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了<九阴真经>,正为黄药师对阿蘅的痴情而感慨时,乍闻金老已在修订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插入了一段药师暗恋梅超风的情节.
由于是在药师吧看到此贴,故群起反对的声浪惊人.有些人更慷慨激昂地为老邪辩护.
只是事已成定局,金老是铁了心要插这段使鳏夫更具有现实心态的情节进去,我们这些粉丝也无能为力,毕竟书是金老的,他爱怎么改就怎么改~
修改版横竖在近期是没什么想看的欲望了.
毕竟老邪是我在<射雕>中最喜的一人,这样的变节,就目前的我也许还无法理解.
前阵子,看到人家说,喜欢黄药师的都是些年近不惑,却依旧天真纯情的老女人.
对此种说法抱有强烈的不满!人家可是在14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他的啊~
原先只是喜欢书中他对女儿的宠溺,他武功的洒脱飘逸和为人处世的特立独行.
后来看了曾江的药师,更是为他眼眉中天生的邪傲气质所折服.后再体会书中的药师,药师就该当如此!
不过到此仍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完美父亲来喜爱~
可以与他风趣幽默,可以同他畅谈天下,可以对他景仰骄傲,可以让他肆意宠爱,有父如此,幸福已极!
再次是姜大伟的药师,那种傲骨,那种行事决绝,那种痴情无悔.
他与阿蘅,相逢乱世,原当阵营互对.岂知情之一字,难以琢磨.
再次相遇,一个已经是天涯漂泊的侠客,一个却是亡命江湖的孤女.刀光剑影中的一眼,就认定了彼此,约定了一生.
转眼间,侠踪倩影,相伴过一段平淡逍遥的时日.
可惜,好景不长,为了家国老父,阿蘅毅然离去,药师黯然入江湖.
此后,真经风波,华山之巅,成一世之名,风光无限,只可惜心结难解.
殊不知,那边厢宫闱大乱,美人已白头,落魄市井.
药师为救阿蘅,不惜以生命换以爱人青春.
弥留之际,红妆喜宴,愿此一生,共君同渡,与君相守.
东邪西毒大战,阿蘅耗尽心力,助夫获胜,终含泪香陨.
独留药师在世,育女思妻.
漫漫白雪中,一袭黑衣,怀抱小蓉儿,剑尖一朵血色桃花~
也许是这部前传改编得太好.
黄药师已不仅仅是书中那个亦正亦邪的完美父亲,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值得去爱的男人.
因为这部,药师已经不是金老笔下的人物,他有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他已经真实活在粉丝心中.
所以,也许无法接受金老改后的药师.
我心目中的药师,该当一生独慕阿蘅.
九阴真经就是权力的象征。王重阳黄药师知道它的危害却只是深藏而未销毁。情节人设其实是各本金庸大杂烩,由此我方明白金庸过人之处在于建立了一套武侠故事的类型,一如造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莎士比亚,之后多少故事都是这些套路。
这版老顽童与83版云泥之别,纯沦为情节的推手,毫无人物,表演浮夸,剧作不讲究,也一直是李仁港的弱项。
镜头狂动是李仁港的风格,梅若华初登场颇有些惊艳,之后又被剧情拖得体无完肤。音乐也是一脉他的风格,三弦鼓点,急管繁弦写意非常。只可惜电视剧制做撑不起这个激进,看起来像发疯一样。
差不多九十年代开始TVB的武侠电视剧的美术变得色调单一,曾经浮美的头饰与服装不再,男女一样披发上阵。这般朴素倒也挡不住顾美华的傲艳,没想到真是只开场出了一两集,结尾黄药师回忆各位前任时闪过。
结尾黄药师抱着女儿在雪地中舞剑(下雪的南方岛和海边的华山之巅也是tvb的特色),屏幕打出「红楼梦」的飞鸟各投林,噫……
