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于1934年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臭名昭著穷凶极恶的抢劫犯邦妮和克莱德越狱成功,重新开启了他们的杀戮之旅。在典狱长李(约翰·卡洛·林奇 John Carroll Lynch 饰)的建议之下,州长马福格斯(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饰)找到了已经退隐江湖的德州骑警弗兰克(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饰)和曼尼(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委托他们讲暴徒捉拿归案。
弗兰克和曼尼已经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让弗兰克感到震惊的时,曾经意气风发的搭档,如今沦落成为了一贫如洗的酒鬼。弗兰克逐渐打消了和曼尼合作的念头,但是,对于曼尼来说,这个案子是他想要摆脱生活这个烂摊子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早先看过《邦妮与克莱德》,雌雄大盗的确是传奇。而《THE HIGHWAYMEN》则提供了故事的另一面:那就是最终将雌雄大盗正法的德州骑警(TEXAS RANGERS)。
首先表达一下我对WOODY HARRELSON多年的欣赏!从《桃色交易》开始,我就觉得这位大哥好hot。之后他年纪大了,除了《天生杀人狂》之外基本也没再演过什么主角,可是每次当配角,他都能让影片多一个亮点。包括不久之前的《三块广告牌》,老警长真令人同情。现在老哥又跟KEVIN COSTNER一起演了个老骑警,老态毕现,但是偶尔一个镜头又闪过湛蓝的眼睛,还是那么帅:)
好吧说片子,这个片子台词特别好,值得细细拉一遍,可做教科书用。言简意赅,潜台词丰富,幽默适度,意味深长而并不卖弄。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警察们埋伏在公路旁的森林里等着伏击邦妮与克莱德的时候,HAMER对大家说一会儿他自己先出去,让别人等他信号再开枪。很显然,MANEY很难过,他不想让老伙伴一个人担这么大风险,这几乎有点像送死了。这时HAMER对MANEY说:我当初去找你可是又走了,就是不想让你经历现在这一切。That being said, I'm really glad you're here now. 这真是矛盾又真挚的兄弟情。顺便提一句,伏击这一段致敬黑泽明的《七武士》。
片子里邦妮几乎一直没有露脸,都是以高跟鞋或娇小裙装的背影出现,而克莱德则干脆连影像都没有——直到最后一刻,当他们发现已被警察包围,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脸和瞪大的眼睛,他们去拿枪却没有拿起来的手(感觉更像知道于事无补而放弃了),然后就是被子弹雨覆盖,布满弹孔的死状了。我觉得这样做,首先符合从两位骑警视角讲故事的结构,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强烈反感将邦妮与克莱德偶像化。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事。就像影片也展示了人们崇拜邦妮与克莱德的原因:经济凋敝,银行盘剥劳苦大众,而雌雄大盗专抢银行,在民众眼中他们不啻于侠盗罗宾汉。除此之外,深陷于平淡生活的人们,也天然喜欢反叛和传奇。对于这些价值,并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然而同时,它也告诉你:邦妮与克莱德并没有只劫富济贫(其实只是劫了富),而是还残忍地杀了很多警察——这些警察也是普通人,他们的家人也靠他们养活。而大众对雌雄大盗的崇拜也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除了女孩们都模仿邦妮的衣着以外,尤为骇人的一幕出现在他们死后——当载有二人尸体的车被拖回市内时,疯狂的粉丝们不顾阻拦,纷纷将手伸进车窗,能抓到什么是什么,管他是克莱德的手表,还是邦妮的头发甚至血肉……这里还黑了美联社(AP)一把,它第一时间出价1000元要采访HAMER,HAMER当时看了传话的人一眼就走了,剩下他的好哥们MANEY给来了一句:SHAME ON YOU :) 这一段让我想起木心说过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世人喜欢追逐那些庸俗的东西,就像走在路上,路对面有个热闹看,他就跑过去,看得流连忘返;那你就别等了,他不会回来的。
