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像猛犸钢笔一样,15美金
不能否认,这是瑞典导演卢卡斯·穆迪森的一部野心之作,但是在看了这部长达125分钟的电影后,我在2星和3星的评价之间有些犹豫不决。对于2星的评价,或许是因为对莫迪森的期望过高,《猛犸》给我的第一印象颇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甚至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都有些想要放弃继续观看的念头。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给这部电影3星的评价。作为一个曾经拍摄过Fucking Åmål(1998)和Lilja 4-ever(《永远的莉莉亚》,2002)电影的瑞典导演,《猛犸》尽管充满了浓厚的说教味,但是它依旧还是属于莫迪森的电影,而且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选择从实验电影走回到了现实中。
或许是莫迪森试图强加给观众一种他自己对于全球化和世界两极化差距的担忧,电影《猛犸》从故事到名字的取舍都有些向墨西哥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2006年的电影《巴别塔》看齐的味道。猛犸是一种身材庞大的史前生物,但是它最终还是无法阻止灭绝的命运;现代人类以丧失基本情感为代价的社会发展究竟走向何方?电影从美国、泰国和菲律宾三地将镜头聚焦在分化的两个世界:纽约客们豪华奢侈的物质生活和空虚寂寞的精神状态;泰国妓女为了孩子的温饱而被迫卖淫;菲律宾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物质充裕的将来而被迫远离孩子……作为一个左翼社会主义者的卢卡斯,《猛犸》更像是他表明政治立场的武器,无疑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力量。
《猛犸》中Ellen在工作时遇见一个被自己母亲刺伤的男孩Anthony,她无法理解一个母亲竟然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在面对逐渐失去的女儿Jackie时,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患一个同样的错误。Anthony在电影中尽管戏份不多,但他的死却是电影中所有儿童角色悲剧的一个象征性符号。Jackie习惯了逐渐疏离的父母,寄情于日夜相伴的保姆Gloria;Salvador为了让母亲早日回家,最终沦为恋童癖的牺牲品;而泰国妓女的孩子尚在襁褓中就已经体验人生艰辛。而Leo在泰国的东游西荡则更像是索非亚·科波拉的《迷失在东京》的泰国版本,只是这个没有陷入中年危机的计算机天才的迷失没有丝毫的说服力,而我在观影过程中甚至对那些过多过长的人物面部特写感到厌恶,尽管来自丹麦的摄影师Marcel Zyskind还是为这部电影贡献出了符合场景的绝美孤独而又钻透人心的氛围,特别是那些孤独的画面,令人难忘。
《猛犸》曾经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主要竞赛单元,首映后即刻将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分成截然对立的两个阵营。很多人对莫迪森对《巴别塔》的“东施效颦”感到不屑一顾,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一部 “史诗”般的作品。为此莫迪森曾经辩解说他拍摄这部电影时感兴趣的是“瓶中信”的沟通方法:人们往往怀着微弱的希望,希望它能够漂流到一个海滩并且由此发生一些什么。《猛犸》中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电影中由猛犸化石制作的价值3500美金的钢笔最后被15美金贱卖掉了,就我个人而言,这同样是莫迪森这部 “史诗”般电影作品给我造成的感觉
2 ) M
从导演的创作出发点开始说这部电影,穆迪森说他拍摄这部电影时感兴趣的是“瓶中信”的沟通方法:人们往往怀着微弱的希望,希望它能够漂流到一个海滩并且由此发生一些什么。无疑,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尝试换一种方法去面对这个世界,可到头来如何?
