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离开雷锋的日子
离开雷锋47年了,虽然我只有26岁,但我一直认为,雷锋与我同在。小时候,是听着雷锋的故事,看着雷锋的电影,读着雷锋的日记长大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多么朴实的话语,但是它却是那么的富有哲理。小时候一致认为,要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当不成战士,我也要把自己奉献给社会现代化建设,奉献给祖国。
渐渐长大了,或许有一些无奈了。不明白为什么,拾金不昧的少了,占小便宜的多了;为什么文明让座的少了,占着老幼专座的人多了;为什么为人民服务少了,抱怨社会,要求社会为自己服务的人多了;为什么渐渐的,在不理解为什么的过程中,自己也变成了其中的一员。难道雷锋就真的渐渐的离开了我们了吗?难道我们这个社会就真的不需要这样的“傻子”了吗?
初三的时候,《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了,记得很清楚,韩磊唱的主题歌这样说:“你说我跟不上时代,常年地对待该不该,对待人民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在对待中寻找大爱……”雷锋早已经不在了,47年前,他就永远得跟我们,跟他朝思暮想的富强社会说了再见;雷锋却又存在着,在你,在我,在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中,那是一种叫做“奉献”的东西。雷锋就是他的具体化。只要我们想到雷锋,我们就会想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人们以为地寻求所取得社会,还有奉献存在着,而正是奉献,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伟大力量。
雷锋是伟大的,虽然他身处最平凡的岗位,但他用无私奉献的心去对待每一件事;雷锋是可悲的,仅仅22年的生命,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却又早早的与世长辞;雷锋是永恒的,虽然他只有短短的22年生命,却用这宇宙中的一瞬,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了最绚烂的一笔!
离开雷锋的日子,却仍然感觉,他在用自己的行动指引着我们,就如同歌中唱的:“你的对待如同生命的大海,抚育着一代又一代!”
2 ) 感人肺腑!重温党史电影!
再次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热泪盈眶。
雷锋是一个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部队里的模范标兵,虽然只活了22岁,却做了无数善事。雷锋是乔安山的班长。在那一天乔安山准备出去洗车,道路十分狭窄,乔安山问班长能过吗,班长自信的说:“能!”乔安山开着车,雷锋在一旁指挥,乔安山猛打方向,车撞倒了身旁的柱子,柱子撞到了雷锋的太阳穴,雷锋当场晕了过去,口吐鲜血。大家立马把雷锋送到了医院,却因为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人们,离开了他亲爱的战友,离开了他的学生们,当时是12:05。乔安山悲痛万分他发誓要多学习雷锋多做善事。从此,他常常帮忙人们,有一次,因为帮忙一个被车撞的老人而被老人的家属误解了。之后有一次,他的车子陷进了坑里,没有人愿意帮忙他,之后,他却看到雷锋的学生来帮忙他,他顿时感到雷锋并没有死,他一向活在人们的心里,他认为眼前的这些孩子就是活雷锋。他期望有更多的人做好事,来帮忙那些有困难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做人就就应多做善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完美。”
3 ) 雷锋不死,雷锋精神永存
怀着对班长的歉意,齐安山继承雷锋遗志,终其一生践行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但善举非但没有得到致谢,反而数次为他招致麻烦。维护群众人人平等地享有权利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受阻,扶起路旁受伤的老人遭遇家属的恶意讹诈,寻求帮助反复遭遇拒绝,时代更迭,人人独善其身的大环境下,是否应该继续坚持雷锋精神?
然而熬过漫漫长夜,太阳终会升起。伴着朝日金光,戴着红帽的少年风尘赶来。镜头升高,在皑皑白雪中一片刺破寒冷的红色帽子中,韩磊演唱的插曲《对待》徐徐道:“你说我跟不上时代,付出的对待该不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也许你忘了怎么对待,刻骨的对待难以更改,对待生活要用火一般的热情,在对待中寻找答案。面对着火红的对待,我感觉你不曾离开,春天和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面对着火红的对待,我感觉你不曾离开,春天和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恒助人者人必助之,精神的传承不会断却。一代人老去,一代人又年轻。
雷锋不死,雷锋精神永存。
4 ) 20年了,再看一遍,希望还是那种情怀。
20年后看一遍,对自己还是种升华,习大大领导的政府越来越接底气,学雷锋也是一种情怀。
看到豆瓣政治绑架和道德绑架的评论太多了,忍不住写了个评论。其实不昧心的说,写这么多负面评论的人现时生活中会不会很自私?
