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羹一饭间常怀感恩之心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年轻的帅哥老师抱了一只粉红小猪到课堂上,阳光灿烂地微笑着说:“我们一起养一只猪吧,养大了就把它吃掉。”
虽然也有有老师认为这个活动十分无稽,有孩子嫌猪的脏臭,有班级投诉猪的吵闹和贪食,有家长不满孩子对猪的热情……但在校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爱护下,这只叫小P的猪得以住在彩色的猪圈里,每天吃好喝好,冬天还能享用温暖的围巾和棉被,有时还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它健康成长,很快成为一只精力旺盛的大猪。
人怕出名,猪怕壮。小P不知道有什么在等着它,但人类知道。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已经和小P培养起不俗感情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该怎么处置它?
两个小时的电影,没什么特别的高潮,大部分对话就是人们在讨论小P的命运——从一开始的该不该养,到后来的该不该吃。可却不会令人感到乏味。这是因为电影的调子一直在一种轻快的节奏中行进,柔和丰富的色彩、欢快天真的童音与生动幽默的细节交替出轻盈的质感。更重要的是电影触发了观者的许多思考,它所讨论的主题是举重若轻的——那些作为人类的食物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通过孩子们的口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些是很尖锐的,比如:
因为亲手养育了小P而不吃它,这种善待某一头猪而吃掉其他更多的猪的所谓区别对待是没有意义的;
把小P送给低年级的学生去抚养,而可能造成那些孩子们日后送小P去屠宰场的结果,这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
广义上说,蔬菜水果也是生命,为什么人们就可以坦然地吃掉它们呢?
……
诸如此类。让人不由得随着电影中的讨论陷入沉思。
最后的结局,也许不那么“大团圆”,但很合情理。小P就是一只猪,它最好的归宿,就是人们的餐桌——尽管这样说会让人感觉粗暴。(人吃不吃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问题)
我想表达的是,电影中给了我一个关于“珍惜”的启示。那些作为人类食物的生命们,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由着某种机缘成为了人类食谱上的重要内容,冥冥中它们担负了如此神圣的使命,那么努力地长出鲜美而营养丰富躯体,为人们提供不可缺失的热量与口腹的享受,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多一分虔敬与感激之心呢?如同电影中某个孩子的父亲说的,要干净地把食物吃掉,才能对得起它们生前的努力。浪费粮食就是犯罪。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每次动餐前,都会祷告几句:感激那让食物顺利生长的年景,感激那些为我们制造食物的人与那些为我们购买食物的人……并感激那些食物的本身——也就是,感激这养育了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天地”。
这是一种感恩。
“感恩”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恰恰相反,感恩是由下而上的。感恩,能衍生出“敬畏”。我赞同这样的看法:正因为人类丧失了敬畏,欲望才如洪水般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肆意蔓延,不知边界。重拾敬畏,才能重新找到边界和底线。
于是,饮食间不妨怀一份感恩之心,推及到对自己消耗各种生活资源的时候多一份思考,那自然会增多一分对生命的敬畏,就会对那些由消耗了大量天地精华地得来的人的生命力多一分珍惜,从而减少我们放纵欲望、虚度光阴、挥霍青春的可能吧。
世界潮流非我能主,国是鸿图非我能参,惟有一羹一饭间尚容己身。以上所感,宜于约己,非使律人。以此鉴之。
2 ) 从小学教育看到了点日本武士道精神
片子吸引我的地方很多,所散发出来的令人思考的地方也很多.
先说说老师的教育目的,虽然不知道真人事件中那位老师是要同学们珍惜食物为目的,从养育它所付出的辛劳中体会生命的不容易与神奇;还是如片中的老师是本着想给同学们体验一堂生命课程,目的是让他们不在大人的影响下,亲自体验,自己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影片虽有些模棱两可,但其实并不重要,就像那位老师自己说的:学生们在这一年中获得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早就超过了他当初的目的,让他也从中看到和感悟到很多东西.
我想学生们最后的一场辩论是最最精彩的部分.不像大学生辩论赛有理有据,妙语连珠,但勇敢而激动的他们可能是重复着别人的话也要将自己的真实心情表达出来,我觉得很可爱.
