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娄烨拍南京时,他在拍什么
天气预报说,南京要连续下10天雨。好一个“春晚”式的天气。自己在心里这么低低地说。
不知道娄烨想拍出的南京是不是这样。缠绵悱恻的雨里,大多数人低着头匆匆赶路,成为模糊街景的一部分。又或者,饱涨的云在远处低压横陈,城市被看不见的灰绿色笼罩。暧昧,窒闷,应该都不是吧,有的顶多是秘密,关在门背后或是心扉里的秘密。
凭借对南京的熟悉和google地图,以及广大豆瓣群众的智慧,我找到了几处电影里出现过的地点(详见
http://www.douban.com/event/12474264/discussion/26777010/)。这几处地方基本上不能算是有南京特色,既没有夫子庙、中山陵这样重量级的名胜古迹,也没有民国公馆区、1912酒吧街等令外地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标识。“春晚”里出现的,是南京人生活的南京,是一抬头便可捡拾的日常近景。可以说,娄烨拍出了想要的“灰区城市”,撇开六朝风雨民国春秋,如今的南京早已不在风头浪尖上,却是夹在新时代活跃分子当中很宅很宅的那一位。然而,它有它的风格,天性自然,不矫情,有欲望也不懂得掩藏,真触到了痛处,便不管不顾悲戚一场。在这个层面上,南京的性情倒是与江诚很合拍。江诚无疑是影片中最纯粹的一个角色,我惊讶于他处在几段感情漩涡中央,却深知“花落花开自有时”,早早放弃了纠结,以隐忍换清明。当罗海涛想带李静一起去宿迁时,他问江诚“你有问题么?”江诚沉默几秒,转过头看了他一眼,然后像下定什么决心似的说:“我从来都没有问题。”等到了宿迁,等李静撞见江诚和罗海涛在房间里接吻,一个人跑去KTV唱《那些花儿》,江诚又发挥了他的治愈系沉默。流泪的是李静,我却同情江诚。他在虚化的背景中一会儿看着李静,一会儿望望电视屏幕,那一刻,他是将李静的处境置于自己之上的。这两个场景是整部影片中我的最爱,因为温柔也因为力量,换一个角色就做不到,换一个城市同样行不通。
在没看过“春晚”真身时,我只见过一张剧照,罗海涛和李静在台城上一前一后的走着。台城,什么时候去都好。唐代的韦庄说“无情最是台城柳”,哀怨今非昔比;胡兰成从台城上下来却说“江山游人皆是今天,想要怀古竟也不能”。我自己是偏爱台城的,有朋自远方来,总要带去台城上走走,不为怀古,只为感受南京豁朗的一面。一边是玄武湖,一边是鸡鸣寺,自然与人文被台城过渡得那么妥帖,更不用说历史与现实了。我想,娄烨也是爱台城的。三月的南京,他放了烂漫樱花、梧桐新绿不拍,却专拣光秃秃的台城做一场戏,是想用简单的方式传达异常复杂的情绪吧。他相信台城这个环境已经承载了足够的信息量,上可以承罗海涛与江诚的感情进阶,下可以启李静的抉择,同时也是平复王平之死的暴烈与残酷。
作为背景的南京,真是有太多贴切元素来配合这电影了。娄烨在某个访问里说,对于这部电影,南京给出了默默的支持。这个“默默”,确是南京一贯的姿态。可不管是《南京!南京!》里千疮百孔的面貌,或者《建国大业》中一个王朝的背影,都不是我亲历的南京。而江诚走过的街巷,王平的书店,罗海涛和李静约会的街边公园,明哥吃生蚝的烧烤摊,才是活生生的南京。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爱情并不比其他地方更轰轰烈烈,但透过娄烨的镜头,即便是司空见惯的细节,也不免叫人沉醉又动容起来。
