一个男人。她的能力、地位都只是一种对“大龄单身”的衬托,就好像后宫小说里面也会把女性角色描写得能力超群,然而这并不能代表女性地位很高。
总而言之,因为我的错误预期,本片并没有让我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爱情”的感动。不肝ddl大晚上慕名跑来看电影的我不仅真情实感爆哭,而且对片中的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还是去听歌算了。收录在《Песни нашего века》里面的《Александра》要比原片的好听。
2 ) 再见,眼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有名的一句话。一个电影的名字。
一个女人的半生,喜怒哀乐。
卡接琳娜是一个车间女工,努力工作,技术高超,她有两个要好的朋友。因为年轻人的虚荣和轻率,她冒充教授的女儿,一个摄影师爱上了她,不,或者是引诱了她,她有了孩子。
因为去工厂录像,摄影师发现了卡接琳娜的真实身份,他的态度急转直下。面无表情的和卡接琳娜分手,而摄影师的母亲也是一个市侩的女人,以为钱可以弥补卡接琳娜的伤痛。
卡接琳娜拒绝了钱的施舍,她独自生下了孩子,深夜苦读,终于学业有成,成为一个化学家,掌握一个有着三千人的纺织厂。
在独身的岁月,她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自信积极,渴望异性的爱。在好友家的前阶上,她们相依谈心,时光悄悄打磨了三人的容颜,不变的是她们女性的坚韧和内心的希望。
卡接琳娜在车上偶遇一个高级钳工,果莎。潦草的穿着没有掩藏果莎的睿智和坦诚,走过人生的疾风骤雨,他们多了一种淡淡的惺惺相惜。两个人相恋,那是一种真正的爱恋。卡接琳娜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她害怕那个厂长的头衔会给他们的关系投下阴影。他们情趣相投,对人生的起伏有着平和宽容的心境。果莎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内心世界丰富,情趣高雅,擅长家务,有男子汉的自尊,能够保护女性,他不是一个汲汲功名的投机者,而是把自由和尊严当作幸福的第一要义。
我希望他们结合,因为这是对卡接琳娜二十年生活的回馈,是对那种坚强,沉默,用自己无声的力量抵御生活撞击的人的回馈。生活的捉弄,命运的打击,不能消磨一个有信念有尊严的人的优雅姿态和平和心境。
但是,电视台的采访再次把卡接琳娜和那个辜负她的摄像师连接在一起。摄像师认出了她,这个落落大方,干练优雅的女人就是当年他抛弃的怀孕的可怜的工厂姑娘。他送她花,回忆过去,打听那个自己未曾谋面的女儿。
卡接琳娜美丽的经历岁月磨练的脸上闪着平静的但决不能忽视的力量的光泽,她说:我是有了孩子,但是她已经成年,不需要抚养了。孩子和你无关。
就是在这个长椅上,二十年前,她哭泣地诉说自己怀孕的事实,却只得到了摄影师转身的姿态,决绝残忍。
现在,她不动声色,用自信和强大的内心打败了那个男人,那个伤害她的男人。
摄影师攀附未果,就去卡接琳娜家中,正赶上果莎和卡接琳娜以及女儿进餐。他告诉果莎以前的事情,果莎很有礼貌地离开了。
难道,生活给予卡接琳娜的永远是失望吗?所用的幸福都要从指间流逝吗?
她在那两个从少女时代就结下深厚情意的女友面前失声痛哭,悲凉的哭声浸染了四十年的风霜。绵延的时光缓慢而迅疾得剥夺了一个女性的青春和美貌,但坚强优秀的女性却用内心的力量凝滞了时光的伤害,并把身心的伤痕历练成莲花。她们追逐美与爱的脚步永不停歇,但因之优秀独立,过程却多波澜起伏。令人唏嘘。
女友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不相信眼泪!