当年邦妮与克莱德伏法时的子弹数非常可观:汽车一共中了167弹,其中邦妮身中53弹,克莱德身中51弹。这个数字曾被用来嘲讽警方的怯懦和疯狂。如今看来,这种嘲讽似乎更像不用亲身犯险的媒体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论调。《THE HIGHWAYMEN》有效地JUSTIFY了警察的做法:首先是开头,借HAMER买枪的契机,告诉观众邦妮与克莱德的武器装备有多厉害,他们在杀警察的时候,就是这样下雨般扫射过去的。后来又借MANEY之口,讲述了一段往事:当年有一伙强盗烧杀抢掠,德州骑警们去剿灭他们,每次去了都遵守法律先喊一声“举起手来!”而强盗们一听到这句话,就像得到信号一样直接扫射警察。几次之后,HAMER决定直接去消灭这群坏蛋,当时还有几个警察不愿这么做。但是MANEY总是跟他的好朋友HAMER在一起的,于是他们半夜突袭了强盗窝,把他们全都打死之后,才说了那句“举起手来”。是的,无论是警还是匪,一个人都是一条命,当警察们面对危险的罪犯,你不能要求他们总保持政治最正确——那样他们会送命的。
好的电影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会展示现实的复杂与多样化。就像这部影片反对偶像化邦妮与克莱德,但并未因此掩盖他们令人同情的那一面。它藉由克莱德父亲之口,说出这个社会的不公:最初克莱德只是偷了一只鸡,却从此被法律严惩。HAMER出自他警察身份的执念,认为偷这只鸡就说明克莱德身上有邪恶的种子,他反问道:那你不想想他为什么会偷鸡?克莱德的父亲说:因为饿。HAMER不得不承认,他无法反驳。而更加令人动容的一个处理则是:邦妮与克莱德死后,好长一段屏幕时间整个给了他们的发小:一个一同长大,却当了警察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的价值观让他选择了与雌雄大盗不同的道路,可同时他又总是津津乐道地回忆发小们的点滴往事。伏击发生前,MANEY曾对这位小哥说:你只要负责辨认他们就行了,不想开枪可以不用开。小哥当时脸色苍白,却坚持说自己没事。然后伏击开始了,他也义无反顾地倾泻光自己枪里的子弹。可当他打开车门,面对布满弹孔的两位童年好友时,那种悲伤、震动、无措,当真难以言表。这是邦妮与克莱德死后的第一个场景,作者选择用这个小配角的视角来呈现,远比通过两位主角的视角呈现更具有悲天悯人的意味。
最后查了一下德州骑警,他们在短暂被取消后恢复直到如今。最近越来越发现德州真是个非常HARD CORE的州:当时本来在查二级谋杀(SECOND DEGREE MURDER)在德州怎么判,一查才知道,根据德州的法律,只要你是谋杀(MURDER),那就属于一级重罪(FIRST DEGREE FELONY),所以根本不存在二级谋杀这一说。相比于那些取消死刑的州,还有虽然没取消死刑却已中止执行死刑的州(比如加州),德州的做法深得我心。不是我嗜杀,而是我相信死刑是对死者起码的正义。美国因为司法系统财政不足而发展出辩诉交易,奥巴马甚至还写过论文试图倡导系统性地减少刑期——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司法系统的开支。可是同时,他们又为了罪犯的“人权”而养着大量死刑犯,这些犯人不用劳动,全靠纳税人的钱养着,虽然被判了死刑也要等上好多年,而很多人最终也并没有被执行死刑,最终获得了假释,出来继续享受阳光和自由。
我还是相信古老的正义。
名为劫匪,却是讲述执法人员的故事,并非以小见大,并非时代缩影,只是在完成使命,你是匪,我是警,我要抓你,或者杀你,就这么简单。
德州骑警,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一批无数次出现在少年梦里的男人。 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夕阳下,月光里,纵马奔腾,疾驰在公路和树林,闪亮的警徽镌刻着他们的荣耀,出膛的子弹书写着他们的坚毅。这是多少人对他们的期望和憧憬。他们是对英雄迟暮有力的驳斥,是对宝刀不老最好的诠释。就像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活在现实里也活在回忆里。 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不同于古典西部片中老牛仔们的坚强和倔强,这是一个已经放下激情和回忆,走在现代社会边缘的男人。他会被满载年轻姑娘的汽车超越,他会被现代化的执法体系嘲笑,他会被男孩能轻松翻越的篱墙难住……
