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道上》在2018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首映。斯图伯打开了一扇朝向德国东部的普通工人的窗户,日常生活被转化成神奇的现实主义, 温柔的爱情故事被暂时性地拨转向希望的层面上。害羞而孤僻的克里斯蒂安丢了工作,随后来到一家批发市场上班,受到了饮料部门像父亲般慈爱的布鲁诺的关照。克里斯蒂安喜欢上了经常在一起开玩笑的玛丽昂,但玛丽昂已经结婚了,克里斯蒂安对她的情愫似乎得不到结果。
如果你喜欢大场面的科幻动作片,或者悬疑烧脑的剧情片,或者血腥惊悚的恐怖片,那这部电影不适合你看。本片是一部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着一个叫克里斯蒂安的男人在批发市场的故事。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初到批发市场上班男人,在此之前他是那种无所事事的混混。来到批发市场上班后,克里斯蒂安变的沉默寡言,共事的布鲁诺对克里斯蒂安很关照,教他操作叉车。除了布鲁诺还有一个叫玛丽昂的女人,也会和克里斯蒂安有交集,两个人接触几次后,关系变的亲切了,经常在一起聊天开玩笑。克里斯蒂安渐渐感觉自己已经陷入了对玛丽昂的爱恋中,好不容易在一次圣诞活动上两个人敞开心扉了,玛丽昂却回到自己不喜欢的那个丈夫那里去了。一下子克里斯蒂安失去了生活的激情但布鲁诺不忍心看着他这样,去开导他,并且了解了克里斯蒂安的过去。通过聊天,克里斯蒂安恢复了生活的激情,但布鲁诺却在某一天自尽了。最后的结局是克里斯蒂安转正并接管了布鲁诺饮料区头头的职位,还和玛丽昂在一起了,生活也是充满着希望。饰演男主克里斯蒂安的弗兰茨很像杰昆,所有演员表演非常自然——《货架之间》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非常喜欢
整个片子的氛围看似平平淡淡,情节却意外紧凑,让人意犹未尽,幽默点的设置自然而然,过道空间的震撼力也足够强大。
影片让人绝望又给人希望。我们明明是满身刺青的猛兽却在生活日复一日的巨大牢笼里变得少言甚至缄默,我们得和周围人小心翼翼地相处,跟拥挤在水箱里呼吸困难的鱼没什么两样,理想生活像破碎的拼图难以拼合,那其实选择解脱也没有什么不好。
不过,如果选择苟活我们也依旧可以有所期待并活出仪式感的,我们疯狂地吃垃圾桶里的过期食品,成为沉默的话匣子让人插不上话,用美工刀切蛋糕,为平凡生活鸣交响乐,依旧充满童心,在冷冻库暂时成为爱斯基摩人,甚至为一段不会有结果的爱深情
当时是看了陀螺的推荐而且觉得海报也蛮有趣的就买了这张电影票,这也没人抢票所以还买到一个挺不错的位置。所以我觉得上影节的电影质量都还是不错的,不必总是纠结去抢那些热门影片,有更多好电影值得被发现。 #21st SIFF第二部 @卢米埃影城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Franz Rogowski)这位德国男演员挺厉害,今年初在柏林电影节有两部主演的作品同时入围竞赛,相比起好评不断的《过境》,这部《卖场华尔兹》要逊色得多。这种题材要是让美国导演或者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来拍的话,肯定会有更生动活泼的色彩。尽管影片的主要场景是枯燥无趣的大卖场,却自带超现实味道(比如像查理考夫曼编剧的那类作品),男主角寡言少语的性格跟考里斯马基的冷淡风格简直是天作之合,而他跟女主角求爱的笨拙情节又带有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那部《私恋失调》的影子。另一方面,男主角的背景也隐藏着不少好莱坞类型片的元素(纹身、牢狱经历),似乎也是不少社会问题的切入点,比如改过自身的罪犯重新被社会接纳的反映。 总而言之,影片很有潜质拍成甜蜜动人的爱情片,或者是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批判剧,可惜导演的反类型策略令影片始终徘徊在两种类型之间的尴尬位置。尤其是第三段讲述老师傅的意外一笔,看得出导演有意突破前两段营造的爱情题材格局,本可以勾勒出更多工作环境外的社会背景,可惜却草率收场,最终还是落脚在关于孤独的沉思这个话题。这确实符合德国电影一如既往的气质:冷漠、呆板、严肃,却没能展现出导演太多个人风格。不得不提,很多观众喜欢的“海浪声”其实早在科恩兄弟那部金棕榈电影《才子梦惊魂》的结尾出现过。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鲸鱼Alice的故事。1992年12月7日,这头蓝鲸被惠德比岛海军观测站的中士维尔玛·兰奎发现,之所以能引发人类的特别关注,是因为它与其他同类有着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其他蓝鲸的声音频率都在15-20Hz,但Alice,却有着52Hz的频率,没有其他同类能够听得到它的声音。在被发现后的这20多年中,Alice始终孤独的在大海中徘徊,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所有的同类都看到了它,却没有一个能听到它的歌唱,听懂它的心碎。
这头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其实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生活在群体之中,却几乎没有人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久而久之,我们便也不愿意再吐露心声,把自己活成了一头身处人海之中的52Hz蓝鲸,陪伴我们的只有海浪的声音。今年上映的德国电影《货柜之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类人的故事。
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将视角放在了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克里斯坦身上,讲述了他在一家大型超市当理货员的日常工作生活。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平淡的电影,就像平静时的海浪,几乎没有什么起伏,就是平静的冲到岸边,又平静的回到海中,但却有一种吸引力,牢牢地抓住了我,等到故事看完,我才发现,这个奇怪的吸引力,名字就叫做孤独。
