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入侵者与保护者
一场家族婚宴,唯一的女儿出嫁,四面八方的亲戚朋友齐聚一堂,充满喜悦与期待,却又暗藏危机。
这个传统的大家庭,女儿年轻貌美,却一直是电视节目制片人的情妇,在对苟且恋情彻底失望之后,决定服从父母安排,嫁给从未见过的,在美国生活的小伙子;这家大哥的女儿,因为父亲去世早,被二伯当成亲生女儿一样抚养。她却因为小时候被姑丈猥亵,心中有阴影,一直未婚嫁。这家小儿子从小喜欢传统美食和传统歌舞,却被父亲看做不务正业,要送去寄宿学校培养成工程师。父亲为了给女儿筹备婚礼,到处拉下脸欠债,压力重重。这家仆人女孩单纯细腻,与婚礼筹备人相爱。
很显然,在这个家庭里,入侵者是来自美国的未婚夫、来自美国的姑丈、来自美国的世俗价值。而保护者正是这个为了孩子们可以牺牲一切的父亲和为了完成婚礼的所有亲戚们。这个家族的危机在婚礼前一一爆发,女儿向未婚夫坦白自己的情妇身份,还是被未婚夫包容接纳;姑丈的禽兽行为被揭露,一家之主为了保护孩子,不顾姑丈多年来的经济支持,将他赶出家门;这家的仆人女孩被婚礼筹划者误会为小偷,误解最终被化解,两人结合。
印度这个国度就像这个家庭,期待新的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然而来自外界的文化、冲突、价值观一直挑战着他们的底线,而这个国家在捍卫自己的文化,包容友善的外来者而彻底清除入侵者,为了尊严。
2 ) 季风中摆荡不安的欲望
季风中的婚宴,夹杂着各种隐晦的欲望,在倾盆大雨中,如约举行。
新娘新郎带着花环,接受着众人的祝福,载歌载舞。就在不久前,新娘还深陷在与有妇之夫的不伦恋情中无法自拔。她诚实地把一切告诉了新郎。望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新郎追了上去,说愿意接纳过去,同她一起经营今后的生活。
其实,每个走入婚姻的人,都要有接受对方某种不完满的觉悟吧!毕竟,谁没有点所谓的过去呢?我们总说要向前看,何尝不是安慰着内心的不甘,妥协着,赶赴未知。
叔叔终于站了出来,他要保护曾经受过伤害的侄女。丽尔是不会撒谎的。为此,他拒绝身为企业家,相貌堂堂的姑丈参加最后的婚宴。一同照相已是额外的容忍。当然,这也意味着今后的不相往来,可那是姑丈应该背负的代价。
想起丹麦电影《婚礼之后》,恰是在本该接受众人祝福,欢乐庆祝的婚宴之上,将嫁的女儿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另有其人,从而掀起了一场情感风暴。
那这季风前的婚宴呢?不也是在一个看似歌舞狂欢的喜庆氛围中,隐现了太多难以启齿的秘密。
片头的色彩搭配:橘红,魅蓝和嫣红。条块分割,方形和椭圆交替出现,加之有着躁人的印度民族曲调,视觉上的刺目以外,给人一种无法调和的躁郁和不安。
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威尼斯金狮奖,与李安《喜宴》那种温厚隐忍的讲述相比,总觉生硬,少些趣味,情节铺排松散,以致摸不着头脑。大约是文化差异在作怪吧!可是,如果故事讲得好,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给别人办过无数场婚礼的杜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主人的婚宴之上,他和爱丽莎也跳起舞蹈,分享喜气,迎来了他们新的生活。
3 ) 季风婚礼
非常好看的电影。就算是好莱坞的剧情加上宝莱坞的风情,又能如何不满。团圆的结局也相当现实,这本就是一部喜剧。
只有婚礼策划者和女仆的爱情,好像才是那个市井的、童话般的印度,不过在这部影片中仅是锦上添花般的点缀了。影片伊始,一家之主张罗着即将到来的盛大婚礼,美丽的母亲管教起小少爷的个人卫生。就要成为新娘的女儿带观众走进了一台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在那里,学者嘉宾们争论着法律改革问题,胖胖的配音员被请来给性爱情节传声。即使一边的女嘉宾脸色略有难堪,一个进步、开放的印度上层社会还是得以展现。
