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他们歌颂理想 我歌颂你
向来跟蒂姆伯顿的电影没有缘分。不论是童话性质的[剪刀手爱德华],还是孩子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或者是关于父亲的[大鱼],甚至连略显阴暗应该很适合胃口的[理发师陶德]也没有真正打动我。也许是在等待吧,等待蒂姆伯顿挖掘强尼戴普身体里最牵动我的那一部分神经质。直到今天看到了很久以前就已经就拍好的那部[艾德伍德]。
这部电影据说是关于理想的。
关于理想的电影有很多,轻轻松松的就能说出一大堆,顾长卫的[立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或者尔冬升的[新不了情]。他们都很煽情,煽情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含蓄一点,有的幽默一点,有的纯爱一点。也许你注意到了我的说辞,没错,就是煽情。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付出就要回报的态度也带到了理想里。是在你第一篇小说遭到白眼的时候,还是在你追求的姑娘不屑一顾你的才华的时候,或者是你把文学的热情带到了考试作文里而被给零分的时候,还是你念念叨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候?
世上的人我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真切切当了婊子的,而另一种呢?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如果你知道你的目的而沉默不语倒也就罢了。可当你一边幻想着用天赋创造名气和财富,一边向现实感叹你的不落俗套。那么我也可以斩钉截铁的用王朔的话来总结所这谓的才华横溢。
理想就那么清白?
然而艾德伍德却不一样。蒂姆伯顿黑白电影里的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他也并不想有多出名。他只不过是在拍电影,然后希望有人能够喜欢他的电影。结局是,他也不过是这样坚持着,挫败着,过完了潦倒但也激昂的一生。
但我想说打动我的也并不是这个。打动我的是那个最后陪伴他到死,一直给他微笑而不是抱怨的美女姑娘。我的眼泪也是在字幕里说她自艾德伍德去世后都未改嫁而开始掉下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天才导演,或许才华不够,大多时运不济。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在争取那一点点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这个社会起起伏伏,但都不一定能够达到与自己匹配的结局。有时候会有怨怼,有时候怀疑人生。
幸运的人不是他最后真的飞黄腾达,而是有那么一个人看着你的时候,觉得你是所有的财富和名望都不能交换的美好。
记得原来有个哥们跟我说,其实你爱谁,就跟B级片一样,很多人说它烂,但是只要导演喜欢就够了。
当然也可以修改一下,不论你的人生怎样,很多人可以瞧不起你,你的观众,你的伙伴,你的上司,你曾经的女友。但是只要最后有人爱你,觉得你好,那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
在全世界都在歌颂理想的时候。
我只想悄悄的在你耳边歌颂,在理想并不一定能成真的世界里。
默默陪伴我的。
你。
2 ) 失意人
所谓世间的规则,是什么呢。
很多人自缚双手,仍埋怨着“枷锁!枷锁!”。似乎命运天然不公,要为难他这无辜一个。
而在许多其他人的生活里,我们看见梦境中自我渴望的倒影:“那该是我!”睁大了眼,却又渐渐黯淡:“那本该是我!”
于是爱极了艾德在听完奥森威尔斯的那一句“梦想值得奋斗,为什么要浪费你的生命来拍别人的梦想呢?”或许这话实在说教,也确实略有好为人师之嫌疑。可是有三个字,恐怕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刺激,那便是“不甘心”。
如若我们能够轻易放弃,便不可能有今天的自己,在人生路上,不管怎样自认为糟糕透顶,你总不会始终一无是处。世界提供更多的,总是可能性而不是束缚。只要有一个观众,你就有希望在明天听到满堂欢呼。
必须要有一种标杆来丈量人生的长宽高么,我恨透了那些拼命拓宽人生二维三维四维的理论,似乎每个人都应该放进同一个模具,驶入同一条轨道。选择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人只爱呆在自己的宇宙中,收不到他们的信号是我们不够频道而不是他们微不足道。
深深爱德普,其实更多是因为他塑造的那些失意人。是的,他从来不做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英雄,他永远是角落一卒,却总自得其乐,以独特的角度和这个世界对话游戏,为什么不呢,快乐本身就是一切追求的终极。
像《浪荡子》的结尾一样,《艾德伍德》的剧终让我泪眼滂沱。我们被《2012》恐吓,被《变形金刚》震动,被《哈利波特》迷惑,却也需要向一个“史上最糟糕的烂片导演”致敬。他的作品确实糟糕透顶,他不追求画面的精致,不苛刻表演的羸弱,甚至有钱没钱都可以凑合,却始终追求友谊,苛刻爱情,坚决不凑合梦想。一个人,穷毕生,又能完美几多。而那些丢了良知信仰的普遍成功,就真心值得歌颂?
