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日常生活的悲哀与希望
对一个在海边生活的孩子来说,扬帆远航,去征服海洋,征服世界无疑是最能激荡心灵的梦想,特别如果他的生活充满着艰辛与挫折的话,那么这梦想就更是温暖人心了。佩尔,一个年幼的孩子,面对周遭的艰辛生活,心怀一个征服者的梦想,学习,成长,终于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走向广阔的天地。《征服者佩尔》,一个关于幼小的孩子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悲哀与希望中变的坚强的故事。
当佩尔和他的父亲从瑞典乘船来到丹麦时,他心中满怀父亲给他描述的美好的生活,而他父亲着憧憬着娶个老婆,在周日能在床上喝上热气腾腾的咖啡。但是,现实很快让佩尔看到了艰难的生活,他小小年纪就要从事艰苦的劳动,受到农场管理员的轻视与侮辱,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和欺负。他也目睹了周围日常生活的一幕幕悲哀,见到了农场的一位姑娘和富贵子弟的艰难爱情,看到了那位姑娘怀上孩子后的无助与惊恐,看到了那恐慌的富贵子弟杀死自己孩子后姑娘顶罪的悲凉,看到了受父权压制满怀愧疚的富贵子弟冲向大海死去的残酷。还有那好色农场主的无耻与罪恶,带给他梦想的那位具有斗争精神的农民如何成为了一个痴呆。作为一个孩子,他目睹了太多生活的残酷,可那就是生活,那就是穷苦人们的生活,那是他要面对的,也是他父亲要面对的,是农场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甚至,当他父亲与一个丈夫生死不明的“寡妇”即将带给他一个家时,“寡妇”的丈夫却突然归来,小佩尔也只能伤心而懊恼的将小拳头狠狠的在雪地上锤打。
面对这样的现实,小佩尔慢慢显示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在他面对内疚恐慌的富贵子弟时,在他面对他胆小怕事的父亲时,他都向一个成人一样。他起初试图靠父亲保护自己,但是当他被欺负,而希望父亲为他出气时,父亲却无力反抗。甚至在他不堪忍受同伴对父亲的侮辱而向同伴挥拳时,他得到的却是父亲的指责。事实上,他父亲深深的爱着佩尔,但是正如他说的,他太老了,他疲倦了,他希望过一种平淡的生活,他无力反抗,事实上根本不想去反抗。可以说,佩尔的父亲才代表了更多的穷苦农民们,他们在艰辛与屈辱中生活着,他们只求平安,他们如佩尔的父亲一样希望的只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他们甚至没有了对尊严的要求。不要指责他们不知道起来反抗,不要指责他们觉悟低之类,他们正是我们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坚韧的生活,辛勤的劳动。但是,也正是这样,佩尔的成长令人眼前一亮,是的,这部片子从环境上看,一直是一种灰色阴沉的气氛,尤其是大部分故事都是在寒冬之中,阴沉的天空下的漫漫白雪让人有些压抑。而佩尔正是这样单调环境下的一抹亮色,他一直不向生活屈服,当有人嘲笑他胆小时,他跳入寒冷的海中;当同伴追打他时,他不顾危险的踩着浮冰前行;当父亲因感情的痛苦酗酒大罪时,他表现出了一个男子汉的成熟。当他被任命为农场的管理员时,他世俗的父亲为之骄傲,但是佩尔是渴望驾船驶向彼岸的美国的征服者,最终,佩尔,一个孩子在白茫茫的大地上前行,一个征服者走上了他更精彩的生活。
