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11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有贵族血统的上流社会法国人博尔戈,把他与妻子相爱又生死相离的故事以及他与贫苦移民出身的护工阿伯代尔之间的跨阶级友情,写成一本叫《第二次呼吸》的书,其中“护身魔鬼”部分写的就是这段相伴十年的生涯,最后拍成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各类奖项拿个遍,美国人也眼红,我们也有富豪,我们也有小混混,我们也有“灰小伙”模式,一定要翻拍个纽约背景赚到钱的才舒服。大量纽约街景的镜头也算令人相信豪宅深处身不由己的人对街头的向往。
美国人是舒服了,要是观众没看过法语原版,或许也会舒服,尤其加入的成人笑话可以把满场逗得笑哈哈。成人笑话并非没用,它是一根线索,提醒大家这名高位截瘫的富豪,完全有能力走出亡妻之痛再觅新爱,他后面“笔友见光死”导致的颓丧、自卑、自闭、辞退或远离所有身边人的情节就顺理成章了。失去爱妻,重建精神,尝试约会,遭受打击,失恋颓废,再度出发,发现爱一直在等他……多么熟悉的美国温情文艺片思维模式。再看男护工这块,短短半年多时间,从刑满释放、无业无家的小混混,不小心接到周薪近三千美金的工作(换算成人民币感受下),还住进豪宅里连淋浴都复杂得用出笑话的独立大房,跟着富豪习得歌剧口味,再靠一幅涂鸦赚到五万美金,靠第一桶金起步,赢回老婆孩子……这也是多么熟悉的美国梦故事。
美国人就是这么简单。法语原版里,两人之间虽不像现实中十年陪伴那么长久,但长期相伴产生影响效力的时间感还是做出来了。两人分开的契机,有阶级差异的原因,护工的弟弟惹祸,影响到富豪家的宁静,护工需要做出陪伴家人并建立自己的事业这一选择,而美版处理则是有钱人自尊心受挫后任性赶人。原版这操作没有否认阶级差异的客观存在,而部分属于阶级差异的审美差异也从未像美版那样消解。无论是护工最终喜欢上的莫扎特的“夜后咏叹调”和威尔第的“铁匠合唱”,还是富豪最终接受的艾瑞莎·弗兰克林作品,本来就是雅俗共赏的,它们的差距,远没有原版里巴赫、维瓦尔第作品,与护工对它们的街头式解读和他钟情的“地,风,火”乐队舞曲之间的差距大。
最后说说美国新富可能不懂但原版电影懂的欧洲贵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开篇告知,对他们而言,过分流露强烈的感情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美版《触不可及》里的富豪照搬了性情压抑这个符合整体剧情需要的人设,但他任性得是不是太过也太快了?
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温情电影也挺多的,好像我个人是挺偏爱这类电影,反正是感动的我都爱看。主打温情路线的电影有很多类型,亲情,爱情,宠物情等等,但友情好像更胜一筹,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前段时间看完的绿皮书和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在对方的世界里格格不入,最后却能神奇般的成为陪伴对方一生的挚友,真的是再一次感叹友情的神奇,这也就是它打动人的所在。
在我看来,朋友和挚友是有本质区别的,与你朝夕相处,每天分享生活的那叫friend,第一眼就心有灵犀,知你所想,即使不在身边但关爱与你同在的才是bosom friend。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挚友良朋却非常可贵,有可能这辈子都遇不到。电影里的D就是如此,他了解菲利普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也会给菲利普带来真正的快乐,至少你看,菲利普在D的影响下重拾自信,不再用伪装来掩饰自己,而D也脱胎换骨重新开始拥抱新生活。这就是挚友的真正含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力量是普通朋友所无法带来的,可以说是对双方生命的一次洗礼,一次救赎。
看过老版的朋友们可能觉得翻拍的版本有些松垮,美国味道太浓,差点意思。但是我倒是挺喜欢翻拍版本的氛围的,逗趣才更显温馨不是吗。不管是法国版的原片还是美国版的改造,只要是能把友情这条主线以各自的风格并能鲜明的表现出来,赚到观众的感动,它就是一部成功的温情片,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五星!!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It happens that we have become friends.This is not fate,It is just that we should be friends”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bosom friend。
大多数人第一次看《触不可及》,都是2011年的法国版本,9.2的豆瓣评分,和近日上映的意大利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并驾齐驱。而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就是前几天点映的美版《触不可及》,电影也即将于11月22日公映。其实这样也算幸运,一来是省去了相互比较的烦恼,更因为不存在先入为主,观影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从而不必像看过原版的人一样,还要把脑袋里的记忆统统清空。
客观说来,美版《触不可及》是一部完成度不错的佳作。面对高难度的翻拍挑战,导演尼尔·博格不辱使命。他的幸运一半来自于两名男主凯文·哈特和布莱恩·科兰斯顿的精彩表演,以及妮可·基德曼不老的容颜,另一半则来自于设计精巧且逻辑严密的好剧本,电影整体剧情一气呵成,推进的过程十分流畅,所有冲突和升华都合情合理。尼尔·博格借助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事件,将这出集搞笑和感人于一身的大戏,一点一滴地推向高潮。
《触不可及》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两个被命运遗弃的可怜人,在盲打误撞中又被命运捉弄到一起的故事。他俩一个是富可敌国、处于金字塔尖的白人,一个是屡次蹲大狱的底层黑人,是生活中原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两类人。这样的相遇无疑更富有戏剧性,更能创造出超越世俗的一些东西。就人物设定而言,是不是有点《绿皮书》的意思?