除了告诉人们,我很软弱,眼泪不能改变任何东西。世间的龌龊和丑陋不会因为眼泪的洗刷而消失,哭泣的丑态会被别人挂在嘴边,在他们的唾沫星子中咂摸出自身生活的优越感。
卡接琳娜擦干眼泪,终于,找到了果莎。
他们围桌而坐。卡接琳娜说:你知道我找你多久了?八天。
你知道我找你多久了?卡接琳娜再次问。
很久很久,真的,我不敢回顾那段历程,孤独徘徊反复怀疑自己的历程,蚀心蚀骨,黯然神伤。但是我从没有放弃,否则我不会和你相遇。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你,并和眼泪,再见。
3 ) 令人质疑的两次省略
坦白说,对这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著名苏联影片有点失望。你说它是一部女性主题肥皂剧吧,又太过现实主义了,缺乏阿莫多瓦式的想象力和风格化渲染。而如果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吧,角色和故事情节又太过类型化。
比如女主角们便又是那种性格反差鲜明的搭配模式。其中女一号卡捷莉娜不仅聪明漂亮,性格也好,沉稳不保守,热情够理智。更重要的,还很好强上进(如果换成男人,一般是正直刚毅勇敢具有领袖气质);女二号一定是开放、新潮、追逐名利的柳德米拉(换成男人,一般玩世、野心,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最终可能与一号化友为敌);戏份最少的那位,一定既不聪明更不靓丽,对事业和生活没有较高追求,所以早早出嫁相夫教子去了(换做男人,一般其貌不扬,但心地或淳朴善良或憨厚鲁钝。负责调节缓和两位好友间矛盾,最终却通常成为矛盾激化后的牺牲品)……
当然,上述刻板印象可能更多是源于几年来类型电影看的太多,主观上已对这种从表演到故事都非常成熟却又过于四平八稳的作品已缺乏足够的激情。但更关键的问题(现实主义层面)却是:考虑到苏联这个国家于十二年后即告宣告解体的事实,你很难认为这部影片足够深刻地反映了距离那场巨变并不遥远的社会现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因为还没到哭的时候。嘿嘿。
请大家注意影片在表现女主角卡捷莉娜的人生历程中的两次重要省略。第一次是未婚生女。对主人公当时的艰难处境,影片只用了一场篇幅有限的深夜哭戏(因照顾婴儿与加紧复习准备再次参加高考所导致的心力交瘁而落泪)。至于生下小孩之后,自己的父母或老家长辈们如何看待、所在工厂如何反映、以及女工宿舍是否允许母婴同室等一系列在很多观众,至少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很多观众看来更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却完全一笔代过!难道以当时(按时间推算生女应在六十年代初)之苏联社会状况,根本不存在上述问题?还是的确存在,也较严重,只是受制于当时电影审查制度而不能加以表现?我们无从知晓。
一笔糊涂账还没厘清,更大的省略接踵而至——从考前复习的普通女工,直接跨越至十多年后已升任厂长。于是,似乎应被关注的连带社会问题,诸如大学管理部门如何对待未婚妈妈的学生?卡捷莉娜后来的事业发展是否遇到官僚作风或保守势力的非难歧视等等,再次被省略掉。相反,影片却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了卡捷莉娜与两位女友多年后个人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此消彼长,《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已在不经意间变成了一部讴歌式主旋律电影:党和国家对于所有公民都是绝对公平的,无论出身家境如何,只要你勤学肯干有理想有上进心,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就像我们的卡捷莉娜同志!(这层含义如果真的存在,那美国好莱坞的评委老爷们是肯定没看出来。否则他们也决计不可能把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一部苏联主旋律电影。哈哈!)
