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小宽宽

剧情片法国2014

主演:AlaneDelhayeLucyCaronBernardPruvostPhilippeJorePhilippePeuvionLisaHartmannJulienBodardCorentinCarpentierPascalFreschJasonCirotBaptisteAnquezStéphaneBoutillierFrédéricCastagnoAndréePeuvionLucienChaussoyCindyLouguetCélineSau

导演:布鲁诺·杜蒙

剧照

小宽宽 剧照 NO.1 小宽宽 剧照 NO.2 小宽宽 剧照 NO.3 小宽宽 剧照 NO.4 小宽宽 剧照 NO.5 小宽宽 剧照 NO.6 小宽宽 剧照 NO.13 小宽宽 剧照 NO.14 小宽宽 剧照 NO.15 小宽宽 剧照 NO.16 小宽宽 剧照 NO.17 小宽宽 剧照 NO.18 小宽宽 剧照 NO.19 小宽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2 20:03

详细剧情

小昆昆放暑假,三五成群消磨着野性時光,村上卻發現牛屍,內藏斬件人體,兩個傻偵探來查,再驚爆無頭女屍,傻探抓狂:我們不是來做哲學思考啊!傻探其實面懵心精,但線索一條條斷了,揭出更陰暗的,之後三凶案,一人...

长篇影评

1 ) 不应拥有的重视

如果不是14年度法国排名第一,若不是导演的名气(也许很有名,但我不晓得),这个片子甚至不值得讨论。很像中国一些文艺导演的作品,看起来很唬人,其实是形式大于内容。与中国导演相比,可能对杜蒙有些不公,毕竟这个作品的故事框架还是有的,细节也足够丰富。但是,过度卖弄风格,最终坏了作品的品质,使其成为看起来很艺术但终究是不入流的东西。

2 ) FIFF26丨DAY9《小宽宽》:一种失序,一种日常,一种呈现,一种法术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小宽宽》,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一种失序,一种日常,一种呈现,一种法术。

麦麦

真是既荒诞又无聊,整个小镇都很无聊,又透着诡异。无意义的对话,不正常的体态,古怪的命案,还有异于常理的各种事件。但戏谑的是,这些看似荒诞离奇的镜头,又那么真实,似乎我们的真实生活也那么奇异。

Pincent

在种族融合、由动物、残疾者、机构和历史碎片组成的法兰西看怪诞的双峰村,从二战到现代欧罗巴看默罕穆德的堡垒。宽宽在游历,风景目睹了事件,于邪恶内部的小孩子们站在发酸的土地上,凝视虚空的、向大海敞开没有边界的北方景观。在那个如画一样的尸体出现时,人与土地空间终于融为一体了。《Cause I Know You》最后一次被演奏时,村庄获得了一场葬礼的重量。

一桶猫

带有宗教元素和冷峻风格、似乎毫无意义的对话 绝对是部很怪的电影 以极其怪诞的美学呈现一种生活状态 当犯罪片看实在太小看它了

Joeyside

牛逼,一种野生的犯罪影像,不同于之前所完全臻于成熟的类型,让人想起林奇的双峰,恐怖的小镇,缓慢的镜头节奏和光线聚焦的犹如上镜头性的脸。

Run Erika Run

明媚的法国海滨小镇,无聊的暑假,举止怪异的人们,莫名其妙的对话,没有侦破的凶杀案,像是一个畸形病变社会的缩影,只有小孩子们游离在环境之外,搞着恶作剧,进行着朦胧的puppy love,荒诞版《一一》。

约克纳帕塔法

和布鲁诺·杜蒙说再见。

#FIFF26#第9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从《人性》到《小孩子》----论布鲁诺﹒杜蒙当代诗性之怪诞电影

1

必须理清头绪,才能了然布鲁诺·杜蒙的《小孩子》(2014)。这部片子让我想起另一部法国电影《深呼吸》及英国电影《这就是英格兰》,有些微相似性,然大不同,仍只属于杜蒙电影的诗性怪诞风格,与他之前的《人之子》(1997)《人性》(1999)《弗朗德勒》(2006)中沉郁不同的是,此片玩起了冷幽默,但如一的疏离,只是《小孩子》看似多了些滑稽的影像,但这种滑稽并非轻浮,反而是有生命力的,甚至蕴含着某种不可揣度的原动力。

说道《小孩子》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他的《人性》,同样有凶杀,同样要破案,与《小孩子》连环案不同的是,《人性》只是单独个案。片中的男主角法拉·德温特,有一个艺术家的爷爷,小镇的街道都以他爷爷命名,只是家世的曾经辉煌,并未掩盖现实中法拉此刻的落寞、压抑与撕裂。片中从头至尾,让我们感到这注定是一个最不像警察的警察。

法拉渴爱不得,破案不得,却只能木然地站在窗边向外凝望,或站在高速铁路边狂吼一通,再或者伫立田野,远远地凝视。他心中的所爱,隔邻的23岁女工朵蜜拉,既爱着校车司机乔瑟夫壮硕油滑的身体,也渐渐爱上法拉善良的内心。其实,朵蜜拉长相普通,体态臃肿,但颇为性感和骚情,常跟乔瑟夫爱抱抱,甚至当作法拉的面,又啃又舔,搞得法拉极为难堪。

后来,当朵蜜拉法外开恩似地让法拉抚摸时,他却感到了莫名的羞辱,迅即逃之夭夭。他宁愿抱着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孤独罪犯亲亲,宁愿在精神病院对着窗下可怜的精神病人,伤心地抱着男院长偷偷落泪,甚至跑进猪圈,深情地抚摸着下了一窝小猪崽的母猪。这种衰竭的移情,让人看到法拉哀莫大于心死的悲鸣。

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身为一个警探,他必须履行自身职责,却一如既往地迟钝、敏感而忧伤。他自始至终的静默,犹如一次次的钝击,让人哑然。比如,他看到电视上的仇杀,他会掉泪,最后看到杀害11岁小女孩的凶手娜黛姬,就是他的好友,即朵蜜拉的男友乔瑟夫,他俩抱头痛哭。与其说他用热情亲吻安慰着乔瑟夫,不如说他找到了倾泄心中郁积的出口。当然,他早有预感是乔瑟夫干的,碍于友情,也苦于证据不足,加之他心不在焉的思绪,让他并未深究下去,破案还是来自上面的警察。

实事上,他们在一起时,这个乔瑟夫没少取笑他。当他与乔瑟夫、朵蜜拉一起在出外游玩时,他总是那只电灯泡,拼命地照亮了他俩过分的亲昵与打情骂俏。尤其是在海边,朵蜜拉脱掉内裤衩,下海尿尿,乔瑟夫则无聊地拿起她的内裤衩,说“你闻闻味道”,在法拉眼前晃荡,搞得法拉少有黑着脸说“滚开”。

在海边碉堡旁,乔瑟夫在撒尿,法拉微微闭上眼,想依偎在朵蜜拉的肩上,但他真的不敢,他是怯弱的羞涩的。当他睁开眼,分明看到他双眼闪着泪光。是的,法拉太累了。沉重的他,心在流血。恍惚中,如电光石火一击,好像他开悟了:人,性本色,与动物无异,谁会在乎他呢,只有他自己在意自己。其实,人与人的疏离,原本就是我们全人类共有的困窘。

这种有关人本能意识的参透,只能说明法拉是一个好人,一个正派的人,却有着不寻常的心境。就是连吃苹果都会不小心噎住。老妈妈很担心他,专门站出来,拦住朵蜜拉,提醒她小心对待她的儿子,他两年前失去了妻子和孩子,请不要再伤害他。

2

这样冰冷及细腻的影像,这种凿击人心的力量,只属于布鲁诺﹒杜蒙。当我2002年10月底第一次看到《人性》时,就被深深震撼了。这十几年来,我每年都要拿出来品尝一次,深深为它吸引,但我却不敢写下只言片语。直到品读了《小孩子》,犹如黑夜中的一道亮光,打开了我闭塞的思路,才让我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切入口。

之所以说为杜蒙的影像着迷,是因为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极为精准,难有人及。那种影像的游离与空灵相比照,拓宽并深化了电影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切入了人类现代社会的某种脆弱神经。我以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影像模式,属于当代心理叙事诗的深度镜语,即我所说的当代诗性心理的怪诞影像,准确地讲可称“当代诗性之怪诞电影”。

他第一部《人之子》已显端倪。但在《人性》中则完全确立。再后来的《弗朗德勒》,通过战争的非常态下,呈现离乡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重击之下,所逼仄到一种稠密的绝境。因而,他对角色心理的微妙嬗变,总是有着独到的阐释。

