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是青年导演Elizabeth Lo的首部长片,伴随流浪狗橄榄、纳扎尔和卡特尔的脚步,观众得以窥见伊斯坦布尔易被忽略的角落,看到街头边缘人——同为流浪者的叙利亚难民的生活面貌。该片已入围2020届翠贝卡电影节,并由英国电影公司Dogwoof参与发行。
这部苦乐参半的纪录片采用了大胆的摄影技术,跟随三只狗在城市里穿行。
在202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有一些演员的面部表情没有Zeytin那么丰富,它是伊斯坦布尔纪录片《在迷途》(Stray)的主演——一只跛脚的金毛犬,年龄很难确定,看上去混杂了一些寻回犬的基因,有着健硕的肌肉。
一段时间里,她在城市里过得很轻松,甚至可以在距离交通拥挤时间段的路边打了个盹。任何时候都不要担心她的安全。你应该担心的是跟在她后面的制片人,摄影机低得足以把我们放在她的高度。
这台摄像机属于导演伊丽莎白·罗(Elizabeth Lo),由此可见,她既是一位胆大的摄影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
然而,Zeytin只是影片核心的三只杂种狗之一,在伊斯坦布尔,流浪狗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在这里,它们只是无数流浪狗中的三只。一个世纪以来,杀死或捕获它们都是非法的,所以它们只能成群结队地生存,像有点饿了的希腊合唱团一样生活在人类中间,但却得不到宠物那般的优待。
当然,也有的狗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束缚。
影片中,Zeytin撞到两只穿着小橙色雨衣的纯种狗的闹剧也不在话下。更多的时候,导演了解到纯粹的流浪狗群体的动态:游牧的流浪和为从垃圾车里扔出来的骨头而大打出手。
在这只狗的眼中,人类制造来背景噪音: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的广播新闻,或是一个宣礼员祈祷的声音。在伊斯坦布尔的人群中,狗唯一可以寻找到优越感的地方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叙利亚青少年,他们是来自阿勒颇的难民,在街上得到的同情比狗少。《在迷途》没有评论,但让我们注意观察和思考。
它把我们当成和Zeytin一样聪明的物种。就当这是恭维吧。
单凭题材,就值得五星。为什么我们那么苛刻?追求拍摄技巧,追求画面效果,追求故事情节。那就不是纪录片了,记录的本质就是还原。无关任何风月。
总觉得自己多么的高知识高涵养,总觉得自己多么的有深度有内涵,却容不下一个个对你没有任何敌意的生命环绕在你周围,当影片中操着普通话的母女出现时,说实话,我脸红了。
两个片段,极具讽刺,一个是街上喊口号的人群,宣扬着她们的诉求和不满,当看到浪浪们再她们身边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原始行为时,我想她们愤怒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很可怜。
另一个是影片末尾,浪浪们踏过不论多么辉煌最终成为残垣断壁的人类文明,成群结队生生不息的离开了城市,奔跑在大自然间。
流浪的,恐怕不是它们,因为它们本来就是那样生存,穿着衣服带着项圈享受美食,却不得不被牵上牵引绳的狗狗,才是真的在流浪。
导演在传达什么,我不知道,也许影片的末尾,浪浪们趴在草地上,一边是喧闹的人群,一边是悠扬的吟唱。渐渐的,喧闹的声音消失了,只剩下悠扬的经词和狗狗哽长有力的回应。那是生命的合唱,没错,仅仅是生命的合唱
足够了。
本片是节奏比较慢的电影或者说是纪录片,大部分镜头都以较低视角去看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故事发生在在伊斯坦布尔城市里的,主角是流浪狗雷霆,在他的视角下能看到许多不同人的生活碎片。
它遇到了和一群年轻、有活力的叙利亚难民,他们非常喜欢小狗,会把自己的食物毫不吝啬地分给狗狗,但是他们居无定所、只能打些零工、或者在街边乞讨。他们只能带着唯一的被子四处游荡,影片中他们想要拥有一只工厂小狗,他们问工厂管理员能不能把狗妈妈生的小狗送给他们,他们信誓旦旦地承诺自己一定会尽己所能地照顾好小狗,他们把小狗放进自己被窝儿,把领取到的、免费的饭分给小狗。他们表现的出来的态度让我意外,他们感觉一直非常开心,可能这就是经历过战乱的人的那种“知足常乐”、“开心就好”吧,能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就满足了吧,所以他们也不在意他们的行为是否有违道德,他们会去偷喜欢的小狗、会站在街边乞讨。影片的最后他们都被警察逮捕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最后会怎样,会不会被遣送回国?又或者有牢狱之灾?他们是难民,他们什么都没有、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就像流浪狗一样,被人到处驱赶,甚至连流浪狗拥有的自由都要没有了。
影片穿插了一场女性主义的游行示威活动,在这场活动的人群中一只公狗想骑一只母狗,游行中的女性尝试拉开两只狗。让我想到,真正拥有“自由”的是游行中的人,还是那些流浪狗呢?较低等的流浪狗拥有的快乐就会比人少吗?
