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Moje štěšti bylo vzdycky v tom, zě mě potkalo nějakě neštěsti."
(——翻译:"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的这部经典著作所改编的电影片头独白,我想把它作为这篇影评的开头,因为要形容这部经典影片,我实在想不出能比它更幽默、更风趣、更贴切的语句。
这两天看完这部电影其实纯属偶然,理由很简单,只因为看到它是06年捷克最佳获奖影片,并且参与了捷克申奥。可看完之后,影片的水平出乎我意料之外,这部电影的魅力,远远超越了片名可能给你带来的"枯燥"感受。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捷克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可知道赫拉巴尔的人却很少,这也许跟捷克作为东欧小国的历史原因有关,《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从主角迪特的人生经历折射了捷克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状态。看这部电影时,在你幽默欢笑之余,倾诉了捷克的历史,乃至半个欧洲的历史。
主角迪特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饭店服务生,影片以半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立志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娶一个有钱的老婆,然后和她一起开一个旅馆酒店,享受有钱人的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倒霉,却带来机缘巧合的机会,他的精明让他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辗转的酒店旅馆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后来到了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他从领班斯希凡克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什么他那么精通待客之道,因为他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他的聪明,成为首席服务生,并且在非洲小国易索比亚访问捷克的时候,作为出色的接待,得到了易索比亚国王的授勋。诙谐、揶揄、调侃的剧本,再加上主演Ivan Barnev惟妙惟肖的幽默演出,看到这些你没法不让你两边的嘴角上扬。
二战爆发了,捷克作为德国的邻国,放弃了抵抗,捷克领袖广播给民众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捷克人不打仗”。于是大量领土被割让给德国人,布拉格最繁华的巴黎饭店也变了,饭店里的有钱人,逐渐被德国军官及高层所取代。捷克的民众反德情绪高涨,可都无能为力。但就是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局势下,迪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成为有钱人,同时不忘记对女人和金钱的追逐。
他遇见了德国女教师Liza,并坠入爱河,可因为Liza是个很偏执的纳粹热血份子,认为应该保持日耳曼民族高贵的优良血统,滑稽而又可笑的理由塑造了这样一个俏皮可爱的妙龄女郎,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种种阻碍,可最后她还是嫁给了斯拉夫血统的迪特,也许这正是大师赫拉巴尔的意图,告诉人们,即使面对战争,爱情仍无国界。在Liza的帮助下,迪特成就了梦想,通过犹太人的邮票成为了有钱人,可德国那时也已开始衰败,心爱的Liza因为德国轰炸过的酒店坍塌而死去。
战争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战后重建。迪特有了自己的酒店,却被所谓的捷克共和国夺走,并且由于坚持认为自己是有钱人,导致入狱服刑15年。
整个电影我都是带着微笑看完的,可看到这里我很悲伤,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奈。我们又何尝不像迪特一样?我们追求金钱、女人、还有所谓的信仰,可上帝往往总会跟我们开一个同样无奈的玩笑。
迪特经历过好几个女人,雅露卡什、女佣凡达、还有巴黎饭店的尤琳卡,她们跟迪特一起的过程里,始终维护着迪特,虽然说不上是爱,但就是那种感觉,幽默之余,意味深长。最后遇见生命中的女人,Liza,我相信尽管她是德国人,迪特也会深爱着她,哪怕她是一名希特勒狂热份子,哪怕在她死去时迪特并没有流泪。