当然,影片并不是一部要表现“农场主罪恶”的政治片,影片在一种阴郁的气氛中仍然展现的希望和亮色。比如,佩尔和那个呆头呆脑的孩子路德的交往,他教父亲念那些名字的发音时的欢笑,那位具有抗争精神的农民向他描述自由,美国,征服时的兴奋。佩尔的生活中充满了希望,或许只是淡淡的希望,但是给了他温暖与鼓励,使他不再依赖他人,他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征服了自己的生活,而一个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征服者。当佩尔与父亲告别的那一刻,我没有那种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对佩尔独立的兴奋,对他未来之路的期待。我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而佩尔的原型是一位传奇的工人领袖,一位真正的掌控自己命运的征服者。
佩尔的故事无疑很有励志色彩,一个孩子教会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艰辛,充满了悲哀,但是,我们要紧紧把握住希望,不管它多么卑微,佩尔是一个孩子,所以他能对希望有非常纯真的期待,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失去希望的过程,我渐渐变得现实起来,我们认为生活本该是这样,本该是那样,我们不再有改变生活的想法,不再有挑战自身的豪情。所以,我们真的应该记住佩尔,记住这个孩子成为征服者的过程,让我们坚守希望,以征服者的姿态面对我们的生活。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43662.html
2 ) Losing all hope is freedom
原著作者马丁.安德逊.尼克索,丹麦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澄清一下他没得诺贝尔文学奖,维基百科上显示只有31年和50年两次提名。电影的时代背景:1987年,东欧剧变前夕。
先是移民问题,其实这算是近些年三大的热点题材。从瑞典漂流到丹麦的两父子本带着殷切的希望,现实的残酷却让两人进入一个养马的农场做工。严厉的农场主、严厉的工头,佩尔被人们无情地戏弄。承诺为子出气的拉斯卡森在上层阶级面前迫于生活也只得妥协。即使进入了当地的学校,佩尔也免不了受欺负,受尽校园暴力。农场主的私生子算是他很好的玩伴,而一个叫艾萨克的工人更给了他很大的慰藉:他要征服世界,到大洋彼岸一个叫美国的富足之地去。父亲告诉儿子他只要娶了当地的女人成立一个家庭生活就会好起来,而碰巧遇到一位对佩尔不错的女人,她的丈夫出海了一年多音讯全无,这位“寡妇”也对拉斯卡森有意。艾萨克在这种压迫下终于忍受不住,拿着农具去和农场主拼命自己却意外被砸伤,成为行尸走肉。佩尔始终生活在压迫中,而他在这环境下多少也受了影响,他不惜毒打好朋友来出气。生活又给父子俩开了个玩笑:“寡妇”的丈夫回来了,拉斯卡森几近绝望,而佩尔作为一个孩子也如此坚强让他不得不坦然面对。农场主夫人对佩尔挺看重的,第二个冬天,农场主竟意外任命佩尔为工头。眼看父子俩的生活终于要改善,佩尔却犹豫了。农场主押送着艾萨克离去,佩尔不忍见此惨状,不想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于是决定独自离开这里。但老父已没有精力再和佩尔到处折腾,他选择继续留在农厂安度晚年。随着佩尔踏雪远去的背影,电影也结束了。
整部电影从正面、侧面,主角和一个个配角的刻画反映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实则是资本者对无产者的压迫。貌似原著最后走得更远,佩尔已经找到解决的方法,自然是政治上的问题。而影片主题不在于颠覆,而在于自我的救赎。归根结底它是一部儿童片,一部有着赤子之心的励志电影,而不是在反什么。打动评委和观众的是影片的真实感,是冯.叙多夫塑造的老父亲的饱满形象,是佩尔对自由的希望。
最后,我非常喜爱的电影Fight Club中的一句话:I found the freedom,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mdom.