面对凯文·科斯特纳,我们再看不到如《保镖》中的那般魅力潇洒,这位“弗兰克”有的只是松弛的皮肤,堆叠的下颌,无神的眼睛,稀疏的头发,垮塌的身材……他身上散发着的是疲惫,脸上挂着的是已然服老的苦笑。 扔水瓶练习射击的场景让我瞬间想到《大地惊雷》中杰夫·布里吉斯饰演的那位老法警想要射击抛起的硬币来显示自己的曾经的卓越实力,结果硬币都掉在地上了,又开了数枪才打中。 可是这跟那部电影里老迈豪放的执着不同,我拔枪慢了,眼神不好了,枪法不准了,哦,原来我确实老了,我不行了,好了我知道了。转身离开,没有一丝气恼和不甘。 这是什么时代,虽然他不大跟得上了,但他还认得清,技术不行装备来弥补嘛。拿着枪械介绍手册来到武器店,各式现代化自动半自动武器琳琅满目,照着之前做的标记把中意的家伙什全部买下。这里要是再戴个老花镜,我想我绝对会笑出来。 虽说退休后重新出山处理得有些显得草率乏力,但正邪对立之下暴露出更尖锐深刻的问题:杀人恶魔被民众当做电影明星一样追捧崇拜,这是多么可怕而令人胆寒的现象。“我祝他们好运。他们只抢银行的钱,而银行的钱是从穷人手里抢的。”为什么坏人、法外之徒和暴乱分子总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和支持?那是因为被杀死的不是他们的亲人。
景别总是不断切换着,这部电影很善于用特写来展示苍老,用远景来呈现孤独。
单个场景氛围把控很好,通过配乐、镜头和布光可以营造出任何想要的感觉。但缺点是整体节奏略显冗长。
说实话,很久没看到过这么过瘾的枪战戏,虽然是一次行刑,是一场屠杀。 前后左右多机位,整整几两分钟,没有配乐,没有言语,只有子弹呼啸的声音,玻璃破碎的声音,淋漓尽致,倾泻如雨。
再疯狂凶残的匪徒也终究是血肉之躯,身体被各式各样的子弹打成筛子,痉挛着,颤抖着,抽搐着,血浆四溅,满目疮痍。 再见吧,曾经那个惹人喜欢的女孩儿,再见了,曾经那个爱骑自行车的小子。再也没有所谓的雌雄大盗,再也没有受人尊敬或是唾弃的邦妮克莱德。无论多么黑暗的灵魂都已经被轰出躯壳,只剩下一堆毫无罪恶可言的烂肉而已。
因死亡而无力的脚松开刹车,破败的汽车又踉跄着向前缓缓滑行了几米。这些打空弹夹的执法者和复仇者们又掏出了左轮手枪,把弹仓里的子弹一枪、一枪又一枪地通通招呼了出去。 弥漫的硝烟散尽,年轻的警员五味杂陈地看了看童年玩伴的尸体,警长们彼此沉默不语,曼尼仪式性地说了一句:“举起手来”。
最后把满是弹孔和血迹的汽车拖来“游行”,狂热的群众、错愕的表情,和橱窗后两个同样杀人无数的人那种平静和空虚对比,充满深意。 悠长的配乐缓缓流淌,两人落寞的身影从喧闹的人群背后走过,接受英雄般欢呼的不是他们,仿佛他们才是躺在车里的那两人。
基于历史事件改编的一大好处是,可以看到完全不亚于电影带来的震撼的黑白照片,更加触目惊心,或者令今天的人们感到宽心。 影片的结尾,一个空旷的构图,远景镜头中,两位主角的车仍然向远方行驶,突然毫无征兆地停了下来,两人下车,饶有默契地顺时针绕了一周,开车的和副驾驶换了一个位置,然后继续上路。
传奇并非不会老去,而是总会随着时代在更替。
一对著名的雌雄大盗,残忍的杀害警察,手段残忍,在上世纪初那个通讯技术极不发达的年代,警察却对这对匪徒无可奈何,迫于无奈,请出了以同样凶悍、办案不拘小节,不择手段,但已被取缔的前骑警的退休老人来缉拿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凌厉的手段最终击毙歹徒。
本片对主角年老的刻画非常有意思,主角举枪屡击不中的英雄迟暮,看到搭档一样年老的无奈,追逐嫌疑小孩追不上的不甘,同行的不屑甚至阻碍,因年长总是上厕所,关键时刻因为年长有顾虑不敢开枪错过机会等,让人有种年纪越大越不可抗拒的无力感。
最喜欢的就是音乐方面,平淡,冷静,就像生活一样无法抗拒变老但又不甘心,最后由平静来,向平静去,好像在说,人虽老,亦可以实现自己曾经的价值。
除此之外也反映出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重型枪械随时可以买卖;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把匪徒当成明星甚至英雄一样竞相模仿、崇拜,甚至死后几万人为匪徒送葬;警察之间的斗争,面对悍匪相互推脱,对逮捕无能为力,无疑助长了悍匪气焰,从而反衬出老一代暴力终结者面对困难选择的果敢和坚决。
两位主演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凯文特斯克纳和伍迪哈里森,简直把两个暮年的老炮儿演绝了,面对年长的无奈和动摇,但关键时刻又坚持曾经职业的神圣感,并坚持道德不崩塌,喜欢这部片子。
可惜的是什么都想说但是好像什么都缺点儿似的,总体还是有些拖沓。
���A�
小伙伴们假期过得如何?在小长假结束的夜晚,玛妮能想象大家的心情大概跟我一样,是这样……
或者这样……
所以玛妮打算在今天给自己,也给大家来一波“上班前鸡血”,来一场刺激的公路冒险!