我们来看看他们有意思的想法:
1 我们把它给3年级的同学养,与其到时候3年级的同学把它送到屠宰场去,还不如我们亲手把它送去,这才是负责任呢.
2 你们把它推给3年级的同学才是逃避问题,把它养大然后做成猪肉来吃才是负责任的行为.
3把它养到死才是对它负责吧.
4 那我们就亲自把它杀掉,做成猪肉吃下去,这样不才是负责吗?不要将责任推给屠宰场.
5.我虽然也很想让小p活得长一点,但是我们将它交给3年级,只不过是把这个问题拖到后面解决,一开始就是我们要养的,我们自己来结束才使负责.
6.与其具体有形的实物,吃掉它,让美好的回忆留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7.小p四月来的时候只有那么小,一年过去了,小p长大了,7月的时候我们还一起放焰火,运动会的时候它也跟我们一起参加,这一年我们有了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们将它交给3年级,如果小p能再活一年,这样也能给3年级一起有美好的回忆.我想让他们了解猪的习性,知道小p是怎么样一头猪.
8.杀掉他与吃掉他是不一样的,吃掉它不是让他消失,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9.老师,生命的长度谁来决定?
10.老师,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11.我们不要当作是吃掉它,就当作是和它一起毕业吧.
大概是这样的言论,我把他们中分为保守现实派,理想感性派,超脱派三类.
保守现实派中的大抵观点就让我联想到了,战争中的军人当落入敌军之手前,不再做任何反抗,但也绝不将自己的生命让敌人处置,自己将自己解决掉,才死得有尊严.
那些抱着与其别人照顾不好,送去杀掉,还不如我们自己去杀掉它,这样才对得起小p.和武士道精神里面的那种死也要亲手杀死自己而不能让别人来处置自己的生命是一样的道理.而那些哭着说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让我想起了送自己的丈夫儿子去战场的日本妇女.除了默默地流泪,心里有一百个一万个不原意,却还是屈从了.
理想感性派就是那些将小p井然当成家人,宠物的几位极力反对的小朋友们,他们除了质疑保守派阵营人是否同样爱过小p,和表达自己在感情上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亲自杀死小p的决定外,却没有想别的法子来说服同学们,只是一味地表达着情感.
最后一派比较语出惊人的那几位,在两方的阵营中都有,他们已经游离到这件事情之上,将生与死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是几次让老师愣住的几位.
正方的那位转校生,开始思考,生命长度的决定权?她觉得既然没有人可以决定其他生命的长度?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是不是有意义呢?她觉得每个生物都有活着的权利,哪怕多活一天多活一秒也好.
这孩子的思想层次绝对在其他孩子之上,估计以后是个人类学家或者动物权利保护者.
反方那个屠夫的儿子也是一神人,我觉得他应该属于唯心主义还是什么.杀死与吃掉是不一样的?天,我惊叹.小学生就已经开始理解这些的背后啦.他或许心里虽有不舍,但他找到了一种方法让自己吃的毫无罪恶感,那就是吃掉了它的肉,它并没有死掉,而是另一种生命的延续.虽然他没有展开来讲,但我想,他的意思是,动物牺牲了自己的肉体,被我们人类吃掉了,他们的灵魂依附在我们的血液中,器官中,于是我们才有了更多活下去的力量和理由.当然这里我自由发挥了一下.虽然他也属于吃掉,但他的吃掉与保守派的吃掉完全不同.他是一种积极的,有一种靠近宗教的方式来对待问题的. 不过这孩子虽有灵性,但还是要注意,因为不好好引导,以后容易出现精神问题,一旦无法面对这个世界,就会出现如果自己的亲人过世后,不拿去火化,煮来自己吃掉这样的恐怖事件.
不过我觉得保守派与理想派是日本社会比较典型的两类人,无论各种年龄段,你都会看到截然相反的东西,而且并存.虽然这不是解释日本很多让我这样的中国人看不懂的理由,但我想,似乎看出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国家.不是天真理想的不可思议,就是残酷冷血到难以置信.
--------------------------------------------------------------------------------------
然后呢,我觉得这样的问题自己也曾经遇到过,但我们想到超脱派那一层,让我当时非常迷惑的是: 动物也是有不同的.人们对待宠物与家禽就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那对待野生动物就是另一个极端了.
