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请把这部影片留给市场评价
电影还未上映,整个豆瓣影评就陷入了一片乌烟瘴气的骂声中,我只想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为这部影片说几句话:
1.这能算电影吗?
《爸爸去哪儿》电影版是作为纪录片在广电总局备案的,纪录片就意味着以“记录”为主,而不是像普通的电影一样按照原定剧本一个个镜头去拍。因此没有普通电影的剧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部电影通过剪辑,也是有起承转合,以任务推动发展的。
电影的类型多种多样,纪录片也是电影类型中的一种。电视版《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也就是说它的本质上就是一个纪录片,只不过这个纪录片的主角是明星,同时为了照顾观众的观看体验,在剪辑上讲究节奏,讲究“笑果”,同时在字幕上加上了一些符合现在观众体验的内容,以让短短九十分钟的电视节目不像普通的纪录片一样严肃和沉重。这是纪录片的一种娱乐化形式。
根据这档节目的火热反应,制作方看出了市场的需求,将这个想法投入电影市场,当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实际上这不就是许多人口中日日追求的市场经济吗?市场经济自然是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商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因此,《海豚湾》作为一个严肃的纪录片可以在电影院上映,《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当然能作为纪录片的另一种类型在影院上映。
2.五天拍摄的电影,能看吗?
作为一个纪录片,只要完整记录了一段时间的发生过程,对这一段时间做到真实的还原即可。
电视版是三天两晚的记录,这一次更是增加了两天。这样一部纪录片怎么才能用几个月来拍呢?你是让这五对父子在动物园住上好几个月吗?还是说要先写个剧本出来,然后让五对父子一个个镜头来拍呢?如果真这么做,问题又出现了:第一,这也就不能算是纪录片了,以这几个小孩子的演技,诸位又要大骂这部电影制作粗糙,制作方圈钱了;第二,从市场的角度看,观众想要看到的是小孩子们的真实反映,而不是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表演,以“表演”的形式在影片中出现,和综艺节目的形象不符,同时也达不到优秀电影的水准,商业上如何保证不亏本呢?
3.市场不会有同情心。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票房的影片一定是迎合观众需求的影片。这是个残酷的现实。
并不是拍摄时间越久,获得的回报越大;不是影片越具有教育意义,内涵越深刻,观众越会掏腰包。从这几年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来看,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一定是可以迎合观众需求的。如类型片中的优秀作品《泰囧》、如粉丝营销的典范《小时代》、再如演员自身口碑继承的作品《私人订制》。他们或许在你眼中不算是优秀的影片,但是确实市场经济中的强者,他们满足的现在观众的需求,自然能在市场中赢得胜利。
就像我们上学时,并不是花在学习上时间越长的人成绩就越好。总有一些人以超凡的头脑和巧妙的学习方法获得班上的前几名。
4.好影片不一定有好票房
如《1942》等主题深刻的影片,会在电影文化史上流传下来,但是却不一定可以在市场上获得好的回馈。这是经济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而导致的。
为票房而生的电影作品或许根本就不是为了成为一部文化史上优秀影片而生的。《小时代》、《爸爸去哪儿》这类影片的目的是纯粹商业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赚钱”。他们本没希望成为一个内涵深刻的电影,影评人们也不应抱着看《辛德勒的名单》的期望去看它。
5.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很多人担心《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会导致市场上衍生出众多“大电影”版综艺节目,电影市场会陷入恶性发展,我想这过于杞人忧天了。还是那句话:“请让市场来评价”。
观众不是傻子,他们会区分“好与坏”,为什么同期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票房惨淡?我想观众还是懂得该为什么东西掏钱的。《爸爸去哪儿》定档在春节,迎合了合家欢的需求,满足了过年娱乐的需要,同时老少皆宜,又满怀亲情,自然会有好的反响。
试想去电影院观看的一大家子心理会想:这是电影吗?像综艺节目的电影有看头吗?这会有利于电影市场良性发展吗?
答案必然是不会的,九十分钟内,有欢乐有感动,增加了家人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年味儿,我想,普通观众已经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未来出现更多的综艺节目的电影版,能否迎合市场需求?若不能,大批同类电影票房惨淡,这类电影自然慢慢消亡。若能,观众又是否会审美疲劳?若已经审美疲劳,那就像现在的历史题材的大片一样,以亏为终,那么市场又会催生着新的题材的电影诞生。
这不是影评人们控制市场良性发展的,这是市场的规律使然。
6.这部电影就是来圈钱的?在影院看和在家看根本没区别?
