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mor in Roma
Amor in Roma【1】
虽说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地方早已上映,但是直到我这个夏天去罗马的时候,荷兰的院线还没有排上此片。所以暑假的罗马之行,倒也可以说是给看这部片子做点儿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一天入夜到了罗马之后,坐机场大巴进城,被一个在罗马念书的东欧女生搭讪了一路,不知道是我太想看Woody Allen这部电影了,还是实在是我想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题了,我就问她:你看过To Rome with Love么?姑娘答得倒是干脆:I have seen it. But I did not like it at all, the story can happen anywhere, it is not a film about Rome, it just happened in Rome. 饶是如此,在罗马倒是度过了这半年来最开心的时光,不过,不是在特拉维喷泉许愿池前或是西班牙阶梯下,而是在酒店的床上守着internet等企鹅跳的时候。所以若是我能公允地评价这部电影的话,那我一定在撒谎。【2】
好,开始认真谈电影。说实话,Woody Allen这部片子真的“可谈性”不高。无论从剧作,到影调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整体“笑果”和风格,都乏善可陈——当然不是说不好,影片的笑点自然频出,但是却很难有什么打动你的东西,当然这些也都是跟老爷子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比较而言。若是这片换作是别的导演的话,也许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小品之作了。但是我们对老爷子的要求总是会更高一些。
当然,所谓“一系列作品”的最好参照系无疑是他的“欧洲文化名城巡礼”。从颇具黑色电影气质的伦敦三部曲,到《午夜巴塞罗那》,再到《午夜巴黎》,城市逐渐从背景变成了电影的主角。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当地旅游局投资拍摄的。2000年以前,是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穿梭自如、游刃有余,他的电影某种意义上简直成了纽约地标。但是进入欧洲城市的Woody Allen,一开始却尝试只将城市当成一个背景板来展开故事。伦敦三部曲中的城市只是给电影提供了一个场地,独家新闻、网球以及游艇这种东西都非要有城市来提供一个语境才显得合情合理。这三部在他整体系列中略显沉重的作品(甚至死亡来得都有些沉重,虽说也不乏Woody Allen式的戏谑),欲望与犯罪成为了主角,Woody Allen鲜有的暂时摆脱了那个具有自嘲性质的对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的“可爱”(adorable)展现【参见胤祥:
http://www.douban.com/note/197730444/第二段末尾】,而将这种展现嘲讽转化成更为严肃(或是假意严肃)的批判和质询;同时被质问的对象,也从中产阶级转变为等级序列上更偏向于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人群(以及那些一直努力往上爬向这个阶层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伦敦三部曲完全不关乎“欧洲文化名城巡礼”,这个系列旨在探讨一些别的问题(欲望与犯罪),只是好事的批评者和影迷将这三部其实也不尽相同的片子(Scoop明显基调更为Woody Allen式,而其余两部则完全不属于typical的Woody Allen)联系在一起罢了。