这在准备婚礼的一家人身上得到了多元的体现:各路亲友从世界各地海归,新郎将在婚礼之后把新娘带回美国。表姐丽尔志向出国留学,成为作家。新娘阿迪特可不是传统的大家闺秀,一边顺父母之意准备嫁人,一边却还与有妇之夫来往不断。还有家族里求知欲迫切的小妹妹,捧着巨大的英语书好学好问。
明丽和饱满的亮色几乎由始至终。直到家里的女人们出门选购婚礼布料,画面才首次离开了豪宅厅堂,插入一片俗世的车水马龙之中。在影片中,对于平民世界的描述并不多见,仅有几次出现在情节的间隙。而这几次过渡性的出现,还是颇有亮点。
一次是黄昏的车灯和夜灯下的金色佛像,出现在烛光中听女人演唱的一家人的若有所思,与夜晚父母来到女儿床前的情节之间,与白日的欢愉喜庆形成对照。在失落的婚礼策划者杜比回到家以前,是途经的一段人头攒动的集市,手持摄影的颠簸,穿插着回忆中的女仆艾丽丝,体现了杜比内心的混乱与焦灼。
影片中的每一对人物关系、每个人物的境遇,对观众来说都并不陌生。毕竟米拉奈尔的身份并不那么本土,她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接受美国教育。不足两个小时的影片,人物繁多,刻画却很到位,也没有一个画蛇添足的人物。
不吝铺张的浓墨重彩之下,也有细节之处的温情:杜比在花棚下想起了人生大事,喃喃自语道:下一个一定要是给自己搭的。准新郎带阿迪特去朋友那儿喝茶,朋友用印度语笑怪他喝茶的习惯都美国化了。早已分床睡的中年夫妻,在相互寻求和给予安慰之后,重新依偎。
最丰满的人物自然是父亲阿迪特,不近人情之处都很抢眼:对侄子几次毫不留情的责怪,对妻子的一次示欢置之不理,固执地数落不够雄心壮志的小儿子,呵斥要送其去寄宿学校。(这个不爱武妆爱红妆的小儿子也是相当有趣。)而最让人动容的场面也是在父亲这边:夜里来到熟睡的两个孩子身边,埋怨她们成长得太快,就要离开自己。诚恳而歉疚地向丽尔表示自己必须以家庭大局为重,最终还是为了这个视如己出的女儿大义灭亲。
婚礼当日,大雨如期而至。回想父亲当时执意要杜比换上防水篷布的坚持,不禁感叹其英明和周到。
4 ) for my family
这是电影结尾的第一排字幕,也是Mira Nair对于她的电影的注释
我最喜欢的便是这样的电影,一条主线牵出各色人物,爱情、亲情、友情参杂其间,总有一款适合你。
关于这样的电影,在同一年,还有一部《高斯福德庄园》,当然,一边是婚礼,一边是凶杀案。
之后更是有《真爱至上》这样的神作,《斯通家族》也能勉强算入此类影片,只是水准有差太多。
差点忘了,《葬礼上的死亡》更多了点英国式的笑料,也是佳作一部。
回到《季风》,真的不明白,这样一部在威尼斯拿到金狮的电影,为何在豆瓣的受关注度如此之低,也许在如今家庭真的不是那么太重要了
其实电影中最影响我的是新娘的父亲捍卫自己家庭的那一段,还有就是新娘在婚礼前对新郎坦白其实自己直到昨天还是别人的小三,新郎讲了一段关于婚姻的台词。大致的意思如下:我知道我们的婚姻是冒险,但有哪段婚姻不是呢?指腹为婚或是夜店偶遇,其实没差。
5 ) 印象深刻的片段及特点
《季风婚礼》有着绝大多数印度电影遵循的鲜明特征:大段优美的舞蹈,多支动听的歌曲,还有巧妙安排、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季风婚宴》是一部华丽的片子,整部影片都充满了色彩和旋律。片中的颜色和音乐不仅作为使故事更为立体的手段,更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戏剧气氛。在看过电影之后,各种各样的颜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婚礼中各色的布缎和花朵,多彩的帐篷和衣服,各种印度社会风情的摆设……艳丽的色彩既符合了娱乐大众的精神,也为影片的艺术性加了分。在影片的片头和片尾中,明亮大块色彩的使用最为显著。
片头中,红、黄、蓝等亮丽颜色以比较单调的大色块、细线条形式变动着,不仅流露出一种纯粹有朴素的名族气息,又鲜明浓烈,展示着一种不加修饰的天然美感。华丽的色彩配上明快的音乐,电影的剧情似乎呼之欲出。片尾依旧是使用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大块色彩,使人在看完电影后久久沉浸于欢愉喜庆的气氛中,回味无穷。