漫无边际的公路、残忍的谋杀、陷入绝境的恋人与一触即发的枪战——这并不是好莱坞电影中虚构的画面,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上个世纪30年代,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有一对名震全国的鸳鸯大盗——邦妮和克莱德,他俩抢劫谋杀无恶不作,却在所到之处收获了无数鲜花与狂热的粉丝。
这对亡命恋人与警察的猫鼠大战牵动了当时所有民众的心,却在最后以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暴烈结局收场。
一代犯罪传奇戛然而止,人们却不肯遗忘他们,不断地把这段故事搬上大银幕。
今天玛妮要带大家看的这部电影,也和这对情侣大盗有关,但是从警察的角度讲述的故事。
它是网飞今年新推出的犯罪大片——《劫匪》
现在请各位准备好跟玛妮一起踏上1930年代的美国公路,看看这对亡命鸳鸯和传奇警探如何上演一出险象环生的生死追逐战。
雌雄大盗
是恋人也是亡命之徒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席卷美国,民不聊生、银行破产。在这样的境遇下,年轻的邦妮与克莱德相遇了。
二人在朋友家一见钟情,女孩在男孩身上找到了自己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即使知道克莱德因盗窃被捕,邦妮仍旧选择等待。克莱德出狱后,这对情侣和曾经的狱友一起组成了巴洛帮(Barrow Gang)。
攻击监狱、偷盗、抢劫无恶不作,在美国中部犯下13起命案,手段残忍,让当时的美国陷入一片惶恐,警方不得不派出大批警力来抓捕两人。
▲
当时政府发布的巴洛帮的通缉海报,特意加上悬赏金的金额细节,鼓励市民举报
但是这对亡命恋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悍匪。邦妮是年轻漂亮的时尚女郎,有一头金红色的秀发和令人艳羡的白皙皮肤,连追捕的警察都承认她的美丽。
她和克莱德穿着时尚、喜爱拍照,正是这些照片让这对亡命恋人名震四方,受到大家的追捧。最出名的一张就是邦妮叼着雪茄,拿着枪靠在汽车前,霸气十足。
▲
邦妮和克莱德可谓是当时的时尚青年
他们一路上寻欢作乐,每在一个地方停留,便彻夜舞蹈,饮酒歌唱。邦妮依旧保持了写诗的习惯,这是她中学起便养成的爱好。
或许在这充满不安与变数的逃亡途中,爱情和诗歌成为了这个女孩最后的避难所。
只有在写诗的时候,邦妮才能做回那个最简单纯净的自己。
▲
邦妮最有名的一首诗 Suicide Sal的手稿,字迹清秀可爱
1967年上映的影史佳片《雌雄大盗》,第一次把这个传奇犯罪故事搬上大荧幕。该片以邦妮和克莱德的角度进行叙述,让整个好莱坞为之一震。
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床戏可以如此露骨、诱人。也是第一次在枪战片中看到真实的子弹横飞、血肉模糊的场景。
《雌雄大盗》对爱情、暴力事件的描述超越了当时电影的表达,开创了“新好莱坞电影浪潮”,影响了之后诸如《毕业生》、《2001太空漫游》等一系列电影。
▲
左 真实的邦妮和克莱德的照片右 《雌雄大盗》电影中重现了当年这一情景
▲
性感的身体和真实的血肉模糊,打破了当时好莱坞电影的沉闷规则,开创了一个新的浪潮
电影拍摄的时代,好莱坞的男主角普遍都超过35岁,但是克莱德的扮演者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当时只有28岁。
人们在电影院里对这年轻俊美的面孔发出了尖叫,影响力堪比现今的“小鲜肉”。
邦妮的扮演者费·唐纳薇(Faye Dunaway)在此之后声名鹊起,成为现代“反叛女性”的代言人。
这一对银幕上的“雌雄大盗”最近的新闻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闹乌龙:将本应属于《月光男孩》的最佳影片错搬给了《爱乐之城》,不羁到老。
故事的B面
老警探的漫漫追凶路
好的故事从来不止一面,52年后的今天,网飞出品了一部高分佳作——《劫匪》,选择了《雌雄大盗》的背面。
从当时追捕罪犯的警探,传奇骑警弗兰克·哈默和曼尼·高尔特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个故事。
弗兰克曾经历100场枪战,杀死过53名罪犯。当邦妮和克莱德案发时,两人其实已退休,却被众多银行联合邀请担任特别调查员,由此踏上了缉凶之路……
▲
一看到两位老戏骨,玛妮就知道,这电影稳了
与《雌雄大盗》一样,《劫匪》有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公路追逐和枪战环节,尤其是最后警匪相遇的大结局,长达一分钟的不间断扫射让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眼球随着破裂的车挡玻璃一同震颤。
▲
感受被邦妮用枪指的恐惧吧!
