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大断电30年后。复制人K(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是新一代的银翼杀手,在如今的世界里,人类和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划分的更加明确,复制人从刚一制造出来就被灌输了服务于人类的思想,绝对不被允许产生人类的感情。 某日,一具女性复制人的遗骨被挖掘了出来 ,令陆军中尉乔什(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饰)感到震惊的是,这名女性复制人生前不仅怀过孕,还将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的存在将会彻底破坏政府苦心经营的规则和秩序。乔什命令K找出这个孩子,并将他杀死。在一间废弃的农场里,K发现了一些线索,然而,这些线索竟然和他被植入的过去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此同时,复制人尼安德(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他的手下拉芙(西尔维娅·侯克斯 Sylvia Hoeks 饰)也在寻找着这个孩子的下落。
看完电影后去吃了碗拉面,因为我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十点,看了两场电影,在这漫长的观影过程中,我的判断有些失衡,在《全球风暴》这部伪科幻爆米花商业片的陪衬下,这部《银翼杀手2049》的优点被进一步放大了。
在给这部《银翼杀手2049》打分之前,我想先给这段评论文字设下四个前提,如果您读完并不认同,那不用接着看下去了,我后面的评论您肯定不会喜欢,没必要浪费时间找别扭。
1、影评是影评作者的客观侧写。
观影其实对观影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有直接的要求,其次要求知识储备和审美修养。对一部电影喜欢与否从表面上看是很个性化很主观化的表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的人对一部电影的不同看法,就是上述那几个观影要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组合方式的结果,是一种客观的侧写结论,影评可以鉴人。
2、影评局限于个人经验。
每一部电影都不是单独的存在,前人的人文智慧经验知识都在各种电影音画细节中千丝万缕地体现着。所谓烂片也是人文的聚合,只是某些电影工作者组合人类智慧结晶的方式可能不容易让大众理解。我们观影,会套用各自不同的经验公式去判断这电影的逻辑是否合理,情节是否精彩。经验会帮助我们,也会局限我们。
3、影评有关于私人情怀。
时间是最大的变量,时光流逝,回忆留存,人生岁月中各种因缘聚合引发情绪波动,最后化作一种名为情怀的东西,在人们的生活中若隐若现。观影时带着某种关联其中的情怀,和完全没有关联认知和积累去看电影,感受会截然不同。对于有前传的电影续作,最好先看前作,再来评价后篇,这样判断会相对客观。至少容易理解那些自己没有的“情怀”在别人身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影评其实也是有层次的。
观看电影,欣赏电影,研究电影,这原本是一体的,但做出评价后,在别人眼中,那语句措辞也许就泾渭分明,层次高低一目了然。我不想给喜欢电影的朋友划分三六九等,我们也不是敌人,但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别开口闭口垃圾烂片跪舔装逼之类关联人身的发泄,你看不懂也好看不爽也好,只是个人修为认知,别降低层次。
— — — — — — — — — — — — — — — — — —
《银翼杀手2049》是部好电影。
个人认为,作为三十五年前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续篇,《银翼杀手2049》漂亮地完成了接力,至少没有让我这二十年白等。
其实刚看完一遍,思绪还有些乱,我尝试着一遍写评论,一边梳理。暂且在第一版影评里先用五个关键词来归纳观影感受:
tardiness,ashen,profound,melancholy,love
【慢(tardiness)】
这第一遍,我看的是国内影院版本,蓝光没这么快出,我却是等不了了。国内版本160分钟,也不知剪了多少,但仍可看出导演在某些地方放慢了剧情前进的节奏:
比如在华莱士公司总部那神庙一般的场景里,华莱士就如同一个只差最后一步就能完成造人神迹的伪神,在他的空间里,似乎时间都变慢了,到这电影叙事的节奏速率一下子慢了两个节拍— — 在那明暗不定的神火光芒中几乎看不出华莱士的喜怒,他脸上只有一种剥离人性后的淡然,这种表现手法似乎借鉴了宗教给神祉造像以及空间营造的技巧。在许多宗教建筑里,在光暗效果的衬托下,信徒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看着神像空灵的神情,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在我看来,眼睛是灵魂的窗口,也是人性交流的渠道,华莱士失明的双眼似乎代表了他所舍弃的东西,也暗喻了他手中技术的缺陷。
其实除了华莱士总部的几个场景之外,这部电影的整体节奏还算正常,观众感觉慢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整体色彩晦涩,雨雪场景频繁,让习惯了影画晴艳的观众长时间处于一种不适的环境暗示中,这是极为大胆的前作风格延续。要知道和三十多年前不同,随着电影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视觉大片都在换着花样刺激观众的眼球,导演把灰暗主题输出其实是冒了极大的风险。
