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原来我的出发只是想逃走
原来我的出发只是想逃走
吃过晚饭,一个人从餐馆往停车场走去。随着暖冬接踵而至的春天忽冷忽热,花开了不少,可风依旧冷的很,可是今天的风暖了好多,校园里的路灯映着依然亮着的天,忽然有些恍惚。那感觉仿佛就像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初春的傍晚和爸妈一起在家属院里溜达,去超市逛逛,跟过路的邻居打个招呼,然后就回家了。我怔了一下回过神来,肚子里刚刚填满的那顿根本不能叫晚餐的晚餐和周围来来回回陌生的面孔提醒我,原来离家已经那么远了。
回想十八岁那年第一次离家去外地上大学,打着追梦的旗号吹着理想的号角,带着有些胆怯的憧憬踏上旅程,现在看来,不过只是一次逃走罢了。快十年过去了,梦想变的愈发模糊,而出逃时的胆怯渐渐变成不安再渐渐变成惶恐,最后成了现在生活的样子。这一定是在出发时遗失了什么,而我们每次的出发,也一定是在找寻什么。
其实我们要找的,不就是那碗金针汤吗?而金针汤的另一个意像就是那张被冻在冰箱里的全家福,我寻遍天涯海角,最终还是在家找到。你一次次地出发,去寻找你所谓的梦想云云,却不知道,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在原地,就在你出发的地方。
现在看来,电影里最睿智的人应该是古姐的父亲了。他不惜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软弱也要让让古姐留下,因为他知道那碗金针汤在哪里。而当古姐捣碎那只苦瓜做的飞船的同时也捣碎的自己的梦,但当时的她不知道,属于她的金针汤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找到了。而导演从离家的那一刻,就与金针汤渐行渐远,甚至要穷其一生去找寻,去和家人握手言和,和自己握手言和。
和自己握手言和,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啊!像歌里唱的,我原谅了自己,不再让自己难受。这才是出发所有的意义,经历过最漫长的寻找才会有最真切的体会。最后的最后找到的可能不仅仅是金针汤跟全家福,还有自己。
如果可以重来,我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出发,我不怕遗失,我要穷我一生去寻找。
2 ) 刚看完,很少写影评
刚刚看完,看的是没字幕的,所以听得有点吃力。电影的剪辑很好看,音乐也很好听。不愧是作为高雄电影节的闭幕片。印象中的台湾电影,总会带点小清新。这部电影却没有,带一点点悲伤,导演将两人的故事与旅途混剪在一起,中间在吊桥的时候讲述日本军官和原住民的时候有点点混乱,但总体还是一部很治愈的片子。总觉得这部电影是需要慢慢的,细细品尝才行。失去父亲的导演和逃婚的教练,一起相伴,在旅途中,讲述的不仅是他们的过去,也是内心成长的过程。
“和自己和好”我们有时候要学会放手,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
3 ) 文化搭台,基腐唱戏,我只服李鼎
文 | 百木幺
以台湾地理、民俗、美食为纲,企图通过对新时代台湾社会和风土的介绍,打造宝岛人文电影的新名片。
片中以两位年轻人的成年之旅为线索,跨越五座山脉与六座城市,穿插十二道当地美食,并在昼夜交替间,插入日据时期及国军退守台湾初期的真实事件,以小人物的悲情烘托历史的残酷。
影片亦着力点明战争的遗害:人们不仅在战时蒙受巨大损失,并且在战后,心中依然延活着生死离乱的伤痛。三代人在旅途中,逐步寻回伤痛的源头,并最终努力走出过往的阴影,达成与他人、与世界、与自己的和解。
由于主创者行将表达的诉求太过辽广,导致影片在任一方面都难以深入:奇幻般地闪入和闪回,将观众情绪带成钟摆,鲜有留白档口供人潜沉。片中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台湾饮食文化和温良人性的善意呈现,亦是台湾电影人屡屡弘扬的传统荣耀。
打着介绍地理文化的正经旗号,堂而皇之地卖腐卖肉,我不服尔康,只服李鼎。
4 ) 你的远方在哪呢?
昨日清晨,听导演李鼎的访问。
讲小时候的自己曾是一个喜欢说谎的小孩儿,老师在评语簿上写他在学校不好的表现,他就偷偷模仿爸爸的签名。直到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说被老师叫到学校面谈。他想,完蛋了,一定少不了一顿教训。结果爸爸却对他说,老师说,你很会编故事,明天开始,我带你去报作文班,长大了,你可以当个作家。
爸爸过世很多年,从未觉得他真正离开过,总相信他一直就在身边,默默的帮助支持着自己。
几年前决定把心里的故事拍成电影 ,签好了所有的约,付好了演员的头款,却遇到了资金链断掉的难题。陷入绝望的那一刻,感叹,爸爸真的不在身边了,他是永远的离开去天堂了。
就在此后一周,在一次公开演讲活动,有一个天使投资人在结束后,决定投资3000万台币给他的电影。
爸爸生前一直说,有一个地方要去,那就是大陆的家。可是每次说的时候,李鼎都笑着逗老爸说:“那是到不了的远方。”
在心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远方,你的远方在哪呢?
