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说说《刀》
刀的出现对徐克来说是必然的,因为他已经联合程小东、张叔平等人将浪漫武侠的风格推到不可超越的地步,而李连杰、林青霞等人的离开也使传统的武侠片必然成为一种飘渺的回忆。一直坚持“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的徐克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了《刀》。
《刀》打破了传统的故事结构与拍摄方式,强调世界的残酷,人心的暴戾,“当它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人就成为一把刀,见人就斩”。
影片在故事上完全打消了传统电影的戏剧性,转而强调真实世界的偶发性,在画面上打消了之前的构图与原则,转而以接近纪录片的手法拍摄这一武侠作品,而这正是徐克的意图——突显真实世界的残忍与人心的残忍,以及在这个残忍的背景之下的残酷的浪漫。
2 ) 除了侠义之外
1995年,徐克导演<断刀客>,一部讲述复仇的武侠影片. 在港片云集的90年代,这部出自徐克的作品并没有引起观众的重视, 前几天重新看了一遍,觉得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 电影本身已经超越了传统武侠的正邪侠义范畴,更深层次地讨论了人生,江湖,爱恨,与得失. 片中的断刀,独臂在形式上并没有过多的创新,然而,在不完美的人生背景下,改变自己的心路历程,给人极大的震撼. 人生就是一个蜕变, 当失去,寻找重生, 挫败,心生意志. 过程总是痛苦,却能教人平和看待失去和遗憾. 结局很凄凉, 符合人生就是不完美的基调.
定安(赵文卓饰), 一个原本羸弱的角色,在仇恨中寻求强大的年轻人,在肉体痛苦中寻找解脱,他恨的不只有他的仇人,还有不健全的自己, 不公平的遭遇,浑噩的时代,无助的挣扎.半截刀,半本书,一条手臂,影片用极端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痛苦与不懈,其实什么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是什么. 极端的境遇早就极端的人格,在寻找出口的路上,用尽了"格物致知"这个最基本的理学大义.
同时,影片讲述了轮回,善恶因果, 但凌驾于这条脉络之上的是命运的强大和无法逆转,人的渺小. 无论如何改变,命运永远将人玩转于股掌之间,人不能胜天,天可以左右一切. 当复仇结束,善恶得以报,在看似公平的世界里,还是不公,复仇只是对前因的回报,而后,失去的永远失去,仇恨之外,人还是无助的,那是改变不了的命运. 老庄之言,告知于天下,正反善恶,天道轮回,不报也将报,为之亦无为. 所以复仇的目的,不在于惩恶扬善,只是为了印证了轮回. 片中台词:不敢吃这碗饭,就别坐在这桌子上; 菩萨的宝剑;江湖上的买卖,你只能占一时的便宜,对方总有一天会拿回他失去的东西, 都很好的佐证了这一基本路线.
人生必定有缺憾. 与大众电影不同,悲情色彩弥漫全剧, 马贼猖獗,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各自明哲保身,弱小没有同情,就如同那句话:正义,只是一种同情,对与错是分不开的. 在乱世背景下,人性的残恶似乎成为为世的主流之道,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不被人凌驾于自己. 在人吃人的社会里, 现实变得残酷, 这一幕,让人那么眼熟. 戏剧的是,这个时候,仇恨变成了结束这一切的根本动因.
人生就是一场等待, 在结局里, 女主人在原来的刀厂等待两位师兄, 原来等待才是人最大的本质, 在等待中, 人变得平静, 在等待中, 才不会觉得失去, 直到头发花白,岁月爬过. 然后, 等的是什么? 等待自己的远走, 等待心爱的人会来送行.
我只是一个客, 每个人都是.