退一步说,即使本片导演压根就没想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而只是讲述一个普通苏联女性如何自强不息的故事,现有的叙事结构依然令人质疑。因为我们看不出还有什么比你省略掉的部分更能充分诠释这一主题的东西。
4 ) 究竟是怎么通过“盲肠手术”线索找到的
年轻的女孩贪慕虚荣,想要过得更好,钓到一个金龟婿,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卡西亚就是用这种很拙劣的骗术去找到了一些上流社会的男人。
纵观下来这些上流的男人,除了他们外在的头衔,没有任何魅力,无趣,自我吹嘘,失去了他们的头衔,他们变得很颓废。
其实这个电影告诉了女人在自我成长上面不能完全的依赖男人,但是如果没有这次伤害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动力不会那么强,这个社会本来就不善良,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还没有到成熟到可以抛弃标签去看内心,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压在在一个男人身上,不太靠谱。
几个好闺蜜当中最幸福的应该就是结婚典礼的那个女孩,我的闺蜜也是这样,和老公彼此很信任很恩爱。
我会慢慢变老,曾经的长辈的模样也会在不远后变成自己,我陷入了思考,就真的这么老去吗?想要改变真的不能一个人窝在家里能想出来的,要出去触碰真实的人。
命运多舛的女孩,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又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在这个过程当中知道了,他要什么样的爱情,要什么样的归宿。火车上遇到了有魅力的男人,从来都不是用套路去征服女人,而是用他自身的风格,打抱不平,照顾女人有风度。热爱音乐,爱好大自然等等等等。
他很谦虚的说,其实大家都能当领导。
当一个高级钳工,让他很幸福。
俄罗斯不愧是一个战斗民族,那场打戏真的很硬核,好搞笑。80年代的电影,打戏太好玩了。
跟着戈沙,学会了很多撩妹的技巧。哈哈,他可以一年过无数个生日,因为所有的约会都是为了生日当天做的一次彩排。
究竟是怎么通过盲肠手术找到戈沙的。哈哈。
祝自己幸福!
5 ) 为了爱 赶快行动 因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1979年的苏联影坛,因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而发生了一场地震,无数观众涌入影院观看此片。结束时,他们含泪微笑着。很快,这成了一部轰动国际的电影,因为继《战争与和平》之后,苏联人第二次捧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影片在美国上映时,美国人特选了一张Q版人物海报:男主角背对着我们,他的背宽厚结实,女主角则热烈地拥抱着他。他们好像已经相爱了很久,却又好像刚刚开始相爱。
故事从50年代说起,三个女孩来到莫斯科,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机械工卡捷琳娜渴望学习深造,她努力复习准备高考;油漆工玛丽娅只想当贤妻良母,于是踏踏实实找了个男友准备结婚;面包工柳德米拉则贪慕虚荣,千方百计想“中头彩”,打入上流社会。
卡捷琳娜熟识的一个教授要去度假,让她来看家。柳德米拉心生一计,何不利用这豪宅开个上流社会的派对呢,请一些有钱有势的男人来家里,好好钓个金龟。卡捷琳娜经不住柳德米拉的劝诱,终于同意一起扮成富家二千金。天知道,这些男人都是柳德米拉在各种场合扮成千金小姐认识的,现在可真派上用场了。
于是,柳德米拉幸运地钓着了著名运动员,而他也不计较柳德米拉的真实身份。可卡捷琳娜的运气有点糟,她的“真命天子”鲁道夫虽说是电视摄像,但并非什么有钱人,反而势利到骨子里,一心想搭富家小姐,这样一来分手势在必行。当怀孕的卡捷琳娜在公园恳求鲁道夫给自己找个医生时,鲁道夫都不肯帮忙。
卡捷琳娜在朋友的帮助下,把女儿亚历桑德拉生了下来。尽管她常常独自哭泣,但仍然努力抚养女儿长大,还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了学业。终于,16年过去,她成了化工学家和工厂厂长。事是人非,玛丽娅的时光消磨在了家务琐事中,柳德米拉的婚姻生活也已经宣告结束,重新变成终日幻想“中头彩”的女人。