但这种压抑,让观众能够更清晰地体验到K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一种氛围:追杀同类,服从命令,永远成为不了自然人,永远没有灵魂……正是在这种氛围里,从朵那突破主色基调的明黄小花开始,一步步改变了这个银翼杀手的宿命。导演用了超长剪辑和一种看似缓慢的节奏输出了一种迫切改变的情绪。
【灰(ashen)】
灰不只是环境颜色,更是整个2049地球和人类殖民地的现状,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复制人都生活在一种灰色状态当中。
社会秩序勉强维持,强势企业暗中操控政府大于政府,人类看不到文明进步的希望,只有用盲目扩张来消化矛盾。全片里常见的几大传统宗教符号基本没有出现过,只有钢铁建筑丛林和外部的废墟荒原,这隐隐说明人类社会已经到了信仰缺失、礼崩乐坏的坍塌边缘。
人类不相信复制人,又离不开复制人,自然人的社会生产功能已逐渐被复制人替代,复制人中也暗流汹涌,叛乱和私逃屡禁不止。
这种社会主旋律的灰,反衬出AI女友Joi的灿烂色彩,她追求存在感的欲望同时推着K一步一步往前走,她并不迷茫于我是谁,她宁可破碎也要和她的爱人一起前行,可以说这个AI不仅给了K人性的温暖,还用自己临终最灿烂的表白赋予了K走到最后的力量。
Joi比《银翼杀手2049》里其他任何一个角色都更有人性温度,无论是视死如归的军医,还是主动用自己头颅对准主角枪口的女首领,都只能用大义来解读自己的牺牲和舍弃;甚至男主角,从一个性能优秀、工作正常的Blade Runner到一个真正觉醒自我、挑战命运的新人类,他心里的温度,正是Joi牺牲了自己,燃烧起来的。
当我看到AI女友Joi主动召妓并化身其上,实现了与K的真正结合,这也是完成了情侣之间的肉体奉献、走完了由它变她的最后一步,感慨万千……从表演上,技术呈现上,这都是最让我动容的一段。我认为那个复制人妓女也将成为下一部的伏笔……
无论是被保护的造梦师,还是飞蛾扑火一样为爱献身的VI女友Joi,这些从灰色中或隐匿或诞生的希望总是那么的耀眼啊……
【深(profound)】
但凡讨论人工智能,但凡讨论肉体和灵魂,但凡讨论跨种族恋爱伦理,有些问题就要深入到人类的起源和生命形式的终结。
生者皆有灵魂么?
不会死去的生命有没有意义?
舍生取义是人性存在的根本象征?
导演都一一给了解答。
灵魂在每一个有自我意识存在的躯壳里,无论是基因工程肉体里,还是硅基储存介质里,区别是有些让人敬佩,有些让人向往,有些让人怜悯,有些让人憎恶。
不会死去的存在缺失了生命宝贵的定义基础,得到了选择死去的权力,才得到了存在的尊严,才有资格陪你往前多走那么一程,才有力量和勇气说出“我爱你”。
虽然最终证明自己不是那个奇迹之子,但能从复制人悲哀的工具宿命中挣扎出来就已经是奇迹,在这短暂的旅途中得到了自然人的包容、信任甚至超越友谊的情愫,拥有了AI奋不顾身的爱情,最后亲身体验到人类的快意恩仇,和舍身取义后生命逝去的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这难道不是真正的人性奇迹?
【悲(melancholy)】
《银翼杀手2049》的主基调和前作一样,在探讨悲剧中的人理哲学。这里面不仅有着对未来社会形态畸形发展的悲观态度,也有着对人类自身命运失控的悲切想象。
《银翼杀手2049》里大悲剧小悲剧满满放了一桌子,复制人无限接近于人却因为母公司机构崩溃而缺失了最后一把钥匙,带有象征意义的奇迹之女降生,循环开启了诸多角色的悲剧序幕。
回过头来细想,AI在雨中幻像呈现与环境开始互动,K在飘雪中感受自己的体温融化冰晶,这对情侣在雨雪中升华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形态,又如同雨雪一样逝去,在即将到来的革命时代中消失无痕,这种悲剧色彩的主题融入,让人越品味越是感慨。
我一贯认为,悲剧总是动人的,之所以本片被许多人看作文艺片,其实是角色身上的悲剧色彩打动了你的那颗心而已。这里开一发地图炮:能把本片看成文艺片的朋友,至少说明你的同理心已经被触动,这是多么好的礼物?敏感的人也许会感受到更多的不幸,同时你的人生也会收获数倍的丰富体验,相对于那些动口就是烂片的评价者来说,这部电影给你带来的绝不只是试听享受。
当我看到哈里森福特从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我看过三十年前的福特扮演的银翼杀手,那么再过三十年呢?谁在看谁?谁在怀念谁?谁又记得谁?
有些时候,收藏悲伤就是情怀的一部分,我在戏外知晓,他在戏中演绎。
福特老迈臃肿的身体把一个无限思念妻女,用痛苦来坚定自己认知的老杀手形态表达得恰到好处,面对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爱人克隆体,他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阻止自己将对方深拥入怀?话说也只有福特这样高龄还未息影的老戏骨才有这样的机会,把自己塑造的经典好好收官,印第安纳琼斯,星战,还有银翼杀手。这已经不只是向经典致敬,这是在延续和向后传递经典,而福特正在亲自给自己的角色和职业画上句号。
这让人悲伤,也无比荣耀。
【爱(love)】
前作在白纸上作画,2049是在前作基础上的延续,这注定前缀是银翼杀手的2049只能在同一体系和规则下创作,而无法把重点放到类似攻壳或者黑客帝国的其他科幻理论体系突破上去。
在续集上如何让银翼杀手的形象更为丰满,不能重复套路,不能脸谱化,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角色选择我想都极有难度。哈里森福特的硬汉式表演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而在这个时代,《银翼杀手1》幻想的许多科技已然出现,为经典续作,新主角应该遭遇什么样的事情?