什么电影是为了不赚钱拍的?电影是商品,商品就是为了赚钱。
只是诚意与否和赚钱方法是否高明的问题。 这一切会交给观众来买单和选择。
在电影院看与在家看的区别:
1.电影版采用更豪华的专业电影摄影机拍摄,比电视版便携摄影机效果更好。
2.动画效果比电视更多,制作更精良,剪辑素材更多,笑点更密集。
3.可以比电视观众更早看到五对父子的收官作品。
4.影院观看,氛围的烘托下会有更好的“笑果”,在这个喜剧都让人难以发笑的年代,什么能比开心的笑九十分钟更宝贵的?这个“一笑而过”正是许多人掏腰包的原因所在。
所以,大过年的,心里阳光一点,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人,快快乐乐的在九十分钟里遗忘生活的压力,大声笑、大声和小孩子们一起合唱,剩下的留给市场评判。少些戾气,少些争论。因为它有它的发展规律,咱们操心太多了。
一个普通的观众
2 ) 你们为啥出现了中国电影会被《爸爸》毁掉的幻觉!!!!
小四的小时代里面充斥着 美帝都觉得HOLD不住的价值观
还加上不要脸的抄袭
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部电影有价值观问题?
版权也是买韩国的,也没不要脸的抄人家。
《好声音》粗制滥造
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电影有粗制滥造?
(有人认为《爸爸》只拍了5天太没诚意。。。电锯惊魂1 也只拍了5天好吧)
XX电影虚假广告,不恐怖,不好笑,不好看还非要骗人看,把观众搞的心情郁闷。
当然要往死里黑!
这电影有逼着你们看了?第一天排片都不多,根本没搞垄断那一套。
有虚假宣传了?说是真人秀就是真人秀,绝不是精华只在预告片里面的那种LOW电影。
观众看完至少开心了吧,至少能带着好心情过个好年了吧。。
这电影现在几乎没正常意义上的黑点了,所以你们只能黑它圈钱,黑它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电影了?
谁规定不能在电影院里面放真人秀?电影院是一个很学术很高大上,容不得一点点新意的地方?
这不是装X是什么!!!
退一步来说,难道大过年的在电影院放国产垃圾“真·电影” 就算对的起广大人民了?
换另外一堆国产垃圾片,你们不还是会去黑嘛!
国外粉丝向的电影也多了去了
为啥就不说人家是为了圈钱
一个银魂剧场版 都打到9分以上了。。。
我也是银魂的粉丝,但静下来想想 银魂剧场版值9分??
还有最近很火的李狗嗨SP等等
更不用说 什么国外欧美被广大腐界活生生定义为GAY片演员的无辜中枪者,演的最多6分吧,一堆人都能捧成10分。
这个时候大家不都成了和小四粉,爸爸粉一样的脑残粉了吗。
你们脑残粉能打10分,别的脑残粉就打不得了。。
很多电影院今天给《爸》排片都很少,说明大家之前都对《爸》没什么信心。这片前期宣传也不是铺天盖地恶心人。
但是早上的情况是场场爆满的(有的地方都被挤破门了),电影院下午已经改变档期开始疯狂排片了。。
现在出现了一部单纯靠观众自己用票房投票,纯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作品,一堆喷国内观众被院线绑架的的人,一堆觉得中国电影市场一点都没有自由选择权的,只好转而喷《爸爸》不是电影了这点上。不要这么为黑而黑一副精神分裂早期的症状好吗。
市场就是这么回事,观众就是好这口,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出现《爸》这种电影,也是制作者的理性选择,你叫他们拍个荡气回肠,又文艺,又商业,又有内涵的电影。放在现在这情况,可能吗。。国内就姜文敢这么搞吧。
国内电影圈终于有一部分人开窍了,知道搞剧场版了,本是个好事不是吗。国外都没想到的把综艺节目搞上银幕,这点子,国人首创了。(刚百度了一下,貌似日本也经常把娱乐节目放电影院搞直播。。突然想到 美国还有个就是几个中二青年拍自己自虐的“电影”《蠢蛋搞怪秀》毫无剧情但是票房不错 都出了4部 还出了3D 蓝光版,恶搞的很爽,看的也很爽。 也没见到美国电影市场被毁啊。)
一堆清高豆瓣党一直抱怨国内娱乐业没有创新吗= =,这不很紧跟世界潮流吗。(就先不讨论国内是不是随便一个电视节目上电影院就会人有看这个问题了,我都可以打包票,后面敢无脑跟风的,会死的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很多人又说怕以后看这些东西火了出新闻联播剧场版,XX大本营剧场版,会毁了中国电影
我说你们操这份心又是干啥- -
世界上三观最正的机构———广电总局还没出手,急啥。
而且你们什么时候竟然出现了 中国电影产业没被毁掉的幻觉!