所以人是很卑鄙很自私的,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随心所欲地决定着其他生物的生命,为什么卑鄙呢?这不是自然法则吗?是啊,动物之间也有弱肉强食,但他们有猎物的同时,自己也有天敌,自然法则平衡着自然界的一切,但人类却可以不遵守这个法则,肆意掠夺,为了满足金钱欲望,美味的欲望.这是人类的野蛮.卑鄙在哪里呢?卑鄙就在,他不向动物都一视同仁,人类还是有选择的,当发现了有些动物可以用作工具\用过精神安慰的好处后,便将这些动物与其它食物分开来了.
于是这就引发了问题,形成了不公平,但是试问,人对人都不公平,对动物会公平吗?人类不是一直这样吗?无论是爱一个东西,恨一个东西都能找到让自己逃脱罪恶感的理由.
但每个人明明都知道,人类不吃别的生物是会死去的.但是依然出现了所谓的素食主义者,所谓的不杀生,所谓的宠物救助站.
但也有人可以这样说,作为人类是事实.但是我可以选择我的态度,我的观念,我的价值观来面对其他的生物.素食主义者说,动物有大脑,有思想,有灵魂,我们不可以吃的,这是一种残忍.爱狗的人士一直反对狗肉店,吃狗肉行为和扑杀流浪狗行为,但自己的最爱可能是哪家高级餐厅的四分带血的牛排呢.有人能真正做到不杀生吗?我想只有极少数的极端虔诚的信徒才能像神一样活着然后超脱吧.
有句话还是记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觉得在吃不吃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本来就有点可笑,虽然不否认它的哲学思考,以及认真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但是站在靠食物而生存的人类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别的方法高级于动物,除非有一天,人类发明出另外的东西,能延续生命,让人类摆脱这条食物链,再来谈怜悯生命的话题似乎更加客观可信.
3 ) 评论小猪教室
本来上youku想找个日本喜剧来看,结果搜到了这个。
影片探讨的是一个经典的道德问题。一群小学生养了一头小猪,约定毕业之前将其杀了吃掉,但是日久生情,到了毕业的时候,大家为了小猪的生死问题争论不休,最后老师一锤定音,将其送到肉食厂。
1,影片中的小猪变成老母猪,表现一直还算良好,没有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但其实猪还是蛮凶猛的动物。如果他们养的是狼蛛或蝎子呢?可能最后就踩死了。如果养的是小鸟?可能最后就放掉了。如果养的是鱼?或许也就吃掉了。可惜这里养的是猪。
2,动物和人能沟通吗?如果不能,那就很好办了。我一直觉得人类不能沟通是造成冷漠以至互相残杀的一个原因。当你杀一个人时,他突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叫“救命”,于是你会想一想,也许最后饶了他;如果他喊“Help”,你会想还好老子学过英文,说不定也放了他;但是如果他喊了一种火星方言,在猜测他含义的同时也就手起刀落了。在杀牛之前,牛会掉眼泪。可惜认定动物没人性的人不买账。
即使动物能和人沟通,人也会编造理由杀它。异类者,人皆可得而诛之。我是人,你是牛,所以我们可以杀你。我是A族人,你是B族人,所以我们可以杀你。我是甲帮,你是乙帮,所以我们可以杀你。归结起来,因为你跟我们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杀你。
我的看法是,对于一些高智商的哺乳动物,或许真的是通人性的。对于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差那么一点。
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会想办法使自己摆脱这种道德困境。其实人类就是要吃肉,但是为了不妨碍吃猪肉,就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上所有问题,都围绕在动物和人的沟通上。那么如果人和动物不沟通,就没有这些问题了,现实中的做法就是这样。现在人把猪圈养在农场里。只有一头猪的时候,或许你会仔细欣赏它的可爱,但是面对几百几千头猪的时候,只会厌烦。于是再也没有什么人猪精神交流,当把它们送到屠宰场的时候,没有人悲伤。
3,有的人认为猪被人吃乃是天经地义。最近看《明朝那些事》,讲到天理即人欲,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4,因为14票对13票胜出,所以猪应该死。一个生物的生死可以由人类这么决定吗?我觉得独裁不能,民主也不能。
4 ) 实验的得失与生命的绝对
无法想象,在信奉分数至上、教学按部就班的我朝会出现如此有想法的老师,会产生并实施如此有创意、有新鲜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对此片做评价之前,我必须抒发一下这样的感慨,但这并不代表我认同或赞同这样的做法。
