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本·萨弗迪 Ben Safdie 饰)和康尼(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 饰)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尼克患有认知障碍,所以要按时接受心理医生的诊疗。康尼策划了一场抢劫,但最终,这个抢劫计划失败了,康尼幸运的逃脱了警方的追捕,可是尼克就没这么走运了,他锒铛入狱。
康尼想要将弟弟从监狱里保释出去,因为这个地方对于他这种人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然而,保释金要1万美元,尼克根本就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凑到这么大数额的巨款。只剩下最后一个方法了,康尼决定帮助尼克越狱。然而,他的越狱计划和抢劫计划一样糟糕,等待着他的,是接二连三的意外和麻烦。
1. 据说,是帕丁森主动的。他在看了《天知道》(的海报)后入坑了,被萨弗迪兄弟独具风格的迷幻影像所折服了,于是强烈要求加入兄弟俩的下一部制作。恰逢手头上《未切割的钻石》碰壁,兄弟俩说好吧,让我们另立一个山头。老哥给帕丁森量身打造剧本,老弟更是亲自下海饰演老弟,为帕丁森的转型之路保驾护航。兄弟俩试图发掘出帕丁森从未被发掘出的另一面,他们成功了,不仅让帕丁森收获从影以来最大的赞誉,还直升戛纳主竞赛,与大师同台竞技而不落下风。因为《好时光》的成功,《未切割的钻石》将重启,由老马丁担任监制,可以说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还在后头。
2. 片名叫《好时光》,有很明显的反讽之意。一场糟糕透顶的抢劫案,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糟糕透顶的夜晚,并非好时光。影片结尾,帕丁森锒铛入狱不愁温饱,老弟接受辅导敞开心扉,可以说他们的好时光也还在后头。
3. 《好时光》是一段漫长得无以复加以至于精疲力竭的冒险的经历。对于这漫长时光,片中运用循环播放的新闻予以标记。新闻在晚上大约七八点时直播了一次,又在第二天清晨重播了一次,点明帕丁森为救老弟历经了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夜晚。而新闻中提及的“上周在法拉盛发生的抢劫案”,点明这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是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的故事。先后运用老弟和毒品两个麦高芬,更加强化了我们对这个夜晚的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印象。
4. 据说,劳模姐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认为它直男癌反女权,与之相反,我非常喜欢直男癌反女权的部分。片中帕丁森两次出卖色相,利用女性对自己的迷恋,让她们出钱出力,却在她们身陷囹圄时弃之不顾。这无疑是与人设符合的,也是不正确的,体现了人物的重大缺陷。反例请参见抗日神剧,编剧往往给男主设定一些不痛不痒的缺点,像花心啦,鲁莽啦,但大方向一定是正确的,爱党爱国,重情重义,走的还是高大全的老路子。我非常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见这种智商下线三观不正的男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喊了那么多年,结果开出一百朵一模一样的花,终于看见不一样的了。
5. 配乐很棒。电音轰鸣,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却没喧宾夺主,因为影像与表演同样很棒,三足鼎立。在这部电影中,配乐的确起到了“配”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引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真正的高潮还是由影像与表演完成的。诺兰的《星际穿越》就太依赖季默的原声了,在高潮情节,宏大空灵的管风琴声像范冰冰一样艳压一切,给我带来极致的震撼,观后却觉得这道菜好像把味精放过头了。
6. 表演发挥最好的其实是老弟,他本来就有一双肥厚的嘴唇,看上去像是口水流得太多把嘴唇给泡肿了,演起智障来可以说是形神兼备(???)了。帕丁森可能是本色出演,大家不要被精致的外表给骗了,他其实很有男人味,百度“罗伯特帕丁森不讲卫生”有惊喜。富家女的演员好像还没从《八恶人》中缓过神来,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点以前的痕迹,不过还是很好,有爆发力。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演得很好了。
7. 影像风格的确独树一帜,手持与滑轨游走在霓虹之下,浅焦和变焦模拟主观视角,颗粒感使画面更添风味。不缺凌厉的剪辑,也有夜车航拍,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比起《亡命驾驶》,我更喜欢《好时光》。
8. 上影节展映前发放了问卷和礼品。据说可能会在国内上映,让人民群众一睹资本主义世界的水深火热的真相。尴尬的是礼品只有化妆包,片方的宣传策略是主攻帕丁森的迷弟迷妹吗?