3 ) 太好看了~~~~~~~~~~~~~~~~~~~~~
我有一大盆眼泪~~
Bela Lugosi复活!
烂电影万岁~
B级片屹立不倒!
我给六颗星!!
4 ) 让人感动的一部电影
今天看了以前买的《Ed Wood》。
因为眼前充斥的缤纷色彩太多,所以在刚看的时候,也觉得挺不习惯的,但是直到看完电影的花絮,我才发现其实拍出一部好的黑白的电影,比彩色的更难呢~黑白的电影,就对对比度有很高的要求。也许彩色的图看着很好,但是一成了黑白的效果很可能就是灰蒙蒙的一片了~所以布景的人员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呢~~~~
嗯,对黑白电影的肃然起敬就先到这里了~
关于电影中的故事,我想是不太会说的,因为我实在不是个会讲故事和写读后感的人,只想重现片中一些让我感动的台词。
喜欢里面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的Ed Wood:一个好莱坞的二流导演,即使被拒绝了100次,仍然热爱着电影,仍要做第101次的努力。
他也曾经动摇过。当他满脸失落,轻声说:“I made the worst movie of all time”时,我心中也一阵酸涩。
他是一个天生的导演:即使看到一段小小的纪录片,眼睛中也带着炽热的光彩:”If I had half the chance,I could make an entire movie using this stock footage.”
为此,他要身兼数职:当编剧,导演,制片和演员。为了导电影的一次机会,他揭露了自己埋藏的最深的秘密,他要拉着所有的朋友接受洗礼;为了投资的机会,他放下自尊,屈膝于一个女明星,他失去了女友;为了完成电影的拍摄,他没有执照躲着警察慌慌张张的赶拍一个个街头场景,他只能深夜跑去偷道具悄悄的拍摄,他要忍受别人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质疑……
喜欢老去却仍焕发着表演光芒的Bela Lugosi:他那保守严肃的外表下,是一颗对电影充满热爱的心。每一个人,都会有暮暮老矣的时候,而对于这样一个曾经辉煌过的电影明星,几十年后得到的,不过是人们的一句:“Isn’t he dead?”这种孤苦一人,无人问津,只能依靠政府救济金和吗啡的生活,真是一种悲哀。当他在Ed Wood的电影中那爆发的表演热情,激动地喊道:“Home?I have no home.hunted ,despised,living like an animal.The jungle is my home.But I shall show the world that I can be its master!”,当他坐在病床上,看着被赶走的狗仔队记者,落寞的说:“Eddie,why did you chase them?After all these years,the press is finally interested again in Bela Lugosi”,当他颤巍巍的拄着拐杖对Ed说:“Eddie,I want to make another picture.When are we going to make another picture?”当他终于平静的躺在棺材中,继续梦想中吸血鬼角色的辉煌时,我的心被深深的感动了。
最难以忘记的一幕,是拍完了与章鱼搏斗的那场戏后,Eddie和Bela二人在街头的对话:
“Bela,I wanna thank you again for last night.”
“That’s fine,Eddie.All in the line of duty.”
“No,no,I want you to know how much I appreciate all you’ve done for me.A great man like yourself shouldn’t have to be wandering through the muck at 4 a.m..”
“Well,there are not a lot of fellas I’d do it for.”
最后,Ed Wood终于站在了观众的掌声中,他的身边,是每一个与他一起、为了电影而并肩奋斗的同伴,是宽容忍受他怪癖、给他以极大支持的女友;他身后,是荧幕上那个永远经典的Bela Lugosi。Eddie动情的说:“I just wanna say that this film is for Bela.”