导演Jirí Menzel是优秀的,因为我觉得他很好的演绎这部奢华的文学著作,小服务员的一生,不仅仅从侧面讽刺了金钱和权力,也展现了人类在战争和历史变迁面前的弱小。整部影片拍摄的手法也很独到,说不出感觉的光影魅力同样给我带了视觉和心理的满足。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这一切,那么荒诞,而又那么真实。
2 )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
随意捡拾起一个只需往身上擦几下就能被咬出一口口清脆到发出音乐般共振声音的苹果,对我而言是一个美好的梦。的确,当我的眼白一截又一截的凝固在白色天花板上时,鼓胀起的嘴总会吐出一堆又一堆隐匿在严整步调下极为魔幻极为错乱极为活色生香的泡泡。
看某些碟是需要特定氛围的,比如在深夜里把窗帘拉严实些镇住大货车呼啸而过时街面的战栗、裹上厚实的毯子挡住逼仄的潮湿的寒意,可是昨晚发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囤积些能够刺激味蕾让胃欢快蠕动的食物和酒,特别是一开始是煞有介事的持着遥控器盘曲着腿圈在椅子里观赏起《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但镜头偏偏在一大段的略带调侃的平静叙述中很无情的出现了暖洋洋的耷拉着粉红色身子的香肠:“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平日,香肠、火腿,只有在饥肠辘辘时才会奋不顾身的把它们揣进怀里,并且能勾起食欲的并不是来自于它们稍带有技术性的混合进香料淀粉红肉,而是灯光下摇曳起的粉嫩色抑或是暗红色的光芒微翘起它们的臀部直扑我的双瞳,就像费里尼电影中大幅大幅裸露着丰满女人的海报以及嘈杂的火车站里一阵阵叫嚣着:每个人都会有火腿与青豆的。
爱赫拉巴尔,于是之前进行了无限性的猜测,欣慰的是看完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它并没有特别出奇的镜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我温习起《铁皮鼓》的荒诞想起《美国丽人》里缀点在女体上的玫瑰花感动起卓别林流泪的欢笑回忆起历史老师曾说康巴汉子的精良血统让希特勒都心动。原本就喜欢那些在光影背后咸淡合宜的拙朴中爆裂着睿智的叙述声音,于是我在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所营造出的戏谑、调侃与平和、纪实的氛围中切换着情绪,流畅而自然。其实在观影中,并不会感到轻松:会不顾体面的趴在地上捡寻硬币富翁却挥金如土的沉溺于食色间,始终骄直挺身子的能准确的说出顾客因肝脏有病只能点香蒜面包和茶的斯克希凡卡先生因捍卫捷克民族的尊严被士兵带走,杨迪特奋力追赶火车却无法把手中高举着的三明治递给关在车厢里或许运往集中营的苦难者,莉萨一边郑重其事的盯着元首的画像一边和杨迪特在床上制造具有优良血统的下一代……悲哀和恐惧总不经意间撞击着我,直至叙述者拿起手中的啤酒,告诉我: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正如在电影的开头告诉我的一样: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3 ) 捷克从不缺少大师
究竟是源于怎么样一种精神,才能造就捷克民族的人们有如此乐观而不屈不挠的性格?而这样一种标志性的特色也正是捷克的文字、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承载的精髓。
伊利•曼佐拍摄的《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在07年的时候再度蜚声国际,这部同样改编自捷克文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的电影作品获得了07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再此之前同样出自伊利•曼佐之手改编赫拉巴尔小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失翼云雀》也曾在柏林电影节等世界级电影节上获得殊荣。伊利•曼佐与赫拉巴尔似乎已经成就了一种默契,赫尔巴尔的文字魅力借助伊利•曼佐的影象便能够大方光彩,而他俩的合作也多达6部之多。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讲述的小个子服务生在捷克各大酒店服务,终于成就为百万富翁,而其一生又穿插着捷克被侵略、二战后社会主义重建的历史。赫拉巴尔以捷克所特有的文字风格——幽默而诙谐、嘲讽而渗透着辛酸的笔力——撰写着这个小个子服务生传奇式的一生。借助影象的魔力,伊利•曼佐使赫拉巴尔的这个故事以视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呈现给观众,而文字中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带领着观赏者们陪同小个子服务员一起经历着魔幻世界。
