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1941年德军集结了最精良部队对莫斯科发动了号称“台风”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这座城市。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用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阻挡了这支野心勃勃的侵略之军,以整个连队只幸存5人的巨大代价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为了祖国。哪个祖国?“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本片主要围绕4连的两场狙击战展开,呈现的战斗细节十分丰富。虽然面临兵力不足,无法确定敌人进攻方向等众多不利因素,但苏军依然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的做了充分准备。战斗打响前,指导员利用木材造出坦克模型,让战士们反复练习如何用燃烧瓶攻击坦克,而在之后的战斗中,很多德军坦克正是被这样摧毁的。狭窄曲折的“之”字形战壕,配置了防空洞、白色伪装网,本人虽对此是个门外汉,但也能看出导演在还原真实的战场环境上是下了功夫的。德军进攻前的炮火准备、空中侦察,进攻、撤退时的步坦协同,显得章法有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其作为对手的强悍。苏军的防守反击也不是无脑的突突突,而是展现出了许多直接交火背后的细节准备,如在敌人炮火袭来时两人合力将重机枪转移进入掩体,炮火一停立马又将重机枪部署在射击阵位,而且这些镜头出现了不止一次;操作反坦克枪时主副射手装弹与射击的相互配合;在利用火炮阻击德军坦克时观察手向炮兵通报各项射击参数以及选用的弹种,并大喊“相信我的观察结果”,在第一轮炮击结束后根据观察修订参数;战斗间隙马拉板车将伤员与死者不断送向后方。战斗结束后,4连仅有6人幸存,没有胜利的喜悦,也没有死亡的悲怆,面对自己创造的奇迹,幸存者显得平静而淡然,或许是见惯了太多生死。或许正如他们所说吧,这就是战争呢。
这支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的苏联部队,在莫斯科的郊外,以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了阻击战,战争教学科普片,从高低射界射角、火力点的配置、三人散兵小组,步炮协同、反器材步枪,多个角度的重现了当时的一场战争,以告慰在二战以来牺牲的六十万哈萨克人民,电影的配乐依旧恢弘,在台词上由于是译制版,融入了许多文学加工的元素,俄罗斯式的玩笑前因后果,也尽可能的进行了中国化的改编。
片中时刻都渗透着俄罗斯式的爱国情怀,从战前的动员,没有给予德国人太多的戏份,重点是战争太过残酷;像是俄国版的集结号,没有了过多血腥的画面,对于战斗民族的歌颂,片后部的危在旦夕的那一刻处理的非常巧妙,战损计算方式也更能体现出这二十八味勇士的壮举;最后一幕的镜头在莫斯科南部的草原上立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塑像,大义凛然
因为是先看了《28勇士》,再看眼下热映的《八佰》,所以很自然的这两部战争片形成了比较。前者只用了200万美元,后者花了5亿多人民币,据统计“用了300颗照明弹,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了相当于10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钱多,钱少,都能拍出好电影。
但是一部电影看过之后在脑海中能停留多久却是重要的。28勇士是在6月份时看的,那几个士兵的样子到现在还活灵活现,他们讲的俏皮话你还想得起来。《八佰》是前天看的,所谓的群像到今天却几乎是一片漫漶。今天电影频道首播,又看了一遍。坦率地说,我比在两个月前更加佩服安德烈·谢罗帕这位菜鸟导演了,他因为从童年时喜欢28勇士这个故事,长大后花了7年筹钱,拍成了电影,这部处女作的完成度之高令人惊讶。管虎导演也是很早被八百壮士的故事感动,花了10年拍成电影(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审片挫折)。两位导演的不忘初心自然都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固然惨烈且可恶,可是拍摄战争电影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有大的不言自明的统一答案,具体到每一部,却又应该是千差万别。《28勇士》可能会被类型片、商业片导演视为某些不懂规矩(比如轴线规则),但它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自始至终贯彻完成了一个清晰的理念,那就是:战争不仅是铭记痛苦和悲伤,更要铭记战斗英雄和胜利!这在影片一开头其实用字幕标出了。因而英雄是什么样的,就变得比历史本身更重要,什么样的英雄更能激励今天极易陷入怠惰的我们,也更为重要。
在德军的印象中,28勇士所在的第316师是怎样的呢?德军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Fedor von Bock)的一份电报中说:“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它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他们极为狂热,从不投降,不畏死亡。”那么如何展现让德军记忆深刻的坚韧顽强的俄军士兵?