现在中国电影早就被毁了千百遍了啊。一堆一堆烂片充斥的市场,还有脸说被毁。
醒醒啊,好吗。
真到毁的不能在毁,观众被恶心的不想再进电影院的那一天才是中国电影从回归正常的时候啊= =
那时候才会重新洗牌,观众在那个时候才会是有脑状态。
指望在豆瓣打嘴炮就能拯救中国电影实在是不实际。
别搞的自己和广电总局一个神思维好吗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让别人看。
这片一没抄袭,二价值观很正,三还算有诚意。。
这不就得了。
借用《李狗嗨》的中心思想。
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不看,大家就都不看了?能否拍好电影不是几个忧心忡忡圣母心的观众能决定的,中国电影市场-= - 赚钱才是正义。拯救大陆电影也不是打打嘴炮就能解决的,做一个会打嘴炮的圣母,中国电影就会好转了吗。
话说,若是其他几部同期上映的国产大片竟然被一个都称不上电影的真人秀给搞趴下了。(最新消息:爸爸第一天上座率就80%以上,第一天就逼得影院改变排片。。。第一天就9000W票房= =真是前无古人的事情了。)
这不能说明《爸爸》是个电影,也不能说明《爸爸》是个好电影,这只能说明其他国产“真”电影 真的真的只是很烂很烂而已。。。。
-----------------------------------------------------------------------
3 )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改版电影,前景如何?(转自知乎)
在成熟一点的电影市场里,其实很多时候电影贩卖的是一种视觉形象。
我们对电影的消费,其实本来就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消费。你购买一张电影票其实没有交换到任何实际的物的“商品”。
现在好莱坞大片的收入比例里面,真正的票房收入其实占了大概只有30%的比例。更多的收入是来自于DVD销售、电视网络的播映版权出售、周边商品的开发等等。
而所有后续收入能不能达到预期,又跟电影本身是否成功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大片的发行营销成本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用一部电影塑造出一个可供持续开发、消费的“视觉形象”,然后以此获得利润。这是现在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的策略。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漫画、电视剧改编电影会成为一种风潮了。
因为漫画和电视剧提供的也是可供消费的视觉形象。如果这个形象已经成功了,那么被电影公司拿来用简直是最佳策略了。
同样一个超级英雄电影,做一个原创人物和改编漫画相比较,成本可能更高、风险也更加不可控制。这是《环太平洋》在北美票房不佳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它刺激消费的能力相对在北美市场偏弱。
《中国好声音》的电影改编我是不太看好。因为这个节目的红不是因为任何“视觉形象”。除了节目模式本身造成的高收视率以外,它没有被电影化的“点”存在。
这个节目在电视阶段,就是一切为模式服务的。它并不刻意打造某个人,重点是在“转身”这个动作。
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同时段的快乐男声则完全相反。快乐男声更加靠近真人秀一点。快男甚至有“偶像学院”里私生活的24小时网络直播。在节目里也是在不断地挖掘、塑造选手的个人生活和形象。快男在做的是“造星”。并且成功了。无论是CP配对还是兄弟情谊,有了对某个“形象”的塑造、有了针对某个“形象”的粉丝基础,快男的电影化相对合理得多。
《爸爸去哪儿》也是一样。节目本身生产出了一个可以刺激消费的“形象”群体。那么,电影化的改编也顺理成章。只要受众依然对这个“形象”有期待,就可以预见电影的成功。甚至我觉得《爸爸去哪儿》所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是有开发周边产品的潜力的。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这个“视觉形象”资产是完全成功的。
但是,当然,电影和电视的制作还是有差别。而中国的团队又同时很容易有两个毛病:不专业的同时很自大。
《爸爸去哪儿》作为电视团队我觉得是非常非常专业而且敬业的。但是如果他们因此觉得制作电影也就可以完全地“原班人马”的话,那很可能电影本身的质量会不怎么样。这会对本身已经形成的“视觉形象资产”造成一定的伤害。
甚至甚至,像这种比较特殊的电影项目,一般的电影制作团队都未必能够很优秀地完成。因为除了电影制作的基本规律以外,更加需要深入挖掘的是观众对这个“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观影期待究竟是什么。
4 ) 论粉丝忠诚度、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
我没看过电影,我就估量着打个2星,万一命运不可逆的让我看了,我再来改评价。
刚从电影院回来,报告“打脸情况”。
今日排片——采自某影院
澳门XX:11场
大闹天宫:11场
爸爸XXX:10场
有意思的是,爸爸虽然场次略少,但是从上午10点开始,基本上每40分钟一场,晚上7点以后只有一场。充分照顾了小朋友的作息时间。
每场上座率在50%左右,因为家长们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1米2所以不给孩子买票。影院为了照顾这种情况,票都不会完全卖光。
票房预计会不错,过亿没问题。但是,能否大卖,得看今天过后的口碑如何。
PS1:我主业就是做数据分析的,电影行业能找到的数据都太假大空了。我就自己做着玩的。打不打脸的,都不影响我混饭啊。
PS2:数据采样是有些问题,主动在朋友圈里回答我问题的,都是没生孩子的。我又私下里问了几个有孩子且适龄的,他们说可能会去看,为了孩子,但是耻于公开承认自己会去看。
————————————————————————
特意在片子上映前在朋友圈做了个小调查。
问题1:你喜欢电视版《爸爸去哪儿》么?
