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偶然看到的,点开之后很惊喜。看到很多争议,但是我是真的喜欢这个片子。 先看了原片,再看了导演评述的版本。 觉得我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和导演观点的契合,人物不能极端地好坏,每个人应该从自己的动机和视角出发,好啊坏啊没有那么绝对。这一点其实应该是绝大多数的讲故事人的基调,但是竟然还挺难找到的。片子尽量将每个人都调成真实生活模式,所以有贪财好色,有小善有群恶,每件事情的发生有其逻辑合理性。 第二个就是电影主题,对于封建的批判对革命的预兆和对人性的思考。我有一点反感有人说现在人一提借古讽今就高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的确是从那个样子演变到今天的。体制是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沉重不意味着不该触碰。封建制度和宗族文化在漫长的积重难返过程中充满了压迫和对人性的摧残,尤其是对女性的摧残,从身到心。网络上的舆论风气,对一到民国电影揭露腐败,就会歌颂共产党和红军这样的走向十分敏感,仿佛觉得这是陈词滥调,觉得说出来这话的人,已经不够创新了,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见识高远了。所以我对导演能够直接说出来那段关于镰刀和锤子的话是十分尊敬的,这个时代的艺术,就应当有这么一类既有审美价值又有信仰的电影和导演存在。(其实好像也没这么严重,我说着说着好像有点跑偏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电影人物的细节,十分有意思的黑色幽默。比如保长和族长,虽话里说是族长为大,可看地占卦的时候是保长站前头,马屁精也是积极奉承着保长。比如李福之前被孩子群戏耍,拿了枪之后回去显摆摇身一变成了爷,竟然也是女娃伺候着,男娃给烤东西,谁敢说不是受了大人的影响。比如分那几封大洋的时候,算卦的那个想接又没接着的劲,听导演说这个演员本来是一个银行的行长,被忽悠来了拍的电影,但是演的真是不错。这样丰满的细节由导演和演员共同呈现了出来,至少我觉得是很有趣的。
但我也和导演有一些不一样看法的地方。林硭和李忆莲的的人物塑造没给他们留下太多能发挥的地方,也没有给他们一些如以上人物特征的一些细节,以至于导演说林硭是要守住他的土地和女人,以此完成对封建宗族这类黑暗的对抗,实在有点过于机动,铺垫不足。且这样一来,导演把女人当人了吗,还是只是和要守护的东西和地是一样的,让我有些不适。
再就是演员的一些东西。保长村长人物立得极稳,另外分粮食的狗腿,那个马屁精和与保长偷情换粮食的大婶都刻画地极好,更有斯琴高娃老师短暂但高光的片段,显得林硭,李忆莲的甚至和她儿子都太稚嫩了。李忆莲的美可以说是因为要带有象征意义,所以没什么违和的,但是里面有些妇女儿童脸蛋光滑的就有些离谱,我真不是杠,服装和背景做的真的挺好的,但是一看到那个光滑的脸我就出戏,风沙那么大的地方……大概这也是我更聚焦与保长村长和那个算卦人的原因。还有导演说儿子回来找林硭那一顿吼戏是演的挺好的,但是我真的当时就觉得不好,因为太正了,孩子和林硭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我仿佛短暂离开了这个荒城……
总得来说瑕不掩瑜,我还是十分喜欢这位新导演的这部处女作。
个人观点。
对于有过内陆贫困乡下生活经历过的人来说深知贫困的含义,尤其是长期的贫困那真是恶之土壤,和愚昧自私必然是相伴相生。影片叙事总体很西化,有些逻辑的硬伤和不严谨,比如说与村民格格不入的李仪莲那白如莲花的人格,怎可以没有丝毫扭曲,怎可以没有丝毫世故之心,影片开头抢吃饼那幕不就是故事的明线吗?那些个自私自利的嘴脸啊,这种生存环境居然有李仪莲这般的存在。正如片尾猥琐族长的垂涎:可惜了多好的小寡妇啊!还有破衣烂衫食不果腹的村民脸上居然没半点菜色,差评啊,看过大鸿米店再来看荒城纪,都是把那个时代的丑陋加大号的大写了一番,把人才辈出的民国那鲜为人知如此不堪的一面扒的干干净净
片子至少是中上水平的,题材和风格尤其有特色,只不过这种电影受众还是偏小,小情侣去电影院也没这心思看这个,也难怪当初上线率0.4%。
不过豆瓣只给6.9分,就有点吹毛求疵了,有的影评吐槽配乐不协调,也有吐槽影片风格不着调,还有吐槽中心思想不明确的。我就纳闷了,看电影是看歌剧吗,而且这部电影配乐不见得很差,我特意回看了一遍,配乐分量也并不多。至于影片风格,豆瓣很多影评最欢卖弄,像谁学谁抄谁,似乎不找出点渊源,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识。导演就不能有自己的风格了?中心思想更是扯淡,先不说看不懂的人的智商水平。我就问黑色幽默,荒诞喜剧,你要导演给你把阅读理解的答案都打成字幕告诉你吗?