有时候真的很讽刺,当学雷锋变成某些人嘲笑讥讽的话柄,其实就是《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讥讽的老人的家属,得罪了的站长………现在社会也一样,做好事太难了,就像小品的演的一模一样。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自私,勤劳的中国人也会变得像美国佬一样,苦累活都要雇佣墨西哥、巴西人来干,本地人宁可吃政府低保,也不愿意干活。
雷锋不是虚构的,乔安山也不是虚构的,雷锋和我们一样也是个平常人,但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确实做得很平常。就像现在部队里的小战士,大部分都热爱帮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家卫国。
虽然是政治需要,也是道德品质,还是大多数人向往的。
大了说,当洪水经过,地震经过时,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的人民最能理解,雷锋还没死,人民子弟兵还在。
小了说,这是人生向上的态度。遇到车祸就躲,遇到小偷不帮忙,遇到色魔没勇气,这也是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连给自己家乡捐款都要思来想去,以害怕捐款被政府挪用为由给开脱。我真不知道这是不是自私。
或许我写这么多,不免还会被很多人不认同,但向上总是好的,世风日下,麻木不仁的社会都不是你我希望的。
5 ) 离开雷锋的日子
乔安山,雷锋的战友,与雷锋一起入伍,他们同在一个班,同驾一辆车。1962年8月15日,两人执行任务回来,乔安山在倒车时,无意中撞倒一根木杆,正巧打在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太阳穴上,经抢救无效,雷锋牺牲了。自此以后,乔安山以雷锋精神为楷模,在上世纪80与90年代,依旧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浪潮中坚定地以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为自我激励,传承着雷锋的精神衣钵。
《离开雷锋的日子》即是记录乔安山这些学雷锋故事的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之时雷锋精神与改革初期金钱至上及盛行的利己主义之间的冲突。
雷锋生于1940年,殁于1962年。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为此题词。同时期大多数领导人都对雷锋有题词,其中以当时身为副主席的林彪的题词最为突出“全军同志都应当学习雷锋同志的榜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日后更是成为影响一代人的楷模。雷锋日记和关于雷锋的电影在当时罕有中国人没有读过或看过的。
但也有海外的史学家怀疑,《雷锋日记》是造假或是被大量编辑和篡改过的。包括雷锋的事迹近年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这些怀疑有其合理性,雷锋的日记的确超过他的文化水平,他的一些事迹描述也的确存在不合理或前后矛盾之处。另外,雷锋之所以会在牺牲半年多后被举荐为全军甚至全国的模范,也可能与当时把持军队权力的林彪向毛表达“无限的忠诚”有关。这个时间正处在毛的文化大革命的筹备阶段,3年多以后,文革爆发。
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雷锋所处的年代,也应该会造就他的思想。雷锋是贫苦农民出身,他对党的感情与忠诚应该是真实和不容质疑的。建国初期的巨变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也完全可能使得在青少年时期的雷锋培养起崇高的革命理想。这种在蓬勃发展年代孕育的伟大革命理想,完全有可能促成雷锋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共产主义战士。
雷锋应该怀着深深地对“新社会”感恩的心态,我们可以合理地猜测,这种感恩的心态正是他乐于助人的一种原动力。尽管也有人怀疑雷锋可能存在要荣誉这样的虚荣心,但这对一个20岁的年轻人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缺点,何况,雷锋所获得荣誉可能也更加促使了他继续去做“好人好事”。但雷锋日记并没有描述在大饥荒年代(雷锋死前几年,正是大饥荒发生的时间)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在编辑中被删除或是与当时军队的供给有保证有关。
乔安山所处的年代已经完全不同,旧有的价值体制已经被完全摧毁,几乎已经没有人再相信“雷锋精神”。乔安山救助车祸受伤的老头,差点被人栽赃;在荒郊遇到卡车轮胎被陷住,村民更是提出了1000块才能获得帮助的价码。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80年代与90年代,也应该是一个价值观摧毁之后再重塑的年代。雷锋精神中的一部分已经过时,至少它的营养已经不需要再从毛选中去获得,或是和平年代的所谓革命精神。但雷锋的人道主义精神事实上却在21世纪继续获得了重生。这种精神正是以人为本、相互体谅以及对生命本身的关怀。
雷锋曾经被神话成一个神,并且在政治舞台上任意地被曲解。但回过头来想,雷锋是既得到左派,又得到右派认可的一个人,之所以如此其实并不难理解,这仅仅是因为雷锋就是一个人,一个好人。雷锋的这种“好”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假使《离开雷锋的日子》能晚拍摄几年,或许会注入更新的理解。去掉政治化的雷锋,他的精神也应该会更为长远。在中国改革30年之后,人道的精神已然在不断地复苏,它的本质乃是我们这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复苏。对于“好人”的理解,古代或现代,东方或西方,其本质本来也没有多少区别,正如人类对道德品质的相通的注解。
6 ) 雷锋,真情
《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影片。刚听到这个片名时,觉得“学习雷锋”已经离我很远了,只是依稀记得小学时有“学雷锋,做好事”的小组活动。现在想来,当时也只觉得好玩,并不知道其中真正的意义。小学毕业后,就很少有学习雷锋这类活动了。带着有些抱歉的心情,开始观看这部电影。
