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就眼睛酸了,后面好几次哭的不行。黄昏恋的一对,谢老优雅知性的美因为年龄更加醇厚,同时又保有着少女般的娇俏和甜蜜,这对感情太干净美好了。武哥和叶老师,似乎完全不搭却又彼此互补,结局有遗憾和泪水,但是哀而不伤,对武哥而言叶老师大概就是天上飘过的云彩,带给她精神上的慰籍又悄然而去。还有晓晓,武哥看到她的遗照的时候我也哭惨了,这么活泼可爱的女孩。 还是觉得,女导演才会有这样温柔细腻的视角来描绘这个痛苦又温情的故事。勇哥和武哥给猫咪接生的片段,武哥在雨中边骑车边舞动着手的姿态,每一个笑点和泪点,不煽情,不掩饰,只从最平凡的人的视角,带我们再一次走过武汉那个不平凡的冬天。 最后,很遗憾看的是国语版,想再看一次武汉话的方言版,感受这个原汁原味的武汉故事。 感谢为影片付出心血的所有工作人员,祝所有人元旦快乐,身体健康。 拥抱吧,就现在。
二刷武汉方言版。 薛导演的镜头温柔又克制,绝不煽情,把许多其实尖锐的现实娓娓道来,衔接精巧,像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或诗歌,大片留白,让观众去自己回味捉摸。 另一方面,武汉话版比国语版接地气多了,看下来更能体验到武汉热气腾腾的生活的滋味。 最喜欢老年组的黄昏恋,谢老哪怕满脸皱纹,依然身姿笔挺,言行雅致,说到“这个病毒对老年人尤其不友好”时遣词用语都透着专业和知性,穿上手术服和防护衣时更是帅的简直身高两米八。但是她对着厨师的每一句话又是真的保有着少女的娇俏和甜蜜,在回应大厨师的求婚时更是用了粤语,瞬间让人泪目。 武哥和叶老师,开场有多少笑声结局就有多少泪水,只有节拍器上规律摇摆的手机沉默的记录着一切。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暧昧同样纯粹而美好,对武哥而言叶老师大概就是天上飘过的云彩,带给她精神上的慰籍又悄然而去。叶老师国语版念诗那一段太好听了,简直“耳朵要怀孕”。武汉话的诗句又是另一种感觉,好像少了点诗意,但是更多了那种平凡人的生活感。 还有晓晓,活泼可爱,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劲,抱着豆皮饭盒不停嘴,涂着口红“悦己容”,坐在武哥后座上挥着双手,如同一只白鸟自由自在,也终于就这么飞去了天堂。她的遗照的时候简直哭惨了。 兰兰这对住着大平层,物资储备充足的有钱人中年夫妻,国语版时雨中争执到相拥的那场戏感觉有点尴尬,尤其台词字正腔圆就像在演话剧,但是武汉话版就舒服多了,兰兰的台词同时具备了温良女性的柔和与武汉话本身的“爽脆”,语速减慢,单字拖长音,一下把和其它人区分开了。 勇哥的故事有点平淡,因为他是一个“伟光正”的英雄,少了点起伏。直到给猫咪接生时,他坐在那里和武哥诉说着他的过去,对妻子的歉疚,成为志愿者的缘由,才突然发现,勇哥的英雄情结让他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究其根本,他保护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武汉人民”,而是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勇哥的英雄,正在于他没有所谓的口号和大义,而是把对妻儿的爱与担忧放大到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这部影片温情脉脉的视角下,其实刻画的是一个个武汉人面对疫情,如何生存和生活,如何互相帮助和关怀,如何坚强的面对一切苦难。疫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多少人毫无预兆的突然消失在你的生命中。如果你愿意仔细去看,有诸多个细节能瞬间将你拉回2020年的冬天,汹涌的情感会将你淹没,以至于明明没有煽情的剧情,有时候却在一个普通的过场让你泪流满面。就像勇哥大年三十的晚上开车路过那个怀抱菊花的黑衣女孩,让我瞬间想起那年清明,武汉全程买不到菊花的新闻,平平淡淡的镜头却带来巨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部电影还在和我们悄悄探讨着生与死。