诚然,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对教育充满热忱和激情的老师,他对现在的孩子们浪费食物严重、连“我开动了”也不说的情况很忧心,认为有违日本传统美德,同时,他也对泛泛而谈的空话虚话和例行公事的形式主义有所不满。于是,他为了使教学获得显著的实际效果,即让孩子们真正从心底里感恩食物、敬畏生命并身体力行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便别出心裁的提出了“小猪教育”。这个方法是极个人化和理想化的,前无古人也毫无类似案例和经验可循,因而这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带有鲜明、强烈的实验性质。然而,好的出发点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显然,过于自信的星是欠周全考虑的,他对于实验的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后果完全没有预判,自然就不存在什么补救措施,因而也可以说这个实验先天不足。
事实上,星从一开始就犯了错,这个实验本身就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如果孩子们没有亲力亲为,没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收获的喜悦,不会对这个实验有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但要做到这些,一时的热情或好奇是不够的,感情的积累和沉淀是必然的,因为这些孩子本性纯良。另一方面,他在对实验制定方案的时候仅从自身出发,一切都是想当然的,根本就忽略了孩子对实验的感知和情感反馈,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如果他不那么理想主义,多从孩子的角度做些考虑,或许他就会想到更有可行性而无害的方法。这个实验给了星一个深刻而宝贵的教训,老师不是一个仅凭一腔热血就能做好的职业,必须时刻把“谨慎”二字铭记于心,若只因为初衷良好就恣意尝试,那么尝试的结果就很可能不只是碰壁这么简单,因为他所面对的不是一道化学题、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一群正处于思想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
教导主任的担心果然不是多余的,事态的发展渐渐偏离了星的预定轨道,当他发觉这一点时已经为时过晚,令其措手不及,除了走一步算一步别无他法。此时已然无法回头,摆在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履行原定计划杀死小P,这无疑会令已对小P产生深厚感情的孩子们伤心;要么给小P一条合适的生路,但这与实验初衷背道而驰,也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于是,他把这个难题留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辩论再表决,然而趋于白热化的辩论再次令他陷入了局促窘迫的境地。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年轻老师的不成熟,一方面,体现了他自我怀疑到犹豫挣扎再到懦弱逃避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也有推诿责任之嫌。
从孩子们的角度,辩论的核心分歧在于小P的身份,它究竟是宠物还是食物。人是感情的动物,看到孩子们边辩论边哭的场景,我们会心疼不已,那么孩子们又怎会对杀死自己养大的小P无动于衷?充满矛盾抉择的内心本已痛苦,而辩论无异于将矛盾的外皮层层剥开,令腥红的血肉暴露于众,这又岂是未成年的孩子该承受的?星最残忍也最失败的决定正在于此。其实回到原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就是实验的先决条件吗?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想通了这点,星最后一锤定音,将小P送到屠宰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为了尽快结束整件事,也并非出于大人或老师的权威和尊严,怕出尔反尔无法让学生信服,而是因为承认小P的宠物身份也就意味着宣告实验不仅彻底失败,还得不偿失。
从最终结果来看实验是成功的,通过小P,孩子们明白和谨记了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他们无论处于辩论哪一方,都不再浪费食物,而是让食物物尽其用,比如那个变得肯吃鱼的小胖子,这达到了实验的原始目标。但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忽略一个事实,这个实验给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强烈、深远到大大超出老师和家长的想象。或许经过这个实验,孩子们一夜长大,但过早的成熟对他们来说是否是好事,无人能轻言定论。如此看来,三年级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不能理解六年级送走小P,也只是一时的失望,而就算他们克服困难饲养小P到毕业,也不会像六年级那样面临如此痛苦的抉择,因为他们包括他们的班主任本来就准备把小P当做宠物,而不去赋予其他意义,初衷越纯粹,结局越简单,就是这么回事。
