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会将《穿过寒冬拥抱你》和《中国医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比较。很简单,这两部片子都是关注到武汉疫情的历史时刻,但是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事。
对于两部影片,我始终抱有一个问题——
如何展现医护人员的勇气,如何展现一个城市的勇气?
可以是面对病毒的不屈,可以是牺牲,可以是同情的泪水,可以是憧憬。
但这还不够!
对于电影而言,矛盾和冲突,才是能够绽放电影魅力的最佳手段!
这里我愿意再次重复《冰与火之歌》中的一段名言——
“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
而这恰恰是《中国医生》比《穿过寒冬拥抱你》要更出色的地方。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我们能够更多的病毒的可怕,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人倒下,能看到束手无策的医生,能看到惊慌的市民,能看到恐怖的传染性,看到瘫痪的城市,看到面对病毒哭泣无力的护士。
并非是因为我以他人的痛苦为喜,而是因为这正是真实的反映,这才是人。
此刻,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困惑,随之而来,人所爆发出的勇气。
便会越加光芒四射。
于是这种绽放的光芒,在《中国医生》中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在了医护人员身上,将英雄主义的情绪渲染扩大了无数倍,赚得了无数的眼泪。
从手法上来说,通俗点儿,便是将一个人群升华,艺术升华,成为一个符号。
看似简单粗暴,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医生和护士,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他们就像解放军战士一样——
即使进行了艺术升华,也并不违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有了固定形象的一个群体。
似乎《穿过寒冬拥抱你》也采取了这个手段,而重大的差别在于,本片视角的转变。
从医护人员,变成了武汉的普通居民。
有快递员、钢琴老师、超市和旅行社老板、退休的妇产科大夫、粤菜厨师….
影片中八成的内容都在展现武汉封城阶段普通人的生活,主创们希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一座城市的不屈不挠。
这个方向完全正确,一个城市的样子不仅仅是站在聚光灯和所有人目光之下的医生护士,更多的是在疫情期间顽强生活,相互搀扶的普通民众。
那么,对于普通人,在历史车轮下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讲述呢?
真实,是根基,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和它的真正样貌,也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真正的勇气和光芒。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变化应该是这样的:迷茫——从众恐慌——小心翼翼——一次事件激发勇气——成为榜样影响他人——一个城市的勇敢
而《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前三部走得过快了,基本上从开场十分钟开始,就快进到了第四步。
直接体现在黄渤扮演的阿勇身上,这个角色是本片中最能体现英雄主义,而又最脱离现实的一个人物。
影片一开始他第一个出现,便是在爱人的反对下,载着医护工作者前往医院,组织志愿者、带着大家练拳、三过家门不入、扮成大侠在楼下祝儿子生日快乐…..
也许真有其事,也许当时身在武汉的朋友,你的身边便有这样的勇士,但在我观影时,并没有片后的彩蛋片花来告诉我,因此在我眼里他现在只是一个王进喜式的人物,更多只能出现在银幕上,而非让我相信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对于阿勇的塑造应该增加更多他的苦恼和普通人的软弱。比如他的剧情可以用一开始一系列的拒载,到最后看到一个孕妇,犹豫再三后出手相救,借这个契机,他通过两次三番的犹豫,进入了志愿者的行列。而他和家人的关系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更隐忍的方式,来表达妻子的不满、儿子的想念,而非在语音中的调侃,和志愿者群里面看似怒骂实则喂狗粮的秀恩爱。
创作者的担心,我认识是新冠疫情对于国人的冲击,是否观众们愿意再一次直面当时的心情,因此选用了乐观主义的风格让观众的心情不至于始终沉重,同时也不妨碍用英雄主义的情节来激发观众的眼泪。
这一点在贾玲扮演的武哥与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的情节上最能表现。
贾玲扮演的武哥,是本片中我认为最接地气,也是最有观众缘的人,几乎所有的笑点都出自她的身上,而所有的泪点也都来自她的身上。
