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岛佟二(木村拓哉 饰)是人气美发店HOT LIP的造型师,才华横溢却因个性不受欢迎,且被同期入店又擅于讨客人及店长欢心的川村悟视为竞争对手。佟二到图书馆借阅美发资料,邂逅在馆内工作的美丽女孩町田杏子(常盘贵子 饰)。杏子是必须依靠轮椅生活的残疾人士,虽然外表开朗乐观,身理缺陷依然令她怯于享受正常恋爱。佟二力邀杏子担任自己的发模,数次接触中两人由误解到相互吸引,关系逐渐变得密切。尽管这段外在条件不平等的恋情受到世俗偏见与旁人的阻挠,杏子病情的恶化也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但两人始终怀抱着美好的信念,为共同创造美丽的人生努力着…… 本剧曾创下最终话41.3%的近30年日剧单集最高收视纪录,并包揽第二十四回日剧学院赏最优秀作品赏、主演男/女优赏、助演男/女优赏、监督赏、脚本赏等11项大奖。
因为看到讨论中有人在问116分钟版和125分钟戛纳电影节版相比删减了什么,没看到有人回答,所以就自己拉片把两个版本对比了一下。
其中116分钟版(以下简称116版)以爱奇艺1:56:21版本为准,125分钟版(以下简称125版)网上资源时长为2:04:46,两版相差0:08:25(以下为图方便全部简写为8:25这种形式)。
本次对比参考版本为116版(因为资源更多传播更广),所有不同点均以116版所处时间点为参考点,116版的时间点加上括号内相差的时长即可得到125版所描述的情节所在的时间点。
1、片头
116版40秒(有龙标),125版32秒(两版相差-0:08)
2、开篇
116版0:40-0:56是一段旁白,“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但说出来并不容易。像寓言,有悲有喜;也像寓言,让人不可思议”,此时画面为男主抱着儿子走在雾中(此镜头是后续剧情里的镜头),然后车子镜头出现;125版无此片段也无旁白,直接车子镜头出现(两版相差-0:08-0:16=-0:24)
3、男主面试服务员
116版12:33处,男主叔叔跟男主说了如何给客人上龙虾后喊他继续,125版里男主开始举例给客人上酒,喝不同的酒用不同的杯子,列举了好多种酒杯,时长0:20(两版相差-0:24+0:20=-0:04)
4、男主试图用意念睡着
116版15:18处,这里125版多了男主用意念指使朋友费鲁齐去关灯,费鲁齐一脸无奈地起床去把灯关了的内容,时长0:52(相差-0:04+0:52=0:48)
5、男主广场偶遇女主1
116版15:26处,男主偶遇女主之前,125版里男主和费鲁齐两人先遇到一个女出版商,男主让费鲁齐回去拿诗集,他负责拖住出版商,和出版商聊天期间费鲁齐的老板也刚好路过,男主在店里抢的帽子被老板换回来了,而费鲁齐因为没带钥匙所以没拿到诗集,时长1:43(相差0:48+1:43=2:31)
6、男主广场偶遇女主2
116版16:42处,125版这里男主和女主分开后男主想再和女主相遇,于是拉着费鲁齐抄近道想跑到女主前面假装再次偶遇,两人第一个近道没追上,第二个近道终于赶上了但累趴了,116版16:45处女主回眸其实是在看跑累趴下的男主和朋友,时长1:01(相差2:31+1:01=3:32)
7、男主假扮视学官1
116版21:04处,这里125版校长问坐在第一个的孩子罗伯特为什么他坐在这里,然后叫他和坐在最后一个座位的孩子交换座位,从116版的此刻可以看到右边两个孩子正在交换座位,时长0:12(相差3:32+0:12=3:44)
8、男主假扮视学官2
116版24:17处,这里125版男主夸完耳朵后又夸了双腿,时长0:42(相差3:44+0:42=4:26)
9、剧院散场
116版27:56处,这里125版多了一段内容,医生在楼上用手势给男主比划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谜语的谜底,但男主假装看不懂听不见,时长0:24(相差4:26+0:24=4:50)
10、男主雨夜开车截走女主
116版31:11处,女主说要男主送她回剧院,因为剧院有人在等她,125版里男主不想送她回去,于是假装打嗝,原因是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时会打嗝,时长0:21(相差4:50+0:21=5:11)
11、女主订婚宴1-男主指路
116版36:20处,125版男主拿着鸵鸟蛋给女主未婚夫指路后把鸵鸟蛋送去给他叔叔装饰那个埃塞俄比亚蛋糕(就是后面鸵鸟蛋掉在女主未婚夫头上那个蛋糕),然后一个转场,男主又遇到女主未婚夫问路,男主为避免被认出90度弯腰指了路,时长0:53(相差5:11+0:53=6:04)
12、女主订婚宴2-女主赖床
