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此刻香港人面對離散、面對未知更需要看一些有份量可以振奮人心的電影。《點五步》(Weeds on fire) (2016),離最初上映到現在已經五年,當年的演員與導演趁著這個時候重映這部片回顧一下心路歷程。五年過去,當時的演員與導演在事業上也有了機會,五年香港已經變了樣。時間會論證一部電影經不經得起考驗,恭喜《點五步》捱過了,在此時此刻起了作用。影片開拍以2014年的雨傘運動開始去回顧沙燕隊的經歷,以大局切入描寫一段香港棒球的歷史,五年後亦反映出香港人在運動發展上並唔係垃圾,港隊在東京奧運相隔25年奪金,2021年香港隊在奧運歷史性奪一金二銀三銅,從九六年的零的突破從港英時代到2021年張家朗97後青年人奪金,香港在國際賽場上小球出色,大球卻未有機會登場,或者我們可以期待棒球隊?在今年東京奧運香港電視台未有直播棒球賽事,皆因本地無棒球的專業人員亦無棒球氣氛,而暗中香港的棒球界曾經有不為人知的小成就。
《點五步》裡的學生在香港少棒比賽擊敗了日本隊,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因電影的出世而發掘出來並加以改編。從獅子山、城門河、禾輋邨(電影在大埔取景),寫出一段地區球隊如何影響香港棒球的發展。縱然棒球在香港是小眾運動,但你可知道香港有男女子棒球隊,香港女棒出征女子棒球世界杯,男子也有個別的比賽,包括世青賽,參與亞運與全運會。《點五步》之前亦曾經有一部棒球電影《無野之城》(雲翔導演),而兩部電影也有用到真實的棒球運動員,前者是一部以棒球包裝同志基情的電影,焦點落在全裸的球員。而《點五步》就是以歷史事件,真實的人物改編的電影,回歸到棒球比賽的真摯情感。而電影裡觸動人的是前特首曾蔭權提到1983年擔任沙田民政專員期間,是他公職生涯上最鼓舞,最難忘的一年。戲中亦有飾演曾特首與曾俊華的演員,他們對沙田街坊的貢獻創造了幾個香港第一,第一次放煙花、第一次有社區棒球隊。
沙田,曾經有很多集體回憶,新城市廣場的音樂噴泉、UA戲院、城門河龍舟、八佰伴,看電影回顧沙田的發展由農地到住了三十萬人的衛星城市,乃是港英政府人口遷移而推出的土地發展計劃。而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沙田的沙燕橋是為了沙燕隊的成就而命名,沒看過這部電影根本不會發掘這段本地歷史。現在要知道沙燕隊更多與真實的事情,在三聯書局在2021年出版的《棒球拾夢一十位棒球人的傳承故事》一書就有兩位與沙燕有關的人士分享,書籍再配以電影有助理解沙燕與香港棒球的本地發展歷程。
投手與捕手一大學電影學院的全員協作
投手是球場上主宰勝負的一員,一場比賽要勝利要靠投手的制球壓制打者,投捕拍檔發出指令,控制場上的局面。過去香港演藝學院碩士班協作周冠威拍攝《一個複雜故事》、以前亦有讓電影學院的學生拍過一部以陳慧作品為題的《咖啡或茶》。香港現在多了大專院校發展電影與創意媒體,如城大、演藝、IVE也有相關的文憑與學位。而這次台前幕後都是與浸大有關,浸大有電影系也有相關的文憑,智叔生前在浸大任教高級文憑、而監製的都是電影界的人馬,動員了很多學生參與電影,在電影業低迷下組團隊拍攝,集合實踐與謀生的作用。縱然在拍攝後在網上有質疑無糧出的聲音,但對於學生來說在艱難下有實習機會,電影學院仝人齊心做一件事,由得到電影發展基金的比賽的二百萬到成品,雖然作品是粗糙但反映了戲裡戲外的集大成。