影片的最后,雷霆在人来人往的广场得到食物和对面正在拉琴卖艺的老人相呼应,我想到流浪狗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就是人类抛弃宠物狗吗?再联想到战争也是人发起的,从而导致“难民”的出现,那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我没有办法给资本家创造价值了,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和流浪狗一样流浪在街头呢?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土耳其做到了不驱赶不捕杀不安乐死浪浪。
有人带着看电影的心态去看纪录片。他们在意镜头感,在意故事完整性。用可悲的心态打出了可笑的影评。
单凭导演拍摄流浪狗这一题材,就足以向他五星致敬。
看到说着普通话得母女辱骂流浪狗,着实替她们悲哀。真是印证了丢人丢到了国外。
我想,记录的本质就是还原。我不关心伊斯坦布尔的风景和人生百态。我也不想看到这部片子有任何的情节。单单一些流浪狗的生存琐碎,就足够了
与其说流浪狗,不如说他们是狗。生命生而自由,穿上衣服,摇起尾巴,享受着温暖地毯可口食物的宠物,当被牵上引导绳,套上项圈那一刻,真的会幸福吗?
当街头示威人群高喊平权时,狗狗在他们身边,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再嘲笑着我们。所以人群愤怒了,因为他们察觉到了自己连狗都比不了。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很空洞。
70分钟全程拍几条流浪狗在街上晃荡,而我竟然全程看完,到底谁更狗…全片摄影非常讲究,构图完美质感清晰,且绝大部分画面里都有人。越过狗的肩膀,是虚化的人们:行人、小贩、流浪者、旅行者、中国人、女权主义者、JC、叙利亚难民……城市的边边角角,都在狗子们面前一览无余。而片尾狗子随着喇叭里阿訇诵经声一起长啸,宛如神迹降临。2018年有一部纪录片拍伊斯坦布尔的猫,还引进了(《爱猫之城》)。现在又有一部拍狗。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要看那里的流浪猫狗怕不怕人就知道了。虽然土耳其这个国家有时候性格不大稳定,但至少那里的动物们都神态安详悠然自得,这种景象只在泰国见过。
原来土耳其不怕人的流浪狗是大规模抗议屠杀后的结果,可见权利都是争取来的,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末尾还跟着一起呜嗷唱经~
有点意境,算是文艺纪录片吧... 像是散文诗歌一样。4星鼓励
同犬犬风尘(Los Reyes, 2018),记录指出流浪狗(甚至社会)问题所在:无法指望灭狗的政府进一步动物福利、援助者并未给其提供一个真正的“家”;和智利狗对比,更倾向影片并非政治化的隐喻,应考虑导演为新手才导致缺少狗的特写和“更细致”的狗生
7.3 流浪狗从他身份被定义后,便可以知道这样的狗会出现在哪里,以及他所出现的地方又会拥有怎样身份的人,较低的视角从寓意上来说,是一种人们(至少是会看本片的观众们)眼中看不见,忽视的城市角落
流浪的狗,流浪的人……
伊斯坦布尔的难民,也是流浪狗
这个导演前途不可限量,本以为是个男的,谁知道还是个女的,某种程度上,男的确实还拍不出来呢,情感太细腻了,把狗拍出了超越人的感觉,很有诗意,谁都知道拍狗其实是在反应人类社会的一些事情,但是还算比较克制,真的很好看,中间突然捕捉到了2位中国女性,他们害怕狗,也不尊重狗,真是恶臭。狗是很难拍的,拍狗能拍到这种水平,拍人那还不是随随便便
狗眼看人低,配乐统统去掉,画蛇添足,借狗眼看难民,你不该待在这里,你该回你的祖国去,公园草坪上一对大陆母女教育狗狗不要随地大小便,你听不懂,给你臭咸鱼吃,傻狗,
土耳其浪浪们,是全球自由迁徙度最高的狗儿,受法律保护,收国民爱护,无论是在街头迷途的叙利亚难民,还是在街头米兔的伊斯坦布尔妇女,无论他们在内斗还是她们在抗争,却都乐意抚摸和接纳它们。这样衣食无忧的环境还不止是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纪录片结尾将镜头指向卡帕多细亚山谷、特拉布宗黑海边、凡城边疆、安塔利亚沙滩和爱琴海小岛古堡,都一样有自在惬意的浪浪,听着清真寺的宣礼,而成为一条条清真狗。
导演在伊斯坦布尔追踪两年,拍摄了流浪狗的故事。说故事,其实只是一些情景与片断,导演的技巧相当不成熟,该片完成度并不高。导演只迷恋于镜头,企图以狗的视角去观照这个城市。导演又有些小心思,想以模糊画外音来隐约反映土耳其的政治与社会情况,其效果是适得其反的。影片最出色且有趣之处,却是结尾。流浪狗应和着高音喇叭发出的祷告声,也不断地哼出声音来,似乎很是虔诚与认同。
拍完流浪猫 又来拍流浪狗
想法不错,流浪狗与流浪者相互映照,素材还是太简单了些。
非常压抑,非常苦涩。为什么这些生灵的脸上有一层人类的神情,它们的世界里有着和人类世界里一样的暴力和痛楚。
伊斯坦布尔的狗通常会像老鼠一样在街巷与路轨交错的城市田野里成群地漫游和增生,也偶尔会像一匹狼一样自由且孤独。难民和流浪者不应该沾染过多浪漫化的想象。
@849 Kiehl with Benben, alili and Gussie. Zeytin looks like Alili
流浪狗之歌。但是那帮人拽着狗狗的前爪让它直立配合自己唱歌跳舞,真的很恶心,人真的很恶心,哪怕是被强者欺压的弱者,也总是能找到比自己更弱的弱者来强加自己的想法进行欺压。
行板
狗与哲学家贡献最多却得到最少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