2 ) 《春晚》--- 精神强奸 同志生活的影界奇葩
这部片子,或者说很多部 异性恋编剧,导演,演员营造出的所谓的同志电影,从同志自己的角度看,他们对于男男情爱的描述总是各种想当然的类比和平移。(日本GV除外)
《春晚》无非是一部异性恋拍给异性恋看的爱情片。除了男男欢爱,酒吧演出是那么回事,其他一切,从剧情到思想,貌似都是编辑自己对同志群体意淫的产物。
是的,这年头,同志是比较安全的噱头,似乎各种电影,只要暧昧几处同志情节,即刻便得到了哈利波特的小棒棒,稍微挥舞几次,便让独立思潮的调调,大众情爱的悲天悯人,主流对异类的温暖包容,艺术电影的光芒如烟云般升腾在魔幻王国的城堡里,再加上几处震颤扭动的光洁臀部和男男激吻的性爱场面,一个成功的巅峰从此到来。。。
可惜如果你自己不“同志”一把,想当然意淫出的剧情,只能圆满了各种情节的精巧和玩味,成全了大众情怀的爱情与挣扎,牺牲的只有真实的同志生活,对于5%的同志来说,它显得表面化而又做作。是一次拙劣的精神强奸,一次哗众取宠的高级骗局。唉,确实,干嘛要哗那5%的众呢?又不是拍GV。。
做回考据派吧:
1. 王平:一个可以为男友割腕自杀的GAY,一个在凄冷夜晚苦苦等候的GAY,一个电话都舍不得挂断的GAY,一个为男友朗读文章,需要温暖拥抱,哭哭啼啼的GAY,是不会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跟异性恋女人结婚多年且相安无事的,更不可能如此劲爆得在事情败露时煽老婆耳光,及其不可能还努力让老婆接受男友,希望鱼和熊掌兼得。。。可笑的剧情不时得提醒我们,这个编剧异性恋得彻底。。简单来说,如果是一个可以为男人去死的GAY,结婚完全没可能。要死也是南康那种情况。(不知道南康的请百度)
2. 姜城:一个酒吧熟客,声色人物,换装舞台表演娴熟,性技巧高超,姿色迷离,抽烟喝酒的人物。如果在这个年纪,就跟一个其貌不扬的已婚穷男人纠缠不清,是件天方夜谭的事情。中国人口比例来看,能够跟姜城这样的男人纠缠不清的未婚优质男人,大概有1百万。是的,GAY也没那么阳春白雪,我们现在只是在说真实。另外姜城出场那个CC的小围巾也充满了各种可笑。戴这样的小围巾的GAY,通常都不是烟民,即便是烟民,也不会抽得那么爷们。
简单来说,这两个为GAY而GAY的男人,被硬生生拉到一起,做做性伙伴也就罢了,还偏偏上演了一出你死我活的闹剧。导演编剧们努力得展示同志生活,同志爱情。却实实在在得告诉我们同志人群:这是只不过是异性恋版的同志大戏而已。因此如果把第三者换成女人,依然没什么实质改变。。也许从这一点上,它确实做到了对性取向的强大包容。他莫非是在精巧得暗示我们: 在情爱的道路上,男女都一样?希望如此吧。
后记:1. 为什么说奇葩呢?因为它拿到的居然是编剧大奖。。只能说 哈利波特式的小魔棒现在确实很流行。
2. 秦昊 的侧面脸比正面脸英俊一百倍。。鉴定完毕!