比如《人性》中,法拉在海边遇到了当兵时的战友,也就是现在的海滩护理员,他只穿着一条短裤衩,性感十足,一旁的朵蜜拉渐渐地受不了,悄悄跑到一边坐着,大腿在摩擦,表情微微抽搐而紧聚,性本色的意谓再一次显露。

这样的微妙镜语,在《人性》中俯拾即是。时隔15年后,杜蒙野心勃勃,炮制出这部《小孩子》,按导演本人说的“取道自然,表达魔幻”,自然有着不同的镜语。它让我想起罗伊·安德森的影像,叙事游离与跳跃,形而上附着于现实的夸张。但杜蒙的叙事明晰,始终有一条主线,仍属于非线性叙事的一种,他始终注重的还是人的内心体验。

虽然表达方式各异,但他们殊途同归,都有相同的特质,就是擅长或者说创造了各自一种表达现代人际间的冰冷、疏离与肿胀。

毫无疑问,这种现代性的镜感,是在传承现代电影大师布莱松、布努艾尔、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及安哲罗普洛斯的光影中,再创立了一种新的电影表达模式,较之前的他们,罗伊·安德森、布鲁诺·杜蒙、贝拉·塔尔的影像则更加的凛冽,更加的悲怆,在表达层次上也更加的多维和丰富。哈尔克的影像则属于另一种极度疏离的节奏,当然,还有拍过“旅行三部曲”的文姆·维德斯,以及拍过《周一清晨》的奥塔·伊奥塞利阿尼。

但罗伊·安德森、布鲁诺·杜蒙、贝拉·塔尔,是我认为当今欧洲最具现代诗性表达的导演,只是他们前二位拍摄的作品并不多,但来日方长,正如这十几年我一直跟踪他们的新作,总有惊喜一样。

3

回味4个小时的《小孩子》,由“衣冠禽兽、邪恶中心、恶魔化身、真主伟大”这四个篇章构成。贝拉﹒塔尔的巨制《撒旦探戈》,一个精心设置的狗血骗局,也是由各篇章构成。只是《小孩子》更加戏谑化,让死人的悲剧从属于炮制的喜感中,可谓大逆不道,似乎又无可非议,这就是创意。恰到好处,往往是最难把持的。悲喜剧中,还饱含了童话般的诗意,这延续了他之前《人之子》《人性》等片子的意象,只是《小孩子》多了嬉戏之味。

片中至少有三处,小顽劣昆昆与伊芙亲密拥抱与热吻的情景,忍俊不禁之余,深感自然、可信又纯美。可信,是因为小混混昆昆,好像都没正经过,不是惹事生非,就是踩着单车四处晃悠,把老警都给惹毛了,以至于昆昆见到老警就露怯,咬牙切齿地轻声对伊芙说他总是跟盯着我不放。只有当他跟小伊芙在一起,他才变得认真起来。

伊芙小美人,当然不是芭芭拉·斯坦威克1941年出演那个搞笑的《伊芙淑女》,这个伊芙是沦落凡间的天使,她是一个真正的旁观者,对一切极为专注,深怀悲悯之心,又好像又有那么一点见怪不怪。可爱的伊芙喜欢站在昆昆的单车后坐上,体味迎风飞扬的感觉。这个自始至终“站”的样子,极为有趣和放松。急驰而过的她,是那样的入定,那样的不可思议。自己的姐姐泰里耶被猪吃掉后,她伤心难过,又极为无语。她处处都显得适中。她的天真浪漫,她的忧伤和喜悦,就好像是童话中天使和智者的组合。

相对应的小混混昆昆,唯有对她才是彻头彻尾的迷恋,“我爱你”,对应的是“我爱你”。似乎小女孩伊芙是本片中唯一的一尘不染的角色。她的天真、可爱与美丽,让片中任何古怪角色,对她都无法产生任何邪念,所以,她理所当然地没有被疯牛或者肥猪吃掉。

她对于昆昆一帮男孩,逢到黑人男孩穆罕默德就出言不逊“杂种”的狂撵,也从没有起哄或多说一句,她还拿着小号来到碉堡深处,对着第一只奶牛死亡的地方,深情地吹着哀悼的乐曲,然后对昆昆说“抱着我”。这是片中最为抽离及感人的地方。原来杜蒙对于感情的表达也如此地正经、静谧和忧伤,但这仅限于伊芙小美人。一出碉堡,悲剧与笑料遂同时叠加出现。仿佛让你濒临悬崖之时,又把你拉了回来。

昆昆一放暑假,就如同野狗到处乱窜,加之有胖男孩凯文和大个男孩乔丹的左右。这无事生非的三人帮,对村上发生的事,如同老警一样上心。老警出现在哪,他们就跟着到哪。跟屁虫,也并非总是顺利,比如遇到老警的呵斥,比如遇到黑人孩子穆罕默德。

让我们仔细看看昆昆这张脸,瘪瘪的兔唇,倒贴一张纯天然叛逆者的脸,其不可声张的怪诞,很像监狱中那种成人惯犯。现实中的昆昆,从不会安然地坐一会,他总是奔突者,他对死人的关心,只是出于好奇的本性。

当然,他对神志不清的叔叔丹尼极为关心,从没看到他捉弄过叔叔。看到老迈又近乎痴呆的爷爷在外晒太阳,他也会扶着他进屋去,怕爷爷晒伤了皮肤。

原来小昆昆,只是一个顽劣的小男孩而已,如同他每每踩单车回家,都要随手一扔,单车“砰”地倒下。他贪玩,搞怪,偷懒,好奇,喜欢暴力,勾女(但很专情),分明是一个成年男人所喜好的,只是折射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却更为生趣、逗乐及生机无限。

4

我好奇的是,为何这样一个位于法国北部濒临英吉利海峡的美丽村镇,经导演之手,迅即变得光怪陆离而不可捉摸,好像这儿都没几个正常人。虽然,这只是一部奇特、古怪和冥顽的电影,但看看整个村子的男人,长得歪瓜裂枣不说,还都有点呆若木鸡。嘿嘿,这导演得跟男人有多大的仇啊,才能如此阴损自己的同类。

女性呢,除了小女孩伊芙俨如天使之外,其如花似玉的姐姐泰里耶,结局也是悲惨到家,再就是小昆昆的妈妈,着墨不多,还算体面,按老警的话说这女人长得漂亮。老警对女人的欣赏,也仅限于嘴巴上。

现在,让我们看看来自布洛勒的老警探长范德魏登警官,以及他的双齿豁牙助手卡朋蒂埃,都长得够邪门和搞怪。老迈的警官的大名,证实导演有意克隆大画家之名,显然有嬉皮之趣。再看他弱不禁风的衰样,拖着好似有点瘸的腿,完全颠覆我们对英武警官的三观,不说是帅哥阿兰·德隆,或者让·保罗·贝尔蒙多,至少也得是《人性》中法拉那样的吧,当然,他也是大明星。

越往后看越憋得慌,真想说“可怜的大叔,您就别耍宝了,该退了吧”,可他非但不退休,还大有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傻冒劲头。他标志性地抽搐般摇头、使劲地眨巴眼睛及撇下嘴唇,加之对小捣蛋鬼们的唠叨,都让人感到,这厮要是能破这案,除非他真的能偷天换日。

下属卡朋蒂埃只能是受气包,好像了心甘情愿做老警的狗腿子。人与人的确是存在某种不可言说的吸引力,即或男人之间也不例外,这与“同志”完全是两码事,这是工作气场、性情与时间综合酿造的结果,自然形成了一种牢固的感情。即便被对方骂得狗血喷头,仍心服口服。这样的绝配,如何不让人开怀。

当他俩第一次来到小村当年德军留下的碉堡,直升飞机吊下硕大的奶牛远去,老警跟卡朋一并从碉堡沿上狗吃屎般摔下来,老警呵斥他“卡朋蒂埃,你怎么这么愚蠢”。或者,老警一看到捣蛋鬼们就来气,探出头喝叫他们遵守交通规则时,老警转而对卡朋说“我讲话时,你就不能开慢点吗”。挨了熊的卡朋只得晃着头自言自语一番,但永远听不清他说什么。

当第一头奶牛切割开来发现屁股里藏有无头女尸时,卡朋说想起左拉的《衣冠禽兽》,老警正色地说我们来这儿不是来谈哲学。明明是文学,在他嘴里却说成了哲学。卡朋只得咕噜着点头。大导演雷·诺阿早年拍过一部《衣冠禽兽》,杜蒙此时借用片中人说道,应有同时向左拉与前辈雷·诺阿的致敬之意。当然,悲剧的炮制才刚刚开始,怎能缺了笑料。接着,女死者的头找到,是村民勒布勒的老婆。调查又发现,非洲来的黑人布里跟女死者是情人关系,案件似乎变得简单起来。