从电影的角度,大量的辩论桥段占据了过多的片长,重复、杂乱、无序、缺乏高潮和亮点,但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仔细听每个孩子所说的话,你会发觉虽然有时论述反复缺乏理据,有时语言组织混乱表达不清,但他们并不是声嘶力竭的比谁嗓门大,揣摩那些看似天真幼稚的言论,竟然闪耀着明亮的哲学色彩,其中不乏逻辑性强的思维辩证,也不乏对生命意义之类的深沉、宏大的课题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培养和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算是这个实验额外的收获)。由此,也引发观众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正如星所说,辩论的目的不是要辩出谁对谁错,孩子们的想法也没有对与错之分,之所以产生差异仅在于价值观的不同,正是对价值的不同理解和考量决定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因而,我们必须理解,那些主张送小P去屠宰场的孩子不是冷漠、麻木,他们对小P也产生了浓厚感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更成熟、更冷静、更理智、更现实,事实上三年级的确不具备照顾小P的条件,更可能引发安全事件,造成无可估量的后果。因而,对这些孩子进行情感绑架和道德谴责是不合适也不应当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影片对于孩子立场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故意为之。比如转校生,这个孤单、腼腆的小女孩不能融入新环境,但自她将小P视作精神寄托和依靠后笑容多了,与同学们的相处也紧密了,因而小P对她来说绝不是一只猪这么简单,它是包涵情感意义的象征物,从她的角度自然不可能送小P去死,也不可能理解其他同学为什么要送小P去死。都说生命是平等的,但我们很难对所有生命都一视同仁,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旦对生命倾注了主观感情、赋予了主观价值,生命就不再仅仅是生命。
这让我想到了有关狗肉的事情。有人无法理解和接受吃狗肉,觉得吃狗肉的人很残忍,我却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试问,他们不吃狗肉的原因是因为养了狗做宠物而不吃其同类,亦或是因为狗可爱、美丽、聪明?那么,难道长得丑、不讨人喜欢就该死?任何生命都有各自生存的原则和价值,即便是蚂蚁、蜗牛、苍蝇、蟑螂,它们在努力维系着纤弱生命的同时,却拥有甚至比人类还顽强的生存意志,为了无法改变的绝对而散尽生命的色彩,就凭此心此力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而我们如此轻易的结果它们,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再问,在他们眼里,吃什么肉才是不残忍的?猪牛羊、鱼虾蟹、鸡鸭鹅?难道狗比他们高贵不成?显然不是。别说动物了,植物亦是如此,正如三年级班的女老师所说,番茄也是有生命的,但难道因为这样就不吃瓜菜蔬果、不砍伐树木?
如果将不杀生作为信仰,认为不杀生就是慈悲,那么这是对慈悲最虚伪的曲解,如果因为走路踩死蚂蚁都要愧疚纠结,就未免太惺惺作态了。我们需要选择性保护生命,但不是选择的依据绝对不是主观的审美和情绪。所以我们就别装了,既然没法普渡众生,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伪善反而招人反感。只是,一旦开吃就要好好吃,像雄马爸爸说的,浪费就是犯罪,我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所以更要感谢食物所给予我们的一切,这也是宗教中我十分认可的信条之一。这不禁令我想起了《阿凡达》中的场景,纳美人每次杀生之后都会祷告一番,这不是作秀,不是假仁假义、道貌岸然,这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对人类文明的升华。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就算对因为生来渺小、命不长久或一生都得汲汲营营的现实耿耿于怀,也只能感叹大自然的不公,要责怪的也只是大自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没有不杀生的义务,但有责任维护食物链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保护生态平衡,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让生命生逢其时、死得其所就是对生命最公平、最慈悲的对待。生逢其时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做到让生命死得其所。然而,怎样的死才是“死得其所”?谁比谁更有权威确定其他生命的价值,谁又比谁更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也许会疑惑,人类赋予其他生命的使命,食物也好、宠物也好、装饰也好、试验品也好,是否是一厢情愿,是否是自私虚伪的表现,是否是出于为自己的物种延续生命的本能,但即便是本能,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作为一项使命而传承至今的,就应该得到认同和理解。