3 ) 我不是007,我是同性恋。
在我的印象当中,世间似乎有五种东西,是有原罪的。
电影,漂亮女人,金钱,间谍与同性恋。
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有了不可撤销的罪名,无法被世人原谅的罪名。
《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的三个男人,是中国同性恋,所以他们必须像英国间谍一样活着,小心翼翼的活着。因为一旦暴露,就必须自杀。
从我热爱电影的那一刻起,我就相信三条:
第一,电影对于我,就是一层像纱般披在万事万物之上的微光,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镜头与屏幕,这层光才会浮现,它让这人世间不仅仅有凄楚,还有尊严。不仅仅有粗硬的物质,还有柔弱的光与影。
第二,伟大的电影对于我,就是几个人,从头到尾的关系变化,却说尽了酸甜苦辣,爱恨离别。。
第三,伟大的电影剧作对于我,不是如同上帝一般,造出河流,山川,土壤与微风,再像做盆景一样,把它们放在能够掀起足够大矛盾冲突的地方。而是唯物主义的,河流早就在那里,山川也早就在那里,万事万物早已存在于亿万年前,故事却像只鸟一样,划过所有空间时间的上空。它的眼睛就是我的眼睛,它带领着我,看透六道轮回,万千红尘,
以这三条来看近五年来的中国电影,我近乎于绝望。拍物,焦都不准。说事,事都不清。
更别提事物中的人了。
因此我有足够的理由为这部电影激动,痛哭,失眠。
好久没有在电影中看到有质感的人了。
手持摄影与密集的跳切焕发了它们本该具有的光彩,人物在影像中被偷窥,被揭发,被抚慰,被审视。迷醉而又疯狂的中国,沉沦到无家可归,沉沦到家变成了炮房的中国,终于被一个个切割到凌乱不堪的画面,拼成了整体。
该有几个人就有几个人,这几个人该有几组关系就有几组关系。关系与关系之间的连接与渗透层次清晰,纬度丰富。每个人物该有多少戏份,在每场戏中占多大比重,起什么功能,编剧全都了然于心。
并且在它的剧作中,物与空间,还有声音的运用也令人着迷。我一直相信,起承转合还不能叫做电影,时间空间那才是电影。
只能在这个空间,只能在这个时间,才能发生这个故事——我喜欢这样的电影。
空间是这个国家——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能变成禽兽,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动物性大于理性,并用伦理与法律来遮掩贪婪的时候。
时间是现在——全是想爱不能爱的人啊,就像那些花儿,散落在天涯。所有的拥抱全都破碎了。
暧昧与苦涩的爱,凶猛与爆裂的爱,
我们活一万年死一万遍,在佛祖面前哭泣在阎罗面前抽疯,所做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爱。
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关系再怎么隐秘,性交方式再怎么复杂,到最后也只能剩下人与爱。
在这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剩下人与爱,总比只剩下恨要强吧?
我认为它能跻身于”伟大的中国电影“行列的原因就基于此:
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当代“”电影“,并用中国当代电影该有的电影观念,丰富技术与坚硬风骨,描述了庸俗生活之下,那些暗探一般活着的人心中那奔腾的炽热之爱,并给那些人那些爱以高贵的光。肉体的,皮肤的,指甲的光。
春风沉醉的夜晚,因为爱,所有的间谍,都成为了光。
4 ) 大师未到
娄烨是我一直以来都较欣赏的,也是内地少有的一直都保持着文艺气质的导演。在国内电影的市场越来越好,片子越做越烂的前景下,能够完全脱离于大众,只凭着自己的喜好去拍片,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本片与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实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是主人公偶有阅读郁达夫的习惯,漫步,或者泛舟,庸碌,或得一刻沉静的时候,那些属于郁达夫的句子便会浮现在屏幕上,如同平静的水面上泛起的纹路一般,美得令人惊心。