与前者不同的是,《劫匪》更注重描写两位老骑警的心路历程。在影片中,政府已经废除了骑警这一制度,两位赋闲在家的老警察郁郁寡欢。
接受这次委托,即是挽救动荡不安的局面,也是一次对自己的“拯救”——或许比起悠闲地在自家花园烧烤,真刀真枪地追捕罪犯,才是他们追求的生活意义。
▲
妻子知道自己无法阻止丈夫踏上缉凶之路,所有情感都打包在了三明治里
《劫匪》中的两位警探已然接近暮年,区别于平日犯罪片中干练、身手矫健的警察形象。
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两位老戏骨用生动的演技再现了老警探的查案过程:布满皱纹的脸庞和略带迟缓的动作,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何为英雄迟暮。
在抓捕为巴洛帮送信的红发孩子时,两人猛追不舍,但是震颤的小肚子、踉跄的脚步和急促的呼吸,都让人紧紧地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这场追捕的结局还是以失败告终,看着逃犯的背影,两个人的眼神中充满懊恼与无可奈何。
姜还是老的辣,查案说到底靠的是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久经捶打后的勇气。时代在快速发展,动用人海战术、空中监视和窃听的年轻警察或许拥有最新的仪器和技术。
但老警探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智慧经验,依旧能准确地截击到逃亡途中的邦妮和克莱德。
在与年轻警员的暗暗较量中,只有他们解出了当邦妮的妈妈在电话中说出“红豆与卷心菜”时,就意味着这对情侣要归家的信息,让年轻人输的心服口服,英雄依旧宝刀未老。
疯狂的时代
疯狂的犯罪
《雌雄大盗》与《劫匪》作为故事的A、B两面,互为镜像,为我们拼贴出了一副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景象。
▲
经济凋敝,人们上街寻找工作
《劫匪》中的两位警探在探案过程中,数次进入路边破败的贫民营:简陋的帐篷、脏旧的衣服、人们警惕的神情,动荡与不安的色彩溢于言表。
在加油站,两位警探遇到了包庇罪犯行踪的工人,最后甚至大打出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清晰地感知到:这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在《雌雄大盗》的故事中,正是因为就业萎缩、银行取消抵押政策,刚刚出狱的克莱德无事可做,才重操旧业开始了偷车的营生。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邦妮,这对“厌世”的情侣一拍即合,干脆走上了抢银行的不归路。
▲
甚至骑警的房子也被银行强制抵押出去
无能的政府,腐朽的银行,既然生活已经糟糕透顶,那又何须再忍?
邦妮和克莱德的出现,仿佛那个时代的罗宾汉——既然银行抢走了人民的钱,那我们就把它洗劫一空!
多少人幻想假借他们的手与枪支,来发泄自己的愤懑与不满,人们对这对亡命鸳鸯的喜爱,实质上也是一种对政府、银行的反抗。
▲
邦妮和克莱德狂热粉丝将他们包围
邦妮和克莱德的“正义形象”是畸形的,但它如那个年代的恶之花一般,因为软烂的社会土壤而疯狂生长,因为带血的命案而更显娇艳欲滴。
这是一个癫狂的时代,拥有最扭曲的浪漫和最血腥的狂欢。
说到这里,玛妮想起了《蝙蝠侠》中的小丑。在他的眼中,哥谭市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
当秩序无法抑制蔓延在城市中的欲望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癫狂对抗癫狂,让邪恶对抗邪恶,在这样剧烈的碰撞下消解问题,让所有的欲望得到最大的释放。
邦妮和克莱德或许就是现实世界的“小丑”,道德、法律通通在他们这里被无视,他们享受着罪恶、享受着爱情、享受着最原始的欲望,没有妥协与臣服,用自己的方式对抗。
在正义和罪恶黑白颠倒的年代,我们歌颂《劫匪》中两位勇敢智慧的警探,但同时也对邦妮和克莱德动恻隐之心。
在被压抑与轻视时,人们内心的躁动和反叛情绪永不会止息。
1934年逃亡途中,邦妮发表了一首叫做The Story of Bonnie and Clyde的诗,不久之后他们便在路易斯安那州被警方伏击。
玛妮想把它作为今天的结束语,或许这对亡命恋人早就预见了自己的结局,但是他们无法、也不想停止车轮,朝命运的方向狂奔而去……
They don't thinkthey're too smart
ordesperate,
他们从不用聪明或绝望来形容自己
They know that the law always wins;
他们知道法律永远会是最后的赢家
They've been shot at before,
有子弹曾经进入他们的身体
But they do not ignore
但是他们从未忘记
That death is the wages of sin.
死亡是罪恶猎人的赏金
Some day they'll go down together;
终有一日年轻的恋人会倒下
They'll bury them side by side;
人们会将他们一同埋葬
To few it'll be grief—
有些人悲痛欲绝
To the law a relief—
执法者弹冠相庆
But it's death for Bonnie and Clyde.