每天打卡上班,穿上统一的制服,换上统一的表情,做着重复的工作,连偷懒的方式每天都一样,然后在每天同样的时间里下班,坐上每天都坐的同一辆公共汽车,跟司机相互问候每天都一样的话语,然后回家,洗漱完毕躺在床上等待第二天的来临,天亮了,一切有重新开始循环。这就是片中克里斯坦每天的生活状态,相信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也是这样的。
片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工作搭档布鲁诺带着克里斯坦来到了超市的水产区,超市的理货员们管这里叫“海洋”,在两个大水缸中,挤满了一条条活鱼。“他们在这里游泳,直到有人买下他们”,布鲁诺的话音刚落,一条鱼奋力的跃出水面,然后又重新跌落回水中。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之前的剧情中,几次会在满满的货架之间,听到海浪的声音。这并非是错觉,而是导演的一种含蓄的表达。
货架、工作、人群、海洋,其实都是一回事,身处其中的我们,总有那么一两个有着52Hz的Alice,也总有那么一两个想要奋力跃出水面的鱼,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类人是奇葩、是怪胎,他们不理解,也不愿意费心去理解;而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到最后就成了不愿意去表达,宁愿自己拥抱孤独,做一只频率不一样的孤独的鲸鱼。
所以说,这是一部观众区分很强烈的电影,在一般观众看来,这只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小青年日常生活琐碎之事的拖沓电影,但对那些内心时常感到孤独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Alice收到了另外一个52Hz的同类发来的讯息一样惊喜。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如同印象派风格的画作一样,让我们在看的时候有一种似真而非真的感觉在其中,电影讲述的是克里斯坦的日常生活琐事,但却又含蓄的表达了许多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生活被工作所占满,工作是机械的重复,找不到任何的快乐,却又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做,所有的情感在一天天中被磨平,热情被熄灭,唯一能让你感到慰藉的,只有升降机履带摩擦时发出的海浪般的声音,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曾经是生活在大海之中的,逼仄的水缸不是海洋,而是你等待死亡的温床。
为什么有人会突然走向死亡?为什么你认识了一辈子的人却突然做出你无法想象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外表和他们的灵魂不是一个样子的,他们就像那条突然跃出水面的鱼一样,突然发现自己只是生活在水缸之中,却无法让自己不去听见海浪的声音,于是他们想跳出去,即便回不到海洋,也不要继续生活在这逼仄的水缸之中,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有人用了几个小时,有人却用了几十年。“真怀念过去在路上的生活啊”,当与克里斯坦亦师亦友的布鲁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考虑了几十年的决定,终于在此刻做出了。只可惜,这句话如同Alice的歌声一样,没人能听得懂。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从其中我能找到自己的投射。这几年来,我过得不快乐,最根本原因就是我知道自己要活在海洋之中,却无力跃出逼仄的水缸,而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个“娶妻生子、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老实实工作熬到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水缸就是海洋。因此我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想法古怪的大龄单身青年,“别人家”系列中的失败案例。但好在,我找到了听到大海声音的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文字敲击出来,在支离破碎而又机械重复的生活中寻找慰藉。
写于2018年11月11日夜,人生中的又一个光棍节。
《货架之间》是一曲苦中作乐的笑忘歌、一首为孤独而谱的华尔兹,是在暗无天日的货场里依然能够心怀大海,向往远方努力生存下去的命运交响曲,多数人的脚步跟不上时代剧变的速度,芸芸众生里更多的人生活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节奏里,安于平凡本身就是一种困难,会有人潇洒地写出辞职信“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但更多的人只能挣扎在生存线上,为一日三餐的温饱而活,为上有片瓦的目标而努力,却往往还要拼尽全力而勉强维持。在枯燥乏味里容易让人因看不到希望而绝望。就如有人说过“我一睁眼便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的日子”然而心随境转,宛若毫无温度、冰冷僵硬的堆高机,在升降之际也能奏出阵阵低鸣如海浪般抚慰人心的浪漫声响。纵然无法如鱼跃回大海,也无法回到从前奔驰在广阔的马路上,只能一天天的固守在这个看不到阳光仰望不到星空的空间里,但是,那一阵阵海浪的声音,那过期巧克力上蜡烛,谁能不认为那是一种生命的希望之声,浪漫的爱情之光呢?