5 ) 家 - 那个最近也是最远的地方
这部影片是通过两个大男孩的旅行经历来讲述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的家庭关系。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有着和他人不同的相处方式,不同的方式以及经历会带来不同的生活状态。其实生活就是在恩怨交织下所面对的每一天,我们常常会感觉到痛苦、遗憾、难过,甚至于绝望,但人常会不自觉地放大痛苦的一面,同时不那么在意对立面的快乐时光。影片高潮中两人的冲突表明:其实人都会有自顾不暇的一面,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会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不自觉地给予他人压力,因此而激发出矛盾。自己往往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无法察觉到问题关键之所在,在这个时候,旁人的建议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人往往都较为善于分析别人胜过刨析自我,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多想想他人的好,多与他人交流其实往往会让你发现以往曾经被忽略的一面。一句话:待人以诚,多给他人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可以让自己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如此,“家”这个最近的温暖就不再会是“到不了的地方”了。
此外,该片的摄影非常出色,台湾的美景被拍得精彩绝伦。影片也同时诠释了旅行的意义:在过程中观察、认知关系;在征途中思考、探索以往,同时在探寻中可以审视、反省自我。大多数人都说旅行是充电、是放松,其实很多人是把它当成逃离现有生活的一种方式。生活允许每个人软弱,但你必须有坚强的那一天!
6 ) 当最真实的情感呈现,才能正视自己
很美,本来很晚了觉得可能会看一点留着下次再看,结果就没停下来。
岛上风景很好,电影把旅行状态呈现得很好,背景音也不错。要呈现的情感很直白得摆在那里,娓娓道来,没有觉得单调。
呈现的故事层次很多,几条故事线我看来很清晰。算公路电影吧,带着台湾独特的味道。觉得主角演得不错,其他表演的瑕疵我可以忽略。整部电影觉得稀里哗啦,有情感的先行带入,当然涉及父亲那里最感动。
“大陆老家是到不了的地方”哭得稀里哗啦,觉得自己现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读者看白先勇写的《台北人》、《游园惊梦》之类了。
电影会矫情吗?或许吧。我舒舒服服跟着被感动了。另外,书有点小贵呢,以后收一本~
我们都要在路上才好。
3.5星,这部公路片意向很繁复,前后涉及的人物、时间、空间、心理状态也很多,但导演技巧还是挺强的,编制的还算不错啦,这部戏中林柏宏的脸还带着稚气,张睿家演的是一个阳光大男孩,是不是和林柏宏的角色换错了?演林柏宏弟弟的角色不知道是谁,看上去倒有点像年轻版的庹宗华,古斌又是演的谁?完全没认出来
有画面,有风格,节奏太闷乱
风景+美食,穿插客家故事和乡愁记忆,可惜没能好好整合,到最后各种崩坏。“你是gay吗?你是我就是啊。”攻受分明的张睿家和林柏宏腐得太有fu了,直接拍成gay片该有多好魂淡~!
想去台湾
是一篇不錯的散文,用风景也好,用美食也好,用傳說典故也好,用少年愛也好,只是淡淡地講一些感情的起落,人生的失去與找回。總之雙男主選得好的文藝片都還挺对我胃口。
导演时不时就把控不住滔滔的自我陶醉,颇煞风景(其实就是旁白真的有点啰嗦)。为演得真不赖的男主和男主父亲加一星。
這一兩年get不太到小清新的點,所以這電影最後也就只剩下滿眼的風景···
只能當作臺灣風光宣傳片看,劇情什麼的也是夠魔幻的。我一定要去蘭嶼!!!
565。非同片。几种语言无字幕听起累。文艺范,太做作。兰屹风光不错!
......???
干净,清新,非常本土特色的电影,台湾美食美景靓仔,算是一部公路片,对公路片总有种割舍不了情感在,看完更想要去台湾啦。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寻找生命的意义,找寻自己,谁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私人影像 受情绪影响的痕迹严重
林伯宏的气质真好,演渐冻人的那段看哭了。
不知道在干什么
只有放它走,你才能闻见它的香味。真正的香味。
有缘分却不一定有好的过程和结果。& 想起《单车上路》,观影前以为是同性题材电影,结果并不是啊喂?!
鄙视弹幕,害我全程在找两个人的。。。。可惜,真心不明显。台词太厉害了
★☆ 事實證明,要在公路片中加入奇幻和心理元素真的要導演能力過硬,第一幕巨差,第二幕很差,第三幕再努努力還有及格的機會,根據導演自己的故事和小說改編,卻只有寥寥幾個瞬間能讓人感到真摯。一切都是空有概念而執行挫屎,回憶太過頻繁,旁白聲線跳tone,配樂多到煩人,台詞過分矯情,做作得格外做作,即便當風景片看只有蘭嶼會讓我心動,當美食片看則激發不了我的食慾。大概率是因為有徐立功監製,集結了一堆好演員,而電影卻配不上他們的表演,戲份不多的庹宗華、古斌、張詩盈讓人眼前一亮,而《帶我去遠方》的林柏宏遇上《盛夏光年》的張睿家的搭配也挺有火花,可是還是被那些刻意賣腐的情節膈應到了。PS.88年的林柏宏演哥哥,82年的施名帥演弟弟,76年的張本渝演媽媽,外形上,哥哥像弟弟,弟弟像哥哥,媽媽像姐姐……
剧情一般 观感体验极差…画质低➕音质差➕无字幕…看两个极其gay的男生互问“你是吗?”然后互相暧昧回答“你是我就是”…做个人吧…好山好水都挡不住你俩的吊诡对话
开始看以为是fu片,后来觉得是美食片,又有些像风光片,但转身又是亲情,最后落在与自己和解结尾,这一路弯拐的有点晕……环岛当很美,然而短期也是到不了的地方,食物也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