电影采用的是多线索讲述的方式,这样就会使人们对电影在情节上产生印象不深刻甚至遗忘的效果,显然剧情已经不是导演所要追求的了,而是一种状态。库布里克说:我试图创造一场视觉盛宴,超越所有文字上的条条框框,以充满情感和哲学的内容直抵潜意识…我打算把电影拍成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经验,使观众在内心意识到层面上理解它,就像音乐一样…你可以尽情推测影片的哲理和寓意。显然这部电影就是这样。
剪辑是典范,七八个故事的发展讲述与穿插,稳中求发展,推进的又丝毫不乱。
3 ) 郁郁猛犸象
看完这部片的时候感觉非常郁闷。虽然影片主题是国际化,但意识形态的味道还是太浓了,而且整部电影描绘的就是一个后现代的困境,所有的角色都被困其中。每个角色原本都是善良的,可是放到这个困境中之后就都变得既无奈又不堪了。
Ellen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 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夜里也在医院陪病人,失去病人就痛苦得不得了;Ellen的丈夫Leo是一个游戏网站的创始人,在泰国谈生意的时候遇到了美丽的泰国妓女Cookie,Leo很善良的给了Cookie身上所有的钱,只要求她不要回去工作,以至于第二天Cookie感激的要来给他做导游;Leo还很认真地考虑,以后要多做一些慈善工作。Gloria是Ellen和Leo家的菲律宾保姆,为了更好的生活,留下儿子Salvador在菲律宾,她自己在Ellen家里尽心尽力地照顾Ellen和Leo的女儿Jackie,有了Gloria,Ellen家里井然有序。
这种貌似和谐的场面,由于全球化而成为了可能,但是在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
Ellen忙于工作,以至于和女儿疏远了不少,当她看到女儿和保姆走得太近,心生不悦,说了些伤害Gloria的话,虽然情有可原,事后Ellen也诚心道歉,但后面Gloria听说儿子出事,就直奔机场回菲律宾,也没有亲自给正在夜间做手术的Ellen打个电话,而是让年幼的Jackie自己给妈妈打电话,叫妈妈回家照顾她。而之前Gloria的儿子打电话来求妈妈回家,不要在美国赚钱了,他自己会去找工作补贴家用,Gloria都还劝儿子多多忍耐。十岁的Salvador为了找工作赚钱让妈妈回家,被人骂急功近利,最后还昏倒在路上,不知道大家每次去一些贫困的旅游区的时候见到一些当地孩子,都会让你想到Salvador呢?
Leo刚到泰国的时候,有女按摩师上门揽生意,他打电话给妻子开了一番玩笑,Ellen还问他有没有带避孕套,要当心艾滋病,Leo开玩笑说要在泰国生小孩,艾滋病是好事情。Leo问Ellen想要什么礼物,是要假货还是要丝绸,Ellen说要丝绸,Leo就把商店里看得顺眼的全买下了。这是否似曾相识呢?多少外国游客来亚洲,带走的不也是这两样东西吗?另一方面,Leo和泰国妓女Cookie相遇,本来一直是很高风亮节地要做个好人,花钱买Cookie的时间,只是要她从良,还想开展慈善事业;而Cookie也因此觉得这个美国人不一样,因为别的美国人享受了妓女的服务,还不肯付钱,觉得是妓女享受了他的服务。可是,Leo最后还是和Cookie搞到了一起,还真的说出了要去非洲生几个小孩之类的话,而且Leo自始自终也没有告诉Cookie他已经有家庭。做出了很愧疚的事情之后,Leo决定一走了之,一大早从Cookie的床边逃出来,打电话叫生意伙伴草草签订合同后就飞回美国,开开心心地回到家人身边。此时,Gloria也回到了儿子身边,Cookie一觉醒来,去当铺廉价地卖掉Leo留给她的仿名牌手表和昂贵的猛犸象牙钢笔,然后伤心地流着眼泪给自己的小Baby打电话。片尾三个家庭的破镜重圆,都是伤感中带着欣慰。不知道导演想说的是不是如果没有全球化,第三世界安安分分别去奢求美国的生活,美国人也别跑去第三世界占便宜,大家就会平静地生活呢?
每个角色都是好人,相遇的时候对对方都怀着些许光明的希望;而每个角色又无意间扑灭了对方的希望,以至于大家的生活又回到起点,互不相干。
互不相干就真的好吗?
Ellen最后还是说,要找个新的保姆。Gloria和儿子还是生活在极端贫困中。Cookie大概不会再憧憬爱情了,为了养家还是做回老本行。更糟糕的,是Leo其实有可能从Cookie那里染上了什么病(这在之前Leo和Ellen的电话中就有暗示),而且还会传染给Ellen。结果是大家都是悲剧。所有的角色都在尝试不同的做法,所有的角色又都落回各自的刻板印象中去。为什么都是好人,却没有好的结果呢?世事的现实与残酷,就在于此。
如果这样,会怎么样呢?
