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式浪漫
这部电影印象很深刻的这部电影有里面的一首歌叫做reality,没错,就是那个经典画面,女孩和男孩一起跳着交谊舞,男孩把耳机帮女孩带上里面放的就是这首歌,清新浪漫,另外一个让人印象的就是女孩的奶奶还是外婆,看了很久了,印象嗯,不太深刻了,他们不管是像女孩那样的年纪小的小女孩,还是像他奶奶一样年纪大的,他们对爱的那种追求奔放的追求我觉得很有感染力,有一种大胆去爱吧的感觉
2 ) 爱情只需用外表建立,可见相当廉价
对于30岁以后的人来说,10年8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3年5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懵懂的爱恋、真挚持久的爱情、青春的不羁随性才是电影的主题。初吻之后,爱情就能保鲜吗?爱情是有时限的。爱情,是最应该把握此刻的东西。。。爱情无比美丽,所以转瞬即逝~~~从刚开始爱情旅程的十四岁少女懵懂心境开始,到父母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再到祖母的夕阳恋情。每个人,都与爱情是难解难分的。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烦恼,但是爱情总有一天会结束,这点所有人都知道,人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手中的美丽爱情,让它为我们带来最快乐的回忆,也让我们在爱情冲昏头脑时干些值得回忆的事情。花季的少男少女当然不想浪费这段美好时光。于是便有无数的暗恋、无数的派对与无数的约会。此时此刻,恋爱更像是在赶时髦,是向成年人炫耀自己长大。爱情只需用外表建立,可见相当廉价。妻子与情人也不过是两种依赖关系,一个情,一个欲。
3 ) 荷尔蒙在作祟,你偷吻了谁
先允许我表白苏菲玛索啊,眼睛和脸型特别有中国古典美,甚至很多人把她当成了中国人,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法国人很早熟,也真的很浪漫,对待爱情随性随心又盲目】
十三岁的我在干嘛?初一初二的时候还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熏陶,被学业搞的压力好大。学校同学有一丢丢的早恋念头,学校广播就会通报批评,很可怕的好嘛!法国的青少年,十三岁已经开始谈论约会,举办party。苏菲玛索一句很经典的台词:约会,是会拥抱接吻的那种约会,真是让我这个老阿姨看过之后心塞又心酸,怎么懂这么多啊啊啊啊!现在还没和小男生牵过小手啊!!!
【影片中三种爱情,你看懂了吗?】
维和她的历任男友们,小姑娘很有魅力,很多男生喜欢,自己也没定性,对于她,爱情可能就是夏季里的暴雨,来的快去的也快。
维的父母之间互相吃醋,出轨又和好。经营一段婚姻远比一场恋爱复杂的多,相互磨合,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感情才能长远。
维的曾祖母,年纪很大了,身体很好,也非常懂时尚,思想很独立很新潮。一直有追求自己的老先生,却不破坏别人的家庭,直到老先生孤身一人,才答应求婚。经常飙车,连最后结婚都是酷酷的。
【法国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很棒】
我喜欢他们家庭的教育方式:很支持自己孩子的决定,很尊重孩子的选择,也给予孩子很多自由的空间。维谈男朋友之后,家里人除了告诉她女孩子要自尊自爱,不能和男孩子在外面过夜,几乎没有什么干涉。爸爸送她去舞会,在朋友面前给她面子,曾祖母和妈妈都很认真地倾听孩子,耐心听孩子说青春期的烦恼。
他们对待孩子的早恋采取的事引导而不是禁止。女孩子在青春期好奇和早熟都是不可避免的,初吻呢,也只是荷尔蒙催动下的下意识动作,而不是权衡之后给了最好的那一个。
比较庆幸影片的最后,维还是慢慢定下来了吗心性,开始认真经营爱情,没有迷失自己。
其实,初恋那个小男生是最适合维的,我说真的。
4 ) 路过青春
