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镜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白镜

导演:白镜

 剧照

白镜 剧照 NO.1白镜 剧照 NO.2白镜 剧照 NO.3白镜 剧照 NO.4白镜 剧照 NO.5白镜 剧照 NO.6白镜 剧照 NO.13白镜 剧照 NO.14白镜 剧照 NO.15白镜 剧照 NO.16白镜 剧照 NO.17白镜 剧照 NO.18白镜 剧照 NO.19白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6

详细剧情

纪录片区特别栏目——《白镜》上线了。在节目里,我们将向大家推荐与一切好玩的事物相关的优秀纪录片,无论是赛博朋克、SCP基金会、克苏鲁,还是游戏、电影、番剧,亦或者生活中的奇闻趣事,大家喜欢的美食萌宠,只要足够有趣,就都在们的选材范围之内。我们把这些题材与经典的纪录片结合起来,做成了知识含量超高的短视频。希望在为大家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能提供有关这些题材的背景知识~

 长篇影评

 1 ) 请在这一分钟里杀死自己

离上一次看《黑镜》已经隔了很久,久到几乎忘记了片中那冰冷而又绝望的高科技未来。

虽然一开场很多人应该跟我一样看出来这个小木屋本身就是一个局,但是故意依然震惊到了我。


故事一,智能眼。围观的群众给这场真人秀带来了莫大的讽刺,像是黑客版的《The Truman Show》。实际上虽然没有这样的“远程操控”那个胆怯的男生不会死。但是实际上这不应该归罪于高科技,他不遇上,也会有别人遇上。只是他刚好撞上了这个黑洞。


故事二,意识副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本体,是否会愿意提取意识副本从而完善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当这种行为是一种合法、有效、流行的趋势之时。是不是很难回答?对于本体而言,意识副本只是一段代码。对于正常社会而言,意识副本只是一个工具。而对于意识副本自己而言,TA是一个生命体。

实际上在这个故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是意识副本会如何?意识副本拥有和本体一样的性格和思维逻辑,所以故事中的意识副本终于接受了这一切成为一个完美的管家。可如果是我,恐怕会先杀死自己的本体。尽管未来可能会面对无尽的折磨,但是没有反抗,就不会有改变。


故事三,屏蔽。科技越发达,沟通变得越困难,现在是如此,在设定的未来里更变本加厉。科技是没有善恶的,但使用的人有善恶。在设定中法律无条件支持屏蔽,这对于被屏蔽的人是不公平的。

任何一段感情,被离弃的一方都有权利得到一个解释——哪怕是一个谎言。不负责任的逃避行为往往都会酿成悲剧之果。那种憋屈,那种渴望,是这个男人最后绝望而恼羞成怒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不是这个女人的自私和怯弱,不会造成自己父亲和女儿的死亡。

放下,才能前进。你若连放下的机会都不给,我便只能困在这桎梏中直到崩溃。


故事四,或者说整个故事的尾声。

当一个人被全世界屏蔽,其实他就如同生活在意识副本里。屏蔽这种惩罚或许对常人有震慑力,但是对于罪犯本身,只会催发他内心的犯罪因子,让他变得更暴力,更疯狂。根据故事三男主被屏蔽后朝女主扔花瓶的一幕,我们假设这种屏蔽是不能屏蔽实体接触的(毕竟只是控制视觉和听觉)。那么罪犯在无法正常生活沟通的形况下,一定会通过伤害其他人来发泄这种压抑。对所有的正常人来说,那个红色的影子都是一个不定时炸弹。

对罪犯的不人道,更不必赘述。

而至于那个一分钟相当于一千年的意识副本,我只祈祷一件事:既然TA本身是一段高级代码,既然TA本身只是一堆数据,那么我希望,他在这一分钟里进化到更加智能,智能到足够找到一种方式,杀死自己。这便是作为一个意识副本,最好的结局。


其实不必恐慌的,这一切都是设定在科技无比发达但是配套的精神文化、社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都原地踏步甚至落后的情境之中。这是一种畸形的生存环境。

我始终还是相信:当人类足够聪明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精神层面也一定是进步的。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一定会配以高度文明的社会,否则只可能是昙花一现。而这种昙花一现的世界末日有什么可怕呢,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灭亡。

但是电影结束,还是忍不住大声地吼出这个单词,内心才觉得稍微痛快了一点点:F!U!C!K!