伊利•曼佐并不是原样复制原着小说,在小说中,赫拉巴尔以回忆式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行文,小说以时间为序分为五个篇章。而在电影的叙事中,伊利•曼佐把小说中最后一个篇章——小个子服务生出狱后劳动改造山林隐居——打碎提出,作为电影叙述的起点,并结合蒙太奇一一插入前四个篇章的缝隙之中,形成现在与往昔的对比,以此来表达赫拉巴尔在小说中所蕴藏的哲理,而这哲理出自于作者所忠爱的东方哲人老子。
赫拉巴尔非常喜欢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东方哲理,许多《道德经》中的文字曾出现在赫拉巴尔的小说之中,在《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作者以小个子服务生戏剧化的人生,起起伏伏中蕴涵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思想。并以伺候过显赫贵族、非洲国王等经历与结尾处放野山林与动物为伴来表达老子的有为与无为的命题。而在电影中,虽然对比同样存在,但却显得非常单薄,寡剧山林重逢知遇之恩的推销员,一起喝啤酒的结尾虽然有着逍遥游的风流,于原着小说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可能是出于电影叙事的需要,伊利•曼佐在电影中插入了许多贯穿始末的线索,其一是镜子,其二是反复出现并帮助小个子服务生的推销员老头,其三是抛洒硬币零钱。镜子在影片的作用并不同于法斯宾德的电影中那样,为了表达人与人的疏离,而更多的是出自小个子服务生自我价值认识的需要,他借助镜子去回顾往昔,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这些同小说小个子服务生注重自我装束的笔墨是有相映成辉的。而电影中的推销员老头在小说中仅仅是百万富翁理想的启蒙人,之后并没有再出现,但在电影中却反复出现在小个子之后的各个篇章中,甚至在结尾处与小个子一同喝着啤酒隐居山林。虽然说,推销员老头唤起了小个子的百万富翁之梦并且也教会他丢掉零钱、用纸币铺满地板等等事理,但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原着小说中,小个子始末想要获得的仅仅是别人对于其身份的肯定,而并不是追逐金钱与富贵,也因此在小说前几个篇章中抛洒零钱、装束等等,在后几个篇章中其实已不再重复出现,而改变成要求成为百万富翁而入狱、佩带勋章、开设“断裂旅馆”并在同行前炫耀等等其他的行径。但是电影却一再强调抛零钱,比起原着小说而言,非常的单一。
小说中许多精彩的篇章在电影中一一重现,招待将军、非洲亲王、德国纯粹人种基地等等。但可惜的是,宁静旅店时护送开光“金童”、招待总理两个场景在电影中被删去。而巴黎旅馆时招待非洲亲王时候需要的三百多套金质餐具也并没有提及。而这些在小说中其实非常重要,“金童”事件是小个子离开宁静旅店的原因,而金餐具也差点造成了他离开巴黎旅馆。小说中的这些情节用意在于表现小个子虽然力图与上层阶级的人趋同,但又无法被其肯定,即使他炫富改变自己的装束等等的方式幻想与其他人平等,但又始终无法成为他们的一员。这些也与后半部分结婚时德国人不与其碰杯、监狱里不被认同等情节呼应,而主人公之所以会被塑造成一个小个子,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一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原因,而这些在电影中并没有被如何刻画。
小说中后半部分篇章非常的精彩,可却是电影弱化处理的地方,小个子用其一生积蓄开设了“断层旅馆”时的辉煌场景在影片中连同百万富翁改造所内的情节一笔带过,这或许是出于政治局限的原因,实在是非常的遗憾。小个子与德国妻子的爱情故事的段落,其实是反映小个子对于捷克民族主义精神矛盾冲突的部分,他为了被捷克上层阶级人所认同而不惜与德国女人结婚,可能这样说有些牵强,但是德国占领捷克时候,夫妻两回巴黎旅馆炫富的情节其实也部分的暗示了小个子的婚姻目的的不纯。而之后多次出现的“捷克人遭屠杀时而我正在接受德国医生生殖器检查,为了获得证明与德国人结婚”也正是小个子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强调,只是过场式的浮光掠影的匆匆带过,甚至那个只会敲钉子的弱智儿子,在影片中也更本没有出生。
尽管影片与原着小说有着以上这些差别,但是单纯从影片上来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也是一部非常出彩的杰作。最中最亮丽的部分可能是影片中的蒙太奇运用,剪辑运用的显而易见的是在前述的现在与回忆的辉映交插段落,往往过去的一个情景之后会流畅的剪辑到现在时,形成对比。在生殖器检查部分时,为了表现小个子脑海中的景象,同样也用了一组蒙太奇镜头,在画面上实现空间时间的平行交叉。并且,在木屋中,小个子竖起三面镜子,每一面镜子出现之前一个篇章中的影象,完成了小个子精神世界自省的过程,此处的蒙太奇也属影片中惊鸿一笔。
