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整部电影之所以说经典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能够想象第一次看到,感官上会有的惊喜体验。
当然,作为二十多个年头后才出生的我并没有看过3D影院的感觉。
不过给我的感觉就是整个电影的特点是短切美的。
这部电影只有不到50分钟的时长,不过却尽情展示了在当时看来上海最为华丽的景色。在我看来60年代的上海其实和80 90年代的我的家乡非常像。所以也有很多怀念。
电影采用了彩色,这在当时非常难得。
而为了视觉的冲击感,电影也是在回忆的片段用了黑白电影,这种方式是现在的基本手段,但是放在当时非常难得。
至于剧情本身歌颂的东西是美好的,就是解放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从南洋回来的老魔术师惊叹不已,最后他也如愿的找到了他托付儿子的好友王小六子,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让人很难不认同电影的美好。算是经典了!
我觉得这个电影真正震撼的是
饰演两位老人的陈强和程之,分别生于1918和1926年,时年分别44、36岁
而饰演老人之子的韩非,生于1919年,时年43岁,
然后片子里居然没有一点违和感
只能说 当时演员的演技真的是过硬!
情节如果按现在的电影来讲肯定是要扣分的
但是62年的主旋律电影真的不能要求太多了
五星献给参演的各位老戏骨吧
巧合与错过的典型叙事,火车、片警儿扔扑克、空中钓鱼和杂技飞人等场景伸向屏幕,杂技团一段最有笑果。什么时候能戴着立体眼镜再从影院看一遍呢?
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拍摄的十分用心,而且技术也很不露怯。但那个结尾真是令人齿寒,魔术师一脸幸福的跟儿子一起把回海外的票据撕的粉碎,我仿佛看到了他10年后的结局。或许还没有10年。
看过的第一部立体电影
为历史意义加一星
“我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比想像中好看的多!本以为回忆采用黑白和现实采用彩色的变换已经很有意思了。没想到找儿子的过程更有趣,尤其进入电影棚的“戏中戏”,有点“自己拍自己拍自己”的感觉、橘子园中年龄不对性别不对的阴差阳错,颇有马季《找舅舅》的意思。在橘子园中带路的,好像是《老兵新传》中饰演小东子的孙永平。片中韩非扮演陈强的儿子角色,最近一次看他,是《江湖儿女》中的歌厅老板。酒店汽车司机是史原,在《今天我休息》中的表演印象太深了,在这个片子里好像是邱岳峰配的音。——全片下来既有趣又焕然一新,不仅长宽比的镜头眼前一亮,拍摄的镜头上也大胆借鉴、革新学习,真是好看。——62年的上海,又古朴又大方,新时代的摩登中更格外美丽。
【4】1.刘别谦笔触、“第一幕出现的枪一定会在第三幕生效”、误会与巧合构成叙事动力、观众先角色一步知道内情而构成的悬念、对都市上海的空间建构……依旧是桑弧的导演趣味。2.可见的是对伪3D和间离效果的新尝试,在那个年代也算是变革了。另一优点是:短小精悍,不至于浪费更多时间。3.编剧出身的桑弧,在这部戏中没有展现出早期的剧作水准。意识形态太重的作品,必然会限制他的思路。4.想到文华公司前期的“文人”桑弧,还是觉得很惋惜。前后对比,可以在御用韩非身上找到线索:一张中产阶层小开的脸,突然变得革命而进步。
演老子的陈强只比演儿子的韩非大一岁,两人在1962年一个44一个43,满头白发的程之最小,当时36。剧中那辆敞篷轿车是童芷苓家的。
妙趣横生,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
6,中国最早的宽银幕立体电影,不过除了技术革新之外,这片子的内容还真是平庸乏善。
陈强老师以前的戏路还是挺宽的,后期主要是为了力捧儿子,把自身的荧幕形象给束缚住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然道具布景用镜龙套都不是太讲究,但是故事本身还是挺温暖的,人人都很热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一个侧面讴歌了社会主义伟大祖国~~
“你用不着安慰我。我一点也不难过。我能帮你找到儿子就跟我自己找到儿子一样的高兴啊!”……后半程这段“携孙找子”误打误撞好事多磨的戏剧编排不错,既幸福结局又精神升华,代表老魔术师自己在十天寻亲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助人为乐利他幸福的社会主义思想境界!不过换作你是那小孩也一定不认这个亲爷爷。因为陈强只比韩非大一岁!BTW给司机配音的好像是邱岳峰?
要戴眼镜看的
1962年出了雷锋,女理发师,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李双双,大李老李和小李,这部影片确实不太一样,上海滩
小时候感觉真好看啊。
1998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表演,喜剧小品。在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还能坚持拍喜剧的,仅桑弧一人。
彩色立体!它是3D电影啊!能看出很多设计出的前后景关系镜头,短频快简洁的风格,大团圆祖孙父子团聚,旧社会时被迫出走海外,新中国华侨看到祖国新面貌。有一种很昂扬的精神头在。魔术这个点选的很不错!
桑弧是幽默大师。
1962年上海
因为一篇讲杜美大戏院(东湖电影院)的文章而找来看的。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电影。虽是新旧社会对比的洗脑片,但众多上海场景特别亲切:魔术师住在老锦江,杂技团貌似在科学会堂,还有人民广场、外滩、西郊公园、中苏友好大厦、国际饭店和闵行的镜头。桑弧导演,故事充满对应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