导演并没有给K安排一场类似戴克的复制人之间的爱情,而是选择了更有争议的人机恋作为剧情冲突核心。
整部电影在Joi身上花了很多功夫,相对于造梦师的命运,Joi体现出了另一种凄美,她比前作中随时可能被杀的瑞秋更脆弱,她本是一个幻像,她如同美丽的肥皂泡一样,依靠着K的认同和呵护存在。她一直在试图让自己的存在变得真实和有意义,Joi这种求生求存在的努力无比动人。
Joi的存在和作用,不仅仅是个花瓶陪衬,而是K变成Joe的根本性力量,他给了她身体,她给了他名字,她伴随他走到自己所能到达的最远地方,她用最后的告白赋予了他被爱的权利并亲身感受。
Joe在被救后第一次流出了眼泪,这是他生命/人性因她而完善的标志。他们互相给予了爱和认同,互相证明了对方作为一个有灵魂的“生命”真实存在。剧中并没有演绎Joi作为华莱士公司量产全息互动产品为何拥有这种高度自主的意识和智慧,Joi是不是独一无二的?抑或这只是情感陪护仿真程序的标准互动情景设定?Joi的行为能不能被界定为“爱”?这是悬念也将是观众互动的谈资。
而在老复制人戴克身上体现出的牺牲和隐忍,更是挚爱的表达。他三十年靠着笃信一句“Iknow what is real”而存活下来,他一直把自己关在一座废弃的赌场里,无限循环的全息音乐,赌博机的概率都已被他测试了个遍,他的狗也学会了借酒消愁,因为爱,他把自己囚禁起来,他宁可成为女儿不认识的陌生人。(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于社会结构老龄化的问题映射,社会主流意识正在以某种形式快速淘汰老龄群体,在各种理由下,老人被迫做了孩子的“陌生人”。)
我认为这是2049的核心创作之一,这不是硬核式的科幻理论创新,而是探讨了一下符合三十年后审美和观念的“爱之意义”。Joi 和Joe之间的爱情应该在这个宅和二次元流行的时代能被快速消化。
在《银翼杀手2049》最后一段戏里,我们看到了爱和悲伤的力量正在凝聚,复制人在慢慢觉醒。什么时候,那个奇迹会带领他们席卷一切呢?关于后续其实还有一个线索,就是蜜蜂。蜜蜂在雾中也不会迷路,他们采蜜、酿蜜、繁殖。这不仅仅是比喻复制人的未来,也是在解释开头那朵小花的来历。是谁把小黄花带到了大树底下?那边灿烂的花海会在什么时候绽放在我们眼前?
我很期待。
— — — — — — — — — — — — — — — — — — — —
用五分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因为我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自己青春正在逝去,惆怅却无悔;我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现在的自己缺失了追求的热情,在可笑地迷惘;我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爱意的黯淡平凡,又是惭愧又是向往;我在这些角色身上得到了二十年的情怀回报,既满足又再次期待。
说到角色,不谈福特和总统夫人这样的老戏骨,这里要夸一下主演瑞恩科斯林,他的演绎真的非常符合本片气质(啊,丧科第一!),个人认为这次也有拿奖的潜质。我喜欢他另一部《亡命驾驶》中的表演,也有少许类似味道。
在科斯林的演绎下,K那张复制人特有的扑克脸在命运的一次次击打下伤痕累累,淤血肿胀让他看起来呲牙咧嘴,一副狰狞愤怒的模样。直到他失去Joi,成为Joe,他在大雨里扯掉伤口包扎,让大自然的泪水为Joi和自己默哀。雨水洗去他脸上的血迹,他直面命运。看着巨大的Joi的广告投影,他决定以Joe的身份去完成约定,完成复仇。
送完戴克最后一程,Joe躺在台阶上,看着手中冰雪融化越来越慢,看着自己体温下降,体验着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人的死去,他笑了,也许在寻找Joi离开时的路径……
剧本没有给Joe与华莱士面对面的机会,但Joe开始违背命令,展开针对母公司的敌对行动时,心中的恐惧和彷徨无可掩饰,科斯林都表演得很好,他看似平静地对Joi说:我要被像我一样的人追杀一辈子。我看到K的眼睛里有恐惧。
科斯林唯一能做爆发式表演的就是在造梦师那里爆粗口那个场景,他做的很好。与这种暴烈与之前他在孤儿院发现木马时的极力压抑形成鲜明对比。