如果Ellen和Leo愿意帮助Gloria把儿子接到美国来和他们家人一起生活,那么Gloria肯定会感激不尽,会更加尽心尽力地照顾Jackie。如果Leo尊重Cookie,据实相告(一个是自己的家庭状况,一个是猛犸笔的价值),而且把做慈善的想法立马付诸实践,那么Cookie的命运也许也会不一样。而Leo也不会成为又一个在亚洲国家寻欢作乐的商人,可能也不会染上任何病。
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同时又不够好。这也许太苛责了,若要像上面“如果”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快成圣人了。恰恰是这些“不够圣人”,注定了所有的角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时刻有着走向悲剧命运的危险。
4 ) 猛犸象灭绝了
CCTV很意外地连续三四天都在新闻节目里介绍这部电影,进而记住了“猛犸象”这个抽象的名字,寻思着这片会不会是外国产主旋律片。
猛犸象在预言一种生活,富足的人被异化,他们的缺失由另外一些人牺牲他们自己的生活来填补,而经济全球化就是搭起两者之间的桥。人们理性地在桥之间穿梭,偶尔,会因为这种异化而感到空虚,无奈和伤心。
这不仅是菲律宾保姆一种故事,菲律宾的工厂里,连续超时工作的工人制造出一批批篮球供应给大洋彼岸的美国,Gloria只是很碰巧的带了一个回家,很碰巧?或者是第二次剥削?记得同学说在美国想买一点纪念品回来带给我们,却发现那个美国风光纸牌写的是Made in China,我们戏称中国卖的是纸,颜料和劳力,美国卖的是风光。美国还卖什么呢?网站,或者说就是在卖钱。多少美国人大老远跑到泰国肯定不仅仅是因为美景,也是来享受纵欲的快感。还有心理变态的大爷去菲律宾骗小孩,第三世界在贩卖自己的时候往往失去尊严。
再来看看住在SOHO(有一个高度城市异化的地盘)里的幸福一家,Leo处理着无数封邮件,经常出差经常走神,他是宅男,对购买缺乏技巧与眼光,4500万或者4300万?有什么区别吗?真表和假表?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多次描写他在购买时的不知所措,他好像是一个被消费裹挟的人,而对他成就的描写总是很间接。他遇见cookie,曾被她的善良所打动,一番云雨之后也再无下文。当他凝视着路边的大象时被深深的触动了,那时久居城市的人从未见识过的场景,他小心地抬起手却什么也没敢做,我们可以很久没有邂逅动物,慢慢地,当它们灭绝,我们可以把它编进动画片或者编进恐怖片聊以自慰。也许,当Leo凝视大象的那一刻,他忽略了大象脚上的锁链。
Ellen是一个外科大夫,每天很少见到女儿,一双灵巧的手却不知道怎么做菜,她忙于工作,不知不觉中将母性倾注到受伤男孩的身上却对自己的女儿满怀愧疚。她在奔跑在顶楼的跑步机上,生活永远局限在两点一线。有一天她失眠了,大白天走进黑暗的卧室,却关不上门,试着听听whale music却好像无法接受,这完全是一个隐喻。
可爱的Jackie喜欢天文,可是她慢慢地喜欢上了菲律宾语,她和保姆Gloria探讨宇宙大爆炸和上帝,我这才发现,其实世界的第一次全球化就是宗教,或者说当经济接轨后,文化会随之而来,慢慢地我们的文化也会趋同。
猛犸象灭绝了,大象成为人类的劳力。高度发达和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失去了什么?它们值得吗?
5 ) 长篇小论看电影之70——长毛象/猛犸象/Mammoth(严重剧透)
长篇小论看电影之70——长毛象/猛犸象/Mammoth(严重剧透)
冗长而典型的心理片儿。先说说剧情吧——好像我很久都没有说剧情的习惯了,这是一个摆渡知道的年代,如果我们真的对谁介绍的东东感兴趣,一定会去动用某个甚至某些搜索引擎,而不是S在这个短短的一句话介绍上,一眼滤过想说剧情,是想起一个词儿来:如果你没有一点儿对于“不确定”的防备,《猛犸象》一定会成为一部看不懂的艺术片,成为一部被遗忘的经典。
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的家庭里,一个电子公司里忙碌而又无所事事的技术型老板,一个大医院里压力巨大的外科主刀大夫,一个上小学的可爱女儿,一个背井离乡、信仰基督的善良菲佣。他们在家庭之外分别发生了一些看似毫无交集的事情。按顺序似乎是这样:
1、纽约到泰国的飞机上:丈夫为了一个合同的签字,仓促登机去了泰国,收到一只猛犸象的遗骨制作的高级签字笔;
2、纽约:妻子的失眠越来越严重;手术中遇到的一个被母亲刺伤的危重的男孩儿;
3、纽约:有着天文学家梦想的女儿,越来越多时间只能和菲佣在一起;
4、菲律宾:菲佣的两个菲律宾儿子中的小的那个要过生日了,大的那个越来越受不了没有妈妈的日子;
5、泰国:等待合同签字的闲空里,丈夫决定独自到海滩度假。并遇到一个非常漂亮的泰国女孩儿;
6、纽约:妻子手术中的男孩儿无法醒来;当她试图转移精力到女儿身上时,却发现女儿的注意力在菲佣那里;
7、菲律宾:因为妈妈的归期不定,菲佣的大儿子决意找工作帮助妈妈赚钱;
8、纽约:女儿对妈妈送的高倍望远镜的兴趣并没有去教会的兴趣大,一心想要学会菲律宾话;
9、海湾:一向以为自己怜悯和专一的丈夫,没能抵御泰国女孩儿的诱惑,在床头向做着美国梦的泰国女孩儿承诺了永远;
10、纽约:那个男孩儿死了。妻子在狂躁中发现自己除了手术,连妈妈也很难做好;
11、菲律宾:菲佣十岁左右的大儿子为了赚钱独自夜探贫民窟里类似儿童se qing场所的地方。被同龄人抢劫,又被一个老外带走。