爱神来找卡捷琳娜了。电车上,一个富有魅力的男子和她搭诎,他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说话充满智慧和情趣。他叫果沙,高级电焊工,他猜卡捷琳娜也是女工。卡捷琳娜害怕厂长的身份让他退却,不得已隐瞒了此事。第一次为爱撒谎,她抬高了自己的地位;第二次又为爱撒谎,她却降低了自己的地位。一切都那样顺利,浪漫多情、聪明勇敢、成熟稳重,果沙所有的优点都让卡捷琳娜和女儿兴奋不已。
冤家也来找卡捷琳娜了。电视台采访她,摄像居然是鲁道夫!鲁道夫见卡捷琳娜成了大人物,就粘了上来,希望她看在二人还有女儿的份上复合。卡捷琳娜当然不会同意,鲁道夫问她,为什么这么无情?卡捷琳娜说,跟你学的。可鲁道夫还是决定重新追求卡捷琳娜,他不请自来,打断了卡捷琳娜、亚历桑德拉和果沙的三人晚餐。父亲的出现,使亚历桑德拉大为震惊;可果沙震惊的却是,鲁道夫说卡捷琳娜是个厂长。果沙走了,不出现了,留下卡捷琳娜整日哭泣,仿佛回到从前。
卡捷琳娜第一次撒谎,使她付出了16年辛酸;第二次撒谎,又将失去生命中最难遇见的至爱。尽管认识果沙的时间不长,但她心里,渴望这份爱已经整整16年!柳德米拉说:“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朋友们找到果沙,果沙正借酒消愁,他表示不计较卡捷琳娜是厂长,而是计较卡捷琳娜对他没有信任与信心。终于把果沙劝回来了,一个满脸泪痕、看似憔悴的女人,一个满嘴酒气、看似颓废的男人,他们幸福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6 ) 那些日子里,妳还好吗?
我不知道怎么开头。我知道妳的人生从四十岁开始。我知道妳会有公寓、汽车、蒸蒸日上的事业。妳的乖巧可爱的女儿和她的小男孩。卡佳找到戈沙的时候,我二十多岁。二十多岁是哈耶特的第一道折痕,在这个“同志”词义富含深韵的年代,我感觉自己已经很老了。
而事实上,他们也总说我显老。要不我为什么总是收获“有才”的网上留言和现实中姑娘的白眼呢?河堤上的中学生已经搂着抱着今生今世上下不离,我中学时还会乖乖地放学回家,听耳机里的《列宁山》、《贝加尔湖》。还有《纺纱姑娘》。那是老爸开伏尔加的时候,我就早熟地幻想爱情。幻想风雪中一张冻红的小脸,幻想冰糖葫芦一人一串,幻想马迭尔的冰糕沾在妳的鼻尖上。幻想牵你的手,真的就不分开了。
可是编剧真善良啊。他把开头和结尾涂上糖浆让妳品尝,将辛酸的路途盖上帷幕不叫妳心伤。那些日子里,妳还好吗?在那些看不见的岁月里妳的生命是怎样的传奇?妇产医院里冰凉的病床畔无影灯还在无声的嘶吼,然后是一夜的长明孤灯,闹腾一宿刚刚睡去的孩子和很多很多没有温习的功课。
很假,是不是?我的意思是在生活里——在那残忍的生活里究竟会有几人能冲破那些疾风和暴雨?她要在经济窘迫时养活自己——一对孤儿寡母,她要在学业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竟能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在大大的莫斯科城里考取、毕业、分配就业,甚至并不搞猫腻地就在这充满猫腻的集体主义里爬到上位。
或者她真的在那时候就潜规则了,又有多少人一旦爬到上位就会变成另一种人。一种她曾深恶痛绝的人。她会背叛她的理想,背叛她的善良,背叛她来自的那个阶层,成为一个精于盘剥的领导,成为一个上下勾结的官僚,成为一个追逐物质的暴发户,成为一个在两性关系里找快感的荡妇……就这样一了百了了!可妳的生活啊,妳的爱啊……妳竟承受了下来竟然成功了。
这是童话故事。而妳就是故事里的珍宝。
他们说大人都不看童话了,那我一定很小。他们都在傻里傻气地摇来滚去,那我一定是个老人喜欢枕着塔西图斯睡着。我和所有我这样的人还在遥望一个过早结束的往昔,怀念没有对冲基金自作聪明地冲断自己的退路,怀念没有狗屁CEO们置黎民不顾而卷款离开。怀念被歌颂的——神圣而平凡的爱情,怀念山楂树下一个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守望。
怀念妳。亚历桑德拉。
7 ) 我找了你多久
最感动的是最后,女主人公对着自己的Mr. Right,像在问,又像在自言自语:你知道我找你找了多久?男人说:8天。她只是在重复:你知道我找你找了多久......