此外,影片的特色还在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最初火车站的卖香肠的场景仿佛是对卢米埃尔《坐车离开耶鲁萨冷》的致敬,以默片的形式的形式以及追逐火车的镜头又非常象在调侃《火车大劫案》。后半部分叙述德国侵略捷克这段历史时,导演借助黑白胶片资料等素材,非常具有新浪潮影片的特色。而且影片的镜头非常流畅,滑顺而带着美感,这使得整个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浓缩了14万字原着小说中的重要场景与段落,丝毫不嫌拖沓与冗重,反而更象羽毛般的轻柔,这是符合原着小说文字的特色的。
赫拉巴尔并不是去抨击或者沉重的记录一段屈辱或压迫的历史,小说文字非常轻松诙谐,带着调侃与玩笑,而笔力渗透纸背之后又带着辛酸与凄凉,这样的行文特色不但在这本《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体现,并且贯穿在《过于烦嚣的孤独》等多部着作之中。而伊利•曼佐确实也有这样的功力与技巧,在重现赫拉巴尔以梦为马的想象力之余更近一步的去夸大文字的气氛,夸大轻松诙谐以及之后的辛酸凄凉。无论是在《我曾伺候国英国国王》或是《失翼云雀》、《海底的珍珠》还是《严密监视的列车》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导演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他一方面以轻快而亮色的基调去尽量的重现赫拉巴尔小说中轻松而诙谐的篇章,去展现赫拉巴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紧接着却以静默、浓重的镜头制造欢娱后的留白,形成先后的对立,给于观众凝思的空间。
后记:同样的精神在捷克大多数的艺术领域都能看见,而最显然易见的便是电影,很难想象,一个历史如捷克这样的民族,曾遭受侵略与屈辱,又被严酷的政治肃杀了数十年之久,而这些艺术家们却能呈现出如此纯真而轻快的作品,其中的功力真不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轻盈所能囊括,而更多的是捷克民族所与生具有的精神所造就。
4 ) 很好看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要严重推荐一下的电影,基本没有看过捷克的电影,小时候非常喜欢捷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这电影当然和动画片没有可比性,但是真得相当好看,并不是因为电影里面不时会有大量的暴露镜头出现,这片子里面没有美女基本,也不属于情色片,电影封套上的裸女们纯属于哗众取宠。电影从一个老人的大赦开始,独自一人开始新的生活,无聊的时候难免会回忆年轻时的那些美丽。从一开始被雨水淋湿的妓女来到店里,他去妓院去找那个姑娘买春那时候电影变得好看起来,主角的话不多,样貌不出众,还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影片跟着他的回忆,一点一点地把他年轻时的经历甚至可以说奇遇慢慢呈现给观众。充满了喜剧色彩,强烈推荐。
5 ) 瓦全成就完卵
标题党已成为一股庞大的势力,遍布各个种族各个国家。话说回来,尽管整部片没见着英国国王半个影儿,但还是看得心服口服,开头的时候只以为是部搞笑反讽片顶多加点儿温情或励志料,而事实证明我太缺乏想象力,尽管堆满了各种荒诞情节,这却是部反映捷克特殊历史年代的正经片儿啊。小个子的主人公年轻时始终怀着成为百万富翁并买下一家旅馆的理想,伴随各种机遇的来临,他不断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并总能受到漂亮姑娘的青睐,通过变卖同样小个子的德国媳妇儿在战争中掳来的犹太人的邮票,最终将理想变为现实。然而在他还未将各式钞票贴满墙壁时,大局又变了,千万资产很快被共产主义没收,他也稀里糊涂进了监狱,只因为昔日的百万富翁们都被关了进去,而他觉着能跟百万富翁为伍,甭管在哪儿,都是件挺好的事儿。进去之后才发现,那些被关起来的富翁们曾经挥洒钞票的双手,现在也只能在昏黄灯光下挑拣出漫天白花花如钞票般飞舞的羽毛。
主人公本身以及大段旁白都充满了矛盾和自省的意味,一面不断强调着自己年轻时想要成为百万富翁的理想,一面却又对金钱和权利极尽戏谑。他有一个恶癖是假装不经意将硬币抛到地上,然后观看那些有钱人弯下腰甚至趴在地上争捡那几枚硬币。也许是出于为自我提供精神上能有片刻居高临下满足感的需求,本质上却依然是淋漓尽致的嘲讽。
将近十五年的牢狱生活让主人公撇开对物欲的追求,并将他送往了清贫孤独的中老年生活。而故事其实并不如描述地这般悲凉,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得与失,本就难以计较衡量,也许被种种欲望所迷惑,但终究抵不过年华流转世事变迁的洗涮,正如主人公所言:“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而“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因而也就有了最后能够安然享受自制啤酒的美味时刻。
来自小洋葱的大巴
http://ycpp.blogbus.com/
6 ) 被观看的女人的身体
"她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