在《點五步》中由學生負責寫劇本,電影出現社會運動的畫面亦反映五年前社會環境的開放包容,現在的香港在重重監督與檢查下不再復見,更見電影的價值與意義。縱然有聲音指出不應該加插政治的元素,但要知道參與的人都是年青人,他們有創造時代的可能性,而年輕人最想有發聲表達的機會,當時的年輕人覺得社會事件是思想的啟蒙作用,社會不能夠忽視年輕人的聲音,無論是那一個時代都應該學習年輕人、珍惜他們。時間會改變對電影的看法,不能改的是時代面貌與精神。
打者一港式青春熱情猛打
打者,站上擊打區的1-9棒,球隊要得分就靠他們打到分數。《點五步》是香港久違的青春電影,男兒在球場上的激情、拋頭蘆灑熱血,在陽光與藍天映照下一班人一齊齊心做一件事,本身棒球就有熱血的基因,再加上日式漫畫與少年人在青春期的傻戇、單純、配合年輕演員的演出,面對教練智叔的激漲法,由一堆爛泥訓練到脫胎換骨,是一部勵志電影。在2011-2020的香港電影所呈現的青春大多是由中年人緬懷過去的青春,如《哪一天我們會飛》(2015)、《王家欣》(2015)、甚至運動題材《逆流大叔》(2018)以中年人為藍本。要講到青年人的電影可能要數《狂舞派》(2013),《狂舞派》雖然是舞蹈題材,包含著年輕人對潮流的指標與元素,但那種青春的描寫是對別的藝術形式的賤視與一副很自我的樣子。當年《狂舞派》得到賞識是因為香港電影久未出現過年輕演員,亦久未有新潮的玩意,而當導演拍續集風頭不及當年勇,同時導演的其它作品也顯然有不足之處,與世代難免有隔膜。《點五步》雖不至於優秀,但整體有種年輕人的味道與傻勁,即使有缺點也不至於與時代脫節,在片頭片尾也是以中年人的角度去看香港,但相對來就中年人仍抱持著年輕的心與追求,而中年人的旁白仍表達了對年輕人的支持與對社會的響往,建立兩代人的連結。
青春電影,最主要要寫出青年人的快樂與哀愁,寫時代面貌。而電影由八十年代香港所處的環境鋪陳到現在的香港,從殖民地到香港年輕人在思想上的變化。電影裡有很多支節,先集中講好處,好處就是打棒球很熱血、集體主義、隊伍跨越相處的鴻溝排除萬難完成一件事。林耀聲飾演的角色由懦弱怕事的青年到被球碰到仍站起來投球,展現出強大意志,在最後一場比賽隊友互相依靠大家的力量而優勝。這場勝利看似微不足道,對於眾人是不可磨滅的記憶。不論勝或負,總叫做搏盡無悔,很純粹去做好一件事。五年後放諸香港,在人心複雜的時候有很多分化與離間,其實大家都需要集合眾人之力打一場好球,這幾年發生的事更讓人珍惜與體會手足之情,雖然大家做著不同的事,但也是為了同一個目標。
接殺、三振出局一節外生枝、過多脈絡