8 ) 你可以为爱流下眼泪,但不要失望
城市的每个夜晚,都有人在哭。 我的一个大学同窗如是说。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女主角卡捷琳娜有过三次哭泣。第一次是在她怀上鲁道夫的孩子后,在公园的长椅上,面对那个不愿负责的男人,她只是乞求对方帮她找到一个地方能去做流产,卡捷琳娜的眼泪显得无助,同样也是对于一个曾经深爱着的男人的绝望。第二次是在她从情人那回家之后,躺在床上低声啜泣,16年过去,卡捷琳娜当上了厂长却依旧与女儿亚历山德拉相依为命,深夜的眼泪是她的深邃的孤独以及对爱的渴望。第三次是在深夜的客厅里,好不容易寻找到终属于幸福——格奥尔吉,却因鲁道夫的突然来访导致对方的离去,让卡捷琳娜以为将再一次失去真爱。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导演缅绍夫让我们看到,卡捷琳娜每一次的哭泣后,都出现了转机。年轻时的谎言与欺骗让她未婚产女遭到抛弃,但重新站起来以后卡捷琳娜对鲁道夫母亲给予的施舍,她选择了拒绝,卡捷琳娜说:“谢谢,但是我自己能谋生。”不控诉,没有哭天抢地,有的只是一个女人最后的尊严与笃定。公园里的眼泪流下来以后,卡捷琳娜就知道,没有人可以依靠,要继续活下去就必须坚强。果然,16年过去,她的不懈努力换来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她可以和女儿衣食无忧。
“你肚子饿不饿,我煮面给你吃好不好?”
卡捷琳娜已经40岁了,她以为爱情再也不会出现在她的身上。事业上的成功让卡捷琳娜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社会地位,甚至还有了情人,但她并不幸福。在情人的家里遭遇不快以后,卡捷琳娜为自己买了一束花,放到家里对女儿说那是一个男人给她的。她多么有人可以真正地爱她啊,躲在床上低声啜泣时卡捷琳娜一定感受到了这么多年以来那令人窒息的孤独和苦闷,但又能怎样呢?莫斯科的深夜里一定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哭泣着,第二天醒来,他们不也还得继续把日子像以往那般过下去么?所幸的是她遇到了格奥尔吉,这个在火车上让她第一印象并不好的男人。皮鞋和裤脚沾满污泥的格奥尔吉似乎并不是卡捷琳娜的菜,大男子主义、不解风情、事业上的不对等……似乎这些都没有办法让卡捷琳娜动情,然而命运的安排是如此的神奇,这个突然出现的男人打车送卡捷琳娜回家,然后自己走回寓所,突然出现在她的家门口等两小时然后径自走向厨房为卡捷琳娜母女做饭。他邀请她们母女周末野餐并在清晨亲自到家里叫醒她们一同驱车驶向乡村田野,在和格奥尔吉朋友们的相处里,卡捷琳娜母女才了解到身边的男人其实真的不错,他后来还甚至去帮亚历山德拉“解决”问题呢,多么可靠的男人,卡捷琳娜此时一定这样想,这个会为她们母女做饭吃的格奥尔吉。
“你不要失望,荡气回肠是为了最美的平凡。”
再美好的爱情也不可能百分百让人满意,卡捷琳娜是厂长的事实就让大男子主义的格奥尔吉难以接受,因此他选择了离开。卡捷琳娜找不到他,眼泪夺眶而出,幸福离自己是如此的近了,却突然间又飞驰而去,卡捷琳娜的泪水里一定充满了自责和不甘吧。所幸的是,她最后握紧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每一次流的眼泪都让她学会一些东西,并让自己变得更好。又一次在公园的长椅上,卡捷琳娜这样对鲁道夫说:“我想象了无数次见到你的场景,所有精心准备的话语,而现在你在这里,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许多年我都没有停止爱你,但是后来我变得充满仇恨和痛苦,我想让你知道我的成功,来让你看到你有多么错误。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样反而更好,如果当时你留下来,我不会这么成功,我很高兴你当时没有娶我,因为那样的话我就不会遇见一个好男人,一个我现在深爱的人。相信我,一切都会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40岁开始,听起来很老套,但是是真的。”