但是和《绿皮书》中两人始终保持的距离感还不一样,《触不可及》需要的是一种日常生活都绑定在一起的“共生”状态。
这种关系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一个跛子和一个瞎子被困在了火场,假如他们各自为战,势必双双葬身火海。关键时刻,瞎子背起跛子,两个“废人”通力协作,最终逃出生天。他们真的是废人吗?当然不是。你嘲笑跛子不会走路,却忘了他的眼神清澈如海;你抱怨瞎子看不清前路,却忽视了他拥有敏锐的听觉和健全的四肢。
那么菲利普和戴尔呢?前者在一次滑翔伞运动中受伤,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后者拥有强健的身体,却被生活无情地碾压,遭受前妻和儿子的嫌弃。这是两个比跛子和瞎子更无药可救的“废人”,在狼烟四起的人生旅途中,他们还能走下去吗?
万物总有个起始,菲利普和戴尔之间的第一步,当然要从相遇开始。
一次面试开始,戴尔糊里糊涂地跟着其他的面试者走进了菲利普家。此时的菲利普,说老实话和一个活死人没多大区别,而戴尔就像撞进他家的一只花蝴蝶那般,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个底层黑人根本不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他只想收集一个面试章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似阶级对立的菲利普和戴尔,倒是有了一个共同点:在生活面前,他们都选择了破罐子破摔。正是这样的共同点,让菲利普破天荒地录取了戴尔。制造意外这个设定,看似荒谬,却完全合乎情理。
从此戴尔成为了菲利普的私人护理师,然而他们之间需要克服无数的障碍。对双方来说,彼此都是一个新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两人逐渐开始建立信任。戴尔拒绝菲利普死气沉沉的生活方式,而菲利普给戴尔开的高工资,亦让戴尔重新得到了妻子的尊重。
我们必须要明白,救赎永远是相互的。菲利普和戴尔,他们共生的时间越久,相互治愈的力量就越强大。戴尔照顾菲利普,给菲利普平静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带去活力,而菲利普亦投桃报李,带戴尔去看歌剧,戴尔也开始欣赏属于上流人士的高雅艺术。两个在生活面前失意的人,开始重新燃起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对于菲利普和戴尔来说,没有什么比希望更重要的事情了。他们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却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中殊途同归。当希望来敲门时,他们终于意识到希望的珍贵。此时的菲利普和戴尔,已经像螺丝和螺母一样无法分开。菲利普拥有睿智的头脑,戴尔则天性乐观向上,他们就是组合在一起的跛子和瞎子,面对生活这场大火,二人不再害怕。
很难说,究竟是戴尔拯救了菲利普,还是菲利普改变了戴尔。又或者可以说,他们互为因果。为佐证这一观点,导演分别为二人设置了不同的道具,和不同背景的事件,让情节充满张力的同时,更有一些令人捧腹的笑点。这些笑点又包裹在一系列心酸的泪点中,既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又在境界上得以提升。毕竟一部高级的喜剧电影,总是要让观众笑着流泪的。
然而电影倘若就此走向欢乐结局,那显然还不够戏剧性,他们还需要一次断崖式的下坠,才能迎来终极的救赎。
导演让菲利普的女笔友扮演了这座悬崖,当她拒绝菲利普的那一刻,后者终于失控了。过去的所有努力,全都付之东流。他甚至炒掉了戴尔,彻底封闭自己。
好在,戴尔已经学会了怎样与生活和解。于是黑暗之中的最后一缕微光,开始点亮这座万丈深渊。这一次,戴尔带着菲利普去坐滑翔伞了,再一次享受翱翔在天空中的快乐。在菲利普的“使坏”下,戴尔也被逼着上了滑翔伞。
先是绝望的大叫,继而开心的大笑,两朵滑翔伞在湛蓝的天际上飘啊飘,耳畔响起的是激荡人心的《今夜无人入睡》。在这一刻,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热爱生命。
如果说他们曾经的生活是一场火灾,滑翔伞下的两个人,就是传说中的跛子和瞎子。他们迎来了一次终极救赎,并以勇敢者的方式赢得了胜利。至此,即便今后的生活不断扭曲花样,试图刁难这两个曾经的失意者,他们都不会退缩半步了。
Yvonne又回到了菲利普身边,戴尔让前妻和儿子住进了新房子。这样的结局,恐怕没人愿意拒绝。对了,结尾还有和《绿皮书》如出一辙的字幕:菲利普和戴尔始终保持着挚友关系,不过我想,戴尔应该再也不需要帮菲利普换导尿管了。
从重庆回来的硬座上看了这部电影,嘈杂的车厢,拥挤的人群,疲乏的肉体,但这部电影确实给旅途的我给了两个小时的安静。隔壁座的大哥歪头蹭完了这部电影,除了“换导尿管”大哥的拘谨的转向窗外,一切都挺好的(笑)。大哥是个很好的人,和我换座,关心刚上车不舒服的我,素不相识,但却挺温暖的,挺美好的际遇。挺喜欢这种互相救赎的友谊,无论是《绿皮书》还是《触不可及》,但有总觉得在现实中这种是触不可及的(点题了),但是这部电影也算是我重庆之旅的一个美好记忆点吧,总之挺美好的。