也许是纽约独立艺术家的身份使然,萨弗迪兄弟的作品一直都有一股鲜明的波西米亚风,粗粝又柔软。其角色也都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如本片中的盗贼,《天知道》中沦落街头的瘾君子等。宽阔的街道与逼仄的陋室是这些角色生存的土壤,漆黑的夜和阳光刺眼的白天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掩护。特殊的文本与形式,让两兄弟的作品粗粝,真实,浪漫的同时,富于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好时光》的主人公法外之徒康尼,在弟弟被捕后,想尽办法要将弟弟救出来,却阴差阳错地屡遭阻挠,自此陷入了一个由乱麻织成的逃亡之夜。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也没有显而易见的价值输出,紧凑的剧情逼迫着主人公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又在看似柳暗花明之时坠入另外的困境。剧作上,这样的安排在第一次观影时可以给观众制造悬念,但它非常常见,与前作《天知道》狂野的私密性和有着冬日暖阳般的温情相比,未免有些无聊。在主人公与误救出来的犯人,黑人小女孩等形色人物的交流中,也因为缺少真正的惊险与凌厉而显得缺乏张力。但人物关系的平庸并没有过多妨碍萨弗迪兄弟把一个略扁平的故事变得有趣。与此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地为观众带来了一个性感迷人的罗伯特帕丁森。
在兄弟俩坐上车准备逃离时,粉红色的烟尘充斥车室,这是片子中第一次出现标志性的鲜艳色彩。逃亡开始,霓虹色是迷幻而暧昧的信号,同炸裂,焦躁的情绪与不断扩大的危险一样,深深扎根于这个夜晚。镜头频繁地落在在主人公的脸上,以此捕捉微妙的情绪,而灯光将角色们的脸置于阴影当中,由此制造了一种欲说还休的隐秘感,这种隐藏,一方面符合文本的类型,一个犯罪故事的疯狂与谨慎,与谎言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的肢体语言被放大。这无疑拉近了观众和影片的距离,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有着天然优势。当然,肢体语言的放大并非灯光的单独作用。
黑暗将周围的一切包裹在暧昧与朦胧当中。特写镜头紧紧跟着主人公,毫不放松。而间或出现的航拍镜头,则强调了一种时光飞速流逝的空间感。紧张焦躁的氛围从开头一直延续到结尾,像一个圆鼓鼓的气球,等待着被针扎破的一瞬间发出吓人一跳的声响。
漫漫长夜终将结束,女人的尖叫,狗吠,警察的喊声,汽车鸣笛声,清晨街道的各种嘈杂逐一放大,又渐渐消失,变为一段旋律。警车中的康尼目光呆滞,失神的眼睛仿佛仍属于那个看似不会结束的夜晚。几乎从未间断的对白也被配乐所替代,节奏变得松弛,日光铺满角落。妖冶的霓虹灯光消失,白日与手铐一起降临。
好时光也许不是一部成熟的佳作,却是萨弗迪兄弟美学风格上的延续与精进,晃动的镜头,电音配乐,浓稠的夜里不断变换的色彩,使视觉风格与主角气质完美贴合,而简单的故事内核,围绕主角动作而展开的故事,使得人物不再只是简单的叙事中心,而是视听语言的灵魂元素,主人公的气质便是影片的气质。在导演的访谈中。谈到本片剧本是为罗伯特帕丁森量身定做,而他有目共睹的演技进步,便与导演的视觉表达,以及对演员本人的挖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天知道》中,扔出去的手机变为一道美好的流星划过夜空,是冰冷的街头生活中闪烁着的希望。而本片的点睛升华之笔,在于lggy pop的配乐,舒缓的节奏成为情感的收束。康尼最终没有带走弟弟,而片名好时光,无疑是一种反讽,对于生活在底层而走上犯罪的人来说,哪有所谓的好时光。