早早地上床妄图驱赶寒冷,意外发现中央六套蒋小涵正在主持佳片有约,长大了的蒋小涵早已不是那个楚楚可怜的玻璃美人了,她剪了今年最流行的BOBO头,在镜头前滔滔不绝,说的是法国玫瑰苏菲•玛索。说来,两人还是又相似之处的,少年成名,如今无论是否坚持本行仍都活跃在银幕前。
约的影片是《初吻》,苏菲•玛索的处女座也是成名作,我也是因为《初吻》认识了她,一切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很多时候,接触一个演员在时间上是颠倒的,就像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列举了观看苏菲•玛索影片的时间,先是《勇敢的心》,再是《芳芳》,然后是《安娜•卡列尼娜》,总之兜了一转,最后才是《初吻》,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也时常这样,可是这次不是。
这是我第二次看,距离上一次已有10年。张爱玲在《浮萍》里有过一句精辟之言:对于30岁以后的人来说,10年8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3年5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那么这10年对我呢?不说翻天覆地,至少也变化万千,长相、心态、环境都变了,而且在大学的最后阶段我恋爱了,告别了22年单身,再回过头来看70年代出产的“青春偶像剧”,竟然有种曾经沧海的幻觉。
14岁的少女微微扬起的嘴角,对父母的忙碌表示明确的反抗,昏黄的灯光下回旋着《reality》,年轻的身体可以贴的这么近……“初吻”不是主题,如果有人仅仅是怀着猎奇的心态冲着这两个字去观看的话那就错了,不仅辜负了它本身的美好和纯洁,同时也狭隘了它的涵义。在这里,“初吻”更多的是一个时间名词,点出的是故事的时间段,因为初吻,只有年轻人才能拥有,才值得拥有。
乍一看以为说的是青春期的爱情,“刚刚萌发的性意识,对异性好奇却又不敢接近”,多么熟悉的段落似乎才刚刚出现在政治课本上,转眼间我们已经过了不设防的青春期,没人再用“早恋”来约束我们,父母不会再对电话里的异性盘根问底,甚至可以和大人们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谈那个心中的他。当书页翻过,才觉得遗失了美好。
《初吻》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尽管情节、关系很多,家庭、夫妻、朋友、同学、恋人多种关系,还有最出彩的祖孙关系糅合在一起,而且大量运用平行剪辑,时空经常处于交错跳跃状态,却始终有着一个不变的核心——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年轻美丽的维,也就是苏菲•玛索在其中饰演的角色。当很多人疑问最后那个拥抱换了人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并不重要,每一个人都是过客,都是配角,只有维才是真的,是主角。
到底是浪漫多情的法国人,给片子起了一个动人的名字,换作现实的德国人,估计会起名叫《维的青春时代》或者是《少女维的生活》,诗意的中国人很又可能会叫它《含苞欲放》,各领风骚却独有《初吻》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般传神。
迫不及待地下载了《初吻2》,是导演看到《初吻》的惊人效应立马赶制的。续集历来达不到第一集的效果,而且稍有差池就会被人诟病,号称《傲慢与偏见》的续集《专横》压根没有激起一丝波澜,《还珠格格》更是吃尽了苦头,《冬季恋歌》算成功,不过它对外从不叫《蓝色生死恋》续集……都知道,我都知道,可还是要看,就算是为了苏菲•玛索也要看一下。
故事仍然简单,和第一部一样,维的父母关系好转却面临因为工作原因导致的分离,维的第二次恋爱起伏不断,森马花长大了,也谈了恋爱并且献出了初吻,当然还有那个最最可爱的祖母,在续集里她找到了归属。
主题曲换了,一样好听,有一点哀伤,却没有痛彻心扉;有一点迷离,却并非恣意唱游。和《reality》一样,总是婉转低回说尽了那个特殊年龄阶段所有的细语碎言。