我们都曾经以为当时遭遇的苦痛是肝肠寸断的,世界也几乎要崩塌下来,但眼泪流尽之后,学着慢慢熬过去,也就发现当时只不过是因为被自己的情绪蒙住了双眼而千万倍地放大了苦痛,以后还会有更大的苦痛遭遇呢。可总得活下去,今夜的眼泪干了睡一觉起来总要去迎接明天的阳光,不仅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所有的城市都不会因一个人的哭泣而有丝毫改变。只是我们都得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爱情亦是如此,故事的最后,那个陪你一起阅尽世间繁华的人终会出现,他也许就在下一列驶往春天的地铁上。所以,为了命运安排下的邂逅,你要微笑才好。
1.她们的目光是评价式的,只有领导人、民警和未婚女人拥有这样的目光。2.“那么就是说你准备种白菜了?”“不,我准备做喜欢的,而不是时髦的权威的和必须做的。”3.一个女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比人品更重要,这是误会吗?4.“我找你找得多久啊?”“8天。”
什么?!这部居然是198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的口味果然是游离在主流之外的。片子太拖沓琐碎了,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最吸引人的果然还是片名,还有配乐吧。其实有些失望啊,打个四星,免得它被淹没在我众多的三星片里。这个片子很普通,导演到底是想讲社会问题呢,还是女性自立呢?什么都没讲好。
让人感动的是俄罗斯风的音乐,卡佳明亮坚定的大眼睛,还有那工厂的轰隆声……我很想为你写点什么,可我好像写不出来……
其实,哪里都可以叫做“莫斯科”,很多事情也让人“不相信”,而且每个人都会有他的“眼泪”
3.5 果沙的出现还是过于理想化了点,缓和了许多现实问题。 莫斯科的姐妹淘,生活从40岁才开始,不论男女,40岁以前该哭的哭,该苦的苦。
又名《社会主义三姐妹,围坐哭男人》。多少年以后,书、报纸、戏剧、电视、电影都还在,苏联不存在了~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却相信爱情。俄国与德国的电影最擅长传达本国历史,但这部摆脱了政治又跨越十六年的影片却温和地讲述了人与人通过非恶意的谎言和隐瞒来保持联系的生活故事。只是后半部分的高潮戏过于仓促和简单且有着不必要的坏气氛的幽默;但那优美的苏联音乐尤其是片尾的《亚历山大》多么让我感动。
每一个女人背后都有一个男人。。。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古典主义 生活气息 手法沉稳 片尾曲不朽 前苏主旋律电影经典之作 缺点是情节选取上避重就轻和过于美化 胆子应该更大一点点嘛。。。
每个时代都大不一样,然而每代人的青春和爱情却大致相同。
“我想象了无数次见到你的场景,所有精心准备的话语,而现在你在这里,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许多年我都没有停止爱你,但是后来我变得充满仇恨和痛苦,我想让你知道我的成功,来让你看到你有多么错误,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样反而最好,如果你当时留下来,我不会这么成功,我很高兴你当时没有娶我,因为那样的话我就不会遇见一个好男人,一个我现在深爱的人。相信我,一切都会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40岁开始,听起来很老套,但是是真的。再见,然后请别再联系我了。”
第一次去俄语文化中心,看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放完后旁边的男生问,刚才那地铁站是Aleksandroskiy Sad吧?卡捷琳娜碰上情人那是白宫吧?两女的蹭住那是文化人公寓吧?我问他,你是在那上学好多年吧,他说:“好想去,但我只是借了本图集画册对着看认出来的。”天才啊!