一个年轻导演处女座可以达到这种地步,还有人吹毛求疵,难怪中国现在用心拍电影的导演越来越少了。
最后说句心里话,看现在的市场,拍电影最好是学学xxxx团队,直接买外国版权,电影工厂似的制作电影,还能名利双收。
这个荒诞的故事发生在李寡妇身上。
李寡妇名叫李忆莲,丈夫在外跑买卖被土匪杀死后,一直守寡。有一个儿子,但为了能够找到好男人,将儿子当作弟弟来养。
寡妇门前是非多,李寡妇年轻漂亮,用村里李氏宗族族长的话说,“这女的长的确实像神仙,那皮肤白得,馍馍也白不过她。看人一眼,勾人心魂。”
“咱做女人的,那味道没尝过也还好。要是尝过了,这辈子又不给碰了,还真不如死了算了”。
这是片中一个村妇说过的话。
李忆莲自然也受不了这种寂寞,于是跟村里名叫林硭的男人搞上了。
林硭也是个老实人,喜欢打猎。
两人彼此相爱,已经到了准备结婚的地步了。
只是两人的爱情遇上了阻碍。
村里的保长将自己的女儿翠翠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也算攀上了县长这个贵亲。
有了这个关系,保长可以为村里领到足够的经济粮,也可以得到一些小道消息。
1934年,为了启民智,展教育,倡有序,蒋介石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为了响应号召,全国各地开始宣扬“礼义廉耻”。
翠翠告诉父亲,建立“礼义廉耻堂”,可以得到县政府的三十万银元。
但因为山西方言的口音存在偏差,保长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于是一场误会引发了一段黑色幽默的悲剧故事。
给一个外村人,还是寡妇,并且还在人世的人建祠堂,这绝对是一件荒诞的事情。
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一切不合理都可以变为合理。
族长和保长决定力排众议,为李忆莲建立祠堂。
他们在的村庄是个偏远村子,村里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对外面的时事更是知之甚少。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朝代,不知道领导人是谁。在他们眼里太原已经是很大地方了,听说南京是首府还能管着太原,已经感觉匪夷所思来了。
族长在听说领导人叫“蒋中正”后,根据谐音“讲忠贞”,更加找到了为李忆莲修祠堂的理由。
为寡妇修建“忠贞”牌坊,这是多么正当官方的理由啊。
片中族长在想到这一点时的表情真是亮了。
根据村里算命先生的考量,祠堂决定修在林硭家里。
在开宗族大会时,斯琴高娃饰演林硭的母亲李满真,大声斥责族长忘恩负义,自己丈夫曾替族长住过班房,而今却要被族长如此欺负。
仇恨可以被铭记,恩情却极易被忘记。
不得不收斯琴高娃老师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将一个农村妇女的泼辣与率真拿捏的非常到位。
之后李忆莲和林硭被请上大会,本来以为是给自己主持婚事的两人,却被告知两人不得结婚。
李忆莲要被当做神供起来,然后被保长安排人控制起来。
而对林硭的打击最大,爱情与家都要被抢走。
为了守护家,李满真决定要去南京告发,可惜死在了路上,连山西都没走出去。
林硭日夜不眠拿枪守护家,跟全村人对抗。
李忆莲趁乱套了出来,带着弟弟李福找到了林硭。
李福自告奋勇拿枪守夜,却悄悄拿着枪逃走了。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有了枪后的李福得到了孩子们大王一般的待遇,有小女孩帮着按摩,还有小女孩为玉米。这个画面非常搞笑,却让人感叹,本该天真无邪的孩童也耳濡目染成年人变得势利。
没有了枪,保长和族长带人重进了林硭的房子,正好抓到两人炕上激情。
在这个社会下,一个寡妇嫩个生存已经很艰难了,贞洁早已不值一提。李忆莲哭诉,自己只想找个疼自己的男人。