开头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老白。 看的时候感觉是一个守法版的有钱老白和有趣小粉。 高知分子 X 不羁混混(绝命毒师余毒不散 特别是演员说“Nothing(Philipp )Yo(Dell)”瞬间回忆起剧。 电影里两人互帮互助,从生活的泥沼中寻到向上的出路。P 帮 D 发家致富,D 让 P 收获真心与友谊。 在我心里和绿皮书一样都是很精彩的故事。
好莱坞对欧洲影视作品的翻拍并不陌生,仅在90-00年代,就有着耳熟能详的时代经典《真实的谎言》《闻香识女人》《香草的天空》《偷天换日》。但在续集/前传/翻拍大行其道的今天,美版翻拍却越来越鲜见,更不用提优秀的美版翻拍了——在《致命伴旅》《生人勿进》,以及《蛛网中的女孩》的对比下,大卫·芬奇《龙纹身的女孩》俨然成了皇冠明珠一样的存在。
而在2000年以来的好莱坞翻拍电影的坐标系中,美版的《触不可及》撑死了也只是在中游徘徊,和《天伦之旅》不先上下。
上映于2011年的原版《触不可及》,由于在法国本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自然也被海外的制片商视作潜力股。但就其本质而言,《触不可及》和其他广泛传播的“洗涤心灵”的法国电影类似,并没有逃脱“中产阶级心灵鸡汤”的范畴之外;2011年的世界政治环境,也要比数年后要简单得多。
但在声名狼藉的韦恩斯坦眼中,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法文翻成英文,好莱坞大明星补位,似乎就能在这个寻找希望和弥合间隙的鸡汤小故事身上,再榨出一笔钱——甚至还想着像《闻香识女人》,再拿几个提名也说不定。
但这出野心勃勃的大戏,被韦恩斯坦的#METOO绊了个趔趄,顺手坑掉了2014年以来好莱坞最热且多产的喜剧明星,凯文·哈特。
与大多数着急转型但并没有什么用的喜剧演员不同,凯文·哈特采取了和肥姐梅丽莎·麦卡西类似的策略,通过频繁地在同类型题材中的演出,来寻找观众的G点,进而尝试打破同质化的表演惯性。但《触不可及》温吞的节奏,并不适合凯文·哈特话唠和富有活力的表演风格。而对原始材料的空洞复制,也并未带来太多新意。
缺乏喜剧经验的《分歧者》系列导演尼尔·伯格或许是这部电影难以实现突破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尽管重置了原作中的特定场景和段子,但在面对像凯文·哈特和“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这样富有才华的演员时,从来没能制造出像原版《触不可及》那样的魅力——而他早在2011年执导的《永无止境》,同样采用老少配的卡司阵容(布莱德利·库珀和罗伯特·德尼罗),也同样是一次令人惋惜的浪费。
这对于表现并不糟糕的几位主演来说,无疑是非常不理想的。作为调和剂的妮可·基德曼显然是最吃亏的那一个,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和《超大号美人》中的米歇尔·威廉姆斯一样,被动地成为了一个类型化的符号,忽视了演员为角色注入的完整性。
而作为主要叙事者的凯文·哈特,也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待遇,在大多数时间里只是作为简单的喜剧形象出现,缺乏作为主角之一的自觉——真正得到了完整的角色弧光的,反而是布莱恩·科兰斯顿。这就与同类的双主角电影之间拉开了距离,因为美版《触不可及》中,绕着“老白”出现的所有角色,都被大量地简化,似乎仅仅是为了体现出这一角色成长而存在的工具。
曾经在弗朗索瓦·克鲁塞和奥马·希之间出现过的那种化学反应,在美版中消失在了过时而又刻板的种族关系印象,和生搬硬套的角色上。而电影在叙事上也没有什么挖掘的动力,只有一些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经济冲突,其次就是老到掉渣的人生教化大讲堂。
这些问题其实也存在于原版电影中,只不过在缺乏灵感和编排生硬的美版电影中,被放得更大了。
与原版《触不可及》相比,美版更像是过于依赖狗血情节的精简版,并不希望在银幕上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有趣的点子,自满于肤浅的样子实在是令人失望。
要知道,几乎在同一档期,已经有了一部在弥合种族间隙方面,更加深入也更加有力的电影,一部男版的《为黛西小姐开车》:《绿皮书》。但对于美国电影市场而言,为了得到更好的票房,太多电影已经将尽力花在制造/追赶话题,和毫不掩饰的对奖项的野心。
但对于《触不可及》而言,美版并没能够为喜好鸡汤的观众们,带来不去看原版的足够理由。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7分。还好吧,街景和家庭风格也还原得比较欧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转变还是比较突兀的,家人匆忙几笔,也显得比较市侩。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
原版过于深入人心,不过我同样喜欢这一版的演绎。
完全复制了法国原版,好莱坞最爱干的事罢了。纯当娱乐片来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银幕看克兰斯顿老爷子。
