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商人葛雷维尔韦恩(Greville Wynne)的真实故事改编。 《信使》描述葛雷维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在冷战期间与苏联线人欧列格潘科夫斯基(Oleg Penkovsky),暗中协助中情局渗透苏联的核子计划,并提供了成功阻止古巴导弹危机的重要情报。
奇异博士为了人类,真是操碎了心。
在没有超能力的时候,哪怕是个普通的商人,也时时刻刻把拯救人类的事业视为己任。
这种感觉很有意思,老外的电影,大都是为了家人,顺便拯救个世界。但这次不一样,奇异博士为了拯救世界,把自己的家庭置于危险之中,颇有一番慷慨的味道。
而且,这个基本上未经训练的“间谍”,竟然熬过了老毛子的酷刑,除了用过人的意志来解释外,好像找不到其他的理由。
不过,更加奇怪的是这位。
在老毛子的国度,这位也算是位高权重的既得利益者,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非要和自己过不去,而且也和奇异博士一样,把自己的家庭搭上了。
但是,奇异博士搭上自己的家庭,风险可没这位高,甚至,还略微带了一些些奇妙的“副作用”。
而这位是彻彻底底把自己的家庭给搭进去了。
不是神经错乱,一般人干不出来这种事儿。
可是,就偏偏有些人,毫无理由的做了这些事儿,这究竟是为什么?
好像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然而,就像是《天鹅湖》一样,你可以表现她的美,你可以表现她的悲怆,但是,你不能传递其他的东西。
这种“危险”的思想,相当的危险。
整个故事画面非常阴暗,不知道是不是想贴合当时的境遇。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起来一样的惊心动魄。
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帮没有退路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意志何时崩塌完全是个未知数。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卷福饰演的英国商人和俄罗斯上校潘科夫斯基都是真实存在的,大致的故事也是真实的,但细节可能有编剧的功劳。
剧情算不上多紧张曲折,好在两位主角加上卷福妻子的扮演者演技自然,特别是卷福之前微胖的商人状态和出狱时廋到脱型,完全是敬业的代名词。
既然是真实事件改编,其实细节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更严谨。剧中都说了,在当时的苏联,人人都可能是监视你的那个,在这种情况下,潘科夫斯基和格雷维尔确敢于在大街、在地下通道等地方公然谈论情报和叛逃情况,而且在格雷维尔回到伦敦后,也公开和军情六处以及CIA的那名女间谍见面并谈论绝密情报,不怕伦敦有苏联间谍?
至于是不是就是由于潘科夫斯基的情报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就不一定了,而且赫鲁晓夫是不是如此的肥胖和愚蠢也明显存疑。
最后中情局转移潘科夫斯基的手段也太业余了,完全是儿戏。脱险靠跑,接应靠躲?
这次危机的化解并不是几个特务的功劳,事实上,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让美苏都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所有的参与者,在更高层面的意义都是炮灰,甚至包括古巴这个国家。
这次危机发生的大前提是: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都部署了核导弹,这些导弹无一例外,全部瞄准苏联,苏联为了寻求战略平衡,也必须在美国的后院部署核导弹,不然我就活该被你骑在头上打?但不幸的是,苏联的部署很快被美国发现,其中的参与者就包括电影中的特工。但是!基于苏联的战略目的,人家下的是一盘大棋!古巴导弹基地被美国发现与否其实对他们并不重要,苏联的逻辑是这样的:你在我的后院建了导弹基地,那我也要在你后院建导弹基地,这会带来两个结果:1,我建成了,你拿我没办法,达成平衡。2,坐下来谈判,你撤走我后院的基地,我也撤走你后院的基地,同样达成平衡。
现在我们都知道,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第2条,苏联撤走了古巴的导弹,作为交换,美国也撤走了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这两个国家是苏联的后院),美国看似输了,但表面赢了,因为苏联先撤,美国后撤,挣回了一点“体面”。苏联则不一样,表面上丢了面子,实际上这正是他的目的,面子值几个钱?里子最重要,在这场名为“谁是懦夫”的零和博弈里,苏联是名义上的输家。
再者,要在一个国家部署核导弹,这是一个超级工程,你根本捂不住,任何侦查飞机都能轻易发现,而且这种工程牵动的参与者太多太多了,根本不需要间谍的参与,它的暴露只是时间问题,这不是纸包火,这是纸包核弹,所以苏联压根就没指望把这件事捂得严严实实,甚至让美国发现才是坐下来谈判的前提。