116版36:30处,125版里女主妈妈在数一二三催女主起床前还说了几句话,时长0:37(相差6:04+0:37=6:41)
13、女主订婚宴3-男主和朋友讨论新娘是谁
116版36:51处,125版里男主和朋友费鲁齐讨论新娘是谁前,男主先是见到了费鲁齐和第5点里提到的出版商,男主和出版商聊了聊鸵鸟蛋蛋糕,然后费鲁齐把男主拉到一旁说出版商会出版他的诗集,接着两人就聊到新娘是谁,时长0:59(相差6:41+0:59=7:40)
14、女主订婚宴4-全体宾客跳舞
116版41:27处,宾客跳舞一段,125版多28秒内容,主要是俯拍跳舞镜头更长且中途切换了一次滤镜,所有人衣服都变成了红色,单独跳舞的镜头不单只有女主和未婚夫,也有其他人的镜头(相差7:40+0:28=8:08)
15、女主订婚宴5-女主未婚夫发言
116版42:20处,女主未婚夫发言邀请宾客到时候来参加婚礼,125版多7秒内容,未婚夫的一句话引得宾客大笑,因为125版字幕很糟糕,所以我不知道逗笑宾客的具体内容(相差8:08+0:07=8:15)
16、女主订婚宴6-男主摔跤
116版43:05处,男主被椅子绊倒,125版里男主看到未婚夫亲吻女主脸颊时先是摔了一跤,被费鲁齐扶起,服务员帮忙把散落一地的面包捡起来,然后男主叔叔出现问他怎么了,男主说没什么就端着盘子继续走,眼睛继续盯着女主,此时女主和未婚夫在跳舞,紧接着男主才被椅子绊倒,时长0:58(相差8:15+0:58=9:13)
17、女主订婚宴7-宾客贺喜
116版44:40处,女主妈妈说了“多么风趣的人”后,镜头切换到男主,125版里女主妈妈说完话后州长也来跟女主贺喜,时长0:13(相差9:13+0:13=9:26)
18、女主订婚宴8-男主骑马抢亲
116版46:25处,125版里男主骑马镜头时长多9秒(相差9:26+0:09=9:35)
19、儿子跑向母亲
116版1:52:10处,儿子跑向母亲时有旁白,“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这是我父亲赐我的恩典”,此处旁白和116版开篇旁白呼应。125版此处内容相同但无旁白,两版时长无区别
20、片尾
片尾116版比125版多1:10,内容均为片尾字幕,116版片尾背景全黑,125版片尾背景定格为最后一幕;116版有片尾曲,即片中多次出现的《Barcarolle(威尼斯船歌)》,125版无片尾曲(相差9:35-1:10=8:25)
拉片对比两个版本共计找到20处不同,116版相比125版有删减也有内容增加,主要集中在前一个小时男女主的相爱过程,后一个小时集中营部分两版几乎无差别。从删减内容来看,男主朋友费鲁齐的剧情删减较多,但所有删减内容基本上都不影响剧情。
至于哪些应该删减哪些应该保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找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附:下面网址是带有图片的对比,感谢豆友@屠龙侠912 提供
继《龙猫》《千与千寻》《海上钢琴师》后,《美丽人生》4K修复版也在中国上映了。
2001年2月,《美丽人生》曾在中国上映,但是规模很小。
这次则是大规模上映,而且还是4K修复版。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放了这部电影,当时以为这只是一部喜剧片。
长大以后才明白,这部电影和其它伟大喜剧一样,内核其实是悲剧。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仿佛是两部不同的电影,前面有多么欢乐,后面就有多么惨烈。
相信大家都记得圭多追多拉的片段。
多拉说,要找到适合的钥匙就能打开她的内心。
于是圭多对着天空大喊“玛丽,钥匙”,钥匙就从天上掉了下来。
随后圭多又对着天空喊道:玛丽,派人来通知什么时候吃蛋糕。
于是医生就走过来说:7秒钟。
多拉也效仿圭多,请玛丽派人送顶干帽给他,果然也“应验”了。
还有在剧院里,圭多一直盯着多拉看。
邻座的人表示不解,于是圭多机智地说:我只有左边的耳朵能听见。
这些桥段都能说明圭多很聪明。
他能追到多拉不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的是他把多拉视为自己的公主。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
他在蛋糕上写下“早安,公主”,骑马带走多拉,给多拉铺地毯,在集中营用广播和她说话,放歌给她听……这些行为都很浪漫。
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圭多去找多拉,结果被发现了,然后被枪毙了。
更残酷的是第二天战争就结束了。
很多人都在问:如果圭多没有去找多拉,第二天他们是不是能全家团聚?圭多的死是不是没有意义?