一个能将观众的喜与悲都凝聚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演员的成功,也是导演和编剧的成功。
武哥是一个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女人,我们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困境,她都碰上了,离异、高强度的快递工作、女儿在外……但她的大大咧咧的气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困难都在银幕上以一种快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而这种快活并不脱离实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接触到几个类似武哥这样的人。
而在这个疫情肆虐的舞台上,她碰上了他,身患绝症的钢琴老师,叶老师。
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的人物,他过分的美好。
一个接地气的胖大姐,一个仙气的音乐老师,擦出了火花,这一对原本不太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人,带给我们的竟是,朦朦胧胧,略带青涩的青春感情戏。
并不突兀,而是过于美好。
美好到,最后的遗憾,最后未能实现的桥上的约会,带给我们的遗憾之美,带给我们的眼泪,给了整个电影最出彩的亮点。
影片最后,每个主人公似乎都与过去的问题做了和解。
这种和解并不是疫情带来的,而是因为人与人的羁绊。
本来听说这部电影是疫情电影并且分数是9.6,期待值很高的,但是真的是太拉胯了。下面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几个问题: 1.比较大的问题,事件特别散,本来两小时讲好一个故事就很难了,导演延伸出了四个故事,就导致每个故事都不完整,不深入。 2.故事情节很突兀,贾玲扮演的主角只因为救了朱一龙扮演的主角,就对他念念不忘?天天刷朋友圈了?爱情要是来的这么容易,我至于到现在还是条单身狗吗?另外,贾玲扮演的人闯进小区这一行为,我觉得不太好吧。 3.黄渤和贾玲坐在一起照顾猫的那个片段,有什么意义吗?感觉删掉之后也不影响剧情啊。还是单纯为了凑时长。 4.这个电影讲了四个爱情故事,我觉得怎么说呢?为什么把疫情这么大的题材通过疫情来表现?其他的是编不出来吗?家国大爱,亲情不能写吗?普通人的不平凡不能写吗?这部电影虽然黄渤是平凡的人,但是他的努力一点也没有叙述清楚。比方说:如何筹集的人手以及物资等。 5.逻辑错误太多,医生为什么下车之后给黄渤口罩?而不是上车就给?捡到了手机后,为什么就直接进了别人的屋子……6.高亚麟扮演的那对夫妇,故事情节槽点太多,不想说了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好的地方:片尾曲挺好听的,演员演技还可以,其他的没有了。
女导演女编剧的作品,总是有着女性视角的独特美感。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人间的惨烈,而是从普通人视角带观众感受环境的冷暖。快递员,钢琴老师,旅行社老板、医生以及护士等人物的刻画,每一段都非常真实,感情真挚,笑中带着泪,糖里藏着刀,非常好笑,也十分好哭。我觉得能牵动观众如此丰富情绪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我觉得应该是武汉方言的输出。我是真的没想到,地道而日常的武汉方言,听起来这么有味道,说起来特别普通的一句话,用武汉话表达出来都会很有意思,而且特别有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种烟火气,实在好听极了。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黄渤老师和高亚麟老师,他们俩都是我们山东人,我们山东话跟武汉话可完全不是一个调调,他们能表现这么好,真的是下了很多工夫的。
让人最惊喜的莫过于武哥和叶老师的故事了,简直承包了全场的笑点,我以前知道贾玲的戏很好笑,却不知道贾玲跟朱一龙搭配起来这么好笑!他们从相遇开始就看点十足,订外卖遇上不接电话不开门的客户,这实在是太常见了,因为我经常办这事儿(坏笑),但我很幸运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武哥来砸门(举手投降),叶老师黝黑黝黑的皮肤,在电影院一出场,我差点没认出来是朱一龙,不过这样看起来十分符合电影里普通人的设定,给化妆师加鸡腿!他给小朋友们上网课的样子实在是喜感十足,加上又说的是方言,简直不要太搞笑!跪求朱一龙去演个喜剧吧!
黄渤老师饰演的勇哥和妻儿之间的互动十分逗趣,尤其是和儿子之间的,太自然了,我怀疑私下里渤哥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因为我们山东的爷们,总有那么股子侠义在身上的!
本来以为中年组企业家夫妇的表演不会有什么水花的,但没想到薛导这么会拍,俩人的互动也同样很有看点。尤其雨中那一段对话我听了都有点受不了了,那是每个女性听了都会有共鸣的一段话,送给全天下的女性朋友!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爱自己!