3 ) 断刀“克”,旋转之飞舞
即使徐克的电影逻辑和伦理过度混乱,众人依旧期待多多。大概是他营造出武功之飞花落叶、轻盈鬼魅,又带着残阳如血的悲情。我以为,武侠片的导演,但凡能于动作之间流露真我性情,就成功了一半。早年间,胡金铨的电影被邵氏评论为“怎么看都像是跳舞”,bingo,如今男舞者阴气甚重,就让我们把武打当成一种阳刚的舞蹈吧。
断刀客的武打设计比较奇妙,因为主人公身体已经残疾,再无坚实的底盘,武器更只有一把断刀。所以完全以旋转保持平衡,以之进行攻击。然而徐克,并没把这个排成一场科技型的“陀螺大战”。武打设计控制了旋转的速度和时机,充满梦寐以求的平衡与力量之美。主人公挥动残肢,让旁人体味到失去亲人及肢体的悲痛,而诡异的拳脚和一把残破的武器,又让人感叹于逆境中的不屈和充盈的才华。
最后徐克在人物感情上的处理也比较令人接受。女主人公依旧游离于两男之间,但家破的伤痛归于止息,她每天也都看到自己爱的两个人。于废墟般往日上累筑起的微妙平衡,带给她安宁和快乐。正如一具残破的肢体,于旋转间寻求了不败的真理一样。
4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这个片子的评论好像很极端,有人说烂,有人说经典。当年票房的惨败是无法逆转的历史,分析来说败绝对有败的原因。
要说败因,我说就是 —— 过了。
卖弄的过了,也刻意的过了。
一个人如果为了脱俗而故意做些看起来脱俗的事情,那就反成了大俗。《刀》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太匠心,太卖弄,太虚。。
看这片子的时候,老公说拍的很怪,我说是‘太符号化’。片子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符号化的,比如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台词等。如果是把这里的角色和某些很有哲理的台词放进一个和现实更贴近的片子里,效果是深邃。但是如果把所有的细节都特意深邃了,凑在一起就很假。
片子在说江湖,但我觉得最后刻画出来的是‘强者’和‘弱者’的世界。仔细看片子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弱者’都是歇斯底里的,而且只会歇斯底里。
那个如果不是花痴就是白痴的女主角代表的是‘弱者’,片子里最干净最美丽也最找打的角色。因为她代表的是弱者,所以发生危险的时候她就陷入歇斯底里,没有发生危险的时候她酝酿着怎么让大家一起跟她歇斯底里。另一个纯粹的‘弱者’是分不清性别的养猪娃,所以她也会歇斯底里的去和定安抢一本她以为是‘家谱’的武功秘籍。
练锋号的主人看似是个‘强者’,但是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时,他表现出的也是歇斯底里。就像定安发现断臂时的疯狂惨叫,马贼头领受辱于‘飞龙’时的癫狂,在导演的概念中,弱者唯一的能力就是……用自己的不安去涂抹整个世界。
相反,片中的妓女是‘强者’形象,从一出场她就显出了份外的镇定,到后来顶撞男人,到后来被铁头救去(姑且算救),到后来的反抗甚至被爱她的男人所杀,妓女从没有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歇斯底里上,她只是沉静的用仇恨的眼观察这个由男人主宰的世界,寻找逃亡的机会。如果不是被定安误杀,她也许也有机会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武功,然后成为真正的强者。就像‘飞龙’和后来的‘定安’,强者们只是握紧自己的刀,自己在哪里哪里就是江湖。在刀的世界里,没有男人和女人,只有强者和弱者。
这种迹象在七剑中也有延续,所有作为‘弱者’出现的女性角色似乎都处在一种异常的亢奋状态中,找到机会就会做一番歇斯底里的表演。这些女演员本身的演技风格却不是这样,只能怀疑是按照导演要求塑造的形象。
在女演员的阵阵粗喘声中看上一两个小时真是折磨,当年口碑不好也正常,《刀》的基调太压抑,弥漫着人造的癫狂味。原本很好的素材,因为各种调料都放到了极致,整盘菜也就毁了。
--PS. 不过画面很有美感。
5 ) 失落的电影,失控的江湖