顧名思義,接殺與三振出局就是出局。坦白講,《點五步》不是優秀作品,如果講上個十年有那位新導演特別標青,有那些首作電影是一鳴驚人,不客氣地說是欠奉。總不能每部戲也要用誠意搭救而忽略編導演的問題,例如電影裡林海峰聲演林耀聲的個人單向視覺,聲音略煩,又例如林耀聲與胡子彤之間因妒忌成恨,胡子彤成為小混混,二人分道揚鑣。還有是戲中林耀聲的家庭問題,母親的出軌,家庭的缺失,以致是胡子彤演渣男令到談善言未婚懷孕。對於只有九十分鐘的電影根本沒有空間處理過多的問題,處理上未免貪心與充塞場面。這些社會問題通通都要出局,而應該花時間在球隊的建立、掙扎、球員的練習與關係。有這些情節的原因亦可能考慮到教化的作用,古惑仔、未婚懷孕多是公屋環境常有的問題,而青春電影亦有老派保守的思維而駁斥年輕人的思想行為不負責任。
《點五步》的劇本難免太多節外生枝的地方,在真實的沙燕隊史上加鹽加醋,故意要他們由小學生到中學生,以滿足青春成長的故事。在片尾出現沙燕與香港棒球的發展,昔日沙燕的球員如今成為香港棒球的主軸,繼續薪火相傳。戲裡戲外皆有堅持。
打棒球的原意是為了將一班無所事事,讀書不成的年輕人一個成長的機會,學會紀律。而電影最主要談的亦是成長的苦楚,被朋友出賣、得不到心愛的女生、什麼都一事無成,唯有在棒球身上獲取成功感。而電影裡縱然有瑕疪有不足,依然感動人是因為我們成長中也是如主角一樣,不就是想做個普通人,不就是每件事都忍讓,在戲裡「點五步」的意思是粗口,但點題的意思是投手踏出去的每個半步半步就是移山倒海的力量。
「不死三振」一願你知每步每步和誰奮鬥
不死三振,是專業的棒球術語,在場上不算常見但偶有出現,意思是投手暴投或捕手出錯(日本:捕逸),而讓打者在滿球數下上壘。在電影裡穿插著八十年代殖民地與移民潮的片段,一路以棒球與香港時政雙線並行,當時的年輕人沒法控制自己的命運,香港人在港英政府下過得安逸,而真正改變香港人關心自己的權利亦是一班年輕人,而年輕人喚起中年人的初心。在過去十年香港發生了很多由年輕人主導的社會運動,視野由八十後到現在零零後出現,對於香港目前的環境,只想用《沙燕之歌》來寄語。
願你知每步每步和誰奮闘 別再憂未能動搖命運之手
對於香港人或許我們未能上壘,未能完成比賽,但總有機會等待上壘的機會,而不輕易說放棄,社會上有很多離愁別緒,很多人說氣話而忘記了團結、社會上彌漫不信任與分化,人倫關係正在破壞,這個時候看《點五步》是賺人熱淚與測試到觀眾對香港有多少愛。
結語:五年後的大家
《點五步》成功帶出一班年輕的本地演員,現在林耀聲、胡子彤、談善言也有大大小小的電影工作,他們的電影陸陸續續也會上映,談善言拍了電視劇,在雜誌做模特兒亦擔任MV主角,亦有做電影女主角的機會。林耀聲繼續有做男主角的機會,這些演員未必是明星,現在是他們的收成期。智叔雖然已離開,但他支持年輕影人的心是值得借鏡。而導演陳志發也有拍電視劇的機會,香港人只要默默去做就會有成果,能夠通過《點五步》認識香港年輕人,我很幸福與為他們驕傲。
台灣拍一部與棒球有關的青春電影不奇怪,如《KANO》看完到日本關西去,還得到甲子園棒球場看看那歷史館,再在有《KANO》的標記前拍張照、打個卡,以示對棒球的熱愛。就連喜愛籃球、熱愛籃球的《灌籃高手》迷都不免到日本鎌倉那個平交道留個念,以示青春對於運動的熱愛。
關於「運動」的電影,台灣拍得不算少,那些「力爭上游」為了「有個好將來」的故事,總是鼓舞不少躁動的青春,也收留無出發洩的熱血。台灣拍這類電影不足為奇,但香港要拍部跟「運動」有關的電影還真不常見,特別是在香港不太盛行的運動:棒球!