要说前几对是负责逗趣搞笑的,老年组就真的是负责甜的!我滴个神呐,想想他俩的黄昏恋,丝毫不输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不对,是年轻人根本比不了啊!厨师爷爷真的是十佳男友,太羡慕医生奶奶了,虽然最后那一刀有点疼,但是结果多欢乐啊,最后奶奶那句粤语真好听!
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初投放在我们身边的重磅炸弹,给全世界的人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稳,我们之所以可以安安乐乐过好我们的小日子,源于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真的应该庆幸,生在中国,真好!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要懂得感恩,也教会了我如何勇敢,以前的我真的很畏惧死亡,每次想到,都会像武哥给叶老师打电话时一样,脆弱而无力,可叶老师的话多么温暖人心啊,真的让我鼓起了心灵的勇气,我觉得,晨光一旦升起,一定可以消融我们头上的云涛,地狱和天堂,不过都是无尽的宇宙,心中有爱和勇气,我们终会在宇宙中的某一点相遇,续写不一样的人间温暖!
看的点映场,武汉话版,真的特别建议大家看武汉话版,真实又充满了烟火气,还透着一股武汉方言自带的幽默感。 中等大小的影院,除了最前面的几排,基本上都满了,青年人居多,还有部分年龄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们,全程观影秩序出奇的好。 不剧透,只能说不是典型的抗疫电影,基本上除了一些封城消毒的转场画面,描写的很多的是疫情下武汉人们的生活和感情变化。更加真实的让我感受了当年那个冬天,那座城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全片最让我惊喜的就是没有所谓“坏人”,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故意设置的所谓反派。而且即使有牺牲,有痛苦,但是整个电影看完我感受到的是温暖,是希望,是信心。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中间有段剧情非常感动。全场各处响起了抽泣声,我和我旁边的座位也是。结果电影完结后灯光亮起,旁边不是我以为的姑娘,是的大小伙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去年最后一天看《寒冬》的时候,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电影的开头几乎是写实的,拍出了,疫情当时的情境。非常的真实,非常的直击人心。 看开头我就哭了,也许是想到现在还有城市被封城,也许想到当时的医护患者,经历着比拍摄现场更加困难的经历,也就是想着哪怕两年了,当然这样的噩梦笼罩在我们心上的时候,依然会非常触动。 然后我两旁的人无动于衷。 这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出乎我的意料。 果然他出乎了我的意料。 口型不对,剧情散漫,笑点强行而老套,价值上得生硬,很多镜头也不知所云。 相比去年看过的。《第一炉香。》虽然很出戏,但起码是帅哥美女,画面的构图和配乐也是大师级别的。然后到了《寒冬》,全面的拉跨。黄渤和贾玲的演技被埋没在不知所云的对白,口号以及背诵式的台词中。 但我旁边的朋友笑得很开心。 于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他们欢乐,我觉得无趣的时候他们放声大笑。 这时候我想到隔壁老乌说的一句话,艺术是有门槛的。现在豆瓣的很多,平分也好影评也好,确实脱离了很多大众。他们其实并不关心这个电影说了什么故事,他们甚至也很少来电影院。有的人可能只是想着元旦放假了,来聚一聚。有的人可能是单位送票。有的人可能是看见朋友圈或者抖音上有人发了短视频就被吸引了过来。 所以他们并不理解我如坐针毡的。观影状态。 我也很难理解他们为何能把这个电影看出这么多笑点。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如果去看爱情神话,他们会笑吗?他们看得懂其中的明喻暗喻。明朝暗讽吗? 这是我又想到了。当下流行的是当下的视角,无论取得了多高的票房,用了多少的明星?多么声势浩大的拍摄,都会过去。 只有经典,只有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受到大家推崇,经过岁月的磨练反而在放出更美妙,色彩的那些艺术,那些文化才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帷幕,也能感受到他当日的风采。 如果能卖票房又能卖口碑,那当然是最好的。 但我觉得疫情这么重大,影响如此深远的一件事情,不能拍得那么儿戏。正是因为悲欢不能相通,所以这些作品才更加要真实,而诚恳深入又浅出的去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告诉我们卫生管理是否应该加强,疾病防控要如何的改善以及物资的发放,还有那些为了市民送物资的所有快递小哥运输人员他们经历了什么困难? 强行的感人…实在是赶人。
买了点映去看了这部电影,黄渤和贾玲的卡司确实很吸引人。电影通过四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讲述疫情背后的故事。黄渤打军体拳真的太搞笑了。周冬雨特别出演的角色赚了我不少泪点,谢老和厨师的爱情故事更是催泪。贾玲和朱一龙互动还是蛮甜的,尤其是两个人比赛占领微信步数封面,朱一龙给贾玲念诗,比较有cp感。所以最后结局真的哭惨我了,感觉导演在为了emo而emo,虽然前面有朱一龙患脑瘤的伏笔,但当时贾玲也说了她有一个亲戚,得脑瘤之后,每天熬夜身体健康。且朱一龙饰演的角色不差钱但是不去治疗,我分析不出他为什么不去治疗,然后很突兀的下线,百思不得其解。当时贾玲在长江大桥等他,还有最后载着女儿听说他的死讯时,我哭的太惨了啊。这部电影的最终寓意是搞笑女不配有爱情?