现在还记得当年看到徐克的《断刀客》留下的深刻印象。按照影评人的说法,这部电影在徐克众多电影中不但不出色,甚至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当年在商业票房上的惨败,让这部电影从此之后销声匿迹。在此后,我曾经在众多的电影资料库搜寻这部电影,但是依旧毫无踪迹,就是网络上罗列徐克的电影代表作时也没有发现这部让我记忆深刻的影片。但是我内心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仍然不因大众对它的忽视而有丝毫的缩减。我无法获知徐克本人对他的这部“滑铁卢”影片有何见解,但是在我看来,这部一度淹溺在众多票房佳绩的“徐克电影”中的影片用它的失落恰恰彰显了影片意义结构的复杂性和它在文化蕴涵意义上的含混性。这是一个失落的电影文本,失落的只是它与时代的格格不入,这种与时代的距离正是一个电影文本的精神/文化意义所在。
一、“寻父/复仇”传统电影母题与身份危机
在《断刀客》的电影文本中,一个基本的推动叙事发展的情节是寻父和复仇。这种电影叙事的套路并不十分的稀奇,在众多的香港电影中乃至整个中国的电影中,寻父和复仇的母题是已经用烂的主题。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以往的香港电影中,寻父和复仇的纠结,尤其是复仇的主题在开始的情节指认中只是作为推动主人公为了报杀父之仇而寻遍明师拜师学艺,乃至最终报仇雪恨的基本线索而出现的。事实上,在以后的情节的发展中,学艺和报仇的过程指称的整个的影片的发展,至于寻父和复仇本身并不具有了很大的意义。尤其在成龙的早期的影片中,由于成龙的功夫和搞笑的风格,好像寻父和报仇并不重要,至少在拜师学艺的过程当中,喜剧化的表演风格一度让复仇的悲剧性母题得到了消解,虽然最后仍然需要一个“复仇”的结果,但是在复仇的过程中,具体说就是与仇家打斗的过程成为了之前学艺的一种验证和展现,仍然呈现的复仇主题只是为了满足影片的最初的线索使之圆满得到解决罢了。
但是在徐克的《断刀客》中,寻父和复仇具有了意味寻常的意义。这种典型的复仇情结源于自己最初丧失父亲的指认的复杂的俄狄普斯情结。没有了父亲的指认主人公安定就无法长大成人。他虽然有师父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父亲的存在。但是众多师兄弟的存在尤其是师父女儿的存在,强化加剧了师父作为一个能指的象征性的存在。对父亲的寻找就是一种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这是一种传统的血缘的认同,也是社会的认同,江湖的认同,成人的认同乃至最终秩序的认同,这种众多权力的认同/压制让主人公安定的身份危机成为了一个焦虑的事实,最终也成为了得知父亲被人所杀乃至接下来复仇的重要推动力。
戴锦华在她的研究香港电影的重要论文《秩序、反秩序与身份表述——香港动作片一瞥》的开头这样说:“80年代至90年代之交,伴随着1997年渐次成为一个迫近中的现实,香港社会的权力格局的渐次改变,并开始弥漫着某种的愤懑和政治无力感。在文化表述之间,则呈现为一种充满身份感的身份危机……或许在不期然间,这份强烈而击破的危机意识与离弃/归属意欲,在处于极盛状态的香港电影工业及其影片中凸现而出,并集中呈现在经常为中国内地影人冠以‘徐克电影’的多个香港动作片序列当中。”
可以说,在香港众多的电影人当中,很少能有徐克这样的电影人能在自己的电影中倾注如此的多的对社会文化乃至政治方面的潜在思考,可贵的是这种思考用电影的语言借助许多的光影并且和商业的性质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但能在票房方面得到保证而且借助于通俗的表达形式,影片中暗含的意义能悄无声息的传递到观众的脑中。这种寓娱于教的形式使电影的张力得到完美的展现。《断刀客》这部电影在票房方面的惨败不是说明徐克已经没有了他的思考,恰恰相反,我认为徐克在这部电影当中,就因为对电影文本之外的思考过于丰富,破坏了电影这种形式的所蕴涵的美感才导致滑铁卢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已经失落的电影文本,对其的重新挖掘正是想展现电影本身之外的众多东西。主张重写文学史的上海学者王晓明曾经说,关注文学史,应该多关注文学史以外的东西。这句话对这部徐克的电影来说同样如是。
对我而言,徐克在《断刀客》中倾注的思考过于沉重和直白。但是这种功利性的倾注恰恰暗示了当时的电影人对于时代不知何去何从的焦虑,对于香港的未来未知的一种恐惧感,对于香港电影是否断代、割裂、分离传统的恐慌。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秩序的确认者,换句话说需要一个父亲的指认者。