从《午夜巴塞罗那》开始,Woody Allen貌似开始重新寻找审视一座城市的角度,但是很显然,巴塞罗那在此片中仍然仅仅是一个背景板,影片有相当的段落甚至出离了Barcelona,城市仍旧只是给这段三个人的情事提供了一个美丽而又浪漫的场所罢了。但是到了《午夜巴黎》,巴黎(或者说文化史面向上的巴黎)已经一跃成为了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所有人物的出场、故事的推进以及段子,都是为了展示那个“流动的盛宴”。我们当然不能说Woody Allen抓住了巴黎的精魂,事实上,Woody Allen只是讨巧似的借《午夜巴黎》表达了某种文化怀乡症,只不过凑巧这个文化怀乡症的载体——巴黎——实在是太过招摇,以至于招摇得耀眼了。而《午夜巴黎》也好似是Woody Allen一生江湖地位的一种隐喻:一个似乎心在欧洲的美国人,美国人貌似都很难懂他,而爱他的人都在大洋的彼岸。
回到《爱在罗马》。虽说全片中充斥着罗马的大街小巷【请原谅一个刚去过罗马并且在旅行的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爱上这个城市并且现在还比较激动的人,小小地罗列一下:开篇的是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其次警察独白的地方是威尼斯广场,再然后我们可爱的associate producer Maggie问道的地方是天坛圣母院的台阶下,而接下来就是明显的特拉维喷泉许愿池;片中Woody Allen夫妇遥望的以及片末的就是著名的西班牙台阶、西班牙广场和古舫喷泉;以及中段,在我们的脸书老大Eisenberg的介绍和小硬糖Ellen Page展现“文化”时闪现的两次斗兽场亮相以及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前的广场,而Ellen Page,Eisenberg和女友夜晚路过的是纳沃纳广场喷泉】,但是这些罗马的地标性建筑大多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中段出现的一些也经常只作为空镜出现,除了夜游斗兽场一段,罗马真正作为城市进入了影片的叙述,在大多数时候,罗马完全游离于整个故事。若是你看过《给朱丽叶的信》,你觉得《爱在罗马》很多段落是在维罗纳拍的我也毫不会惊讶。总体来说,就跟那个东欧MM说得一样,这四段故事可以发生在anywhere,罗马只不过会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浪漫一些罢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爱在罗马》也展现了Woody Allen的全面回归:1)Woody Allen式的碎碎念,要比Larry David和Owen Wilson叨逼叨有趣多了,特别是饭桌上劝亲家去舞台一试身手以及最后念念叨叨说“亲家,你真是好嗓子,我发誓我不说这个话题了,但是真的,你嗓子真好;老婆你不知道啊,他唱得有多好”;2)浴室唱歌搬上舞台以及贝尼尼的爆得大名也是典型的Woody Allen式的戏谑;3)Baldwin时不时不知是人在现场还只是“灵在现场”的comments是不是让你想到了Anne Hall里面那个打破了第四堵墙的无时无刻都可以向银幕外的观众发表评论的Woody Allen?4)对于贝尼尼最后重回尘埃的调笑以及未婚夫妇各自出轨的处理方式到处彰显着written by Woody Allen。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我还是有些失望。就是哪怕最Woody Allen的片子,他都会尝试一些不同以往的突破,但是这次我却只看到了一个纯正的Woody Allen,没有任何脱线的或是不脱线的惊喜,而仅仅就是一个Woody Allen在那儿。也许就是这点,特别的不Woody Allen。很多“国际化”的导演在拍摄意大利的影片时候,都会多少有种意大利式的节奏。比如Billy Wilder影片序列中有一部是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两代情》。虽说这是部“节操丧尽”的喜剧,但这部以意大利背景的影片却有某种典型的意大利式的喜剧节奏,不同于《热情似火》和《玉女风流》的连珠炮般的段子,《两代情》的喜剧性来得更为舒缓和南欧浪漫,不知道这是Billy Wilder有意为之,还是拍意大利不这么拍不行。但是在Woody Allen镜头里的意大利,喜剧的节奏仍旧还是Woody Allen式的,而全片也处处洋溢着Woody Allen,哪怕贝尼尼这种难于变成别人的主儿,都显得是那么的Woody Allen。而那些以前时不时冒出来的“反/超Woody Allen”的东西却始终都未出现。《爱在罗马》就在经典意义上的Woody Allen的剧情节奏下,四平八稳地走到了最后。