问题是,随之在海滩发现另一头奶牛,老警眨巴着眼,命令当场切割,又发现一人碎片式地被塞进了牛肚里,检验结果,是黑人布里,也就是黑人男孩穆罕默德的爸爸。接着勒布勒又莫名其妙地死于自家大院的坑里,一桩桩惊天大案,怎让这哥俩省心。他们原本就一直在路上,也不用吃吃喝喝。

5

一脸茫然的老警站在布里工作过的屠宰场,慢慢地说“我们理理头绪,第一,勒布勒的老婆与布里是情人,第二他们都被杀了,第三他们都被分尸,第四,尸体都在奶牛肚里”,卡朋忙补充道“都在疯牛的肚里”,老警点点头。

此时,已发现这两头奶牛都属于勒布勒农场的奶牛,且都患了疯牛病,他们断定,死者被杀弃于荒野后,被这两只疯牛吃进了肚里,而非直接从牛屁眼里强塞进去。

老警来到捣蛋鬼昆昆的家,问昆昆的父亲有关死者勒布勒的情况,他不发一言。老警走后,昆昆突然一下变得温情起来,竟然说爸爸你怎么不伤心,勒布勒是你的堂兄啊。其实,他俩就是亲兄弟,昆昆的爸爸是老大,但这兄弟俩老死不相往来。

老警不甘心,想找出案件的突破口,遂再次来到昆昆的家,看着几匹白马心痒痒。他貌似深情地说我从小就有一个梦,一直想骑马。老勒布勒煞是有礼地让老警踩上去,转悠了几圈,下马后,老警轻轻抚摸着白马,那专注的神情,就像抚摸着温顺的姑娘。虽然不能驰骋,但他总算是过了骑马的瘾。僵持了一会,老勒布勒终于开腔说话,我不喜欢我这个兄弟,当年爸爸把农场给了他,我什么也没有,留给我的却是父母,还有丹尼。

老警当然无话可说。这丹尼是这三兄弟的老三,属于什么事也干不了的脑瘫病人,按老勒布勒的意思,这丹尼就是废物一个,而且还要好生地照顾好他,住了很久的医院,昆昆放暑假后才返回家来。丹尼最喜欢独自出去瞎转悠,经常转倒在地上爬不起来。

可是丹尼有一样本事,就是能钻进碉堡连接另一个碉堡的暗道,后来被昆昆发现了这一秘密,还被伊芙当作案件线索报告给了老警,让昆昆好大不快,也是他唯一的一次对伊芙小美人的不快。其间,伊芙的表弟装扮着蜘蛛侠,突然出现在昆昆家,小马驹般东奔西撞,一下撞倒丹尼,气得昆昆直咧嘴急喷,居然还有比他更顽皮的捣蛋鬼。

别看老警这难兄难弟俩,看着不正经,神经兮兮,但他们倒咬定案件不放松,好像不睡觉不吃饭不用厕,神人一对。而昆昆这帮捣蛋鬼,当然也紧盯不放,看看这连环案到底能否水落石出。这种绝妙的跟随,自然生趣。接着,勒布勒的情人坎平,也就是小镇乐队的女乐手,老警之前调查她时,对卡朋所说的一个漂亮的女人,紧接着她也被杀了,完尸用鱼网捆绑于海边的树上。老警遇到这样悲惨的情景,总爱使劲眨巴双眼,他一定是在抑制伤心又无奈的泪水。他对着坎平丰满的身躯,依然感叹真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这事还没平息,又起一事。黑人小孩穆罕默德看到伊芙的漂亮姐姐泰里耶,就想约会她,恰好被泰里耶的女同学詹妮弗看到,喝令他“黑鬼滚开,滚回你们的非洲”。此类污辱同出一辙,穆罕默德伤心不已.穆罕默德不能出门,一出门,就被昆昆这帮当地小孩无故地辱没。本来穆罕默德的爸爸布里又被人害死,妈妈整天悲痛地哭泣,他又频遭此类污辱,忍受不了,念念有词“真主伟大、真主伟大”,随后他就彻底崩溃,真的疯了。穆罕默德在自家屋顶拿着手枪胡乱对外射击,最后可怜自杀。

女孩泰里耶听到穆罕默德自杀的消息,难过的她,恍惚地走进自家猪院,她自言自语,没曾想,她就被这批肥猪们吃掉,真乃咄咄怪事。这个情节倒有点像惯于穿插神话影像的阿彼察邦,什么湄公河上吃人的灵婆。

6

完了吗,哪有个完呢。一对憨豆似的草包警察,面对这样一起连环凶杀案,最终能否破案,只有天晓得。其实对于导演来说,破不破案不是问题,死不死人或死多少人也不是问题,关键要忽悠得好看可乐。

老警最后依然喜欢抚摸着白马的身子,还念叨起鲁本斯画中的女人,如同抚摸他心爱的漂亮女人。但本片没看过他的半毫情史,他的妻子始终没有出现,即便现已苍老,哪怕从口袋拿出一张照片,也从没露过脸。他与卡朋只是不停地赶路、问话和苦寻对策,又总是不甚了了。

老警找丹尼谈话,一无所获,还被昆昆的妈妈取笑地问你找他谈话了吗。他曾经找勒布勒的帮工谈话,同样也一无所获。临到片尾,卡朋被昆昆叔叔丹尼的胳膊缠绕着,老警冲着卡朋说“铐起他”,随之又吐出“说笑,我们走”,那种神情好像绝对地胸有成竹,真有点牛逼哄哄的样呢。

只是凶手在哪呢。看不出一点点蛛丝马迹,是老勒布勒,完全有理由怀疑他,是勒布勒的帮工,也有理由怀疑他,是教堂司职风琴手,都有可能,又完全不可能。那是丹尼,不,丹尼从医院返回时,就已发生了两起案子。还有谁呢。只有土行僧知道。指望老警,指望卡朋,当然有理由巴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不济他们也是干这一行的,何况是老手了。所谓面懵心精,人憨心明,也不一定就能破案。但他们带给我们无边的乐呵,却是真真切切,是大可点赞的。

这哥俩标志性地表情与动作,倒跟《人性》中的老警同出一辙。《人性》中的老警,每逢出勤,颈脖上便大汗淋漓,庸碌之中,饱含一脸的茫然。让生活中庸常的俗事恰到好处地进入影像之中,强化角色的心理嬗变与诠释,这是杜蒙的拿手好戏,也见证一个导演非凡的掌镜能力。只是与《人性》的案情最终真相大白不同的是,《小孩子》最后糊里糊涂地并未破案,能否继续演绎,仍只是一个期待式的问号。

但昆昆们的捣蛋、捉弄和好奇肯定会持续下去,他与小美人伊芙的恋爱也仍将持续下去。小屁孩的纯真,大人般的恋爱,看起来也不错,还挺感人,抱抱中前后出现的“我爱你”“我爱你”,一前一后的表白,如绷紧天空中飘落的雪花,顿觉纯净和甜蜜。

对于这对小朋友的爱情,我们当然会说是真的,一切都是真的。至于连环案,恶魔当然杀了人,弃尸于荒野,疯牛碎碎地吃了下去,至于猪吃了漂亮女孩泰里耶,这纯属神造,异想天开吧。这个桥段,有意让黑人小孩与漂亮女孩的生命,殊途同归,抽离了种族歧视的老套戏路,却见证了人类的某种暗合与宿命。无疑,这是另一种思想高度与艺术不谋而合的逆向表现。

7

如同《人之初》《人性》一样,杜蒙这次再次回到熟悉的家乡,划定一个20公里的美妙圆圈。他热爱静美的家乡,却要让家乡达成他诗性怪诞电影的梦想,所以,他得苦心婆心地说服家乡的人参演他这部并不干净的电影。这对于他自己,可能也会有某种撕裂感,但他还是得做。

从某种意义上说,杜蒙与他的前辈雷﹒诺阿、布莱松一样,都是精妙的画家。他们对一景、一物及一人的巧妙设置,显然安然于心,天然怀有一份精致的融入感。通观全剧,其处理手法,终是淡化一切紧张的根源,犹如水痕时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想循规蹈矩。另类电影,怪诞不经,或者剑走偏锋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片子的鬼马之处,就在于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如微风吹过的麦田,起伏绵绵后,复归常态。并没看到惶恐不安或者危如累卵的情形,杜蒙还是把美丽留在了家乡。

