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李尔王 剧照 NO.1 李尔王 剧照 NO.2 李尔王 剧照 NO.3 李尔王 剧照 NO.4 李尔王 剧照 NO.5 李尔王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5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一种回顾:离开与返回

今天是我第一次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无论从何种艺术载体上,都是第一次接触。在oms剧场营造的独特氛围里,通过大屏幕记录的完整戏剧表演而非宏大的电影场面来体味《李尔王》,毫无疑问会有很多新奇的感受,而这个感受毫无疑问也源自戏剧版本身的特色,那就是演员本身充足的激情,和细腻的展现,以及强大的交互性。 此外,任何一个丰富的作品,不仅其本身具有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多接口,可以让不同的人基于自身经历而生发触动,产生强烈的共通感,也可以让同一个人从其中引申出多种面相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体察。《李尔王》戏剧版毋庸置疑是成功的,现场的感染力也大概率强于我们这种隔着屏幕而感受到的。 单就内容本身而言,李尔王在老年的糊涂状态所引发的一系列悲剧,进而延宕开的众多人物命运的转折,都有其深厚的人的根基,是一种命运般的报复,《李尔王》作为戏剧本身,只是将这种根植于每一个人物的出身、性格等各类背景,以及其所蕴含的可能的偏见和倾向,通过一种极端政治氛围的营造,而突出性的或者说戏剧性的展现了出来,也就是将魔鬼释放出魔窟,将善良场景化公开化,但要追究这场人家闹剧何以至此,那么几乎所有的剧中人,有一定形象的人都应该反省。魔鬼并不是先前不存在却突然出现的,它也有它的孽缘,它的根基。 然而讽刺的是,如果某个事情处于潜藏的状态,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正面应对,在大部分早该应对的时候。人们总容易在表面或深植的偏见中逃避和犯错。最终导致一切悲剧不得不以悲剧的形式来生发出来,一切都已离开了“好”的状态,而走向无声的毁灭。但好在人间就是这样,总有一部分要走向终结,好为新的开始腾出位子,为后人提供严肃的教训,使得世界再次返回貌似合理的常态。这是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李尔王本身也在经历这个离开和返回的过程,骄纵和昏庸的晚年,长久的身处尊位,让他希望获得虚假的称赞,而并非真诚,当他远离真诚时,真诚也远离了他。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还是见到了自己的爱女,并获得了宽恕,但一个君王如此,就必须付出君王级别的代价,那就是双双用死亡献礼。

2 ) KING LEAR, 如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当我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少女时, 李尔王就如雷贯耳了。 有机会翻过剧本,然而去无心读完。 直到中年, 下决心坐下来4个小时看完了“甘道夫”的李尔王版本。 这一场的SETTING 是现代装扮, 莫名有些遗憾。 多么想看看古典装配华丽版呀!谁叫这是咱第一次的李尔王呢。讲的是英雄暮年的李尔王准备把王国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当仁不让的甜言蜜语哄得老头很开心。 三女儿直言让老爹不要信大姐二姐的话,结果让老头恼羞成怒。断绝了三女儿的关系,一分财产也没有给她让她远嫁法国。 大女儿,二女儿平分了国土,King的要求是自己带着100名侍卫以月为单位轮流在2个女儿家住。 忠心大臣肯特也因为直言进谏被贬为平民。 这一次的肯特有女士扮演颇为意外。

大女儿逐渐不满失去权利的老国王以及那些侍卫随从的行为。于是让下面的大臣们冷脸对待。老国王口出毒咒愤然带侍卫们离去找二女儿。 然而二女儿币大女儿更加狠毒。多到葛罗斯特伯爵家里闭门不见。之后2位女儿见面一直要求老国王减少侍卫人数到50,25, 5, 和一个侍卫不留。 老国王含恨在暴风雨中带队离去。