从叶老师安慰武哥时吟诵的雪莱《咏死》,到他写给武哥的那首诗,最后在广场上由他的学生奔奔演奏,孩子们合唱的《说好了不散》。如果说其他人在恐惧着,对抗着死亡,那么叶老师就是那个直面死亡,毫无畏惧的人。因为脑瘤,他早已做好了准备,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遗体捐赠方面。这是真正视死亡如归途,向死而生的人,也正是因此,世间一切在他眼里都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评价体系,活的浪漫诗意,真诚热烈,也正是因此,他才会与武哥这样一位看起来与他毫不匹配的外卖员真心交往,因为他看到的不是中年女人疲惫市侩又发福的皮囊,而是一颗善良温暖且同样真挚热爱生活的心。从这个角度看,武哥和叶老师才是真的完全相配。 感谢为影片付出心血的所有工作人员,祝所有人元旦快乐,身体健康。 拥抱吧,就现在。
看到一半给的影评,看不下去了,完全不像一个期待度这么高的电影表达出的东西,剧情七零八落,且这几段感情的结合实在让人想不到搞不懂,多条剧情线的穿插也很摸不着头脑,并且把疫情这样的题材拍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主题明确但场景太假,真实的疫情防控最紧急的时候是这样的吗,传染病型病毒笼罩下的社会是这样的吗?并且那段搞笑的剧纯属僵硬拼凑,真是笑不出来,当一般主旋律电影来看吧,坐不住了
1
看到朱一龙老师出演以武汉疫情为背景的电影,是意料之中的事。武汉是他的家乡,是他远隔千里也心有挂念的故土。
记得电影开机时,这部电影叫做《江城子·在武汉》。
江城是武汉的别称,“江城子”类比“武汉伢”,是很巧妙的字意。
“江城子”三个字为人熟知,是作为词牌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是以,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我就对这部电影心生期待。甚至几个月后,看到最终的电影名——《穿过寒冬拥抱你》,还有几分遗憾。
而观影后,当我一遍遍回味朱老师饰演的钢琴老师叶子扬,不禁再次想起了这首《江城子》。
苏轼写下这首诗的年纪是38岁,电影中的叶子扬也是相近的年纪。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但我确实从叶子扬身上看到了东坡先生的乐观和豁达。
2
叶子扬的出场是整部电影的气氛转折点。
气急败坏的快递员武哥“砰砰砰”地敲开了门,一句抱怨的话堪堪刹车,尾音生生折在了“美色”里。而这“美色”的拥有者偏偏还不自知,一边跟学生们道了再见,一边对着武哥连连致歉。
温柔和相貌出众是朱一龙老师本人的“杀手锏”,换成涂了厚厚黑粉的叶子扬同样奏效。于是,也许准备了“长篇大论”的武哥态度瞬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朱一龙老师和贾玲老师的奇妙搭配,是整部电影的搞笑担当。
喜剧人贾玲老师的表演自不必说,而长相极为周正的朱一龙老师演起喜剧来,真就应了粉丝对他本人的评价——不搞笑但是很好笑。
而这对荧幕CP让许多人捧腹又走心的基础,是互相的欣赏和尊重。
3
叶子扬是格外真诚的人。与生俱来,又或是经历了生活的沉淀,我们无从得知。一如他的过往,离异独居几个字潦草揭过,再深刻详细一点?没有了。
然而我们清楚明白地知道,是叶老师的过往,造就了他如今这般令人心折的模样。
.
平心而论,叶老师具备极佳的品性修养。温暖善良,君子端方。弹得钢琴,颂得诗章,谱得乐曲,下得厨房。对于心向温柔的人,可谓理想范本。
而对于性格直率善良却外貌自卑的武哥,几乎是一击致命。何况,他还好看。
4
但《穿过寒冬拥抱你》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叶子扬当然也不是流水线上误差为零的完美样品。
跟朋友交流观后感时,避不开的一个问题,“他的妻子为什么要跟他离婚?”