6 ) 穿越国界的温暖
就在眼前,我看到了这些可爱的人们,灵动的生命。
小华伦,生在这中产阶级家庭里,并不有什么大志向,只想跳他的舞,和他堂姐练舞时,却非常认真,不得他堂姐打岔。只想完整一睹他跳舞的风采,却因他和父母赌气而撩空了。也因此而目睹了他堂姐雅耶莎的迷人舞姿。雅耶莎在婚礼上认识澳洲仔,年轻人一见面,情投意又合。双方一直压抑情怀,终于在舞池上因澳洲仔勇敢的站出而得以释放。
父亲的形象很有张力,作为一家之主默默的操劳着一切,深爱着他所有的亲人,宁愿为他们付出一切。面对着家业前途和亲情二者的抉择时,坚决的站在亲情上。母亲对儿女更是溺爱,对女儿的远嫁、儿子的寄宿很不舍,但还是深深的抚慰着他们。
新郎新娘从陌生到相爱,源于他们的坦诚和宽容,也成全了电影的温暖气氛。只可惜新娘不怎么会跳舞,有点可惜。
杜比更是可爱和真实,桥接着两个阶层的关系。但不媚上也不欺下,遇见缘分后,茶饭不思,从表露爱意到被误解再到化解误会,终办成了自己的婚礼。他的工友也伤害别人到知错道歉,体现了他们生命的高尚。
善歌善舞的人们总是那么可爱,我愿意就坐在那旁边。我想,不知不觉中我也能跟着音乐摆动起身体来。
7 ) 《季风婚宴(Monsoon Wedding)》:皆大欢喜【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5/monsoon-wedding58.html
Monsoon Wedding (2001)
本片获得2001年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影片讲述一个家族婚礼前后的故事。一个很年轻的女人马上就要结婚。全家人紧张的筹备婚礼,新娘却还在偷偷私会有夫之妇的男友。父亲忙于婚礼的各项准备,母亲则在买各种礼物准备给亲家回礼。家族亲戚陆续到来,家族的年轻人也慢慢互相了解,其中一个女孩与新娘的弟弟排练舞蹈准备表演。新郎全家来了之后,父亲的姐姐全家也来了。于是,大家欢聚一堂。此时,操办婚礼的承办人与新娘家的女佣产生了好感,互相接触起来。深夜,新娘溜出家门私会男友,却被警察发现,此时男友却忙着接电话,将新娘放置一旁。新娘生气之下开车逃走了。第二天,新娘对新郎将事情全盘托出,让新郎选择。新郎决定忘记过去,就这样新郎与新娘甜蜜的在一起了。婚礼前一天,父亲的姐夫要将一个小女孩带走,新娘的堂姐阻止了他。原来在新娘堂姐小时候,父亲的姐夫侵犯过她,这一幕让大家不知所措。同时,婚礼承办人向女佣发起了求婚,她同意了。婚礼那天下起来磅礴大雨,父亲将姐姐与姐夫撵出了家门,然后婚礼顺利的举行了。婚礼承办人娶了新娘家的女佣,也与新娘全家共同庆祝。最后,大家欢快的跳起舞来。
本片整体感觉一般,故事比较琐碎,影片主题也不够深刻。它只是反映了印度民族的真实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展现了印度的民族风情,仅此而已。因此,看本片不会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也不会引发深深的思考,只会感受到印度这个民族的热情、奔放,以及他们载歌载舞的生活。至于电影中的故事,则是非常俗套的家庭矛盾,什么婚外情、婚前性行为、叔父对家中女孩的侵犯等等,这些都是世界电影中经常反映的内容,根本就不新鲜了。此外,影片对于这些内容的表现方式,也如好莱坞电影一般,没有任何特点。最主要的是,电影表现的这些印度社会问题在电影结尾时却化干戈为玉帛,一个个都解决了,“皆大欢喜”的不行!这样美好而又俗套的故事,怎么能让观众有所触动呢?通过以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片不过是一部平庸的印度家庭片,之所以获得金狮奖,完全是因为这是一部有着异域风情的印度片。