《过道上》在2018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首映。斯图伯打开了一扇朝向德国东部的普通工人的窗户,日常生活被转化成神奇的现实主义, 温柔的爱情故事被暂时性地拨转向希望的层面上。害羞而孤僻的克里斯蒂安丢了工作,随后来到一家批发市场上班,受到了饮料部门像父亲般慈爱的布鲁诺的关照。克里斯蒂安喜欢上了经常在一起开玩笑的玛丽昂,但玛丽昂已经结婚了,克里斯蒂安对她的情愫似乎得不到结果。
台版翻译是《卖场华尔兹》。
远鉴字幕组已有资源。
托马斯·斯图伯(Thomas Stuber):《沉重的心》,《嫌疑男子》,《犯罪现场:灼人》,《克鲁索》
Wiki上只有德文介绍,我放弃了。
托马斯·斯图伯(Thomas Stuber):《沉重的心》
克莱芒·迈尔 (Clemens Meyer):德国作家,《As We Were Dreaming》,《Bricks and Mortar》,另有3本著作未翻译成英语。
桑德拉·惠勒 Sandra Hüller:凭借《安魂曲》拿下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最佳女演员,凭借《托尼·厄德曼》获得29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
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Franz Rogowski:《快乐结局》,《过境》,《维多利亚》
2018年德国柏林电影节最佳新人。
凭借此片拿下2018年德国电影奖最佳男主。
彼得·库尔特 Peter Kurth:《巴比伦柏林》系列,《沉重的心》,《下一年》
第一次试手的片段个人觉得很丝滑(???)。
私闯民宅的那些镜头很不错。
Son House:《Grinnin’in your face》。
Son Lux:《Easy》
Timber Timre:《Trouble comes Knocking》,《Moment》
Richard Bonynge:《Lucia dilammermoor》
以及各种华尔兹。
这是仅仅本人的打分。
关于故事
电影背景设定在东德,指涉了柏林围墙倒下后、东德经历经济大转型与骤增的失业人口等连锁效应。导演斯图柏表示,本片聚焦在这些「被留下」、被经济洪流淘汰的蓝领阶级的故事,他们群聚在大卖场、自成一个互相扶持的另类大家庭。饰演女主角的桑德拉惠勒表示,剧本设计散发着对角色的深情,温暖描绘几乎散发童话故事般的光芒。
关于布鲁诺
他的右手腕有伤,也许这台叉车是他人格的缩影。
关于海
第一次出现关于海的意象。
当空旷的卖场见不到女主时,海声第一次出现。
也许这是个暗示,卖场只是个狭窄的鱼池,离开的方式是死亡找上门。
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止他们对于海的想象。
1.感谢所有字幕组。
2.文中仅个人观点。
3.请点赞,请评论,请转发,请关注,请收藏。
跟昨晚那部Rossy de Palma的“Madame”有异曲同工之妙,热情或是冷静,“通道里不见天日”,人和人之间的点滴情愫有各种的表现,但局内人和局外人都能感受到,不是吗?尽管是截然不同的质感,喜欢的电影,看个开头几分钟就会知道。
东德郊区的批发市场里乍到的内敛学徒与亦父亦友的饮料部师傅和爱情逆境中的甜食部女职员的故事。出色利用迷宫般的货物市场建构起关于普通人亲疏关系的微观宇宙,通过主角仅有的三段“外景”所引入的人物消极背景反衬出工作场所的安全属性,对社会环境的细致观察将幽默提取的劳动日常融入魔幻现实主义。
叉车落臂聆听大海神秘的声音,冷冻专区体会西伯利亚的严寒。打烊后的超市是员工的游乐天地,营业时的货架是人际的迂回迷宫。你疯狂开叉车,说明你恋爱了。他不再开卡车,怀念路上的日子。抓娃娃和抓酒瓶哪个更有难度,听平安夜烟火和吃过期食物哪个更寂寞?待明天商场开业,我们又是熟悉而陌生的过客。
相对于工作外环境的萧索和凋敝,超市内[过道里]反倒找得见同事的友谊和萌发的爱意。施图贝尔走考里斯麦基路线的悲喜剧展现了东德题材的某种细腻化转型。尽管从人物关系到剧情走向都有刻奇的嫌疑,但凭借构图和表演得以散发出真切的“人”的气质。鱼缸里的鱼也能听见海的声音,就在叉车平台的升降之间。
同样是办公场合恋情,比无病呻吟的“灵与肉”要好。导演对仓储超市员工生活刻画得非常写实,男女主角的爱情也点到即止,最后一章带着对东德社会主义的缅怀情绪。在叉车履带的起落中听海的声音...(剪短30分钟可能会更好)