正常人的思维是保证自己的安全,正常人不会像圭多那样冒着被枪毙的风险去找妻子,不会大费周章为儿子编织一个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像多拉那样明明不是犹太人还主动要被关进集中营……
正是因为正常人不会做这种事,所以圭多、多拉的行为更让人感动,因为他们做了人们没有勇气去做的事。
多拉愿意以进入集中营的方式和家人在一起,圭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用广播说“早安,公主”,还放歌给她听,更能说明他们感情真挚。
尽管处境很危险,圭多也没有放弃对妻子和儿子的爱,这种爱给予了妻子和儿子活下去的希望,也成了他自己的弱点,最终导致他被枪毙。
如果圭多只顾自己,他这么聪明肯定能活到最后。
但是他不想一个人苟活。
他对自己的做法并不后悔,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因为他把妻子和儿子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很多人表示不解,一部描写战争、集中营的电影,为什么要加入那么多喜剧元素?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讲述圭多和多拉的爱情?
其实这正是电影的高明之处。
从头到尾都讲述战争的电影太多了,所以导演(同时也是圭多的扮演者)选择了一种更创新的拍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后来也被许多电影借鉴,比如最近热门的《少年乔乔的异想世界》。
导演拍摄《美丽人生》时没有直接用血腥恐怖的镜头来体现集中营的惨烈,而是通过和前半部分圭多一家人的幸福生活相对比。
他们以前的生活越幸福,越能凸显集中营的生活有多痛苦。
影片基调越幽默有趣,越能凸显结局的悲伤。
如果没有和平,你怎么知道战争有多残酷呢?
正如我在开头所说的,前后仿佛是两部不同的电影。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体现出战争、种族歧视的残酷,以及父爱的伟大。
乔舒亚从未见过外婆,就能猜出对方是他外婆。
后来圭多叫乔舒亚藏进柜子,乔舒亚却说史华兹在里面。
其实圭多根本不认识之前藏在这里的男孩,史华兹是他随便编的名字,他自己都忘了,乔舒亚都还记得。
这说明乔舒亚很聪明,同时也说明圭多“撒的谎”很成功,儿子很相信他。
乔舒亚的智慧甚至在他父亲之上,这么聪明的孩子不会那么容易上当受骗的,所以圭多为了让他相信一切都是游戏做了很多努力。
每次他被人带走的时候都要用很滑稽夸张的姿势走路,让乔舒亚觉得他只是在玩游戏。
所有人干活都累得不行了,一回来就连忙上床休息了,他还要假装真的在玩游戏,还玩得很开心。
乔舒亚不相信他,说要回家,圭多也没有不要他走,而是用智慧让他留了下来。
从天而降的钥匙打开了她的心房,却打不开奴役的枷锁;
骑马逃离婚姻的羁绊,却逃不出法西斯的束缚。
现实残酷,他就用温柔回敬现实。
战争凶猛,他就用父爱打赢这场战争。
做一块蛋糕,他就融化了她的心窝;
铺一张地毯,她就走进了他的生活。
一句广播,一首音乐,让妻子重新看见希望。
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属于父子之间的游戏,给孩子一个没有阴影的童年。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却让我做了公主。
我只是想要一个玩具坦克,你却让我坐上了真坦克。
他默默无闻,但他又无所不能。
纵然身在地狱,他也能将它变成天堂。
以生命为代价,给家人一个美丽人生。
关于《美丽人生》,很多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影片中的父爱很感人。
的确,父爱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但它并不是影片的主旨。
假如这部电影只是为了表达父爱伟大,也不会在影史中获得这么高的地位。
父爱只能算影片的第二大主题,影片真正的主题其实还是反战、反歧视。
圭多申请开书店迟迟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墨索里尼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犹太人干什么都不顺利。
除此之外,学校校长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
街上随处可见禁止犹太人入内的店铺。
当然最残忍的还是纳粹屠杀犹太人,连女人和小孩都不放过。
还记得圭多和乔舒亚被抓走的时候,坐在他们旁边的养猫的女孩吗?