另外,《小孩子》中小镇乐队演奏的盛况,在他第一部影片《人之子》中最先出现,用欢庆的场景,印证个体的伤痛,一热一冷,取得了对冲的效果。另外,也可能导演本人对这种动辄国庆搞形式主义的庆典做法,表达了某种不满。

我们都知道,这世界上大国当中,除了俄罗斯每年搞阅兵庆典之外,第二个国家就数法国喜欢捣腾这隆重的盛大场面。大呼隆之外,只有冷落与哀嚎。《人之子》中的费迪参与庆典之后,与狗友们猥亵一胖女孩,最终却失去了他心爱的女友,这种吊诡的戏剧冲突,真是有点发癲之味。

与《人性》中另外一个相同的是,片中总有人会指着海峡说“对面就是英国”。这看似不经意的一说,实则暗含杜蒙对家乡的某种自豪感,以及不想被法国边缘化的微妙心态。在正宗法国人看来,法国西北部多少有点比利时的味道。

同样,在《人之初》中出现的阿拉伯小伙卡德,与《小孩子》的黑人孩子穆罕默德,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都涉及到种族问题,而非一笔带过,反而渗透其中,搅起了一潭浑水。这看似刻意,实际上反应了法国、意大利乃至整个欧盟,所要面对的新移民派生出来的窘困,并非只是歧视这么简单,又必须面对,因而,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长期存在又无法抹去的痛。

导演有目的把不相干的事物掺杂其中,让日常状态入戏,这无疑增加了影片的震撼力。如《人之子》中男主角费迪,是小镇上一帮混混的头头,导演却让他在反复癲痫、反复做爱又反复骑着小摩托急驰中,慢慢抽空自己。直到最后,女友玛丽终于离开他,偏偏跟他痛恨的阿拉伯小伙好上了,这让他彻底疯狂,痛殴卡德之后,他崩溃于一片绿油油的青田里。

片子始终弥漫着这种挤压又难以喘息的伸缩感,让有病的费迪愈加无力,只有当他回到妈妈的小店才得以歇息,但费迪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却始终像一个虚妄的稻草人,所对应的则是整个小镇的毫无生气。

这种景象在他的《弗朗德勒》中也很癲狂,有性癖的漂亮女孩芭贝,先是跟安德鲁好,然后又跟帅小伙布朗德搞在了一起,接着,二人要服役,她索性一手搂一个,三人缠绵一通。后来,他们上了非洲战场,跟极端组织作战间歇,强奸一个女敌人,由此引发一连串灾难。

同来的小伙拉勒克遭枪击,一心惦念女友芭贝的布朗德,生擒后遭阉割,继而被击毙,安德鲁却侥幸逃脱。而在国内已有生孕的芭贝,得到布朗德阵亡的消息,不堪重击,一下疯掉。她治愈后,见到了回国的安德鲁,以为是安德鲁逃亡过程中扔下了布朗德不管,才导致了他的身亡。渐渐芭贝却接受了布朗德已死的事实,再次跟安德鲁好上。

芭贝在他们远离的日子,忍受不了寂寞,随时随地不加挑选地跟男人搞,似乎性与爱情完全是两码事,当然,这对于有性瘾症的女人来说,又再正常不过。这种狗血的爱情,在杜蒙这几部电影里都有出现,即或在他编导的《情感沙漠》(又译《29棵棕榈树》·2003)也一如既往地呈现。片中,美国摄影家大卫与来自操着法语的东欧女人,前往大漠深处旅行,最终因性情和外力伤害,终导致二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似乎杜蒙所有电影中的角色,没几个是正经的。

想想,《小孩子》中,这两个看似最不着调的警察,玩弄影像于手掌之中。你们看我似傻瓜,我看你们是真神。超脱安然只是这些孩子们。嬉皮与嬉戏,竟然胡闹成真。我以前说过“不絮叨不侯麦”,现在可以说“不抽搐不杜蒙”。也罢,这只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风吹麦田,起伏绵延,背后就是喧嚣或平静的大海,它一直见证了多少年又多少事的发生,一切也就不足为奇。原来美丽之地的陷落,只是一个无厘头的假象,人类何曾正经过。正如老警歪歪叽叽地面对着大海说“海让我晕乎乎的”。卡朋则扯淡地说“海,让我思考”。一个现实的,混沌的,一个喜欢文学和哲学,又难以勾联。或许现实就是这样鬼马,处处不堪,又耐人琢磨。

2015、7、29—7、31

4 ) 《小孩子》:怪诞世界的塑造与呈现

《小孩子》是《电影手册》2014年度评选的十佳电影榜首。最近这部作品的蓝光电影版本出来了,我又再看了一遍。电影版和电视剧版没有差别,没加长没剪短,也没有重新剪辑,只是在电影里四段会注以小标题。小孩子更适合宽银幕的电影版本,法国北部乡村的风光得以细腻的展现,观众也更容易分辨警长的抽搐的面庞。3小时26分钟的时长很多人未必能轻松消受,杜蒙的强烈作者化艺术风格不是你的菜的话估计会难以忍受。然而杜蒙这次采用的是喜剧的呈现方式,演员的夸张的肢体动作是最大笑点。说它是喜剧又有些不合时宜,毕竟片中时不时就出现的谋杀案,严肃的主题探讨都与喜感相去甚远。就是这种不搭感造成了电影的荒诞性。
之前我将《小孩子》与HBO的剧集《真探》和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做过对比。然后我发现很网络上多人将《小孩子》和《真探》的某些画面截图做了对比,很多观众就都认为这又是一个真探模式的电影,这是我要澄清的。虽然双警探查案的配置,稀奇古怪的谋杀方式,神神叨叨不着边际的对白,偶尔扯一些资深文艺青年才懂的书籍绘画,带点儿神秘色彩以及宗教元素,的确会使人联想起《真探》。但两者差异明显,风格大相径庭,一个诙谐戏谑,一个冷峻闷骚。且《小孩子》更关注的并不是谋杀案,而是呈现一种生活状态。
要看懂这部电影,第一步是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里面死了几个人,他们为什么死了。显然很多人看完了电影,都没在意这些细节,或者没分清是谁被谋杀,或者将不同死法的受害者弄混,然而这些设置刚好是理解这部电影主题的关键地方。我之前在微博贴过猜电影文字“一部电影里死了六个人,两对男女因偷情而死,一个男孩因暴怒而死,一个女孩因嘲讽而死,死法一个比一个凶残。背后是想要建立秩序的凶手,肮脏之人都得死。”结果很多人就猜是芬奇的《七宗罪》或者《十二宫》,而这明明是《小孩子》的剧情。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小孩子》与《七宗罪》对比的原因,我也更愿意这样对比。因为两者在主体上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幕后黑手操纵人的生死,扮演“上帝”,《小孩子》中称之为“终结者”,他们抱着似乎合理的目的杀死“肮脏”罪人,在社会建立秩序。《十二宫》营造了一种黑暗的惊悚感,而《小孩子》却似乎平铺直叙毫无起伏,没有设置正反对立面,所以在这方面显得隐晦,这也是很多人看完之后不知所谓的原因,完全没想起这一层意思。
电影里最后凶手也未现行,杜蒙也没有打算给答案,因为这根本不是重点。电影已经精准的传达了死因,这其实就等于体验到了破案的快感。当然,若没理顺电影剧情,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的奥秘。虽然前面已经讲过,还是再提示一下大家:连环血案中死者生前的不光彩行为,以及类似《七宗罪》中变态杀人狂的自命不凡的杀人理由,将两者联系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从电影里的两位警探的对白,可以得知杜蒙从法国文学家爱弥尔•左拉的作品《衣冠禽兽》中汲取了大量灵感。《衣冠禽兽》直露地描写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社会上的凶杀、乱伦、偷情、堕落、政治上的阴谋、冤狱、草菅人命,为当时上层社会所不容,而屡遭查禁。该书从头到尾出现若干死者和5个凶手。也因为如此,左拉的作品均被列入罗马教廷的禁书目录。《小孩子》中两个受害者的尸体在奶牛肚子中被发现,第三个死于牲畜肥料坑,第四个用枪自杀,第五个被猪吞噬,第六个死者呈现优美的裸体姿势,都有堕落颓靡的感觉,杜蒙用这种方式致敬了左拉。
第六个死者的形态让魏登警官想起彼得•保罗•鲁本斯的绘画,体态丰腴的裸女形象。杜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每当我拍一部电影,我必须回到哺育我、启发我的那些母体中,而绘画就是我所获得的养料之一,我所领受的重要启示也大多来源于此,而且绘画中宗教与艺术这种关联,对我也深有启发。同时,当一切都反常出格,这种不均衡是在我的艺术中所需要的,我可以参考绘画(中的此类表现)。那些画作总是将我推得更远,甚至推得超出极限,以致我可以最终触及人和事物的内在方面。”法国人无论在哪都掩饰不了文艺气息,当然这些元素也与电影主题的表达息息相关。
《小孩子》更多的是着墨于探案过程中对人身百态的描写,展现他们的体态。他们如何行走,如何眨眼睛,如何开车。所有这些都让人产生这是一部拍摄当地人言行举止的风俗片的错觉。这部作品的一个怪异的现象是,导演用的都是“歪瓜裂枣”型的演员,相比与其他电影里靓丽的面孔,《小孩子》这种反颜值的运用更显得原生态,接近朴素的乡村生活,而现实是《小孩子》里的演员的确有很多是当地的农民。情境的塑造其实是彰显导演功力的地方,导演创作电影就必须创建一个可信的电影世界,就像一个隔离的空间,它不存在,但在观影者脑海里却无比真实可感,像是乌托邦或者wonderland,不是同一个尘世,有另外一套法则的世界。虽然里边的人类过的是另一种生活,观众也不会将它与自己的生活状态混淆,却真的在观影过程中相信电影里种种设定,且很容易就入戏。反之,劣质电影总是让人出戏,营造的氛围、创造的世界一捅就破。
电影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警探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断层。宁静古朴的村庄,有男女老少漠然表情下波澜不惊的生活,两个警探笨拙地穿梭在村庄里寻找连环变态血案凶手。奇异的是,村子居民似乎对血案漠不关心,对警探视若无睹,嫌疑人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受害者。很多居民知道的信息,警探不知道。警探在询问居民时,居民更多的是表现一种不配合的态度。当地居民似乎不太热爱与外人交流,其中小孩子对伊斯兰教黑人小孩的欺凌也是排外的另外一种形式。当地居民的相处方式也略显怪异,教堂葬礼、国庆日游行的场景显得很诡异,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疏离感。
《小孩子》整体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位执拗作者的戏谑文章。杜蒙用一种反审美、负颜值的方式呈现一种荒诞不经。电影里的角色是神神叨叨频频眨眼的警探,呆呆傻傻竹竿似的警探,歪嘴的正太,X型腿的萝莉,先天愚型的男青年,唱歌飘忽的女青年,乖张的老太太老爷爷,不太正常的游客。导演花大量笔墨展现他们的古怪行为方式,比如走路姿势奇怪,丧葬仪式笑场,摆桌时飞盘子,吃饭时扔餐具等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部作品里却妥帖异常。戏剧化的连环谋杀案,而杜蒙不是着重营造悬疑惊悚感,相反乡村里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让人觉得一个小清新爱情故事就要展开,这形成了极大反差。
杜蒙用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怪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电影里悬挂于空中的奶牛一般可笑又忧伤,像每一次的汽车启动那般摸不着头脑,像小情人间的亲昵一般怪异反常,角色的畸形体态添加了电影的轻松戏谑感。杜蒙优哉游哉地抓捕人的行为状态,轻松的转场与叙述故事。他将戏谑植进了电影,能体会到的观众很快就能沉浸到这个荒诞世界中。