维长大了两岁,和父母的冲突加剧,每次都是那么巧合:晚归又碰上包被偷走无法联系到父母;和男友夜晚出去,不想父母度假提前回来;做游戏假扮妓女正好被父亲开车经过时撞到。但是我们善良的父母终究会原谅她,爱护她,当维梨花带雨地解释,父亲的拥抱是最好的答复。当我看到维最终没有答应在男友家过夜时,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保守的人,我始终记得楼梯下维微笑地摇头时的画面。我为她叫好,她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爱,要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真的是越青春越聪明,并非单纯地贪恋“青春”本身,而是因为不怕犯错,所以敢于尝试,这朵不灭的火花,才是青春最珍贵的礼物。每个人都得到过这份礼物,或者说都有机会得到这样的礼物,可是终究是短暂的,我们要长大,维要长大,苏菲•玛索也要长大,当成熟散发着女人魅力的苏菲玛索再次登场时,我们会不会让记忆闪回到40年前那个青春的小姑娘呢?如果可以,那是因为14岁的少女太过深入人心;如果不可以,那是因为眼前的苏菲•玛索足以让人驻足和幻想。总之,都是好的。
5 ) 初恋如昙花一现
整部影片该有的纯爱真情在最后时刻都化为了莞尔一笑。
这就是初恋,这就是青春,短暂,疯狂,任性,投入,炙热,略带疯狂,却值得怀念。
很多时候选择一部电影,是由于受到了演员的影响,这也是我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因为苏菲·玛索,看她少女时期的清新懵懂。
爱情是什么,据说刚刚坠入爱河中的男女的大脑会发出指令,使人体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研究人员称这种物质为“爱情荷尔蒙”,这种化学物质令恋爱中的人相互吸引,但是它在人体内仅仅能够存在大约一年的时间,这就是爱情。爱情激烈而又炽热,但是正如燃烧的烟火一般,只在瞬间刹那。
我相信女孩在投入的时候是真的全心投入的,那份执着和任性就是最单纯的爱情,我喜欢你,我生气,我嫉妒,我疯狂,我任性。整部电影的人物简单却有性格鲜明,女主的爸爸妈妈,祖母, 女主和她的爱慕对象。当青春期遭遇家庭纠纷,当爱情遇到背叛,当初恋女孩同女权祖母齐心协力,这种种的发生的一切在这部电影中显得既戏剧化又充满现实感。
每一个家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家庭纠纷,就像电影里面,女主的爸爸妈妈同样也有,女主的父亲由于自己任性而不忠的行为,使得家庭关系出现严重危机,女主的母亲同样由于怨怒而有了情人,但是两人之间的爱情最后还是化解了这份危机,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对彼此的爱,对女主的爱却蕴含在一件件小事之中。总觉得法国的电影有着别样的风情,自由、平等、爱与独立无处不在,当男主出轨的时候,女主愤怒、不原谅,最后分居,这个过程中有争执愤怒,但是彼此之间的尊重却是一直是表达的基础。男方女方都各自有了情人,这是各自的选择,看的时候不免思考,如果这不是发生在法国,是发生在中国,最后的最后,即使双方还有感情,但是因为各自都有了情人,在社会压力和世俗眼界中,也许真的不可能再复合了,也许会演变成为一场纷争,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会成为社会道德问题而被大加鞭挞,但是这些道德谴责世俗压力却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也许亲情爱情最终会变成冰冷冷的仇视,不过这一切发生在法国,自由平等的法国,中国的传统世俗在这里没有市场,发生了这种背叛之后,有的是愤怒但却不失温情,也许少一丝围观会少一分伤害,多一份尊重会多一份关爱,宽恕和责任,弥补和关爱对于夫妻之间更重要。