 2 ) 白色圣诞节:黑镜中黑色的我们

如何最有效地毁掉圣诞节?和你的家人朋友坐在一起看《黑镜:白色圣诞节》吧。这部来自英国的电视剧在12月16日播出的圣诞特别篇延续了该剧一如既往的让人浑身不自在的气息,无论你营造的节日气氛多么温馨祥和小清新,都会在观看该剧的一个小时中被毁灭殆尽。

《黑镜》的编剧Charlie Brooker曾对《卫报》这样解释“黑镜”这一标题:“如果科技是一种药——它确实感觉像药——那么,究竟什么是它的副作用?这一领域——在愉悦和不适之间——是我的新剧《黑镜》的定位。标题“黑镜”是你在每一面墙,每一张桌,每一个掌上都可以找到的——电视、显示器、智能手机上冰冷的、泛光的屏幕。”

///剧透预警///SPOILER ALERT///

这一集的黑镜在故事上恐怕并不是系列中最出彩的,但它仍然是一个扎实而巧妙的好故事。《白色圣诞节》被分割成了五段,序章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悬念设置,故事在“我希望每天都是圣诞节(I wish it could be Christmas everyday)”的歌声中开始,大雪中的某个小屋里,Rafe Spall饰演的忧心忡忡、沉默寡言的Joe和Jon Hamm饰演的气场强大、自信健谈的Matt开始了他们间并不顺畅的对话,而对话中的“这是份工作,不是坐牢”以及“这不是审问”等等对白都和开篇的歌声一样会让你在故事结束时恍然大悟。第一部分通过Matt帮助屌丝把妹却间接害死了屌丝的故事进一步建立起Matt的形象,以及更重要的,向观众介绍了未来的植入式设备Z-eye,及其一项极为关键的功能——屏蔽。第二部分则由卓别林的外孙女Oona Chaplin(没错,就是《权力的游戏》中Robb Stark的妻子的演员)出演Greta,这一部分展示了故事中第二个关键的技术——通过将名为cookie的装置植入一周后再取出,以代码模拟、复制一个人的大脑。故事的结尾Joe对cookie中的代码的遭遇表达出的同情也引出了Matt对其“一个做了坏事的好人”的评价。第三部分中Joe终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他的故事是……简单的说这是一个喜当爹的故事……好在到了结尾,故事的收尾相当成功,两种技术分别带给两个主人公悲剧的命运,故事的高潮、情绪的爆发,以及“我希望每天都是圣诞节”的歌声,一切都恰到好处。就这样,观众的圣诞节气氛顺利地被毁了……

回头看这五个段落,除了序章和结尾外,第一部分讲了一个干净利落得几乎可以独立成篇的高富帅利用科技帮助屌丝逆袭(最后果然没有成功)的故事,第三部分的故事仍然完整但是多少有些俗套和狗血(尤其是车祸这种韩剧水平的转折设置……怎么不说是癌症啊……),而夹在中间的几乎纯粹是功能性的第二部分则实在显得有些生硬,给人感觉几乎跟插了一段广告差不多(效果上也许还不如播一段广告:Smartelligence,我们用一个cookie复制你的脑,把它虐成脑残,然后它就什么都愿意做了!),且Greta这一脱离剧情主线的角色也实在是有些多余……

