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致:爱德华•诺顿40岁生日礼物(黑白四图)
爱德华•诺顿擅长在同一部电影作品中,分饰不同身份、性格迥异的双重角色。
尤以《一级恐惧/搏击会/大买卖/绿巨人》为著,游走于强悍和脆弱两个极端的双重性格。
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他是谁?
他,他爷爷发明了shopping mall,也有人说他爷爷还发明了圆筒冰激凌;
他,他父亲曾任职于美国卡特总统班底的律师团,后投身于环保,在中国工作6年;
他,拥有耶鲁大学天文学和历史学的双学位,好莱坞中屈指可数的高学历;
他,96年处女作《一级恐惧》与理查·基尔演演对手戏,一鸣惊人;
他,出演的第一部作品《一级恐惧》,便获得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的提名;
他,主演《美国X历史》,再度为年轻的他带来2年内的另一个奥斯卡提名;
他,面对纷至沓来的片约,他宣称“不吃商业片那一套”“不为工作而工作”。
他,在登陆好莱坞短短4年便自编自导自演;
他,花去将近1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参与节省能源的公益行动;
他,代言意大利腕表和珠宝品牌Breil Milano;
他,投资的奥巴马竞选之路纪录片已被美国HBO电视台高价收购……
他,学习驾驶飞机、坚持写作、玩音乐;
他,不吸烟,不酗酒,甚至为了影片要求他吸烟而退出;
他,在母校耶鲁大学建立“中东和平者基金会”;
他,去探访在云南工作的父亲并为父亲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云南名川》配音;
他,与BP公司合作推广“太阳能睦邻计划”,并亲身前往洛杉矶郊区贫困家庭……
爱德华•诺顿,他,高尚得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
--------------------------------------------------------------------------------
近况1:爱德华•诺顿主演的新片《草叶》(Leaves of Grass)2009年即将上映,剧中他将扮演一对性格迥异、南辕北辙的双胞胎兄弟,这是他的强项。
近况2:心理惊悚片《石头》(Stone)正在拍摄,2010年上映,爱德华诺顿再度携手曾经合作过的《大买卖》(The Score)德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
--------------------------------------------------------------------------------
另一份生日大礼:Edward Norton10部电影中的AB角
链接
http://www.mtime.com/my/zhouliu/blog/2310301/
Happy 40 birthday, Edward Norton!
From SATurday!
2 ) Unashamed, Pure Passion
诺顿一人分饰两角,双胞胎兄弟,一样的面容,确实迥异的行事方式和人生轨迹,理性自律的哥哥逃离混乱的旧生活很多年,却被弟弟的假死讯骗回家乡,不得不面对自己恐惧和逃避了很多年的人生图景,并且深深卷入其中。
似乎看来电影想表现的是理性和感性的对撞,而结尾提示的是理性对感性的重新认可与回归。
我无法确定电影真正想表达的是否如此,但在我看来并非只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图景那么分明。
也许每一个人,都曾经经历或现在仍在其中,理性和感性的对立。秉持理性的人鄙夷感性的草率纵容,崇尚感性的人鄙夷理性的刻板、缺乏鲜活和美和激情。 或者有的人正在两者中摇摆,不知该偏向哪一边。
正如电影一开头那一段关于哲学的讨论。古典哲学家们,以及主要的宗教,都在理性或感性中选择了一个立场,并各自提出自己的争论。然而我有读过一些书,很幸运的看到,那些经典的讨论,到了2013年的今天,已经有了进步。柏拉图等对理性的推崇,佛教所秉持的清简收敛的“法”,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即人类思维感性--理性的二分法。 如何这一二分法的前提有了新的发展,我们便可以跳出这“或选择理性或选择感性”的令人窒息的逼迫。