她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
——约翰·伯格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丰富而有趣的电影里其实只有只有两种影像,一是富有的老头,二是美丽女人的身体。
如此自然、无邪的凝视女人的身体,也许只有十几岁的小孩和年近七十老头才做得到。的确,因为杰里·闵采尔这个捷克老头的观看方法就像一个农夫在凝视挂在枝头的一颗颗成熟的苹果,这些泛着红晕的苹果没有一颗不是浑圆纯美,没有一颗不是熟的恰到好处,没有一颗不是露着甜美的笑容,没有一颗不在阳光下闪着光。而你想做的只是看,而不是粗鲁的把它摘下枝头满足你的舌头和牙齿。
女人生来就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而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快习惯于这个角色并极力展现自己的美。而鉴于这种展现的观察者是男性,这种展现的方式亦是按照男性的观看方式而为。1500-1900这四个世纪的欧洲传统油画来看,女人的身体按照男性的意志被做成艺术品以供男性资本家作为私有财产收藏和炫耀。这些女性身体的图像看上去圆润饱满、优雅镇定,而那种搔首弄姿和望向画外观赏者的眼睛实际上与现代广告中充满蛊惑魅力的直接勾起男人性欲的影像在功用上并无多大差别。但换句话说真正创造了女性身体之美的也是男性艺术家,而那些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家虽然不愿契合这种美学系统,但她们以自己的身体创造的那种反抗和解构都是无力的。
凯瑟琳·布雷娅(Catherine Breillat)创作的《罗曼史》和《地狱解剖》为例,虽然女性已经在不断的为自己争取主动和权利,但是这种争取还是在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而进行。凯瑟琳·布雷娅影片中的美丽的女性身体的主动裸露和对男性暴力的欣然接受已经是对男性权利的承认,而男性对女性则是既渴望又厌恶。
几年前我觉得男人对女性的态度只可能有两种极端,一是崇拜,二是厌恶,并把自己划为前者,但后来慢慢发现这对于两性关系而言是一对矛盾,不可割裂。关于这种关系的诠释,王小波在他的《黄金时代》里已经说得非常明白,陈清扬的确需要自己的屁股挨上两巴掌才能确定自己对王二的爱。那么显而易见,两性关系的唯一出口就是虐恋。
回到影像,我不得不提一下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女性电影。布努埃尔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说事儿,连在银幕上出现赤裸裸的接吻镜头他都会觉得恶心;他创造的关于梦境和幻想的影像令人惊叹,就拿《白日美人》来说,里面的女性受虐幻想场景平静而有力量,是《索多玛120天》(展现的是强大权力意志下的扭曲,女人的身体在影片中是被恶意圈养的宠物和实验对象)和《Sweet Movie》(影片中的巧克力美人虽是百里挑一的处女大赛冠军,却已经在这个商业和物质的社会迷失)所不能匹敌的。
回到《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女人的身体在影片中闪着母性的温暖的光,小个子的迪特始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只有回忆的和荒诞的基调才能成就些影像。而正是这种回忆的质感所产生的单纯和美好才能使观众沉浸在对女性的崇拜中。
7 ) 了然与虚无
了然与虚无
片名:《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
导演:伊利•门泽尔
国别:捷克/斯洛伐克
年份:2006
在2006年的柏林金熊奖角逐中,《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输给了《图雅的婚事》,——影评人孙孟晋说,这是细瓷输给了粗陶。的确,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要漂亮得太多,有更自觉的美学追求与更纯熟的语言能力,很多镜头与镜头组合拆分下来,都可以当作电影课上的范例。这个影片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好多从现在时的老年时代转到过去时的青年时代,都不是用更简便流行的跳接,而是比较古典的近似剪接,显得从容醇厚。最开始的那个镜头转换,是忽然潇潇雨下,老年的迪特一个回首,江山逶迤,换到荒唐放纵的年少时光,依旧还象是同一阵雨中——几乎与中国式的意境相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对金钱的,对权力的反讽上,赫拉巴尔是不遗余力的。这个影片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迪特不是一个“反对者”,他投身到追名逐利的浪潮之中,如同与靡非斯特做了交易的浮世德,只是他所选择的角色——旅馆老板,使他带上了一点观察者的游离神色,这一点游离,倒是又为他最后的皤然醒悟埋下了一个伏笔。