也许年近古稀的Woody Allen已经不屑于像以前那样玩一把优雅的长镜头(《子弹飞越百老汇》里面的两场场面调度真是教科书级别的),也不再醉心于炫技式地结构出一部编剧精巧曼妙的剧本(《开罗紫玫瑰》、《性爱宝典》构思是多么的匪夷所思)。《爱在罗马》也许真的是老爷子像中国成语里面说的那样,返璞归真。没有花哨的机位走动,没有诡奇的情节故事。老爷子只是用简洁轻盈的手法,轻轻松松拍了四组故事,在罗马,如此而已。
但是我仍然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原因正如我开头讲的那样。罗马是美好的,无论是对于在那儿度假的奥黛丽赫本,还是对于《甜蜜生活》里的Anita Ekberg。Woody Allen虽说没有突破任何他自己的风格(当然,也许他根本无意于此),但是还是讲述了四段有些许曼妙,些许滑稽、些许无奈,但是却妙趣横生的小品。对于一般的导演来说,也许只是一部三星(也许是四星?)的作品;对于Woody Allen这个级别的超凡匠人来说,恐怕还要减去一星;但是当真想想,老爷子能再活跃再蹦跶的日子也着实不多了,当真觉得是看一部少一部了,所以也就有了现在的分数。当然,对于他来说,对于他的电影和影迷来说,几颗星根本就不是重点。
【1】Amor是Roma反过来,第一次在旅游手册上读到这个的时候,感觉这座城市真的好奇妙;
【2】这个表达实在是太曼妙了,前几天从我朋友的影评处学过来了。
2 ) 《爱在罗马》:一切正在经历
(芷宁写于2012年10月31日)
自从伍迪·艾伦迷上了给欧洲各大名城抒写光影情书后,他那属于文化情结的一面便似乎找到了最适宜的归宿,不论阴抑的伦敦、旖旎的巴塞罗那、浪漫的巴黎,还是充满惊奇的罗马,伍迪像是被欧洲旅游局特聘了,以外来人的视角游刃有余地抚阅着相对应的风土人情,说点普通人文艺人及特殊人的二三事,观众们似乎也迷上了这道风味特殊的下午茶,每每都期待着。
虽说此番的《爱在罗马(To Rome With Love)》并没带来多少惊喜,也没有超越伍迪以往作品的水准,且不似对巴黎那样迷醉梦游般的深度体验,将本片故事稍稍换点应景的料,搁哪个地界似乎都通用。话虽如此,但罗马终究是独一无二的,和其他名城相比,她或许更纯粹更历史,更松散也更狂放,还有那么点隐隐绰绰的神秘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马仿佛长了艺术胡子的纽约,它的过往和遗产掺杂着自然流露的机智与随意跳动的感性,当然,还有些许的肆意与夸张,所有这些气质似乎和曾经动辄就将纽约文艺青年二三事银幕化的伍迪·艾伦很合拍,当然对影坛而言,小老头也是独一份的。
伴随着多梅尼克·莫度尼奥的歌曲《我要飞翔》,影片开始了罗马之旅,这样轻松浪漫的音乐也表明了本片的基调。起初,片中并行的四个故事看上去进行地有点散漫,仿佛漫无边际的闲聊,结构也趋于松散,但这是伍迪影片的特质之一,仿佛没有精气神,可精气神又无处不在。随着剧情推进,观众看到了一群人与这座城市相关的小体验小冒险小突破与小纠结,经历在这些故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罗马这座古城,岁月和经历是她的财富。
不似《午夜巴黎》开篇近4分钟的各种美景定格,《爱在罗马》中一些景致的再现是流淌型的,如广场上围绕着交警的旋转跟拍,将周围的风景扫入画面,有种微醺的眩晕感。再如,当米莉在街头迷路时,她立于广场喷水池边,镜头等同她的视角来了个360度的旋转,将四周的风物一并入镜,那一瞬间的感受有点迷失罗马的意思。同时,许是意大利是个充满阳光的地方,片中的场景几乎都采用了暖色调,每座建筑都像洒上了明朗却不刺目的温和阳光,仿佛美妙的暖橘色,令视觉有一种妥帖到骨子里的舒服感。
本片有很多艾伦以往影片的影子,几个设定也总有那么点似曾相识,如事业不如意却总参与到他人情感世界的女演员莫妮卡,类似《午夜巴塞罗那》、《赛末点》里斯嘉丽·约翰逊的角色,再如迷上男明星的米莉,仿佛《开罗紫玫瑰》里米娅·法罗的激情年轻版,还如未来女婿与岳父大人间的小成见和小矛盾,宛如《午夜巴黎》的桥段,而伍迪·艾伦再次出现在他的电影中,也是那么点似曾相识,片中的他依旧絮叨,依旧纠结,不时地调侃别人,也调侃自己,对死亡和未来有着莫可名状的恐惧,这样的设定,令观众依稀看到了很多年前《安妮·霍尔》里的那个纠结的文艺中青年,如今他老了,但依旧纠结着,“随着时间增长的不是智慧,是疲惫。”这句话在不经意间敲击在观众心坎上。