觉得他表演出戏的,我想是因为你们给这部片预设成科幻动作片类型的原因吧……你们想看的也许是杰森波恩那样的表现。
整部电影主题的人文色彩是灰中带蓝。压抑中往外渗漏着悲伤。但导演没有硬戳观众的泪腺,却有把这味道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水平。
你看不到Joi消失时的各种慢镜特写,也没有做幻影破灭时的电脑特效,没有K的睚眦欲裂血泪盈眶,也没有他脑海里对Joi的甜蜜闪回;你看不到戴克眼如雨下,也不会看到Joe 被雪盖满身躯。
这部电影会让你安静地离开座位,但直到躺在床上,你心底都有悲伤的雾气汩汩涌来。
— — — — — — — — — — — — — — — — —
【timeline】
根据前作和前导短片,我简单梳理了一下:
1、2019年,N6级8人被N7级戴克追捕。觉醒身份后的N7级戴克和N7级瑞秋逃离泰瑞尔。泰瑞尔随后开始生产N8级。
2、2021年,N8被歧视迫害愈演愈烈,N7级瑞秋自然受孕,分娩时,和N8级叛军组织在一起,并由N8级军医接生。瑞秋难产死亡,N7-1出生,N7戴克、N8众均认识到这个婴儿所代表的意义和面临的风险。于是在N7级戴克的策划下定下保险箱计划,其中包括把N7-1送进孤儿院将其洗白成自然人身份,在埋葬瑞秋的地方刻下了日期,同时伪造了与N7-1雷同的男性DNA采样记录备用。
3、2022年,N8级叛军组织制造大停电事件毁灭磁储存设备,表面目的是毁灭所有复制人登记信息赢得自由,另一个目的是掩盖N7-1这个奇迹之子的存在痕迹。磁记录全部毁灭后,叛军把伪造的男性DNA记录插入了纸质存档中后转为胶片档。孤儿院凭空多了一个不存在的男孩。泰瑞尔同年倒闭。
4、根据真实记忆画面判断,直到2026-2027年,N7-1都生活在孤儿院里,伴随她的只有那匹其父N7戴克雕的小马。某一天,为避免被抢,她把小马藏在了熔炉废墟里。随后不久,N7-1被标明死亡销档,实际是被叛军安排给了一对自然人身份的父母。
5、2029年,N7-1时年8岁,以体质原因为借口,被正式送入生态圈中保护隔离,随后自然人双亲留下资源以移民外星为由离开。
6、2036年,饥荒和混乱,政府运作捉襟见肘,华莱士取得了泰瑞尔部分技术,并私自制造了N9级天使,在监管小组面前证明了N9级的安全性后,得到了重开生产线的批准。N7-1时年15岁。
7、2036-2047年间,N9级K被生产出来,这一期间,取得博士学位的N7-1也获得华莱士造梦师资质,负责制造梦境记忆病为复制人植入,以确保N9复制人的基础人格平衡健全、服从温顺。
已得知自己身世的N7-1,按照N7戴克和复制人组织的隐匿计划,把自己的真实记忆植入给K。
K在之后被设定成Blade Runner。
8、2048年,逃亡多年的N8军医因为见义勇为露出马脚,被举报给LAPD。
9、2049年,军医被LAPD派去的K杀死。K随后看见小黄花,发现了军医的秘密,K在LAPD发现尸骨是复制人分娩而死,N7-1的存在震惊众人,女上司决定掩埋一切真相以维持社会现状,随后K回到军医住所发现其他线索,树下的那个数字也开始唤醒K被植入的记忆,K烧毁一切离开。
10、叛军发现军医出事,盯上K,并派妓女接触。同时K调查尸骨身份被Luv盯上,Luv确认N7瑞秋的死亡原因并汇报给华莱士。华莱士得知N7-1存在,也决定封口,Luv被派去取走尸骨证据并开始清理知情者,比如法医科科,同时开始紧密监控K。
11、K从华莱士组织得知N7瑞秋身份,又在警察局档案室纸质文件的胶片影印档中发现当年自然人儿童DNA记录中的异常,也就是当年伪造的记录,线索直指自然人孤儿院,K追查到废墟垃圾区,被自然人流民围攻,Luv远程炮火清场。
12、K在孤儿院调查,发现孤儿院当年记录被毁,另外孤儿院场景与自己记忆相同,并找到木马,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他不相信自己是奇迹之子,便特意去找造梦师N7-1确认,N7-1发现自己的记忆,深知陷阱启动意味着危险和牺牲,K是她亲手送去牺牲的替身,她失态流泪。但K因为情绪激动,也没怀疑这个自然人造梦师的身份。
13、情绪失控的K没有通过baseline测试,他在女上司面前隐晦说出真相,暗暗喜欢K的女上司冒险放走了K。K在Joi的灵肉安慰劝导下决定去寻找自己认为的父亲N7戴克,妓女趁机在K身上放了追踪器。K带走了决定像人一样拥有选择权利的Joi,Joi的离线也导致Luv开始直接介入,Luv杀了女上司,通过警车定位找到前往辐射区的K。