即使我们不是哲学家,从自身的经历中也能双方面的体受到,理性和自律的愉快和不愉快,以及感性的愉快和不愉快。在《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就以柏拉图和佛陀对于理性和感性的对立性阐释开头,进而提出了一套对于人的理智和心智更多层次的解释。以粗糙的比喻来说理智是骑象人而情感是大象,但骑象人和大象并非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以大象的庞大和有力,它并不是刻意完全掌控驱策的,骑象人需要理解顺应引导大象,才能共同走向一个目标。
一个文学家说过,比喻总是翘脚的,比喻能让你即时感到赞同,但准确和周密的阐释绝不能依靠他。看到哥哥和弟弟两种生活方式片段的对比,看到随性不羁重情的弟弟,不由得会把天平倾向感性。但是仔细推敲的话,弟弟的行为并不能完全用“感性”来解释,他原本可以更考虑周全的“感性”,更考虑到后果的行事。就像剧中的女诗人,她感性,但她也沉静。
“感性”的弟弟的人生,不是设定来给哥哥回归自我的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参照,一种提示,一种启发。这段回家的经历,提点着哥哥,面对自我,面对他一心想要抛在身后扔掉的过去和恐惧。
其实什么是自我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有一部分是天生设定的,有一部分是所有你过去经历的叠加影响。所谓“寻找自我,忠实于自我”是一个有残缺的概念,因为你的“自我”并非一个固定的原点可供你寻找,更加不能有任何确定的参照能证实你真的找到了它。我认为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寻找“幸福感,满足感,和使命感”,过一种你感到“这就是我”的人生,而“这就是我”这一信念,一部分是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你的“自我特质”,一部分是你选择了它认定了它。
哥哥纵然全力投入在学界,但他过往的经历是无法拒绝无法抛掉的。他对于自己的过往,首先采取的是惊恐逃避的态度,他厌绝妈妈混乱的生活,便去选修了60年代文化历史课程,他恐惧暴风雨,便去阅读暴风雨的成因,正应了居里夫人的那句格言,“人生中只有有待被认知的,没有什么可恐惧的”。电影结尾在暴风雨来临前夕,哥哥坐在庭院里说,我熟读了暴风雨的成因,但它仍然是那样发生,(小时候我总是躲起来),这一次我准备在风雨中坐一会儿。
对于你恐惧的,感到无法应对的事物和情形,逃避到绝对理性里是太常见的处理方式。比如一个道德君子感受到年轻女性的吸引,感受到自己内心不受控制的激情和冲动,他深深为之恐惧和战栗,便去相信了网上所谓“一滴精十滴血”的长篇大论,层层说理,言之凿凿,他虔诚的执行着他的少年修身大法,感到自己超越了低级趣味,却不知自己此时的状态正是在深深的恐惧束缚之中。
电影以草叶集为名,又借女诗人的口,念出了惠特曼的诗句。女诗人说,惠特曼的诗,没有固定和格式,不受刻板的限制,而是完全发自unashamed, pure passion. 我想这也是导演/编剧想回答的应对人生的态度。
unashamed, pure passion, 不是一定是炽烈的激动的,不是绝对的节制套入既定的格式,不是“这样”才好,也不是“那样”才好。每个人的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在于真,在于纯。而每个人的真实和纯粹各不相同。
--------------------------------------------------------
PS:舒婷的一首诗写道,我是一艘小船,而爸爸是一个方向的风,妈妈是另一个方向的风,在两个方向的风的吹拂下,我得以前进。我觉得这是对于人生绝佳的比喻。任何一种理念,都是在参照前提下的正确,豪奢的生活需要一些清修和放下,充满清规戒律的生活需要一些享乐主义和幽默,分工明确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需要灵修和小清新去扶持自我意识,而只要神性不承认人性的乌托邦实验需要功利主义等等去调和。我们是一艘船,每一种理念都是吹向不同方向的风,哪一种风过强就有矫枉过正的可能。 在多种风向的制衡下,我们摇摇摆摆的前行着。
PPS: 作为咱们这样的大陆青年,在讨论自由之前,还是先关注下“选择的自由”吧。 诚然人生难抉择,但至少我们需要多一些空间有不同选项的可能。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磕大麻怀疑人生,然后电光火石中心思一动,又投入学院,以另一种方式思索人生呢?