我看《九阴真经》是很久远的事了,暑假里,每日追看两集,那时候不认得姜大卫,倒是认得梁佩玲。梁佩玲古装不怎么好看,五官有点厚重,可是当年她曾被评为“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第一眼看到姜大卫时没有惊喜,黄药师怎可以这么胖胖的——那时的姜大卫已经有点年纪了,微微发胖,离我当年心目中清癯形象的黄药师有点远。可是第二眼——姜大卫气定神闲含蓄内敛姿态潇洒眼神深邃,真正是成熟魅力的男子啊,黄药师当如是。 《九阴真经》的剧情印象已经很模糊了,若不是茉莉提醒,还想不起来柳溶月的名字,不过记得柳溶月和黄药师奉茶吹笛那一段,柳溶月的演员不是很美,打扮很精致。当年年纪小,没有为柳溶月感慨,只感觉她姿态漂亮,叫黄药师不要再来了——这也许是求而不得最漂亮的收梢。 柳溶月有点像《金枝玉孽》里的香浮,香浮也是名妓,也是孙白扬的红颜知己,知道孙白扬爱上她人后对孙白扬说“以后不要再来了,我要做别人生意了。”原先她只等孙白扬一人。孙白扬和香浮的最后一幕是孙白扬远远看着香浮和别人调笑,她笑得风尘沧桑,可毕竟是笑着。 孙白扬也会有一点惆怅吧。也仅此而已了。 红颜知己们总是很美,善解人意成熟懂事温柔聪慧,可是那个人往往爱上别的女子。冯衡没有柳溶月风情,没有柳溶月温柔,没有柳溶月懂得说话——冯衡对感情也不知道进退,直接就认定黄药师是相公,她没有柳溶月懂得进退,拿捏分寸,也许反而会有一点可爱。 柳溶月太聪慧了,或者可以说,太沧桑了,完全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话又该如何说——讨他欢心的痕迹太重,成为技巧,不够真,但是能让人舒服愉悦——所以,她适合充当红颜知己的角色。 红颜知己听起来很好听,红颜,又是知己,都说知己难得——其实红颜知己是个很悲哀的角色,他有心事的时候会向她倾诉,会找她排解,受伤了也许还会找她治一治,可是他治愈创伤排解郁闷之后她永远不是他最重要的人,他身心健康精神奕奕地去找他爱的那个人了—— 红颜知己的作用,相当于花样年华中的那个树洞。 以前看《流星蝴蝶剑》的时候不明白孟星魂为什么不喜欢高大姐却喜欢小蝶,杨紫琼风情万种,小蝶顶多算活泼天真。似乎所有的武侠书中风情成熟的那一个往往落败。现在渐渐有一些明白,因为男主角们本身的成熟,智慧,强势,兼男性本身的英雄主义情节——柳溶月,高大姐,风四娘们,注定了只能充当红颜知己。 爱一个人往往会觉得那个人笨而弱小,怜惜而疼爱——她那么心明如境,成熟老练,嘴角有洞悉的微笑,她什么都明白,她只是没有说——很难让人爱上吧?
从亚视出来,李仁港就去当美术指导,(90年代)进TVB拍一年电视剧,拍完就离开了。拍了三部,一部是《王重阳传奇》,郑伊健主演;第二部中间插进去一个警匪片;第三部是《九阴真经》,最做到我想做的就是这部。(主要是)做了一些语言不同吧,基本上,之前那些武侠片再看下去,没有感觉了,太设定了,基本上是一三五镜头,二四六拼上去,这个镜头到这儿……我就提出来,要用一个新闻记者的摄影机,去拍一些大侠打斗,拍出来好像是新闻片,抓到一个人在街上打碎一个瓶子扎你,那可能很刺激,因为感觉很真实。没有按照一个固定的镜头位置,要是你给他太固定了,会告诉你这是彩排之下来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感觉,所以我就用手提VIDEO来拍,我很熟悉,因为以前拍电视剧,我完全了解用电脑剪接时速度是怎么样变化。我拍时很快,弄慢时会很模糊那种速度感,所以试着用那个方法去拍姜大卫打。以前他们是很标榜一个镜头打很多招,然后我补了很多镜头,他(姜大卫)就奇怪,说会不会剪得太碎了,不好看?我就把《王重阳》做过的一些剪接给他看,他看了,噢,OK,就放心了。剪,当然不好剪,都是master,我回去是把一个master,最好看的一些效果,剪拼起来,再用几个master剪拼起来。剪接要花很多倍的时间,但是我感觉武侠片如果不是这样拍,就很呆板,很闷,不好看。姜大卫是因为《九阳真经》找我拍独臂刀,徐克也是因为这个找我拍《黑侠》。 做完《94独臂刀》,徐克就找我,其实他很喜欢《九阴真经》。第一次约我见面,很有趣,他(徐克)找姜大卫约我出来吃饭,以前我在他公司打过工(《铁甲无敌玛利亚》)他不认得我。当时那么多人在现场,他是大哥,我是小工。谈起来,他说:“我家里头有一个图书馆的带子,什么戏都有,恐怖片科学片爱情片都有,特别有一个书架,放一些片,做什么呢?就是我拍戏的时候,想不到怎么拍,就从里面拿一些刺激灵感,《九阴真经》我就放在那个架子上面。哇!我多开心!那个时候,原来是这样子,我不敢相信!《九阴真经》的监制曾经告诉我,徐克问过,那个导演是谁?