其次,赫鲁晓夫早就在为这盘棋布局了,美国领导人访问苏联的时候,他专门带去参观苏联的导弹工厂,他的原话是:“苏联能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核导弹”,这是冷战最著名的战略讹诈,美国领导人也确实信了(因为那个工厂确实在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而实际上那是临时搞的专门给老美看的)这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底味,而事实上,60年代初期苏联的核战略是全面落后美国的,赫鲁晓夫只能采用讹诈的方式与美国做看似平等的交易,而这个交易就是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以绝对的劣势换取了绝对优势一方的同等让步。间谍和情报部门在其中的作用都是棋子而已。。。
当危机结束,双方都撤走对方后院的核弹之后,苏联才集中精力研发战略核武器及其载具,在这之前,苏联的投送能力还不及美国的零头,他们在1960年才开始组建自己的战略导弹部队,直到1969年南方设计局才定型足以抗衡美国的洲际导弹——SS-18(北约代号撒旦)这才追平美国,并与其达成恐怖平衡(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开始)。而这个战略机遇期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争取的。什么间谍的正义和勇气换来了世界的和平。。。这就有点过家家的味道了,因为真正的和平只存在于平衡中,一方远远落后另一方才会带来战争,这个事实几乎与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完全相反,不信可以看看印第安人的下场,伊拉克的下场,叙利亚的下场。
另一个小插曲,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就转入战时司令部了(在地下几百米深),美国所有的战略轰炸机也都带核弹升空,24小时战略值班,保证天上有足够的核弹可以随时投送,美国反应这么大,就是苏联的成功,苏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一开始摆出一副想主动开战的架势就是为后面的谈判增加筹码,老美吓的越厉害,苏联在谈判桌上说话就越硬气,后面战略目标达成了,苏联才停止表演——他们也怕爆发核战,这才有军事热线的开通以及1963年的核不扩散条约和1972年的核裁军条约,所以请看看,在势均力敌下,反而开始裁军了,而这,才是和平的正确打开方式。站在这个层面看,电影的格局就小多了。
另外,人类历史上离核战最近的一次其实并不是古巴导弹危机,而是一次电脑故障——美国在阿拉斯加的预警雷达发现堪察加半岛方向(苏联领土)有几百枚导弹飞向美国,系统自动触发了核战警报,中央司令部也启动了反击命令(因为核战的特殊性,这些命令都被设计成自动触发)最先接到命令的是美国本土的一个“民兵导弹”发射井的值班员,由于事关重大,这货居然犹豫了,没有按照程序按下发射按钮~~~正是他犹豫了几十秒钟,警报自动解除了。这次事件之后,美国彻底修改了核战触发机制,并通过特殊渠道也通知了苏联,建议他们也完善自己的触发机制,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把人类稀里糊涂带去废土。。。。
最后,关于片中对赫鲁晓夫的描述,我只能说,老美开心就好。虽说赫鲁晓夫是中国人民的老敌人,站在这个立场上我们应和美国统一口径,但他绝对不是个酒疯子+变态。你们熟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的背景)赫鲁晓夫就是指挥官之一,他有着出色的指挥调度能力,战后也是他终结了斯大林的白色恐怖,将苏联带上正规,同时也是他开启了大国沙文主义,要与中国组建联合舰队,企图操控中国军队,但被中国拒绝,于是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他这个人,是个绝对的政治强人,苏联后面成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他有一大半的功劳,也正因如此,西方对他极尽抹黑,“天杀的苏联”由他缔造。
前半段,有点像黄政民、李星民的《特工》,只是紧张感稍微差了一点点。还以为会有一个同样的圆满结局,后来想到SL特有的意识形态,上校,就没有李部长那么幸运了(要是有上校英勇就义的片段可能会更好)。
两位男主角演技真的好,一抬眼、一攥拳,都是戏!很喜欢上校塑造的这样的孤臣孽子,卷福真的业界楷模(前后两种相差这么大的形体,必然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演员也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多希望国内也多一些这样的演员、这样的作品——好吧,多一些这样的敬业的生态。
国内演员,也不能说不敬业,他们也愿意吃苦,也不怕累不怕脏,只是国内电影总是利润凌驾于艺术之上,演员愿意花时间调整形体,可是经纪公司不愿意,因为太费时间;导演愿意一遍一遍打磨剧本,但是制作方不愿意,因为预算有限…
总之,正在变好,希望变好!