但是《春》也仅限于此,可能是之前对娄烨5年磨一剑的期待过于的高,我一直期望能看到一步让娄烨走入大师行列的作品,但从《春》看来,娄烨的要走的路,还有很长的一段。
事实上,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春》都算的上是一部优秀之作,娄烨对这种小情小调的拿捏很是精准,每一处念白,每一个镜头,都丝毫不会觉得多余,以致于这部不算短的电影,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要喝水或是上厕所的念头。但是这些难得的优点,也恰恰使这部电影仅停留在了“优秀”的界限上。
我一直觉得,好的导演会把电影拍到8分,把意涵讲到8分。糟糕的导演则会把电影拍到6分,把意涵撑到10分,而大师,则会把电影拍到10分, 把意涵讲到7分。娄烨显然是好导演,技巧性的东西他全不缺。可是一直以来他都有问题,该如何让情感运用的更加节制是他最大的障碍。至今我仍觉得《苏州河》是他最好的作品,《紫蝴蝶》是他向商业电影的一次探步,但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一塌糊涂。也幸亏一塌糊涂,他才会继续拍了接下来被很多人毁誉的《颐》,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使我隐隐的看到了娄烨身上的大师气质,甚至某一刻,我在其中看到了安东尼奥尼的影子。但娄烨显然太珍贵这个主题,不想浪费丝毫的点线,于是他往里面塞了尽可能多的东西,以致于是这部本应完美的电影显得杂乱而臃肿,而在《春》里,他回归了《苏州河》的简单叙述,可在近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我一直在等待着某种能够击中我的东西,三人在船上的那刻我有隐约的撼动,可是直到结尾,我能未能感受到那种我一直期待但是又难以名状的东西。
《苏州河》里的娄烨是青涩而炽烈的,《颐》里的娄烨是粗暴而直接的。而在《春》里,娄烨似乎变得更加的沉稳,叙述起来,不急不缓,尽量淡然。但这种淡,确是形式大于意味。看完电影之后,觉得梅峰的剧本能拿戛纳的最佳原创还是有些过誉了。我本身也是编剧专业,深知剧本与成品的差异会相差万里。但对于同志这个群体,梅峰不知是有意表化还是了解尚浅,最大的问题,在于整部戏中,人物的情感是没有逻辑的,若往深下去,本可以有更好的发掘。《春》里面的人物,都太浮于表层,每一个仿佛都是没有根基,看不到人物的情感逻辑。《春》是好电影,但是它太刻意去精致了,却没有足够的框架去装裱它,以至于你只能用手轻轻的捧着它,却无处安放。
最后说些题外话,前阵子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杨教授来上戏讲了讲中外电影,提及娄烨,他亦是忍不住多说几句,他与娄本是好友,在娄烨因《颐》而被禁拍片5年的时间里,他有次有意的问及娄最近在做什么,娄却一直都说,闲着呗,闲着呗,没别的事情。不知是因该开心还是悲哀,直到最近他才知道,在那段时间里,娄烨一直在偷偷的拍着这部《春风沉醉的晚上》。
我做为一个编剧专业的学生问他:如何才能在当前的审查制度中,最大限度的保留自己的想法。他想了想,最后笑说,没办法。实在不行,就学娄烨,移民好了,起码还可以拍电影。
我知道他不是在说笑。
《春》是娄烨的一次进阶,不能用成功或者失败来概括它,作为影迷,自然会对自己喜爱的影人有着诸多要求,在《春》里,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娄烨的努力和尝试,他是真正热爱电影的人。
大师还在路上,但我会一直期待。
鲁念安于2011-2-25
5 ) 如果身体有记忆
新世纪以来,第六代导演走出了一组诡异的背离曲线。尽管你可以不认同娄烨的讲述内容,但是他始终在坚持创作,从不会被体制和评论所击垮打败,确实值得称道。正如多数人所达成的共识,娄烨现在是越来越好,《春风沉醉的夜晚》也是到后面越来越好。我不止一次强调过,你要知道他原先的起点,那才能看出进步。与《紫蝴蝶》一样,电影里有女工。看到结尾,我以为电影又要以《颐和园》里的路边分别来结束,娄烨是一名喜欢重复的导演,他沉溺于自己制造出来的情绪和环境当中。然而这一次他真的有所不同了,即便是字体大得有点夸张的字幕,那也总比大段大段的抒情旁白来得克制。