族长决定烧死李忆莲,这样更加将建祠堂变得合理了,毕竟祠堂是给死人的。
于是,一个大活人,就被活活的烧死了。
烧人时,一个个带着狰狞面具,手舞足蹈。
其实,在封建礼教下,这些固守者就是一个个魔鬼,杀人的魔鬼。
祠堂也开始风风火火的修了起来,为了筹集工钱,族长与保长甚至把神像上的金元宝买了。
县政府的陶总管带着三十万银元来了村子,而保长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根本就不是为李忆莲建祠堂。
但为了钱,众人假装不点明这一切。
陶总管在带着养人观摩拍照后,竟拿着三十万银元走了,这个钱竟只是个过场。
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场闹剧后剩下一地鸡毛。
而神像上的大金元宝也只能换成了小元宝。
在最后,林硭逃出禁锢,拿着枪追杀族长,将其钉在了棺材里。
而后在与保长带着一群人的对峙中,枪火起,影片结束。
这便是2018年上映的《荒城纪》讲述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方言的误会,引出了一个荒诞的的黑色幽默故事。但其实仔细想想,里面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保长,虽然霸道,甚至通过救济粮跟其他村妇有不正当关系,但是在大局上,他还是为了村子考虑;族长,色厉内荏,更多是随着保长的步伐走,总体而言也是为了宗族。
只是他们都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无知的他们,只知守候祖辈传下来的思想与规矩。
这是社会的悲哀!
礼化杀人,本片更多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只有从根源上消除,才能解放人心。
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建礼义廉耻堂,学新生活运动,才能多要国民政府的救济粮。听成李忆莲祠堂,贞节牌坊守活寡,原本的情人还得断念想 算好卦就给多点,算了坏卦能少给就少给,那我还不如随便算说个好话,那人们就听不到真话咯。(算卦的说完,刚刚得坏卦的人又只能给多几个鸡蛋) 作为族人李满真,族里今天要办一件有益所有村民的大事,要征用你家的土地和窑洞作为宗室祠堂,(李满真)你是否有权做主呢?你别急啊。按规矩,你得先在祖宗面前表个态,我才能跟你说之后的好处了么。(阴阳怪气地装腔) 国比家大,要找政府评评理。 保长和县长是亲家,告了有啥用?怎么可能听你娘评理呢(村民这么懂?还听村长的,甘愿接受一村长之言,为了救济粮) 管天下的叫蒋中正(讲忠贞),那这贞节牌坊就不瘆得慌了。 荒诞夸张的故事在荧幕上演,但导演评述版就荒诞表象的背后有如今看来更荒诞的人物内核。比如救济粮被保长保管,每次发都是缺斤少两就没村民反抗,评述版中说反抗也没用,那个世道抱团或许还有残羹冷炙,反抗被逐出宗族可能死于非命,而且即使逃出去也还是会回到这里,根就在这,那时的人想法,如今看来或许很奇怪,但那时可能就是普遍的想法,一旦是普遍的,谁都不想成为异端。只是评述版中导演似乎一切尽在掌握,有些解读是可以观众自行理解的,有些可能是导演刻意展示他隐喻的意思,有点装,不过也还行,毕竟是那时那个中西交汇,新老交替的风云际会的年代,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又有违常理,国民的劣根性不能谁都是圣人,只是无力与压抑而已吗?反抗也只是徒劳?守旧的宗祀文化与一昧追求西洋文明却不结合国情考虑的落不到实地的两者不兼容,不只是民国,也不只是现代,哪里不一样?丑态哪里都有,真能革新,自知自爱,这才是鲁迅从文的意义吧