这便是邦妮和克莱德的死亡
—— The Story of Bonnie and Clyde 节选
本片最值得赞叹的是拍摄上的克制,没有过多的dramatic的情节也没有过度的情绪渲染,但同时追逐的过程又是充满了紧迫感。导演十分清楚如何拍摄一部细节都被现代人条分缕析掌握透彻的人物传记,原历史细节而不在叙事上陷入记流水账。
除了叙事上的炉火纯青,电影在人物情感的处理上非常合理,这并不是一样简单的工作。多年来好莱坞主流将邦尼和克莱德塑造成一个自由不羁的银行大盗形象,追捕他们的海默等人则充当了体制的爪牙。在邦尼和克莱德的众多故事改编中,从执法者的视角进行叙事是反传统的。因此,本片为了取得观众的共情,很取巧地采用了德州骑警这个象征着美国价值的意象。提到Texas Ranger,美国人联想到的是昔日西部开拓过程中仗义、勇敢、倔强不妥协的硬汉形象,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共情。观影当中处处显露出导演塑造这种经典形象所用到的技巧。首先不难看出本片中海默和曼尼的形象都非常的stereotype。海默居住在林荫当中一处郊区别墅,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生活,然而无论是妻子举办的朋友派对,还是这种安逸的生活,他都觉得格格不入。而曼尼则过着相对凄惨的底层生活,银行随时都会上门收回他们家的一切,自己的女儿和女婿不和,连看似童真的孙儿也说出了自己会下地狱这样的话。两人看似有着迥异的晚年,然而他们却对昔日德州骑警的荣光有着相同的怀念之情。这种过时英雄的概念在西部片中比比皆是,典型者如不可饶恕当中的威廉芒尼,就连海默找小孩仍瓶子训练枪法的桥段,看上去也和大地惊雷当中考特柏恩打瓶子的桥段如出一辙。不得不说本片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经典而且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这是获得观众共情的一个好的开始。
接下来导演给我们展现了如何给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首先,这并不是为了解释海默和曼尼行为的正义性,海默和曼尼的动机在道义上无可指摘,邦尼和克莱德确实是冷血杀手,他们已经且将来也会实施更多的谋杀。影片需要进行解释的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点,第一,海默为什么那么坚定的要将邦尼和克莱德绳之於法。第二,是为什么海默一行人没有试图捉拿而是直接选择击毙邦尼和克莱德。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类似的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出于主人公的正义感,或者说主人公为了阻止两人继续杀害无辜的人,然而本片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答。首先我们能在开头Lee登门拜访当中感受到海默身上的正义感,尽管海默反问Lee为什么他要参与这样一项危险的工作,其实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海默根本不在乎那130美元的补贴。在影片的进行中我们也不断加深这种印象,海默在电台听到克莱德一行人歹行时的沉默,以及在加油站胖揍那个"If i see them, I will wish them good luck"的加油站员工。很多观众就会形成海默嫉恶如仇性格的印象。然而影片对海默的动机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显端倪的莫过于两处细节,其一是海默和克莱德父亲的对话,当克莱德的父亲试图将儿子误入歧途归结于人生的偶然,在偶然的时机做出错误的选择时,海默提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也是观众对海默过去第一次有了了解。在他的叙述中,自己拒绝了老板刺杀其合作伙伴的邀请,并差点死在了老板报复的枪口下。他提及这段往事的目的很值得玩味,在这里我倾向于的解读是"we reap what we sow", 即否定克莱德父亲对儿子的辩解。第二处细节在于见到数量庞大的粉丝簇拥在邦尼和克莱德的座驾旁,海默对此表现出的厌恶之情。结合两处细节,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往昔岁月当中,是非曲直是清晰明了的。Texas Ranger存在在他们眼中就是为了扬善除恶。而到了后西部时代的30s,Texas Ranger似乎变成一种不合时宜的产物,政府为了削减开支直接取消了骑警的编制,身为执法者的他们,途径衰败的城镇以及移民者的营地时,无时不刻感受到的是不信任和敌意,在高速公路边红漆写就的标语,城市中衣着光鲜的居民们的狂热追捧以及各处底层人民对巴罗帮的包庇都表现出这个国家由于萧条所引发的是非颠倒与礼崩乐坏。按照我的猜测,海默希望通过对邦尼和克莱德的抓捕,能一定程度纠正这种社会道德的倾颓。(当然结局并没有如他所愿)。
至于第二个问题,导演则通过曼尼和海默的争端进行解答。曼尼坚信他们不应击毙邦尼和克莱德,自己作为执法者要做的是将两人绳之於法,而审判的事情则是法官的工作。而海默则认为这两人太过危险,暗示应该采取更稳妥的方法,即将两人击毙(至少是将克莱德击毙)。这个争端一路伴随着两位退休骑警的追凶之旅。在决战的前夕,假借曼尼之口叙述的往事,事实上表现了导演对海默观点的认可。当时的骑警在实施抓捕之前都需要用西语对匪徒进行劝降,导致匪徒射杀劝降的骑警非常频繁。海默担任队长之后,在一次围剿墨西哥匪帮的行动中决定对匪徒进行偷袭,大部分的匪徒在睡梦中被击杀,当现场所有的墨西哥人都成了尸体时,海默才说出了那句放下武器。这种“你死或者我活”的叙事很容易被观众接受,这也是导演在故事发展受到历史事实限制下所能做成的最合理的解释了,只是这份答案意料之内,略有平庸。
流水账记录了一下大致的观感,下面是一些小小的吐槽。