但是在《断刀客》中安定不仅仅寻找父亲,在得知父亲被杀之后,他踏上了一条漫漫的复仇之路。“复仇”在这里的含义不是如此的简单,不仅仅是“杀父之仇”,在更复杂的寓意上,杀“曾经杀掉父亲的仇人”也就意味着自己高过了父亲的身份,所以这里的复仇同样是一种“弑父”行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寻父和弑父是同一过程:是自己成人的过程,也是得到秩序认可的必要过程。在电影文本当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安定复仇的过程当中,有太多“残缺”的存在。首先,安定被人暗算只有一支膀臂,这是一种“残缺”;在走出师门时候,他还有一件他父亲曾经用过的刀,被仇人削断的残刀,这是第二种“残缺”;在学艺的过程当中,他学习的刀谱是从大火中抢救出来只有一半的残谱,这是第三种“残缺”。不仅仅如此,就是救他一命的那个无名女孩,畸形的样子,没有姓氏和名字,没有父母,同样也是一种再明显不过的“残缺”。这种象征性的“残缺”更是一种身份危机的征兆。那个无名无姓的女孩对安定从她大火残烬的家中抢救出唯一财物——一本书写字迹的刀谱,而她迫切想从中知道的就是自己叫什么名字。这是一种凄凉的悲哀,也是一种对丧失自己身份的、残缺的、无根的香港社会在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最好明证。
二、失控的江湖和残缺的传统
在《断刀客》中,作为武侠电影中必备的背景的江湖是一个失控的江湖。在我的印象中,徐克的电影中一直都出现这样的一个腥风血雨、风雨飘摇的江湖。在他的《倩女幽魂》系列当中也曾出现这样的一个江湖。江湖最初是作为一个在庙堂/朝廷之外的疆域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是作为一个反秩序的疆域而存在的。但是在众多的武侠电影中的江湖已经没有了反秩序的意义,在江湖中同样存在秩序,尽管这种秩序是按照丛林法则或者说拳头/武功来强制执行的。但是在《断刀客》中的江湖,徐克主要凸现了江湖的最初的原始的含义:无秩序/反秩序。我一直对《断刀客》中的江湖感到惊悸不安,因为在那个江湖中得不到任何的安全感,随时可能死去。所谓“安定”其实是死亡的反讽。除了杀人和被杀之外你别无选择。多少次我从那个江湖的恶梦当中惊醒,一抹全身的冷汗。这样一个失控的江湖正契合了现实在电影之外的某种未知的真实。徐克用他的江湖来讲述自己的不安。用反秩序来反抗现实,用传统的延续来建立秩序。
在《断刀客》的电影文本当中,传统的存在并不明显。但是挖掘文本的信息,安定的残刀是父亲的遗物,是一种传统的存在;残缺的刀谱也是无名的刀客的遗物,同样是一种传统。而安定作为另外一个残缺的存在,对江湖中那个令人恐惧的刀客、也是杀父仇人飞龙的挑战是一种匡复秩序的表述。安定最后的胜利,虽然是商业影片注定的事实,也同样的彰显了传统对于秩序的存在的巨大意义,而且是一种残缺不全的传统。影片最后的平静,虽然可以诠释为传统对秩序的匡正,但是安定的离去无疑是一种自我的放逐,暗示一种“安定”不得的江湖。秩序和江湖虽然暂时赢得了“安定”,但是长远看仍然是失控的,需要强大的权力来制定秩序。
三、女性主义的表述和“空间对时间胜利”
《断刀客》特殊的一个地方在于故事的叙述采用了女性主义的视角。那个安定的小师妹、师父的女儿,开始的对“江湖”的旁白,表明了这个江湖的含混和不理解。对于女性来说,江湖是男性的世界。虽然很多武侠电影讲述了很多女侠的电影,但是,一般在电影中的女侠是作为一种男性观众的客体而存在的,她们的存在不过是男性侠客的“亚存在”,是作为男性侠客的观看对象和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而存在。但是在《断刀客》中,小师妹不会武功,因此消解了女侠的形象,排除了男性欲望的客体。她最初是作为一个回忆者而存在,整个故事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所以某种意义上了来说,这部影片的基调是女性般的忧伤和怀旧的。这种女性的基调某种程度上淡化了那个影片江湖的血腥。而影片最后的旁白中,她想念安定,觉得安定可能随时出现在她的身边,更是用一种女性想念/思念爱人的口气巧妙的暗示,那个江湖的匡正者安定或者类似的人会在以后的岁月中出现。