有關棒球的電影,在台灣有國球之稱的運動,也還真不用一部電影來陳述那些跟棒球有關的細節。只要稍稍有在看比賽的球迷,能說出的經典、如數家珍都可以描述得非常熱血動人。但是棒球在香港不是太熱門的運動活動,要把這個真實的棒球故事改編得引來共鳴,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青春是熱血的,運動和打架都是。這個真實故事的年紀是少棒,改編後成為血氣方剛的青春,到底要怎麼讓一群青少年開始有著「對自己負責」的自我意識?讓那些在未成年以前的自我躲避可以自我正面迎擊?運動的輸贏,便是一件最好消耗體力,又能激發出挑戰人生的熱情。
《點五步》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導演,拍的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雖然棒球在香港電影裡還需要稍微以教練的角度說明簡易的規則,但那也如實陳述這項運動並不是可以拿來作為「人生目標」的追求,就將這部電影的主軸直接擺放在「自我追求」的期許中。
電影中當然不乏在所有青春運動電影裡那些,從自我的懷疑、放縱,到面對比賽時慘輸的不甘心,被激勵出的求勝心,或者不斷會被提及的「態度」。但我更喜歡的是練球以外的生活日常、細威與阿龍之間的情誼、香港屋邨的景象,以及青春小小的愛情萌芽。
為了立爭上游勵志的運動電影看久了會膩,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的浪子回頭真情告白有時也會讓人心想「為什麼非得回頭不可?」這部電影這兩樣都沒有,反而更動人一些。動人的不是「我要往上爬」也不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而是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是沒有任何人知道的一項運動比賽,也是在心裡的自我突破。
比賽的結果最終是贏了,電影裡的香港代表隊「沙燕隊」像個傳奇似拿下當時比賽的冠軍,也成為現時沙田橫跨城門河的沙燕橋命名的由來,但棒球仍舊沒有成為香港的主流運動。阿龍和細威的未來還在不斷更新。
誰說「專注地完成一件自己本來以為不可能的事」就一定是為了「將來」呢?誰說一定要有「未來」才能賦予生命一些「意義」呢?二十五歲的導演,拍一個真實改編的故事、拍一個沒有未來發展的運動,完整呈現純粹熱血的青春,也正因為這樣的純粹也讓未來更有無限的想像可能!
不管看过多少热血漫和电影,还是会被点燃, 可能是我肤浅了,只是 球场,姑娘, 兄弟,英雄, 背叛,成长, 失败,复仇, 挑战世界, 证明自己, 赢得尊重, 想做主角, 这些词就是点燃雄性荷尔蒙的助燃剂。 决战,无关胜败,只是想赢。 想拥有喜欢的一切,只是要不停面对失去。 心中燃着火焰,只是会犯错,会软弱。 不是坏人,只是做了错的选择。 只是因为,我们终究是普通人啊。 我以为我可以永远任性,因为有可以依靠的大树。 走出大树的那天,我慌了神。 只是选择走出来,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 我是莽撞的,懦夫 以上,电影内容。电影质量,演员的确是没那么成熟,只是这样的青春电影,弥漫着青涩的味道也是看点啊。(不成熟不是说不会演戏,不要说我对这些和那些内地演员两套标准啊) 摄影是亮点,还有是高潮时候的镜头语言用得中规中矩,但是特别能带动情绪。 导演,虽然是新人,但是对情节地推进情绪地递进拿捏得还是很稳妥的。 又是一场包场,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人,庆幸又难过。 看完这场,情绪达到饱和点,最后看个爆米花电影冷却一下。电影半马(2/3) p.s.1.演员表很有意思。 p.s.2.主角爸爸的角色设计的很好,做为母亲的施暴者,和社会发展的被施暴者,修了一整场的闭口禅,唯一开口,好好打,虽然镜头给到的时候已经猜到,还是狠狠打了我一下,感觉这里想法到了,可以做得更好。 p.s.3.音乐很有味道。
點五步,一部以講述香港第一支少年棒球隊為背景嘅港產青春片,今屆金像獎提名電影。撇開所有暗喻嘅政治傾向,單就電影本身也算係一部好戲,雖然無太多高潮衝突,雖然冇果種歷史經歷,但從中某D細節位總會睇到一D曾經青春嘅影子。人總中意回望過去,但過去總已屬於過去,面對改變,或者選擇學會適應,或者選擇勇敢面對,就在於是否會敢於踏出果半步。大聲講,點五步,你敢麼?