1. 追逐戏,前面提到导演在叙事上很克制,然而还是增加了追逐戏这种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桥段。对红发男孩两次的追逐,我想导演大致是为了表现海默和搭档默契的提升,而事实上却显得有些多余,甚至让人不禁疑问,红发男孩第一次差点就被抓住了,决定自己生死的通信还要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吗?同一种花招被揭穿后还继续使用这真是瞧不起克莱德的智商。至于那段在乡间土路上的追逐戏更是让人无语,这是多大的沙尘才能让尘土散去后发现克莱德的福特车已经踪影全无?这也太侮辱观众的智商了。
2. 为了反衬骑警的经验老到,片中刻意展现“官军”的无能。为了展现海默等人的不妥协的品质,州长夫人不幸背了“从中作梗”这个锅。这些塑造的有些老套的“工具人”对代入感造成很大的破坏。
3. 带有很强的Netflix流水线气息而缺少传统电影的感觉。什么叫网飞气息很难界定,我想一个比较好的对照物就是同样是网飞制作的法外之王。不难看出导演其实也想展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然而也仅仅是浅尝辄止。制作精良但缺乏厚重。
有点失望。
导演想要的太多,女州长代表的政治立场;普通民众对于雌雄大盗匪夷所思得追捧;两位年事已高的神级人物找寻当年所向披靡时的状态。每个点都提到了,看似结尾也都有着相应解答。但是人物塑造地过于浅显,整个故事也实在是谈不上有多精彩。当人物传记看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合格的作品。
总体来说感觉很可惜,但是也给自己提了醒。什么都想要的时候,就该做减法了。
这部影片述说的事件,是在M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片中的警探和雌雄悍匪都确有其人,这个案件无论是追捕过程还是罪犯最后的伏法镜头,都曾在M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部电影我从头看到尾心里一直有点狐疑,警探从追捕开始就购买大量武器弹药,似乎就没有打算捕获罪犯,只是想着击毙,这就有点让人想不通了,毕竟当时不是在战场上,哪怕是个罪无可赦的罪犯,不经法院审判就可以乱枪击毙吗?M国不是一直标榜司法独立吗,纳闷。
电影的可看性还是很高的,只要有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这两个老戏骨主演,就让人有观看下去的欲望,这两个人的演技还是没说的,影片采用平铺直述和平缓述事的方法,把追捕M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这对雌雄悍匪的过程娓娓道来,从另一个角度演绎大名鼎鼎的雌雄悍匪邦妮和克莱德的另一面。凯文和伍迪饰演30年代鼎鼎大名的老派德州骑警弗兰克和曼尼,两人原本已经退休却又被重新征召上阵,顶着压力和牵绊去追捕已经杀死了13名警察的雌雄悍匪。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部明显的西部片,只不过把马匹换成了汽车,把那些热血沸腾的影像换成了稍显灰暗的平铺直述。可能这是出于为了影片的故事情节而刻意安排的吧。
整部影片就是追捕雌雄悍匪一条线,起初已经退休在家的弗兰克此时担任一家工厂的保安主管,接到当局委派的老同事带来的请求,他也曾犹豫,迟疑,为了验证自己还行不行,影片在此处还插入了一点诙谐幽默的情节,让人会心一笑,但他为了自己的底线依然义无反顾的上路,好在妻子是理解他的,知道他就是这么个人,他是一名警察,当国家需要他时,他就必须与匪徒搏斗。
一出门弗兰克就直奔枪店,购置武器的种类和数量把店老板都吓住了,他所有的做法都让人看的那么舒畅,快意,点明了就是要以暴易暴,在暴力层面和对方平等,此时他的老搭档曼尼也寻味而至,好嘛,此时两人的再度合作一定会在心中感慨万千吧。让人比较奇怪的是这对雌雄悍匪此时却逐渐成为了M国的全民英雄,拥有粉丝无数,民众甚至主动为这对悍匪通风报信、不惜窝藏包庇,这也太反智了吧,难道警察都被杀死了民众会更安全,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当然这也对这两名警探的追捕造成了很多困扰,以后谁再说M国人素质高我就跟他急,呵呵。
这两个已经退休的警察,身体素质肯定不能和年轻的时候比,但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互补的性格,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办案,顶着下绊子、扯后腿和他们抢功的FBI带来的干扰和压力,打破常规,通过角色互换、痕迹追踪、民情访谈等手段逐渐摸清了罪犯行动路线,成功设伏,最终乱枪击毙这对雌雄悍匪,影片的最后民众争相瞻仰这对悍匪遗容,着实让人哭笑不得,可能在30年代,贫困的民众无处发泄对银行与政府的不满,觉得这两个悍匪为他们伸张正义了吧。
《邦妮与克莱德》的背面,一次异样的「翻拍」,相较于背负着新好莱坞盛名的前作以及其放置于时代语境下的多重解读性,这部干脆做成了工整老派的公路追击戏,把重心集中在事件本身,编导演协调的都相当不错,两个暮年警探更是让人瞧出了某些西部片里的悲情意味,说起西部片,《虎豹小霸王》也完全可以照着这个路子来一部嘛。
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真实故事,主要看两个硬汉演员。对比之下,其实有意思,1967年嬉皮士年代拍摄的《邦妮与克莱德》,站在劫匪角度全然是浪漫爱情故事,雌雄大盗是反政府、反主流、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英雄,时髦人物,像大众偶像一样挑拨人们的神经,获得粉丝无数;现在拍的这部《劫匪》,站在警方、政府的角度,是捍卫警方尊严,捍卫老牛仔精神的传统故事,就像辛辛苦苦去狩猎怎么说都要有个结果,没想到凯文·科斯特纳、伍迪·哈里森这么老了,只有骨头还这么硬朗。
除开故事,两个主演的演技和魅力就值五星!画面和氛围十分对味,观看的每一分钟都很享受。和伍迪演的角色不同,潘乔怎么一直在换领带啊,出来抓人还不忘穿衣打扮么...