在《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史1978-1998》中,戴锦华教授这样论述中国电影中的“历史”:“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便成了大陆艺术电影中萦回不去的梦魇,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而令人晕眩的深谷,又仿若幽灵出没的、猩红而富丽的天幕。较之关于现实的话语,历史的叙事始终丰满、凝重,充满了细腻的层次和无限繁复的情感。然而在80年代电影的叙事中,历史却不是一个可以指认出的年代,一个时间的线性句段。”对于这样的一个“不是可以指认出的年代”,用戴锦华研究电影的一个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空间对于时间的胜利”。而在《断刀客》中,这种胜利就是表现在影片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表述。在徐克的电影中乃至在香港的众多动作片电影中,影片会有一个确切的年代表述。在戴锦华的《秩序、反秩序与身份表述——香港动作片一瞥》这篇重要的论文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一般的香港动作片,尤其是她所谓的“古装稗史片”中,影片讲述的年代都放在明末或者清末(民初),这两个中国封建王朝即将崩溃的时刻。这种电影的叙事的功能就是由一种由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当中,“提供了一份个人叙述和想象的空间”。但是在《断刀客》中,这种个人叙述和想象的空间随着年代的模糊也变成了一个空洞的能指,无力的指认。影片中,对于演员的装扮也切合的年代叙述的模糊性,好像不是古代的装束但是同样也不是现代的装束,这种介于古代和现代的装束恰好模糊了时间和历史的存在,成为了现实暗示的有力佐证,也成为了历史丧失身份的危机感的最好注解。
四、结语
对于《断刀客》这样一个失落的电影文本来说,重新的诠释已经不是当初的“滑铁卢”时代。抹去身上的灰尘也并不意味着它就具有了现代性。其实,我的诠释不过是揭开那部电影之外史事冰山的一角。往往一部电影并不讲述很久远的故事,毋宁说,在电影叙事中的年代的久远恰恰证明与现实的或紧密或曲折的关联性。年代的久远就是要告诉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出电影的背后、电影之外、我们生活中的意识形态症候。
思郁
2006-6-16书于南乐
6 ) 《刀》,徐老怪的江湖……
没有白衣,没有长剑,没有洞箫,没有欢歌,只是一片刀光血影,只是昏暗光线下的杀戮,和无休无止的打铁的“叮当”声……
徐老怪的《刀》,没有了我们熟知的江湖,有的,是我们不曾看过的阴暗,不曾感受过的悲惨,恩怨还在,却没有了侠义,杀戮还在,却没有了天下……
定安对于刀的执著,是他对于父亲的幻想,也是我们对于理想的追求,没有人会放弃理想,哪怕他是残破的……
独臂,断刀,残谱,所有的一切都是残缺的,都是不完美的,但结合在定安的身上,却是完美的武功,完美的速度,完美的杀戮,完美的复仇。
不知道徐老怪是不是想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残破的人生,一个残缺的躯体,一个残破的工具,在一个残忍世界里的完美表演……
暴力美学从来不是吴宇森的专利,徐老怪也可以玩弄的如此老道,血浆有时候带来的并不是害怕和恶心,还有宣泄的快感,还有复仇的畅快……
不能否认,徐老怪在向张彻致敬,独臂,断刀,都像极了张大师的《独臂刀》,复仇,公道,都像极了张大师的《报仇》,只是徐老怪并不是男人美学的狂热份子,他的手下,男人尽管英勇,但也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铁头对于妓女的感情,定安对于父仇的执著,都不似张彻手下的男人那般刚烈,那般干脆,却再一次展现了黄飞鸿对于十三姨般的铁汉柔情,尽管我们只是小觑豹斑……
张彻是大师,徐克也是大师,大师向大师致敬,本来应该是一部传世名作,只可惜,徐老怪的《刀》并没有让多少人记住,徐老怪构筑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梗概,却没有完美的剧本来讲述,如果我们没有一直看到最后定安和飞龙的决战,我们不会了解定安的父仇究竟是如何一回事;如果我们不曾看到最后小灵开门的那一幕,我们也不会了解铁头和定安究竟是什么样的兄弟情份。情节的残缺犹如电影里的独臂,断刀,残谱一样,看来那么让人不解,“为什么”的问题,会一直伴随着你看完整部电影。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徐克终究是徐克,徐克的电影不会简单的讲述一个故事,也不会空洞的向你说教某一个道理,小灵在定安和铁头之间的徘徊,村民对于定安的追捧,师父对于马贼的漠视,都是我们,也都是我们生活的再现。
假如我们曾经有过爱情,我们一定有过对于爱情的彷徨;假如我们曾经受过磨难,我们一定有过对于强势者的追捧;假如我们受过打击,我们也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是吗?