据知情人士透露,电影的剧本比现在的电影来得还要好。因为拍摄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它的结构甚至发生了很大改变。当断背狮和彩虹棕榈等奖项变成人们嘴上的谈资,同性恋群体和相关题材的出现曝光完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春风沉醉的夜晚》依然是摇到晕、晃到死的镜头,打光什么估计会被误当作是技术不合格,这些都跟前作没什么大的区别。然而娄烨还是做出了显而易见的改变,这部用高清拍摄的电影很真实,生活化。摄像机仿佛在躲躲藏藏,时刻跟随,及时地出现人物的身边。人物行踪遮遮掩掩,充满了秘密、谎言和搅和不清的关系。它的阴暗面就有一些城市散发出来的破败和混乱气息,里面的南京完全呈现一种欠发达、缺乏规划的城市面貌,可以想见,娄烨故意挑选了这种结合部位来下刀子。这种环境场所的选择就好比电影里罗海涛和李静的关系,大家都觉得他们是男女朋友,可细细一想,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大学生怎么会跟一个美貌的工厂女工交往上,其实真的不是那回事。
去掉了突然发作的大段独白,不再出现诡异的断裂和想当然的文艺腔,娄烨选了名家读物、中学课本上的《荷塘月色》还有一首外表很清新本质上又很俗的歌曲,这样的关系组合大大降低了理解影片的困难度。一上来,电影就给了观众一个下马威,两个男人嬉闹过就开始了他们的关系,来真的了。在外国人看来,那简直是不可以想象的,伴随有笑场。
片头也发出了重要信息,电影将会伴随许多和身体有关的情欲。男人和男人,男人和女人,《春风沉醉的夜晚》留下了这样的两组关系。王平用血淋淋的伤口记号来告别无望的感情和生命,而王平妻子直接给姜城的身体做了个“记号”,差点就是了断。无论致命与否,一样的残酷和冰冷。罗海涛和李静是另一组男女,他们靠近姜城,又因为双方关系暴露,无缘无故地突然恶化,各自离开、消散。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是多重三角恋,而电影最能打动人心的恰恰是在那一段“不大规则”的三角恋,因为看起来,他们都是打了败仗的失落者,同在一处又孤立无援。他们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就那样在马路上分开,也许终生不再相见。
以前我问过一些喜欢文身穿孔的人,多数人是为了纪念什么,也有纯粹觉得好玩。然而打上这样的身体印记,你就和周围人不一样了。这些印记直接刻画在你身体上,无论在什么部位,你和别人都能察觉到它们的存在。肉体的变形带给身体痛楚,一段与之有关的情感被嵌入到身体里面。即便不是痛彻心扉,当姜城在伤口上文身,他就把一段过去和一个爱人的死亡给完全记载了。也正是当局者迷,许多人才会一次又一次栽在别人想不通的爱情里。一段郁达夫的文字,它所唤起的可以是文字本身,更可能是纯粹记忆。【北青报】
■入评理由:可能是到现在为止,娄烨最好的一部作品。他努力去克制了矫情的冲动,梅峰的“亲历体”剧本帮助不小。
■片名:《春风沉醉的夜晚》
■导演:娄烨
■演员:秦昊、陈思成、谭卓
■上映日期:2010年4月14日(法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那些见不得光的爱,那些看不清楚的人,娄烨继续关注个体情感的阴暗不定。
6 ) 惊蛰后生出了孤独的枝桠
上了梅先生的课,不多不少正好四节。初见,心中略怕,不敢抬头望,一望就怕望到他的眼睛。他的眼神很犀利,端坐在那里,不悲不喜。在他的课堂上,有天然生成的一种静默,他仿是本人的气场沉淀在周围,不肯散去。但他一启口,久违的儒雅绅士之风吹来,让人沉醉。
兴许是他太擅长法国电影,连举手投足都带着法兰西的味道,他侃侃而谈,讲诗意现实主义,讲新浪潮,讲左拉,讲杜拉斯,讲他熟悉的戛纳电影节。
一次课后,我们蠢蠢欲动,纷纷上前央求他讲讲这部作品,他说只要我们都愿意他就讲。他没有讲,下回课依旧带着能让班上众人睡倒的“闷片”,考验着我们的耐力。课代完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像电影中的长江,弥漫着雾气、惊蛰过后潮湿的空气、旁边遮蔽着那田田的叶子。不远,但也不近,略带失望,略带欢喜,交织在一起。