当这只猫再次出现的时候,它的主人已经不在了。
导演没有通过拍女孩被杀的镜头来卖惨,而是用一些细节暗示她遇难了。
这种细思恐极的细节还有很多。
在集中营里,医生告诉圭多,他的兽医朋友考了他一个谜语:肥肥丑丑,胆小到发黄,你问我我是什么家伙,我答:嘎嘎嘎。
医生说他不知道谜底是鸭子还是鸭嘴兽,还说鸭嘴兽的叫声不是“嘎嘎嘎”。
医生这是话里有话,他用鸭子和鸭嘴兽叫声不同,表达意大利人和德国人语言不同。
在餐厅里,乔舒亚不小心用意大利语说了“谢谢”,引起了德国人的怀疑。
乔舒亚不能保证自己一直不说话,这让医生发现帮他们逃出去比自己想象中难得多。
的确他之前决定要帮助圭多一家人逃跑,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圭多是很聪明的人,他从医生的谜语中听懂了他想表达的含义,所以难过地离开了。
其实医生也有他的难处,如果他帮助圭多一家人逃跑失败了,他也没有好下场。
不是医生不想帮忙,归根结底还是纳粹太凶残了,不仅不放过犹太人,连帮助过犹太人的人也会死得很惨。
其实影片中所有的谜语都不是随便找的,都是和剧情有关的。
医生问圭多的第一个谜语:越多越看不见,是什么?
圭多回答:黑暗。
如果世界太黑暗了,人们就会迷失方向,看不见前面的路。
所以圭多化身为蜡烛,在黑暗中发出微微的光芒,指引妻子和儿子前行,自己却燃烧殆尽。
随后圭多问医生白雪公主切饼的问题,则是为后面圭多“套路”多拉做铺垫。
医生回德国前问圭多:一提到我,我就消失,我是谁?
圭多回答:沉默。
正是这个谜语让圭多在集中营接受检查时,被医生认了出来。
这个谜语非常巧妙,因为它的问题“一提到我,我就消失”和集中营的情况相呼应——被发现了,就会被枪毙。
而谜底“沉默”则是圭多对乔舒亚的嘱咐,叫他躲在柜子里,不要出声,直到没有人了再出来。
除了上面所说的猫和医生外,还有一个片段也让人印象深刻。
在毒气室外,德国女军官摔了一跤,圭多的叔叔关心地问候她:有没有摔伤?
这个细节不太起眼,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很有深意。
女军官是刚从毒气室出来,她做这种事已经很多次了,她知道里面的人会是什么下场,所以她走路的时候才会神不附体,摔了一跤。
但是犹太人都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去的是毒气室,以为真的只是洗澡。
圭多的叔叔以前是餐厅的服务员,所以他出于职业习惯向摔了一跤的女军官表达关心。
这在圭多身上也有所体现,乔舒亚说他不想去洗澡,圭多还命令他去,显然他也以为洗澡真的是指洗澡。
进了毒气室的人都死了,像乔舒亚这种没有进毒气室的人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所以很少有人知道浴室其实是毒气室的秘密。
德国军官都被毒气室里的惨状吓得走路都走不稳了,犹太人还不知道迎接他们的是什么,从而形成鲜明对比。
纳粹马上就要放毒气毒死他们了,他们还在准备洗澡,丝毫不知道死亡的临近。
不放你离开,不告诉你真相,将你蒙在鼓里,不告诉你你快要死了。
由于观众处于上帝视角,知道浴室就是毒气室,再看到圭多、圭多的叔叔等人对此毫不知情,更加感到心痛。
因为你知道他们要死了,但你只是一个观众,你什么也做不了。
导演没有简单粗暴地用血腥恐怖的镜头表现战争的可怕,没有拍摄毒气室里的特写,没有拍摄受害者的惨状(只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遍地尸体的镜头),甚至连圭多被枪毙都只有声音没有画面。
这么做并不会削弱电影的力量,反而更能体现导演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拍摄思路其实和拍恐怖片有点像,普通的恐怖片是从视觉层面吓人,高级的恐怖片则是从心理层面吓人。
《美丽人生》通过剧情、细节、隐喻反映受害者经历的苦难,比用恐怖惊悚的镜头吓唬你更能让你感同身受。
导演完全可以拍摄犹太人被毒气腐蚀的狰狞形象,或者犹太人被纳粹用酷刑折磨的情形,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像圭多保护乔舒亚那样保护我们的心灵。
所以导演真正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歌颂父爱,更重要的是用圭多的牺牲和全家人的遭遇让人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种族屠杀的可怕之处。
圭多用一个美丽的谎言,让身处地狱的儿子以为自己身在天堂,这个故事很感人。
但看了这部电影,我们会更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和歧视,父亲们不需要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孩子,因为他们本来就身在天堂。