又是一部网飞被骗投资之作(误)也不能说被骗,就是导演OK,演员OK,但看完就是中规中矩,还不如从两个劫匪的视角拍。
其实挺工整挺对味的,只是看着科斯特纳老爷子连跑步都快跑不动的身影,难免太让人太心酸了。
主要就是解释为何要直接连人带车打成蜂窝。美國還是美國的時候,手提機關槍和自動步槍自由買賣,路牌用的鋼板厚到30-06普通彈打不穿。哈墨在槍店挑的那隻BAR當年零售價超過1500美元,說明幹什麼都離不開錢。
可能又有人抱怨平铺直叙,流水账,冗长。NO,这是一部非常工整、沉着老派、手法娴熟的公路片,不炫技,不煽情,不脸谱化。尤其对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雌雄大盗,被民众封神的那种魔幻现实主义,呈现的淋漓尽致,另一个角度体现一种类似斯德哥摩尔综合症的扭曲社会价值观。以小见大管中窥豹,重现那个时代广泛的一种焦虑。
同样是讲两个人的故事,《邦妮与克莱德》以小见大,以个人行为彰显一个时代,而《劫匪》就仅仅是两个人的表面行动,老演员虽好,但内容空洞无物。
“他们在偶像化邦妮和克莱德。我要阻止此事!”……片中科斯特纳的台词,既在谈史,也好像在评论那部六十年代同名经典。早就有评论反思,说它为了捕捉六十年代反文化浪潮的时代脉搏而将臭名昭著雌雄大盗包装成偶像的方式终将无法经受时代考验。不过转念再想,科斯特纳和哈里森不也是明星吗?网飞敢不敢让无名老头领衔以求表里如一?用电影的方式反思电影本身问题,终归难免打脸。更何况,这故事如改为全警方视角去讲,单纯在叙事张力上也有问题――强弱悬殊,很难融情。
放在5年前,这样的片子我可能连简介都懒得看。如今的我,听着窗外的春雨,泡上一杯茶,看两个老戏骨娓娓道来。就连结尾处的小趣味,都只是在内心哼哼了一下。年迈骑警的心境,想必能理解一二
我们杀死了最危险的罪犯,而他们成为了英雄,一曲西部硬汉的悲歌。
萧条时势绿林英雄,千里送兔瘸腿爆头,高油价怒拳问路,捉迷藏沙尘迷途;胡佛干涉,父亲嘱托,老德州骑警出山就地正法;没有花里胡哨动作场面,只有人命草芥千苍百孔;老派,好看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老无所依,但他们仍然还是德州骑警。
电影用特写来展示苍老,用远景来呈现孤独。单个场景氛围把控很好,通过配乐、镜头和布光可以营造出任何想要的感觉。但整体节奏略显冗长。正邪对立之下暴露出更尖锐深刻的问题:杀人恶魔被民众当做电影明星一样追捧崇拜,这是多么令人胆寒。“我祝他们好运。他们只抢银行的钱,而银行的钱是从穷人手里抢的。”为什么法外之徒和暴乱分子总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和支持?那是因为被杀死的不是他们的亲人。最后把满是弹孔和血迹的汽车拖来“游行”,狂热的群众、错愕的表情,和橱窗后两个同样杀人无数的人那种平静和空虚对比,充满深意。悠长的配乐缓缓流淌,两人落寞的身影从喧闹的人群背后走过,接受英雄般欢呼的不是他们,仿佛他们才是躺在车里的那两人。
太沉闷了,硬生生把悬疑片拍成了传记片。
他者视角的邦妮与克莱德,对这对亡命鸳鸯所吸引的狂热的刻画倒是透着对当下的思索;不过拍的太情绪化也太现代化,失去了时空距离所带来的幻想美感。
穿了制服後看了更有感觸,某些部分還是有神學基調和所謂「呼召」的影子存在,一個清教徒和酗酒者依循德州古法執行必要的制裁。巴洛幫車上繳獲那三隻上了膛的BAR和多次蓄意殺警的鏡頭只更確定當場格斃和補槍的必要性,福特車已被證明無法用點四五湯米槍射穿,點三零零六是必要而非執法過當的有效選擇。那位達拉斯童年玩伴警員自願端起BAR和其他人一同開火也是表現了相當的勇氣和決斷。
身为奇云高士拿老师的狂热粉丝,任何他演的电影都自带1星。本片中规中矩不功不过,但是有奇云高士拿老师啊!而且还有伍迪哈里森!就看他俩说话都够了。
人在时代里被碾压过去,回望过去,悍匪与真探都是砂子
失望,我原本期待是老无所依呢,结果连黄石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