结尾处,温情浮现,仿佛扎破气球之后归于平静,粉色的碎片散落在地上,既无人问津,又无法复原。一夜紧张之后,没有选择的他们被迫接受了“最好的归宿”,而这一夜逃亡,又何尝不是生活用疲惫与无奈构建的巨大的“逃亡”中,必然的一环呢。
在电影中展现的显然不是“Good Time”,拙劣的抢银行行动、救错了人、为了找药换钱差点失手打死了保安、最后逃脱被警察逮了正着。哥哥的目的是从善意出发的,但他的出身和受教育水平只能让他走上如此艰难的拯救之路。电影的配乐极为出彩,却不喧宾夺主。混乱交叠的语言展现出哥哥杂乱的内心,他两次利用个人魅力欺骗女性,巧妙问出女孩家境并加以利用,这都是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现。
除了开头抢银行的部分,其余都集中在了一个忙碌又糟糕的夜,漫长、艰辛、让哥哥和观众都喘不过气来,其实他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才开始行动,你会看到在每一个反转或者说突发事件发生时他的反应非常迅速,行动时有他自己的逻辑,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力范围内的极限。
影片结尾,“如果你有朋友,请跨过房间”和哥哥抱着弟弟时候安慰他说“我永远是你的朋友”相呼应,弟弟认同这一点,所以他跨过了房间。“如果你认为你和你的朋友做了蠢事”时弟弟并没有跨过房间,他知道哥哥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他智力残缺但仍懂得亲情之爱。 警车中给哥哥的特写镜头,他的眼神种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也许是他为自己并没有成功拯救弟弟怨恨自己,而在下一秒切到了同样近景、眼神纯澈的弟弟一边,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影片名字并没有在剧情中展现,确是巧妙的暗示了在此段剧情结束后,才是真正的哥弟两个人好时光的到来,哥哥在监狱中不用犯愁吃穿,弟弟在心理治疗所里接受良好的治疗,这才是他们真正“Good Time”的到来。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周三的《新蝙蝠侠》中国首映礼,罗伯特·帕丁森为坊间贡献了两个似乎要比电影出圈的话题,而媒体很乐意为这个绝对主角奏乐与买单。
一个是他龙飞凤舞的发型。当导演马特·里夫斯、「谜语人」保罗·纳诺,乃至性格型男「企鹅人」科林·法瑞尔都一丝不苟的时候,唯独帕丁森顶了个鸡窝连线,有失「礼数」,谢绝检阅,孩子气,但也不羁。
另一个则是他辽阔平坦的下巴。戴着蝙蝠侠面具的时候,也就下颌坦坦荡荡,席间难免又有记者旧话重提,他很有耐性,笑说这下巴不仅能磕坚果,而且能助他拿下角色。在另一个场合他调侃过,大概付他片酬,就是为了这个下巴而已。接得了梗,开得了涮,幸亏没有油嘴滑舌。
前者随性,后者诙谐,都不是临时而单一的动作。实际上,这些很人间、很具象的外在冲击,持续宣示了他在当下,30多岁的当打之年,要多自我有多自我,外人完全可以从中读到一些脱俗、快意甚或是不自控的性感。
性感到了一定程度,是可以信马由缰的。欧美很多男星,都有一条与生理但更与心理相关的年龄线需要跨过,不能太青春,也不能太衰颓,而且要留有年岁的渐变色,这样戏里戏外都有可塑性,或者说想象空间。
帕丁森深谙其道,而且横跨了两段被幻想的阶段。从2005年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到2012年的《暮光之城4:破晓(下)》,有一个由青葱校草至万人迷的进阶,但都处在青少年,尤其是少女的凝视范畴内。
还是要到「暮光」系列完结那年的《大都会》,才开启了十年间他对抛弃皮囊、吝惜羽毛的修炼,也才让影评家一再称善他蜕变的决心,让大众不时感叹,原来这个熟男,早已把魅力弹到众生眼前了,毕竟除了《信条》这些大热商业片,没有太过密集的轰炸。而大概听到又有人说这谁谁谁竟是帕丁森演的,会让他习惯性地欣喜一瞬。