14、K通过木马的辐射线索找到了N7戴克,但N7戴克的敌意让K感到迷惑,戴克后被Luv带人抓走,K重伤倒地,Joi玉碎。K后被叛军所救。在女首领口中K获知真相,奇迹之子是女性,他瞬间失去了所有。
15、在雨中,K联想到造梦师的异常等线索,猜到造梦师才是N7-1,K决定为命运而战,K追上押送的Luv,复仇后救出戴克,最后K送戴克见造梦师,K如同一个真正的人一般,选择在雪中等待死亡。
Ps.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本片的前导短片衔接前作解题过渡,这种套路让我想起了另一系列科幻经典《黑客帝国》,可惜在国内电影院里可看不到这三段短片。豆瓣有链接。
有机会二刷以后,还想说说音效配乐。
再没有什么场景比一个未建成的乌托邦建筑更适合一个反乌托邦类型电影了。
在Noah Kadner 对该片制作设计师 Dennis Gassner的采访中,后者提到除了一小部分场景是在布达佩斯取景以外,其余大部分场景均为人工搭建或电脑渲染制作。本文考据了一些银翼杀手2049的场景设计,以下是一些穿凿附会的出处考证:
像任何科幻电影一样,反派公司必须有一个酷出人类极限水平的未来感大楼。强烈的秩序感,厚重的材质,与不断在其空间中流动的水纹光。在2049中,大反派Wallace的复制人公司大楼的设计无比贴合这样的电影类型。
第一个印象是,这部片子的场景设计应该受到安藤极大的影响,有好几个画面出处都非常具有安藤的气质。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上文提及的采访中,Gassner也提及了他的一次日本之旅。虽然他称Wallace的办公室是受日本传统城堡的启发,但我们确实能看到更多现代建筑对于该片场景的影响。
一个形式类似的Chichu博物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作品
benesse house park hotel,安藤忠雄
李禹焕美术馆售票处,安藤忠雄
豆友@小凌小凌在评论中提到:“ 那个Wallace的接待台长得跟直岛上李禹焕美术馆的售票处一毛一样!(当时买票的时候就体会到了那种让人不大舒服的蜜汁尴尬,不过还好我只有160,但也需要稍微弯点腰,感觉像是在求着里面的人卖票给我……) ”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安藤设计的李禹焕美术馆,和Chichu博物馆结合一下就是2049的问讯处了。这俩博物馆都在日本直岛上。
日本堡垒那种关于“安全”理念给Gassner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体现大反派Wallance喜欢掌控一切的性格,场景设计中以水来象征一种对于安全感的界定。
*日本综艺节目《矛盾大对决》中还有一期名为“能做出超乎人类动作的男人 vs 只要人走上去就一定会出声的走廊”,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走廊上的对决。(看得我既尴尬又开心)
豆友@psycho表示:“夜莺走廊的灵感据说是来自于清水寺。”
(这边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室内照片)
豆友@神威提出:“ 我看到电影中的条形窗走廊第一反应是二条城德川家的夜莺走廊(莺啼廊,鶯張りの廊下)在将军办公的处所里 因为木板会热胀冷缩加上时间的流逝产生质变 走上去就会发出嘤嘤嘤类似于夜莺的叫声 然后也有这样的条形窗 窗外种了当时日本罕见的铁树 走廊的宽窄也和这张剧照里的走廊特别相似 ”
不过,Gassner提及的这两个点我在电影场景中没怎么看出来。在Wallace那种“像神一样把控一切”的人设上,倒是能找到一些影子。
以水围绕平台的做法在现代建筑中还是比较多的。这样的空间品质往往极简、宁静,是一种行之有效,但维护成本较高的设计手段。
场照水的质感更加明显
导演一开始对于环境设计的初始风格设定即为“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一个多适合反乌托邦电影的风格定位!