3 ) 《草叶》:每个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惠特曼《草叶集》
在一个静穆的深夜,对着一面落地大镜子发愣,里面那个呆头呆脑的家伙是谁。长长的头发微皱着,看上去有好些时日没梳理了;左边的领角向内翻着,一整天居然都没发现;漫无目的的眼神,映衬着明显的黑眼圈。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熟悉,但显然这绝对不是我,至少不愿意去承认。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潜意识的伪装下,戴着各种或薄或厚的假面具,为了更好地谋生,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快乐,不惜将最真实的自己掩埋在内心的最深处。一天两天的短暂日子,凭借常规的可塑性也许还能复原,等到日积月累,久而久之的,棱角就会被逐渐磨平。这时候,伪自我就彻底取代了真实的自我,如同大自然里的动物,进化出了保护色,俨然跟周遭的一切浑然天成。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论述之一。那么由此就显而易见地得出,“人”也是矛盾的个体。只不过,由于人拥有大量不可预知的思想元素,所以又是最为特殊的矛盾体。在《色即是空》里,为了表现边YY美女老师,边“打飞机”是否道德,脑子里同时出现了两个自我——“坚持操守的顽固守旧派”与“勇于突破禁忌的思想革新派”。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件之下,所产生的一个很简单的矛盾。极具形象的展现,让观众喜感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决定,几种思想也许都会油然而生。不论再怎么摇摆悬浮,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为此,类似于“追悔莫及”、“悔恨终生”的词汇就应运而生了。影片《草叶》单刀直入地让爱德华•诺顿自己跟自己演对手戏,虽说从内容上,确实是存在着这么一对双胞胎兄弟。但实际上,导演所想表达的意图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两种迥异性格的激烈碰撞,它们之间摩擦出的火花,正是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一点一滴。
作为“人格分裂”的专业大户,爱德华•诺顿已经驾轻就熟了。更何况这次导演并没有埋下什么悬念,不会像《一级恐惧》那样,到结局来个惊天大逆转。有时候,能打动人心,触摸灵魂的并不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佳话,而往往那些不起眼的,但贴近我们自己生活的零碎琐事,更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醍醐灌顶,以至于泪水的涌出都丝毫没有察觉到。诺顿饰演的比尔是个年轻帅气,学富五车,内敛低调的哲学系教授。优雅举止的绅士风度,使得他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爱慕,同事嫉妒。高端的学术素养,一丝不苟的专研态度,使得他的论文大受赞誉,甚至还将为他单独开一个学院。比尔就是这么一个在大众眼里,光辉夺目的几乎完美的“好”男人。而谁能想到,他的双胞胎弟弟布雷迪,却是个冒失鲁莽,不拘小节,专走歪门邪道的“坏”男人。同一个卵子,这分裂之后,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事实上,这就是导演为观众打造的思维空间,矛盾就是一个物体完全相反的两面,拿双胞胎做案例分析着实精巧。
按现在的语言来概括比尔,就是“和谐”二字。他墨守成规地遵循许许多多的道德准则,向来不唐突地打破禁忌,刻板机械地沿着安逸平稳的生活轨迹行进。他刻意地选择远离自己的弟弟、母亲,以及家乡所有的一切往事,仿佛不想沾染一点他们的气息。这样的人生摆放起来,既端正又别扭,毫无激情可言。而比尔矛盾的另一面布莱迪,基本上做事从来不考虑后果,只想着眼前暂时的利益,对于长远的影响似乎完全预见不到。但不得不承认,他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充满激情的。不论是违法的,还是不违法的,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兴趣,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上帝近乎完美地创造了这么一对双胞胎兄弟,也说明,即便是“神”,他们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他们也是矛盾的集合体。