能够看出,这个叫做罗伯特·帕丁森的男人,这个曾被中国观众多少有些不怀好意地唤作「暮光男」「嫩牛五方」的男演员,在近十年以一种几乎是决绝的姿态,背离「偶像」,以及因此带来的空洞、脆弱与局限。
像他说的,「我看《暮光之城》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根本没必要出版。」反复鞭尸,不无薄情,但也不无清醒。他是知道哪怕男演员有更宽容的环境,但同样有着花期。他必须争分夺秒地把自己放到眼里的正轨上,于是不惜以一种连皮带肉的方式割舍具有迷幻性质的人气,毕竟终归,少女们都有长大的一天。
这个时候他也很「吸血鬼」,相貌年轻,但实质上心智已经千百岁地开始累积。当演员的初期,也就2008年的一部《少许灰烬》,让人看到他作为一位严肃演员的初步定义。
出色的腐国演员公认有三大宝,其中一个就是同性恋电影,他在22岁就完成了这个指标,演了著名的大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他尝试着从羞涩的外在中拔出狂放的内在,从水演到火,燃亮了还不明朗的演艺之路,但是剩下的少许灰烬,足够证明他在这些相对小众的电影里,有过成为男主角的表演快感。
毕竟等到「暮光」真正告一段落,他只能见缝插针地用《记住我》《大象的眼泪》这些与年长女演员谈情说爱却又不止钻营爱情的电影,来打破吸血鬼爱德华与贝拉那种典型的男大女小、男强女弱的审美范式,告慰自己早已比固定容貌成熟的「老」灵魂。
但这些电影,也还是得拿他当一个「漂亮朋友」,一如2012年的同名电影那样。他的书生气、少年气或者说那种细皮嫩肉式的漂亮,成为一个具有很强替代性以及更迭性的符号。
这时候他很难把「暮光」带来的人气转化过去,因为在这些故事里,少女式影迷很难把自己投射到过于现实或者不够精美的故事框架里去,而且帕丁森无疑是在开始「背叛」,把那些钻石般闪闪发光的幻想卖到了现实的土灰里。
说实在,短时间内,他也很难善用跟与年纪、阅历捆绑的相貌,可在面相锐度逐渐明显的关口,大卫·柯南伯格一把将他抓到了《大都会》。身为一名年纪轻轻的富商,西装革履的帕丁森有了成熟而不致于古板的品相打磨,最终这一身光鲜,可以契合资本自身的隐喻。
不过,电影是失败的,甚至他那还没挣脱「面无表情」标签的表演也是失败的。唯独有一样好,他在一个更成人的世界里,以外在优势拿到了门票,这够他一直吃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信条》,并以早就收放自如的某种灵动跟危险,带给许久不看他大制作的观众许多不由自主的宽慰。
这场衣冠楚楚的翻身仗他打了很久,制服诱惑终于不再是一个仅仅停留在外形层面的肤浅印象。
但作为有事业心的演员,他更彻底的战争恰恰发生在对皮相的舍弃上。于是,他藏到了很多跟「卖座」不那么相关的电影里,也藏到了很多根本不需要他专心呈现品相的故事里,他像是一头急乱的兽,可以不知后果,但选择的过程一定是要称心的。他没有办法把自己当工艺品对待。
这样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五年。2017年,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终于给他带来了一段演员生涯的好时光。
他在这电影里演一个名叫康尼的劫犯,因为在逃跑中落下了失智的弟弟尼克,于是寻找各种机会去弥补。在一个充满阴差阳错与十面埋伏的长夜里,他疲惫地察觉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把任何事情处理平衡。
这个角色自认聪明与幸运,但是命运会把他的信心逐步击溃。然而本该是反面的人物,又因为和善、耐心,慢慢绽放出带有迷幻色彩的魅惑来。康尼处在这种一种分裂状态中,他在筋疲力尽、局促不安的同时,映照出帕丁森本人的彷徨、焦虑以及柳暗花明的前程。