3 ) 童年的另一种颜色
本来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我肯定不会去看的,老片子,讲的又是一段逃难人民的血泪史,好比中国的封建农奴时代,富人肆无忌惮的压榨着穷人,穷人生活在毫无尊严生气的底层社会,每天吃着猪狗食,干着牛马活,那些用来教训牲口的辫子,自然会打在穷人身上,死了也就是客死异乡,这样惨到足以唤醒我从小到大各种悲痛记忆的电影,我本来真的是不想看的。
但是,但是 ……我错了,这部电影虽然足够沉痛,但绝非压抑,主角从一开始天真的在大船上和自己那个窝囊的爸爸幻想来丹麦后的美好生活,“小孩不用干活,还能找到女人照顾”到一个人踏上旅行的征程,小小的身影头也不回的消融在冰天雪地里,两年的时间用一个孩童的视角即有亲身经历的屈辱又有他肉眼所见到的周遭的人经历的周遭的事,一次又一次精神希望的再建立再垮台,终于使得一个少年经历了超越肉体的成长,此时的他当有机会选择自己曾经希望的不用干活的生活时,他选择了放弃,选择独自一人走进冰天雪地。
确定了这个大的精神基调之后,再看电影的视听语言运用,可以说一切语言的运用都在服务于电影大的方向,即所有这些因果可以说最终都是助主人公超越肉体年龄,精神升华的基石,而所有这些因果所蕴含的戏剧冲突又都符合观众习以为常的观影感受,所以当影片暗示某些细节时观众会很自然的跟上导演的节拍,当悲剧发生时观众又会很自然的投入,这便是穿越时代的经典,即便换了一批新的观众,他们依然能读到导演想表达的。
影片一直在营造一种雪的意象,大雪,浮冰,从梦的解析里说,大雪寓意着苦难,影片开场就是一片远景交代了大雪,船只,弥漫的大雾,随着剧情的推进,大雾消逝了,可是雪依然厚重的堆积在地上,剧中的角色在厚厚的雪地里奔跑,摔倒,偶尔鲜有的一丝绿色,往往也欢快的同时暗含着悲伤,比如那个面有残疾的男孩,比如夫人的外甥女,她的懵懂,最终却化作了内衣上的血迹,赤裸裸的在河边洗着,一旁的先生却只是抽着烟,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
而一直作为孩子的主人公,因为孩子所特有的天真善良,并没有仅仅只是像那些大人一样安安静静的做个旁观者,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他指责年轻人的时候,说的是那样义正言辞,句句掏他的心窝,当那个有些残疾的男孩头也不回的向大海走去时,他在后边叫着,虽然他的力量是微弱的,可是当他独立思考的时候,他得到了成长,以致当他的精神偶像艾瑞克变成傻子时,他已经将他的理想融入到了自己的信念中,眼前是荒芜的,可是远方的景象却是美好的,只有踏上征程,一路向前。
4 ) 爸爸老了
瑞典的草莓,丹麦的海,折断桅杆的帆船,斯堪的纳维亚的白雪,鲁本斯和马奈的油画,漂亮清澈的大眼睛,善良自由的心。
America,一个漂浮的国家,还是一个可以抛锚上岸的国家?
曾经以为只是关乎希望,追求,与成长。
对爱的持续的需要,使我们脆弱;而与我们依恋之物的分离,使我们长大。而最终,我们要学会以失去的方式拥有,给自己重生。
因此长大的时候,所有的梦想和美好,从幻想中离开,在看不到尽头的痛苦中,我们开始拥有力量。
从追求的同时开始失去,是不是只有不曾得到,想象才不会扭曲和崩溃?
美和纯真或许只是用来侮辱和摧残,只要你不小心让它们暴露在这世界上,哪怕只在一个无人顾及的角落。现实的利齿无所不在,长大和失去以前,爱是唯一拥有的力量。
佩莱的爸爸说,“我老了,但你还年轻,可以征服整个世界。”
开始思考“老”的意义,老了就意味着不再渴望将来,不再愿意为更美的将来、自己的梦想不停的奔跑和追求,安于现状,享受现在,幸福着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生命在回忆的柱础上一块一块的垒起来。
5 ) 有梦想就可以生存--征服者佩尔的观影笔记