心中的梦想,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里面的人物,喜欢Johnny Depp和Martin Lamdau,也喜欢这部片子的导演——Tim Burton。
5 ) 像Ed Wood一样活着
确实,去看《Ed Wood》这部电影是因为Johnny Depp。但看完之后,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Ed Wood让我感慨。
Edward D. Wood Jr.1924年10月10日出生,1978年12月10日逝世。著名的美国B级片导演,封号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代表作《Plan 9 from outer space》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一生中编写过数部剧本,导过数部电影,无一成功。对电影执着追求但成果惨淡,死于酗酒成疾和穷困潦倒之后,他因为获得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封号而得的名声比他活着时还大。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如果电影只是他的职业,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这也罢了。可这偏偏还是他的理想,是他的精神追求。但在这个行业里,他就是做得最差的那一个。如果上帝给了他对电影的热情,为什么不给他哪怕一点点天赋?让他拥有至少一次成功,拥有至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上帝不愿给他电影上的天赋,为什么要给他那样强烈的热情?让他失败一次两次后就退出,不要坚持到底输到底。
《Ed Wood》这部纪录片里面,Ed Wood导演的前几部电影首映时,有人扔鸡蛋,叫骂连天。本片结尾是电影院放映《Plan 9 from outer space》,Ed Wood幸福地沉浸在自己的电影里,跟着演员念台词,神采奕奕,无限向往,背景音乐中有掌声。于是,我以为《Plan 9 from outer space》这部电影最终成功了。再到网上一查才知道这部电影其实是多么失败。纪录片的导演Tim Burton要这样处理结尾,或许是因为尊重Ed Wood,同情Ed Wood,希望他有一个好结果。这是一种善良的情感。现在仍有不少人和Tim Burton一样敬佩他的精神,可即使如此,谁也无法改变他的电影烂这一事实。他的电影之烂是货真价实的,不是曲高和寡或知音难求。百折不挠最后成功的人成为大众的榜样,百折不挠最后还是失败的人怎么办?注定悲哀罢了。
人们喜欢“屡败屡战”的精神,但不喜欢“屡战屡败”的结果。甚至,人们鼓励这种精神,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成功来结束这种结果。可是,如果没有成功呢?等待是漫长的,当Ed Wood的心脏终于停止跳动,人们终于可以不再等待,可以盖棺定论:哦,他这一生确确实实没有成功过。像Ed Wood一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失败,等待下一次失败。
在《Ed Wood》的一篇影评中看到作者引用了一段话,抱歉掠美了:“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这是像Ed Wood一样活着的另一种意义。
但是Ed Wood仍然在自己醉心的领域中活着,尽管卑微,尽管不值,尽管失败......只是卑微存在于旁人眼中,价值唯有自己能衡量。至于失败......谁知道呢?或许Ed Wood拥有自己的幸福,或许让Ed Wood再选一次他依然无悔于自己的人生,那也是一种成功吧,对他自己而言的苦涩的成功。我不禁好奇,支持着Ed Wood不断追求的到底是多么强大的一种精神?拥有这种精神,到底是幸运抑或不幸?
或许,Ed Wood,真的可以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一个人在宽阔的平原上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但他的风筝永远飞不高。无风时,他欣赏地望着别人的风筝,对自己充满信心。风起了,他豪情满怀地仰望蓝天,期待自己的风筝飞入自己的视线,可风筝落在了地上。下一次风再起时,他仍豪情不减地仰望蓝天,待风筝跌落后继续等待那无尽的“下一次”......这个人就是Ed Wood,就是Ed Wood所能代表的那一类人。
是的,我钦佩Ed Wood,我赞美Ed Wood,我向Ed Wood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可是你问我,愿意像Ed Wood一样活着吗?我不愿意。
谁愿意呢?
所以Ed Wood才是Ed Wood。
6 ) 一个光影的游戏者——评电影《艾德•伍德》
一个完美主义者。世界上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认为,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他们努力在不完美中追求和创造完美。另一种相反,他们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而艾德·伍德显然是后一种。每次拍完一个场景,他就会用一只不是喇叭的喇叭喊一声:“Cut! It’s perfect!”我相信,艾德心中的完美不全是出于胶片成本的考虑,更多是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
一个乐观主义者。剧组成员在酒吧里看报纸对他们演出的剧评。整篇文章除了提到演员的服装很“真实”之外,没有一句好话。艾德对沮丧的众人说:还从来没有人提到过我们的服装呢。他的制片人看完他的影片之后,在电话里告诉艾德,这是他所看过的最糟糕的电影。而艾德的回答是:下一部一定会拍得更好。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区别,只不过是前者看到的只是乌云,而后者看到了乌云的金边。
一个游戏者。他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做制片人,全情投入。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幻想家,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让演员抱着不会动的章鱼道具搏斗;他的天性中有着永不磨灭的童真,他可以把倒吊着的碟子点燃,冒充UFO一头撞向比弗利山;他是一个冒险者,情节、演员可以随时更改,影片开拍却不知道投资方在哪里;他是一个英雄主义者,胜利可以造就一个英雄,屡败屡战同样可以成就一个英雄,或许更加悲壮。以及他的活力,他的真诚。这一切,都是一个游戏者不可或缺的可贵品质。
对埃德·伍德的电影恶评如潮,他本人也被评为史上最差导演。而最差导演的资格是什么?拍了多少烂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一个可以为电影付出一切的人。如果一个再差再烂的导演,能在一部充斥外星人、吸血鬼、盗墓者的电影里,拍出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令人动容的一幕,那么,他就可以是一个足以被人铭记的导演。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艾德感动我们的地方,就在于尽管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导演,在他人眼里,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梦想,始终活在他的梦想中,并且活出了他的梦想。这是甚至让我们有些妒忌他的地方。
谁会在乎成功呢,如果那不是你想要的成功?