电影圈就是这样有趣,恐怕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会狠狠地对上一回。《好时光》是个非常强烈的讯号,看似曝光了帕丁森的犹豫,实则打通了他的戏路,那种完全把自己交出去却又暗中操控电影气质的戏路。
这样的演员是可以叫人期待、让人兴奋的,你不知道他可以脆弱到多强大,也不知道他可以颓靡到多清醒。他似乎明晰看透了自己的矛盾,而且能够积极地运用这种矛盾,甚至随时把需要排斥的那一部分给排斥出去。
里夫斯在创作《新蝙蝠侠》剧本的时候看了《好时光》,觉得帕丁森能把内在的愤怒和险隘跟角色联系起来,就冲他身上的绝望,由《蝙蝠侠:第一年》脱胎出来的哥谭义警,开始跟这个超级粉丝重叠起来。(《这版蝙蝠侠,仅次于诺兰?》)
从罪犯「拔擢」为超级英雄,边界的模糊暗合了角色的混沌。这时候的蝙蝠侠出道不过两年,英雄地位还没有巩固,哥谭从上到下因为信任体系的再度崩盘而陷入混乱,在同样难免顾此失彼的灾祸之中,更贴近凡人的蝙蝠侠延续了康尼力不从心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帕丁森有更稳健的姿态去营造这种摇摇欲坠的心理氛围。他这些年擅长得几乎挥之不去的颓唐、疲倦以及相当重要的赤诚,开始跟这个经典角色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每一任蝙蝠侠公布之后,都难免遭到质疑,但就像当年他扭转「暮光」书粉的偏见那样,他这次也翻身了。
这翻身,又少不了《灯塔》的照射。这部电影怒发冲冠地奠定了他作为一名质感演员的地位。罗伯特·艾格斯对于民间传说、诡奇神话以及恐怖故事的拿捏,在具有自我风格的体系里,给帕丁森预留出一个异变的空间。
扮演那个粗糙、郁闷的灯塔管理员,他可以在这个荒凉的地方被过往、被幻觉、被心魔支配,发疯,崩溃,彻底撞碎明星身份最后的约束,达成能够跟对手威廉·达福同台叫嚣的进化。
最终这种演员功底也会增加他在《新蝙蝠侠》,以及其他偏作者向的电影里的说服力与主动性。
当然,现在就把帕丁森归到绝对意义上的演技派,兴许为时尚早。然而我们还是迫不及待地想从他身上挖掘出更多繁复的褒义词,用来供养又一个从所谓偶像转型的潜力演员,或者实力演员,也用来遮盖我们之前仓促下过的狭隘定义。
这种饥渴,带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快慰,特别是,很多人难以规避帕丁森戏里戏外彰显的那种具有冷感的性魅力,那里头凝聚了一种十分现代、十分飘忽甚或是十分高级的气质,是可以吸引观众在大银幕前静候他又一次放飞,或者炸裂的。
美国电影一直以丰富的商业片而闻名,因此美国商业电影的竞争非常激烈,但仍然无法阻挡不断涌现的新人导演。他们表现出了独立电影的新形式,将艺术风格与曲折的故事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
电影《好时光》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兄弟两人抢劫银行后,弟弟被抓,哥哥设法营救的24小时。故事矛盾冲突紧密,具有紧张性和波折性。
在视听语言方面,电影以一连串特写镜头开场,将人物的情绪直观的传递给观众,提升情感张力。人物面部特写镜头甚至贯穿这个电影,将各个人物状态快速、直接的投向观众。并且电影几乎全程使用了手持拍摄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感。在声音方面,经常是同一个时间几个声音此起彼伏,以至于观众难以听清对话。这些画面和声音元素与快节奏的剪辑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听风格,也强化了人物紧张不安的状态。