影片一开场便音乐悲壮,画面色彩饱和度低,象征着悲剧。
父亲带着佩尔从瑞典去丹麦打工,语言不通,最后找到了放牛的工作,农场打工人员穿着破烂。
佩尔被欺负,父亲迫于生存压力无法替儿子报仇。
影片拍摄以静制动,以超平缓的叙事,缓缓的透露着心酸悲哀的故事。
父亲在佩尔生日时偷偷把礼物包裹好几层塞到裤子里,这只是家乡的野草莓。这一幕,感人至深。
生日的晚上,父子俩一起畅想着美国的样子,影片到处都透露着资本主义剥削下底层人士的悲凉状态。
佩尔幻想着远方有艘大船,那就是美国。有梦想就可以生存。
圣诞节,依然是打工人员坐在餐桌前的一幕,大家穿着干净的衣服,这一年仅此一次。
佩尔跳河是剧情转折的一幕,为了证明给其他人看,佩尔变得勇敢了。
美丽的景色下,无人可以坐下来欣赏。
结尾,“我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佩尔这样跟父亲说,最终佩尔选择了想象中的美国,与父亲挥手告别。影片随着佩尔远去的背影而结束。
钢琴曲响起,音调上升,象征着希望。
6 ) 一个人的自由
一艘有着高高桅杆的大木船从浓雾里慢慢浮出画面——这是电影《征服者佩尔》的第一个镜头。它与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的作品《雾》简直如出一辙。只是后者的画面上方尚有一夕薄光,仿佛透露着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与希望。然而电影中却无丝毫光亮:唯有从滞重的海雾中驶来的船——带着它无可知的沉重过往;唯有吞没了海船的浓雾——预示着它无所希冀的未来。罗森布鲁姆说弗里德里希画出了风景的神性,因为它让你看到了低矮的人世与苍穹的神秘高耸之间有所往来、有所关照。然而《征服者佩尔》起首的这个雾景却让父子二人跌入一个被上帝遗忘的国度——他们无比虔诚地高声诵读《圣经》,然而神听不到他们的呼喊……
拉斯是个老鳏夫,带着他年幼的儿子佩尔从瑞典迁居丹麦讨生活。拉斯是佩尔血缘上的父亲,给了他灵活的躯体,让他可以奔跑、,可以跳舞,可以用“动耳朵”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拉斯是佩尔生活上的父亲,给了他吃喝拉撒的照顾,让他不会因为失去母亲而彻夜痛哭。拉斯更是佩尔情感上的父亲,给了他拮据生活里最浓郁的爱,一把崭新的白刀子,一捧家乡的野草莓,一碗偷来的鲜牛奶,一个酸楚却真正带着惊喜和甜美的生日。然而拉斯高大的身躯却无法为佩尔支撑起一个拥有尊严的世界。他的犹豫、胆怯,他的忍气吞声、出尔反尔让小佩尔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和屈辱。他硕大的拳头只能在木桩上敲出憋闷的响声,却没有勇气真正砸碎欺压者的头颅为儿子报仇。他给佩尔讲了那么多虚幻美好的未来憧憬,但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又一次次被现实刺破。他那么懦弱,却又那么正直。他那么局促,却又那么宽厚。你无法指责这样一个老人,这样一个父亲。是的,即使当他转过身去抽泣,苍蝇落满他歪斜的背脊时,你仍然无法对他有半点鄙夷。“我老了,真的折腾不起了。”这是一个父亲对即将离他远行的儿子所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么真,那么实,那么令人心痛。