问题2:你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版《爸爸》么?
结果:
问题1:Y-10 N-1
问题2:Y-0 N-11
(真是惨烈,某个死忠粉都说不会去电影院看~~)
调查说明:
1、特意选在试片会前调查,因为试片后会涌现大批水军,在社交网络上造势,由此引发的意愿转变是另一个议题,不在考虑范围内。
2、样本很小,但是数据可信,也很有代表性。我会由此做一些推论。我随便写,你随便看。
与电影《小时代》同时出现的,是一个词,“粉丝电影”。
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会议,你就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早就有的东西或现象套上一个要么生僻要么抽象要么似是而非的新词,拿出来唬人,并以此混饭,还经常混的很不错。
粉丝电影,也是这么个东西。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这类电影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一般来说制作费用比较低,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粉丝电影”通常要迎合粉丝们的口味,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虽然投资小,但是回报较高。——来自百度百科(底下举的例子是《大武生》,我觉得没啥说服力啊。)
你看你看,《爸爸去哪儿》就是一部粉丝电影!
总结其定义的要点:
1、某个偶像
2、电影会充分展现该偶像的特点或气质
3、你若是粉丝,你就非看不可。还有可能要看很多遍。
前两点都是扯淡,绝大多数电影在挑选角色时都会考虑到演员原本的气质,电影里非要拧着来是有风险的,不是所有导演都有逆转的本事,也不是所有的逆转都会成功。
结合着这一次的《爸爸》,说说第3点。我觉得可以把粉丝这一定义拆分成忠诚度、付费能力、付费意愿。按程度从0到10来描述。
忠诚度:包括对节目忠诚度和偶像忠诚度,甭管你是为了看萌娃还是看风景,只要你有收看节目,你就是粉丝。差别只是忠诚度高低不同。
付费能力:愿意为电影花钱,且看场电影不用咗牙花子就算你有付费能力。看普通场还是IMAX,天天看还是一年看一场,是能力高低差别。
付费意愿:愿不愿意进电影院花钱或购买周边。这种意愿落实到最终结果,只有0和10两种,但在电影上映前,在5左右徘徊的人数量可期,口碑和网络营销,影响的正是这部分人。参考《少年PI》
制片方将《爸爸》定位为“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合家欢电影“,又特意选择春节档,期待的就是孩子哭着喊着拽着爹妈、成年人为尽孝心陪伴爸妈看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节目,一起其乐融融的走进电影院。
分析继续——
假定熊孩子的爹妈是超有爱心的爹妈,觉得陪伴孩子全家花费120元(至少)看90分钟电影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投资。
假定父慈子孝,不会因为”你到底什么时候结婚你年终奖多少别人家孩子考上了国家公务员“等等话题摔门而去,年夜饭都吃不完,更别说大年初一一起看电影了。
一般情况下:
小朋友——
忠诚度:10(我要看我要看)
付费能力:0
付费意愿:10(我要去电影院看!咦?这个是什么?爸爸我要看大闹天宫!)
老人——
忠诚度:10(好看好看,孩子多可爱啊,你赶紧结婚给我生一个玩玩!)
付费能力:5~10(物价又涨了!电影票多少钱?半价还40?我割块肉能吃一个月呢。)
付费意愿:0(在家看电视得了,之前有一集我挺喜欢的,你给我去网上找出来我再看一遍!)
心智正常且与本电影无利益关联的成年人——
忠诚度:0~10(不错哎……广告好多………………我去网上看好了。)
付费能力:10(过年好无聊,去看个电影吧,除了爸爸还有什么?)