电影里没有明说,但作为观众可以猜上一猜。或许是少年宫的钢琴老师看起来没那么体面阔绰,或许是有些板正的叶老师没能成为前妻心中“理想的丈夫”,又或许,是因为叶老师的疾病。
电影设置了四组人物关系。比起其他组的情感稳定,叶老师和武哥的关系是一个刚刚发生的模式。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因一份药品外送相识。初次相见就上演了“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是有些浪漫意味的。
爱情的发展始于深入了解。
武哥了解叶老师的渠道是朋友圈,她看到了一个喜欢雪莱、热衷旅行,吃饭要摆盘的——文化人。
而观众通过反差来了解叶老师的憨厚可爱。看起来一本正经却会在脑门上贴纸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脸写着“诚实”却在和武哥的“步数比拼赛”中用节拍器带动手机轻松取胜。
这是电影的喜剧效果,也是叶老师立体人设的展现。
5
不过,可爱归可爱,叶老师的高光时光,却是悲剧基调。
实习护士晓晓的离世,是猝不及防的一把刀。当武哥在电话中痛哭,向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叶老师第一次眼泛泪光,眉头紧皱。我突然意识到,看起来积极乐观的叶老师还是有着痛苦的底色。
.
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对于生死的认知往往会更深刻一些。那种生命无常的痛苦不会消失,最好的方式也不过是慢慢淡化。
叶老师安慰武哥,“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在日夜更迭的那几秒钟,我们可以见到我们最挂念的已经去世的人。”“他去世之后我真的见过他。”
听武哥不信,他又援引雪莱的诗,“奇异的晨光一旦升起,就会消融你头上的云涛。地狱和天堂,将化为乌有。留给你的,只是无尽的宇宙。”“你不相信我爷爷的话,你总得相信大诗人雪莱吧。”
“等解封的那一天,日出的时候,我们在鹦鹉洲大桥上碰头。我向你保证,你一定可以再见到她的。”
叶老师很会安慰人。一步步地安抚武哥的情绪,用自身的例子、大诗人雪莱的话以及“鹦鹉桥大洲”的约定来缓解武哥的痛苦。
对于成年人来说,阴阳相隔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道理,但叶子扬言辞恳切一再佐证,脆弱如武哥,似乎也可以暂且相信。
6
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已经敏感地嗅到了悲剧的气息。
这“得益”于朱一龙老师强大的共情力。他不太圆满的角色太多,而作为忠实观众的我久而久之也练就了一定的观察力。
电影囿于篇幅,角色的每一次出场都须得精心琢磨。
朱老师塑造的叶子扬,在第一次出场就给我留下“出手阔绰”“病情严重”的印象,是以,尽管被后续两人的愉快气氛所感染,我还是在武哥的这场哭戏里,及时回忆起了前面的伏笔。
.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一龙老师大概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于是,成功把叶子扬演绎得格外让人心动的他,在电影尾声联合导演狠狠地捅了我一刀。
而“坚强”如我,还是要夸一夸这刀捅得确实好。
7
电影没有赘述叶老师离世时的情景,而是用了仍旧带着手机摆动的节拍器一扫而过。像是叶老师的生命,不疾不徐,生生不息。
.