电影虽然平庸,但还是有些许亮点的。亮点是片中多个场景的印度歌舞。片中的歌舞充满印度风情,性感、火辣、节奏感强,伴随着印度人身上那独特的肢体动作,使这些画面看起来相当的赏心悦目。尤其是片中以女人为主的舞蹈场景非常的多,性感的热度跃然于屏幕,太好看了!此外,本片歌舞还有一个优点,即歌舞完全融合于剧情,而不是像其他印度歌舞片那样突然出现在剧情中,与前后故事豪无关联。这就让电影看起来非常流畅,没有那种奇怪的感觉了。总之,电影故事虽然比较一般,但看影片中的热辣舞蹈就足够了。
电影拍摄方面中规中矩。不过通过画面可以知道,本片有很多晃动的镜头,这必然是手提摄像机的功劳。这样的拍摄让影片显得更加生活化,更真实。看来这种拍摄方法是二十一世纪初电影的风潮,连印度人都会了。影片的服装、道具、布景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剧情的,通过这些也可以知道印度人的生活水平还是很高的,当然这里指的是富人。这一点,从片中人们都说英语,就知道他们是富人阶层。本片中还有一个镜头让我意外——在马路上竟然出现了康佳的广告,中国电视竟然卖到印度了,了不得!
额外说一句,新娘的弟弟就是一个娘娘腔的同性恋,他的父母还没有发现,真遗憾。原来同性恋这么普遍,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连印度也不例外。这一个细节,有心人必然看到。
最后来说演员。本片演员都不熟悉,没有必要细说了。不过片中的女人都很漂亮,尤其是那个有纹身的女人,是一个大美女!她要是在美国就好了,可以多看一些她拍得电影。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表现印度普通人生活的普通电影,主要目的就是展现印度封面,影片其他方面除了舞蹈外,都不值一看了。
序列:0801
Monsoon Wedding - Blu-Ray - 720p - x264 - [DDR]
2012-05-07
极好,极喜欢。出乎意外,意想不到的丰富。手持镜头的美感,过场的空镜是极美的印度风景画,配乐从古典,钢琴,再至电子,婚宴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加上快速的剪辑,铺陈,伏笔,均柔润自如。宛如见到一个让人心生怀恋的印度。人身上散发出的纯粹情感让我感动,比如那个极富诗意的仆从之爱。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张扬的《爱情麻辣烫》。片子杂而不乱,意图清晰,能获得当年的金狮奖,作为中国人,还是蛮令人意外的。
印度电影不唱不跳温情也出来了
恋爱的月份,雨季的婚礼。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歌舞。Still a comedy, Anyway... 那货说“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明显是妥协的口气,好吧那就祝你们幸福
婚礼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女儿从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开始为女儿攒嫁妆,为了举行婚礼会花光所有的积蓄,甚至借债,这在拥有其他文化的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透过一场婚礼展示和平外表下的爱恨情仇暗流涌动,尺度在印度片中算很大,但仍感爆发力不足,最让人感动的反而是女佣的爱情
喜欢结尾那个for my family,两个阶层的家庭的婚礼,虽然有困难,有争吵,有误解,有选择,但是为了自己已经有的家庭和未来的家庭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感动所有人。组建一个幸福的family吧
印度婚礼。传统婚礼好有喜感啊。新娘手绘。"一大家子的事情,有谅解有包容有信任有罪恶 by玛利隔壁" f9f2c003bb。堂姐和姑丈那一对不堪回首啊,每个小姑娘都曾有错误的爱恋,女主角爱的那个有妇之夫男主持更不是东西。婚礼筹办人和仆人倒是蛮搭的。好面子的老爸。哪一段婚姻没有危险?