八零年的苏联电影竟有露点镜头,除了对劳动光荣的宣扬,内容风格和其他欧美国家没太大区别。独立自主女强人掉的三次眼泪,都是关于男人,最后的幸福结局找的还是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这算不算伪女权?印象深的台词:“人生从四十岁开始”、“二十年后电影话剧书都会消亡,只有电视……”
和《两个人的车站》一样有好多可爱俏皮又小浪漫的剧情,苏联火车站也太好了吧总能捡到经济适用型好男人!别人只想和你吹牛喝酒约炮,他饱读诗书生活朴实皮鞋脏,只想约你野餐给你做饭帮你女儿男朋友打架,却从不在乎你一点都不了解他。特别喜欢两个男人在堆满书的破屋子里喝酒吵架拍鱼(可怜的鱼!)而三个女人却在另一个黑暗房间里嘤嘤嘤哭诉命运的那段……整个片子有种城市化女性奋斗的朝气,但到片尾我才意识到,主角们还不知道十来年后苏联就要解体了……
经典片的特点就是不论什么时候看,不论哪个国家的人看,价值观爱情观都是相通的,不过时的。本片描述三个女人半生的感情世界,一个求稳定找了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结婚生子,一个一心想找个有地位有钱的男人靠着,一个只想靠自己。二十年后三个人当初选择的结果是,求稳定的上有老下有小幸福的生活着,想靠男人的男人事业失败酗酒离婚而自己依旧在最底层,靠自己的女主独立抚养孩子长大并且事业有成还收获了爱情。无论什么选择,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没有好坏之分。感叹1956年的莫斯科已经很发达了,女孩们都穿的很时尚,1980年的莫斯科非常现代化,和欧洲没什么区别。这个电影也让观众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莫斯科普通人的生活,不同于以往的苏联战争片和名著改编
1980年的电影,到现在也快40年过去了,可你看完后会发现,岁月如梭,可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部电影里的现实到现在看都觉得就像是在讲述现代故事一样,莫斯科三朵金花也是各有特色,勤奋、质朴、豪放各能代表一个,结局也挺好的,生活就是这样,曾经遗憾到后来再看说不定也是注定的美好。
「我一直以为当下的生活只是彩排,真正的生活在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生从四十岁开始。」简单的故事,细腻的生活气息,温暖而光明。女主追求爱情,同时在追问「何为有意义的生活」,不显山不露水地涉及了阶级和性别的话题。(又及,那时知识分子地位可真高啊!)
很难入戏,但是看完回味无穷的那种剧情
我们的电影被那个年代的毛子碾压了。开头宿舍那几场戏调度真好,镜头关系运用都非常到位,这就是为什么整部戏看下来会觉得很美,很舒服。电影美学不仅仅是单一画面的美,要在镜头的运动中诠释影片主题,丰富影片的内容让它如花绽放。此外剧情因果相乘,环环相扣,台词含而不露,真是非常好的一部电影
“不是所有事都一下完成,莫斯科也不是一天建成,莫斯科從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愛。不論是被白雪覆蓋,還是在秋光裡閃耀,它會溫暖一個孤獨的靈魂,滋潤一個樹林裡的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