付费意愿:0(你让我花钱去看你带你家孩子逛动物园?是你脑残还是我脑残?)
于是本电影的票房就只能寄希望于:
小朋友对于成年人的影响力从而强力拉升付费转化率;
上水军!我免费提供电影票,亏钱也没关系,票房数字要好看!
《小时代》的脑残粉儿也过来看看啊,我们也有大长腿男神啊!
严肃一点的说回来,任何一部电影的大卖,一定是有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的人群中的付费转化率决定的。(废话!) 当能有付费能力的人群相对固定,而付费意愿又受到演员、导演口碑和实际能力、影片类型、制作水准、水军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如何精准有效的提升付费转化率,恩,我也不知道。我不是混影视圈的,我是混游戏圈的。
欢迎影视圈向游戏圈学习运营方案。反正你们抄游戏特效游戏剧情CG分镜头也是家常便饭。
擦!我到底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5 ) 作为《爸爸去哪儿》电影片场被逼疯的人之一讲讲亲身经历(转自知乎)
作为《爸爸去哪儿》电影片场被逼疯的人之一讲讲亲身经历
先自报下家门,我是电影《爸爸去哪儿》摄制组的,亲历了电影拍摄的前前后后,对这个电影也算是摸得一清二楚。节目这么热,我也来说说电影的拍摄,爆一些大家看不到的事。
首先说明两点背景:
1、你们说对了,电影的确是因为节目受欢迎而起意拍的。除了芒果台,出品方还有天娱和蓝火参和。说是三家想趁机赚钱也没说错,换成哪个台哪个公司都一样,不会有人闲的没事干做赔钱的买卖;
2、为啥是滕华涛、林妍和谢涤葵。谢导不用说了,节目总导演,滕导和林导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他俩的主要任务是要提升电影感。片场林妍主要负责电影拍摄期的前场拍摄,还有机位布置、声音,包括后期的制作,确切来说,就是负责电影生产。而且,滕华涛导演去年下半年还低调地做了奶爸,当时他在朋友圈晒出女儿新生照片的时候,我还在想,滕导是多么适合导一个亲子题材的电影啊,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天娱龙总拉下水了……不得不佩服龙总的眼睛好毒……
都知道《爸爸》是一个肯定赚钱的生意,但是实操起来可没那么简单。接下来说下我理解中拍这部电影最让人作死的地方。
《爸爸》本来是个电视节目,拍成电影也是真人秀电影,“真人秀”就意味着,你镜头里这群人完全是即兴的,没有人按照剧本来。在好莱坞都没有过先例,国内的电影人更是谁也没拍过,谁也没把握能做成啥样。再加上电影的主演是孩子和一堆动物,这两种是电影圈公认最难拍的。你懂的,拍摄时间短,近乎一次成型,不可能为一个镜头一遍遍拍……所有这些《爸爸》电影都占全了。
说到这儿插一句,《爸爸》电影宣传期间办过几次活动,每次发布会之前都精心设计了不少东西,但是孩子一出来,就满场跑什么话都说,把工作人员都吓尿了。比如天天在第一次发布会的时候说“Cindy是老婆”(赤果果的佳偶天橙),就让大人们特别紧张,张亮当时也吓坏了,只能赶紧说“都是朋友”。不过,作为亲历过片场的人,在发布会上都笑而不语——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孩子们在每天的表现那才是前所未有的大考验。比如Cindy在河边跑着跑着的时候,忽然裙子就掉了,还好穿着打底裤。摄像师也一时惊呆不知道怎么反应才好,只好如实地记录下来……后来这段就出现在电影里了。虽然现在观众看着这些是欢乐,但在片场那都是大惊吓啊。
既要拍出有品质的作品,还要面对以上难点,第一批被逼疯的就是滕监制和林导。而谢导还作为“前辈”,讲了节目拍摄时各种有的没的突发状况,这也是一针惊吓剂啊。
两个被逼疯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大量讨论和预判,把难度想象到无限大,尽可能地预计片场出现的可能,原则是孩子往左,就用左边的方案,孩子往右,就用右边的方案。另外,大全景、航拍,包括带轨道的移动镜头,这些也要备齐。比起普通电影,《爸爸》特写少,中景多,野外感比较强。