谁会在乎结果呢,如果你已经享受了过程?
德普的脸谱化表演之一,腻歪透了
这部片的意义远大于其内容和形式。又是关于理想破灭,而且还这么烂,途中几次想删。而最悲剧的恐怕是这竟然是真人真事!号称“史上最烂导演”,ED兄大概是ENFJ,但其实他的人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最起码他始终坚持了他的理想。拍电影这行恐怕更多的是辛酸,要不是真爱,谁费这劲啊!
艾德·伍德是个具备妥协和投机力的理想主义者,而托米·韦素是个有钱的理想主义者,先天暴发的后者比白手起家的前者低能了多少,《艾德·伍德》就比《灾难艺术家》优秀了多少。付兰兰应该把这片拉上十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可敬的“向下致敬”。和奥逊·威尔斯的相逢提升全片,天才蠢材,同此凉热。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B级片导演--伍迪艾伦。知道这片子是因为第十放映室。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德普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生活如何,永远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改变,阳光便会追随于你。
艺术的确需要天赋,但是艺术的不确定仍旧能够恳诚努力,“电影值得你为它奋斗”,艾德·伍德坚信这句话并投以执着,他相信的,是自己的才华,尽管被评为"史上最烂的导演",但他的真诚也在他死后为他迎来了赞誉。depp的荒唐和不伦在形式上让本片的意义得以验证。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史上最烂导演艾德·伍德就是蒂姆·波顿的堂吉诃德,让人怜悯又嫉妒……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一幕令人无比动容。
很好笑但其实更多是心酸,好莱坞何尝不是一个定义失败的地方,好在现在他也重新定义了“成功”。最后他竟然就那样遇见了奥森威尔斯。。
被波顿一拍,史上最烂导演成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多次笑喷,以泪收场。
“他是史上最烂导演,却在死后为无数B级粉所拥趸。他有稀奇古怪的异装癖,喜欢穿着女装招摇过市。他是极具天才的演说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撬动投资人的钱袋。他是奥森·威尔斯的粉丝,蒂姆·波顿的偶像。可笑又固执,热血又有趣,一个一生追求梦想的失败者——他是艾德·伍德,电影史上的堂吉可德
只有波顿,才会给这样一位“烂"导演树碑立传,电影虽说是纪实题材,但看得出保留了他自己电影中的哥特风格。从某种方面来讲:他和波顿是同样伟大的导演,甚至强于波顿。因为他那种对电影的热情,无人能比,和如今大陆的烂片导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再也不要拿”艾德伍德“来形容他们了,好吗?
何其悲壮,何其苍凉。几乎哭到难以自持,因为在每一个非虚构的角色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看见发光炽热的梦想,滚烫。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关于史上最烂导演的传记片,而是一部讲述全世界电影人辛酸史的自传电影。结尾处波顿将这位公认最傻叉的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拉平了距离,足见一个导演要实现理想,无论是天才还是蠢蛋都要经受同样的折磨与苦闷。
纵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电影值得你为之奋斗,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个人的梦想呢?”一部具有哥特味的奋斗励志片,其实非常喜欢艾德·伍德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他,仍有勇气做喜欢的事;Johnny Depp易装相很美,Bela lugosi虽则老矣,神秘而孤独的形象为影片增添几分蒂姆·伯顿最擅长的黑暗色彩。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莱坞之王,小人物有喜有泪的奋斗史也能成就cult片之王。打动不了别人,也能被自己感动。在这点上电影烂片之王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没有区别。向艾德·伍德致敬,也向无数电影中的小人物致敬。
无数个像ED一样的小导演,成就了HOLLYWOOD。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