生命是伟大的,也是脆弱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以来,我们世世代代都在思考有关生命的种种论题,它是如何存在的,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使用生杀大权,该怎么让生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等等。本片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非人类的生命,也未涉及伦理道德和政治宗教,已经是不那么复杂的了。试想,一个在孕期发现胎儿有智障残疾等先天不足的母亲该做何抉择,她该秉着优生原则堕胎么?自杀对父母子女配偶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这些,可能仅仅从价值观的角度已不足以分析和解决,我们更是无从下定论,争议在所难免,但终将成为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发展的结晶。
再扯就远了去了。最后花痴一下,对妻夫木聪无感,倒是那些小演员中不乏长相清秀帅气的小正太、小萝莉,虽然有些只是一闪而过,也很赏心悦目,说不定他们中有人会在若干年后成为超级人气偶像,拭目以待吧。
5 ) 夕阳山丘小学卒业歌
夕阳山丘小学卒业歌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6 ) 吃还是不吃,真是个大问题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拍这种温情治愈系“人与动物”影片很有一套。明明就是把一只小猪养肥了吃掉,可以升华到生命教育这样的高度,我实在是佩服极了。
可是不晓得为什么,当影片中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与小猪分别时痛哭流涕时,我就是感动不起来。这部电影带给我太多困惑和迷茫,一直到影片结束,很多疑问都得不到解答。
想起前不久,与一位酷爱电影的好友聊起恐怖片。他说,美国人的恐怖片可以放心大胆看,因为再怎样吓人,最后都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日本人的恐怖片千万不要看,那是在精神上把你击垮,最后还留下许多悬念让你自己联想,让你久久笼罩在恐惧中。
本片虽然不是恐怖片,却非常具有日本特色。孩子们是简单天真的,可说出来的话却非常发人深省。那个年轻的男教师到后来显然是力不从心了。“吃掉它才是对它负责”,这样的观点似乎也并未得到全体孩子的认同。最后,依旧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这样的抉择究竟对不对,影片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
无论如何,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总是值得赞赏的。希望我们不仅仅是思考怎样善待动物、珍惜食物。更多的还是要尊重人的生命,维护和平。可不要找各种借口去杀戮才好。
为了这个结局,为了那么真的小演员们,我很感动。片子和墙壁之间和浪潮不能比,不一样。带给人一定的思考。
教育实验:通过班级饲养然后杀食来体会食物的重要性和食用存活个体的意义。教师监控从起名时的反对无效开始出现偏离,食物和宠物的概念在儿童心理中发生了混淆,最后还是教师做了决定性选择。校长面对家长抗议时,以学生亲身体验和师生信任关系切入,高明公关。@银之匙
如果结局是将小P留下来,一直照顾到终老就俗套了。喜欢现在的这个结局
看完小猪教室我也很矛盾
风评不错,但不合我的胃口。
猪生下来就是被食用的——狗屁!
窮哭了
非常好的实验性教育课题
温馨感人,老师好帅!只是片中蕴含的日式生活哲学,我还是没法认同。
觉得养一个动物在要吃掉它的基础上~本生这个提议提出的本身就有些莫名....电影总归理想化了点~~~
只要里面有动物,阿居就要看哭。
有爱的妻夫木聪~~~那些不起眼的生命,有时只能通过离别,昭示他的存在。
蓝色力也。
还真是个难办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命的抉择时,会怎样呢?影片几度让我感动到流泪,可爱的P酱和那些善良的同学超脱了原本计划饲养员的身份,而是成为了朋友,那种根深地步的情感使得孩子们将P酱看做是他们集体的一员。P酱命运最后的决定让那些善良的孩子们苦恼了,倾注了真感情的他们,又怎会舍得P酱的离去呢?或许小猪愿意执行它的使命,而我们人类的使命就是更顽强的生存下去……
温情十足回味无穷的小学校园生活。
有些问题是需要狠心下结论的
相伴的意义并不仅是记忆而已,它以各种形式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有些东西,越过困难,才能看得更明白。孩童真切的演绎让影片变得非常真实。感恩很好很好。妻夫木聪越来越喜欢喜欢。
日本的教育要比我们牛逼多少啊
小朋友几好,为什么要弄成伪纪录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