伍迪曾说过:“生命是一场残酷的、痛苦的、梦魇般的、无意义的体验,想高兴起来的唯一方法就是编点谎话来骗骗自己。”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用这样的喜剧模式结合古老城市点缀其间,以期看到有趣的瞬间。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1260831_d.html
3 ) 莫妮卡
最喜欢建筑学生和女友的朋友莫妮卡偷情的一段。莫妮卡这种被称为狐狸精的女人,我是比较膜拜地去看的。其实一开始男学生对莫妮卡也是不以为然:演员事业木有做的怎么样,感情又不稳定-----------得,看见没,这就是一般人评判人的标准。可是就是这个令他觉得没什么的女人,没一会儿功夫便令得他心醉神迷陷入爱河,马上要和对他很好的女友分手,要和莫妮卡去环游罗马,一生一世。----假的不是莫妮卡,而是对于幸福和正确的界定标准吧。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莫妮卡,她风骚挑逗,人尽可夫,但是遇到她的男人都以为她是真爱,等到她离去,又骂她不值。但若不离去呢?呵呵,那不就是幸福死了吗。
然后是那一对乡下来的倒霉催的小夫妻的故事。冲破了道德的疆界,女的换来了一个不后悔的人生,啊,终于疯狂了一把,男的换来了从妓女处学到的新花式,可以拿回来造福老婆、造福余生。生活,永远是如此美好。大城市果然非同凡响。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觉得唯一能说明的是,爱情不是假模假式的地方。爱情有陷阱,也有高手。可是,很显然,我们都知道怎么做才是自己会喜欢的,那和道德、学问、人品可木有神马关系。比如出门像贵妇,上床像荡妇,永远没错。还有到处卖弄一下色相,也算是造福那些缺乏爱情心跳的人群吧。有所谓食物链的上层,和中下层。不知为何人们偏偏要呆在中下层。高手对决,哈哈,那要看《史密斯夫妇》,看现实里的皮特和朱莉,硬是做到了电影中所说的自由式跳伞和全世界收养孤儿,又有何不可。作为一个男人,你想达到这种层次,得到爱情,还真是奢侈之举,也就一个布拉德皮特可以如此随性么,成功地做到了在全世界收养孤儿,那边厢朱莉还不答应结婚呢。只要有一个男人可以做到,女人们继续风情万种,你们怎么作,其实没有错,女人就应该有点神经质,还有,狐狸精,一定会眼睛永远看着前方,没有什么阻挡她前进的脚步。相比之下,男人真是纯洁的物种。对爱情严肃和激烈,不过目标总是那种狐狸精式的女人,不容易征服的女人。
做狐狸精式的女人,没有满足感,所以总是要折腾,可是越折腾越不安定,不停留就不能真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男人,那就没什么满足感,恶性循环。所以老公不在的时候,很自然地去挑逗一下别的男人。简直是避免不了的老套剧情。
4 ) 就没有人看出来老头子又玩穿越了么?
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那一段,很明显就是建筑师自己坐在那个椅子上面穿越回了三十年前的光景啊...这个城市三十年都没变,所以就直接乱入结合到现在的场景了。
5 ) 出轨之城
老头又出镜了
看到他就会觉得很好笑
Ellen Page是新生代女演员里非常出彩的一位
依旧喜欢她的表演
但并不适合这个角色
Penelope Cruz是本片的亮点
小时侯一直不理解阿汤哥为什么会为了她离开Nicole
现在想想也不是没有理由
比午夜巴黎好点
但依旧不能和老头早期的作品比
四段故事
一贯的黑色幽默
尖锐刻薄的讽刺
每个人都生活在BOX里
试图冲破
平淡的生活有时候需要偏离轨道
但大部分人没有勇气去尝试
因为平淡代表着安全
所以林夕写道
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也是这个道理
6 ) uncertainty
这是关于生活中的意外,偶然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电影。国外街头的偶遇也可能最后两人会结婚,上一分钟还在浓情蜜意计划两人的旅行,下一分钟就全变了,迷路了也许就碰到了偶像。。。所以要享受生活中的意外和偶然带来的变化,而不是一味抵触,沮丧,变化也许就向着有趣的方向发展过去。而生活的不确定性是生活本身的魅力所在,否则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就算前程似锦,但已知结果的心情如何再忍受日复一日的琐碎。所以不确定的生活也许才是最吸引人的生活。想去罗马谈恋爱。