葛罗斯特家也是孕育一个大阴谋。 葛罗斯特的大儿子是个善良的高贵的人。 小儿子是个野种,但是心怀计谋。早就不甘心以一个野种的身份活在世间。于是设计造谣哥哥要造老伯爵的反。 连他自己都说:善良的哥哥太好骗,因为自己不骗人就不会想到别人骗他。 于是计谋得逞,让老伯爵身心大儿子造反:又设计让大儿子逃跑。于是老伯爵下令全城追拿通缉。于是大儿子假扮疯子受冻挨饿。

暴风雨中的老国王终于认清了自己所犯的错误。然而天下没有卖后悔药。

葛罗斯特不忍心老国王漂泊于风雨中,追随出去。 这是狡诈的野种儿子认为是借及告发立功的好时机,于是被告发了的葛罗斯特伯爵被丧心病狂的二女儿和女婿二用酷刑挖出双眼。变成瞎子的他遇见了装疯卖傻的大儿子。大儿子带着他去找老国王。

老国王的三女儿在发过领军而来要为国王报仇。宇老国王相见,终于在老国王的忏悔下,父女冰释前嫌。大女儿和二女儿同时爱上了狡诈的野种儿子。 大女儿因为强烈的妒忌吧二女儿毒死后自己自杀。 老国王抱着死去的三女儿在悲痛中离世。

大悲剧。看完心情沉重。

人性从未变过。 本来英明的老国王在长久的自信中犯的错误是极为愚蠢的。葛罗斯特的野种儿子稍微使点手段就能让善良的哥哥和聪明的爸爸上当,让本来2个人见面就能说得清的事变成了不可解释的。 葛罗斯特轻易就怀疑了自己善良的大儿子,轻易就相信了自己一直讨厌的野种儿子。最终让自己和大儿子承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和痛苦。虽然最终一切明白了,但是代价太大了。 国王的一家都死了。 葛罗斯特一家只剩下历经苦难的大儿子。

可以作为一切宫廷戏的原始版本。 道理蕴含在夸张的但是简单的故事里面。 莎翁的语言是无力伦比的。 穿越几百年到了现在,仍然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记。

3 )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经典的作品?

《李尔王》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表达的道德论点,比大多数古典悲剧 更微妙。他的关键技巧在于创造两个“主角”:主要角色李尔王, 以及陪衬情节角色葛罗塞斯特。他们两人在开始时都有道德缺陷,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沉沦,都曾面对道德层面的自我揭露,并 都经历死亡。不过我们在《李尔王》中找不到《哈姆雷特》中死亡 的那种崇高感。我们在《李尔王》中也找不到世界被拨乱反正的感 觉,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在正派而又公正的福丁布拉斯统治 下,丹麦会变得愈来愈好。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没这么做,反而刻意聚焦于人类本质 的不道德,以及自然界的无道德状态。首先,他让李尔王和葛罗塞 斯特这两个主角犯下同样的道德错误,而且毫不留情地让他们死 去。一名国王悲剧性的陨落已够震撼,两人遭逢同样命运,则显示 某种道德昏聩的状况弥漫人间。 接着,莎士比亚让全剧唯一在道德上可谓正面的角色考狄利亚 也难逃一死,而且死法特别可怕。至于埃德加,他原是个善良但莽 撞的人,也确实击败了他的恶兄弟,以及李尔王的两个卑鄙的女儿;不过,我们处于极度震惊中而不知所措,只看到零星而破碎的 美好人生的价值。埃德加在全剧最后一句对白中说出了名言:“ 们这些年轻人永远不会看到那么多,也不会活得那么久。”换话 说,在众人皆不道德的世界,无限的痛苦经历能让一个人更深刻地 体验人生,但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对进人创作晚期的莎士比亚来 说,能对人类崇高情操抱持的期待仅止于此。

4 ) 这个时代需要莎士比亚吗?