本片演员组合强大,两个女配妥妥的技术型,感觉麦瑟尔夫人连剧集的服化都没换,直接串个门进了本片片场。 卷福为了仅仅二十分钟的戏,减重到这个程度,除了致敬还能说啥。如何在同一部戏里把自己体型给蒙太奇了的?先减重剃头拍片尾,然后在恢复体态的同时等着头发长回来吗?正拍反拍这个时间都不短哦。 本片历史原型稍微维基了一下,英国这哥们有点一根筋,老给自己加戏,不然也不会落网。苏联那位资料甚少,从所作所为来看也不是一个正常间谍:不收钱,押上身家性命就为了人类和平?这二位业余票友,到底在1962年古巴危机中起了多大作用实在难说。 现在我们能看明白,那一出所谓人类最接近毁灭的危机,实际上根本没那么玄乎。肯尼迪这种花花公子怎么可能是老狐狸赫鲁晓夫的对手?那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核讹诈,彼时苏联人就算想扔核弹,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远程投送能力,成型的洲际导弹得等七八年以后了。所以本片中对于偷出来的苏联核弹资料到底是些啥玩意儿语焉不详,俩人之间兄弟般的信任也挺牵强的。
首先当然是因为本尼的大头出现在海报上。(喂)他一如既往喜欢选这种历史中闪闪发亮的小人物角色。结果我在最后的staff列表发现他还兼任执行制作呢。大家都在走幕后吗?
故事是冷战时期一个小销售被CIA和军情六处选作和苏联线人接头传送资料,成功阻止古巴导弹危机。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电影最后也出现了当年的新闻画面。看了本人的视频才发现本尼好厉害,把口音和说话的语气都模仿得一毛一样。
本尼的演技就不多说了。非常入戏。他夫人也非常有意思。苏联线人和他从不得不相识到慢慢成为朋友。最后在KGB监狱里再见的那一段真的太痛苦了。男主角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心里有一个信念:他的朋友不会背叛他。他最后带着微笑的嘶吼、紧紧抓住的手,还有最后回到家里恍惚间突然意识到:原来那就是最后一面。生活还要继续。
这个逐渐建立起来的友谊和他朴素的正义感,是这个故事里最闪闪发亮的东西。
补充:美国CIA女特工角色显得比较多余,或者说,可能是角色造型的原因,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特别是和男主角的夫人一起的时候,有一种真正的60年代女性和一个007女郎聊天的错位。[叹气]
且不说古巴导弹危机的前因后果到底是不是如电影中所说是赫鲁晓夫单方面发神经想在美国人面前秀肌肉,这部片子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上所展现出的割裂感确实对不起两位男主演的高水平发挥。
最大的问题还是主角的动机,我看完也不大明白为什么Penkovsky为什么会主动给英美传递情报,电影把历史上的极为现实的真实动机——仕途不顺和生活不易——弱化了,反而强化了务虚的乌托邦理想——希望避免核大战并让儿女生活在自由的国家。这个改动极大破坏了电影的逻辑并强加了明显的说教感:毕竟历史上Penkovsky最后可是差点利用假情报引发了核大战,这讽刺性的与电影营造的幻想不符。如此改动的结果就是,你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能面见赫鲁晓夫的朝廷大员会舍得全家性命去给美国人递情报——况且递情报也不一定能如他所言让未来的苏联变成自由国家,反而可能置他儿女危险中。很难在这种情景下认为他是一个爱国者,反而更像是幼稚的、满腹牢骚的政治小清新。所以,为了显示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道义正确性而改变了Penkovsky的个人动机无益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反而让政治说教过于刻意。或许稍微和英美政治立场不同的人都不会把Penkovsky看做英雄,这种大幅改动角色真是立场改编还不如把历史真实情况拍出来以迎合多元的政治市场。