破败贫瘠的国家,即便如中产阶级家庭,必须借助外来力量,才能获得物质上的幸福。摄影很美。
★★★☆,有钱的包办婚姻,没钱的自由恋爱。片尾不同阶层在一片大雨里共舞,这是米拉奈尔善良的愿望吧。
看到结尾Nair在结尾的那句ToMyFamily时,突然就明白了这部电影的意义。婚礼前夕家庭成员各怀鬼胎,每个人都守着秘密,捅破薄纸的真情
没想到拿了金狮大奖。视听层面没太大惊喜,阶级问题置若罔闻,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西方的、本土的形形色色文化背景的人物来回碰撞,但火花也有限。性侵那条线拍的有血有肉,但最后一场大雨仿佛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难以接受这种和稀泥的处理。
热热闹闹,华华丽丽,开开心心。印度的婚俗有够复杂的。
片头和片尾很有观赏性:字幕是纵向的行进;作为背景的色块是横向的变化;尤其是结尾,字幕还和影片穿插,这样就杜绝了观众看到第一行字幕就起身走出电影院的丑恶行径。前半段较平淡乏味,近结尾冲突开始呈现,影片趋于精彩。PS:影片以出乎观众意料的方式朝着观众期待的方向发展——编剧/导演对于剧情
和众多的宝莱坞歌舞片区分出来,整个故事的内核和拍摄手法剪辑效果都是好莱坞式的。这个故事更加偏向普世性,不那么独特,把婚娶场景置换为其他国家地区亦然会有同样效果。即便父亲在最后时刻把侵犯哥哥女儿的亲兄弟赶了出去,但此前为了团结大家族做出的行为依旧是保守的,也正好反映了印度家庭制度中的保守。片中的爱情,主角几乎没有实质的爱情展开。马上结婚的男女在袒露真相后就能爱上实在是过于勉强,倒是家中帮佣和婚庆商人的侧线不错。
把现实意义和印度电影传统的歌舞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拍的也很养眼。
电影的开头,蓝色片名出现在被芒果色(蓝色的对立色)占领的画面中,为整部电影建立起充满冲突的动态关系。而在整部影片中一直飘散着的橙黄色的万寿菊花瓣,正是它缓和了电影在视觉与听觉上的嘈杂。
1.这部电影有着很舒服的的镜头感,是介于手持和三脚架之间的微妙与细腻,配上印度舞曲有着浑然的韵律;2.女仆和婚宴经理的爱情插曲很浪漫,比起主线更出彩;主线的故事其实蛮俗套,完全靠摄影和歌舞加分。PS:印度人说英语果然可怕。
精彩的群戏。社会问题轻巧地带过,却并不回避;角色众多,但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可圈可点;尽管分配到每个角色的戏份十分有限,但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却很到位。婚礼上的雨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婚宴祥和的外表下涌动着的不安因素,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不快与痛苦都会得到洗刷。P.S.太喜欢婚礼策划师的故事。
第二次看才發現其實是部非常棒的電影!兩種女性的對比正好與印度的現代與傳統呼應,很多印度街景掃視極像《迷失北京》,涉及階級、性別、種族、全球化等諸多主題。技術方面,手持攝影很過癮,剪輯音樂更是無可挑剔。之前沒字幕看的糊裡糊塗,其實窗外偷窺那段male gaze是作為對比存在的,錯怪導演了!
这片在驴上拖了有两个月吧,容易么。。全因为太神往印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