你知道爱斯基摩人见面怎么打招呼吗?从没在这样的时刻以这样的视角长久地凝视货架、过道与升降车,人与空间都寂寞又性感。不断重复的日常与镜头里,稍微出现的异常就成了变奏。每晚搭乘同一班夜巴,如果睡过头了,司机会过来叫醒你下车,整部电影就像这样,是极度分裂的人际间,存了一点点关联。
德国小清新爱情喜剧,「过境」男主主演,聚焦超市货架员工之间的友谊爱情,实质是想要表达人际关系里的亲疏和孤独,同事之间总是略带一点点神秘感,你以为很了解对方,其实连对方结没结婚也不知道。
赫拉巴尔式的人物与纠结,同是夜班与超商,没用 Cashback/老笠/夜店 那种密集的剧情冲突,极尽所能淡化剧情,在日常生活的平淡轨迹上加入变奏,把每个角色写得很满溢很肉感,连看两部Rogowski萌他的大舌头 #berlinale18
没有故事,重复的日常生活乏味单调得令人厌世,夜晚的超市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寂寥。人们带着自己的过去和伤痕,缄口不语却渴望在过道上遇到她:每当靠近她时,就像突然抵达海边,耳边充斥心醉的海浪声,不然,就只能在开着大货车回到公路上的旧梦里独自死去。玛丽安是一个摆脱现状的梦,是活下去希望。
如何创造有效空间布置精准运动,何谓视听调度,皆清楚明白,太聪明了!
深夜空旷的超级市场,要孤独到多浪漫,才能在叉车里听出海浪声。
像一个十分内向的人给你讲故事,不见得讲得好,但还是觉得他讲得很萌。
#Berlin2018# 7分。调性偏喜剧看来是今年柏林主竞赛一大特色。影片最亮的是大型仓储超市的空间(尤其是“后台”空间),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事儿比较琐碎,又非要去找一个情节剧的线,但又拒绝搞成标准情节剧,所以最后弄得一面有点狗血一面也有点无聊。
j'aime les films qui nous donnent des petits bons sentiments...
消费时代的古典爱情,在庸碌平凡里寻找轰轰烈烈。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编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超群出众的人物在其生涯中遇到某些令人感到惊奇或神秘的事情,人们就会极其贪婪的地抓住不放,将其演绎成一段传说,然后狂热地深信不移。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货架之间》却在用一种“反神话”姿态去演绎平淡的生活,如果有人问我这部片子讲了什么,我会说“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生活总是像货架之间的男主角一样在不经意中重复,昨天、今天、明天,梦境、现实、幻觉,原来过去那么久,景色依然没变。
影像上营造的如高楼般林立的巨大货架,让城乡仓储大超市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人的工作的单调性和机械性,企业兼并形成了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疏离,无比压抑。有前科的男主试图进入这种庞大的体系而寻求某种安定与认同,最终只能以细微的人情温暖来抵抗不可抗的时代外力。
从第一个镜头我就开始代入《2001》了,以为导演要按着库布里克的路子走下去,的确古典乐、对称空镜、远景和庞然大物下的人类活动有相似处,但终究是小格局的电影。导演聚焦蓝领工人的喜怒哀乐,很轻很淡,把普通的搬运工作拍出了诗意。[B]
3.5;过道上满是有故事的人,小人物之间的守望相助令人感动,极典型的德国片---沉默、克制、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相遇然后离开,然而生活总要继续;想要抓住的新生活,如指尖流沙,永远错失一点点,也永远在最绝望之时云开雾散;隐约透露的社会背景颇有意味,若精简一些更佳。
适合夜里关了灯静静地看。男主一张丧脸写满普通群众生活的沧桑和绝望,而女主却是头顶一道白光样的希望。P.S.货仓设置好棒,其实有点希望拍成密闭空间恐怖片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