本人最早通过杂志、电视节目等媒体对此片的点评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当时影评者对此片的高度评价是我对它的最初记忆。某日恰好看到CCTV6播放此片,就一口气在电视上看完了,然而个人却完全没看出此片好在哪儿。男主的妻子在原本可以脱身的情况下主动要求一同被送进集中营,然而直到最后,她也没给丈夫和儿子带去丝毫帮助,还间接害死了丈夫(她应当能预见到自己进去后不会与丈夫和孩子关在一处,啥忙也帮不上,她若在外面,即便使不上劲,起码不会使身陷囹圄的丈夫在全力保全自身和儿子的时刻还心有旁骛),个人认为其做法从情感上可以理解,但实在不值得称颂,更不宜在现实生活中效仿。而男主在最后保命的关键时刻仅仅为打听妻子下落在集中营内花样作死并最终“如愿以偿”的情节设计则给我一种强行制造泪点的感觉,试问,若他的妻子最终也没能幸免,他们的孩子以后该如何生活?还有,影片结尾处只一味展现男主的妻子见到儿子时的欢乐场面,完全看不到他们对于“失踪”的男主的担忧,个人感觉画风转变得有些突兀。此外,影片中集中营内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以及众狱友对男主一家的全力配合,个人觉得未免有些理想化。整部影片中完全没有令我记忆深刻的场景,在我眼中,它只能算是部中规中矩的影片。
个人对其评分在二星到三星之间,鉴于在我看来严重虚高的总体评分,我给二星。
本世纪的20年代还没过上几天,我们却要开始怀旧了。
《美丽人生》,豆瓣上这部影片的上映日期让我感触颇深,1997到2020年,基本能算个90后的青年了。
然而这并不是它首次引入内地,其实2001年3月《美丽人生》就曾在内地上映,而这一次全国公映的是本片的“4K修复版”,他们甚至还为这部电影做了精致的海报。
“美丽人生”这个片名其实是有出处的,它来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利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说过的一句话,当年他被流放到了墨西哥,在已经得知将被斯大林暗杀的消息后,他望着花园中的妻子,写出了这样的话:
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
相信看完这部影片的小伙伴早就抹过眼泪了,确实,《美丽人生》所呈现的爱情、亲情、天真无邪,甚至是建立在集中营之上的人性光芒让人难以抗拒。
这也是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奔向影院的原因,当经典在大银幕上清晰重现,于我们而言,就是在亲身验证一次关于幸福的预言。
为了不破坏这完整的幸福感,不散决定剑走偏锋,把感性的空间留给大家。
所以这篇关于《美丽人生》的文章,将围绕着电影的方方面面聊一聊那些有趣却可能被忽略了的故事。
像贝尼尼这样的喜剧天才肯定是不受控的,当年凭借《美丽人生》提名各种大奖时,他身边的朋友只担心两件事,一是怕他因为涉及大屠杀题材而得不到奖,二是怕他得奖会发疯。
当然,贝尼尼不负众望,在戛纳和奥斯卡的颁奖礼上做到了雨露均沾。
想必大家已经看了他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名场面,当时《美丽人生》被宣布获得了最佳外语片,贝尼尼兴奋地跳上座位椅背,踩踏着观众席的椅背飞向领奖台……
但这并不是最疯的,此前他在戛纳意外捧得了评审团大奖,开心到失了心智,甚至趴下亲了马丁·斯科塞斯的脚……随后还跳起来亲吻了评审团的每一名成员。
不过贝尼尼的开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丽人生》几乎是在最后时刻入围该奖项并直接捧得了大奖。
可以说,幸福来得异常突然。
那么奥斯卡呢?说到这里,不得不展示一下贝尼尼那傲人的战绩。
1.《美丽人生》是自《焦点新闻》后第二部同时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语片”的作品。(后来《卧虎藏龙》、《罗马》也做到了)
2.贝尼尼是影史上第四位同时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的幸运儿,其他三位分别是:
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2)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8)伍迪·艾伦-《安妮·霍尔》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2)沃伦·比蒂-《烽火赤焰万里情》
3.在当年的奥斯卡,《美丽人生》最终斩获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语片、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三项大奖,其中最佳外语片一项击败了《小鞋子》、《中央车站》、《探戈狂恋》、《祖父》这四部优秀的影片。
4.罗伯托·贝尼尼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意大利演员,但在他之前还有一位同样以意大利语出演电影并夺得奥斯卡影后的索菲娅·罗兰,她在第34届奥斯卡凭借《烽火母女泪》夺得影后荣誉。
票房也得报一下。
当年的《美丽人生》一度成为在美国票房最高的意大利电影,而且在意大利的本土票房也很快超过了《泰坦尼克号》。
奥斯卡获奖后,《美丽人生》的票房上升了45%,美国本土放映这部影片的影院也激增了近500家,当时《美丽人生》已经上映了22周却仍未下线,最后国际票房总数超过了2.25亿美元,战绩真的非常可观。
那么贝尼尼本人火到了什么程度呢?