《爸爸》电影片场总共有23台摄影机,470个工作人员,对普通电影剧组来说是相当庞大的,而且23台摄影机仅仅是拍摄户外环节的,五对父子房间里还藏了三四台摄影机。这样的摄制规模,普通观众听起来是没有概念的,那么我们以滕华涛、林妍刚刚拍摄完的电影《等风来》为例。《等风来》剧组有四台摄影机,有100到130个工作人员。这个配置是一个电影剧组很标准的规模。于是《爸爸》电影剧组大约等于5个《等风来》剧组。也算的上是大手笔了。
《爸爸》之所以需要这么多人这么多设备,是因为真人秀电影拍摄的坑爹性,剧组有几队人同时待命,相当于五个片场同时开工。所有我们这些人工作人员在开机的前三天做了一个内部演练,相当于天宫上天前的“模拟发射”。做了各种准备和“模拟发射”,真正按下开拍“按钮”后,所有人都还是凌乱到不得不爱了。
《爸爸》电影在长隆野生动物园封园拍,除了村长、五个家庭、470个工作人员,还有几万只动物,每次转场,都是浩浩荡荡的一大堆人马。而在拍摄的时候,每个跑动的孩子后边都跟着一长串摄像师,而且拍电影要求比电视高,工作人员是乱入不得的。跟拍Cindy的最苦逼,“风一样的女子”总是追着各种动物跑,摄影师扛着几十斤的设备也只能紧跟在跟在后边,连后两辈子的绳命都得用上才跑得赢。片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爸爸们还没聊完,一群摄像师就跟着孩子们跑远了。然后爸爸们一边跟着走过去,每个爸身后又跟着一串摄像师。然后还有一群其他职位的工作人员举着手机跟着跑过去,边跑边拍照边压低声音说:Angela好萌、林志颖好帅……所以每天片场都是这么浩浩荡荡的。
这种诡异的局面一般从凌晨四点半开始,因为导演要求拍到小朋友、爸爸全部睡着,所以晚上十一点以后我们才能收工。
本来导演应该是组里比较有范儿的,都是那种坐在监视器前戴着耳机,然后抽着烟喊“卡”。但《爸爸》的谢导林导在现场跟场记似的,基本淹没在人海里,跑来又跑去,在五个拍摄组之间“暴走流窜”。我印象里我没怎么在剧组见过林妍,因为她在流窜作业,而且只要一开镜,我熟悉的几个哥们也都是转眼间就飞奔出几十米远了。估计可以给咱们国家的田径事业做些贡献了。
大家都知道《爸爸》没有剧本,只有执行任务的脚本,又同时有五个拍摄中心,而且电影必需有情节推动,有起承转合,还要在结尾达到情节高潮……面对这些要求,林妍只能向节目总导演谢涤葵请教,没想到谢导特淡定地说:“我们都是这样的。”于是继滕监制和林导之后,摄影组跟着就疯了,只能大量地拍、什么都拍、不问内容。当然连带着剪辑整个团队也疯了,要从海量的素材里找线索、拉出线来。后期的机房都是24小时的,把椅子拼在一起就当床了,剪辑师都是没日没夜的干,饿了吃口饭,干累了歇会,甚至都不太知道当时是几点。
跟林妍聊天时她说过,这是她拍过最难、最神奇的电影。当然也不意味着完全“瞎”拍,导演们带着所有团队提前给影片做了剧情规划,拉出来的主线是在90分钟里,既有让大家尽情欢笑的时间,也有让大家回忆第一季节目点滴引发感触,最后还要留给了观众畅想未来、畅想下熊孩子们长大,畅想自己有baby……
跟工作人员的高强度工作和紧张兮兮比起来,五个爸爸和孩子状态都是很放松,enjoy这次旅行和拍摄的。毕竟,这里是长隆野生动物园,早上起来推开小木屋的门就有好多动物,看着长颈鹿、小老虎、大熊猫,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忘了还拿着机器呢。看得出来,林志颖和Kimi都特别喜欢动物,但因为小志要保持那种偶像明星的范儿嘛,所以一般摸摸动物都是比较矜持的,但Kimi就是特别特别奔放的各种跟小动物玩。Angela看见小老虎就跑,把我们都逗得跟嚼了炫迈一样——笑得停不下来。
我们在片场也有不少放风和等待的时间,五个明星爸爸和孩子也是一样,经常坐在小木屋门口发呆。我看见张亮放空就不只一次,但每次天天都是在外边跑完一圈回来之后,找爸爸抱抱,然后张亮就恢复到人间的节奏,抱完天天,孩子跑了,张亮继续放空或者玩手机。我特别后悔没拿手机录下来,不然现在随便在微博发一发,不也得粉丝上万啊。
片子剪辑的过程特别艰辛,因为素材量巨大,片长有限,好多精彩镜头都要舍弃,还因为设备太重、真人秀等性质,好多东西拍时就没有拍到。片子每剪一次,情结都变化不小。我有时候看素材也会红了眼眶,想起那段跟明星们远又近的接触,想起在片场的日日夜夜。
总的来说,片子的专业性是有一定保证的,我觉得中等水平还是比较中肯的。要论电影情节,那就不自夸了,笑劈叉了都,萌,还有轻温情。作为一种电影新口味,又是2D片票价,看了应该是不会骂娘的吧。起码,过节的时候,我们全家老小都会去电影院看的。