影片采用倒叙方式进行回顾---一位老者在雷锋的墓前向我们讲述雷锋及雷锋精神的故事。影片中的乔安山年轻时是雷锋的战友,他意外地将晾衣架撞倒,为他指挥的班长雷锋被衣架撞伤头部,不幸身亡。雷锋生前对乔安山十分好,为他的母亲寄钱等,母亲视雷锋为另一个儿子,他十分后悔,他认为自己要为雷锋的死负一些责任,甚至想到以死谢罪。这时部队查明原因,并没有责怪乔,且积极的保护他。社会大众对雷锋的去世很悲痛,雷锋曾教过的小学生失声痛哭,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影片进入第二段,雷锋精神与新时代发生碰撞。乔自退伍以后在厂子开客运,他一直以身作则,学习雷锋,传播雷锋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冲突。
一、乔安山与队长的冲突。乔拒绝先载队长的亲戚,于是没有出车登记就潇洒的把车开走去载村民们。队长将他擅自出车的事情告诉上级,领导准备来“教训”乔,但却意外看到乔回忆雷锋的演讲,转而让他为厂子里也做一场演讲。
二、是在行车途中,有人偷了老大爷的钱,而意外的被逮到,遭到大家的打骂的事情。乔让他打扫卫生,最后将其送到派出所,要他改过。及途中,有产妇生产,但管路障的人不放行,被老婆婆打,后来产妇及时到医院,顺利生产。
三、也是影片的高潮----最激烈的冲突。乔安山好心救助一位受伤的老大爷,临时替他交了医药费,而老大爷却在亲友的教唆下冤枉乔是肇事者,只为让乔承担医药费,而老人的亲友将其身份证扣下并把雷锋之死---乔认为他这辈子最遗憾、最后悔的事,搬出来打击他。而当这件事最后由警方调查出真相后,伤者的家属却不一以为然。当乔的妻子拦住他们,哭着说老乔的冤枉时,在乔妻子的叫喊、哭泣时,她代表着所有有良心的人们,为这个不良的社会风气而悲愤,“为什么好人,帮助人的人受冤枉。时代怎么变成这样?”。而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情。
四、老乔和儿子一起开车跑长途。途中的确遇到了一些坏人(车匪路霸),老乔用自己娴熟的驾驶技术让坏人尝到了苦头。在小乔和老乔的对话中,小乔大约说了这样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帮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是不好的,那么我们就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利己不损人”。路上的事情改变了小乔,志愿者们来帮他们拉出困在泥坑里的车子,小乔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并加入其中(要象征志愿服务的帽子)。
影片第二段中的矛盾冲突,是雷锋精神与新时代的冲突。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了,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可是精神却迷失了。在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多人选择了个人利益。而像老乔这样坚持自我、帮助他人、坚持雷锋精神的人已经少了,像小乔这样试图在利益与道德之间找平衡点的人很多(像售票员、像那位胖叔叔),当然也有像老大爷的亲戚那样只顾自己且不知悔改的人。但我们通过电影可以看到小乔、售票员、胖叔叔的改变,而老大爷的亲戚也被人所不齿(医院中的病人等),这些改变是因为受到像老乔、女校长这样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做人原则,守护着自己的灵魂的人的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
通过《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电影,我了解了雷锋精神(实则是人性方面的精神),并觉得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并且我们也需要将雷锋精神创新。这样我们就都学习雷锋精神,将善的人性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心中都有雷锋或者雷锋似的人物给与我们的情谊,这份情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份情谊,我们就可以给予他人真请,感受真情的人再去爱护其他人,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学全班组织去看的电影。
小时候电影院的集体记忆。。。。
道德在资本和市场的夹击下沦丧。
忘了,也是学校包场必看影片。不过刘佩琦演了一部电视剧《无悔追踪》,刘佩琦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盯紧王志文,很好看。
中学时代不由自主的大锅电影
小学组织看的电影。很感动。
学校组织看得
记得当时很感人,虽然是杜撰的。
某日学校电视,小学
撷取了从雷锋故去后的几个时点,跨越三十多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雷锋精神的遭遇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看重助人为乐的美德,而是一切向钱看,国人素质也在滑坡,而乔鞍山的遭遇即使现在也不过时,好人难做,救人反被讹,故事是切中时弊的写实,但片尾那个光明的尾巴也略尴尬。
小时候很感动,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学雷锋风气大么
学校总是组织去电影院看~
我看哭了 就冲这个给个4星
适合组织观看的电影
也是小学的组织看的红色电影,但这部确实挺感人,再回味回味!
因为毛主席没给题字所以在这电影之前没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虽然很认真很真诚,可是有点矫情。。。
小学学校组织看的电影
比较写实,但是冠以雷锋之名,毕竟是宣传品,煽情为了灌输,如此而已
小学的时候,从三四年级开始每年的儿童节、校庆、国庆、劳动节、教师节学校都组织去电影院看了N次直到毕业的电影 ——别人的话 我感觉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