还有一个经过官方确认的空间,由西班牙建筑事务所 EstudioBarozzi Veiga2010年未建成的西班牙皮洛尼亚的尼安德特博物馆设计方案。从上次威尼斯双年展我就挺喜欢这个事务所的。
“行走中的建筑学”编辑表示:“ 电影中2049年的洛杉矶警察局总部,让人想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家图书馆,一个经典的粗野主义建筑作品。 ”
图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 。
除了电脑渲染及布景搭建外,本片还是有一部分实景拍摄的画面的。电影中崩坏的拉斯维加斯是在布达佩斯拍摄的。主要场景发生在前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
关于色调还有一丢丢考据。剧情推进到废弃的拉斯维加斯处,开始出现这种黄黄的色调:
据该片的摄影指导Roger Deakins称,是受2009年红风暴袭击悉尼的系列照片影响。
豆友@。认为:“ 橘色部分反而比较像当年泰特美术馆那个太阳啊 可以搜看看图片! ”
豆友@三月提出:“ 为什么沙城暴的场景我想到的是美国一年一度的 ‘火人节’。。。 ”
豆友 @〇〇〇〇热情地指出,这种废土概念在Mad Max 4里屡见不鲜。
还有几个在红风暴中的巨型雕塑,打眼一看,特别眼熟。
残破的头部与废墟感,与Igor Mitoraj在意大利庞贝遗址的系列雕塑非常相似
去年在庞贝拍的照片
雕塑+遗址气质拔群
豆友@默提到:“倒在地上的头部塑像极像西西里岛阿格里真托古希腊遗址里的塑像 ”
豆友 @大猫 认为“残破的头部”,和Brancusi 1909年的 “睡着的缪斯”有相似之处;
“ 关于巨型的石刻,特别是头部,Colossus of Constantine,现藏在罗马Capitolini/朱庇特大庙博物馆,//en.wikipedia.org/wiki/Colossus_of_Constantine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塑,原本在罗马的马克森提乌斯的巴西利卡。当然,佛教里面的巨佛也是不少,巴米扬,乐山,敦煌,云冈,山西太原蒙山大佛,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内的观音,等等。。。 ”——豆友大猫
另外片头的太阳能微型航拍图,很可能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太阳能站。
另外,豆友@烤提到:“ 关于加州郊区的太阳能田野,想到一个视频装置,2014年John Gerrard做的Solar Reserve (Tonopah, Nevada) ,贴一个视频为证://vimeo.com/112528680”
前几天翻照片,找到了几个工业遗迹,先放在这里:
第一,位于孟加拉国的port Chittagong的废弃船舶回收港口。
第二,世界最大的船舶废弃点——位于印度Gujarat的 Alang Ship Breaking Yard
Alang Ship Breaking Yard
注意Luv的眼镜特写
拍摄于Alang Ship Breaking Yard的照片。
另,还有一个片头男主出任务的太阳能田,应该取材于西班牙Almeria的卫星航拍图
豆友@noiseinside指出:“ 金字塔造型的大楼造型我认为已经是向经典科幻片《大都会》场景致敬,包括原版《银翼杀手》里的也是。”
电影《大都会》的相似场景
豆友@慕明 比较好奇最后上岸的大坝到底是哪里。对此我也毫无头绪。
大都会的剧照中也有一堵巨墙
豆友@文刀仙僧指出:“ 第一部里面男主的公寓我一直觉得很像赖特后来做的砌块住宅。 ”
这个取景地的确是经过官方确认的。Ennis House 是美国著名建筑师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感谢豆友@godard指正,经查验,第一部中只有室外场景是在Ennis House实景拍摄的,剩余室内部分都是“ 按照那个房子的墙面砌块专门制作的布景。而且斯科特后来拍《黑雨》时又用了一次,作为日本黑帮老大住处的墙面。赖特这个房子被很多电影拍过(也许因为它就在洛杉矶),被称为‘明星房’。”
有很多针对该种砌块的泡沫模型。
2009年这栋房子被卖了,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基金会一开始开价1500万美元,结果发现没人买,最后在2011年以45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中一部分卖给了投资人 Ronald Wayne Burkle
暂时先找到这么多,想起来的时候继续添加。
豆友里真是藏龙卧虎,感谢你们的分享。我会定期整理将评论中的内容添加到正文,争做最全场景讨论帖。
更新日志:
[2017.10.29 更新。陆续添加了豆友@慕明@三月@。@〇〇〇〇@noiseinside@烤在评论中陈述的观点。添加了关于柳京饭店的推测及大坝出处的疑问]
[2017.10.30 更新。陆续添加了豆友@大猫@老金子@文刀仙僧在评论中陈述的观点。添加了一把椅子的设计师考证,2017SDCC场景照片,Ennis House ]
[2017.10.31更新。陆续添加了豆友@小凌小凌@老金子@神威@godard在评论中陈述的观点。添加了SANNA金沢21世紀美術館,Jame Turrel的作品,银山温泉,长城脚下的公社,路易斯康的胡瓦犹太教堂猜测,巴拉甘的吉拉迪之家-室外庭院,保加利亚布兹卢贾山剧场顶视图,山梨县惠仁寺的莺啼走廊,棚内拍摄及水纹场照,增加了众所周知的北京气候影响;改了病句]
[2017.11.09 更新。添加了豆友@大猫@psycho@默及“行走中的建筑学”编辑观点。添加了 benesse house park hotel,孟加拉国的port Chittagong的废弃船舶回收港口,印度Gujarat的 Alang Ship Breaking Yard,西班牙Almeria的卫星航拍图]
[2018.03.05] 恭喜2049赢得2018年奥斯卡最佳视效!感谢各位豆友的贡献,我的更新也告一段落[鞠躬]。
注意!!!严重剧透!!!!!!!!!!!!