意大利一家民意调查公司发现,《美丽人生》上映后,30%的意大利女性愿意和罗伯托·贝尼尼一起旅行,而小李子惜败,只有20%的选票。
然而天才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面对《美丽人生》这样的影史经典,导演、编剧、演员都被他一人承包,真的很难不对贝尼尼产生兴趣。
所以不散这次深挖了贝尼尼的前半生,原来是真的有戏。
贝尼尼常被观众戏称为意大利的罗宾·威廉姆斯,但事实上,他既拥有默片时代喜剧大师在肢体和面部上的表达能力,也拥有罗宾·威廉姆斯的语言魅力。
贝尼尼生于1952年,在托斯卡纳的贫穷家庭长大,他的获奖感言曾特别提到了自己的父母,几乎是用轻松诙谐的口吻说道:“他们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贫穷。”
虽然日子不好过,但贝尼尼的童年却是开心的,他在四个女人的宠溺下长大,也就是他的母亲和三个姐姐。
天生聪慧再加上想做什么做什么的自由,贝尼尼的才华得到了保护。他特别早熟,5岁就学会了在夏季户外舞蹈的休息时间里爬上乐台给大家讲笑话。
同时托斯卡纳还有个传承自13世纪的“即兴诗歌”传统,即兴和押韵是重中之重,贝尼尼的父亲很迷这个,从贝尼尼小时候就拉着他和邻居PK,所以这项童子功基本可以解释贝尼尼是如何做到边发疯边在颁奖礼狂甩诗句的……
此外,贝尼尼还是个激情四溢的但丁拥簇者,作为一个托斯卡纳的年轻人,他可以背诵整部《神曲》,他曾在1998年的佛罗伦萨举行了一场户外独奏会,在16000名全神贯注的观众面前演唱了《神曲》里的《地狱》。
随后就是命中注定的三进三出。
12岁左右,他被一位牧师带进了佛罗伦萨一所非常好的牧师学校学习,而就在1964年,佛罗伦萨发了一场大洪水,于是贝尼尼一路逃回了家。
反正……学校没了。
然后他爱上了一个叫Drolin的马戏团,因为没钱,所以贝尼尼每晚都悄悄溜进去看魔术师、小丑、空中飞人和动物(有一头狮子),后来魔术师不仅让他免费入场观看,还让贝尼尼做了他的助手,于是贝尼尼有了新的工作,那就是每晚假装被催眠。
后来因为一次表演事故烧伤了手,贝尼尼就从马戏团逃走了。贝尼尼说,他先是被水救了,然后又被火救了。
第三次,他看准了一个方向,那就是申请秘书学院,最终他成功加入了一个拥有41人的班级,班级里有40个女孩儿。
70年代初,贝尼尼经一位导演指引,奔向了罗马的一个前卫实验剧场,他们在剧场演出《哈姆雷特》等经典剧目,但不正经到离谱儿……比如奥菲莉亚可以是只鸭子,罗密欧也可以是个瓶子……
不过后来他正是因为演出此类滑稽的独角戏才有了名气。
紧接着他遇到了朱塞佩·贝托鲁奇,也就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弟弟,他们以贝尼尼的乡村生活故事为素材写了一篇独白,并在意大利本土获得了巨大成功。
在这之后贝尼尼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那就是由他本人担任编剧并出演的《伯灵格,我爱你》。
贝尼尼在意大利一直很受欢迎,但打入美国市场是需要过程的。
最早他曾在贾木许的《不法之徒》、《地球之夜》以及布莱克·爱德华兹的《顽皮警察》中短暂亮相,并获取了一丢丢知名度,但票房都不怎么样。
尤其是《不法之徒》和《顽皮警察》,票房简直一败涂地。
不过当他尝试在美国重塑喜剧风格之后便大获成功,像《牙签乔尼》和《猎艳狂魔》这样的电影,让贝尼尼在美国和意大利都名利双收,甚至成了全球意大利裔的偶像。
《牙签乔尼》在1991年的票房超过了3000万美元,而在1994这个佳作云集的一年,《猎艳狂魔》的票房甚至超过了同年的《狮子王》和《阿甘正传》,当然,也正是这样的好势头为《美丽人生》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美丽人生》的与众不同与贝尼尼本人脱不开干系,贝尼尼曾说“我总是把我的一切都放进电影”,这便意味着一旦动了念头便再难放下。
某天贝尼尼即兴表演了一个身处集中营的男人的独白,荒诞、讽刺、温情……在那一刻全都爆发了,当时贝尼尼的联合编剧温琴佐·切拉米也在场,他们默契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这个可怕的想法蛊惑了。
为了拍摄大屠杀题材,贝尼尼和温琴佐·切拉米心理建设了一年,期间他们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研究纪录片,观摩了《大独裁者》和《辛德勒的名单》。
所以《美丽人生》里其实有一个致敬的细节,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的制服号码与圭多的在集中营的编号是一样的,都是7397。