假如不喜欢徐克,不曾看过徐克的《黄飞鸿》,不曾看过《笑傲江湖》,我们很难看出《刀》里有什么意义,什么思想存在;可能徐老怪在拍电影的时候,也不会去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深刻的主旨,只不过,他的电影拍摄的过程,就是他在思索的过程,然后,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或者让我们感慨万千,或者让我们冷汗直冒的思想审视……
徐老怪始终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影导演,他也不会满足与拍出一个故事就算,他应该被称作思考者,审视者。思考着世间的种种无奈,审视者世间的芸芸众生,然后用他的电影,他的江湖展现出来。
武侠电影,始终是徐老怪的江湖,而我们,只要喜欢就可以了。
赵文卓是被低估了的那一代武打小生!
这电影在徐克影片中应该是被争论最多的一部,从拍摄方式剧情设计到武术动作,都与典型的经典徐克式武侠有不少出入,可能这也正是徐克在高峰之后的一种革命行为。无论如何,电影中感受到了很多文艺色彩,很艺术化的处理效果,甚至让我嗅到了一些王家卫影片的味道。江湖的理解,人生的感悟,精彩的功夫。
“票房不佳有几个原因。其中之一是我们没用大明星。但我打心里喜欢这批演员,他们感觉非常真实。与我之前的作品也有些区别,动作风格上的区别。本片的风格创造出一种逼人而丑陋的生死图景。算受到黑泽明的影响,他拍七武士就采用了一种非常有力道的方式。我希望观众能够反身自省,思考为何人存于世却彼此仇恨至深,太多打斗,太多暴力。实际上《刀》之后仍想在下部作品中延续此种风格,不过我后来去了好莱坞。”
另一种风格的《独臂刀》。快速镜头的剪切——极速打斗的壮烈切换,刀客砍杀的极速镜头,手持的快速变焦,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构图调度和美术风格,最后赵文卓vs熊欣欣那场戏是真刀真铁链五五位对砍没有套招(元彬武术指导),最后都在那极具诗意的内心独白里调和。徐老怪真的鬼怪,还有张叔平的美术,姜国民的纪实化摄影,元彬等的武术指导,我太喜欢这部风格特异的武侠片了。8.4
我最喜欢的徐克电影之一
赵文卓、陈豪、熊欣欣、惠天赐都贡献了最好的一次演出,整部戏气氛极好,镜头感十足。可惜女主太弱,唠唠叨叨的旁白那是王墨镜的风格,徐克还是玩不来。
真正的江湖。台词:“你看到事情不公平,要出头,但也许哪一天就会发现,错的其实是你自己,到时候已经晚了,没有人会同情你的。”
徐克玩起深沉来比王家卫都让人蛋疼!