一年前,我去《银翼杀手2049》片场探班,在一架子的道具堆中发现了一本旧书——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当时我就非常好奇这本书和电影的关系,直到整整一年后,电影上映才揭开谜底。而且,这本书的意义似乎并不简单。
这本书出现在高司令扮演的K的家中,有一场戏是Joi想让K给她念这本书,但K拒绝了,理由是“你并不喜欢这本书”。
而这本书里的段落,则出现在K在警察局中经受的“基准线测试(Baseline Test) ”里,他两次提到了书中的诗句。
先来说一下这本书是怎么回事。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Pale Fire)》出版于1962年,那已经是他的《洛丽塔》在美国“爆红”之后的事了。《微暗的火》出版后收获了评论界的赞赏,被认为突破了小说的形式。
纳博科夫虚构了一名教授兼诗人谢德(Shade),以及他的同事兼邻居金波特(Kinbote),诗人死后留下了一首自传性质的九百九十九行诗,而邻居则为长诗写了前言和评注、索引。
它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长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评注却非常冗长繁琐。主体长诗讲的是诗人的一生,他死去的女儿、他对人生、爱情、死亡、真实与虚幻的理解等等。而邻居通过长长的评注,强行把诗的意思扭转,变成一名来自赞巴拉(一个虚构国家)的末代国王的故事。这位邻居可能就是那个被废黜的国王,逃至美国、化名金波特在学校任教,想让诗人把自己的经历写进诗里。也有可能他在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过程中,把自己幻想成了那个虚构的国王。
“微暗的火”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指月亮是小偷,靠吸收太阳的光源得到“微暗的火”。纳博科夫借此讽刺邻居,即他是月亮,从诗人身上窃取光芒。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一点点熟悉?K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奇迹”、“天选之子”,可最后才发现“天选之子”另有其人。当然,他跟《微暗的火》里的邻居不同,是被误导、被当成“疑兵之计”的人。但一个人的经历是真实的,而另一个的经历是虚幻的;一个人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还是让我觉得非常相似。
而金波特对“诗”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也对应了K如今拥有和爱上另一种人类创作的产物——全息女友Joi。所以这可能可以擦边球式解释一下为什么Joi“不喜欢这本书”,这似乎是提醒着她:她完全是人造的,被创造者赋予内容,甚至还不如复制人。
还有一个巧合是,《微暗的火》的索引中,邻居金波特(Kinbote)用“K”来指代自己,用“S”来指代诗人谢德(Shade)。而《银翼杀手2049》中高斯林扮演的角色恰恰叫“K”,而德卡真正的女儿姓Stelline——K与S。
再来看看K警官的基准线测试(Baseline)。片中有注释提到,基准线测试是一种创伤后测试;高斯林在本片的艺术手册里解释道,“基准线是为了测试银翼杀手的工作对他的大脑和心理的影响,因为他们要去猎杀自己的同类,所以他们要不断地接受评估,看看工作有没有给他们造成精神冲击。”
而K的基准线测试内容的关键部分,就是节选自《微暗的火》中长诗的第三章:
“血黑色的虚无开始编织
一个网络,细胞之间相连
再相连,与那主干再相连。
于是在那黑暗衬托下,
显现一座喷泉向上高喷的白水柱。”
(此段和以下引用的本书译文均来自 译者:梅绍武,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文:
And blood-black nothingness began to spin
A system of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one stem。 And dreadfully distinct
Against the dark, a tall white fountain played。
这一段单独抽出来看,很难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联系上下文,它的意义就清晰了。
这是诗人在描述自己的一次濒死经历,他确信自己已“跨越了边界”,在鬼门关走过一遭。但他的医生却认为他只是产生了幻觉,并没有死过一次。而在诗人的这次经历中,“白喷泉”(a tall white fountain)是一个关键的意象。
后来,这位诗人又遇到一件怪事:“我发现一桩好似孪生表演的奇迹”(I came across what seemed a twin display)。他在杂志上看到一位女士的事迹,她心脏病发作后被救活,向记者描述自己见到的“死后境界”,其中她看到一座果园,果园里有“一座又高又白的喷泉(a tall white fountain)”。于是诗人震惊了,他赶紧联系写文章的记者,要到了这位女士的地址,驱车去拜访她。但他却没有跟她深入探讨那座“白喷泉”,原因是:
“我原本可以让她讲些更多有关我俩
在“死后的境界”见到的那白喷泉。
但(我觉得)我如果提出那一细节,
她就会猛扑过来,好似抓住一种可喜可贺的
亲密关系,一种神圣的结合,
把她和我神秘地连接在一起,
我俩的灵魂顿时就会像
兄妹在那敏感的乱伦边缘
瑟瑟发抖。”
后来诗人去找采访这位女士的记者,他却告诉诗人,这篇文章有一处并不关键的误印——是山峦(Mountain)而不是喷泉(Fountain)。也就是说,诗人在濒死的状态中看到的是“白喷泉”,而那位女士看到的则是“白山峦”,并不一样。于是诗人又一次受到心灵的冲击,本以为两人存在一种神圣的的联系,到头来才发现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误会。
这难道不就是《银翼杀手2049》里K的遭遇吗?一度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最后才发现只是个误会。而《微暗的火》这段关于“白喷泉”的误会,其中“孪生”、“兄妹”的描述,又让人联想到电影里同一天出生的男孩女孩、同样的基因,K与Stelline博士像双胞胎兄妹一样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找到电影主创对《微暗的火》的解释,但不管符不符合我上述的过度解读(划掉),《微暗的火》是一本编得像迷宫一样,有着丰富内涵、可供不同角度解读的书,同样的,不同的观众也能从《银翼杀手2049》中咀嚼出不同的味道。这大概也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吧。
太想把故事说清楚,反而显得笨拙,丢失了点原作那样的韵味。但同时又出色的对原作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更具时代性的探讨,在超级英雄电影横行的好莱坞逆流而上,节奏如此之慢高潮戏场面如此之小却释放出了维伦纽瓦和迪金斯合体的最大威力和魅力,有几场戏值得入选任何人任何媒体的年度最佳电影瞬间。
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系科幻片,与前作一样都是渐入佳境,存在主义,废土美学,人类之渺小,情感之虚妄,思想维度高级。适合都市白领禅修净心,重新看待世界。
简直科幻版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女友住在U盘里”也太惨了吧。不过这场年度憋尿大考验我还是输了!Shame on me!