另一推动力是由时代决定的,当时的意大利正在如火如荼地探讨犹太人相关议题,几乎每个书店都摆放着意大利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录,各种交流会和艺术展览的内容也都与此相关。
贝尼尼那时很迷犹太作家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和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虽然不能说完全受这两位作者的影响,但贝尼尼明白,哪怕是从集中营活着走出来的人也需要去虚构故事的边边角角,从这一点去看,他们并没有太多不同。
当然,还有一部分灵感来自个人,贝尼尼的父亲是个贫穷的托斯卡纳农场工人,后来进了德国的劳改营。
在两年的劳改营生活里,贝尼尼的父亲饱受饥饿和劳作的折磨,获释时体重只有七十多斤。
但贝尼尼的父亲才不是一个沉默的人,他回家后不仅乐于以滑稽的方式讲这些故事,还……讲了一辈子!他的故事经常掺杂着毛骨悚然的细节与异想天开的编排,而这些都对贝尼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贝尼尼所饰演的圭多其实就是自己的父亲,一个用讲故事解决一切的人。
而另一方面,贝尼尼承认自己受费里尼和布努埃尔影响极大,尤其是以梦幻的方式去操控现实世界的可行性,贝尼尼觉得这是他们带给他的最好礼物(贝尼尼早在1979年就与费里尼开始合作了)。
贝尼尼曾经把剧本寄给了米兰的犹太人社区,而后遭到了强烈反对,但他仍旧觉得自己的本职是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纪录片制作人或历史学家,最后他决定用虚构去超越真相。
《美丽人生》的投拍并不被看好,因为“大屠杀+喜剧”的组合非常不现实,它的风险在于没有任何值得参考的成功范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能成功是因为有卓别林,而《辛德勒的名单》严肃端正,毫无喜剧元素。
当年还有个负面例子,足以吓走有类似拍摄想法的人。
杰瑞·刘易斯曾在1971年拍摄过一部《小丑那天哭了》,电影讲述了一个德国小丑被纳粹征召入伍,他的工作是安抚儿童以便把孩子们安安静静地送进毒气室。
可想而知,这部电影从未上映过。
其实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也有删减上的考虑。
1998年,罗伯托·贝尼尼和温琴佐·切拉米合作的剧本在意大利出版,此版剧本中出现了一些电影中没有出现的场景。
比如圭多无意间目睹了一场大规模的游击队处决,而且发现他的朋友Ferruccio就在其中。这个情节最终没能在电影里出现,可能考量的就是观众对大屠杀的可接受程度。
其实我们是能感受到这部影片的种种不现实的,前半部是“不现实的浪漫主义”,后半部是“不现实的惨痛历史”。
从影像上看,《美丽人生》其实是离历史真相更近的,那些湿透了的、光秃秃的营房还有成堆的尸体,都不曾在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或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里出现。
2016年,明镜周刊采访美国喜剧大师梅尔·布鲁克斯对电影《美丽人生》的看法,他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梅尔·布鲁克斯觉得贝尼尼既不是犹太人也没有在大屠杀中失去亲人,他根本就不懂二战的残酷,所以集中营在《美丽人生》里被恶意美化了。
那么这部电影在历史真相上有破绽吗?
有的,而且还是硬伤。
比如,在当时的意大利,一个犹太男人绝不会娶一个非犹太人的女人。
比如,用法语唱歌剧在当时是被墨索里尼明令禁止的。
比如,在集中营里对着广播向妻子表白,是完全不现实的。
所以《美丽人生》在当年其实挑起了很大的争议,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一般抱持着这几种观点:
比如,这部电影在大屠杀的戏剧高潮和低谷都设置了对“笑”的挑逗。
比如,只有保持“沉默”才是在尊重受难者。
比如,悲剧才是更高级的艺术,喜剧不是。
比如,《美丽人生》不够严谨,且没能如实展现暴力和杀戮。
尽管这些反对有理有据,却也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儿。
《美丽人生》当年在以色列放映,不仅没有遭到犹太人群体的反对,反而广受赞誉,当时的耶路撒冷市长甚至授予了贝尼尼一枚奖章……
所以,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部电影爱得死心塌地呢?