6 ) 好像是第一次写长评。。。我也来说说关于爸爸去哪儿的一点想法吧
先说,片子还没看,本来也没打算看,就是准备等高清资源的。但是我知道,看完之后感觉一定是一样的。
作为综艺五星都不够,作为电影一星都不值。综合了一下,三星吧。
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片子。就目前的评论来看,应该是电视版本的延续,所以,非常喜欢是毋庸置疑的。
之前我就跟朋友说,很多爸粉儿反驳的用语都是“就是看个乐呵何必在意” “总比看那些烂片强” “孩子们很可爱,当时的气氛很和谐,一起大合唱的氛围你们根本感受不到” “就是喜欢花钱看他们你们管得着么” 这一类的,而这些话是根本没办法用正常的道理去说通的,我以前看过的几部片子,也被封为大烂片,可是我看得很高兴,所以也会用类似的语言去反击。带着感情色彩去评论一部电影我觉得是人之常情。于是我觉得整个局面陷入了死循环。
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评论,发现不少人都说,以前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这部片子就去了。我其实很想问问那些死命维护爸爸去哪儿的粉丝们,既然你们觉得电影这两个字没什么高逼格的,你们觉得让你们开心肯掏钱就行,那么如果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电影模式你们觉得怎么样?电影人们不用费劲八力的写剧本了,写完了也是烂片,以后国产电影就靠爸哪儿这样的来撑你们觉得怎么样?不需要再做综艺了,改成每月一集的或者每周一集的院线“大电影”,反正你们觉得人多看着更开心啊!中国好声音之类的也放到电影院呗~之前我是歌手不是放过,据说音效超级好,这样多棒啊!你们觉得呢?这样编剧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写剧本了,影评人不用浪费口舌和时间去看了,观众乐呵了,想要赚钱的都赚到了,我觉得简直共赢!你们真的接受这样吗?
虽然很多片子我也觉得是烂片,不过最起码那是电影。不管怎么样都是人家费心费力演出来的。粉丝们平心而论这部真的叫电影吗?我知道你们掏钱是为了自己开心,可是想没想过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究竟你们是因为这个综艺的火爆延续而掏钱还是真的出于对这些孩子的爱?
我喜欢这个综艺节目,非常喜欢。但是我不希望因为这个节目现在卖座了,火了,让芒果台膨胀,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真的够好了么?芒果的综艺一年不如一年的不在少数。老牌的什么快本就不想说了,我是歌手今年的评价就不如去年了。我不希望他们再毁了爸爸去哪儿。
其实说实话,尽管很多人说韩国的爸哪儿没意思,但是看完韩版的以后,已经觉得芒果版的不对味儿了。至于怎么不对味儿我就不想说了。
但是我依然期待芒果的第二季,因为有的孩子真的很萌很可爱。希望他变得更好。
我知道大过年的,找一部全家都能看的电影不容易,这部真的是老少皆宜。而且春节档,有人可能一年就进这么一次电影院。这部片子高票房其实也没什么惊讶的,只是如果再出同类的片子,这些纯粹为了找乐子的人真的还会去捧场么,真的会一点怨言都没有么。
纯粹是因为最近我见过的,每一个说爸哪儿不是电影的人都被喷了觉得很悲催。我看着都吓人了。怎么说都被喷。写在这里好歹是我自己的地盘儿,而且不一定有人看。。。说出来好受多了。
反正大家开心就好。
7 ) 我就想问问是什么勇气让这东西可以称为电影的
我就纳闷怎么那么多人能把这个东西当成是个电影,别侮辱电影这个词了行不行。
如果这是个故事,他可以称为故事片,但是这个前提也是要有故事,比如爸爸带着孩子们去动物园玩,突然遇上动物园员工集体吃迷幻药,然后整个动物园陷入了空前的混乱,老虎,大象,狮子乱窜,爸爸们为了保护孩子,和动物们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故事....虽然这个剧情很狗血,但是至少是个剧情!如果还是5个爹带着5个娃做任务,做饭,请问这是什么故事?如果这种东西能称为电影,我还真替中国所有编剧给你们跪了,那以后的电影倒是简单了,什么东西火就往影院搬就是了,还要编剧做什么?