在一览无余地呈现矛盾的同时,《草叶》也是令人为之动容的。布莱迪用自己的死讯来欺骗比尔返乡,这让比尔难以接受。直到比尔渐渐发现,以往那些家乡的成年旧事都浮出水面,老唱片、水床、大麻等等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抽上一口上好的大麻,比尔将彻底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当中。期间遇到的美丽教师珍妮特,也让他怦然心动,他骨子里是受不了都市的浮华与妖艳的。他更期待一种清新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就像眼前的这位赤手空拳能抓鱼,信手捏来就成诗的淳朴女人。而这,又是那个活在面具之下的他,在城市中所永远体味不到的。布莱迪为了制造一个不在现场的假象,才出此计谋让比尔返乡。他的理由似乎足够充分,“不是他死,就是我亡,而我就要当爸爸了”。事实上,这就是一宗刑事犯罪案件,尽管比尔事先不知情,但必定会遭受牵连。然而这些,在布莱迪的脑子里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一心想着的只是深爱的妻子,即将诞生的孩子,还有今后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说,作为矛盾的一面“布莱迪”,已经在向“比尔”靠拢了;而矛盾的一面“比尔”,又逐渐显露出本真,还原成“布莱迪”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梦,比尔忍受不了欺骗与利用,决定一走了之。路人甲的出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经济的拮据与法律的抵触,使得他变成了一个更为突出的矛盾体。就这样,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So tell my baby I said so long
Tell my mother I did no wrong
Tell my brother to watch his own
Tell my friends to mourn me none
这是在布莱迪死后,片中的插曲所哼出来的几句,其实也就是布莱迪最终的遗言。人从来就不是表面性的动物,真正的内在往往深藏于最里层。然而可悲的是,表面现象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而不愿意费力去挖掘潜在真正内核。比尔在布莱迪的追悼会上,开头就非常直露地表达,“他是个罪犯加混蛋……”在场的人都笑了,我想应该都是心酸的苦笑。直到这时候才意识到,他们所失去的并不是浑浑噩噩,嬉皮笑脸的布莱迪,而是一个善良刚毅,敢作敢为的年轻人。矛盾之所以谓之矛盾,是因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转化的。美好的一面,从来都没有消逝过,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
比尔和珍妮特手牵着手,闲坐在午后的天空下,淅淅沥沥的雨点掉落在身上。这一刻,不再犹豫,不再矛盾,任凭它们荡涤着自己的灵魂。撕扯下厚重的面具,让最真实的自我,去拥抱大自然,还有那美好的生活。
4 ) 纠结
看本片真的很纠结,说实话,这是一部很难看的片子,没有高潮,情节糟烂,甚至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可能是我不够深刻吧),如果换个演员恐怕根本不会关注它,可偏偏是爱德华.诺顿啊,怎么能不看这部片子呢,所以给出的三颗星完全是冲着诺顿的演技的,他真的是坞内少有的奇葩,估计他也是觉得演双胞胎比较具有挑战性吧,否则这样的剧本...事实再一次证明,一个糟烂的剧本真的可以毁掉一个好演员,而一个演技再神的演员也救不了一个如此无敌的剧本...为诺顿惋惜,这应当算是他拍的最难看的一部电影吧,甚至比《绿巨人》都要无敌...