我怎么觉得还是imdb的评分中肯一点....原版剧情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最后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结局???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样画葫芦,美式电影跟原版的细腻腔调感受是不一样,多出了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或者说陈词滥调。但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凯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场就有意思,整部电影让他带动起来。真不夸张的说,这黑哥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动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很有趣的翻拍,双男主都有戏。有时候改变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欢的事,奇迹就会发生。
翻拍的挺有美国味儿的,特别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于是乎,有个想法,有没有需要私人陪护的?我欣赏得来classical也爱听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钟爱班克斯这样的街头艺术,骑自行车能双手脱把,开车能放飞自我,什么米其林路边脏摊都吃得下。最关键,我不嫌弃帮别人插导尿管。反正就是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只要价格合理,包您满意~
基本复制了原版,温馨而逗趣。剧情有点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哒----第一次在剧院看电影好激动~TIFF
在故事情节上,美版与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剧情和人物表演上没有明显的孰好孰坏,尤其是白人富翁这个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个表演模式。但与原版有差距的一点是,美版的故事情节很满,这种“满”导致没有给观众留下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版的配乐实在太经典!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让故事变得更符合好莱坞的俗套叙事,更多的俏皮话,更多刻意的冲突,没有原版里细腻的故事留白。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觉怎么拍都会显得照猫画虎。
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人到底需要什么
总觉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结识了上层人物然后从小混混无业游民到白领的飞跃。说明接触的人很重要
人生的极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认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钱……
凯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样神经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坏坏的,像是在装残疾
题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剧效果,毫无煽情。黑人朋友矮了点。
再次诠释了笔友(网友)见光死。7.7
法国原版的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很难对比美版与原版之间的差别,不过好莱坞的改编版本比原版还要长14分钟,故事却显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够流畅也不够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编,可夸赞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复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压抑又无法发泄的时刻代替他释放压力(砸东西)等。
准备去看一下法版。明显感觉美版这个美术没骗人啊哈哈哈哈美国街头就是这个色调…看完心头一酸的原因是想起来去年我在溜冰场有个老人allen一直找我说话还给我打电话 我后来给他拒接了…也许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说话罢了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