女权主义的祖母,通过女主爸爸的言论我们可以知道女主的祖母是个女权分子,拥有新潮,自由,时尚,开明,民主等等优点,即使在现在的中国,你也许都很难找到这么一个开着快车,哼着小曲,与孙女之间无话不谈,给孙女各种离谱建议的开明祖母了,尊重女主的看法却也为女主担心,即使担心却仍然愿意尊重女主,虽然女主才仅仅14岁,没有权威感,却无比重要。女权的祖母在除此之外还和一个已婚男人有一段难以割舍的感情,我未必认可她的行为,但是不得不说,她真的是帅呆了。在女权祖母的身上,你看到的不是老态龙钟的神态,而是一颗年轻自在的心灵,不知道该羡慕她还是羡慕她孙女。
女主的初恋像昙花一般,既绚烂又短暂,但是没有人能反对这份感情发生时的真挚和热情。青春就是这样吧,任性,张扬,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有着一群小姐妹们,尝试着自己不懂的事情,对男生有着悸动的爱慕和憧憬,这份感情来的快,去的也快。正如所有的爱情一样,因为转瞬即逝的短暂,而越发珍贵。对于女孩来说,是一次尝试,看到女主因为舞会的原因而任性的冲繁忙的母亲发火的时候,似乎我们也回忆起了自己不懂事的童年,希望能够得到父母更多关注的童年,不懂得合理表达的童年,急躁任性自私的童年,那个时候无忧无虑,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世界,那时的感情简单纯粹,看到女主将自己喜欢的男生做成窗帘,为了他猜测难过流泪,只是为了那一刻初见时的美好。
初恋到底是恋什么,初恋也许并不懂爱情,只是一份懵懂的喜欢,更多的恋的是自己的内心吧,为了一份自己初次接触的不熟悉的情感。简单、真挚、短暂也许就是初恋,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过初恋时的你,也许还不懂爱情,只是演绎一种情怀,总有一天,你会在回忆这份初恋的时候,抬头注目你现在真正的爱人,那未必热烈,却平淡亲密的感情才是属于现实的爱情
初吻,只是感情的开始,接触的是如昙花一般的初恋,但是青春人生爱情的花朵,才刚刚绽放。
6 ) 能有几次一见钟情
看完电影我没完全闹明白是怎么回事,确切地说是不敢相信这回事,直到翻看几篇影评才笃定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男孩,她确实带着前爱慕对象的体温和这货拥抱在一起。故事就此结束,这只是少女维成长的片段。
我当然知道,这是爱情在童言无忌的语境下最原生态的模样,也是在他们努力想摆脱稚气、走进成人世界这种愿望下培养的小矫情。只要过程真挚就无怨无悔,结果并不重要。所以维可以在如愿获得小帅哥的邀请参加爬踢之后,傲娇或羞涩地拒绝小帅哥的示好,转而被拉入名为reality的梦境;又在漫长的争风吃醋的猜忌游戏之后,在终于等到那个他的在乎之后,再一次一见钟情。这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没有责任没有负担,只是爱情的本来面目。所以大家才喜欢这电影吧。
想找来看《初吻》只是因为棒子电影《阳光姐妹淘》,看影评得知那个男主给女主戴耳机的片段出处。说实话那个瞬间实在太打动人了,突如其来的梦幻场景,才让我想去看看原版。然而原版中并无煽情的慢镜头全景,没有这般出其不意的惊喜,小女孩自然而迅速地扒上男生的肩头,听着温婉的音乐,在摇滚背景中不协调地陶醉。reality的旋律在片头想起时我就幻想那一幕,只是没想到用了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一颗心的归属。
说实话,我理解这个故事不落窠臼的精彩,理解这种真实的感情刻画,理解种种为人称道的设置,然而我就是没法喜欢上这个故事。我看过后心中一阵失落感伤——再次可悲地发现,我太理想主义,连感情的真正面目都不忍接受,而沉浸在那种一辈子只可以也只会爱一个人的幻想里。可是我都知道这是幻想了,为什么还要伤心?电影里的爸爸妈妈在出现感情问题的时候不也通过那份真爱重新走到一起了吗?电影是调侃小孩子不懂事吗?可是她的叛逆、忐忑、欣喜或者失望,都那么真切,无可指责。
就像《那些年》的原著,柯同学刚开始喜欢的是李晓华,而沈同学那时候只是个聊得来的话唠。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你我,谁没有个ex,甚至谁没爱过人渣。我们经历的爱情只是当下,只是“爱情”的共相投射出的不同个体,如同物理假设中那个能让只有初速度的小球永远滚下去的平面,只存在于理念臆想的空间。