父亲能给他的全给他了,然而也只有这么多。幸好农场里还有艾瑞克——这个整天喝烈酒、拉手风琴、扬言开春周游世界的青年一下子就成了小佩尔心中的精神支柱。“等开春积雪融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离开这里了。乘着大船跨越整个大洋,去美国,去中国,然后是澳大利亚、西班牙……”小佩尔用心爱的小刀在柱子上刻下一艘船,日里夜里盼着艾瑞克有一天会带着他远渡重洋。艾瑞克一次次地向工头挑衅,不满整天鲱鱼的凄惨伙食,不满没有休息的繁重劳作,不满没有音乐和欢笑的圣诞节。艾瑞克弥补了拉斯在精神上的缺陷,他敢于对不公正的待遇挥动拳头,敢于对凶恶的主子出言不逊,甚至敢于拿起铁叉带领众人公然反抗——他敢于把一切自己认为正确的理想付诸实践。艾瑞克成了佩尔精神上的父亲,不是给他遮蔽而是给他指引。他对生活的激情和自由的向往感染着同样心怀梦想的佩尔。
虽然艾瑞克最后被石头砸成了痴呆人,终日在马圈中任工头摆布。然而他在佩尔心中种下的那颗追寻自由的种子却生根发芽。而且这个看似渺茫的希望在小伙伴路德身上变成了欢快的现实。路德本是佩尔最好的朋友,然而既是孤儿又是残疾人的路德在那个闭塞压抑的小村里遭受的只有歧视和侮辱。他立志要走出去,哪怕去马戏团演小丑也好。佩尔曾经并不相信什么有关马戏团的梦话,然而当他亲眼在集市的浪人马戏团舞台上看到那个装着长鼻子的路德时,他笑得那么开心。不只因为找到了朋友,更因为他看到了希望——一种即使堕于绝望之境也仍旧能够获得自由的希望。
自由对于佩尔的吸引是那么强烈而又彻底。而且这只是关乎他一个人的自由——没有号角的激励,没有同伴的鼓舞,甚至没有明确的敌人。那只是一个人严肃地选择生活,默默地踽踽独行。这自由就是他心底的一团暗火,让他瘦小的身躯可以具有如此坚韧的耐力,抵抗辛劳,抵抗冰海,抵抗暴力,抵抗羞辱。当艾瑞克被工头强行压走的时候,佩尔毫无留恋地扯下刚刚穿戴整齐的体面衣帽,拒绝接受担任新的主管。因为在那一刻,艾瑞克的悲剧忽然刺醒了他的神经——呆在这里一辈子不会有出路。无论你被提拔为主管还是工头,甚至成为富有的主人,你都充其量只能囿于这小小的农场院,永远跟这几匹马、几头牛、几个肥胖的女佣过着这了无生气的日子。于是,佩尔走了。留下年迈的父亲,独自上路。
镜头慢慢的向后拉着,只剩下小小的佩尔在浩瀚的海岸线上跌跌撞撞,寻找、前行,好像当初绝然离去的路德,永不回头地奔跑。梅尔•吉布森曾在《勇敢的心》最后喊出那句动天坼地的Freedom,那是为了一个民族的自由做出领袖的振奋,就像架子鼓最后那一声吊镲的华彩收束。佩尔无声无息地离开,艰难隐忍地跋涉,不折不悔地找寻是为了自我生命与尊严的自由,就像内敛持久的低音鼓点,更深沉,更踏实。在原著小说中,佩尔最终成为丹麦的工会领袖。电影却让一切都保持在更为诗性和理想的边界。“去美国,去中国,然后是澳大利亚、西班牙……”,谁也不知道走出去的生活是否一定幸福美满,谁也说不准那些陌生的地方是否没有压迫残忍。然而我们看见,在那沟壑连绵的山路上,积雪正在融化,大海已然冰释,另一个春天正在降临。
Bille August最深沉的一部儿童电影,可怜的北欧农奴背景下卑微却伟大的父爱
#电影节观影#一个个人的史诗,一部气势如虹的风情录。导演对影片节奏很有驾驭能力,2个半小时的电影要拍成这样是很是不易。更值得称道的是演员,年纪小小的正太pelle简直非常有戏(不过貌似长大后就残了)其他演员也很棒!值得再看
完美的电影,看到后半段一直鼻子发酸。相比小主角佩莱,更丰满动人的形象是冯西多演的年迈父亲(难怪说这是他自己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他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爸爸,甚至无法给孩子安全和温饱,连最终一起上路都做不到,但这残酷的世界里,“走出去”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侈。#修复版
期允的那片樂土,蒙上了無法揮去的塵;儘管在泥濘中的拼命掙扎,命運仍然會在最後擺我們一道;溫暖的被窩,相依的伴侶是僅剩的奢求;衰老的身體,逝去的雄心,消磨了對人生的期望;很抱歉我無法陪你到世界的盡頭....
