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现在的社会里,活的都很累。我特别喜欢看电影,但是感觉好看的都看差不多了。不知道还有啥好看的,于是我就在网上找CCTV6电影频道上的节目发现了这部老电影。说真的那个时代真的打动了我,确实好纯真的时代。原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儿歌,也是出于这部电影。真是够经典,那个年代留下的每个画面都是太美好了。不夸张的说,恨不得想体验那个美好时代。可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过去的永远只留下回忆。这部电影很珍贵留下美好的回忆,如今里面的小演员都成了爷爷奶奶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从《电影传奇》过来的,说几个《电影传奇》中提到的本片花絮吧。
1.《祖国的花朵》这个名字是当初剧组小演员们投票选的,原定名是《祖国的明天》。
2.《让我们荡起双桨》作曲者刘炽原本写了两个版本,片中的版本也是剧组小演员们投票选出来的,另一个版本是一个八分之三拍子的抒情曲子,小朋友们一致选了前者是因为大家认为这个版本曲调轻快,更像是给小朋友唱的。
3.《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词者乔羽表示在片中客串了一个划船客,《电影传奇》的主创们在片中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推测是被导演删了。。。(乔羽提到自己在片中客串过还挺兴奋的,结果。。。心疼乔老爷子三秒钟)
4.本来片中的女孩子们都清一色留着长辫子,主创人员们担心这样会不会太没个性,于是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把辫子剪掉。后来一个叫王玲的小姑娘自告奋勇地提出来自己可以剪,于是大家可以在片中看到确实有个小姑娘是留着短发的。王玲从那时起就再也没留过辫子,一直短发。
在片中扮演梁惠明的小演员赵维勤是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的次女,她长大后成为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片中扮演她弟弟的小演员赵维仁在现实生活也是她的亲弟弟。
杨永丽扮演者张筠英就是1953年那张著名照片《毛主席与少先队员们在天安城楼上》中的小女孩,她后来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
饰演刘菊的小演员吕大渝毕业后服从调配,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还跟着邓小平一起访日呢。
小演员王光如(划船那场戏中那个坐在江林身边的小女孩)曾和张筠英有着相似的经历,她是1954年和毛主席站在天安城楼上的献花女孩,也因此被选中出演此片,她后来成为民建河北省委员会秘书长。另一个小演员郭言后来则成了北京育才中学的高级教师。
刘小天(就是和江林打架的那个)扮演者陈克然是剧组从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借来的小演员,他是那个年代的著名童星,后来还主演了《罗小林的决心》(《祖国的花朵》好几个主演都在,还有童年时代的大导演陈家林)和《红孩子》。2008年在长春逝世。
江林的扮演者李锡祥在现实生活中倒和他的角色有几分相像,同样因性格调皮而未入队,在剧组中尤其和性格要强的张筠英不对付,但和片中不同的是,他成绩很好。他的命运应该是剧组小演员中最为坎坷的,童年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则是他的养母,家境贫寒。长大后他和片中的其他小演员们联系甚少,大家只知道他在新疆的一个文工团工作,后来因为犯了错被发配当了矿工。直到1983年,吕大渝得到消息李锡祥想见见她,于是他们约定一同去郭言家见面。那时三人才不到四十岁,可李锡祥看上去却像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干瘦干瘦的,满嘴牙都没了。他告诉吕大渝和郭言,他终于找到亲生母亲了。那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些老朋友面前,又过了几年,二人得到李锡祥去世的消息。二十多年过去了,郭言却始终记得李锡祥离开她家前的最后一句话,他说:“吕大渝,当年我就喜欢你。”
正如节目中小崔所说的一样,这一段也是《电影传奇》这一期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最开始只觉得悲凉,直到郭言转述李锡祥的那一句“吕大渝,当年我就喜欢你。”,紧接着节目剪辑了原片中的一段:镜头缓慢拉近,教室里同学们都回头去看江林,而他则笑得有些羞涩,同时响起《放牛班的春天》的bgm,字幕缓缓浮现——李锡祥 生卒年不详 , 突然眼泪就忍不住了。
在知乎看到答主“陆土根”的回答,复制如下:
其实那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代,一种非常罗曼蒂克的新国家的想象,而后就从来没有重现过。 这首歌是1955年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插曲,1955年是什么年代?新的国家建立不久,sh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创,整个国家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希望。 《让》里面展现的是对祖国年轻一代新生活的愿景。绿树红墙,蓝天艳阳,碧波白塔,新国家的首都儿童们作为新时代未来的主人翁,荡舟湖上,欢笑歌唱。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健康,活泼,衣着鲜亮;他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赤忱,昂扬,积极向上。 这种场景充满了新时代的干净热烈的美,它不同于旧时代那种少年老成,之乎者也的士大夫式的暮气,也不同于后来带着去性别化色彩的,一片草绿的凶猛高亢的军装时代。那个年代的小学生,男孩白衣蓝裤,女孩白衣蓝裙,其中也多有工人装改造的蓝背带裙,蕴含着某种平民化的美。在电影中,女孩们还可以戴头饰,穿花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纯粹。 但这样的时代又能持续多久呢? 毫无疑问,这些新时代的美,某种程度是对红色苏联,伟大莫斯科之城的复刻,也是处在那个还承认民族资产阶级为新国家建设力量之一的,新皿煮主义的短暂过渡时期的特有的包容。但伴随着1956年Sh主义时期正式开启,1957年整风反you,1959年中苏交恶,这样充满瑰丽浪漫色彩的时代却反而渐行渐远。 花衣服不能穿了,舞也不能跳了,稍有不慎就被打成资本主义的香风毒草,蓝灰的列宁装与草绿的军装占领了城镇的大街小巷。气氛紧张起来,话也不能乱说了,歌也不能乱唱了,祸从口出,运动中谁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你? 反you是从那些城市知识分子群体开始的,是必然从大中城市开始,从首善之区开始的。1955年能就读首都小学,泛舟北海的小学生,只怕有许多人的家庭都逃不过这个劫难吧。 接下来是城市经济秩序的紊乱,大批知青的上山下乡。儿时泛舟北海的首都青年,也不得不远走他乡,并且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更不用说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荡,在“停课闹xx”的口号下,中国大量城市的学校教学秩序最终陷入了混乱与瘫痪。 恢复这一切是要到80年代才开始了。在“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口号中,在争做“四化”建设好少年的宣传里,那些曾经的朝气和希望才可以被重新拾起来一些,但终究已经是今时不同往日。旧日的伤痕,逝去的领袖,连同那些破碎的,混乱的前三十年的精神遗产。我们真的能回到那个充满初心的从前吗? 后三十年的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最终消解了这一切,尽管他们本身已经残破不堪。红领巾,少年宫,小白鞋,黑板报,文艺汇演,这些旧时代的符号正在渐渐失去属于他们的芳华。翻开前两年新出的部编小学语文课本,我惊讶的发现封面上的儿童们连红领巾都不戴了。男孩们穿着小马褂;女孩们扎着丸子头,他们贴春联,堆雪人,看灯会,唱京剧。一切都好像历史的轮回,又重新回到了那个百年之前。 今天的我们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另外两条道路,一边是拥抱西方科技下的现代化,一边是悄悄复归本土文化的传统,而1955年代的荣光与梦想,其实是在后面二十年的种种歧路之后,连最初的面目都变得可疑了——我们更多记得的,是那个所谓封闭的,单调的,压抑的红色中国。 或许今天有人会讥讽,说当年歌曲里面的小学生,只是那个时代里的后浪。可是,那个年代的荣光梦想,不就是希望全中国的孩子,都能如他们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住在现代化的城市,泛舟街区公园的湖面上,同时也有着把自己的人生与这个新国家联系起来的,个人的梦想与担当吗? 可惜,就像神圣的诗篇最终散佚,伟大的建筑最终为风沙湮没,红场上的列宁像也最终缓缓倒下一样,那一切的罗曼蒂克也最终消亡在时代的浪潮里。今天的北海公园们会是什么样呢?已经老去的他们跳起广场舞,年青一代穿着汉服与jk穿越时代的小径,他们活在手游,奶茶,idol,小红书与网红店组成的美丽资本新世界里,迎接一个崭新世纪。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这个来自灵魂的拷问出自新中国第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就在本学期的音乐课堂上刚带领学生们学唱了这首传唱多年的经典歌曲,在学唱过后,现有如下感悟与思考与君共享。
学唱歌曲,当以学唱经典、传唱度高的作品,这是毋庸置疑的;也不管是学唱前还是学唱后,欣赏好的范唱版本也是极好的学习途径,更是无可厚非的。可这经典歌曲的范唱版本也至多,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吐芬芳。笔者就三个版本做如下评析:
第一个首选的版本,自然是电影片段啦!这个版本的演唱与演奏均出自六十六年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长影乐团,虽然画质和“有损”音质影响一些观感,但毫无影响乐曲的质感。毫无“演唱技巧”的灵动而空灵的歌声配以满面幸福的微笑,使观者感动、闻者共情。可称得上是“如闻仙乐耳暂明”了!