同时,电影还大量使用了风格化的灯光和具有动感的电音。电影中,对色彩的风格化使用非常多。当主人公与女友在出租车上谈话时,窗外一闪而过的街灯和车内手机成为唯一光源。因此,整体环境十分阴暗,表现出主人公的劣势处境。并且,一个人脸上是红光,一人脸上是蓝光。这表现出两个人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同时,镜头贴紧演员的面部,传达出强烈的压迫性。在电影中,这种表现方式,在表现两个人的人物关系时经常使用。
而对于底层人物的呈现也是导演萨弗迪两兄弟独特的创作视角。他们经常塑造社会边缘人的形象,表现他们混乱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后果。电影中,主人公康尼为了救出弟弟使用了自己一切能想到的合法和非法的手段,但是最终自己却被捕,而弟弟因为智力问题被送入心理辅导中心,有了真正适合他的归宿。哥哥的一切努力最终成为了荒诞和无力,表现出沉重的无力感。一切努力归位虚无,自认为好的方式并不适合自己或亲人,这也是社会边缘人的真是状态。
综上所述,导演用独特的视听语言手法和社会关注点,表现出不同于主流美国电影的影像风格,在主流影像风格之外进行创新,表现出自己的影像风格,并且导演之一,本·萨弗迪还在其中演绎了智障弟弟的生动形象,因此,本片在多方面都值得电影创作者深入学习。
A24影业出品的影片都极具个人风格化色彩。而《好时光》也是这样一部极具强烈个人色彩的电影。
比起“好时光”的译名,港译名“命中有罪”,台译名“失速夜狂奔”更能直白展示全片的故事主线:Connie的家庭支离破碎。哥哥Connie(罗伯特·帕丁森)抢银行,想和智力障碍弟弟Nick(本·萨弗迪)远走高飞。在这一个夜晚,他们试图摆脱警察的追捕最终失败。
很显然的,这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抢银行以逃离家庭,夜中狂奔以逃离追捕。故事刚开始的一个抢劫案似乎只是一个萌芽,细微,但并不牵涉太多。但是就像猫拉扯已有线头的毛线团,越陷进去越复杂。而主角Connie在无尽的逃离里,他最终仍然没有摆脱那一眼望到头的、没有变数的生活。
Connie,有一点小聪明,不安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对未来在弗吉尼亚定居有着一厢情愿的美梦。
当Connie第一次在生活中破坏了法律与秩序,他的故事也开始走向失序。
第一层秩序的破坏,是对现实真相的破坏。
为了逃亡,Connie欺骗小姑娘、警察,只为达成自己的目的。他编造出一个虚假的身份,当他以虚假的身份行动时,现实与虚幻就开始交织。在担忧犯罪被捕的高压下,好像只有他恐惧中的来逮捕他的警察才是最具有真实性的事物。
他不停地编造谎言,而迷离的电子配乐,晃动的镜头,好像都在加深这如同幻梦一样对现实的游离。
当他开始编织谎言时,他自己的身份就开始消解。猫鼠游戏里那拥有十几个身份的骗子,当他欺骗所有人,把自己当作另一个人去生活时,实际上就在社会关系上抹杀了本有的身份,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身份。
而Connie,也在进行着同样的自我消除。在这部影片里,他几乎像一个幽灵,没有过往,只有“罪犯”“哥哥”“外孙”这样的身份符号。
很像在微博或者其他流媒体平台上大发其疯的年轻人,在现实中也只是一个平静的社畜。
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欠缺情感和过往,而作为一个痛苦的、挣扎求生的人,他的挣扎却具象、清晰 。
第二层秩序破坏,是对情节固有走向的破坏。
照理来说,他抢完银行,和弟弟远走高飞,过上幸福安乐的日子。除了出发点违背道德与法律,整体还是一个幸福完美的故事。但是故事偏偏不这样发展。
故事偏偏横生枝节,多加阻挠。
逃亡过程中,弟弟被抓转送医院。Connie只能去救。结果救错了人。此人也是罪犯。武力不行,只能走别的路,用钱收买。缺钱,又去找这个罪犯的毒品。找的时候又被一个黑人保安发现,有惊无险地逃脱。找人买卖毒品时,不慎被警察发现。Connie被捕。Nick也被转送到了智力康复机构里。