问题引入:第一次看这种剧场演出 ,感觉既是新奇,又有些疑惑。除了服装以及一些小细节做了现代化的改编,故事依旧是原来那个故事,台词我猜想也只做了细微的调整。那这部经典反复被人演出的理由是什么?难道只是英国的贵族老爷们比较迂腐,只是喜欢看老戏吗?

我的想法:其实在开头的时候伊恩已经提到了,每个人看这部戏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思考,在18年的时候,有些人会想到特朗普,有些人会想到脱欧,这部戏更多的是就像一部历史,能激发人对现实的思考(当然演员的表演也是主要观赏的点,但是因为我看的不多,也并非专业人士,就不作过多讨论)这也是他能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同时,我想到了《是,大臣》里头有一集关于首相选民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喜欢的足球和汉弗莱为代表的贵族精英们喜欢的歌剧的讨论,国家是应该给足球这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竞技娱乐项目拨更多的款项呢,还是给歌剧院这种昂贵的少部分精英阶层所享受的东西拨更多款项?如果拨给足球这类娱乐运动,能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福利,但是歌剧院也能起到类似纪念碑的作用,对整个社会而言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这之间的平衡应该很重要。

这部剧开场前,我以为很少有人会来看,但是当时去了之后,上座率并不低。那未来可不可以让更多的人,养成消费习惯,能够在每个周末走进剧院,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5 ) 最有感染力的台词来自李尔对女儿的诅咒

全世界最好的演员之一,伊恩.麦克莱恩。最后抱着女儿尸身逝去的段落,演绎地吊砸天。

老人何时把家产分给子女,是一个不分古今中外的话题。莎翁抓住了这个主题,成就了自己的四大悲剧之一……最有感染力的台词来自李尔对女儿的诅咒,什么叫骂人骂出了文采,骂出了水平,骂出了花儿,这就是了…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剧本的硬伤自然很多,人物脸谱化的问题也有。不过他是莎士比亚,算了吧……

6 ) 关于18版的话剧《李尔王》

说说今天的这场四个小时的话剧《李尔王》。

这部话剧于2018年在英国伦敦首演,感谢NTlive的引入,让别国的莎剧观众们也能一饱眼福。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剧评人,但就个人感受而言:舞台严谨简约,配乐张弛有度,一些小细节也改编得恰到好处。开场迎接李尔王时的那段大合唱的歌词是选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这也是原作中没有的,让人惊喜十足。

我尤其想说说几位出色的演员:

让我惊叹的是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这两个角色,两位优秀的演员将这两姐妹演出了完全不同的虚伪与恶毒:大女儿城府更深,二女儿则更多地将自己的放荡与蛇蝎心肠暴露了出来。

最优秀的毫无疑问是全剧主人公李尔王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大多数人认识他是在《X战警》里他演的老万磁王,同样是“王”,他在《李尔王》中的表演则是对万磁王以及其他角色的彻底颠覆与多样化:从开头移交王权时如同一个老顽童似的“甩手掌柜”,到女儿们开始冷落甚至虐待他时的错愕无辜,再到在荒原上他发出“只管刮呀,狂风!把你的肺都炸破吧!逞你的威风吧!”的呼号时的悲愤与无助,到最后他无不悔恨与遗憾地抱着小女儿死去……麦克莱恩演出了李尔王的轻信、痴傻、疯癫、劳累和极度痛苦。不得不说,伊恩·麦克莱恩真的是英国的瑰宝,是世界戏剧的宝藏。

前几天为了这次的话剧,我特地把《李尔王》又找出来重读了一遍——毫无疑问,每一次读完都不由得惊叹于这部剧作的超越时空的伟大,又不得不搬出卡尔维诺给“经典”下的定义了:经典作品是“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他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这样一类作品。文学作品如此,戏剧亦然。感谢伟大作品和它们的伟大读者吧,他们让经典永不落伍。