12、海湾:丈夫醒悟过来,一夜情之后,留下了价值不菲的钢笔和手表,离开那片海滩;
13、纽约:菲佣得知了儿子受伤入院后,立刻丢下美国的一切,回了菲律宾;
14、海湾:一夜情的菲律宾女孩儿醒来后发现这个美国佬不见了。留下的东西被她拿去二手商人那里变卖了几十块钱;悔恨之中,她给自己的女儿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
15、纽约:丈夫出差归来;妻子告假在家陪女儿;美国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一家三口团圆在了一起。
16、菲律宾:这个妈妈和她的两个儿子终于团圆。
……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波折之后,回到仿佛最初的轨道。就连小女儿想要学习菲律宾话的愿望,也告一段落。
似乎又都失去了什么。什么?
当我们还是谁的孩子、谁的父母、谁的妻子和丈夫时,我们就永远不能做自己。关于自由的理想,就像那只灭绝了的猛犸象,消失了几千年之后,却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被挖出来,研磨打造,制成价值连城的钢笔,为你签一个价值连城的名字。这是自由么?
一切都在原地打转。也许,当我们渴望了一千年,终于等到实现“自我”的那一天,却也是可以轻易丢掉自我的那一刻。
我们都活在不确定的现实里。没有永远的存在。就像那灭绝了的长毛象,也会变成谁手中的钢笔。然而,也只有这些不确定的存在,才成就了内心了真正的安稳。
PS:这部电影里最大的亮点就是海滩上的那些镜头,那些绚烂得仿佛真的到了自由天堂一般的海湾。
6 ) 意识形态凌驾于电影本身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看得我提不起什么劲。剧情的走向和人物的心里都能大致预先猜到,就少了些趣味。
这部电影所讲的,就像IMDB上一位写到的,描写了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家庭以及社群被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扩张脉络之下的后果。通过对一个美国家庭和他们的菲律宾女佣家庭之间生活的交错来思索在这个“世界是平的”时代下,市场经济所改变的到底是什么。导演Moodysson所呈现出的,是随着资本主义和它所代表的劳资关系的扩张,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既把人从原有的经济舒服中解放出来,却又将之置于一种新的强制关系之下。而影片所着力强调的,正是这一过程里新形式的不平等。
故事从纽约开始,成功的商人Leo Vidales(Gael Barcia Bernal饰演)即将开始他的新一次亚洲商务之旅,和妻子Ellen(Michelle Williams饰演)以及7岁的女儿Jackie依依不舍的分开。Ellen是医院的外科大夫,一直忙于工作而疏于照顾Jackie的生活。多亏了来自菲律宾的女佣Gloria (Marife Necesito饰演)勤劳能干,成为Jackie的好朋友。虽然Gloria在纽约几乎承担了Jackie第二个母亲的角色,但是在地球另一边的菲律宾,她的两个孩子Badong和Manuel却时刻思念着外出打工的母亲,希望能早日见到她。
Leo以前是个宅男,后来靠制作电子游戏起家发了大财。这次来泰国是在生意伙伴Bob的撮合下与某泰国财团谈一笔大买卖。但是那种坐私人商务飞机住五星级酒店的生活反而让他处处倍感不适应。而显然Bob已经安排好了全部的事宜,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最后的合同上签字。在空旷的酒店房间里倍感无趣的 Leo想和妻子倾诉心中的不适,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而身处纽约的Ellen对于自己错过Jackie的成长而耿耿于怀。但是她敬业、认真,执意要维持自己的事业,却发现女儿的生活里她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Gloria的两个孩子不断地催促妈妈早点回家。但是她自己知道如果不在纽约赚钱,根本没法在家乡给两个孩子盖起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而也只有对Jackie才能倾注的关怀才能弥补她自己心中的愧疚。
故事就这样在几个地点之间来回切换,直到Leo终于无法忍受那份空虚,决定外出体验一把真实的生活,一人执意来到某度假小岛上。而Ellen在急诊室挽救了一名遭遇家庭暴力的男孩,开始思考母亲的责任。在菲律宾,Badong无法安抚日渐焦躁的弟弟,开始幻想自己工作能不能帮助贴补些家用。而改变两个家庭的一连串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我想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恐怕就在于之后发生的故事过于宿命论。一个有钱的美国佬结识了“纯真”的泰国酒店妹;一个愧疚的医生试图在小病人身上弥补母爱;一个天真的小男孩想在险恶的成人社会中找到工作。而导演的安排也基本上没有超过我的预期。我直到从某种能够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安排是一种“真实”。