这应该是第五遍吧 ,距第一次看应该有十多年了。当时90年代的香港武侠片那可是一个好字了得?尤其是我们成长在中国内地文化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那个时代,可想而之,一部港产连续剧足以捕获一个小女孩的心。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常问身边的同龄人,“看过〈九阴〉吗?”“没有?哎,那你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我庆幸,我的童年因为〈九阴〉而完整。
〈九阴〉给我的东西很多。自从看完了《九阴》,里面90%的情节,场景,包括人物对话都活生生的copy到我的大脑芯片里。想当年,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可以打开我的人脑,随意“点”一集出来看。最后,还在脑袋里,自编自导了《九阴》的前传,后传,以及番外。(这些自编的剧本本来都记不清了。最近翻了小时候的日记,这才找到些蛛丝马迹。差点没笑喷了。) 而自此,我就悟到过目不忘的确是可以做到的。可惜,我的这种超强记忆加加纠错功能只局限于《九阴》这一件事情上。
《九阴》给了我第一个暗恋对象——黄药师。如果你在童年的时候就“遇到”一个这样高山仰止,不可触及的男子,这意味这什么?——在男人看来,这是Loli ;在女人看来,则是恋父。后来,这种情结我在《情人》的梁家辉和那个法国小姑娘, 〈荆棘鸟〉的拉尔夫神甫和maggie,〈简爱〉的Jane和Rochester的纷纷扰扰中,又不断得到印证。现在,我还依然坚信——将来一定会嫁一个外表深沉,内心温存,拥有大智慧的”老男人”。
《九阴》让我也读懂了一句话: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黄药师就是那井中深不可测的绿水,比天高,比地厚,但身体里最柔软的那根心弦还是被一个女子的芊芊素手撩拨起来。还记得黄药师求爱的那个场面真是酷地要死:在冯衡遇险,黄称人之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从来不为女人出手。一旦出手,她就要跟我一辈子。”还有,当两人失散重逢后,黄硬是拉着冯衡狂奔数里,直到海边无人之处,才将自己朝思暮想的爱人拢在了怀里。最后,黄竟然默默地为爱人去死。现在的人,能白头偕老就已经不易,更不要说是牺牲自己了。 “绿水本无忧”这句话是高中自习课时,地理老师闲来之时在黑板上写下的对联。也许是害怕有伤风化,亦或是觉得情感过于外露,他写完之后,很快就擦掉了。可还是被我过目而且永远大脑存档了。从此,我就对这个地理老师相当”器重“。虽然他长的很不好看,想《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但就凭那几句话,我就该卖他个面子。结果,高中地理会考时,我考了一百分。男人不怕丑,不怕邪,不怕没钱,最要不得的是无趣。——这也算是我看《九阴》的一个心得体会吧。
《九阴》还让我学会了快意恩仇。黄和他师傅的那场了断,就很man。他受了数刀,还下了跪,是为了还师徒之情。随即,那个禽兽叔父的头颅被他一刀斩下,奠奉在了受其侮辱而死的师妹坟前。还好,我至今都没有和谁结过很大的梁子,最多讨厌某人,合不来,直接说出来,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敷衍。但快意恩仇的确让我结识了很多性情中人。不问出身,不问地位,不问贵贱,能分享,有担当,能一起摆龙门阵,那就足矣。
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但《九阴》就是我的旧约。那我的新约是什么?——是古龙的 《欢乐英雄》。
碧海潮生情何许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很久以前背的两阙词,那个时候,觉得两阙词有异曲同工之处,“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是没有想到,若干年以后,当我再回头看一部曾经打动我的电视剧的时候,竟然想到了这两阙词。那种苍凉、悲切的意境,久久徘徊在心头。