但不考虑故事,仅看《白色圣诞节》中的反讽和隐喻,即使在《黑镜》系列中也是颇具野心的。

与许多人所理解的不同,《黑镜》系列到目前为止,且不说第一季中的《国歌》与第二季中的《Waldo时刻》这样几乎没有科幻元素的政治寓言,其余所有即使是把背景设置在近未来的集目,其核心也并非对于未来的隐忧,而是对于当下的演绎。《一千五百万点》不会让你相信有一天人们真的都要在跑步机上跑步换取点数,但你会想起可能自己前一晚还在收看的各类选秀节目以及娱乐对于价值的消解。《白熊》也不会让你担心人们有一天会建立起剧中那样病态的主题公园,但你会意识到网络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扭曲的正义。《你的全部历史》和《马上回来》中的技术虽然更为现实,但故事中科技对人的异化同样并非发生在未来,而是在你拍视频、刷社交网络的此时此刻。这也正是《黑镜》系列如此成功的原因,它并不告诉你“照这样下去人类以后可能会变成傻逼”,而是直截了当地甩你一脸“我们已经是傻逼了”,这也让其着力体现的对科技的反思,与众多科幻外衣包裹下的小清新影视作品相比,显得难能可贵。

《白色圣诞节》也是如此,与其说Z-eye的屏蔽功能是对Google Glass等设备由“可穿戴”向“植入式”发展的未来演化趋势预测,倒不如说是对社交网络对人们交往方式的异化的夸张化和具象化(当然同时也顺便黑了Google Glass……),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早已习惯屏蔽微博和朋友圈中那些长得难看还天天发自拍的朋友,以及自己上一次与女友吵架时你们是不是在各种通信和社交工具中拉黑了彼此……哦你还没有女友?那你是不是看遍了网络上的各式把妹教程,与其在约会前上知乎提问,想不想干脆找一个Matt这样的高手跟你共享视觉,实时辅助你在酒吧搭讪?

另一方面,思维复制的技术却在另一个层面上令人反思。首先剧中cookie的容器神似Amazon Echo,其次Greta的副本在罗西尼的歌剧音乐The Thieving Magpie(听到这段音乐你应该会想起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甚至有可能像我一样顺带想起初次看《发条橙》时的身心不适感)中唤醒Greta的场景简直是对智能家居、物联网等等一众近年来科技界热炒的概念的讽刺。至于这一技术本身,则可牵扯出一整段的科幻/科技史,上可追溯至“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认识论、怀疑论、唯我论),下可追溯至上世纪末盛极一时的赛博朋克文化(《神经浪游者》、《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你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装满营养液的缸中接受各种神经电信号的大脑或是一个高度拟真的虚拟现实中的一段代码?《白色圣诞节》中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就是一个大脑或是一段代码,你适用于怎样的道德?克隆人被认为违反伦理,机器人有阿西莫夫三定律,那么克隆的思维/没有实体的机器人,是否因为更“不像”人类而可以用来奴役/虐待/刑讯逼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给《黑镜》的忠实粉丝们的圣诞礼物,Charlie Brooker在《白色圣诞节》中埋下了各种与前两季各集的联系:与Matt一起围观屌丝把妹的人中有一个人的ID是I_AM_WALDO(《Waldo时刻》),另一个则是Pie Ape(《一千五百万点》),Joe看电视切换频道时出现了Hot Shot(《一千五百万点》)和Tonight For One Week Only(《Waldo时刻》),在看UKN(《国歌》)对于火车事故的报道时屏幕底部出现了“MP Liam Monroe声明Twitter账号被黑”(《Waldo时刻》)和“Victoria Skillane上诉被驳回”(《白熊》)的新闻,此外Beth用的验孕棒和Martha在《马上回来》中用的是同一款,以及她也唱了《一千五百万点》中Abi唱的那首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最后的最后,大家圣诞快乐。

--------------------------------------
本文已发布于我与另几位创作者共同运作的微信订阅号“苔原”
我们是一个实验性的泛文艺创作小组
欢迎搜索“苔原”或“the_tundra”关注我们