其次,电影的配乐很莫名其妙,就会有一些突兀的宏大的bgm,来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画面,就很离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比如高亚麟和徐帆开车去公司那段,配一些宏大的音乐,就感觉很不搭嘎。然后莫名其妙穿插进了一段墨卫侠的动画,我也不知道在展现什么。
唔,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打不了4星,但是打3星也舍不得。就这样吧。
长记萋萋鹦鹉洲 曾许诺 盼白头 佳期轻负 天人悲永隔 红尘往来如一梦 空念远 泪难收 夜来听雨三更后 宫商咽 动离忧 子扬何在 锦书终难托 别后重逢会有时 沐晨光 浴爱河
年末最温暖的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故作痛苦,都是平凡人的小故事。女性导演的叙事真是细腻又磅礴。
一般 特别是高亚麟的part太刻意了 在桥上拥抱的地方尬死我了
不提倡打着正能量的名义,做这么差的剧。浪费了好题材。剧情太零碎,没重点。看得我如坐针毡。上一次在影院让我感到这么尴尬的影片,好像是姜子牙。
强行煽情,只能给主题加一分了
感人的是真实,不是片子。导演不太会煽情,倒是压迫感很会拍,开头看得我头皮发麻
浪费时间 ,如坐针毡,选这么一个跨年的时间来消费疫情,拍的什么七拼八凑的电影。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狗血而狗血,高龄产妇生孩子,态度大反转,大方捐赠物资。我真不明白编剧导演的脑子在想什么,拍这一段是为了鼓励生育吗?七零八碎的片段东一点西一段,几度想要离开电影院!近期看过最烂的电影
真难看。。。台词剧情太差了,看完我只想电影院还钱,根本不想拥抱
很散碎,很任务,不及格,不推荐。
不能更难看
咱就是说,没有剧本咱就可以不拍。电影拍成了电视剧,看的我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半个小时我就想走了,枯燥乏味,全凭背景音乐铺陈,一场大型的mv,靠着把哭戏层层堆叠来硬煽情,主角也不录制同期声,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实在尴尬,把疫情当时的纪录片放一遍都比看这片强,缺乏真实感的故事看的人确实难受,真没必要为了煽情把人写死,然后再让俩人在雨里哭,这对劲吗,这不对劲。
疫情,太现实。发生在身边的事,终究是电影很难再引起共鸣的。
作为一部电影,拍得还没有B站点击最高的那几个抗疫混剪感人,绝倒
哭是哭了,笑也笑了,但是真的好无聊……剧情稀碎……
难看是真的,好哭也是真的
救命…我今年都不想再看国产电影了
就是说朱一龙和贾玲……太尬了,类似不能理解的情节还有不少。最大的问题还是配音用力过猛,配乐也过于努力了。
太晦气了,今年最后一部就看个这……
高亚麟那段我从头到尾都没有感觉,反而是老年线最感动我,老奶奶重回一线的那段,两位老人各自穿上战袍,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那段太帅了!某种意义上贾玲线承包了本剧所有的BE,姐也太惨了吧。
越来越多,如此的,缺乏艺术价值的,现实搭载过剩的,电影
一塌糊涂,如坐针毡,烂得发吐。不是说不能快乐,只是说,为什么苦难可以消解得这么轻易和理所当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