5 ) 《草叶》赏析与心理自我成长
电影《草叶》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堆双胞胎兄弟的生活展开,兄弟俩没有在一起成长,他们的人生轨道也是南辕北辙,一个是古典哲学的名校教授,一个是制造大麻为生的街头混混。在他们再次相见之后,两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天名校教授哥哥比尔接到弟弟布兰迪被谋杀的电话前往老家准备参加他的葬礼,出乎意料的是,布兰德活的好好的,他骗哥哥回来是为了帮他欠债的事情,结果两个人的人生因为谋杀案彻底改变。弟弟布兰迪杀害了毒贩老板,自己被人识破误杀死亡,哥哥比尔为了帮弟弟还债,差点被箭射死。
看完之后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部电影最大的创意是把人的本我和超我以两个不同的人物角色塑造出来了,如此生动形象,并且完成了自我的整合。弟弟布兰迪代表的本我,追求自在洒脱的生活,人非常聪明把精力花在培育最好的大麻品种上面,也确实小有成就。为了帮朋友,不顾持刀的三名歹徒奋不顾身救出朋友。为了自己的妻儿铤而走险杀掉毒贩想让自己的生活步入正轨。哥哥比尔代表的超我,为了摆脱无力的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感,他拼命的学习专研成为哲学方面的专家,出了很多书,甚至是一年一本,而他自己孤身一人,照他的玩笑话没时间谈恋爱,跟自己的家人隔断了关系,从不来看望他的妈妈和哥哥。
按照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追求快乐原则,超我追求的是道德性的完美原则,两者走向极致都会出问题,自我必须在中间协调两者的关系,自我在自身和环境中调节,获得平衡达到人生和谐完整的过程。电影的结局是弟弟布兰迪死去了,他的个性终究导致他的命运的降临。而哥哥比尔在弟弟去世之后,错手杀人,然后不知道生活该怎么样进行,想要把生活补救回来,刺激之后回到他的本我状态。在跟死亡擦肩而过之后,他终于获得心灵上的自由,重获自我,跟心爱的人,平静的沐浴在雨中享受他原本害怕的雷雨闪电。
网上的评论有人写到:比尔被牵扯进一桩谋杀案,好日子再也没有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大众评价的好日子就是过着高级的生活,做着高级的工作,有着极高的名誉。这是外界看到的一种物质的价值观,殊不知内在的放松、心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需要的好日子。
6 ) 我要站在你身边,和你一起忧伤地种大麻。
期待了太久,看到迅雷上华丽丽的下载链接时,居然阵阵鼻酸。
影片没有带给我太大惊喜,但也没教我失望。教授哥哥在种大麻的弟弟葬礼上那段讲话,分明把我弄哭。
嗯,是诺顿最熟悉的套路。他不就是我们口中的人格分裂专业户么?只不过这一次是一人分饰两角,人生志向与职业全然不同的双胞胎兄弟。他轻车熟路,也许是看了太多他的电影,我也觉得可以闲庭信步,慢慢看故事进展。
看着看着,感情倾向就出来了。都是诺顿,我却更爱种大麻的弟弟多一些。总觉得那个更接近真正的诺顿。他相信科学,要用最先进的水栽法种植大麻,他引进最先进的设备,他的种植室宛如高端生物研究室。他收集科学家哥哥的每一篇学术著作,要知道那可是要人命的艰深晦涩的哲学论著啊。
我时常觉得他才是诗人。一位种大麻的忧郁诗人,诺顿留长发的样子和短发的他截然不同。我更喜欢他吊儿郎当假装自己是个流氓的样子。
这位大麻诗人内心有着强烈的对爱的渴盼。他有一个即将出世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老婆,有一个很肝胆的搭档,有一个其实很爱他的哥哥,有一个好莫名的年纪轻轻就进了养老院的妈妈,还有一把老吉他。
反观哲学教授哥哥,代表着人群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进而出人头地的那一类精英。在人前有着充分的自我意识,不愿意但也不避讳自己的过去,总想脱离固有的生活轨道,却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无法言明的眷念。他活得很纠葛,似乎,也不太快乐。
只能说相比诺顿同学曾经演过的那些角色,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对薄弱,但是并不妨碍电影本身的好看。一点点暴力,小小的文艺,正如街道办事处里总隐藏着文艺青年一样,惠特曼的诗用来形容大麻的自如生长,是那么恰当,又让人忧伤。
以善恶来评判大麻弟弟这个角色丝毫没有意义。他种大麻是为了生存,不种大麻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我痛恨的却是他竟然死在那个神经质的破产牙医枪下,多多少少带来了几丝喜感,抹煞了生活固有的残忍。同样的,用任何世俗的标准来评判我们可爱的教授也完全没有必要,他明明知道弟弟杀人,却没有大无畏地选择报警,像每一部国产片里都会出现的正义傻逼一样;当他看到弟弟倒地,下意识他开了枪,他要为弟弟还债,开始和他并不屑的各色人等打交道。似乎回到混乱的小德科西,他才更加有血有肉,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一般。
空手捕鱼的女诗人我很喜欢。她总喜欢光着脚丫。她的诗质朴,热忱,就像九月里成熟饱满的麦粒,丝毫不知羞涩,太阳下闪闪发亮。无疑,她必定是那照亮教授生活的最亮的光。
婴儿的啼哭声却给了我好多希望,多少弥补了我对大麻弟弟之死的耿耿于怀。人类繁衍果然很有意义,我最热爱生命的延续一说。而这,也就是大麻诗人生前至大的期望吧?