长工艾瑞克,当他圣诞之夜拉起手风琴时,愉悦凝聚了工友,孤立羞臊了管家;当他光天化日举起五谷托天叉,率众追至院内准备给管家一个终极了断时,惊到了马,撩起了杆,杆头系着一块撬水桶用的大石块……显然作者不主张以暴力革命解决阶级压迫,但又不愿因此而主观强阻劳工维权抗争的正当诉求,于是十分罕见地祭起一件通常只用在负面人物“头上”的叙事法宝:诗意正义。此处很难称得上“正义”,但的确够“诗意”。而之后庄园主被阉,则可视作一种平衡:人存于世,无论贵贱,“过分”必遭遏制。
影19115:描述了穷苦,但远没有《人鼠之间》深刻。各中命运还算中规中矩,扼杀的爱情,父亲老了,不过是想躺在床上喝咖啡,不过最后希望还是破灭。唯一反抗基因被导演的隐忍给了一个出路,就是让你疯让你傻。主子的压迫没多体现,女主本来就喜欢佩尔,等她被迫爆发之后提拔佩尔是迟早的。最后佩尔离开,也是一个未知!
近年关,午夜催泪弹。改编自同名小说,配以神构图摄影+精确配乐,节奏展开得同文字样不疾不徐,欣赏副线虽寥寥却遒劲的勾勒,主线略软。本可拍成一部少年史诗,视点还是略尴尬停在了半空。ps.1988年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双料。
每每被平淡无奇的剧情乏味到的时候,总会在下一秒着迷于一幕幕幽美的画面,如此摄影实在是我的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丹麦影史十五佳NO.15
再见之日,我们或许就有一个家了。(英语配音挺没劲,为什么冯叙多爷爷名字有框框)
原以为佩尔会长大,可在150多分钟的时间里他只经历了两个冬春。他到底征服了什么?冷酷的现实没有磨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样的坚持体现在一个孩子身上显得尤为可贵、震撼。人的成长,有的时候无关年龄!故事分分钟直抵心灵,表演、配乐、摄影都极为出色。
父亲背着脸,遮掩在暗影里轻声啜泣,他的身上落着几只苍蝇,懒懒地爬动,光是黄而冷的,心是老而疲的,他再也没有勇气去征服这个冰冷的世界了,他的心都冷了。你呢?
影片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大量描写了瑞典移民在丹麦的生活,并揭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而隐藏在背后的是19世纪末,严重的阶级对立问题。电影结尾父子两人,一去一留,象征了时局变幻,新旧交替的世界格局。佩尔面朝大海,奔向远方的镜头是新一代渴望闯荡世界,征服世界的终极理想。
【A-】节奏缓慢但极其优雅,自然光风景摄影美哭。以一段男孩的成长史,见证北欧贫农的生活,既私人又宏大,比利是旁观者,也是局内人。
片子拍得很真诚,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演绎出丰富的一处世界,影片意味厚重,像这样的题材的类似的片子不知道现在还能否拍的出来,就像老版的三国,红楼和新版的对比,总是少了一点什么,现在的中国电影拍来拍去还是拍那些东西,能有人拍出这样不虚妄又深沉的东西吗,期待ing
奥古斯特让我明白,所谓史诗,不一定需要宏大的场面,壮阔的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些都不是必须的,唯一需要的是宽阔的视野。同时获得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可谓当之无愧。
1989第61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
其实我挺喜欢这剧本的,视角讨好,父子两人也足够出色到能撑得起这个角度。但整片实在过平过闷,所有主线副线散乱的并无确切精巧结构支撑的细节情感内蕴都以一种竭力不张扬的方式抒发,看得郁结又不耐。传说中的四部金棕榈和奥斯卡外语双冠之一。
长而不乏味 美中不足看的是英配
@资料馆 4.10 电影开始放映时,前排一位观众就拿出手机屏摄,过一会儿,后排突然有人用红色激光射向那位观众的手机屏幕……看到这场景,心里小小地感动一下。→ 穷人有穷的困苦与快乐,富人有富的幸福与烦恼,要懂得苦中作乐、知足常乐,也要懂得人心叵测、保护自己,也希望能有人生理想、为之拼搏……
缺乏鲜明的层次 有些段落倒是不错 甚至触目惊心地留下深刻影响 结尾大景牛B 人物塑造还行 全片应该是接近《木屐树》的水平 不过配不上奥外+金棕榈的待遇 看得很漫不经心 话说北欧的风格 几乎就和法国一起 成为欧洲我最不待见的两个区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