 3 ) 科技时代的悲观寓言

   说到故事性,美剧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算得上首屈一指,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都足以令同侪难以望其项背。但若是论深刻和精细度,英剧却有着扎实而厚重的底子,一如其国家风土,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思索。就这一点而言,《黑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一部标准的迷你剧,一年只有一季,每季只有三集,每集也不过45分钟。受限于集数和时长,优秀的迷你剧向来以精良的制作水准和紧凑的剧情获胜,在题材选择上,悬疑罪案、科幻等类型也多受青睐。如果以此界定的话,《黑镜》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剧情类单元剧,每一集之间没有特定关联,但其主旨和内涵却都是突出且一致的。
  “科技”在所有的科幻类剧集中都扮演着对现代社会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层面,小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但对于科技所带来的种种颠覆性的或悄无声息的改变,《黑镜》所持的整体态度都是悲观的。在这部剧集里,科技不只是辅助故事设定和剧情发展的工具,而是更多地成为故事本身的一部分。当那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出现的高科技成果被巨细无遗的罗列出来时,它们并未只停驻在简单的卖弄阶段,而是与人的生活、与人性交织在了一起。用一种最接近现实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这种交织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扭曲和震荡,才是《黑镜》这部剧集的核心所在。
  在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几乎在所有的方面,人们都在拼命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却慢慢的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科技的具体化被快速的消费,从社会舆论到个人价值,乃至人的灵魂与情感,都有量化的标准和手段。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本身。而《黑镜》的故事所传达出来的窘境,无异于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和假设的寓言。当人们试图引入一种全新的、程式化的生活体验时,某些隐藏在人性和本能深处的东西却并不容易,甚至无法被取代,当人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距离变得疏远时,科技的冰冷本性也就暴露的更彻底。这就像是一个悖论:感官的体验可以虚拟,但是内心的感受却不能捏造;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被批量化重新定义,但是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却无法抹去;人工智能的出现帮助人们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但代码和数据却不及有血有肉的陪伴......科技与人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它无关具体的操作和实际的应用,但就像对着镜子所看到的另一个自己,有同样的影像,但也仅此而已。
  《黑镜》全剧弥漫的黑色风格,无疑是对当下这个日渐冷漠的时代做出的最好反讽,每个故事里的角色,都是被科技所蛊惑和绑架的你我的写照。那些进驻到生活方方面面,最后却反客为主的种种,与其说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的副作用,不如说是人性在镜子中的另一面,亦即贪婪、盲目、惰性和软弱。全剧对此贯穿始终的思索和拷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像对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个预言。观众所体会到的《黑镜》的魅力,大概就是这种超越了普通电视剧的严肃和考究。

 4 ) 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三个故事,最让我动容的是,男主和自己女朋友的故事。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有天你和你爱的人再也无法见面再也无法交流你甚至失去了想念ta的依据,会怎么样?在我们生活的现在的这哥时代,似乎只有死亡能做到。《黑镜》的反转在于,它将这一切调侃到对立面上去了——只有死亡才能做到令你们再次相见。男主树林里遥遥的偷窥那见不到的爱人和孩子已经四年,当他终于松了口气,带着自己挑选的圣诞礼物去见自己的女儿的时候,孩子回头那一瞬间,几乎天旋地转,比见不到自己的爱人无法和自己的爱人诉衷肠令自己后悔遥遥相望还残忍的是能看到的真相——爱情里最痛的背叛和欺骗。也许你我是贝丝,会坦白这一切,会面对这一切,但是高科技让这一切都可以如此的简化,人有条件当一只鸵鸟,把脸埋在沙窝中不出来直视。当然这么做最深刻的原因还是不爱。所以男主才会令人感到伤感,心心念念的那么多年,爱人却连个解释的几乎都不给,原来并非你的错,只是因为不爱你。

这当然不是罪恶的借口,但是也能想象到,知道真相的时候他的理智已经不受控制。悲伤和愤怒的负面情绪击倒了他,而“她的父亲一直不喜欢我”不过是个软绵绵的借口。

我脑海中回荡着那首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
you can blame me 你责怪我也罢
try to shame me 羞辱我也罢
and still I'll care for you 我仍在乎你
you can run around 你飘忽不定也好
even put me down 甚至辜负我
still I'll be there for you 我仍为你守候
the world may think I'm foolish 世人也许笑我傻
they can't see you 只因他们无法看见
like i can 我眼中的你
oh,but anyone 噢,但任何
who knows what love is 懂得爱的人
will understand 定会了解