影片开始时的气氛是居然是轻松的,除了军官们沉着的脸,士兵们说着笑话分析德军坦克的弱点,锯木头做木头坦克,夜行军讲故事,收集铁丝网,假装用裹脚布投降,用步枪打飞机。等到40分钟后炮声一响,你就知道这群民族、宗教信仰并不统一的俄罗斯士兵在瞬间同仇敌忾,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在第一轮的战斗中以防守为主,躲炮弹,猫在掩体里,还有功夫嘲笑德军的炮击是交响乐、指挥糟糕等。他们聊着家乡、土地、祖国、死亡等疑惑重重的大话题,却不影响装弹夹、做鸡尾酒瓶炸弹的军事动作,更不影响后面坦克逼上来时的奋力还击。两人一组的反坦克枪士兵阵亡了,旁边的士兵拿起武器说了句“这玩意怎么用啊?”接着就射杀成功,为自己的无师自通有些得意。编导这种幽默地自嘲和处理死亡的态度,可能正是这些士兵让德军害怕的原因,而这样的勇士也足以让他们的后人敬佩。
一部低成本的战争电影如何实现逻辑自洽?非战争场面也是重要的。第一个镜头是被白雪覆盖的树林、房屋、小河的夜晚,远处有一条黑森林,天边有隐隐的霞光(字幕标示1941年11月14日),第二个镜头是教堂和农舍。然后是凌晨动员,黎明出发,夜行军,炮击的阵地,一个士兵还傻呆呆地看着炮击后的土地,担心不能种庄稼了。全片空镜很少,全景不多,但营造的俄罗斯广袤、美丽的大地意象已经成为28勇士们努力捍卫的家与国。那些打在俄军士兵脸上和身上的光带着强密度,衬托出英雄的光辉轮廓,却又是自然的。
一位菜鸟导演为何成功地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不能忘了,他是站在半个多世纪来、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战争电影的精神脉络上的。仅就历史而言,1941年的6月到11月,有3部电影分别表现了三场与莫斯科相关的战斗,6月的《莫斯科保卫战》(1985),7月的《布列斯特要塞》(2010),11月14日凌晨到16日中午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潘菲洛夫28勇士》(2016),而《28勇士》相当于是把《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个局部放大,并且直接取了“我们身后是莫斯科”这句台词。有源头活水,加以主创的智慧和努力,成就了本片,包括影片的配乐带动节奏和情感也恰到好处。
《八佰》当然值得一看,它要解决地是中国的民族情感表达。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视觉奇观吗?它的来龙是什么?去脉是什么?与中国战争电影的关联是什么?似乎还没有理清。它让我们记住了什么?你记住了什么?如果是那句“战争背后就是政治”,岂不是令人沮丧。
《八佰》不缺钱,不缺技术,它缺什么呢?中国电影人看看这部低成本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没有坏处。
德军的装甲部队兵临莫斯科城下,勇士们用顽强的意志坚守阵地,没有后退一步
我一直对俄罗斯的电影情有独钟,特别是俄罗斯战争片,《第九突击队》,《风暴之门》,《斯大林格勒》。我觉得那些电影没有美国好莱坞的商业气息,没有那些酷炫的爆炸场面,耀眼的特技效果。
1941年11月14日,德军精锐装甲部队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在中亚组建的潘菲洛夫师(难怪我看到许多亚洲面孔)奉命在莫斯科城外狙击德军的进攻。远处就是莫斯科,而部队正在城外驻扎。
实际上苏军指挥员无法判断出德军的主攻方向,好像到最后指挥员都没有给克洛奇科夫增派预备队。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开赴战场,注定了悲壮的结局。影片中苏军修建的战地工事非常专业。苏军的炮兵假阵地位于主阵地的前方,在步兵战壕上也看到了这样的防空伪装网。
德军侦察机会把阵地的坐标告诉后方的炮兵部队。难怪那些炮弹打得那么精准。在德军第二次进攻前,阵地上又出现了侦察机,结果是德军的炮弹直接落在了战壕中,给克洛奇科夫的连队造成重大伤亡。
这是苏军的炮兵阵地,因为防空的需要,它布置在树荫下,而不是像假阵地上的大炮那样摆放在开阔地上。
苏军的炮兵由前线观察员引导轰炸。在德军坦克部队第一次进攻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观察员把坐标方位告诉后方的炮兵部队。
电影中描写的步兵反坦克场面非常的专业。在树林中的反坦克小组在主阵地的侧面,指挥员在遇到德军坦克攻击时,会命令所有炮兵隐蔽。当敌军坦克撤退时,再次命令移动炮位,追击敌人的坦克。一切战术动作配合非常默契,一气呵成。
看过国内的抗日神剧,完全没有专业性可言,就是一挺马克沁机枪在阵地上胡乱扫射,炸弹乱飞,敌人很有规律性的倒在了血泊之中。而电影中的重机枪阵地修建在侧面,这给德军步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最后重机枪阵地的复活让我很惊讶,看来坦克那一炮没有把他们炸死。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坦克集群冲锋不可战胜的神话。苏军的英勇顽强的精神,以少胜多的勇气让人感叹。
在片尾致谢名单里找到了记己的名字!我为安东汉过化!我为盖紧氪过金!