我对老头子那一套彻底审美疲劳了。说点歪楼的,为毛杰西·艾森伯格驼背缩肩走路还有点内八的模样这么销魂啊?真不知道自己还好这一口……
先锋歌剧,文艺青年,爆红名人,高级妓女...罗马的一切在伍迪眼中都带着讽刺的倒影。但到最后,他把这些荒唐可笑的东西都叫做“爱”。也许他想说,正是因为有缺陷,我们才会眷恋一个人、一座城。也许生活的实质就是泥沙俱下,这才是真的值得去爱,爱不是我们幻想中那些完美洁白透明无瑕的东西。
比《午夜巴黎》要好看点,而且颇有几分伍迪早期作品的风采。不过整体还是趋于无聊,只是把几个小段子松散地拼凑在一起。PS:伍迪艾伦的影片跟王朔小说都犯有同一个毛病,就是作品里的几乎所有人物说话都一个味,甚至举止也都带着作者的影子。明明一群人在对话,听上去却像是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
罗马——资本主义世界的丽江。感觉豆瓣上对这部片子的解析还是浅显了,都没人从意大利喜剧电影的传统和罗马的神圣崇拜(在当代语境就是偶像、明星)的角度讲。
这部像梦境一样的电影,把几乎所有人的白日梦都实现了:一夜成名,异国旅行坠入情网,洗澡间歌唱家,主动找上门的性感妓女,玛丽苏粉被影星带回酒店...在一切归于平静的梦醒时分,带着几分遗憾和回味回到现实,却又不失温馨和欢快...意大利人闲散活泼无厘头的性格已经被融进整部电影中了~
老头子是全天下我最喜欢的一个老头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
杰西·艾森伯格与艾伦·佩吉这一对好有爱啊。 伍迪·艾伦的片子即使再漫不经心,仍会有些非常轻松有趣的段落,包括总会有几处好玩的对白,幽默的细节。老头子在片子里面借角色之口说要活到老工作到老,那么,就请一直拍下去吧。
因为期待没有太高,反而觉得挺不错的,纯搞笑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而且确实还是很搞笑的,洗澡那个,哈哈哈哈。而且老头自己终于又开始演了,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啊。
为什么大家评价不高,每个故事都还讲的不错,老头子还出境狂吐槽,我觉得比午夜巴黎的故弄玄虚还要好一点。
虎头蛇尾。直到2/3处都相当精彩,但收尾潦草且说教十足,很是失望。
感觉巨长巨长,Woody Allen完全是在自娱自乐,编的几个故事都荒诞不堪,把意大利人彻底耍了一遍,喜了个剧。空有了罗马的景致,却没了罗马的风情,就连罗伯托贝尼尼,也不再搞笑。最搞笑的居然变成了老头子本人,和洗澡男。全片最大的亮点,还在于操着意大利语红裙爆乳的西班牙美女Penelope Cruz。
在看了26张盗版盘后终于贡献了一次票房
老爺子真是厲害,開場四條線鋪開,一條夫妻線岔開成雙線發展,一條年輕人的愛情線反發展成了老人戲,另外一條建築師主角竟然變成了敘事中的第三者,唯一正常敘事的罗伯托·贝尼尼(也是完全羅馬土著的一條綫)反倒顯得無趣了,說的也是老爺子荒謬喻世老段子,人物包含老中青,結局有悲有喜,正到呢!
蛮好啊 巴塞罗纳都是一群热昏了头的艺术家;伦敦是一批消减脑袋往上爬的贵族;巴黎是一批整日白日梦的文艺青年;罗马,每个人都在玩明星或者被明星玩... ...
小老头一年一部的速度,对于身为的粉丝的影迷还有什么值得抱歉的呢,哪能要求部部都经典呢,像这样一部充满了熟悉的欢乐没什么特别的惊喜的作品就很让人知足了。四个故事平行叙事却是四个独立的爱情故事,吸引人的除了每个故事里明星的个人魅力,况且故事本身也还都很黑色很幽默。★★★
美片#600.伍迪艾伦你是多爱费里尼啊?安东尼奥和米莉的故事直接翻拍[白酋长],米莉那个演员甚至有一双酷似朱丽埃塔·马西娜的眼睛……贝尼尼那个故事里狗仔队完全是[甜蜜的生活]的做派,而且还有宗教游行!不过这片子真说不上好,在老头作品里也就30名开外的水平。
一会儿笑到肚子痛一会儿思考人生
讽刺得信手拈来 赞美和吐槽两不相误 。 感觉他的人物典型性格 被分到了片中更多的人身上。
随心所欲不逾矩,嬉笑怒骂皆妙文。伍氏小品,笔锋精锐,形散神聚,举重若轻,观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