我不喜欢听别人说什么“金庸迷”,但是,我确实很喜欢看金庸的书。我喜欢武侠,而在武侠的国度里,在我认为,至今还没有人超越金庸。毕竟,他的文字,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改正推敲,真的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伏笔的埋藏,还是语言的描述上,在武侠里还没有人比他更好。古龙的语言很独到,但是故事太仓促,常常前后矛盾,甚至自己设下的伏笔也会忘掉;梁羽生的文字有点保守,故事常常是龙头蛇尾,开始引人入胜,之后常常空洞乏味。相比之下,金庸几次改稿,可以说瑕疵虽有,但难遮其光,文字已经相当精彩。
我喜欢他的文章,所以我也不能接受别人,尤其是那些编剧、导演们随意的改动。因为,我觉得那样就失去了原有故事整体结构的协调统一性。但是,有一部却例外。我甚至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超越了金庸原有故事里的描述。那就是《九阴真经》。
那是我初中时候看的电视剧了。是香港TVB拍的一部20集的连续剧,大概拍于94年。故事截取了《射雕英雄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加工。框架和任务均来源于《射雕》,但内容上编剧做了大量修改,加入了很多新的东西。不过,剧中故事的切入点都努力保证跟原著相契合。毕竟,拍这部戏也是为TVB要拍的《射雕》(张智霖、朱茵版)作准备。
《九阴真经》讲述的是黄药师和其夫人冯蘅之间的故事。这一段故事,在原著《射雕》中,只蜻蜓点水的带过了。在这部戏中,导演将其放大,用20集的时间来讲述他们之间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一段情。
提到这部戏,想说的话真的太多,当然剧情的动人,是其取胜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但是,这部戏在其他方面的成功,也不可忽视。
一部戏的成功,不是一两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与付出。《九阴真经》的好,从整体上来讲,导演和演员的确是非常出色,而音乐的搭配、环境的选择布置、摄影手法的运用,也是它成功不能缺少的。
这是一部悲情戏,所有的人从一开始看,就知道故事的结局:黄蓉的母亲冯蘅会死掉。但是,他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往下观看。
这部戏,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切的气氛。片头的设置:满天飞雪,一直阴霾的天气。凝重从一开始就在观众的心里。其片头曲《乱世桃花》,在叶倩文和林子祥的演绎下,也格外渲染了这种气氛。
整部戏,外景很简单,它的环境基本上都很单调。而很多戏,也是在摄影棚里搭出的背景。虽然有时候觉得有点假,但是却与全片的环境氛围相适应。北国的漫天飞雪里的淡淡的温情,让人觉得特别温暖;桃花岛缤纷的落英,让人喜又让人悲。
拍摄手法上,这部戏很独特。虽然这是一部武侠片,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它并没有过多的写实的刀光剑影,也没有人漫天的飞来飞去和莫名其妙的火药爆炸的场面。在武术的展示上,它采用了类似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用的是“写意”的招式。摄影师用简单的镜头晃动的拍摄手法,来表现那些复杂的武打场面,尤其是高手对决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写意”式的动作。
音乐。剧中所有的音乐都围绕全剧的气氛。开始的《乱世桃花》,没有83版《射雕》里的歌曲那么激昂,它表现的也是一种淡淡的愁绪。而贯穿剧中的插曲,就是《碧海潮生曲》了。在剧中,它一是以中国传统的笛子吹奏出来,主要是黄药师吹奏,而黄药师每次吹它的时候,都是孤寂无助的时候;另外一种,就是作为全剧的配乐经常出现,是以西洋乐器长笛演奏出来的,而它在剧中表现的凄切比中国笛子甚至更胜一筹。
服装。这大概是我看到的服侍最简单的武侠剧了。剧中所有人物的服侍都很简洁。即使是女式服装,也都是简单的浅色系,都是很素净的颜色,而且基本上没有花色。而头饰,就是一支简单的珠钗。这些简洁,不但没有削弱全剧的表现力,还使全剧主题的表现更加突出。
台词。也许是对这部戏太喜欢了,它里面的很多台词,我现在基本上可以脱口而出了。那些台词太经典了,配上那些画面,真的可以让人细细回味许久。
初次重逢定情-
黄:“我从不轻易为女人出手,如果你真要我出手的话,就要跟我一生一世。”
失散后重逢―
黄:想不到你这么坚强,看来以后我不用再为你担心了。
蘅:不是的,我的坚强是为了等你再来为我担心。
忍痛别离-
黄:“我来接你走.”