那定定的眼神,那悲伤的曲调以及台下灿烂的笑容。不爱的人更清醒,所以,我们看到了她的爱,他却看不到。

但是,这一切当然也不是罪恶的借口。他毕竟杀了人,毕竟小女孩因他而死。他的意识被困在白色的圣诞节里——一千年。那个执行者带着诡秘和得逞的笑容,以正义之手在惩罚一位犯罪者的意识。

他沉默着对抗着这个世界,他的意识却在一个高科技圈囿的空间里几近崩溃。他并不知道他的意识已经背叛了他,他也对自己意识的痛苦无知无觉。他的意识背叛他的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人类就害怕孤独,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而打开倾诉的缺口其实很简单,就是倾听。当一个人掏心置腹的分享他的秘密,人的意识就会变得很柔软很薄弱,总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去分享自己的秘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倾诉是一种原始的欲望。

在这个高科技的空间里,自己的意识成为了自己的奴隶,是不是很吊诡。关键是,选择做这一切的你,并不知道自己奴役了自己。并不知道有一个自我,他很痛苦,他失去了自由他成为了奴隶。如果知道这一切,你还会选择这么做吗/

科技,是人类的福音。只是人类太过于复杂,人类柔软,有精神需求,也许很多事情很麻烦,但是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科技无法解读这一切。它让人们的生活更简便,但是却令人类的精神世界愈加干涸和冰冷。

或许,这是黑镜的主旨,像达摩克利斯之剑。

 5 ) 无法自证和信任的年代

延续了黑镜的血统和精神。连“三集片”的形式都在这部圣诞特别篇里得到继承,三个小故事用料足,不含糊。每次看完黑镜都让我沉默良久,又百感交集。我喜欢把这个系列当科技寓言来看,黑镜中涉及的很多科技产品在现实中已然存在。

比如,让逝者在社交网络中复活 http://www.ifanr.com/news/252335
比如,虚拟女朋友服务 //invisiblegirlfriend.com
(和“注孤身”Say Goodbye,站起来撸!)

有些也许还在研发,有些概念也离我们不远。可以说黑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身处黑镜之中——这个无法自证和信任的年代。就像故事1里的泡妞导师自称在提供指导服务中,只有他一个人能看到受助者的第一视角画面,事实却是毫无节操地把画面时事共享给一群狼友。多好的赚外快机会啊!本质上跟网上那些视频聊天室直播有区别么。而可怜的受助者更是出身未捷身先死,好不容易约一次,却碰上这么个反社会人格。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以后还能愉快的约炮了嘛?铺成开来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身份的焦虑,人与人之间信息资源不对等的焦虑。

当你掌握一定的信息量,或者成熟掌握一套获取信息的手段你就比别人更有优势,你就能等躲在黑镜后面像观察小白鼠一样窥视别人。然而又不得不承认这种优势必须建立在信息本身的真实性上。

像最近网上的一些热门事件,你就很难判断其真假。之前的“少年不可欺”,实在很难分辨真相,说炒作营销也似乎能说得通。互联网看似透明,实则更像一面黑镜。因为无法轻易自证,无法轻易信任。故事3里那样的钓鱼执法,还见得少吗?当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所有聊天记录都将成为法律依据的时候,也就失去了交流的乐趣。尤其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国度里,很多敏感词不能随便乱说,否则你被查水表请去喝茶都不知道具体犯了什么事儿。非要问,那就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因此我觉得故事3相较其他故事立意上弱了很多,因为将意识副本作为执法依据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设定。或者说这个设定并无甚新意,无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催眠,换汤不换药。意识副本的设定放在故事2上倒是恰到好处。将一个人类意识副本,用做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简直太合适不过,她能很好的知道自己“主人”的喜好和习惯。编剧还别有用心的将意识副本拟人化,赋予其人性。(太坏了他们太坏了!)虽然作为一名程序员,我清楚知道code 就是code,是不会有人性的。即便它再有人性,也只是因为人工智能让它表现的像是有人性一样。类似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定律设定。不过,我也还是在那一刻心生一种因人类将科技与人性混淆而起的深恶痛绝。