后来我又看了一遍电影,从那雨滴滴落的开端到江面濛濛的结尾,他好像就藏在背后,藏在黑暗狭小的书店,藏在江风习习的江畔,藏在每一个男人女人的面孔之下,但又说不清楚,凌乱细碎,孤楚无助,那隐隐的不安冲击着心灵的堤坝,潮水来了又走。他分明带了自身的气质融入其中,以至于在一刹那, 我在三位男主角的面孔中发现了那一丝一缕的似曾相识。
人人皆夸娄公子的才华,却没大有人留意梅先生作为创作者倾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他把孤独的城市、孤独的人群孤独的情感残忍地剖给大家看,却又不忍心将事情全盘托出,只好将那残酷留在船上三人眺望远方的缄默,留给寡妇突然挥舞的一刀,留给昏暗的酒吧中嘤嘤的哭泣,留给黎明的那些花儿……
结课后的一天,我与他在电梯口擦肩而过,转身看他孤独的背影,仿佛明白了什么,那是诗意的孤独,那是诗意的回归,诗意的召唤,是诗意的创作者写下了一个诗意的故事。
7 ) 交媾过后终要离散
电影结束的时候跑到窗口抽了根烟,天空多云,一下明一下暗,偶尔几道阳光也照得人眼睛发花。
照例看完这种片子心情总会抑郁一阵,电影一开始姜城和王平做爱的场景看得一带而过,恍惚间不知道是谁说了那句“我爱你”,于是当时一下搞得我有点不耐烦,这仅仅是开场而已,却低沉地道出同志电影里最沉重的话题。
女人的偏执很可怕,也许是大脑构造的问题,导致她们总是任凭情感和直觉的驱使去做一件自己并没有预期结果的事。男人出轨,妻子要查,查到了第三者也是个男人之后完全不能接受,然而还是不肯罢手,自作聪明地打着游击战,直到自己的行为被发现才猛然想起挽回,但是一切从一开始就错位了,注定了最后的于事无补。
电影里的另一个女人李静,突然剪了短发的样子很好看。她的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个纺织女工。我也曾经幻想过做李静做过的这些事:发现情人的情人,然后和这两个人唱歌跳舞出门远行,但是不3P;给情人温暖的拥抱给情人的情人温暖的笑容,然后最终在适时或者疲倦的时候一声不响的离开。幸福与否这么空旷的命题早已经离生活太远,我只能给予我所能够给予的,之后转身大家各自不幸或平淡。
我一直以为我是箭,却没想到你早把自己放在了弦上。
不知道死亡是不是必要的,王平到了电影的后半段好像已经没有了什么重要的意义,因为他越过了姜城的底线所以无奈地被出局。爱与不爱果然不能左右所有交媾过的人了,“不是爱不爱的问题”,烦躁的人们明明白白地这样说,但说到底又究竟是什么问题也从没有人清楚地解释,因为接下来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在意了。除了爱不爱之外的问题早已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不是爱不爱的问题,那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王平自杀的早晨姜城在罗海涛身边醒来,可能感觉到了什么轻微的不对劲使他心里有点发慌。姜城可能一直以为自己是最被动的,结果没想到王平说爱也许就是真爱了,也或者他一时间挣扎不出来,所以干脆就带自己离开了。
“自杀!我有勇气,早就干了。现在还能想到这两个字,足证我的志气还没有完全消磨尽哩!”“哈哈哈哈!今天的那无轨电车的机器手,他骂我什么来着? 黄狗!黄狗倒是一个好名词……”
当初王平给姜城读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那时他还想不到自己有自杀这样莫大的勇气。两个人依偎在一起时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谁也不会想到死。后来情人离散了,一个像是不甘心的弃妇一样去挽留,一个觉得对方太任性了既然我已经做到了这一步。接下来其实是一场默默的角力,王平自杀了,姜城在酒吧的后巷哭了一场,不知是震惊是害怕还是真心的难过。
隐喻一般,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姜城也死过一次,他被人割开脖子躺在马路中间流血,无力喊叫,路人纷纷躲闪。
因为懦弱,他不能自杀,终究沦为路边开膛破肚的黄狗。于是这样和其他同类过一生。
所谓爱情,终究是这样的结局。
娄烨是中国最有文艺气质的导演。这部电影真让我惊喜。
他爱他,她爱他.她爱着他还想着他,他爱着他还想着她.四牌楼,angry jerks,莱迪,古堡,东大的摩登天空...他失去了他,我离开了南京...