即便这样的故事同时发生本身欠缺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但是这两个家庭是凝聚了千千万万在大洋两岸都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人们的缩影。但是我认为这种表现欠缺深度和层次感。经济命运的连接并不仅仅意味着东方人变成了西方人消费的客体和寻求心灵慰籍的他乡。一个身在异国打工的菲律宾女佣所做的也不仅是寄钱回家盖房。日渐紧密的经济关系确实复制了市场经济逻辑下的不平等性,但是它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打破藩篱的可能性。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我的一个加拿大同学D,年近50仍然在攻读博士学位。他精力丰富在世界各地的学校都教过书。很巧的是他在进入博士班之前就在泰国的一所国际学校教书,同时认识了他的泰国女友。他们在一起5年了,平时也就是通过电话联系,因为作为博士生没有额外的收入根本没法频繁地进行洲际旅行。有次出差开会的时候我们住在一起我就和他聊起了这经历。他开玩笑说他很容易就被认成那种去东方寻欢作乐的西方老头子。但是他也无钱无势,他的女友也从来不问他要什么,是个非常淳朴的泰国姑娘。他希望毕业后能够和女友成婚早日安定生活下来。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替西方人正名。我只是很不喜欢电影里那个近乎于决定性的调子。所有的人物都在执行他们被设定好的角色,这强烈的意识形态(哪怕我认同)让电影本身的魅力大打折扣。Leo在泰国提到他想要更多的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甚至帮助他们改善。为什么他就只能去夜店而没有可能真的去乡间看看?Gloria一家为何不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我在观影的同时想问导演的。很可惜,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都没有被提及。
最后说说Michelle Williams,这是我在Wendy and Lucy之后第二次看她表演(断背山那个不算的话),她表演那种边缘人或者人的疏离状态真的很拿手!但是总觉得她表情有点单一。
没有什么大的起伏,平白的讲述着几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不同阶级的故事。有《巴别塔》的味道,剧情发展没有那么给人带来触动,但绝对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值得一看。btw,豆瓣评分略低。★★★★
想要说的很多,结果失去了一个完整的主题。但是还是有让我动容的地方。
放开财富的魅惑,回归家庭,在坚实的臂弯里安然入眠。
跟babel不是一个段数- -保姆和儿子的线太生硬了还刻意煽情...“刻意”就是看这片的所有感受...我米素颜/淡妆真是美得惨绝人寰,气质太好惹,片里演得也好。天文馆令人不适的外太空画面减一星。
她說Antony令她想起Jackie。我又知道Jackie令她想起Matilda。在她流下眼淚之後,導演喊cut之後,她能致電給誰呢。那個最愛Matilda的男人不在了。儘管有別的男人會接電話、儘管他們會說:沒事的,但那些男人不是他。她知道,我也知道。就這樣。
有太多的话题隐射在这部影片中,但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许真的是太大太广,又或者有时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总之很混乱因为比较肤浅
影片一上来就有《巴别塔》的那种感觉,拍的也还不错,但是还是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同时,白种人的道德优越感还是渗透在片中,限制了其视角。
所以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最后还不是和泰国美女滚床单了!!!
this is life...and life will go on......
看着看着睡着了两次,配乐起了很好的作用,不是说配乐很不错,只是那首The greatest一下子点明主旨,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忽略了家庭团聚这一最大的幸福。。电影还可以,只是说了半天还没CAT POWER的歌到位了,还有威廉姆斯永远舒展不开的脸
表意不清...........
什么都发生了 又象什么也没有发生 最终一切回归于平静 …我们的生命便在这来来回回中度过 没有什么时间是完美也没有什么时间是永恒 所以一切都只是一颗小小行星在那么浩瀚的生命长河中 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还未来得及凝视 它便逝去
7.6;本可以成為Lukas Moodysson目前為止的最高作,但結尾妥協了
好美的泰国妹!
还不错,
想表达的东西不少,但又都一带而过,很松散
前半部分简直太难看了。。。。
失去的和得到的.
被催哭了,但是不打算给高分
The perfect really exist, but just a 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