原因也简单啦!无非是大家最后都选择去相信人性,我们最终还是认为坚定的人类精神能够战胜业已重现的地狱。
贝尼尼赋予了圭多极大的天真成分,他将暴力和政治都预设为外部因素,并假设观众已经知晓了与大屠杀相关的一切,所以在《美丽人生》里几乎连一个纳粹党徽都没有出现过。
他还亲自解释了电影里的两个细节,一个是男扮女装,一个是假翻译,贝尼尼说这两种设计都是最低级的喜剧手段,他本是不屑用的,但在电影中,他刻意把这两个烂俗梗安插在了十分严肃的关卡,因为主角圭多这么做是想救家人的命。
其实贝尼尼作品中的悲喜交加是带有某种诗意的,他认为只有喜剧演员才能抵达悲剧的峰顶。其实人们的悲伤也并不是因为电影再现了残酷的影像,因为残酷只会催生恐惧。
但我们之所以泪洒影院久久不能平复心情,不正是因为在电影的前半段看到他们曾经极致地幸福过吗?
说到幸福,电影里妻子多拉也正是贝尼尼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他们的恋情始于1983年,结缘于戏剧。
贝尼尼曾说,他的妻子是最懂“笑”的人,这句话真的是有太多浪漫的解读方式,希望大家都去电影院重温经典,动情过后破涕为笑,也做一次懂得“笑”的人。
对我说:“早上好,公主”吧
看过很多遍,我会背很多台词:我想和你做爱,我见你的第一眼就想和你连续做三次爱。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一、如果你哭,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想都别想!第一句爱情性感,第二句父爱如山 最爱的还是那句:早安,公主!
三刷了。记得上学时跟父母吵过,中国的父母经常想让小孩相信这世界的丑陋,而国外的父母即便身在地狱也要让孩子相信在天堂,让他们开心的活着,你们为什么要让我的童年的这么痛苦。哈哈,大概就是受这剧影响吧。
绝对难忘的一部片子----影片结尾美国大兵的那句 hei! boy! 叫人已经凉透了的心又感到了温暖。
喜剧的开始,悲剧的结束,满满的亲情,无限的父爱
我以为如此智慧的一个人,在那几声枪响过后,必定是会走出来,继续对他的公主说早安的...
父爱构筑了一场温馨的战争,没有在孩子心里留下任何阴影。故事分裂成两部分,前半是圭多对公主的追逐,用智慧战胜了强大的求婚者,抱得美人归;后半是战争风雨飘摇时对亲情的忠诚,在迈开大正步赴死,努力保护孩子时,父爱如山,界已成神.
在真实的历史面前,不可能有这样的轻松与浪漫!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绝对被过誉的电影。前半部还不错。后半部集中营里男主继续各种作死还能安然无恙,就太扯淡了。正好最近在研究《古拉格群岛》。这种事在苏联劳改营不可能发生,在纳粹集中营应该也不可能。浪漫感人但也虚假。胶片放映中途,机器多次故障。看来胶片电影真要看一部少一部了。唉。
不敢相信男主死了,总以为他能活过来
人生,就是喜剧,就是一场1000分的游戏。千万别哭,不然那个迈着正步去赴死的犹太人会笑话你的。
前后如同两部电影。前一半有多欢脱,后一半就有多苍凉。我特别在意那位执着与于猜谜的军官,善与恶,竟然最终抵不过一道谜题,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况味吧。
很久以前看过的,永远难忘片中父亲的鬼脸
从天而降的钥匙打开了她的心房,却打不开奴役的枷锁;骑马逃离婚姻的羁绊,却逃不出法西斯的束缚。现实残酷,他就用温柔回敬现实。战争凶猛,他就用父爱打赢这场战争。做一块蛋糕,他就融化了她的心窝;铺一张地毯,她就走进了他的生活。一句广播,一首音乐,让妻子重新看见希望。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属于父子之间的游戏,给孩子一个没有阴影的童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却让我做了公主。我只是想要一个玩具坦克,你却让我坐上了真坦克。他默默无闻,但他又无所不能。纵然身在地狱,他也能将它变成天堂。以生命为代价,给家人一个美丽人生。
这是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
即使是悲惨世界,也要大大的笑着.
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与微笑。Surprise her, forever!
如果谎言可以这样美丽,我也情愿生活在谎言之中
看了这个不要看《辛德勒名单》或者看了《辛德勒名单》不要看这个。时间:2005
该给 1000 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