短评

唯一的bug种族上的政治正确——黑人不能演坏人。硬拖个没有灵气的人来演小女儿。为政治正确牺牲了艺术性。

8分钟前
  • 桔梗
  • 力荐

戊戌90. Ian老爷爷真的演的太好了。抱着演技那么差的三女儿涕泪交流,巨大的悲痛和懊悔再没有比这个演的更好的了。铁石心肠也会看了他落泪啊。“只有仇恨他的人才会再叫醒他,让他睡吧。”

12分钟前
  • Matt
  • 力荐

黑色的Cordelia眼睛好鼓(比RSC那个版本的好一点),口齿不清的黑法兰西王有点可怕。其余的完美。

13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力荐

虽然是四大悲剧之一,但并没有觉得《李尔王》的故事格外悲惨,最后恶人都有恶报啊,现实生活可不一定是这样。这部戏也有莎剧的通病,台词我还可以忍受,不过一些设定实在太简单粗暴,比如老国王开头一怒之下断绝父女关系也非常生硬。现代人对君主没有敬畏之心,所以李尔王的遭遇还没有被挖眼的葛罗斯特伯爵和他的长子埃德加打动人,因为李尔王也挺招人烦,同情心就打了折扣。我并不抵触让黑人演员演小女儿考狄利娅,可她说话的时候那种瞪眼呲牙的凶狠表情让人觉得这个公主好tough好凶,也完全感觉不出来她对李尔王的爱。最后说到老爵爷,表演无懈可击,已经没有他没演过的莎剧了,不过李尔王他还有兴趣再演一遍,因为正好也到了剧中李尔王的年纪。真不简单,八十岁了,要记那么多台词,要被雨水淋,还要在舞台上背着一个块头不小的年轻女子走路!

15分钟前
  • 歌辞
  • 推荐

伊恩太棒了!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一版李尔王。整体四星多一星给完美的伊恩和他的辛苦(尽管他说了辛不辛苦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确实不该多操心)遗憾是不喜欢考狄利娅和埃德加两人的表演 其他人都太棒了

16分钟前
  • 年逝
  • 力荐

Ian爷爷戴着花环拿着小花实在是可爱。喜欢雨中的场景,过于刺骨。

21分钟前
  • 夜寻
  • 力荐

1.如果只是背景和服饰变化而语言停滞,那么现代化的处理就显得毫无意义,虽然原著的精髓价值仍在,令人叹惋的悲剧性仍然能够直击人心,但加入英法战争未曾为文本增添新的活力,反倒显得违和。倒是激起了看原著的欲望。2.大家表演都超级用心用力,四个小时看得都累,伊恩爷爷不要太棒,二女儿肢体语言太丰富了,穿着超短裙旋转跳跃深蹲简直就是小精灵(,公爵家的基因太好了,两个儿子出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我可以我可以。

24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20181201 黄浦 这是我看过的第四个版本的李尔王,和我看的第一个版本一样,都是Sir Ian主演的,同时这也是我看过的最人性化的李尔,会痛哭、会忏悔,会悲哀地承认自己无所依靠。虽然隔着屏幕,但是能看到Sir Ian的演出真是值了。相当喜欢二姐的表演,现在看来一个不出戏的考狄莉娅真是比找一个好的李尔王难上千万倍。以及现场如果笑声能再少一点就更好了。

27分钟前
  • Ariadine27
  • 力荐

终于在NTLive上补回了之前因为坐在山顶看不到的细节……爷爷简直大赞!最后电影院里好多人都哭了……然而,没想到时隔这么久了小女儿的演技还是让人这么的捉急……硬生生是觉得这个小女儿似乎也并不咋爱她爸爸……♂️

29分钟前
  • 小土
  • 力荐

去伦敦没看成伊恩老爷子的现场,终于在大银幕上看到了。小女儿的角色不如两个姐姐出彩。毒舌莎士比亚:疯子领着瞎子走路,是这个时代的病态。当我们呱呱坠地,因为来到了这满是傻瓜的舞台,禁不住放声大哭。