这第二个版本选的是杨鸿年先生指导排练的版本。初听给人的印象说不出来是好与不好,只能说“演唱方法”明显正确了不少,且音乐性把握的也还算到位。可以说杨鸿年先生在童声合唱训练方面是成就斐然的,令人敬佩!
这第三个版本(也是笔者论述的最后一个版本),是由中国交响乐团伴奏,未来之星合唱团演唱的版本。
在乐曲配器上可谓是标新立异,其音乐语汇也算是华丽无比了,但在演唱方面可真是一言难尽了。b站弹幕上的网友们如是说:“绿树红墙必跑调。”、“凉爽的风继续跑调。”、“讲真,小朋友们唱的有待商榷。”等等。如此这般、这般如此,都是在说音乐的音准方面和演唱方面,可谓是“如听仙乐耳暂‘鸣’”了!
但也有说为什么演唱状态和演唱情绪会如此的原因的,这里笔者不要逐一摘抄,要以自己的看法来对演唱状态及演唱情绪做如下论述:
为什么第二个版本和第三个版本已经越来越看不出来孩子们演唱的美好的状态了呢?笔者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点就是演唱技术的先进,也就是“演唱方法”“太正确”,没有了童声该有的直白纯真的音色。
第二点就是演唱情绪与状态的缺失,那造成这一遗憾的原因有太多,最重要的还是教育生态对学生们的环境影响问题(内卷)。b站弹幕上的网友们在孩子们演唱到“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时如是说:“根本做不完!”、“现在的孩子功课一天可做不完。”等等。那另一方面也是孩子们受到现代碎片化信息的冲击,总能听到从学生们嘴里脱口而出的“虎狼之词”。
笔者一直认为音乐课的设置从来都是要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和建立健全人格为目的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是:生机教育,因此,笔者认为音乐课堂的价值追求就是要丰满学生们的音乐体验和学生们学有所成的成就感及教师“成教”之后所获得的职业幸福感。
国家最近的“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已落到了实处,希望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吧!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以教育情怀为本,不忘初心,方可成“教”。
最后,笔者以海子的一首《日记》中的两句诗来表达笔者强烈的愿望:
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虽说是“十七年”的文艺作品,意识形态的东西倒是渗透得不算太厉害,作为一部孩子的影片,那份纯真烂漫在此刻已是难以追回;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今天的儿童电影强调的是如何做一个更好的“我”,而在那个重视集体的年代里,怎么做好“我们”,尤为关键。让我们荡起双桨,在CCTV6看完《祖国的花朵》。
电影的标题就是这种称呼的真正起源,最主要的几首歌已经成为传唱了几代人的经典。感觉这就是那个年代以小学生为主人公的电影的经典样板。
赵维勤十二岁,扮演中队长梁惠明.1964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同年考取原子能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室工作成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理论学家。见其人温文尔雅,俨然大家闺秀风范。
不能说现在分手了就说以前说过的“我爱你”是假话,那都是当时切实发生的最最真挚的感情。无可比拟的少年感,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像初夏的微风,像夏天的西瓜汽水,主题曲加一百分!