与上一部一样,依然是情绪化的电影。模糊环境,强调个人,以便更细腻的关注个人的情感。一直觉得娄烨是6代里最有灵气的一个,放在欧洲算不上极优秀,放在内地这种类型的导演倒是极稀缺。配乐很赞。不错
“我从来都没有问题”
鹿特丹夜晚十二点,走出影院,并没有察觉出异样。只是等一个人安静的骑车回家,电影的镜头就不停的闪烁,还有那些屏幕左边时而出现的诗句,那时才算明白了,我也只能这样看你离开。雪花飞满了一整片天,这是你我一起看的最后一场电影。
“我们时常感到春风沉醉,却忘了我们仍在夜里” ——我爱你。
“不是爱风尘, 总被前缘误”,灰色的胶片揣忖着每个人的私密生活。片名印证了郁达夫所描写的小人物的悲苦,出轨的意乱情迷,被出轨的尊严剥落,都在湿热的夜晚化作挥之不去的迷雾。好剧本,好演员。
秦昊真是太好了,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娄烨那么爱他,为什么陈思诚跟踪跟踪就迷上他。走路的样子,微微上扬的嘴角,抽烟时的妩媚,全是戏。
一花一世界。身体的记忆。前守后攻——前面偏弱、后面渐强。音乐不错。
明明糙着一张脸,却拍出了秦昊眉眼间的风情。明明是破败老旧的城区跟广告牌,却流淌着清冷又无可奈何的诗意。姜城说,我从来都没什么问题。全片最虐。人人都征求他意见,却从来都没把他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他在夜晚不停地游荡,心底求的还是个长久。可原来,求长久的都是傻冒。
我认为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
最后居然被掰直了?
看来,娄烨一直忘不了郝蕾啊……
相爱后动物感伤
真够憋屈的,中国式的。沉醉的是春风是夜晚,而你只有无限的压抑,无限的无可奈何。而我仍觉着娄烨的叙述里一直流淌着诗意。
男主角身為出櫃同志卻得要陪著他的男人們躲在櫃子裏,而他們身後總是還有個女人在拉扯著,他必需在被抛棄之前先拋棄對方,讓肉體和心靈都留下了疤痕。主角以冷漠包裹著他的愛意,以堅決掩飾他的脆弱,卻也只能投入傷害人與被傷害的宿命之中,情慾的悸動有如加諸於他的詛咒。
复杂感情世界的集大成。非常私,非常自我,非常美,非常罪,也非常醉。
年度最爱之一。属于可以铭记这个时代的电影。
慢慢开始觉得,娄烨和体制最突出的对抗性其实不在于他的目光所及,而在于他是我们当中可贵的“主观性”颂者。确切地说,是拥有一种对现实场域毫不畏惧并将其掌控、利用的主观性。有多少时刻,往后退半步是纪实,往前进半步是风格化(狭义),但偏偏都不是。这种源自影像的个体性能量对于维稳、统一、大局、集体主义,本身就是最纯粹的逆流。能为表达内容的自由代言的人有很多,能为表达方式的自由代言的人很少,娄烨有时是前者,娄烨一直是后者。
看完以后有种夜里出门四处走走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