31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力荐

虽然有这么【】的考狄利亚,但是好在戏份少,伊恩爵爷的李尔王功力太深厚,而一众配角也大多出色,特别是饰演埃德加的Luke Thompson,不光是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同样令人难忘

33分钟前
  • 马猴烧酒巴黎水
  • 力荐

伊恩麦克莱恩就不用说了,比较震惊的是八十岁的人了肌肉竟然还是紧实的……爱德蒙差不多是我在莎士比亚戏剧里最喜欢的反派角色了,那段关于星座的吐槽值得加100分。这版爱德加大帅哥,还全程只裹一条兜裆布给你看,赚到哦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人物形象在最开始的几场中还是接近漫画式的,而且情节并不完全能让人信服——李尔王突然就把三女儿给驱逐了,葛罗斯特和埃德加轻易就相信了埃德蒙的谎话。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人物形象一个个逐渐地丰富起来。尤其是李尔王,他自大、意气用事,并非讨喜的角色,可谁都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同情他的。变疯的李尔与失明的葛罗斯特再次相遇的那场戏,恐怕是所有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顶峰。满嘴疯言的李尔如同得知妻子死讯时的麦克白,他们都到达了某种大彻大悟的生命状态——一方面像是疯了,另一方面却把人生的荒诞看得前所未有地清楚——正如一旁的埃德加所言:“疯癫中自有逻辑”。

40分钟前
  • closer
  • 力荐

生气,非常生气。其实原本一切都很好,伊恩爷爷在职业生涯最后一出莎剧、在最接近原著的年纪,给出了最真实自然的衰老和昏聩。高纳丽和里根两位演员则是我看过最精准合理不脸谱化,连肢体都带感的恶毒女儿。肯特性转成为女爵,仍然是鞍前马后的忠臣。弄臣、爱德佳和爱德蒙,都可圈可点。但是那个一说话就吹胡子瞪眼跟关西大汉一样的考狄利娅是怎么回事!!!?OOC得太败坏观感,五星剧瞬间三星都不想给,结局的悲剧性也因此大打折扣,太让人生气了!其它细节真的都挺经夸的…地图分家,屠宰场的比喻,爱德加和爱德蒙自残的呼应,强频闪速战速决的战斗戏…包括伊恩爷爷为了观众能看清他的表情甚至纽扣,特地要求了300人小剧场的良苦用心…但是这么想想就更生气,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那种生气。

41分钟前
  • 玫瑰砂
  • 推荐

莎士比亚最喜欢的一个本子但是越看越苛刻,爷爷真的是演的非常细腻了,大女儿二女儿人设很好演,小女儿人设有伤真的很难救~英国真的是靠好演员,祖师爷在上,导演编排很少有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

44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推荐

找一个靠谱的演员演Cordelia就那么难吗?太减分了,那么棒的开场几乎就被她一个人砸了...我看《李尔王》可能比较简单粗暴,暴风雨之夜能拍出感觉,整出戏百分之八十是好看的,还好伊恩爷爷没有狂躁又歇斯底里,真看出老戏骨稳如泰山了。李尔王疯了之后拿着小花跑来跑去那场戏莫名串戏到了Ophelia表白这个版本的服装设计,无法抗拒穿制服和大衣的爷爷!

47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小女儿真的是……尬演。唯一的缺点

50分钟前
  • 9 Crimes
  • 力荐

疯子带瞎子走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病态。(其实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 “连最贫穷的乞丐都有多余的东西” 准备划个重点 下次买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的时候 拿出来用)

54分钟前
  • 非洲毽子踢爸爸
  • 力荐

#莎士比亚影像展#唯一的遗憾来自于稍欠打磨的第三幕,其它都很好

58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英国国家剧院伊恩·麦克莱恩版《李尔王》,4个小时时长,好到没话讲,说精彩太轻了。

1小时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