天地一逆旅,人生一过客,但是这个过程本身的五光令人盲,五彩令人迷从电影的角度说,是非常满足人的视觉与心理的,那些美食与美女的交相辉映,也是电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在意识形态度不抱着单一的视角是《我伺候过英国国王》的长处,它比较模糊,不是黑白分明的。但这样的结果是,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对于历史与个人都是如此。于是迪特出狱之后,到边界处当了一个养路工,却也不管这条路通向哪里。老年迪特的演员气质与青年迪特差异太大,这监狱简直呆得人脱胎换骨,他成了一个隐居的哲学家,只有眼光落在路过的疯女孩身上时,还有些对身体或者生命的眷念,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可似乎也不需要一切,当然还是可以任着一切照着命运的方向滑行,作个默默的养路工——这个结尾,说是了然的,也未必不是虚无的。
回过头来对照《图雅的婚事》,倒又显出《图雅》的好来,那是切切实实的现实问题,不知道怎么样能活下去又还是一定要活下去,而且不单单是自己活下去,还要带着老公孩子活下去。它呈现了严峻的现实,但又不抹杀人性的力量。虽然电影语言很质朴,但就题材与表现来说,都算是一个“重要电影”。——现代社会想要得到救赎,只好再到不那么现代的阶段去回头看,虽然《图雅》也没给出什么希望。
8 )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大时代的小个子
写《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下简称为《我》)时,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灵感如泉涌,只用了18天就告完成。为了拍摄《我》,伊利·曼佐(Jiri Menzel) 却打了十多年的官司,原因是电影拍摄权之争。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6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和柏林金熊(1969年的《失翼灵雀》,该片拍成后一直被捷克禁映,直到1990年才在柏林电影节放映,结果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等荣耀;他无法容忍改编权的旁落,于是和掌握了改编权的捷克国家电视台闹上法庭。这期间,他的唯一作品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里的《一瞬间》,这十分钟就是他十余年间的仅有奉献。2006年,《我》轰动上映,票房高收。
如同原著小说幽默随意的文风,年近七十的伊利·曼佐处理得举重若轻,用创作证明着自己的常青,同时也证明了他是无可撼动的赫拉巴尔作品改编人选。《我》从坐监多年的扬·迪特(Jan Dite)大赦获释为开始,借由主观追忆,讲述他身为服务生的人生经历。电影保持着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始终流露着并不过分的喜剧感。夸张、平和,戏谑、冷峻,幻想、纪实,《我》在几组不同关键词间自由切换。接近结尾,更是用关键物品镜子做了主题的完整阐释,让迪特在空屋里独对着眼前无数个镜像。(注1)
没人在看完后就能拍着胸脯,大讲迪特对日耳曼人与纳粹德国的真实态度。捷克人持杯在手,尤喜啤酒,身体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快乐细胞,却又有难以排遣的历史隐痛。相比巴黎饭店里有民族气节的领班及其他人,小个子迪特看起来只是个追逐女人、梦想暴富却没有归属的年轻人。但若用简单的是非来批判迪特,那只会大错特错。
《我》始终保持着滔滔不绝的叙述节奏,内在情绪却不是随意能够窥见。片名“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其实跟英国国王没什么关系,这典故是电影里迪特问饭店领班为什么精通各项待客之道,他总是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在原著结尾,“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即捷德边界地区)的迪特,说出了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残骸顺水从南北两个国家各自流走,并在大西洋汇合。这一点上,电影有所节制,把延伸的思绪留给观众。
捷克选送《我》代表本国出征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年的准备、光环的围绕或许能换回一次佳绩。另外,同为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得主,捷克导演扬·斯维拉克(Jan Sverak)的《酒瓶回收》(Vratne lahve)也已面市;想一览捷克电影精华,不容错过。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38044/