叶老师倒在解封前夕。是因疫情耽误治疗的病人的缩影。
而由器官受赠者和他的学生一起演奏的遗作、鹦鹉洲大桥上的虚影,无疑是叶子扬“向死而生”的无声宣言。
叶老师不算圆满的一生,也因此在武哥和观众的心里,成为温暖而有力量的存在。
能理解拍摄意图是好的,但是剧本导的实在是太烂太烂太烂太烂太烂了太烂了太烂了烂的程度大概就是观影两小时中我全程都在写要如何diss它的影评。 电影充斥着各式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人物经历没有完整的细节刻画和情感挣扎,纯粹是剧本安排下为了完成某种单一的"属性意义"输出的工具人,在所谓正确的场景下说出一些机器人台词,该离开的时候就及时"退场"。 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一定是大年夜不回家,坐在车里默默遥望家里窗户; 疫情下旅游业的不景气就是一对夫妻上头爆炒台词输出还要怪妻子太爱钱; 医护人员消毒城市街道,痛苦的医院看病乱象,城市标志热干面长江大桥,导演让它们在剧情中体面地露一小个脸就算完成了其应尽的使命。但是他们和剧情主线的关系是?这可不是up主随机剪辑合辑投稿哇。在本就荒唐的故事中随机切换伤情bgm并播放以上画面,我看穿了我一定是正在看两部被强行缝合起来的电影吧! 而且和前一场高下对比真太明显了我好苦(就要拉踩就要拉踩(ノ`⊿´)ノ 有些情节一度让我荒唐到脚趾抓地: (球球了你们吵架先把下巴下面的口罩拉起来啊喂) (45岁高龄产妇怀孕了,丈夫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担忧妻子还能不能生,劝生宣传使命1/n) "同样都是离婚组你们为啥整的像毫无来由的尴尬陌生初恋呢"; "同样都是几十年老友离开,一个是后知后觉时靠在墙头默默流泪;一个是听闻噩耗下一秒立刻把车丢在下大雨的路上,冲到路中间对天嘶吼,然后夫妻对喷,然后抱头痛哭,这是什么古早狗血剧本吗〒▽〒"; 披着防疫皮的尴尬青中老全年龄爱情片外加怪味拼盘,快结尾时竟然还出现了完全没有来头的一段动画,想拍众生群像却只拍出了导演完全不接地气的一堆刻板印象,一部虚假的片子在每一个时刻疯狂输出我要感动你的意图,结果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可惜了电影这些演员的演技,浪费了我宝贵的两小时ヽ(#`Д´)ノ站在年末我可以骄傲地说这真是我今年看过最难看的电影,2022 bless me!
好烂参半。
好在题材。
武汉封城的背景,聚焦于具体的人的故事。
致敬的人物与事件清晰明了:在金银潭医院门前手持白色花束的「羞愧者们」,在阳台上高喊的市民,人们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喜欢吃豆皮(鸡腿)的牺牲于岗位的医生,暴雨中高歌的快递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多亏了这些“犯苕”的人,吹哨的人,「老子到处说」的人,那些太多太多没法呈现在镜头前的故事和事故,永远留在我心底。
好在演员。
贾玲可真灵,她演的外卖员“武哥”,最真实、最令人信服,开场三句话,这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武汉封城,她只得退了车票原地过年,工作人员说金额将原路返回到您的账户,她边走边嘟哝“当然全款退,还扣钱啊。”
全影院的观众第一次笑出声来。就这么一句,既把弥漫着的惶恐不安的压抑感击碎了,又让人觉得,啊,这才是「活人」,有自己的抱怨,有自己的情绪,不是毫无个性、一味服从的空壳。
她和朱一龙演对手戏,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她一笑,一托腮,刷朋友圈傻乐,擦口红,比划文胸,你就觉得那是自然到不能再自然,藏也藏不住的女孩儿心思。看她演戏,就明白什么叫做「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朱一龙演得也不错,就说他晕倒那场戏,又猝不及防又逼真自然,惊得全场观众都叫出声来,要不是贾玲在那儿试探地戳他脸配合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张动作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我真的就以为导演这就让他领盒饭了。刚在《爱情神话》那里学了句上海方言,现在用他身上正合适,老嗲了。
好的说完了,接下来是令人无语和不适的。
烂在「政治任务」。
一些批量生产袋装中药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强迫某地区人民喝中药拍视频和“没喝中药的病人也会通过中药的分子运动痊愈”的荒诞;
“现在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台词从所谓妇产科医生口出说出更令人皱眉,但凡接受过教育或是在网上冲过浪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高龄产子的风险和危害。人不能,至少不应该,为了响应所谓的政治任务说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话。