四星半,文艺科幻大片。维伦纽瓦迄今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将他的风格化融入科幻剧情当中,废土与神秘。罗杰·迪金斯大玩烟、雾与剪影,影像与配乐都很强烈。超巨大的建筑物带来强大的仪式感,让整部电影更具神秘主义,还有仍然觉醒式的剧情。近些年太少见的严肃科幻大片。杰瑞德·莱托戏份不多,却很亮。
一开始是复制人,后来以为是天选之人,最终只是个局外人……如此经历便是“人”了。
「極度冷靜和克制的人才懂浪漫」。有生之年能等到維倫紐瓦+狄金斯一起拍三體嗎?(沙田UA)
维伦纽瓦又一个被封神的导演,21世纪最好的电影续集。电影从第五分钟开始就已超神,在接下来的近三小时里犹如神游太虚,这将是科幻迷一辈子都会魂牵梦绕的电影,罗杰迪金斯不拿奥斯卡简直天理难容。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本质上却是一部原创电影,这使得本片既「银翼杀手」又不「银翼杀手」。 @2017-10-05 12:11:19
高司令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上一部角色中跳出来,看见钢琴都要上去按一下……
雖消費大街上亞洲文字舉目皆是,但那個城市一張東方臉孔都沒有。心靈依歸的上好文化仍然是那個good old America。女體的物化與操控仍然是這類片種的必備元素,憤慨的呵欠。(我們鮮少看見赤裸的男性人工智能,身體被人隨意玩弄殘虐。)要平權,務必以槍枝浪漫革命?對運動的想像仍然蒼白。
这不是商业片啊,这是碉堡了的文艺片啊!维伦纽瓦用最擅长的慢性把雷德利·斯科特的邪典完全磨成了自己的东西。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比老版少了点哲学意味,但呈现的废土美学震得人七荤八素叹为观止!越慢越好看,慢性出诗意,高潮你麻痹!163分钟真~~~过~~~瘾~~~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很暗,很慢,很不一般。好莱坞还有这种抛弃主流爆米花观众的玩咖,我服。喜欢的几场戏: 1、高司令多重曝光玩3p 2、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北京雾霾立了大功,不给LA任何机会 4、沙尘暴城放大四倍抬高四百米致敬老版银杀 5、杰瑞影音光控室戏耍老狄克 6、待续
某些时刻感觉像塔科夫斯基在拍银翼杀手,但归根结底维伦纽瓦只是故作深沉,相比163分钟片长和视觉上应接不暇,文本简单明晰到过于单薄,更不可能创造出前作过度繁冗的解读空间。不过仍旧是对得起前作和粉丝们的优秀年度之作。好莱坞对这个艺术片导演如此放任地重用在今天大环境真是匪夷所思。
虚体触摸到雨滴,废土生发出黄菊,复制人可以生育,这是你见证的奇迹;陨落前冲上去说的我爱你,浓雾里黄蜂纠缠的手臂,穿过漫长时空烟尘的对望,这是你感受的奇迹;暴雨在窗上逆行,微雪融在手心,傀儡有了灵魂,这是你经历的奇迹。在温箱里尽情想象,于记忆里放肆寻觅,见过了奇迹终于可以了此一生。
这不是一部适合约会和朋友谈资的娱乐爽片,因为它有一种宗教般的肃穆、宏大、缓慢和沉重,但这应该是一部二十年后你会跟你儿子吹逼说:“爸爸我当年可是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是的,就像三十几年前那部银翼杀手本尊一样)
从第一部的存在主义,思考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到这部变成人类之子的议题,“繁衍=希望(界限)”,以及父与子的命题之类,不免还是有点禁不住细想了。其实福特那个角度更值得好好拍一部的,谁知道Deckard在三十年间手握这么大的秘密却不能去寻找,是如何在漫天黄沙中度过漫漫长夜的呢
格局很小,气势很宏大,剧情也很简单,然而讲的很复杂。说真的这个导演去拍攻壳多好……
我们耗费了太多时间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去寻找自我的灵魂 我们连理解自身都做不到 却想要触手未来 去挑战自然 或许生命本身 就是去闻一朵破碎的黄花 去触碰拍打着翅膀的蜜蜂 让烟雾从身旁飘过 让雪花在手心融化
半夜走出影院,竟然久违地下起了密雨。
奥斯卡大叔应该跪着把摄影奖给罗杰·迪金斯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