说这么多是安慰自己吗?是告诉自己伤心其实没有缘由吗?是证明自己的爱情观变态而可笑吗?一切我都明白,可是,这残酷而不完美的现实,总该留个做梦的出口,哪怕醒来大哭一场,也不枉费曾经绮丽。
另外,很喜欢妈妈和外婆砸小三的化妆品店那个片段,哈哈。
所谓真爱,永远都是下一个
7.5 除了被《阳光姐妹淘》致敬的部分之外,没有任何一处是我的菜,太符合法国人聊天时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风格。苏菲·玛索还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更吸引人。
“法兰西是个随时可以产生爱情,却无法储存爱情的地方!”结局扭转了一般青春爱情电影的俗套,用苏菲玛索遇到另一个英俊的男孩后迷茫的眼神做为最后定格,令人无限感叹其年轻稚嫩的容颜,爱情的转瞬即逝和时光的悄然溜走。
为什么对于法国人来说,感情可以这么直接自然?直到他们头发斑白,还可以像第一次坠入爱河一样心驰神往地去恋爱。就像女神已经老了,我们脑海中也一直铭记她十四岁可爱的样子。
牛逼的结尾
只要我不关掉电影 1980就永远不会结束:) 小男盆友啊长得太难忘了
单纯看苏菲的颜,剧情弱爆了
初吻总是没能献给最爱的人,失去初吻爱情才又发生。
青春期的爱情在于心动本身,而不是某个人。
法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苏菲玛索
一部经典的描叙青春懵懂的影片。当他在喧哗摇滚中为她戴上耳机的那一刻,再也没有言语可以形容那种爱情的美好。
我要怎么去目睹你的苍老
导演就是《沉默的人》那位啊,比这个片子好,这部《初恋》内容很散了,偶尔有笑点,整体还是法国电影的主流路数,看多了也吐,14岁的苏菲玛索在片中和当时的采访录像中都很成熟,有种30岁女人听天由命的慵懒或者说自信,有特点,但我不喜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年仅14岁的苏菲·玛索已然美丽不可方物,那种清丽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自女神赫本后无人能出其右。
这时候的苏菲真像个小子dreams are my realize the only kind of real fantasy illusions are a common thing i try to live in dreams
“世界上那么多有钱人,有才华的人,多愁善感的人,野蛮人,就只有这个人会让你开心的笑。” Dreams are my reality.
在热闹的舞池中,当他给她戴上耳机,当《Dreams are my reality》乐声想起,世界一切都安静了。初恋的青涩和朦胧,纯真和懵懂,初吻这件小事情。苏菲玛索年少时候的样子,第一部她的电影,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变过模样。至于其父母两人,那是磕磕绊绊后的互相包容。老奶奶很可爱有趣啊
太喜欢这种主题曲贯穿,情节简明的老电影了,信手拈来的浪漫细节温馨死,最后寂寥爸爸看到好像梅姨的妈妈,那腼腆的一笑好催泪。少女时代的苏菲玛索正翻了~~人家十二三岁的感情,一把年纪了居然看出了共鸣,无论是娱乐还是心智我们都比欧美晚熟几年。
《Reality》名场面!苏菲玛索的颜值实在太能打了,40年前的法国青少年生活已然如此丰富,什么叫作发达国家呀。非常典型的法国爱情喜剧片,双线故事推进,讲的是两代人对于爱情的不一样的理解却是一样的浪漫与困苦。有人调侃哪里是“初吻”更像是“初轨”也就是初次出轨,然而也正因为是法国,似乎大家也就更能接受角色的见异思迁了,其实令人一脸懵逼的结局反而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以为刻骨铭心的爱情可能只是年少荷尔蒙激发的冲动而已,随时会因为疲倦而消失随时又因新的刺激而产生,反而是父母一代洗尽铅华之后,更懂得珍惜彼此。一些桥段确实挺搞笑的,奶奶又潮又豁达,令人喜爱。
这个片子就是我对于电影最初最美好的回忆,我永远都不会忘了第一次看到它那个美妙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