他的作为好像和所有失意的人一样:对现状不满足,试图改变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如果我们进入Connie的视角,Connie的目的是保住抢银行来的钱,不被抓,远走高飞。在这个准则下,Connie几乎做出了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然而他连犯罪的天赋与能力也没有。不像那些经典犯罪电影里的主角们那么神通广大,Connie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人,缺乏犯罪头脑,心里有着一种“干完这票就好”的侥幸,还有不止不休的固执。没有从容和闲庭信步的优雅,他的生活被打碎了。他心里美好安适的弗吉尼亚生活永远只停留在心里。
第三层破坏,是生活希望的破灭。
他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区别不过是他犯了罪,而我们没有。明明想要逃离,选择却越来越少。想要变化,但是却走向命定的结局。想要抓住什么,却失去什么。
影片采用具有呼吸摇晃感的镜头,多特写近景中景——不安的镜头,配上不安的音乐,正如影片里不安的人。
Connie是警惕的。他的眼睛总有一种即使没睡醒仍然防范着四处观察的紧张。很容易理解这种恐慌的罪犯心理。直至影片结束,活在想象与虚空中的警察才真正的出现,而整部影片中间,他一直在与自己的潜意识里的恐惧战斗。
战斗的结果是,他被逮捕,失去金钱,也失去了唯一强烈的社会支持,他弟弟的情感关系。
这样总结出来看,Connie从各个层面都非常失败。看完让人不禁想问: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与绝望,有呈现的必要吗?一个普通人的失败与挣扎,甚至触犯了法律红线,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理解他吗?
也许我们离Connie也都只有一步之差,又或者我们也都是Connie:尽全部的努力去生活,最终给出一个并不完美的答复。
影片的结束是Nick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一个穿过房间的游戏: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yes”,就穿过房间;反之就不用动。
第一个问题是,“你有感觉到被爱过吗?”
Nick没有动。
这个行为上的答复其实和Connie的动机有些矛盾。很大程度上,Connie想前往弗吉尼亚定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Nick。或许付出与是否是爱并无必然关系,否则Nick会毫不犹豫地穿过房间。
iggy pop的The Pure and the Damned响起,伴随着音乐声。第二个问题是“Do you ever feel lonely?”
有的人穿过房间,有的人没有。镜头对焦给Nick,Nick穿过了房间。
如果现在再回头看这部影片片名,“好时光”几乎像一种讽刺。
还可以,和《天知道》差不多,a rocker sensor film,谁喜欢谁是rocker。Buddy Duress是真·rocker。Guiraudie拍丑陋的gay,Safdies拍丑陋的纽约。
我TMD为啥要在戛纳看这种片儿……要啥没啥……温丁甩他二十条街好吗。也就游乐场那段拍得有点意思,另外音乐不错,别的……我觉得这片讲故事能力比温丁都差……真想送个一星。
诚如导演萨夫迪兄弟所言,这是一出非常[出租车司机]式的“猫鼠游戏”,而且有更多的霓虹、更震颤的配乐,你很容易便可投入到这妙趣的追逐。导演调度能力出色,故事若能再润色会更显优秀。罗伯特·帕丁森完美蜕变为演技派。
荒乱一夜。几乎全片都是特写近景,电音当作鼓点在焦躁的心间敲击,霓虹灯再为此添一份猩红。天光大亮,所有的一切随着他坠亡。“如果你爱过别人就穿过房间”,或许尼克不知道,他的哥哥为了他穿过了整个城市。