烂在刻意。
实际上,我很排斥观看除纪录片以外任何形式的抗疫剧。
拒绝煽情,拒绝歌颂,拒绝合理化人为的灾难,拒绝认同以部分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拒绝用英雄替代鲜活的普通人,用典型故事替代真实的人生,拒绝相信胜利,拒绝美化记忆,拒绝用眼泪达成和解。
作为疫情的幸存者,比起铭记荣耀,我更愿意铭记黑暗。在时间并不久远的死亡现场,哪怕一粒尘土也不容修改。以这样刻意的形式记录疫情,难免有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为宽容的观众,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以珍惜、拥抱眼前人为主题,还是觉得聊胜于无。记录下虽然片面却温暖的瞬间,比歪曲和遗忘来得更好。
本来听说这部电影是疫情电影并且分数是9.6,期待值很高的,但是真的是太拉胯了。下面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几个问题: 1.比较大的问题,事件特别散,本来两小时讲好一个故事就很难了,导演延伸出了四个故事,就导致每个故事都不完整,不深入。 2.故事情节很突兀,贾玲扮演的主角只因为救了朱一龙扮演的主角,就对他念念不忘?天天刷朋友圈了?爱情要是来的这么容易,我至于到现在还是条单身狗吗?另外,贾玲扮演的人闯进小区这一行为,我觉得不太好吧。 3.黄渤和贾玲坐在一起照顾猫的那个片段,有什么意义吗?感觉删掉之后也不影响剧情啊。还是单纯为了凑时长。 4.这个电影讲了四个爱情故事,我觉得怎么说呢?为什么把疫情这么大的题材通过疫情来表现?其他的是编不出来吗?家国大爱,亲情不能写吗?普通人的不平凡不能写吗?这部电影虽然黄渤是平凡的人,但是他的努力一点也没有叙述清楚。比方说:如何筹集的人手以及物资等。 5.逻辑错误太多,医生为什么下车之后给黄渤口罩?而不是上车就给?捡到了手机后,为什么就直接进了别人的屋子……6.高亚麟扮演的那对夫妇,故事情节槽点太多,不想说了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好的地方:片尾曲挺好听的,演员演技还可以,其他的没有了。
不能更难看
一般 特别是高亚麟的part太刻意了 在桥上拥抱的地方尬死我了
浪费时间 ,如坐针毡,选这么一个跨年的时间来消费疫情,拍的什么七拼八凑的电影。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狗血而狗血,高龄产妇生孩子,态度大反转,大方捐赠物资。我真不明白编剧导演的脑子在想什么,拍这一段是为了鼓励生育吗?七零八碎的片段东一点西一段,几度想要离开电影院!近期看过最烂的电影
真难看。。。台词剧情太差了,看完我只想电影院还钱,根本不想拥抱
作为一部电影,拍得还没有B站点击最高的那几个抗疫混剪感人,绝倒
太晦气了,今年最后一部就看个这……
一塌糊涂,如坐针毡,烂得发吐。不是说不能快乐,只是说,为什么苦难可以消解得这么轻易和理所当然啊。
高亚麟那段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感觉,反而是老年线最感动我,老奶奶重回一线的那段,两位老人各自穿上战袍,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那段太帅了!某种意义上贾玲线承包了本剧所有的BE,姐也太惨了吧。
越来越多,如此的,缺乏艺术价值的,现实搭载过剩的,电影
哭是哭了,笑也笑了,但是真的好无聊……剧情稀碎……
咱就是说,没有剧本咱就可以不拍。电影拍成了电视剧,看的我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半个小时我就想走了,枯燥乏味,全凭背景音乐铺陈,一场大型的mv,靠着把哭戏层层堆叠来硬煽情,主角也不录制同期声,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实在尴尬,把疫情当时的纪录片放一遍都比看这片强,缺乏真实感的故事看的人确实难受,真没必要为了煽情把人写死,然后再让俩人在雨里哭,这对劲吗,这不对劲。
不提倡打着正能量的名义,做这么差的剧。浪费了好题材。剧情太零碎,没重点。看得我如坐针毡。上一次在影院让我感到这么尴尬的影片,好像是姜子牙。
感人的是真实,不是片子。导演不太会煽情,倒是压迫感很会拍,开头看得我头皮发麻
难看是真的,好哭也是真的
很散碎,很任务,不及格,不推荐。
年末最温暖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痛苦,都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女性导演的叙事真是细腻又磅礴。
救命…我今年都不想再看国产电影了
疫情,太现实。发生在身边的事,终究是电影很难再引起共鸣的。
就是说朱一龙和贾玲……太尬了,类似不能理解的情节还有不少。最大的问题还是配音用力过猛,配乐也过于努力了。
强行煽情,只能给主题加一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