蘅:“我不会跟你走的!”
黄:“为了你爹?我也带他走.”
蘅:“他是一国之君,不会跟你走的.”
黄:“你可以为了他回来,他就不可以为你放弃王位?”
蘅:“我不会让他这样做.”
黄:“我也不会让你留在这!”
蘅:“我要和完颜熙成亲!”
黄:“他逼你?”
蘅:“我自愿的.”
黄:“要是你愿意,上次就该和他成亲.”
蘅:“他现在对我很好!”
黄:“这个世上除了我,没有人对你更好.”
蘅:“我不想再跟你到处漂泊,我要过荣华富贵的日子.”
黄:“这不是你.”
蘅:“人会变的!”
黄:“心不会变.”
蘅:“我已经不再爱你了!”
黄:“别再骗自己.
虽然最后黄药师并没能带走冯蘅,可是这段经典的台词还是让人听得荡气回肠。
心有灵犀――
陆家庄内气氛异常。
蘅:窗外面现在怎么样了?
黄:天空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真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蘅:我这副画是水平如镜,比起外面那真是太宁静了。
黄:太宁静的世界好像不大适合我。
蘅:你之所以留下来,也就是想看看外面的暴风雨。
黄:你跟我在一起,从来没问过我为什么,这是我最欣赏你的地方。
蘅:我想你回来的时候,这副画就画完了。
这是黄药师和冯蘅在陆家庄的一段对话,说这些话时,冯蘅一直在作画,基本上没有抬头,而当她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黄药师刚好出去。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灵相通呢?
其实冯蘅对黄药师的了解在一开始就体现了,她仅凭黄药师吹奏的一首曲子就读懂了这个绑架了她的人的孤独。也正因此,两人再次相遇的时候,便情种心底,有了黄药师那句经典的话“我从不轻易为女人出手,如果你真要我出手的话,就要跟我一生一世。”
虽然全剧的气氛总体很凝重,但是在冯蘅死之前,只要他们两个在一起,那些画面都是那么温馨,处处给人一种“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也正是之前两人相知相守的温馨、从容、淡定,让人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冯蘅的悄然死去,只剩下形单影只的黄药师。
故事的结局处,让人心痛。再次重温剧集时,我许久不敢看结尾。
在冯蘅的坚持下,黄药师去拿琴,可当他回来,蘅已经离去。他连续轻唤了两声“阿蘅”,脸上那种无助的表情,实在是太过悲切。
这是他当时的表情:
在冯蘅的坚持下,黄药师去拿琴,可当他回来,蘅已经离去。
冯蘅死去,沉默许久之后,黄药师斜坐水榭旁,独自吹笛。镜头转向别处,笛声戛然而止。镜头再次回来,黄药师低头啜泣,镜头由近及远的慢慢拉开,苍凉、悲切的气氛油然而出。
冯蘅死去,沉默许久之后,黄药师斜坐水榭旁,独自吹笛。镜头转向
冯蘅死去三年,黄药师带女儿去墓前看望。他的一句“你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我很怕你寂寞”,说的让人心碎,我的心当时就像被刺了一下。三年?他是怎么熬过的三年呢?也许如果不是女儿在,他真的会如自己曾经所说“随之而去”。
很多成功的地方,也许因此,当年,《九阴真经》以全剧所有集数获得了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金牌奖。而TVB的很多戏通常都是以其中几集获得这个奖。
想写上面的文字已经好几天了。前几天再次看了之后,就一直想下笔,可是却又不知从何开始。这几天又一直再忙学生论文答辩的事,耽搁了。可是心里还是放不下,难以平静,终于连夜写出来了,虽然耽误了一点工作的时间,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虽然一直提醒自己,不过是一部戏而已,何必那么认真呢?也是,从小到大,看过不少片子,当时都很喜欢,过去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无所谓了,甚至为自己当时的热情觉得好笑。但是,这部片子,却始终留在心底,挥之不去。为此,从不舍得用电脑下载片子的我,还特意花几天时间把这部剧完整的下了下来,保存在电脑里。它也成了我电脑里唯一下载和保存的一部片子。也罢,人说“人生得一知己不易”,能有一部打动自己的片子留在心底,也属不易,珍惜吧!