5 ) 小孩子

《小孩子》是《电影手册》2014年度评选的十佳电影榜首。最近这部作品的蓝光电影版本出来了,我又再看了一遍。电影版和电视剧版没有差别,没加长没剪短,也没有重新剪辑,只是在电影里四段会注以小标题。小孩子更适合宽银幕的电影版本,法国北部乡村的风光得以细腻的展现,观众也更容易分辨警长的抽搐的面庞。3小时26分钟的时长很多人未必能轻松消受,杜蒙的强烈作者化艺术风格不是你的菜的话估计会难以忍受。然而杜蒙这次采用的是喜剧的呈现方式,演员的夸张的肢体动作是最大笑点。说它是喜剧又有些不合时宜,毕竟片中时不时就出现的谋杀案,严肃的主题探讨都与喜感相去甚远。就是这种不搭感造成了电影的荒诞性。 之前我将《小孩子》与HBO的剧集《真探》和大卫•芬奇的《七宗罪》做过对比。然后我发现很网络上多人将《小孩子》和《真探》的某些画面截图做了对比,很多观众就都认为这又是一个真探模式的电影,这是我要澄清的。虽然双警探查案的配置,稀奇古怪的谋杀方式,神神叨叨不着边际的对白,偶尔扯一些资深文艺青年才懂的书籍绘画,带点儿神秘色彩以及宗教元素,的确会使人联想起《真探》。但两者差异明显,风格大相径庭,一个诙谐戏谑,一个冷峻闷骚。且《小孩子》更关注的并不是谋杀案,而是呈现一种生活状态。 要看懂这部电影,第一步是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里面死了几个人,他们为什么死了。显然很多人看完了电影,都没在意这些细节,或者没分清是谁被谋杀,或者将不同死法的受害者弄混,然而这些设置刚好是理解这部电影主题的关键地方。我之前在微博贴过猜电影文字“一部电影里死了六个人,两对男女因偷情而死,一个男孩因暴怒而死,一个女孩因嘲讽而死,死法一个比一个凶残。背后是想要建立秩序的凶手,肮脏之人都得死。”结果很多人就猜是芬奇的《七宗罪》或者《十二宫》,而这明明是《小孩子》的剧情。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小孩子》与《七宗罪》对比的原因,我也更愿意这样对比。因为两者在主体上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幕后黑手操纵人的生死,扮演“上帝”,《小孩子》中称之为“终结者”,他们抱着似乎合理的目的杀死“肮脏”罪人,在社会建立秩序。《十二宫》营造了一种黑暗的惊悚感,而《小孩子》却似乎平铺直叙毫无起伏,没有设置正反对立面,所以在这方面显得隐晦,这也是很多人看完之后不知所谓的原因,完全没想起这一层意思。 电影里最后凶手也未现行,杜蒙也没有打算给答案,因为这根本不是重点。电影已经精准的传达了死因,这其实就等于体验到了破案的快感。当然,若没理顺电影剧情,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的奥秘。虽然前面已经讲过,还是再提示一下大家:连环血案中死者生前的不光彩行为,以及类似《七宗罪》中变态杀人狂的自命不凡的杀人理由,将两者联系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从电影里的两位警探的对白,可以得知杜蒙从法国文学家爱弥尔•左拉的作品《衣冠禽兽》中汲取了大量灵感。《衣冠禽兽》直露地描写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社会上的凶杀、乱伦、偷情、堕落、政治上的阴谋、冤狱、草菅人命,为当时上层社会所不容,而屡遭查禁。该书从头到尾出现若干死者和5个凶手。也因为如此,左拉的作品均被列入罗马教廷的禁书目录。《小孩子》中两个受害者的尸体在奶牛肚子中被发现,第三个死于牲畜肥料坑,第四个用枪自杀,第五个被猪吞噬,第六个死者呈现优美的裸体姿势,都有堕落颓靡的感觉,杜蒙用这种方式致敬了左拉。 第六个死者的形态让魏登警官想起彼得•保罗•鲁本斯的绘画,体态丰腴的裸女形象。杜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每当我拍一部电影,我必须回到哺育我、启发我的那些母体中,而绘画就是我所获得的养料之一,我所领受的重要启示也大多来源于此,而且绘画中宗教与艺术这种关联,对我也深有启发。同时,当一切都反常出格,这种不均衡是在我的艺术中所需要的,我可以参考绘画(中的此类表现)。那些画作总是将我推得更远,甚至推得超出极限,以致我可以最终触及人和事物的内在方面。”法国人无论在哪都掩饰不了文艺气息,当然这些元素也与电影主题的表达息息相关。 《小孩子》更多的是着墨于探案过程中对人身百态的描写,展现他们的体态。他们如何行走,如何眨眼睛,如何开车。所有这些都让人产生这是一部拍摄当地人言行举止的风俗片的错觉。这部作品的一个怪异的现象是,导演用的都是“歪瓜裂枣”型的演员,相比与其他电影里靓丽的面孔,《小孩子》这种反颜值的运用更显得原生态,接近朴素的乡村生活,而现实是《小孩子》里的演员的确有很多是当地的农民。情境的塑造其实是彰显导演功力的地方,导演创作电影就必须创建一个可信的电影世界,就像一个隔离的空间,它不存在,但在观影者脑海里却无比真实可感,像是乌托邦或者wonderland,不是同一个尘世,有另外一套法则的世界。虽然里边的人类过的是另一种生活,观众也不会将它与自己的生活状态混淆,却真的在观影过程中相信电影里种种设定,且很容易就入戏。反之,劣质电影总是让人出戏,营造的氛围、创造的世界一捅就破。 电影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警探与当地居民交流的断层。宁静古朴的村庄,有男女老少漠然表情下波澜不惊的生活,两个警探笨拙地穿梭在村庄里寻找连环变态血案凶手。奇异的是,村子居民似乎对血案漠不关心,对警探视若无睹,嫌疑人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成为受害者。很多居民知道的信息,警探不知道。警探在询问居民时,居民更多的是表现一种不配合的态度。当地居民似乎不太热爱与外人交流,其中小孩子对伊斯兰教黑人小孩的欺凌也是排外的另外一种形式。当地居民的相处方式也略显怪异,教堂葬礼、国庆日游行的场景显得很诡异,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疏离感。 《小孩子》整体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位执拗作者的戏谑文章。杜蒙用一种反审美、负颜值的方式呈现一种荒诞不经。电影里的角色是神神叨叨频频眨眼的警探,呆呆傻傻竹竿似的警探,歪嘴的正太,X型腿的萝莉,先天愚型的男青年,唱歌飘忽的女青年,乖张的老太太老爷爷,不太正常的游客。导演花大量笔墨展现他们的古怪行为方式,比如走路姿势奇怪,丧葬仪式笑场,摆桌时飞盘子,吃饭时扔餐具等等,这在现实生活中会觉得不可思议,在这部作品里却妥帖异常。戏剧化的连环谋杀案,而杜蒙不是着重营造悬疑惊悚感,相反乡村里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让人觉得一个小清新爱情故事就要展开,这形成了极大反差。 杜蒙用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怪诞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电影里悬挂于空中的奶牛一般可笑又忧伤,像每一次的汽车启动那般摸不着头脑,像小情人间的亲昵一般怪异反常,角色的畸形体态添加了电影的轻松戏谑感。杜蒙优哉游哉地抓捕人的行为状态,轻松的转场与叙述故事。他将戏谑植进了电影,能体会到的观众很快就能沉浸到这个荒诞世界中。