从影片《荒城纪》的开头十分钟,便能看出导演徐啸力试图完成史诗叙事的勃勃野心。从一个词句上的小误会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悲剧,陈旧观念、宗族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在荒谬的喜剧色彩中逐渐弥漫出浓厚的悲情氛围。叙事的完成度很高,每段故事的推进都建立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
其中的调侃和隐喻,为影片赋予了黑色幽默的底色,让人很快联想到之前的《驴得水》和《不成问题的问题》,相似的以小见大,民国时代背景下的贫瘠与荒谬,而《荒城纪》则力求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角度,父女之间的言辞误解,不仅引发了整个村庄的暗潮汹涌,导致了传统宗法机制的内部冲突,家庭和集体之间的利益纠葛,甚至造成了追求情感自由的灵魂个体被集体戕害的惨烈悲剧。
导演用丰富的背景音乐为每段剧情转折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或是长笛二胡婉转奏出的悲音,或是电吉他和密集节奏鼓噪出的朋克,有效烘托了这场闹剧的各种面向。斯琴高娃、褚栓忠等几位老戏骨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表演撑起了繁复而宏大的场景。生动刻画出上层官僚、宗族家长、底层村民和妇女各个层级彼此之间的压制、约束和抗争。为了迎接新生活运动,无论是思想还是习惯都处于“旧生活”的人们却演绎出种种闹剧,意图通过得到认可,获得利益。然而,男女主角才真正是新旧文化转换中的先锋者,他们追求个人自由,不把一切阻碍放在眼里。并且以善意和乐观的心态,面对身旁的喧嚣众人,面带着真诚笑容,却迎来了最沉重的伤害和打击。
因为饥饿和贫穷,村民已经失去了同生活抗争的力量,他们的麻木体现在表情上,渗透在语言中,更深深地铭刻于观念之中。从贾樟柯电影中走出来的韩三明,演绎出这一类群体的生动代表。村民们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日常生活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观念和浅薄认知,但也正是面容模糊的他们,纵容了旧时代宗亲族长们对人性的压制,同时还成为其帮凶,在消灭自由灵魂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影片由此进入了最为悲情的段落,关于人性的隐喻也在此得到最深刻诠释。宿命般的悲剧发生,如同《狗镇》中的人性走向,尽管时代、国别等背景全部迥异,但同样毫不留情地呈现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喜剧的讽刺为线索,最终戳破了人性的愚昧、自私,以及虚假的集体主义对个体灵魂甚至生命的消灭。
宿命的悲剧性高潮过后,导演也许不想情绪过于低落。影片最后仍然回归到讽刺。通过种种争夺和伪饰,甚至付出了炸毁民房、情感破裂和害死人命的代价。最后族长和保长却不得不面对更上层官僚的压榨欺骗,换回可怜的几包大洋。在1930年旧军阀统治下的山西乡村,这场因为物质和观念的双重落后导致的悲剧,以一个讽刺谐音开头,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荒谬的演绎,最终制造了自由灵魂的终结,以及更多人的哀叹与悲伤。影片呈现出这些人性的弱点,却并没有提出合适的解决之道。它发人深省,成为观影后继续思考的深刻话题。
发表于《普洱》杂志。
当封建的大树被砍倒后,人们似乎忘记它的根还在,看!饿殍遍野,听!黎民哀嚎,青天白日下的大老爷仍自顾自地宣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口号,若说清朝是封建时代的昨日黄花,那民国便是民主时代的野草!大树顷倒,青草长高了!翻土变新,那可不得了!
由此窥民国一角,长似野草,生机有余,希望微渺!