《刀》在徐克的作品序列中显得颇为独特,既有着处女作三部曲的先锋创造性,又有着为以后好莱坞作品练手铺路的作用,还像是在弥补自己初入影坛拍摄作品票房遇冷的遗憾,倘若说前三部的贡献主要在独特文本与不吝血肉展现的异色,那这部就更多的是在技术上突破了他自己,全片使用低饱和度的现实主义式的照明色彩,这一决定令光影更加的易于调度,大量夜间戏份也因此营造出荒凉决绝的意味,而人物的化妆装扮则为电影的怪力乱神奠定了最大的基础,这一设置是弱肉残食世界的最重要表现,最令人亮眼的是中景与特写的选用,全片远景占比很少,除去结尾之外,打斗戏份也多是用近景,这一考验剪接功力的做法,并未折损观感,反倒凸显了凌厉,而另一突破是在打斗过程中使用虚化前景,虽然这一做法令人有些眼花缭乱,但在展示打斗效果上,却十足的见效。
相较断臂刀客赵文卓,熊欣欣的反角已经是港片武侠的标志了。人做坏事会遭天谴,所以连菩萨都拿着把剑。不是出刀慢,而是放不下。
8/10。[刀]的极端性足以联想到张彻式暴虐与霸道主宰的世界,片中火光掩映的硬线条特写,男主回忆父亲搏斗至死的心理剪辑(尸体倒吊剥光皮-惊恐的眼睛及面部-断刀沾满鲜血),旋转与飞跃进攻、铁链与锯齿刀比快、捕兽器突然袭来的高潮,不断重新对焦来加速镜头切换,构成了令观众筋疲力尽的兵器交锋场面。
哈~我很喜欢的西部片~这个才是真正的世界嘛~血腥汗臭~~
影片改编自张彻经典《独臂刀》。在这个架空了时代背景的故事里,刀场、猎户、马贼、强盗、黎民,就构成了江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没有浩然于天地间的大义,充斥着的只有野蛮和血腥,烧杀抢掠、欺凌弱小、倒挂虐杀、剥皮示众。开场的和尚惨死,便象征着仁义尽失,规则不复。徐克刻意运用了凌厉碎片的剪辑、晃动不安的镜头、大量特写的画面,以呈现出极度风格化的视觉效果。武侠元素的表现也是极端化的,无处不在的男性荷尔蒙和愤懑狂躁的情绪肆意喷溅,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武侠不再是清晰的一招一式,而是混乱与搏命的缠斗厮杀。最后的高潮段落,赵文卓几乎只有转陀螺一招,熊欣欣也是只有舞双刀招架,歇斯底里,唯快不破,为了生存,没有理智。
导演极思突破武侠片处理形式的躁动感觉跃然银幕之上,会让部份观众难以消受,但也会有人觉得力度十足,拍出了江湖恶斗的悲壮感。整部影片最突出的地方是强烈的阳刚色彩和歇斯底里般的渲泄情绪自始贯串。在武侠电影第二高峰渐退后,徐克作为终结一个时代的作品,影片完全模糊了时代和社会背景,简单交待了人物和所涉的恩怨,以一种平稳来营造出一个纯电影中的"江湖",并以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把武打(以急速多变的镜头来交织)和文戏(大量不受节制的愤怒对白)相辅,作了一次自我情怀的抒发与治疗。导演试图努力将张彻与黑泽明的风格融合在一起.
【C-】再也受不了这些老旧过火的香港傻缺武侠电影了。《刀》所展现的“快”本质仍是不伦不类的狂躁影像,让人精疲力竭;而二十年后《师父》所展现的“慢”反而愈发贴近影像的流动之美,在瞬息间,动作被赋予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模糊。
1.快意恩仇,刀光血影;2.快速剪辑,凌厉刀法;3.暴戾江湖,柔情女爱;4.真正的江湖应是这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生存只为图一时的痛快;5.徐老怪用镜头展现了一个最血腥的江湖,令人颤栗,却用女性的视角和口吻来阐述,使得这个江湖中的爱显得如此可贵可爱可薄和可怜。
看了这么多部徐克,基本能确定这是最好的了,分镜剪辑非常极端,个人风格严重,粗糙又华丽,叙事短板可以完全忽略。独臂,断刀,残本组成的一位大侠。
江湖。我都不知道江湖是什么。徐克。男性荷尔蒙。冷兵器。赵文卓。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第一部看到的徐克的电影,从电视。人奔马走纷乱嘈杂,看不出时光的市井辨不明年代的江湖。印象里徐克的江湖是一群光着膀子在竹竿堆里流血流汗的男人,连情爱都跟仇杀有关。票房惨败不是没有原因的,视觉太不讨好,除了颜色之外镜头也晃得太厉害,要不是因为在电脑上看蜗一定昏过去
香港武打片实在是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