明快,乾淨。加了青春元素的棒球片,配樂也恰到好處。決賽時的雙線設置其實稍微有點刻意,拍得好的運動題材真的讓人想不被感動都難。和雨傘運動結合起來細想其實略突兀,但是第一次真正有對此心有戚戚的感覺。
体育片只是形式,借回顾青春去回溯97前的港英时代,青春时的热血和现今的无力,即便掐头去尾,意识形态依然不言而喻。单论体育本身,也是一股80年代TVB老剧的范儿,导演想说太多,最后情绪太猛,不懂克制。
點五步跟Kano完全無可比性,Kano 三小時無尿點,點五步沒太多高低起伏,硬要加X中的場景,以及太多話題性硬塞進去了,好好的棒球電影就拍棒球啊,不知道為何非得要拉那麼多香港問題進去!
每个人都有走出自己的第一步,可能会慢,但起码你有改变过自己
香港人必選給的五星
友情万岁,但有时候,友情会让一个人习惯依赖。
大卫认识玛嘉烈之前,是个棒球手~
与十年遥相呼应的诚意佳作
不沾政治是拿不动摄影机还是拿不到奖?在青春运动片中夹带私货、政治投机,这是电影人的态度?片中江河日下的香港,正如你们手中江河日下的港片,都是自作自受!影片的最后阿龙说,80年代是香港最辉煌的年代,也是他最想要回到的日子。很抱歉,80年代的港片,也是最辉煌的,远胜如今你们拍出来的港片!
《狂舞派》《哪一天我们会飞》《点五步》这几年打着“纯港片”旗号的港产青春片,几乎用了同一种节奏和叙事,甚至连主题和题材都一样,无非滥情柔软的成长故事,本地意识加一点热血励志。香港电影打算篡夺台湾电影小清新的宝座吗。
金像八项提名片,看的粤语点映版,果然拍体育片还是得学里斯芬塔尔那套语言啊, 摄影满满力量和速度的崇高感 。音乐突出一度抢戏,体育竞技本身倒缺乏起伏和看点,高潮戏更是完全依赖慢镜和平行蒙太奇。至于步伐倒退回签署某条约之前的1984所暗含的意识形态就不多说了。男主角神似大神木村拓哉。
啊!榄球一定不要拍成这样啊
开头略别扭,占中略强行,感觉摄影从头到尾都有些用力过猛。题材还是很好的,剪辑还是很好的,配乐也还是很好的。对阿龙和细威的之间羁绊共鸣满满。Weeds on Fire, 燃烧的大麻 ,英文片名真朋克。
再看不上香港,他们还是拍出了这种“不卖座”的片子,现在内地电影人的嘴脸,比北上“捞金”的香港导演们,更无耻啊
“你话这是幼稚 请幼稚试一试”
浸大影业荣誉出品。
首映,很燃很热血,作为导演处女作,青春友情、体育竞技甚至生(zheng)活(zhi)状态全都想表现,戏太多,让内容有些过满(删点内容会更好),但整体效果还行,青春与竞技两大元素拿捏妥当,场面燃点很高,新演员都很出色,廖叔本色发挥,排球妹谈善言不错!
掐头去尾就很好。非要上升到 社会衰落 也是有点牵强突兀。
我以为可以一直任性下去,但就像一场球赛一转眼就打到了最后一局。人最难的就是突破自己的懦弱和恐惧吧。会是今年金像奖的大黑马吧?
以青春做主打的电影 仍是第一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得奖作品 故事改编自80年代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 成立一年即击败棒球强国日本队 故事励志兼热血 戏中饰演校长的廖启智 希望电影带出的讯息能鼓励年轻人 就算读书不成也有其他途径可发挥专长 本片令人怀缅年轻时的感觉 有励志 热血和屋邨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