科技应该以人为本,不应该挑战人性、试探人性,甚至取代人性、泯灭人性。科技应该成为工具,而不该成为人类的面具。譬如这集中出现的屏蔽功能,正好对应了社交网络上的拉黑。这恰恰是个极大的讽刺,是对部分人在现实中社交无能的讥讽。至少对那些我们曾经亲近的人而言,单方面的终结一段关系是不是显得太无礼且懦弱了?

身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我向来对互联网持悲观的态度。这种悲观不是对行业的悲观,而是一种对黑镜寓言渐近的悲观。但幸好有黑镜这样好的剧,给我警醒的力量。

BTW, Merry x'mas !

 6 ) 几个法律问题

(一) 沉默权还要不要了?

    故事是个颇具想象力的故事,但是当看到铁窗里的女士趾高气昂地对Potter同志说:The cookie we took out of your head just gave us the full story. So you can keep the silent as long as you want.特别是她最后的微微一笑,实在是十分让人绝望。

    在我心里,沉默权一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利,但是看到这一幕简直觉得沉默权被打得啪啪响。沉默权制度:

    ——英国是沉默权制度的发源地:在刑事诉讼中,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对司法人员(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自证其罪,这一权利,就是英国法律规定的刑事沉默权,它来源于英国法谚:“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而在美国的刑诉制度中,沉默的权利,也就是米兰达权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用来在法庭作为控告你的证据。你有权在受审时请律师在一旁咨询。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的话,法庭会为你免费提供律师。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权利?”这句话就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也称“米兰达告诫”,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讯问时,有保持沉默和拒绝回答的权利。”

     Potter保持沉默,但是他的cookie却出卖了他,且这一程序并不违背沉默权的要义,没有对司法人员说,而只是向一个朋友倾吐心声,自然而然地讲出了他犯罪的经历。等到科技真的发展到那个阶段,是不是沉默权就可以不要了呢?

    (二)但是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Potter有没有可能只是在编一个故事呢?(好吧,他为什么要编故事。。。。。我们只是假设)就像在《傲骨贤妻》里的某一个case,某个男主说他在给别人讲述自己“编造”杀妻的故事后,可以在高级餐馆里谋得一个好位置(虽然最后确认是他所为)。电影里的高科技只是取得了这个人“意识的副本”,除开没有身体这一点,与他谈话应该与真人谈话是一样的,电影里的“副本”表现出了正常人的情绪,既然如此,他的话中还是会有谎言。如何断定他说的是真相而非玩笑?既然警方所掌握的证据无法使他被定罪,那么这样的口述是否真的有用可以定罪,是否还缺乏相应的证据?根据英国普通法的原则,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可以成为对其进行定罪的唯一证据,但是这种供述必须是可以信赖的,而保证供述可信性的关键在于确保被告人自由、自愿地供述自己的罪行。Potter这个意识副本并不知道自己正出于警方的控制之下,那他的供述是否是可以信赖的?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三)算不算刑讯逼供?

       对于Potter而言,进行时间偏好设定,算不算刑讯逼供?度娘讲:刑讯逼供是指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含纪检、监察等)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乃至精神刑等残酷的方式折磨被讯问人的肉体或精神,以获取其供述的一种极恶劣的刑事司法审讯方法。那么对于副本而言,他的痛苦是否就不算是精神的摧残了。副本只是被独立copy出来的意识,那么对于他的折磨应不应该算是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精神折磨呢?。。。。我认为应该算呢。。。不过想象一下,如果今后真出现这种技术,刑讯逼供犯人真的是炒鸡easy.