年代久远,好吵的一部剧,唯一的亮点在于《让我们荡起双桨》,不喜欢老师教育学生写作文的方法,一定要写“我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以后要怎么做”,小朋友们上课都手背后…一想到这些祖国的花朵过几年就成了red卫兵分子之一就
那天在电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上听到张筠英奶奶的故事,就想重温一遍这个电影了。
中山公园展现两个后进生各自的问题,中间男的不爱学习玩心太大,女的比较娇纵。北海公园和解,大家对两个人也渐渐减少偏见,给烫伤的女主补习功课,帮忙于家务照顾妈妈的男主搞卫生,这事儿我们80后也干过,那时候真是天真烂漫,又好帮助别人,一身的正能量。最后,男女二人终于在颐和园成为少先队员!期间志愿军叔叔一直关心二人能否尽快入队。女主的花裙子是真好看,女主刁蛮公主人设,女主的妈妈对她最开始的性格,也没有啥积极影响呢!刘菊确实是真好看呢!男主啊,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让人唏嘘不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一起,多少人的少年时代都回来了啊!这歌超越了电影,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这片美中不足就是当年没拍成彩色的呢!
杨永丽和梁惠明还真是长了一双反主流不讨喜的脸,即使终镜入队宣誓那一刻都没有笑纹。不知怎的,这对组合会让人穿越时空和雷区联想起了侠女里的徐枫和石隽?插曲实在太有名了!使本片得以成为“歌比影红”最早的上榜作品之一。
我还买了碟珍藏呢!那种失真的音效最好听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五十年代的小学生活看起来和九十年代差别不是太大,和现在估计变化很大了,那时还总有组织春游、爱国主义教育、植树活动,没有课外班、更没有电脑手机。从电影里感觉是平时上课时可以穿自己衣服,只有入队仪式时所有人统一穿校服,男女生的衣服也比后来的款式的审美要好看。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单是曲调都耳熟能详。
勉强及格。北京小学五年甲班日常,主线是杨永丽跟江林这对同桌入队,另外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辅导员是重要的支线。杨永丽这小姑娘真哏,当面吐槽中队长梁惠明,但人家有底气啊,家里有钱学习又好,江林家里就不行了,一天天就知道上房揭瓦瞎胡闹。电影很聪明的不太强调加入少先队的主线,用生活化的同学互帮互助即景和半岛前线的战争故事淡淡的点染杨、江的变化,班主任老师也基本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行解决。全片洋溢轻松的写实况味,开场两拨少先队员抢地盘,刘菊通称刘菊儿,北海公园里荡起双桨,一些镜头让人感到长影出品的本片仍有满映的影响,反正让我想起木下惠介。
这是一个遥远的传说美丽的神话么,那时候的红领巾真不像我们读小学那会卖1块5一条那么廉价。
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可能比影片更有名。通过北京小学五年甲班学生故事,提倡互助互爱集体主义精神(如今看来有些段落教化色彩略明显)。开篇便是“六一”孩童在中山公园与“志愿军叔叔”见面,引出班上两名“落后分子”:不爱学习的江林(来自工人家庭)及自我和骄傲的杨永丽
又名:中队长不好当。杨永丽也太骄横了!会跳舞了不起啊!学习好了不起啊!花裙子好看了不起啊!哼,没有中队长觉悟的我只会孤立你!江林塞苹果给同学吃那段那段太可爱啦。考完试正开心的玩着单杠,就被中队长杨永丽拉着对答案真是心痛。老电影的音效单薄刺耳,一群女孩叽叽喳喳的太聒噪,结尾太仓促。
意识形态都渗透到孩子们原本应该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去了。
其实看那段《让我们荡起双桨》就够本了。乔老爷和刘炽当年的黄金搭档哇,这歌儿真是绝唱!
长影厂,抗美援朝背景,当年的小学生少年队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缩影。人物创造成功,典型又吸引人。可贵的是保留了儿童应有的童真,弘扬互帮互助的美德。尽可能减弱成人视角的介入干涉,一些场景唤醒甚至我的小学记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画面拍得很有代表意义,此歌此景从那以后就作为一代代祖国的花朵们的纯真意象。
呵呵~很小的时候看的儿童片,长这么大都依然记得杨永玲那骄傲的一甩麻花辫!那时的儿童片精品啊,还有那首流传到现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重庆卫视放的。突然想起来,好像我小时候每每见过的入队仪式中,都会有人好大声喊一句:“现在请老队员给新队员授巾!!!!” ,听起来真是既庄严又香艳。
为了《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时写繁体字,五年级就学历史地理,满分5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还是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