2007-5-22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不会有那么好的意境那么刚好年纪的姜大卫,和见证过这个剧的那一代。虽然后来李仁港江郎才尽开始迷恋飞碟钢盔,但因为这部戏,对他始终也没办法真的讨厌。
那时候的梁佩玲,真是绝美
可以把黄药师和冯蘅之外的所有人的戏都删掉吗??
姜大卫就是有这种魅力,即便中年发福,但是骨子里的帅。黄药师通常沉默少语,但对冯蘅的告白句句戳心;表情面瘫,可难得笑起来还是能见到小姜的狡黠。尤其喜欢黄冯二人再见时的心意相通,读射雕时就对黄捉襟的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唯不足的大概是这版东邪太过浪漫深情惹人怜惜,少了黄老邪的豪放与邪气
姜大卫叔叔挺神奇的。年轻时,巴掌脸小身板,热血又邪气的愣头青;年长了,脸盘和身材都横向发展了,气质也跟着敦厚起来,但那股子戾气还是会从眼神里偷出来。冯蘅没死之前的黄药师就该是这幅模样。
爲什麽十多年過去了,我才來點“看過”!!!究竟有多少人喜歡姜大衛,或者是喜歡姜大衛扮演的黃藥師!!!
最棒的射雕同人剧。除了生孩子什么都会的药师活生生就是杰克苏的鼻祖啊,可恨我等凡人明日宝剑为谁断?
你要知道姜大卫即使老了他也还是姜大卫。
俱往矣,数古今风流人物,皆是自恋狂
冯蘅手捧着沾有药师血迹的白手帕,像是偷来的宝物般对着月光细细展开,一片阴冷的陈蓝色调中,那个满溢着少女窃喜又病态的思慕情愫的背影实在太美。
若只说片头曲的制作就值得上五星。那些桃花飘飞的场景实在是太美了,色调、转镜、歌曲,浪漫的无以复加。但是,姜sir对不起,我心中永远的黄老邪只有曾江。
真的觉得姜大卫好帅啊。。。。。至今为止,我还是觉得黄药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原创的顶峰 当时的香港编剧真有水平
小时候躲在被窝里偷看的剧。现在想来对张智霖的陈玄风完全没印象,只记得姜大卫的黄药师了,难道那时我潜意识里就是个大叔控了= =
最喜欢的一版黄药师。1.黄药师:我不轻易为女人出手,如果你要让我为你出手,你就要跟我一生一世。2.黄药师:“想不到你这么坚强,我以后不用再为你操心了。” 阿蘅:“不是,我的坚强只是为了你再为我操心。”3.黄药师:“这个世上除了我,没有人对你更好。”4.黄药师:“你无论变
药师 我要是阿衡多好啊 临死那一句 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你
一见药师误终身
桃花影落,碧海潮生。摇晃堪比王家卫的武打镜头,专注拍雪二十年的李仁港,最好时光里的姜大卫和梁佩玲。八九十年代的TVB武侠剧有时更像一种时代符号,布景道具可以精益求精,剧情改编也可以更合情合理,只是那些逝去的气质情怀已然不再了……
最唯美的武侠剧!!!
此片之后,再无武侠。