      (四)这个证据是否有效?

        在第二个故事中,那位女士提取副本是经过了本人同意的,在最后对Potter进行的副本的提取到底有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就算经过了同意,可以想象也是在欺骗的手段下进行的,因为在聊天中可以知道Potter的意识对于这个副本技术毫无概念。既然如此,这个算不算是证据获得方式的瑕疵,而进行非法证据排除呢?

        哦,我好像想得有点多,不知可否有法学高材生指点一下。


 短评

男主真可怜:1) 明明是女主NTR还要一往情深许多年2) 明明是愤怒过头失手打死了爷爷还要被抓3) 小女孩是挺可怜的可是大雪天往外跑太没常识4) 最可怜的是副本啊!要在虚拟空间蹲几千年招谁惹谁了!

6分钟前
  • 丁丁虫
  • 推荐

一分钟一千年的囚禁,和所有人对你视而不见的自由,与之相比,死刑是多么仁慈。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小小的未来乌托邦格局,串并联三个小故事,交集点连接智能科技与伦理道德,思考迸射火花。单身汉勾女有方,不料强中自有强中手,藉由信息化网络,个人隐私被窥视无余。第二则,被机器奴役的人性,彰显残酷的一面,捎带沉重的科幻迷思。终篇泪泣,在一语不合即拉黑,动辄叫嚷果取关的时代,发人警醒。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感觉这是个细节上漏洞百出的故事,但是不去较真故事的细节本身,这片子依旧很强大。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也许在未来屏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方式了。不受意识控制的意识被复制后如同克隆人一样得不到像自然人的认可和对待,当缸中之脑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可怕还是可悲?分分钟想起1984里的茱莉亚,神经漫游者的视觉切换,当然还有低光速黑洞。

21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力荐

英剧《黑镜》其实算是科幻恐怖片,里边各种黑科技让人脊背发凉头冒冷汗。圣诞特辑里出现这个,屏蔽某人,听不到看不见对方,对方也看不到听不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这种科技太凶残没人性

23分钟前
  • zhang 2nd
  • 力荐

可怜的副本,到底关你毛事?!

24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神奇而可怕,窒息却迷人。

2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受困的永生,依然是媒体时代的反科学主义寓言,点子不算太新,但圣诞雪天小屋对谈的氛围和几个故事的连缀做得很好。

2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奴役自己到底算不算罪恶。如果算的话,我每天奴役自己去上班岂不是罪大恶极=。=

3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没有血缘关系的 孩子是怎么被屏蔽的?

35分钟前
  • 全泰壹
  • 还行

一分钟一千年,这惩罚有点过了吧。怎么看男二都很惨啊,被戴绿帽子还这么痴情,每年都去看望还送礼物。何况他女朋友的父亲也不是什么好人吧,人家找上门来就好好说啊,拿刀是几个意思。这一家人也是有意思,出轨了承认就好了,直接屏蔽一个解释也没有,还把信全都毁掉是几个意思。

40分钟前
  • 云薇薇儿
  • 力荐

拉黑请谨慎!

4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能不能设定为拉黑自己?我比较需要这个功能

46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力荐

太赞,神剧依然神,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令人不寒而栗,科技的奴役、控制,是人在作茧自缚,比《盗梦空间》更有实际意义,副本抽离、屏蔽刑法这个事情太毒了,想一想就害怕,三个故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把所有主角都套牢钉死。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语》已乏善可陈,玩创意还是《黑镜》第一。

4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话说第一次见亚洲人给白人戴绿帽这种设定

51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永生不死地重复和被所有人屏蔽忽视,哪种更恐怖?特别篇内涵深度不减,技巧更上一筹,三个故事巧妙糅合一起,大赞!

52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摔收音机,西西弗斯神来之笔

56分钟前
  • 无鬼斋
  • 力荐

what a cookie

5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高科技屏蔽的带来的其实是生活品质的丧失,意识副本折磨尤为变态。

1小时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