那个什么什么局我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嫌中国,不对,只是内地,嫌内地的傻X还太少,恐怖片只能是心理类的,只要是出现鬼的都不能在内地上映,让那么多好的香港鬼片,海外恐怖片进不到内地,有一点讽刺社会讽刺政府就不能上映,看看无人区多坎坷就知道了。
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个什么什么局,难道你们就这点本事?就知道刁难真正的电影人真正的电影?
这种连电影都不是的东西也能公映,还是进电影院,什么时候一个连剧情都没有的加长版综艺节目也能称为电影了?你们这些人到底在给人们传递什么信息?
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到底用了多少手段让你们把这种东西批准上映的?不管再烂的电影,哪怕富春山居图也可以称为电影,因为它不管怎么样,它有故事,有开始,有结局,这东西有什么?
甚至我还看到有人说这是剧场版,我真的很想笑,别侮辱剧场版好不好,你给我找出来个综艺节目做出剧场版的?就算是好声音那个绝对的烂片也是以好声音为主题讲故事,但是那也不能说是剧场版,你这个加长版综艺节目竟然还有人说是进步,是剧场版!
难怪真正的好电影基本都是不考虑内地的,也感谢有互联网能让我这种还算喜欢电影的人看到很多好电影,虽然只能是盗版。
我最后真的很想问那些把这个东西称为电影的人,在你们眼里这种东西是电影?
如果这样,我只想说:“呵呵。”
电影广告捆绑十几条,票价和3d电影一个价,综艺节目剪辑版就成电影了?这部电影和私人订制一样没上映光广告费就翻利了,靠人气圈钱之作,孩子成了圈钱的工具,呵呵。中国已经忘却了电影的含义,简直是侮辱电影,估计这电影票房不会低,总是有不差钱的人,拿着3d的票价在电影院看着脑残综艺节目。
完全符合对这个节目的所有期待~
年初一影院人山人海,一大家子凑数看了场免费;因一万年不看电视,萌点笑点掐不到,只能昏昏然;如果所有综艺节目都能拍成“电影”,那中国无疑是第一电影大国了!负分滚粗!
看完点映还有大长腿本尊可以撸诚意十足啊!从头笑到尾整个影院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逗逼气氛!心情好你们还可以在最后来一次全影院卡拉OK!为他们13亿票房的目标出一份力吧!
“玩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影厅里好久没这么欢乐了,就像去年的《泰囧》《西游》一样,从头笑到尾…Kimi萌点、石头笑点,森碟酷点,天天嗨点,Angela治愈点,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交织,既搞笑又温暖,结尾观众竟跟着合唱起主题曲…这虽不是一部严格电影,却是一顿适合老百姓的美餐。
很久没在电影院里看全场观众一起笑作一团的片了。看在电影版的反响的份儿上第二季就原班人马吧,找得着比Kimi还萌的吗,找得着比天天还暖心的吗,找得着比Cindy还可爱的吗,找得着比石头还懂事的吗,找得着比angela还甜的吗?就算找得着,不是他们几个我也不看╭(╯^╰)╮
应该能大卖,虽然这不是一部电影。
我为什么要花钱去电影院看你们逛动物园?
为了钱,下限永远能比你的想象力再低一点
不知道在影院看的话,会不会有种在看1000吋大电视的感觉?
作为综艺节目五星妥妥的 但是电影 呵呵 一星都嫌多 好意思这么圈钱么
救救孩子。——鲁迅
粉丝向的产物,人家圈钱观众买单买的high,影院里欢声笑语都挺开心的就够了,用影评人的深度来评论大众趣味就不太讲究了。天天给张亮洗脚真的看泪目了,我泪点果然奇低。
大银幕看“爸爸”的心情是:片头刚出来的那一刻,就像第一声音乐响起时的偶像演唱会现场,心跳加速。片子太短没看够,也许是脑残粉儿的心理作用。
冲着观众的感情看的吧,真人秀和电影结合不是一般人能弄好的吧
忘评论了!真的笑点很足啊!!我锁的美貌值在大荧幕上又up了!天儿永远那么美不说了!恬锁大血红!!
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的智商 是不是适合在这个时代生存了!
我想为之前骂过小时代像MV或者贴吧动态签名说句对不起
我是脑残粉 掏点钱从头笑到尾总比看笑不出来的电影强吧
想着“能从一大堆素材中剪辑出有开端冲突结局的电影来应该还是挺腻害的吧”所以去看了,看完才知道人家根本就没把它当做电影来做!完全是综艺节目的大屏幕版而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