其实,这真的只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甚至说不出什么高尚的道理。只是一个带着点忧伤的故事。甚至可以这样说成一个国人爱用的励志故事,从前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可是有一个很聪明又不爱念书,有一个勤奋有努力,结果不爱念书的长大后种了大麻,勤奋的长大后当了教授......好吧,写到这里,写成这样,我真的忧伤得开始蛋疼了......
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谁。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或者和整个世界对抗。因此,不论种大麻背诗歌也好,还是当教授让女学生垂涎也好,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我们无法理解的世界。
亲爱的,当你蓄起长发,嘴角泛起那丝最熟悉,又带着一点点嘲弄,却又善意蔓延的笑,我多么多么想靠近你,和你一起种大麻啊。就让大麻蓬勃生长,和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的忧伤与邪恶一样。
我他妈给诺顿的演技跪了。。能把萨兰登的气场压到低成这样。。
NORTON的片子都喜欢
1-相较于开头,结尾过水了2-总有这样不喜欢的演员演出的佩片儿
配乐不错。故事没多么出彩的地方,无疑是Edward Norton的人格分裂进行到底而已。
或许真理就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正在逐渐向他靠近,只是不知道它在哪里。一旦某天你觉得你看透了一切,那还有什么意义?
剧情三星诺顿五星,于是这是我在豆瓣的第800部电影。
4.5星。小有科恩兄弟之风采,诺顿的表演天衣无缝
要不是冲突衔接的有些僵硬就好了,而且由于个人特定时段因素加分了
诺顿演的太好了
without Edward, this is nothing.
就在比尔打算返回学校之际,他得知自己竟被卷入一起犹太毒枭(理查德·德莱福斯 Richard Dreyfuss 饰)谋杀案……
一个模子, 两种性格, 在小镇上激烈的碰撞, 反射出的是亲情和对逃离故乡的思考. 诺顿演技太精湛了, 不过装说的爱尔兰口音还是有点不习惯.
其实这片子不错,看到最后5分钟才high得起来
爱德华诺顿演技突破之作!
诺顿的个人表演。哥哥死掉的剧本处理方式不够好。和他在搏击俱乐部、美国X档案的表现还是有一定差距。狗日的,好帅。。。
77/100。立意和层次被《A Serious Man》甩出十条街不止。然而如果能有个稍微好点的剧本和像样的发行片商,摩根弗里曼或者杰里米莱纳的提名就肯定没戏啦~
Edward Norton分饰两角,redneck虽粗俗但是足够讲情谊,一些小笑料伴着兄弟的逝去而怀念自由无虑的日子
飞行员们肯定喜欢这个片吧我猜
在电脑上放了10天,终于还是看了,虽然没有字幕,我爱诺顿,他不是杀毒软件,
宝刀从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