《荒城纪》 徐啸力 2017年 电影讲述了在民国初期的西北偏远小山村里,有个保长从闺女那得到一个小道消息,建一个礼义廉耻堂就可以得到救济粮跟三十万银元,可是文盲的保长却以为要建“李艺莲祠堂”,于是活生生的拆散一对婚姻,并把李艺莲给烧死了。 这部电影很有讽刺意味,好一个礼义廉耻堂阿,还有蒋中正理解成“讲忠贞”了。可见文盲的可怕性阿。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了,如果还有人告诉你读书没鸟用,那么你就应该在内心低看他一眼了,那绝对是一种思维高度低下的表现。 中国还有一句“穷乡僻壤出刁民”,其实即使到2020年的现在也还是存在的,很多地方信息很匮乏,与世隔绝,村民根本不懂法,无所畏惧。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村民 烧李艺莲,他们的内心并无大恶,更多的是一种无知,一种“从众心理”,反正大家都这样干,我也就跟着这样干。这真的太可悲了。 中国还是一个蛮多元的国家,在后藏那边还有可以娶两个妻子的村落。新疆还有金头发白皮肤的中国人呢,摩梭族到现在还是母系社会。
论一个导演怎么毁了一个好的本子的,虽然本子也是模仿杀生
杀生+驴得水,荒诞讽刺的手法表现国民劣根性,有点像鲁迅的小说,但总体过犹不及。从李忆莲到林硭再到大管家,还有一众村民,愚昧、腐朽、盲从等人性元素,再加上针砭时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后哪方面都不深刻,还是有些遗憾
听了导演的评论音轨,属于野心挺大,但能力不够的半成品。从文本层面来看,影片希图通过一幕时代悲剧来讲述个体在历史中所遭遇的种种丑恶,新生活运动带不来新生活,礼义廉耻堂最终沦为了李忆莲祠堂,点子挺好,可惜导演的掌控力实在太差,让整部影片看起来刻意做作,只有少数场景不错,配乐简直是尴尬
黑色幽默的民国戏,看似荒诞而又反映人性的残忍,有点驴得水+杀生的意思。外表粗粝野蛮,实则细腻丰富。故事内体现的阶层问题和女性问题,很有嚼头,用看似喜剧的方式,将这份压迫、悲哀、冷酷一一道出。
嗯,蒋中正,讲忠贞。
迟到12分钟。配乐挺优秀的,可是也被做作乱瞎JB的镜头带歪,貌似又见李安的儿子李淳还是我看错了?很久不见斯琴高娃却没多久就出走了没她什么事…蒋中正讲忠贞烂梗笑了。
礼义廉耻和蒋中正,被听成别个意思,哭笑不得之余,又觉荒诞感开始落地生根。钱眼中的官僚,一脸苦兮兮地委屈,实质都在捞那不该捞的财物,叹的是,总有一群愚民,更叹的是,清醒的勇士会被一层层地剥去皮。比《杀生》要乡土,要锐利,要酣畅。黑得不知如何是好。郝星棋真美。处女作很可以。三星半。
民智未开,很可怕。民智开了,更可怕。有的时候,选择随波逐流、不去思考,像个庸人一样活着也挺好,最起码少了很多烦恼。
礼义廉耻的悲哀,群体的愚昧与麻木,思想的封建落后。像是《村戏》的低端版本,有些段落用力过度,有些段落又过于含蓄,导演的诉求鲜明,但功力还不够深厚,不过作为处女作这个完成度已经相当可以了。
方言害死人
一个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寓意深刻的故事。
导演男女主正在我面前十米处…音乐混搭,低配黄渤,杀生加驴得水…模仿有点尬噶…(〃′o`)
编导想法多,没落实多少。
电影告诉我们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你听说过人类吗,据说是集天地间万物之灵长的一种东西呢。
用幽默的方式写一个悲伤的故事,荒这个字可以概括主题了
虽然编导演摄乐剪等诸多环节都存在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创作者的初衷与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效果仍是值得鼓励的。作为新人导演作品,比起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和又怀又蠢的小聪明等更让人讨厌的类型,这部更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在一个班上,往往那种智力天赋平平但始终脚踏实地的,都能在最后时刻追上来。
两星半。对这种虚构的反映某个时期人性愚昧的电影,我是很难喜欢起来。一点人性的美好都看不到,我是不相信的。全村一个识字的都没有?“礼义廉耻堂”能修成“李忆莲祠堂”?虽然明白这是种荒诞,但我就像《驴得水》一样接受无能。看不到一丝悲悯,全是类似“你国”一样的嘲笑。
让人想起《驴得水》,表达的是社会的愚昧和专制,悲剧的起点在于一个小小的误会。总之,比起大部分现在的国产片要好很多了,至少有想法,但问题就在于深度不深,故事又讲的不是太出彩,不如《村戏》那么全面和平稳。2.5
很接地气的一部电影,画面,演技,语言都还原真实,黑色幽默加讽刺的内核,我觉得不比驴得水和村戏差,作为导演的处女座真的很棒了,可惜没名气和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