回头看看前几年的韩国电影《特工》,两部片子都是基于真实事件,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如出一辙。但特工在情节的处理上远超本片:朝鲜官员是个坚定的爱国者,在北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后深感朝鲜需要一定程度的外资来让人民过得更好;而韩国间谍通过长时间的伪装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正儿八经的商人。在朝鲜陷入债务危机后,两人都有合理的动机进行接触,通过了复杂且细致的试探后才逐渐建立起了超越政治立场的友谊。个人观感上,这远比本片中Penkovsky一开始就积极地凑去英美要合理的多。而在《特工》中两位主角在后来的政治危机中的处理也切实地帮助解决了危机,这与他们的初衷是一致的,也符合观众的情感预期。反观本片,两人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推动导弹危机的解决(毕竟古巴导弹危机的博弈可以算是冷战史上最复杂的外交斡旋了,远不是若干照片和一个间谍就能改变的),也与真实的历史不符。
总的来说,如果不考虑真实历史地看这部片子,它的场面调度、配色和配乐、特别是两位主演的演技都非常值得票价。但有《特工》珠玉在前,本片的故事线和人物弧光的处理上还是逊色不少。
结论,这电影看完就得忘,真不能细想,越细想越觉得,跨越政治立场的谍战兄弟情还是韩国人拍的好。
谍战片...拍得不错。 一套套的理论,把苏联叛国间谍都合理化了。把霉国美颜得有点过头了...居然感性得出位去胁迫英国政府去营救人质。影片配乐很棒,福卷发力的表演。4星
难得一部英语片里的俄国人讲俄语而不是俄式英语,不过剩下的一些细节上明显的纰漏就很遗憾了:且不说妻子的角色在影片里相当尴尬,潘科夫斯基的动机还被符合当下话术地从对苏联失望变成了“世界和平”,他的情报也并非缓和了古巴导弹危机而是让美国看穿了苏联的底牌
电影中心思想:珍惜老婆!(最赞的影评为啥不能转发呢?比电影本身精彩!联想到福赛斯的《魔鬼的抉择》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政治就是一种艺术,博弈的艺术、谈判的艺术)
The.Courier.2020.1080p.WEBRip.DD5.1.x264-CM
为真实的、善良的、勇敢的人立碑,是活着的平凡人的责任
三颗星送卷福的表演和为角色而牺牲形象。一颗星送这位英国人为世界和平甘愿做间谍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于作品延续英伦谍战片严谨工整冷峻特色。剧情紧张程度不够有些平稳特别是苏联那段本应出彩的可惜没达到效果,除主角其他人设没交代清楚
看了首映,天鹅湖和最后两个间谍监狱一见拍的都很克制,这两段特别好。饰演潘考夫斯基的苏联演员很棒。 CIA和MI6的两位领导则非常假。卷福为这片受到脱相也是牺牲不小。
天鹅湖那段很棒啊。当一个人坐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看完天鹅湖,和你流下同样的眼泪,你确实难以再仅仅把他当做一个工具人了不是吗?他已经是你的朋友了,你已经不可避免地在乎他了。不管人类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至少我愿意相信人类是这样的。