6 ) 戛纳专访:布魯諾•杜蒙,美丽食人兽 变身“悲—喜劇” 之王

By Nikola Grozdanovic | The Playlist
05 23, 2014 at 1:05

精神失常,疾病,谋杀,和令人困惑的的邪恶。这些都完全不是一出嬉闹剧的材料,但对于我们将要谈论的布鲁诺杜蒙,这都不在话下。少数敢于了解他的影迷,自然知道这是一位超级压抑和阴郁的导演,却未必知道,他又是如此着迷于人类本性中的怪诞一面,以致他甚至禁不住拍一部喜剧来面对这些主题,将之作为探讨的中心。这部喜剧,就是他最近以电视格式拍成的迷你系列剧《小孩子》。

在此之前,杜蒙一改其与非演员合作的一贯做法,启用大明星Juliette Binoche 来演出 “Camille Claudel 1915”——这是一项对“创造力被疯狂所支配”的颇具说服力的、荒凉的审察。如今回归到电视迷你剧《小孩子》,杜蒙的悖论艺术甚至延伸到拍摄格式中;虽然它是为电视台而拍,并且其画面比例也依照电视屏幕而调制,然而这部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发布的作品却是宽银幕版本,并且无可争辩地证明,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作品。

剧情简介:
在法国北方的某农村小镇,一个社区被一连串残暴的凶杀案所倾覆,“天才”探长van der Weyden上尉(Bernard Provost饰)和他忠实的双齿豁牙助手卡彭铁尔(Philippe Jore饰)则负责侦办此案。该片主要从一个小淘气——昵称“P'tit Quinquin” (Alane Delhaye饰)的小男孩的视点来讲述,随着尸体数量的增加,嫌疑人名单逐渐填满,凶杀案也越来越神秘难解。

若是其他任何人来执导,一部200分钟的喜剧将是不可想象的,但就杜蒙的艺术风格来说,当它不时太过强力地趋向于迟钝、呆滞的时候,你真的不能说它很无聊,《小孩子》也不例外。该片的执导是完全控制且泰然自若的,风景和人物都毫不费力地讲着同一种语言,将一团深深的怨恨和邪恶隐藏在通常的悲-喜剧的外观下。作为一个装模作样的笨侦探,探长Provost歇斯底里地转向了“面肌”表演——他那不间断的抽搐、斜视、错乱旁光引发了许多笑声(试想一下:当Peter Sellers的 Clouseau遇到了马克斯兄弟影片中的检查员Jap!)。而孩子们的演出则是电影的焦黑心脏地带,Delhaye将他颇具超凡魅力的存在和对周围凡俗世界的古怪态度 带进大银幕。如果你是杜蒙的粉丝,你要帮自己一下,努力在宽银幕上寻找尽可能多的乡村郊野绿色,这一切在电视机中将会被完全遗失!

本片故事的堂吉诃德气质,及其一系列凝滞场景都令它不太受欢迎,《小孩子》是一个有点折磨人的观察,而它邀请你重复观看,正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它对观众予以奖励和分层(对于有疑心的杜蒙影迷,信不信由你)! 一旦它对你变得清晰,片中就不仅仅是神秘的谋杀,奇异元素就变得荒唐且堕落,杜蒙对生活中最严酷问题的分析(触及到一种对邪恶之本质的理解),一旦以最简单的方式说出,就变得非常迷人。值得再次提醒的是,这是一部多么娱乐的滑稽之作,会令你这般放声狂笑。
首映之后,杜蒙留下来进行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答,感谢英语翻译,让我们能够记录下其中妙处,并为你转录在这里。他触及到一些有趣的观点,因此这则访谈不仅对杜蒙影迷堪称美味,那些对电影摄制过程饶有兴趣的影迷,也尽可享用愉快。

说到绘画,你在影片中引用了鲁本斯,而探长van der Weyden的名字,也呼应了尼德兰绘画大师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
“每当我拍一部电影,我必须回到哺育我、启发我的那些母体中,而绘画就是我所获得的养料之一,我所领受的重要启示也大多来源于此,而且绘画中宗教与艺术这种关联,对我也深有启发。同时,当一切都反常出格,这种不均衡是在我的艺术中所需要的,我可以参考绘画(中的此类表现)。那些画作总是将我推得更远,甚至推得超出极限,以致我可以最终触及人和事物的内在方面。”

关于场景,你特意为本片选择了法国北方的独特乡村?
“为了让你的影片令人感觉恰当,你必须要了解所要拍的地方。这里有我知道的风景、我知道的地理、我认识的人。我知道他们的口音。我就是这样才知道了如何讲述他们的故事。这甚至不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这里原本就是我的家,我的土地,我所从来的地方。”

为何当你的教育将你带离了这块土地后,你(的影片)仍会不断返回到这块故土?
“我可能会因为受教育而离开故土,但这并不会使我感到我已(应该)远离它,正相反,我还需要重新走过那些相同的乡村道路。通过(在他乡)学习哲学和神秘主义,我发生的唯一改变的是,我的(感知)洞察力更敏锐了,而这种更高的感知力只是令我更想回到(故乡)相同的道路和相同的人们当中。我爱这些人,我认为存在一种极为简单的看待他们的方式。 所以即便我在不同影片中向它投射不同的光谱,但我只是在不断观看他们、拍摄他们,我觉得其中没有什么智识的东西需探索,这么做只是一个敏感度的问题,所以我只是让自己变得更敏感——去感受它,而不觉得有必要向任何人絮叨些关于它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关于 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拍摄他(它)们。那是电影所关于之物。”
“影片中的所有这些人,都属于我所拍摄的那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我选择了一个地点,其方圆不超过20公里。我不会去不同的城镇寻找这些人,他们都属于这个特定的地域。他们主要是园丁(农牧民)。我足够幸运,才找到了许多正在寻找一个季节性工作的农民;所以在此期间他们是免费为我演出的。让人物得其所哉,就属于那个正确的地方——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就像是 当你想拍摄花朵,你不能从其他地方来移花接木,所以它们必须就属于这块地方,这样看来才是妥当的。一切都是一个共鸣、共振的问题,我非常敏感于这种共振的和谐。如果风景看来得其所哉、如其所是,那么人也就只会感觉妥当。”
关于笑声和电影传达的讯息?
“影片并没传达什么讯息,除非当我们笑的时候;我们会自己笑出声来,但我相信你不会从头笑到尾。你只会有时想发笑。”

为何你选择以宽银幕视野拍摄?
“我选择这种视野,是因为我喜欢此一事实:这种视野可以在人物、台词 和风景之间取得某些平衡,我发现 让景观也来说话 是非常重要的,镜头不必只是聚焦于……人物。当然这样做会使取景构图变得很难,但是我喜欢这种困难。我刚才发现这种视野使画面变得更加均衡。这个作品有两个版本:电视版本的构图更紧凑一些,更适宜电视屏幕格式;而在戛纳的大银幕上观看,令我觉得非常值得拥有一个2:39的银幕格式,这样观众也能够尽情享受片中风景(的讲述)。”