电子迷幻乐喧宾夺主了……一出躁动不安、误打误撞的追逐戏。观影时一直想起迈克尔·曼的 Thief ,霓虹光影+电子配乐确实很像。有趣的细节:空中俯拍车戏;Connie 与狗特别有缘;弟弟 Nick 被谈到盐与水,嘴里说着海滩、眼里却在流泪。影片结束得很悄无声息,看着上升的演职人员字幕,却没缓过神。
年纪大了,看不动这么躁的了。
知道导演的意思,就是没躁起来,真抱歉。
片尾坐在车里那个镜头宛如重回《大都会》,五方的选片眼光精进,演技之路也愈发宽广;霓虹色调与电音轰炸,调制出仓皇一夜的困兽斗,当命运之弦已定下基调,无论多少颠簸折腾都无法改写的结尾,这个内核思想在《下班后》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Robert Pattinson的生涯最佳发挥,对于Connie的诠释在染发后十足High Fashion的男模造型以及深处纽约暗处的法外之徒中切换自如。如果没缘在电影院看,它可能不会那么吸引我:但是大胆的色彩使用、摄影却让人身陷一场“真实还有点浪漫的追逐”。片尾Iggy Pop的歌响起决定把评分加到五星。
一个越是困兽犹斗越是沉沦的犯罪故事,可惜意犹未尽。萨弗迪兄弟大胆选用霓虹的调色和迷幻的电音讲述绝望的主题,故事讲述的方式比故事本身更吸引人。五方这是离撸奖又近了一步啊~(虽然还是撸不到哈哈)
好时光就是,在穷途末路的一天来临前,在最后的黑夜里抗争过。二刷非常明确Iggy Pop片尾曲的点睛作用,某种意义来讲,他只不过想成为弟弟一个人的英雄。
音乐用得特别过,也特别嗨,然后就被洗了。整部片子都是粗糙手持风,非常街头,脏、乱、紧张感跟上一部《天知道》差不多。帕丁森状态也不错。
电音霓虹斯科塞斯
戛纳没看成,没想到这么快就拿来为上海作结了。这么说来今年戛纳主竞赛有两部晃来晃去碎碎念的犯罪片,嫩牛五方确实华丽蜕变演技感人,比你国偶像剧鲜肉的觉悟不知高多少,但比起杰昆菲尼克斯还是差点劲儿,故事总体也比较平庸,就讲一个大脑短路医院救错人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的贼,没杰昆那部好看。
非常怀疑,要是在影院看,我是会被手持镜头晃到吐还是被电子乐嗨到翻,不怀疑的是,当年暮光出来的俩人,在艺术性上已经全方面超越哈利波特三人组了
观感介于《维多利亚》与《橘色》之间。“纯净出于爱,肮脏也出于爱。” 20th SIFF最后一部,悲伤蛙亮了…
电影的音乐真的很棒,甚至有些喧宾夺主了,无比洗脑,看的时候只知道跟着晃脑袋别的什么的不愿想了。就剧作来说,没有天知道那么粗粝的真实,或许是为了塑造主角在其他副线配角不得不做些牺牲吧(比如李的角色)。一点明星光环都没有了的帕汀森在镜头贴到如此近的时候完全释放了自己,蜕变了
比想象中朴素多了,NWR炫而不实,萨弗迪躁而不灵。每个意图强调的moment本都很对胃口,但只要放眼整体又会马上意识到其单薄和随机,想嗨嗨不来,这锅不归风格归剧本。不过,起码在剧作十八弯里丢掉了无数上升可能之后,还能感受到底下那点温度在,仍不至于有形无神。
人生就是选择逐渐变少的过程,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得被迫破窗或者跳楼。当你为了一万美金捉襟见肘,当你在迷幻药里浑浑度日,你便主动选择了失却自由。黑人女孩的最后回眸里写满了不解,错救男人的慌不择路充满了不甘。在鬼屋里寻宝,于病房间奔逃。电音癫狂里,没了自由,纽约的夜里再无好时光。
燥时光,适合在杜比全景声影厅轰一发,尤其是几个航拍俯瞰夜路狂奔的转场,劲劲的。但除此以外,从银行打劫开始就露出了话痨片的娘炮本质,而且喋喋不休到了结尾,有些地方完全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思维,把蹦迪热舞搞成了难念的经,实在是有点遗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