开镜告知真实事件改编,说明希区经典西北偏北至少在故事起点上是有据可依的:现实之中一位无辜商人真会突然被卷入谍战甚至还能居功至伟!当然,情节展开与叙事风格上要大相径庭改走卡雷写实残酷路线。但问题也正是因为缺少了浪漫奇情或曲折跌宕,使得对于主人公某些胆色和壮举的叙述无法引起观众共情。是,他选择承受风险接受任务,后来冒了更大风险重回莫斯科去搭救朋友!可风险和抉择都是观众无法融入的内化物,外部矛盾由于事件性质决定了又不可能存在揪出内奸这种悬念戏码,出于保守立场对家庭婚姻的坚贞又不能开辟浪漫线索,于是居于核心篇幅的谍战主戏被迫陷入到卡雷所言关于写实谍战最主要的创作困境:一方面要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可同时仍需将其装配成一个好故事。只有天才才能将二者得兼。卡雷谦称自己不是天才,本片导演自然更加不是。
站在西方的角度拍的故事
零碎粗糙,割裂感强,大量废笔和distraction,人物塑造失败,真实感弱,无法有效呈现严肃议题。(另外希望欧美导演不要这么想当然地assume己方观点判断的普适性,仿佛根本不需要费力气解释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功勋满身有妻有崽的苏联人会忽然决心为了世界和平投诚。(同理仿佛根本不需要解释为何oleg第一波试探性入伙后执意指定这个完全没准备继续的业余接头人,是assume观众都会面带微妙的笑意在脑中补足原因还是怎样。(另外资料片里的原型人物即便在谈笑看起来也已经broken beyond repair,演员…和真人差距还挺大的。
3.5吧,怎么讲,很复杂,也不是不好看,其实是好看的,但是呢这种好看不是愉快的那种好看,然后因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所以你也不能讲说是没有必要,就前半部分我真的会给五星,非常有意思整个节奏啊表演啊故事都很有趣,但是后半部分就真的特别痛苦,我盼着赶紧结束吧,太不舒服了,但人真实事情就是这么个过程你也没办法改变历史,所以也不能讲什么这都是何必呢,毕竟这么拍也没有错,不过我在想是不是能改编得稍微让人舒服一点啊?没被感动到甚至说有点痛苦,我真的只是想看个间谍爽片,我上了一天班回来看个这种片我今晚就不会开心嘛。不开心啊!!!!!康伯巴奇!!!!!(出来还遇上做影片调查的,我非常脑残的脱口而出我纯粹是来看康伯巴奇的)当然来康伯巴奇表演值得五星,那绿眼睛在黑暗的电影院里越发美丽了
我强迫症式的努力啊,我该拿你怎么办?—— 类似题材的电影,比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信使》,还是虚构的韩国电影《铁雨》让我更喜欢。最后的结局联想到《间谍之桥》。
卷福太敬业了,演得特别好。芭蕾那一场和监狱会面太动情了。美国女演员不适合这片子,气质格格不入。
接了这么多2020年的片hhhhh
电影最糟糕的地方在,一个有妻有女的苏联高官为何投诚西方?居然一点都没交待。算是西方常年自以为是的教育和信息的胜利,自己就是正义。
虽只二人,改变已始。(和Oslo讲的的变化却不同)
卷福贡献了丰满的表演,减重和监狱的几场审讯舞台感十足。主要是后段情节拖沓,尤以探视戏为最。那个年代,应该留给我们的不只有反思,历史也不仅仅是成王败寇,勇者屠龙,龙可以假装成勇者,勇者也可以变成了龙。
邪恶苏俄最终还是解体了,这是生活在当代人们的一大幸事
两个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人,在热血和愚蠢中踏入修罗场,却在友谊与激情的支撑中超越凡人,重新做人。伟大的故事,伟大的情感,无论是美国代表的西方自由世界,还是苏联的极权通知,都在两个人的理想与真挚下相形见绌,人类最珍贵的情谊在双重的灭顶威压下闪烁光辉,这是超越任何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的力量,无数帝国化为灰土,唯有理想与激情留存人世。致敬!这就是超越传统间谍片的升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