正在这时,一个站在杜蒙旁边的女人,虽未被引介,却插话说:
“若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影院”电影,我们很高兴你很喜欢它,但我们也希望提醒你,这是一部系列剧。它是作为一个系列来立意、写作和导演的。我认为《小孩》是布鲁诺杜蒙作品之主体的一部分,让他能够通过不同的格式、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叙事形式来表达他自己和他的世界。所以《小孩》的一部分实质,就是它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并且实际上有两个版本;一为电视版,一为银幕版。后者会以银幕格式出现在一些国际影展上。”
有些人可能会像我一样 对该片中的导演、风景、动物感到同等的钦佩,却无法笑出来,因为这部片的其余一切都带给我一种深刻的绝望感……
“如果它不能令你发笑,我很抱歉,但它的确可以使其他人笑。你与一部电影的关系,你和影院的关系,都完全由你自己决定,所以,这一切也关联到你自己。”
2014 Cannes Film Festival

译自: http://blogs.indiewire.com/theplaylist/cannes-review-bruno-dumont-fascinates-with-a-3-hour-comedy-with-ptit-quinquin-20140523
//www.youtube.com/watch?v=se4KsS6DOW0


Bruno Dumont, roi du “tragique-comique” avec “P’tit Quinquin”
採訪Samuel Douhaire
2014年9月18日

布魯諾•杜蒙的首部电视剧集《小孩》,前兩集已于本週四(9月18日)在Arte电视台播出,这位電影作者曾以冷峻的《人性》(1999)知名,如今却在这部剧集中展现其出人意料的喜劇天賦。下面便是对布魯諾•杜蒙的專訪。

虽令人難以置信,但却是事實:一部布魯諾•杜蒙的虛構电视片 竟可以引發笑聲! 隨著他的第一部電視劇《小孩》本周四及下周四在Arte的播出,这位曾以冷峻、严肃的《人子》、《人性》奠立其影坛地位的电影作者,如今通过辛辣自嘲,华丽證明了一個偉大的喜劇片导演已经诞生。 片中有:长期规劃的对弗莱芒(flamands)景觀的沉思、布洛涅口音的業餘演員、 法國社會的粗粝景象及其底部深藏的神秘!这四集《小孩》是杜蒙酿制的一杯鲜純果汁,却活跃着令人振奋的荒誕、滑稽味道。在对这位“乐呵呵”的導演的專訪中,我们将发现他愛讲太多玄妙的“笑話”。

您想拍喜劇的欲望起于何时?
很久以来,我都渴望拍一部滑稽有趣的電影,但不知道該怎麼去拍。 我必須說,在我以前的電影中,喜剧元素始終在悲剧周围潜伏流窜,但由于一直沒有一個有趣的轴心来贯穿他們,我就把这计划暂时搁置了下来。甚至在以前的片中,我可以放入那些滑稽演員才会有的动作:比如我的演员也可以临时忘词、吞吞吐吐或口吃...

你如何定義《小孩》中的独特幽默?
我沒有追赶法國喜劇片的潮流,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它,而是因為我看不出我可以在其中贡献什么。《小孩》的幽默是“悲—喜劇”中的幽默,這对应于於人類生存境况的二元性。 比如,在第三集中,小孩穆罕默德自杀了,大家是根本笑不出来的。 但在嘲笑、奚落警长(的颟顸自负)时, 我們就会放声大笑...
如果這個故事不是黑暗的,这部剧就不會像一场滑稽戏。 怪誕元素是生活中经常有的,我所做的只是将这些日常的荒謬予以强化。 如果你能将这些日常乖谬恰当地呈现,喜感自然就會出現。 比如說 开头几分鐘就有一具屍體在牛腹中被发现,这就等于宣布了这部片的底色:它會跃出常軌(脱序)。 我們很快会看到,脱軌是有趣的。 而就孩子的角色本身来说,他们也不是在常轨上,围绕他們所構建的(恋爱)故事,也较为超前于他们通常的心理—情感年齡,这也是令人感觉怪异的。
当其他扭曲的人物(如警探carpentier)到達時,他們更是扭曲了孩子們的生活法则。孩子们(煞有介事、举报线索)放大了警察的潜在滑稽(无能),警察(教训小孩、维护秩序)则增加了孩子们的誇張幅度。在喜剧中稍作停顿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一直笑,因为笑的力量太强大,太频繁的笑聲后,我们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無聲電影 始終是我的最爱”

哪些喜劇对你有所影響?
無聲電影一直是我的最爱。喜劇中一个非常基本的滑稽元素是演员的身体。我很欣赏Max Linder,这是是一個足以媲美巴斯特•基頓的演員,尽管他有時會出演滑稽劇。 我很佩服让•愛浦斯坦 。他会在其早期電影中,将喜劇元素插入悲劇中。比如Les Aventures de Robert Macaire (《羅伯特•马凯尔的冒险》1925),它的片长恰如一部电视劇,其中有這麼多诙谐的插科打諢、真正的戲劇性時刻,无论演員做什麼,都是趣味盎然的。很明顯,我也很喜歡塔蒂和Jean-Daniel Pollet。 我永遠不會厭倦他们的杂耍表演 。

在L'Acrobate(1941)【实为Pourvu qu'on ait l'ivresse (1958) 】中,Claude Melki塑造的角色 ,其唯一存在的幻想屡被偏移、延后。而《小孩》中的警长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喜剧的製作,仍然是对诸般反常元素的调整、集合。 當我塑造警察,我就回到那种很系统地编排的轨道上。 觀眾知道這些秘密编碼,因此,就成为该系统的同謀。 因此,我想不斷地擾亂他們,特別是通过排布那些古怪的事物侧面:在生活中,“檢察官”是一個汽車銷售商,“警长”一点都不怪诞、滑稽。

你这次转回到與非职業演員合作。這難道不是为一幕喜劇注入更多風險吗?
喜劇需要遵守更加嚴謹的游戏规则。這是我第一次在剧本锤炼上 下盡可能多的功夫。在我以往的電影中,我通常不給演員什么对白,只提供一些模糊的标示,以便讓他們一點點失去自识。我的演員有點像海上的浮標:他們大概知道什麼必須說,但不知道这些是如何具体传达的。 但在喜剧中,我們不能這樣做:你必须要有一個明确的文本框架。

那么此次的演員遴选,也比你以前的電影更複雜?
时间会更长。我花了半年来尋找好的编配方式。 我首先勘察场景,最终發現了毗邻Gris-Nez海岬的Audresselles村,正是我的理想拍摄地——農場、乡野风景、废弃碉堡。之後我就结合这些场景元素 来寫作我的偵探小說。说到人物,我一直在那里游走,在方圆20平方公里内寻找我要的脸孔、令我难忘的身体特征... ...當我在那裡走动、拍摄时,他們不会吃驚、或走近来,他們是风景的神经末梢。
我有四、五個可能的“警长”人选,我请他們来试镜 - 我只是纪录一下哪些人不知怎麼表演、哪些人能够毫无拘束地开放演出。小Quinquin的父親,是我早就认识的当地农民:2011年我曾借他的牧場来拍攝《撒旦之外》。 我把他的白馬也加入到新劇本中,我提议他也参与演出。 他先是拒绝,继而起了疑心,担忧马匹受惊,就又同意出演。而他是每天都来拍摄現場,即使那天没有他的镜头。他大声呵斥警长,因為他很不喜欢他的表演。

“ 当自然状态遇阻,喜感自会產生”

Bernard Pruvost扮演了这位探长,整個屏幕都被他的脸部抽搐填滿。 你是为此選擇他的吗?
并非如此,他的抽搐是在拍攝期間产生的,肇因于他的面肌收縮和疲勞。他这样夸张的举止,是我在筹备剧本时远远沒有預見到的情況。
这个意外元素简直太棒了:它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感觉。他戴著耳機的造型也放大了他的滑稽。在拍攝結束後,他化妆成德帕迪約,否则他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这种随时抽搐的说话方式。這是必要的,能夠让他从过动的喜剧状态中恢复出来。我跟他說話时,他要佩戴耳机,集中很大的努力才能听清我的声音,我看到這努力也顯示在了他的臉上。他以行動之前更長或更短的反應時間,創建出另一种喜劇效果。
更何况,有時我还故意推迟给出我的明确解釋! 我还把一個胶帶永久粘在他的鞋底上,令他走路时窘迫不已:当自然状态遇阻(被扭曲 ),喜感自会產生。

你刚才谈到警察如同“鐵轨”...
但它有可能是(需要)脱轨的。

你真的是太越出常轨!例如,你让警探也无法揭晓凶案谜底...
有些重大的刑事案卷,例如 Grégory案件,历经三十多年侦查, 我们仍不能洞悉其事实真相。 重重謎團锚定在重大调查之中,而这些谜团深处又萦绕着神秘之物。遇害者所遗留下的谜团,往往指向某些诡魇阴谋:当地警察实际是在一个心灵侦查的方向上进行着一个貌似刑警调查的行为(侦查这块土地及其居民)。

这种探究的过程是美麗的,却无所發現。在侦探片中,最终解谜的时刻经常是令人失望的,因為此前那种玄机四伏的緊張感再不复现了。

况且,《小孩》的最终无解,也利于你继续构思这部剧的续集?
當然可以! 但必須認識到,探长和他的副手Carpentier仍会相當的不稱職:還有就是,没什麼理由可以让他們找到真凶!