==========================================================
上面内容是介绍性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如果真要更深入,那么抱书去吧,这里单就电影里出现的几个东西再深入说说。
1.镜子
在片中,每每沉醉温柔乡之际,善使小招术讨得女人欢颜的迪特,总会倚借一面镜子,让对方留恋于胴体的美不可言。在镜子中的她们,俨然是另外一个自己。和迪特亲热的女性角色均用上了镜子,这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镜子的作用,在于反射出另外一个自己,甚至是多个不一样的自己。除去这些场合,镜子还别利用到老年迪特与红发女子的片段中,镜子,窥见自己,折射内心。尽管迪特面对她仍有渴慕之意,却没有表现出更进一步的感情,沉湎于回忆,这证明他早已放弃过去的追求,毕竟岁月不饶。
2.修路
这个更明显了,修一条看上去修不好的路,一个自己寻找的职业。迪特错在他“自以为是”的选择,一级一级的高爬,并在顶点时迅速跌落下来,往墙壁上糊钞票外,没有任何满足可表现。即便交上丽莎,他也依然好运当头,他不需伺候英国国王,有埃塞俄比亚国王颁发的勋章就够了。
迪特总是想成为理想的自己,百万富翁,为此主动入狱,但是监狱里吹满天鹅毛的人堆里,依然是不见有他。他天生就不属于这行列,小个子的他,只有在与丽莎的结合中,去往德国人靠拢并如愿地证实自己没有偏见。
3.金钱
似乎影片若换成《如何成为百万富翁》也无不可,从反复出现的抛洒硬币,到天降钞票,铺满地板,风吹邮票,鹅毛飞舞,钱都是迪特首当其冲的追求,同时亦是连小钱都不放过的他人,所极度渴望的。在它面前,所谓的尊严荣誉似乎被放到了一边(但影片所涉及的又不止于此)。
迪特是舍小钱保大钱的成功人士么?显然不是。老年的迪特满足于一生就这样了,到头来,所谓的富有反而要用高墙里的监狱生命来计算,这不就是讽刺的结局。
很文学化
愈发觉得伊利曼佐才是东欧的费里尼嘛~!看那纷纷扬扬的马勃菌,看那肥硕的女人屁股,看那记忆深处的一片金黄。。。。看的第四部伊利曼佐
7.7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这就是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近年来看过的好片之一,几乎没有之一。光色、节奏、音乐、故事||很喜欢片中巴黎饭店的领班先生。非常有派头。||主角的德国妻子真是个健康美的姑娘。人被意识控制的时候无可厚非||虽然整个片子和英国国王没半点关系||明天去布拉格
清理五星的牺牲品,四星半吧
非常好看,太应该去看看小说了~~
小人物的有趣
看该片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两者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酒店、侍者甚至旗帜、语言、纸币、邮票等的那些精致的细节,还是有颇多可比较之处的。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重要导演之一,伊利·曼佐早已经跨入大师的行列,该片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细节做到了极致,但不如早年作品那么锋芒毕露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原著。导演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门泽尔改编的赫拉巴尔还是最为地道。对原书删减和“语流”风格的保持很到位,而采用的这种时时闪回的剪辑方式也很有趣。默片技巧(由片头那段默片提示)很引人注目。这是一次成功或者接近完美的改编。当然扮演主角年老时候的演员比年轻时候的好太多了……
相比起曼佐的前作,此部新作微微让我失望。
绝对好看,可惜借出去就没影了,没影了没影了
喜欢这种用戏谑并妙趣横生的方式轻松表现大时代的风格。“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的遭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以及第二次捧着热狗追火车的镜头是泪点。
不错。
幸福来自遭遇的不幸。。。对花的偏爱,镜子中女性身体。。。纯粹人种培训中心。。。服务生掀桌子。。最后他把一开始骗的钱还了 一个轮回对金钱与女人的态度变化,永远的旁观者姿态
赫拉巴爾。
这是真正的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片子,我们的主人公一直做着服务生的工作,一直追逐着金钱和女人,追逐着百万富翁和身份的认同,镜子里面对于自我的审视,抛弃硬币追逐大利的习惯,和为了成为百万富翁的认同宁可锒铛入狱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情节,当然,还有非洲国王和他和纳粹妻子及取种的故事都不错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