绝对算是主旋律了。没有手撕鬼子却也差不多意思……但为何让我看得流泪满面?28张脸中,好几个都是亚洲脸孔。这些脸孔都是鞑靼人,哈萨克人……他们都在说:我们的背后是莫斯科!我们的背后是什么?
怎么会有人在战壕里讲道理…
8月29日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俄国版抗德神剧,俄国版《八佰》。只不过抵抗的只有28位苏联动员兵。电视台编排这期节目,显然是为了与当下热映的《八佰》比较、呼应。
完整的阵地战战斗调度场面,爆点和中弹的剪辑逻辑。配乐略诡异。俄罗斯冬天真不是打仗的地方。但这个名字该改成哈萨克人保卫莫斯科吧。
四星,历史或许有争议,预算少也没关系,但只要用心细致,一样能拍出不俗的效果。“我们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参与众筹的哥们儿们没白花钱。
狙击接力,履带掩埋,肉身近战坦克莫洛托夫加手雷,视死如归装刺刀,三粒子弹保平安;开战前后口水多过茶,聊聊温泉关和七武士,聊聊多民族多信仰的俄罗斯国族认同;火炮压制不忘战壕座谈会,假装没说过上帝保佑,假装援军就在身后,自己都不相信咋就活到了最后,操心后人如何买账;但战争戏真是拍得过于扎实,硬桥硬马不煽情,好看
5星全篇没一句废台词和废画面
改编自日本电影《七武士》
前20分钟还是不错的,拍完炮击过后的阵地我还以为是部好片子,结果还是失望了。宣传色彩太浓,德军完全是靶子,坦克皮薄馅大,反坦克步枪可以击穿正面装甲,德国步兵不会开枪,一挺重机枪简直成了喀秋莎,德军打两波就撤了,手雷和燃烧瓶也被过分夸大,总之仅比抗日神剧真实一点,也就一点点。
坦克太傻了。
苏方剧本就是拿步兵反坦克战例改编的,德方则根本没有剧本一群匪兵乙。看在众筹电影能拍成这样的份上,礼节性给个四星。
前半段话痨又沉闷,后半段突突突走过场,结尾的莫名奇妙。。。
很不错的二战战例片,写事写人,细节丰富,节奏掌控有致。听说是三万多人集资再加上政府部门支持拍摄的,不易啊!
影评笑尿
五星,真实,朴实,考据,没有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大发威力的武器,死得平平凡凡。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战争。
战斗拍的挺仔细的,包括战场火力布置,机枪手和反坦克狙击手转移阵地之类的。话说单兵、班级、排、连、营级的作战技术从来都没电影好好表现过。成本原因看起来像是小小的阻击战,德军只有四门大炮、十来辆坦克几百人的规模。加一星也是因为小成本和众筹操作……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民間集資不易,一群非俄羅斯人沒有多少受足夠訓練和合適裝備就被趕牲口般上了屠宰場並死在不是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洗地電影獨立連6.6分,這部電影值得比它更高的分數,那位戰鬥前偷偷懺悔的士兵也是亮點。
无意发现个众筹的片子还没字幕,好奇的点开结果愣是看完了!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剧中的红军战士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真的。新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潘菲洛夫28勇士,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