你很喜歡和侦探剧的陳詞濫調玩一玩?
與其說 我想玩的是偵探剧的陳詞濫調,不如说我想在屏幕上呈现对生活的描绘。那些(侦探剧-喜剧)套路会引发觀眾的某些自動反應。但若你要创造驚喜,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打破它們。 我最初看到小孩Quinquin的鬼臉:就觉得這是意想不到且怪诞的。 而這种怪诞元素正是我感興趣的东西。 我要確保這一切古怪元素以一种似乎很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

我要取道自然,达于魔幻

透過幽默,你令观众沉思那些正侵蚀着法國社會的嚴重問題...
《小孩》的世界是一個不起眼的高盧小村莊。我从它的独特、意外、很特別的地方口音(北方加莱海峽)入手,所有我可以讲述的東西,我都会说到——法國正在經歷的那些困难,如社會和社區共同体問題(“海峡那边是英国” 及欧共体問題)。在这套剧集中,我谈到了殘疾、種族主义、以及体制。但我不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导演。我的表達方式的确是写实主义的,但我采用这种造型方法,将观众带向了其他地方。《小孩》所做的和《撒旦之外》一样,我都是要取道自然,达于魔幻。

《小孩》中的自嘲风格 似乎可以概括你的所有电影,包括其形而上的维度...
對我來說,形而上的维度是不存在的,必然存在的只是生理(感知)维度。因此,我的所有表达都必须诉诸可见物——让你看到!当我拍一个牧場时,我可以拍出它的神聖一面,让形象告诉我:这牧场是神圣的; 但對我來說,同时拍出牧場滑稽丑角的一面,也是很有趣的:插科打諢自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小孩》中虽有一种荒诞虛無的氛围,却不会令我们腻烦,因为它同时也說出了一些深刻的东西。 人們可以在滑稽中嚴肅着。

在最后一组镜头中,每個人都哭了,而探长及其副手Carpentier则繼續充当着“探案好汉”。 这部喜剧中 频繁突发的残暴场景,阻止了人们既存的虚矫自负。而當我走到那些(特別是死亡、沉寂的)区域,喜剧就阻止我“以潜在的权威架子进行武斷的说教”。

译自: http://www.telerama.fr/series-tv/bruno-dumont-roi-du-tragique-comique-dans-p-tit-quinquin,116913.php
//www.youtube.com/watch?v=G2fWtXzVqL8

【译事体大 欢迎指正;事倍功半 转载注明。】Thanks!

短评

人人都像凶手,个个都很无辜。看完之后,有一种“死了六个人,不知该恨谁”的惆怅。

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相比四年后的宽宽系列情节性更强,人落家畜腹中似乎比荒诞更多讽刺,但背后揭示出的更为基本原则似乎是神的数量级下物种无差异,正如杜蒙从鲁本斯中洞察白马与裸女对神的模仿是多么相似...

8分钟前
  • Autodidact
  • 推荐

警察的多动症演的不要太传神。三匹大白马漂亮死了。凶手是摩托车手

9分钟前
  • Vivian
  • 还行

恶魔降临在法国北部一个小村庄里,但[小孩子]里的村子却没有[白丝带]里的压抑而封闭。它古怪的有如卡夫卡城堡山下的村子,又好像品特戏剧一样叫人不知为何发笑。这个时代人们身上的小型罪恶集聚在这里,结果被严厉惩罚。很难说孩子们是什么作用,他们是受害者亦是施虐者,更是旁观者。未来属于他们么?

1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反类型的杜蒙,无传统意义上观众期待的“结局”的犯罪喜剧。杜蒙想拍出“表面平静却暗潮涌动的法国社会”,才会有“这个土壤挺好的,就是里面有些发酸了”。

17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还行

耳目一新的黑色喜剧,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剧情发展,都以怪诞为中心,且在荒唐中产生更为古怪的笑意(比如葬礼段落),这份渗透着诡异与阴沉的幽默几乎是绝望的,和不无荒凉的环境、疏离隔阂的人情既背离又一致;场景调度很强,看看结尾十来分钟便知,这次的杜蒙是个惊喜。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纯粹的电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布鲁诺杜蒙也依旧故我,依旧是那个勾魂摄魄的声音巫师,从庸常中萃取神圣,在荒诞中谨行仪典。世人皆醒时,只有他眉头紧蹙,呓语喃喃。笑吧,即使人性本恶,只想紧紧拥抱你,我们的角落就不会被黑暗吞没。

24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很好的东西 不好的组合

29分钟前
  • 忏聒
  • 较差

看似小品,但注定难忘。直升机吊起吃下尸块的奶牛,跳下后自行摔倒的自行车、白马、海滩裸女、两轮侧开的警车。密集的谋杀(六起)和自然平和影像展示间的落差。残疾、疯人与痴呆,一个不健全的自洽之村,人种、族裔(移民)、宗教问题。

33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属于观影感轻松,但又引人深思的电影,典型代表就是直升机吊起的奶牛。

34分钟前
  • Eco
  • 推荐

怪诞世界,土味双峰

3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晦涩,说黑色幽默对于多数人来说几乎没用

4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变形的禽兽,消失的凶手。这场连环谋杀案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小孩子》们的视线。邪恶对于他们如此贴近和遥远又如此神秘和寻常。魔鬼化身大地啄食心灵,杜蒙也犹如卡夫卡附体,笔下运转曲折跳跃、荒诞扭曲的叙事语言。讽刺那些生活于此的伪善和自以为是的人们。他把冷漠、讥笑和乖谬书写成一部现代人心中罪恶的变形记。

45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法国《电影手册》2014十佳第一名,所谓的荒诞与神秘来自时间的停滞,法国北方海滨小镇,所有人停留于一种百无聊赖的时空,除了情窦初开的两个小孩,疯子、傻子,多动症一般的老警察都显得那么无聊;死在奶牛肚子里,死在粪坑,被猪咬死等这些稀奇古怪的案件,都像是为了摆脱百无聊赖的挣扎。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我过于喜欢阿杜了。

51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布鲁诺·杜蒙在这部“不怎么好看”的非典型侦探悬疑片中蕴含的野心是那么大,大到耐着性子看完全片,心思久久地停留在这个法国北方的怪异小镇无法自拔。导演坦言自己“沒有追赶法國喜劇片的潮流“,而是旨在拍出一部借由现实到达魔幻的喜剧,并且在其中探讨法国社会平静外表下的暗流。无解的电影。

53分钟前
  • 鸡头井。
  • 力荐

感觉看了一季法国乡村搞笑版《真探》。。当然因为我是坐影院连着看的所以感觉有点长,后半段或许可以削减一点。杜蒙蛮厉害的,不同于以往的法式幽默,搞笑不靠台词靠演员走位和表情的... 配合这几天巴黎的事件,里面那个非裔孩子的角色值得玩味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宁静古朴的村庄与连环变态血案形成极大反差,杜蒙用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就像悬挂于空中的奶牛一般可笑又忧伤,像每一次的汽车启动那般摸不着头脑,像小情人的亲昵一般怪异反常,片中每个演员的畸形体态加重了轻松戏谑,看完后只能佩服杜蒙的编导能力。

57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法语加三个半小时的片长对我简直就是折磨,但不能掩盖它的艺术成就,在无序中创造平衡有序的世界是很有趣的事情,黑色幽默和各种奇葩人设,诸如牛腹猪腹藏尸这种怪事儿,颇有魔幻主义风,在平静社会下的波涛汹涌喷薄而出,运用视野,拿景观讲故事也是一种风格,看的了尽情享受,看不了快闪就行。

1小时前
  • Mamacita117
  • 还行

大受震撼

1小时前
  • 十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